自2018年贸易战和“中兴事件”后,国内企业在半导体领域掀起了新一轮轰轰烈烈的国产替代浪潮。叠加近两年“缺芯”问题持续发酵下,“造芯”阵营进一步扩大,智能手机、 汽车 、互联网、家电、ODM、房地产、分销商等行业厂商纷纷跨界,入局半导体产业。
时至2022年,四年过去了,那些年一起跨界造芯的玩家们现在还好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芯片之于手机厂商,就是核心竞争力。不难发现,能登上塔顶的人,必要的条件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研芯片,比如苹果、华为。入局自研芯片,已经成为了国产厂商想要进一步发展,通过自研打造独家差异化的必选项。
为了打造独家差异化用户体验,小米和vivo根据自身需求先后推出了自研影像ISP芯片澎湃C1以及vivo V1 ,而OPPO则是出手即王牌,直接推出了影像专用NPU芯片马里亚纳 X。相比于ISP,NPU芯片不仅性能更强,还具备深度学习能力。
然而,国产三大巨头OVM目前量产的芯片,还不能和高度集成
的SoC芯片相比,甚至被人嘲笑除了华为,其他国产手机造芯是奢望,是营销噱头,但重要的是手机巨头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搭载国产自研核心技术的产品面世。
受到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芯片供应不足的刺激, 汽车 芯片在去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供货不足的现象,甚至导致部分 汽车 厂商出现因芯片短缺 汽车 无法下线。
从2021年年初开始,我国车企开始大规模向芯片行业纵向投资,以布局自己的 汽车 芯片供应链。其中,包括北汽、上汽、东风、吉利在内的国内老牌车企,纷纷积极投资芯片企业,其布局的产品类型覆盖了碳化硅材料功率器件、自动驾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等多个领域。
从进程上看,即使比亚迪、零跑 汽车 、五菱 汽车 等车用芯片已经面世,但其工艺上仍然与顶尖厂商有很大的差距。
以零跑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为例,凌芯01采用的是28nm的制造工艺,功耗为4W,算力为8.4TOPS,暂时还不及国内的地平线征程3采用的16nm制程工艺,5Tops算力,2.4W功耗。和国际厂商更是差之甚远。英伟达等国际厂商已经在开发5nm、7nm先进制程工艺车用芯片,部分产品已实现量产或装车。
在电子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整车厂商对芯片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单一链条式合作模式不能满足需求。整车厂商开始试图跨过零部件供应商直接与芯片厂商合作开发产品,网状模式开始兴起。未来在智能化领域, 汽车 厂商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入上游供应链的合作模式将成为常态。
可以看出,通过自研AI芯片布局芯片领域,是互联网企业进军芯片市场的主流途径。对于不同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由于他们所构建的生态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芯片性能需求存在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定制化的AI芯片或许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出生态的价值。而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市场还没有给予互联网公司足够多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自研AI芯片也就成为了一条发展路径。
据ABI Research调查数据预估,2024年全球云端AI芯片市场规模高达100亿美元,而目前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英伟达占据。一方面,是芯片市场的巨大市场规模吸引了互联网大厂的目光,加之当下的“缺芯潮”以及“卡脖子”威胁,互联网大厂不得不造芯。另一方面,芯片产业链发展日益成熟,自己下场造芯成本降低,云计算等业务的深度发展也离不开芯片的加持。
纵观互联网,有名有姓的不是正在“造芯”,就是在“造芯”的路上。
实际上2000年以后,海尔、美的、康佳、TCL、海信、长虹和创维为代表的的家电企业,就响应号召踏上家电芯片研发之路,格力、美的以MCU为主,海信是电视高端画质芯片、SOC和AI芯片,TCL发力显示与触摸芯片、机顶盒智能芯片,长虹的代表芯片是音频处理SoC,海尔是IoT芯片,创维是AI画质芯片,康佳是存储和显示处理芯片,这7个厂商主要都围绕着MCU主控芯片和图像处理芯片展开。
起步这么早,然而20年过去了,对比华为,中国七大家电巨头“造芯”却有点拿不出手。
早在2017年的股东大会上格力董明珠就这样表示,“格力要造芯片,即使未来投资500亿,格力也必须成功开发芯片!” 距离2017年的股东大会已经过去5年,格力公司发布公告显示,其自研的国产芯片—32位MCU微控制单元芯片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并且已经投入使用,当前年产量高达1000万颗。
问题来了,如果格力真的花光了500亿,并用了好几年时间,但是却仅仅只是设计出一个MCU芯片的话,那么却着实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意思。这也是家电企业跨界造芯的缩影。
由于近年来手机ODM行业的竞争加剧,马太效应凸显,强者愈强,行业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受手机市场影响也比较大。在此情况之下,即便是像富士康和闻泰 科技 这样的龙头企业也不敢轻易放松,正在积极寻找出路。
2015年,闻泰 科技 借壳中茵股份“曲线上市”,成为A股第一家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行业上市公司。但手机ODM行业门槛低、毛利率低,成功上市后,闻泰 科技 将目光投向了半导体行业。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后,闻泰 科技 完成了从手机代工厂商到半导体企业的转身,市值更是突破千亿大关,堪称国内企业跨界造芯的经典之作。
以金茂、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商,他们“跨界半导体”无非就是寻找利润增长点的有一次新尝试,打造“生态园区+地产”的模式,可能以经营产业园区为主要目的,在发展半导体产业的过程中起辅助作用,而不是真的转做半导体、研发芯片,准确的说,只是借助产业发展地产相关业务
房地产跨界造芯,也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几大领域里边唯一一个至今未能拿出实实在在芯片产品的。随着恒大“暴雷”以及房地产行业形势急转直下,地产造芯似乎正在变得遥遥无期。
