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是全球重要的半导体公司,现在国际市场上最先进的芯片约有92%是由该公司制造,芯片代工产值约占全球55%。
台积电虽然是中国台湾地区知名半导体企业,但第一大股东却是美国花旗银行,持股比例达20.5%,外国机构与境外个人合计总持股比例达78%,台行政主管部门的持股仅为6.4%,可以说,台积电实质上是美国资本控制的台湾企业。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芯片的高度需求进一步彰显了台积电的优势与竞争力,成为全球大型经济体极力争取投资的对象,台积电除了持续在岛内大力兴建芯片厂外,还积极扩大海外投资布局,在美兴建生产5纳米的先进芯片厂,与日本索尼合作在日投资22纳米和28纳米芯片厂,同时在大陆投资新建28纳米芯片厂。
苹果公司等电子产品企业严重依赖着台积电生产的半导体,甚至就连美国官方实验室里的超级计算机都在使用台积电生产的芯片。由数据显示,在台积电公司第二季度的收入中,美国市场创造了64%的利润。
台积电,生产芯片占全球总量的70%左右。是世界顶尖的芯片生产高科技企业。其芯片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都是世界一流的,2020年,首次研发生产出3nm级芯片,并成功批量生产。
2021年,台积电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芯片代工业务,其产值占台湾省GDP超过7.4%,结合上游产业链联动效应,整个产业链合计带来的GDP估算30%以上,可以说是命脉企业。
据公司年报,2021年,台积电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同比减少29.6%,占总营收比重降至10.3%,已滑落至该公司第三大市场。
台积电在美投资建厂的人力成本较台湾高出50%,较大陆可能超出60%。同时美国还有庞大的工会力量与复杂法律规定,在美国和台湾地区还没有签署租税协议的背景下,在美投资台商需负担很高税收,这些都是企业不得不要考虑的成本风险。
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亚太转移,我国半导体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06年达到247.7亿美元。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计算机、消费电子、通信等。在电子制造业转移和成本差异等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趋势明显。我国内地半导体产业发展滞后于先进国家,内地企业多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我国半导体产业成为全球产业链的组成部分,产量和产值提高迅速,但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2007年半导体产业大幅波动,长远发展前景良好
半导体产业的硅周期难以消除。2007年上半年,在内存价格上升等因素作用下,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速明显下滑。至2007年下半年,由于多余库存的降低、资本支出的控制,半导体市场开始回升。预计2008年,半导体产业增速恢复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长远来看,支撑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下游应用领域仍然处在平稳发展阶段,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更新也不曾停滞。产品更新与需求形成互动,推动半导体产业持续增长。
我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速远快于全球市场
我国半导体市场既受全球市场的影响,也具有自身的运行特点。
我国半导体应用产业中,PC等传统领域仍保持平稳增长,消费电子、数字电视、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处于快速成长期,3G通信等领域处于成长前期。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增速远快于全球市场,是全球市场增长的重要拉动元素。2006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同样快速提高。在封装测试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设计和制造业的比例逐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在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系统地开展了标准制定和专利申请工作,有效地保障本土企业从设计、制造等中上游产业链环节分享内地快速增长的电子设备市场。
分立器件、半导体材料行业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成电路是半导体产业的最大组成部分。分立器件、半导体材料和封装材料也是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内地分立器件和半导体材料市场和产业也处于快速增长之中。
上市公司
我国内地半导体产业上市公司面对诸多挑战。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半导体材料生产企业有较强的定价能力,在保持产品换代的前提下,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封装测试公司整体状况较好;分立器件企业发展不均。
全球半导体产业简况
根据WSTS统计,2006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达247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8.9%;产量为5192亿颗,比2005年增长14.0%;ASP为0.477美元,比2005年下降4.5%。
从全球范围来看,包括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费电子(ConsumerElectronics)在内的3C产业是半导体产品的最大应用领域,其后是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等领域。
美、日、欧、韩以及中国台湾是目前半导体产业领先的国家和地区。2006年世界前25位的半导体公司全部位于美国、日本、欧洲、韩国。2005年,美国和日本分别占有48%和23%的市场份额,合计达71%。韩国和台湾的半导体产业进步很快。韩国三星已经位列全球第二;台积电(TSMC)的收入在2007年上半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排名快速升至第6,成为2007年上半年进入前20名的唯一一家台湾公司,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代工业非常发达。
中国市场简况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市场,并且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6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突破5800亿,其中集成电路市场达486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7.8%,远高于全球市场8.9%的增速。我国市场已经达到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强。
