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工艺技术上,Gary Patton有着深厚造诣,在格芯担任CTO期间一直负责尖端工艺的研发工作。但2018年,格芯正式对外宣布放弃10nm以下工艺的研发,并专注于利润更高的14nm、12nm工艺和其他特色工艺。由此推论,极有可能是格芯的战略变更导致了Gary Patton的离开。
作为高技术门槛产业,半导体行业对人才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因半导体产业链极为复杂,设计、制造、封测各个环节对人才的需求也大不相同。随着集成电路应用领域的愈发宽泛,相关人才也逐渐趋于多样化。此外,由于行业发展速度太快,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业内已经形成共识,国内半导体行业最薄弱的环节在于基础材料研究和先进设备制造两大方面,而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最稀缺的则是人才。日经中文网曾在官方报道中指出,在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些半导体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30岁年收入便超过1千万日元(约合人民58万元)的技术人员很多,由此可以看产业生态与人才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万人左右,现有人才存量为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为32万人。由此可见,巨大的人才缺口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掣肘之一。白皮书中还指出,在我国IC产业中,设计业人才需求数量增幅趋于稳定,但高端设计人才紧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事实上,中国每年定向培育的半导体人才不在少数,只是最终进入行业的人数不多。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专业每年毕业生约为20万人,但毕业做本行的大约只有3万,八成以上都在转行。主要原因在于半导体行业产品周期长,从短期看回报率并不高,无法与互联网、银行、金融等行业相比。
中国政府于2014年6月出台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提出了具体目标,到2020年14纳米制造工艺实现规模量产,而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战略规划的推动下,国家投入大笔资金扶植,迎来一波晶圆厂建设高峰。SEMI的数据显示,2017-2020年间全球投产的半导体晶圆厂共有62座,其中有26座设于中国大陆,占到全球总数的42%。在投资建设不断落地的阶段,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释放。
在编者看来,半导体产业是一个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中国半导体除了产业结构和技术上的不足,人才培养是一个更隐蔽,且影响也更深远的问题。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过程中,人才将会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出现,海外并购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超过原油。不过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优秀人才攻关突围。虽然国内企业也在大力从台湾、韩国或海外引入成熟人才,但唯有打造更好就业环境,以及提供合理的回报,方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但这些都需要以产业盈利能力作为支撑,似乎又与当前现状相悖。
文 | 步日欣
内容精要 :网传消息,在华为禁令生效的敏感时期,为了应对友商的疯狂挖角,华为终端开始密集和员工签署竞业协议,离职时给予一定补偿,在离职一年内,不能加入竞争对手公司。随着半导体行业关注度的提升,资本市场对半导体行业的热情终于传导到了产业界,引起了行业对人才的重视。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毕竟,在我们 科技 行业浪费掉的那几十年里,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代表最高 科技 含量的中芯国际,平均1W元的月薪,真的对不起这个行业,更对不起北上广高高在上的房价。疯狂挖角只是个开始,人才“内循环”只能解一时之需,真正需要的,是培育更多的专业人才,引导更多人才投入到这个行业。
9月15日,是美国对华为禁令正式生效的日子,使用美方技术的企业未经允许不得向华为供货或提供服务。
今天是915,也是华为的918,更是华为最严峻时刻开始。
断供断货,自力更生困难重重,华为何去何从?将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如果美国的打压算得上是“外患”,那么行业内友商的挖角,就可以称得上“内忧”了。
近日网上流传的信息," 最近OPPO来海思挖人,面试都不用,直接乘以一个 年包 系数就入职……还在西安开分中心,狂挖! "
虽然华为高层也曾频频表态,不管美国如何打压,将继续保持对海思的投资和支持,海思一定会坚持下去。即便如此,还是难以稳定军心,再怎么宏伟的许诺,也扛不住友商的疯狂诱惑啊。
毕竟, 经过海思历练的团队,是一只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狼性战队,老板们都喜欢。