众所周知,在半导体芯片分销领域,通常主要为上游芯片厂商从分销和代理业务,并不会直接自主研发芯片。芯片厂商和分销厂商分工明确,分销商并不会涉及到芯片原厂业务。不过,从分销商进入芯片行业的案例也的确存在,那就是韦尔股份,此前作为分销商,通过收购正式成为原厂,并成为国产CIS龙头企业。
随着国内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的发展,分销商实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分销商开始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触及上游原厂资源,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甚至像韦尔股份,彻彻底底的转型成为芯片原厂,这种趋势将在中美贸易争端和国产替代的背景下继续深入发展。
不难发现,除了房地产商“跨界”进入半导体领域目的不同之外,无论是家电厂商利用技术赋能产品,互联网厂商建立生态或代工厂商谋求转型,基本都是实打实的想在半导体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中国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厂商背靠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从事半导体行业、研发芯片充满了无限的机遇与可能,然而企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是做好长期亏损的准备。上海海尔集成电路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公司在这一领域创业十多年,亏损期就长达10年。直到2011年,才跨过营收亿元门槛,2012年实现营收1.41亿元。
二是做好人才储备、技术攻坚的准备。人才缺乏已经成为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跨界”做半导体,如何获取人才,依靠人才实现技术突破,企业都应当有一个长远规划。
三是做好长周期、高风险投入的准备。半导体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周期长、风险高、涉及面广。以一款芯片而言,从规划、设计到量产,其时间短则三五年,长则十数年,这一点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不同。
#芯片# #半导体# #国产替代# #vivo芯片研发中心成立,年薪百万招芯片专家#
集成电路产业是对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市场销售额的总体描述,它不仅仅包含集成电路市场,也包括IP核市场、EDA市场、芯片代工市场、封测市场,甚至延伸至设备、材料市场。
集成电路产业不再依赖CPU、存储器等单一器件发展,移动互联、三网融合、多屏互动、智能终端带来了多重市场空间,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为市场注入新活力。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多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所聚集的技术创新活力、市场拓展能力、资源整合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为产业在未来5年 10年实现快速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奠定了基础。
如何正确看待集成电路行业?“缺芯”环境下对集成电路行业是挑战还是机遇?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01
行业发展现状
(一)集成电路产量持续增长
2016年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产量稳步提升。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达2612.6亿块,同比增长16.2%;2021年10月,我国集成电路产量达2975.4亿块,同比增长48.1%。
(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高速增长
2016至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从4335.5亿元增长至8848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已达到6858.6亿元。这主要受物联网、新能源 汽车 、智能终端制造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下游市场的驱动。在下游需求维持高景气度、产业政策大力支持、产业资本投入持续增加等因素作用下,中国集成电路行业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三)集成电路进出口逆差大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给率较低,尤其在中高端芯片领域,依赖进口的现象较为严重。2020年集成电路进出口量逆差2837亿块,进出口金额逆差2334.4亿美元。2021年前三季度,集成电路进出口量逆差2454.4亿块,进出口金额逆差2039.9亿美元。
(四)集成电路产业集中互动
集成电路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华南地区,2020年华东地区集成电路产量占比51.6%。江苏集成电路产量最高,占比32%。甘肃省、广东省、上海市集成电路产量占比超10%。
02
行业重点企业
(一)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港交所股份代号:00981,上交所科创板证券代码:688981)及其子公司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内地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善、规模最大、跨国经营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集团,提供0.35微米到14纳米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公司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业务系以8英寸或12英寸的晶圆为基础,运用数百种专用设备和材料,基于精心设计的工艺整合方案,经上千道工艺步骤,在晶圆上构建复杂精密的物理结构,实现客户设计的电路图形及功能。
(二)紫光国微
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049)是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核心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上市公司之一。公司以智能安全芯片、特种集成电路为两大主业,同时布局半导体功率器件和石英晶体频率器件领域,为移动通信、金融、政务、 汽车 、工业、物联网等多个行业提供芯片、系统解决方案和终端产品。
