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公司成立美国半导体联盟,目的在哪,都会有什么影响呢?

多家公司成立美国半导体联盟,目的在哪,都会有什么影响呢?,第1张

近日,苹果、微软和谷歌等全球最大芯片买家,正在与英特尔等全球顶级芯片制造商成立一个新的游说团体“美国半导体联盟”,用以要求美国提供芯片制造补贴。这个半导体联盟的构成,几乎涵盖了全世界半导体相关行业的所有知名企业,不仅包括了通用电气、思科、谷歌、高通等欧美地区企业,还有三星、台积电等东亚企业,囊括了半导体行业中材料供应、设备制造、芯片代工等产业链中各个细分企业。

这个半导体联盟的诞生,部分原因的确是为了美国的补贴。但是最大的目的仍旧是美国为了加强本土制造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拉拢欧盟、日韩等盟友,同时维持自身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垄断地位,以遏制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时,美国为打击半导体产业领头羊的日本,组建了半导体制造联盟,一举打垮了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如今,美国又要用相似的手段对付我们了。

虽然我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市场永远意味着我们是购买的一方。无法打破技术垄断,实现独立自主,就永远无法把握主动权,就要在价格上被吸血。从当年的盾构机、高铁到如今我国与欧美在芯片上每年近2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都是例子。随着我国拥有了全世界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制造业得以蓬勃发展,产业日益空心化的美国毫无疑问的感受到了压力。

目前,我国国内的半导体行业发展尚不平均。虽然在设计、封测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准,但是在生产半导体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上还相对落后。如果这一联盟的确封锁严密,那么我国的半导体行业很可能会迎来一段艰难的日子。虽然手机或CPU等产能有限,但是小家电和智能 汽车 这种制程低于28nm以下的问题不大。而对于国际半导体行业来说,将我国排除在外,首先就要面临半导体大幅涨价。仅靠东南亚的产品,也无法得到质量和效率足够合格的产品,最后还是没有赢家。

总的来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此次半导体联盟的成立也说明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真的触痛了这些国际巨头背后的美国。而我国半导体行业迟早要实现自给自足,这不仅是国内企业的奋斗目标,更是民族复兴的国家意志。

(文/在锐思)

全球半导体联盟GSA日前宣布,合肥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一明将成为联盟董事会成员,这是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之后,国内半导体公司第二次有高管进入GSA董事会。

GSA全称是Global Semiconductor Alliance全球半导体联盟,这是半导体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联盟之一,在全球拥有来自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家企业会员,代表着产值4500亿美元的半导体产业中70%的力量,涵盖了从初创公司到行业巨头的公共和私营企业,其中100家为上市公司。

GSA董事会领导层由半导体及相关高 科技 行业的技术和商业领袖组成,其董事会成员包括来自英特尔、三星、超微半导体(AMD)、安谋 科技 (ARM)、高通、应用材料等全球半导体巨头的高级负责人。

目前GSA联盟的董事会主席是AMD CEO苏姿丰,ARM CEO Simon Segars担任副主席。

在朱一明之前,中芯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是董事会内唯一代表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的成员,这次是又第二家中国半导体公司的高管进入董事会领导层。

合肥长鑫是国内一家专注于DRAM内存芯片研发的公司,成立于2016年,合肥长鑫的一期厂房已经于2018年1月建设完成,设备也开始安装。

根据计划,长鑫将于2018年年底推出8Gb DDR4工程样品,2019年三季度推出8Gb LPDDR4,到2019年年底,产能将达到2万片一个月。从2020年开始,公司则开始规划二厂,2021年则完成17nn的研发。

从1980年成立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始,20多年过去了。在这20多年里,中关村始终是一面引领观念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旗帜,始终是引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锋。目前,中关村已聚集了1.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0多万名科技人员,在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和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从“电子一条街”到“一区多园多基地”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关村出现“电子一条街”,到上世纪80年代末实验区成立之后,中关村掀起第一轮创业热潮;从上世纪90年代中关村引领科技企业开始“二次创业”,到如今,中关村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科技人员最集中、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高地”。

“十一五”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形成“一区多园多基地”的空间布局,总面积达到23252.29公顷。整个园区由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通州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和环保产业园,以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的专业园、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组成。

“十一五”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力争在软件、集成电路、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七大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预计2010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园区增加值相当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

从“中关村制造”到“中关村创造”

作为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关村人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因此,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满足于“为别人作嫁衣裳”。中关村人在“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精神指引下,不畏艰险,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关村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划时代的品牌。联想汉卡、四通打印机功不可没,使国人紧随世界潮流进入了IT时代;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使中国的印刷业从此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目前园区企业牵头创制国际标准8项,国家标准98项。园区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出了6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中国芯”组群。目前,园区承接的国家“863项目”已占全国的25%,“973项目”已占全国的36%。2000年以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累计已达到9项。

曙光11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神州龙芯、大唐公司TD―SCDMA标准、英纳高温超导线材和闪联标准等等,一项项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关村已形成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新格局。

从北京走向世界

“宝剑锋从磨砺出”。进入21世纪,中关村一批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奋斗和市场竞争的洗礼,开始大步走向世界,在高端技术应用领域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

联想通过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京东方通过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跨入世界一流制造商行列,并将我国显示器产业的技术水平与日韩的差距一下缩短了8年。中星微电子成为由诺基亚、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和ARM发起成立的国际移动行业处理器联盟(MIPI)中惟一的中国厂商。曙光公司依托中科院计算所已研制出双核心高性能服务器,并且拥有全球范围内最全的64位产品线,成为IBM、SUN等公司的竞争对手。

中关村企业走向世界的浪潮正在到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526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