半导体行业猎头也异常活跃,按照客户的需求或者指示,华为员工成了重点定向目标,动辄开出“double(双倍)”的薪水。
在半导体行业里做小伏低、熬了多年的工程师们,断然是经不住这样的诱惑的,军心不稳是肯定的。
今天又有消息传出,华为终端开始密集和员工签署竞业禁止协议,离职时给予一定补偿,在离职一年内,不能加入竞争对手公司。
看来人才流失问题把华为逼到了悬崖边。
自从海思面临美国制裁初期,就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顶不住压力的海思,有可能会“开枝散叶”,如同星星之火,燎原整个中国半导体设计产业。
这里面有幸灾乐祸的成分,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悲愤。
不过说实话,半导体行业,薪水普遍过低是一个行业共识。在国内龙头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平均1W元的月薪,真的对不起 科技 含量这么高的行业,更对不起北上广高高在上的房价。
因此有人戏称,都是搞沙子的,还不如去搞搞房地产的混凝土沙子。
人才是流动的,更是利益导向的,不能奢求 科技 从业者都像建国初期搞两d一星的科学家们一样,只有大我没有小我,抛却个人利益。
我大学时代的EE专业,每年有近百人的毕业生,15年之后,如今还在这个行业坚守的,一个巴掌能数的过来。
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们 科技 行业浪费掉的那几十年里,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
不过还好,资本市场对半导体行业的热情终于传导到了产业界,引发了产业对产品、技术的重视,也引起了行业对人才的重视。
这一点从疯狂的人才挖角就能看得出来,获得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友商挖来有经验的团队。薪资Open,显示出了诚意满满。
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 人才“内循环”只能解一时之需,真正需要的,是培育更多的专业人才,引导更多人才投入到这个行业。
毕竟,这是一个涵盖50多门学科、2000-5000道工序的复杂行业,要给予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应有的尊严。
作者简介:步日欣
创道咨询创始人,北京邮电大学创业导师、经管学院特聘导师、天津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顾问、北京芯合汇集成电路产业平台顾问、威海双创街创业导师。电子工程本科、计算机硕士学位,具有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通过CFA LII考试,先后就职于亚信咨询、中科院赛新资本、东旭集团金控集团等,拥有IT研发、咨询、投融资十五年以上经验,关注投资领域为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
前有苹果公司在国内市场横行霸道,后就有其他美企做起过河拆桥的事情。据了解,一家美国公司美光科技将自己在中国的设计团队解散了,并且还为团队中的四十名核心人员及其家属都提供了移民美国的资格。这四十人都属于是我国人才的存在,然而就这样被美企给带走了。那么美光科技为什么要这样做?而这四十名科技人才是否同意了移民美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光科技公司简称美光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半导体制造公司,不仅是全球最富有的一个专利持有者,同时在全球的员工也超过了三万人。这三万人中自然也有中国员工的存在。然而现在美光科技却要将上海研发中心下属的设计部门一百多名员工解散,并且从这一百多名人中挑选出四多位核心研发人员,提供美国移民资格。
起初对于美光要解散自己在上海的设计部门这一消息并没有得到网友的过多关注,然而在听到还要将我国人才带走,网友瞬间就是炸开了锅,因为这不是赤裸裸的在挖墙脚吗?凭什么要将中国人才给带走呢?
那么这四十名人会选择移民美国吗?
我们都知道一些企业为了保障自己在行业中能够一直的处于优势,并且自己的相关技术不会流失到同行公司都会给员工签署相关的竞业限制协议,即使这些员工以后离职了,也不能够到同行的公司供职,否则就会面对着巨额的违约金。在这两项协议之下,在美光解散了中国团队之后,他们就算是留在了国内也无法在做这行业。
那么这种情况下,自己除了去美国还能怎么样?总不能说就是一直过着失业的生活,而这也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就有美光起诉公司离职、员工就职其他半导体、储存起爷的案例,最终被美司法部处罚了六千万美元,因此才会说被挑选出来的四十名核心员工很大的可能会跟随着移民美国,对于我们来说自然不能接受。
例如为什么联想曾是民族科技企业,但是到最后却快发展成金融公司,原因就是因为对核心人才的不重视,公司内部的高管们个个富得流油。然而再看看核心人才的一个待遇,倪光南院士为什么会从联想离职而离职之后的生活?别说和柳传志相比,就是和后来的杨元庆相比都是大大不如。
而杨元庆和倪光南院士相比,有什么资本拿着一个天价的薪酬,所谓的股改只是改变了高管的股份,能够将更多的钱装进自己口袋。然而对联想贡献最大的科技人才却是根本就没有享受到股改的福利。如果是你,肯定也不愿意在联想,别说说国内的科技企业。
最近日本、佳能遣散中国员工,掏出优于劳动法的一个一百五十万元天价赔偿,相信都刷新了大家的认知,纷纷刷屏让国内的企业学习一下。所以说吸取到人才可以很简单,最重要的是公司自己要重视人才,并且将这种重视付诸行动,而不是只是说说。大家对此怎么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