(三)士兰微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460)是专业从事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以及半导体微电子相关产品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LED(发光二极管)产品等三大类。士兰微已经从一家纯芯片设计公司发展成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以IDM模式(设计与制造一体化)为主要发展模式的综合型半导体产品公司。
(四)长电 科技
江苏长电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和技术服务提供商,提供全方位的芯片成品制造一站式服务,包括集成电路的系统集成、设计仿真、技术开发、产品认证、晶圆中测、晶圆级中道封装测试、系统级封装测试、芯片成品测试并可向世界各地的半导体客户提供直运服务。
通过高集成度的晶圆级WLP、2.5D/3D、系统级(SiP)封装技术和高性能的FlipChip和引线互联封装技术,长电 科技 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涵盖了主流集成电路系统应用,包括网络通讯、移动终端、高性能计算、车载电子、大数据存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工业智造等领域。在中国、韩国及新加坡拥有两大研发中心和六大集成电路成品生产基地,业务机构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与全球客户进行紧密的技术合作并提供高效的产业链支持。
(五)全志 科技
珠海全志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458)成立于2007年,是卓越的智能应用处理器SoC、高性能模拟器件和无线互联芯片设计厂商。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为智能应用处理器SoC、高性能模拟器件和无线互联芯片的研发与设计。主要产品为智能应用处理器SoC、高性能模拟器件和无线互联芯片。公司产品广泛适用于智能硬件、平板电脑、智能家电、车联网、机器人、虚拟现实、网络机顶盒以及电源模拟器件、无线通信模组、智能物联网等多个产品领域。
03
区域布局情况
(一)北京市
以数字化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优化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壮大信息技术、 健康 医疗、智能制造、区块链和先进计算等优势产业规模,做优做强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加快卫星航天、高端精密仪器和传感器等产业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落实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
投资76亿美元的中芯京城逻辑芯片12英寸工厂、以及存储芯片制造12英寸工厂的建设;燕东8英寸生产线产能爬坡,赛微8英寸MEMS生产线进展。
(二)上海市
强化 科技 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打造国家战略 科技 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争取更多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落户。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继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全力实施三大“上海方案”(提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培育一批“硬 科技 ”企业科创板上市。建设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开展民用飞机制造、高端医用材料等补链强链行动,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 汽车 、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
先进逻辑芯片(中芯国际、华虹集团)、格科CIS芯片工厂、闻泰车规芯片制造厂、积塔半导体工厂、新微半导体6英寸工厂的进展、EDA公司国微思尔芯、概伦IPO。
(三)天津市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以 科技 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重大 科技 设施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谋划建设海河实验室。加快提升 科技 型企业创新能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8000家。打造高校 科技 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核心孵化园”,全年培育市级大学 科技 园3家。成立京津冀 科技 成果转化基金,高标准建设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坚持制造业立市,制定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中国信创谷”“细胞谷”建设,做强做大生物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建设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北辰京津医药谷,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发展壮大高端装备、 汽车 、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推动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100家。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车联网等10大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率,发展壮大信息安全、动力电池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三星电机陶瓷电容器三期扩能、爱旭 科技 高效晶硅电池等项目投产,加快中科曙光基地二期、一汽丰田、恒大新能源 汽车 等项目建设。
中芯国际天津厂的扩产进度。
