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国际第三代半导体论坛将于12月6日开幕

第七届国际第三代半导体论坛将于12月6日开幕,第1张

2021年12月6-8日,以“创芯生态 碳索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国际第三代半导体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IFWS&SSLCHINA2021)将在深圳召开。

本届论有百余位程序委员会专家提供智力支持,将全面聚焦前沿技术及行业热点,力邀国内外知名专家、领军企业、行业精英代表深度参与,把脉产业商机,共促产业 健康 有序发展。

当前,国际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已实现了从研发到规模性量产的成功跨越,并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新能源 汽车 、高速轨道交通、5G通信、光伏并网、消费类电子等多个重点领域实现了应用突破。

未来5年将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期,全球资本加速进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领域,产能大幅度提升,企业并购频发,正处于产业爆发前的“抢跑”阶段。5G、AI、物联网、大数据等市场提速,新能源 汽车 、PD快充、5G和新型显示时代的来临,应用市场对第三代半导体的需求已经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

据论坛组委会透露,面对新一轮 科技 革命与产业变革创造的 历史 性机遇,本届论坛特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罗毅教授,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论坛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江风益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汤广福,厦门大学校长、论坛程序委员会主席张荣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ShujiNakamura),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Carl-Mikael Zetterling,博世苏州 汽车 部件总经理、博世 汽车 电子中国区总裁Georges Andary,京东方 科技 集团显示与传感器件研究院院长、半导体技术首席科学家袁广才等来自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代表性专家们与业界同仁共话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和机遇。

除了开幕大会、本届论坛设有功率电子器件与应用论坛、射频电子器件与应用论坛、半导体照明与应用论坛、Mini/Micro-LED及其他新型显示论坛、超越照明论坛、材料与装备论坛、固态紫外器件与应用论坛、车用半导体创新合作峰会、第三代半导体产教融合发展论坛、电力电子标准与检测研讨会等超30场次论坛活动。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功率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射频电子技术的国内外前沿进展;第三代半导体功率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射频电子技术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机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相关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 汽车 、新一代通用电源、高端装备等产业的相互促进与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与核心技术攻关等。

国际第三代半导体论坛与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同时同地举办,同台汇力,相映生辉,放眼LED+和先进电子材料更广阔的未来。

论坛长期与IEEE合作。投稿的录取论文会被遴选在IEEE Xplore 电子图书馆发表,IEEE是EI检索系统的合作数据库。目前,论坛同期论文已开启征集,论坛长期与IEEE合作。投稿的录取论文会被遴选在IEEE Xplore 电子图书馆发表,IEEE是EI检索系统的合作数据库。

2021先进半导体技术应用创新展(CASTAS 2021)也同时招展中,欢迎业界人士的参与其中,对接资源,洽谈商机,共商产业发展大计。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这片土地翻开了开放发展新篇章。如今,40载岁月峥嵘,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曾经硝烟弥漫的海防前线,正向着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迈进。

开放之门

湖里,2.5平方公里,这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原点。1981年10月15日,随着工地上“轰”的一声巨响,烟雾升腾,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从此拉开序幕。

1982年初,印尼华侨陈应登与厦门市签订投资合同,成为在厦门经济特区独资设厂的第一位外商。“我是中国人,与其在国外办厂,不如来厦门办。”

40年来,一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厦门经济特区拔地而起。跨国企业纷至沓来,戴尔、通用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登陆”。

全球著名的飞机机身维修商新加坡 科技 工程有限公司,将第二个发动机维修工厂设在厦门,合资成立的厦门新科宇航公司近10年来保持30%的年复合增长率。“我们的客户已遍布印尼、泰国、印度等,厦门市在招商引资和互联沟通方面的大力扶持,提振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信心。”厦门新科宇航公司总经理林恬钦说。

40年来,厦门产业结构脱胎换骨。厦门自贸片区激活航空维修、集成电路、跨境电商等14个高质量发展平台,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飞机融资租赁集聚区、第二大进口酒口岸、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

一个包容现代的厦门正与世界分享开放发展的成果。厦门美图公司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围绕“美”创造了一系列如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美拍等软硬件产品,海外热度持续飙升,业务范围扩展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被誉为“钢铁驼队”的中欧(厦门)班列,已从最初的“一条线”发展为现在广布欧洲、中亚多国的“一张网”,累计开行逾800列,成为中国扩大开放的鲜明印记。51条以“丝路海运”命名的航线从厦门港始发,聚集港口、航运、物流、贸易、金融、信息等要素,连接四海,通达五洲。

40年来,厦门从曾经封闭的海防前线,成为备受国际资本青睐的开放之城,面积已是原来的600余倍。

创新之地

在8月底举行的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上,厦门火炬高新区签约了戴尔服务器产业生态合作项目等11个项目,总投资206亿元,涉及智慧交通、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服务器等细分行业。

“小而精是厦门企业的特点,很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诞生在厦门。依靠创新动力,厦门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集群,培育了2512家‘三高’企业。”厦门火炬高新区总工程师倪杰说。

从岛内不到1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起步,伴随跨岛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厦门火炬高新区如今发展为“一区九园”,已开发园区仅占厦门2%的土地面积,却贡献了全市43%的工业产值。

“厦门是一座创新创业之城。”厦门市发改委主任张志红说,厦门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28家,占福建省40%左右,近年来,厦门又发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三新”产业,培育形成平板显示、软件信息、航运物流等8条千亿元产业链。

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激发的背后,厦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造地方国企发展的骄人业绩;逐步建立特区金融体系,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深化财税、价格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土地有偿转让和商业用地公开招标制度……

这是一块“试验田”。特区建设以来,厦门一直肩负着为国家改革开放试验探路的使命,锻造了其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敢闯敢试的胆识。

文明之城

筼筜湖,厦门繁华市中心的城市湿地公园,被誉为厦门“城市会客厅”。这里花团锦簇,水清岸绿,白鹭齐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很难想象40年前,路人在筼筜湖畔都是掩鼻而过。

“筼筜湖原是筼筜港,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规模移山填海、围湖造堤,成为内湖,水体交换动力缺失,造成湖水发臭、鱼虾绝迹。”筼筜湖保护中心主任魏道军说,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打响了筼筜湖环境整治大硬仗。经过5期综合治理,如今筼筜湖彻底改头换面,其“引潮活水”技术还吸引日本人来取经。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在保持经济发展“高素质”同时,厦门统筹推进生态、民生、文化等各领域协调发展,实现了城市内外兼修的“高颜值”。

城市开发建设中,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厦门市不惜将跨海通道方案由大桥改为隧道,成本大幅增加;为保护白鹭专门保留大屿岛。

厦门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打造“在花园里盛开的城市”:全市近六成的陆域面积被划入生态控制线,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厦门城美,人也美。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王忠武就会穿上红马甲,带上家人一起到游客最集中的中山路商业街做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王忠武说。

像王忠武这样的注册志愿者,在厦门超过70万名,约占常住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

2019年,厦门启动“爱心厦门”建设,将目光投向最需要帮助的 社会 群体,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等五大行动。40多家“爱心屋”悄然出现在街头。

厦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文明底色深深刻入这座城市的内核,外化成每个厦门人的行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52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