在市场增长的同时,我国半导体产业成长迅速。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06年国内生产集成电路355.6亿块,同比增长36.2%。实现收入1006.3亿元,同比增长43.3%。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占世界比重还比较低,但远高于全球总体水平的增长率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中国集成电路的应用领域与国际市场有类似之处。2006年,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占了全部应用市场的88.5%,高于全球比例。而汽车电子1.3%的比例,比起2005年的1.1%有所提高,仍明显低于全球市场的8.0%。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汽车市场销量呈增长态势,汽车电子国产化比例逐步提高。这说明,在汽车电子等领域,我国集成电路应用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我国在国际半导体产业中所处地位
我国半导体市场进口率高,超过80%的半导体器件是进口的。国内半导体产业收入远小于国内市场规模。
2006年国内IC市场规模达5800亿,而同期国内IC产业收入是1006.3亿。
我国有多个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电视机、DVD、MP3等。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产品应用国。但目前国内企业只能满足不到20%的集成电路产品需求,其他依赖进口。
中国大陆市场的半导体产品前十名的都是跨国公司。这十家公司平均21%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这与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规模的比例基本吻合。2006年这十家公司在中国的收入总和占到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的34.51%。上述两组数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跨国公司占有国内较高市场份额。国内半导体市场对进口产品依赖性高。
虽然我国半导体进口量非常大,但出口比例也非常高。2005年国内半导体产品有64%出口。这种现象被称为“大进大出”,主要是由我国产业链特点造成的。
总的来看,我国IC进口远远超过出口。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集成电路和微电子组件进口额为1035亿美元,出口额为200亿美元,逆差巨大。
由于我国具有劳动力竞争优势,国际半导体企业把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环节向我国转移。我国半导体产业逐渐成为国际产业链的一环。产业链调整和转移的结果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环节得到了优先发展。2006年,我国IC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业所占的比重分别是18.5%、30.7%和50.8%。一般认为比较合理的比例是3:4:3。封装测试在我国先行一步,发展最快,规模也最大,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比较充分的环节。而处于上游的IC设计成为最薄弱的环节。芯片制造业介于前两者之间,目前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把芯片制造逐步向我国转移,中芯国际等国内企业发展也比较快。
这样的产业结构特点说明,国内的半导体企业多数并未直接面对半导体产品的用户—电子设备制造商和工业、军事设备制造商,甚至多数也没有直接分享国内市场。更多的是充当国际半导体产业链的一个中间环节,间接服务于国际国内电子设备市场。这种结构,利润水平偏低,定价能力不强,客户结构对于企业业绩影响较大。究其原因,还是国内技术水平低,高端核心芯片、关键设备、材料、IP等基本依赖进口,相关标准和专利受制于人。国内企业发展也不够成熟,规模偏小,设计、制造、应用三个环节脱节。
与产业链地位相对应,我国大陆的企业多为Foundry(代工)企业,这与台湾的产业特点相类似。国际上大的半导体跨国公司多为IDM形式。
2007全球半导体市场波动,未来增长前景良好
半导体产业长期具有行业波动性
硅周期性依然将长期存在。这是由半导体产业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半导体产业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环节。
来源:中国建设工程招标网
从台湾与韩国的经济现状来看,二者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方面相似度高,但台湾与韩国的发展差距较大。经济结构方面。首先,二者都属于外向型经济体,经济成长主要依靠对外贸易。但韩国经济成长来源相对比较平衡,其出口依存度仅为56.5%,台湾却高达73.6%。其次,台湾内需市场的表现不及韩国。2012年,台湾内需对经济成长贡献较低,岛内投资呈现负增长,而韩国的民间消费及投资动能强劲,对经济成长贡献超过一半。再次,台湾的出口产品较为集中。自上世纪7、80年代,台湾的电子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台湾出口的重要力量后,台湾过度依赖电子信息产业。而韩国则保持电子、通讯、光学仪器、钢铁、汽车、石化及船舶等其他重工业均衡发展。此外,单就电子产业一项来看,台湾的出口多集中在半导体及零组件部分,韩国却分散在软件、通信、半导体零组件等,发展较平均,后劲较足。产业结构方面。农业是二者的弱势产业(台湾1.74%、韩国2.6%),也是敏感度和受保护程度最高的产业,所以双方在与其他经济体签订经济协议时,对于农业方面都较为谨慎,开放度较低,担心引起从业人员的反d。第二产业是台湾与韩国重合度最高的产业(台湾29.5%,韩国39.3%),双方都有大规模的炼化企业、整车制造、造船、炼钢及电子产业,且发展时期基本一致,但韩国的进展速度明显高于台湾。如:台湾裕隆1956年造出来第一台汽车,韩国现代1968年开始造车;台湾中钢1977年投产,韩国浦项1972年投产;二者的第一家乙烯厂都在上世纪60年代投产;都在上世纪70年代大建造船厂,且具有建造超级油轮的能力。但发展至今,现代汽车世界排名第五,全球前十大造船厂韩国有七个,乙烯产量韩国世界第四,浦项钢铁世界第五。2014年,韩国更是计划投入11.7亿元人民币,推动半导体、显示器产业的发展,其中34%用于扶持从事该产业的中小企业。而韩国的显示器产业已连续11年居全球第一。这些都将继续拉大韩国与台湾的差距。第三产业是台湾与韩国占GDP比重最大的产业,其中,台湾服务业占GDP比重68.76%,韩国的服务业只占58.1%,但服务输出金额台湾却不到韩国的二分之一。
贸易结构方面。从台湾与韩国产品的出口目的地来看,二者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都是大陆,最大的区域组织出口市场都是亚太经合组织。2013年,据台湾与韩国的各自统计,台湾出口大陆、出口亚太经合组织及与大陆的贸易顺差分别是770.07亿美元(下同)、2372.06亿、345.5亿;韩国则是1458.69亿、4079亿、628.17亿。从出口商品的构成来看,二者出口商品的前五位有60%重合,最大宗都是机电产品。其中,2013年台湾出口机电产品1331.54亿,韩国1948.15亿。从对大陆出口主要商品的构成看,二者出口大陆商品的前十位重合度高达90%,机电产品仍是最大宗。2013年,台湾、韩国对大陆出口机电产品分别是305.71亿、623.7亿。综上可以看出,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在各个方面重合度极高,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