(四)重庆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持续发展先进制造业。 汽车 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强化车辆控制软件、车规级芯片等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博世庆铃氢燃料发动机、比亚迪动力电池、领巢9挡自动变速器等项目建设,扩大长安、金康、吉利等新能源 汽车 产销规模,高标准建设车联网先导区,持续提升整车品牌价值。电子产业,坚持研发、制造同步发力,拓展功率半导体、超高清视频、智慧家居等产业发展空间,支持联合微电子中心硅基光电子项目发展,加快华润微电子12英寸功率半导体、京东方第6代柔性显示面板、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做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规模,提升先进传感、电子元器件发展水平,丰富智能终端产品,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加速区域和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华润微重庆12英寸功率器件产线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硅光产线建设。
04
机遇与挑战
集成电路行业最新的国内外动态有哪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缺芯”环境下集成电路行业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呢?欢迎私信小信获取本期《行业热点专题分析报告——集成电路产业》全文。
私信小信获取全文
经济市场风云变幻,金融市场潮涨潮落,政策风向导航未来形势,而作为这些变化的直接承接体的产业,其自身的运行、技术变革、结构调整等因素又会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经济、金融,促进某些政策的出台。上述中所涉及到的宏观环节,中观环境等时刻都在迸发着热点事件。任何一个热点事件在一定的范围内都会对产业的运行以及下一步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银行作为贯穿经济宏观、中观、微观的血脉,任何一个热点事件的产生都有可能对银行的业务产生机会或者是风险。针对此,银联信特别推出了《行业热点专题分析报告》。
《行业热点专题分析报告》专注于为银行对“热点、难点、重点”话题进行深入分析,把控热点事件的发生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何种影响及最新影响趋势。《行业热点专题分析报告》将对此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归纳、总结、分析,帮助银行清晰地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趋势影响,以便做出最佳的管理决策。
机器人(300024)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公司组织全体员工进行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推进复工复产。疫情凸显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疫情得到稳定控制的形势下,2020年第二季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市场需求开始升温。公司一方面加速推进现有订单的执行,另一方面围绕新的市场需求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此外,公司继续强化内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提高成本控制管理要求,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5亿元,同比下降1.8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38.43%,主要系2020年上半年公司下属联营企业经营活动受新冠疫情影响,短期经营业绩出现下滑。
(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需求增长
1、工业机器人提高附加值
公司在确保通用机器人(主要系6轴机器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厂商同类产品的同时,不断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公司融合3D视觉,力觉感知,离线编程与维护,云数据存储,制造、执行与控制全方位数据管理等技术,展现通用机器人智能化、互联化的能力,公司累积通用机器人加工工艺的应用技术数据,完善工艺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与下游行业客户的磨合,进行产品的迭代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报告期内,公司聚焦焊接、喷涂、磨抛、装配应用领域,深耕重型机械、船舶、家电、玻璃等行业市场。
公司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将协作机器人产品进行更新迭代,保持行业领先技术水平,2020年公司GCR20-1100型号协作机器人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A级证书,技术贡献系数高达0.9,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科新松公司荣获上海市 科技 进步一等奖。通过近年来布局,目前协作机器人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全国,进一步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协作机器人持续销售,在 汽车 整车厂、房地产(天花板贴墙砖作业)、半导体厂商等实现应用,有效为客户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2、移动机器人扩大技术优势
公司依托移动机器人的技术优势增强与国际 汽车 厂商的粘性合作,巩固在 汽车 装配线的应用优势,同时把握国内重型卡车市场机遇,以领先的技术迅速占领市场。随着新能源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公司移动机器人在新能源领域的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报告期内,公司与新能源电池知名企业持续合作,以点带面拓展客户群体,此外公司与新能源 汽车 特斯拉工厂提供装配解决方案。公司充分发挥重要项目的示范推广效应,持续拓展客户群体,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大力拓展激光自然导航技术的应用市场,扩大新技术应用的辐射面。
3、特种机器人增强综合实力
近年来公司发力核行业市场,以安全可靠、技术创新、服务为价值要素研发解决客户痛点的特种机器人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与中核集团形成战略合作伙伴,报告期内针对具体需求开展业务合作。公司持续布局国防领域市场,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保障现有订单生产作业的高品质、高效率,另一方面不断增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能力,丰富特种机器人产品线,强化综合实力,以优质的产品及服务质量获得市场口碑,为公司持续拓展新的细分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4、数字化工厂发掘新市场
2020年上半年,公司一方面把握市场机遇,着力拓展重点行业客户寻求高质量的合作项目,另一方面致力于降低成本,优化数字化工厂研发与实施,提升项目的盈利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为钢铁、光通讯、3C等领域客户实施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其中国内首套轨梁物料智能系统项目覆盖炼铁炼钢、热轧工艺、冷轧工艺,库区管理等钢铁生产及存放的各工序,包含11项公司独有专利技术实现全流程可识别、可跟踪、可追溯。公司为国内光通讯行业的领军企业设计实施行业首个智能工厂,打造从原材质到成品装车的全流程产线,项目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6%,运营成本降低27.3%,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4.4%,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4.7%,能源利用率提高48.4%。公司实施国内第一个采用协作机器人进行服务器生产的智能工厂项目,有效满足生产定制化、柔性化和批量化兼容的生产模式。此外,公司与中科曙光(603019)、浪潮软件(600756)等知名企业建立业务合作,为全面进行市场推广发挥重要作用。
5、智能物流装备市场需求旺盛
2020年上半年,公司聚焦优势行业客户,深耕行业优质客户,增强项目实施管理综合能力扩大市场影响力。近年来,公司持续发力拓展国际大型企业客户,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报告期内公司智能物流装备出口到欧洲、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公司积极采取了相应策略降低疫情对海外项目实施的影响,获得客户对公司服务的高度认可。国内市场方面,公司智能物流装备在中车、航空航天、烟草、化工等市场实现持续应用,创新方面,公司与国内研究院所合作旨在将智能物流渗透到现代农业新领域。
6、智能交通拓宽市场
2020年上半年,公司整合资源加强与国内各省市地铁集团的对话与交流,拓宽市场覆盖面。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大连地铁1、2号线监控系统,大连地铁金普线监控系统,哈尔滨地铁2号线1期自动售检票系统,天津地铁6号线自动售检票系统。
为更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公司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对地铁隧道巡检机器人、地铁智能票务服务机器人进行全面升级,根据客户需求及应用场景不同进行深度开发,更好地实现智能化 *** 作与管理。
7、半导体装备前景广阔
公司半导体装备业务始于2004年,在国家集成电路“02专项”的支持下公司开始研发用于半导体行业的洁净机器人和物料搬运系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现已形成体系完整、系列丰富、应用广泛的产品线。公司半导体装备主要分为设备自动化和工厂自动化(AMHS)两大类产品。设备自动化主要系洁净(真空)机械手和集束型设备,其中包括真空直驱机械手、双臂真空直驱机械手、一体化真空直驱机械手、大负载真空机械手、大气机械手、晶圆处理系统、真空传输平台等,工厂自动化(AMHS)主要产品有OHT、Stocker(洁净存储系统)、MR(复合机器人)等。公司半导体装备业务面对的客户群体涵盖半导体工艺设备厂商、半导体制造厂商和面板厂商。随着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加速,公司半导体装备业务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报告期内,半导体业务板块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公司新研发的一体化真空直驱机械手完成测试验证与产品定型,上半年实现了小批量交付;公司EFEM实现从半导体工艺设备厂商到半导体制造厂商的导入;公司自主研发的G4.5代OLED机器人已交付客户使用;公司AMHS将于近期完成整体联调并交付OLED面板厂客户使用。
公司于8月20日披露2020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预案,本次发行目的为加大半导体装备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产品系列,扩大产业化规模,提升综合实力,成为国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自动化与AMHS供应商。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相关事项尚需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通过并经中国证监会作出同意注册决定。
8、服务机器人深耕行业应用
公司坚持以市场驱动为导向,围绕行业痛点进行市场布局。2020年上半年,公司将库存盘点、商用服务领域作为主要拓展的目标市场。公司与迪卡侬再次签署59台盘点机器人项目,并在上半年完成了迪卡侬国内14个区域门店23台机器人的部署工作,目前已有近100台盘点机器人在全国各个城市的迪卡侬门店运行。此外,公司以开放合作、实现共赢为原则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智能平台型服务机器人,报告期内实现持续销售。医疗机器人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向辽宁省残联交付100余台行走辅助机器人,积极与其他养老机构洽谈商务合作,拓展消费类医疗机器人产品市场。
9、工业软件与控制平台开启制造业发展新模式
公司成立了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控制技术体系及产品平台,面向不同市场领域提供平台化服务。平台软件方面,形成包含运动控制、智能感知、应用工艺的控制软件产品,以及包含SCADA、MES、WMS、数字孪生的制造管理软件产品;平台硬件方面,形成编码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等核心部件系列产品,以及PLC、MC、RC、CNC等各类控制系统;公司面向农业、化工等转型升级需求迫切的领域,形成了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助力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波动及下游行业周期性的风险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受到一定影响。机器人最大的下游 汽车 行业由于周期性变化,景气度下滑。如果宏观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或以 汽车 为代表的下游周期性行业发展不能迎来新的拐点,将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拓展新的下游行业客户,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增加新的收入增长点,缓解宏观经济波动及下游周期性行业对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 2、 科技 成果产业化风险 公司作为高 科技 企业,技术的快速更迭以及 科技 成果的产业化是公司发展的原动力。公司紧跟5G、AI等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力度,研发成本的上升对公司的营业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公司未能把握 科技 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有利时机,可能会降低研发投入的回报率。 应对措施:公司充分发挥公司在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机器人TOP10、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等行业组织中的作用,及时、充分的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以市场为导向,有效的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 3、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竞争格外激烈。不仅国内机器人厂商集聚、海外机器人厂商加速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和市场开拓,同时跨界公司也陆续进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行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应对措施:公司一方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增强客户粘性;另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业布局和市场应用布局,巩固行业的领先优势。 4、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风险 公司正处于快速扩张及全球化发展的时期,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和水平需要不断进步,高端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公司的高端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或现有高端核心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流失,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快速发展和扩张。 应对措施:公司继续加强集团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经营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员工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平台,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团队建设,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创新优势 技术创新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公司被列入工业机器人全球排名前10名。公司作为中国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单位,起草并制定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公司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伺服系统设计技术、 *** 作机优化设计制造技术、软件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3D视觉技术、力度感知技术等。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共申请专利1484件。 拥有有效专利377件,其中发明专利193件,实用新型专利103件,外观设计专利81件;软件著作权109件。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1.31亿元,同比增长43.30%。公司作为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公司连续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十二五智能制造发展专项项目、十二五国家 科技 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 部02专项项目、工信部研发项目、发改委研发项目、物联网发展专项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项目、上海脑智工程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等。 (二)机器人产品线丰富的优势 经过20年的积累,公司成为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齐全的企业。 1、柔性协作机器人 公司柔性机器人产品分成5大系列,具备轻量化、碰撞检测、牵引示教、快速配置、视觉引导等功能,负载量为3kg-20kg,重复性精度最小为0.02mm,可满足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对于布局紧凑、精准度高的生产场景极为适合。其中GCR5-910协作机器人的最大直线速度提高到了1.5m/s,达到行业领先水平。H系产品作为全国首发的智能型复合协作机器人,综合智能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视觉识别等技术,应用与仓储分拣、搬运、上下料等生产衔接环节。多样化的导航配置,多元化功能配置,满足了自动化工厂灵活高效低成本的现场布置。 2、通用型机器人 公司拥有三类通用机器人产品,其中6轴机器人适用于焊接、磨抛、冲压、锻造、涂装、搬运、码垛等作业环节,负载量4kg-500kg,重复性精度最小为0.02mm。水平多关节机器人(SCARA)适用于装配、锁螺丝、装箱、分拣、快速搬运等作业环节,负载量5kg-10kg,重复性精度最小为XY:0.02mm,Z:0.02mm。并联机器人(DELTA)适用于包装、分拣、搬运、装配等作业环节,负载量3kg-15kg,重复性精度最小为0.02mm,拾放节拍最大为260次/min。 3、移动机器人(AGV) 公司拥有三类移动机器人产品,其中装配型AGV适用于 汽车 底盘线动力总成、后桥总成与车身合装。搬运型AGV适用于物料分拣、升降接货卸货、运输等作业环节。智能巡检AGV可搭载5G网络,具备自主导航、自主避障、自主充电、对人体、人脸、车辆、车牌智能识别和火灾、气体等异常检测的功能,适用于室外厂区巡检、园区巡逻、周界巡防、教育实训等应用领域。上述产品拥有多种导航方式,包括电磁、激光、惯性、视觉、GPS、自然轮廓,驱动方式包括双轮差动、单舵轮驱动、双舵轮驱动,供电方式包括电池供电、感应供电,最大承载量85吨,导航精度10mm,停车精度最小为5mm。2018年公司移动机器人在韩国平昌冬奥会的演出展现出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准。 4、消费类机器人 消费类机器人主要划分为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公司服务机器人包括松果系列、家系列及智能平台系列服务机器人,产品具有自动避障、自主充电、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远程视讯等特点,已经为 健康 养老、教育陪伴、政务金融、促销导购等消费类市场提供服务。医疗机器人主要有医疗配送机器人、防疫消毒机器人、医疗护理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等。公司在围绕市场应用场景继续丰富产品线,扩大消费类市场规模。 (三)半导体(IC)装备技术领先优势 半导体装备业务是公司战略核心业务之一,经过十余年的沉淀,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系列。公司作为国内首家洁净机器人及工厂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依托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平现与国内知名的半导体工艺设备厂商、半导体制造厂商和面板制造厂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 1、洁净(真空)机械手和集束型设备,包括真空直驱机械手、双臂真空直驱机械手、一体化真空直驱机械手、大负载真空机械手、大气机械手、晶圆处理系统(SORTER EFEM)、真空传输平台。应用于8寸、12英寸生产线(90-65nm)工艺的IC制造整机装备和半导体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的晶圆搬运。机械手产品重复精度±0.1mm(3σ),最大伸展速度900mm/s,最大升降速度330mm/s,负载重量≤0.5kg。上述产品均经过SEMI认证,可满足个性化设计支持用户定制,手臂长度可选,为客户提供接口及末端定制服务。 2、工厂自动化(FA)产品线,分为FPD(面板)机器人、MASK(掩膜版)、Foup(晶圆载具)搬运系统与存储系统。 其中FPD机器人具有高刚度、高速度、高精度、高平稳性和高洁净度的特点。FPD、MASK、和Foup搬运与储存系统集合了Stocker(洁净存储系统)、AGV、Robot、Unpack、ACS(调度软件)、Stocker、MR(复合机器人)等搬运系统和Erack(电子货架)储存调度等系统,可以广泛应用在半导体制造厂和面板制造厂。 (四)数字化工厂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优势 公司以大量的实战经验积累,为 汽车 、3C、电力、机械、航空航天、新能源、食品、医药、烟草等20余个下游行业持续提供国际水准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公司数字化工厂管理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运营管理智能化平台,智能物流系统和仓储物流智能化平台,生产设备智能化平台,构建一个由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组成的数字化工厂基础系统。公司统筹的工业软件 控制平台,提供具有良好开放性、高度灵活性、模块化和可升级的、自主可控的互联网控制网络系统。整个平台包括从 *** 作系统、智能驱动、RC、CNC、PLC,到数字孪生、MES、行业解决方案的软件体系,以及从定制化芯片、模组及主板、码盘、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到各类控制系统的硬件体系,打造了“端-边-云协同”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五)全球化知名客户群体优势 公司着眼于全球化的市场空间,依托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建立国际化的客户群体。公司三分之二的客户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如 汽车 领域客户有通用、福特、宝马、奔驰、大众、捷豹路虎等;一般制造领域客户中船集团、中集集团(000039)、中联重科(000157)、三一重装、九牧等;新能源领域客户有特斯拉、宁德时代(300750)、孚能 科技 、恒大 汽车 等;泛半导体领域客户有北方华创(002371)、中微半导体、美光半导体、晟碟半导体、华海清科、Sandisk、赛意法、京东方、华星光电、TCL等。公司以长期战略合作、推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与客户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努力以点带面扩大业务规模。 (六)人才团队的优势 公司坚持三高标准:高层次、高素质、高效用的人才原则,遵循“长期开发,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的人才培养策略。按照“有利于优秀人才聚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要求,吸纳国际高端人才,完善公司国际化运营,建立健全人才体系的运行机制。公司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与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机器人教育学院等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渠道,为公司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资源。上半年由于疫情原因,公司未开展集中培训,为员工开通了线上学习平台,全集团受众学员1220人,累计学时14899学时,涵盖了基层/中层管理能力提升、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线生产人员岗位技能提升等课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