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弼1931年1月28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浦江,1947年至1952年就读于同济大学电机系,先后在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和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终身会士(IEEE Life Fellow)。
陈星弼是我国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路人和集大成者。他发表超过200篇学术论文,获得中美等国专利授权40余项。他是国际上首个提出超结耐压层理论的科学家,他的超结发明专利打破传统“硅极限”,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高压功率器件新的里程碑"。该发明专利成功转让并实现产业化,目前超结器件全球年市场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陈星弼曾获得诸多荣誉,包括国家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励13项。2015年获得IEEE ISPSD颁发的最高荣誉“国际功率半导体先驱奖”,成为亚太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18年入选IEEE ISPSD首届名人堂,成为首位入选名人堂的华人科学家。
人物经历1979年,李树深进入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 。
1983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在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先后担任助教(1983年7月-1986年8月)、讲师(1989年5月-1993年8月) 。
1986年,考取西南交通大学固体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
1994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日本NEC电器株式会社筑波研究所、义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进行光电子器件相关性能预测研究。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至2011年) 。同年担任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半导体低维结构中的量子调控"学术带头人。
2009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画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11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2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至2018年4月)、党委书记(2014年6月) 。
2015年11月21日,开发中国家科学院第26届院士大会上,李树深正式成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士,任期为2016至2018年 。
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官网"院领导集体"页面更新显示,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李树深同时担任副院长一职 。
2018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宣布会议在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召开,会议由中科院人事局局长孙晓明主持,会上孙晓明宣读了院党组的决定:李树深同志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兼,法定代表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李树深主要从事半导体低维量子结构中的器件物理基础研究。提出了研究半导体耦合量子点(环)电子态结构的一种物理模型,理论上确定了半导体量子点可以吸收垂直入射光,发现了半导体量子点电荷量子比特真空消相干机制,发展了电子通过半导体量子点的量子输运数值计算方法 。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李树深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画项目(97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多项 ,2004年、2009年和2017年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2009-2013 微纳结构中的量子调制和套用探索 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画(973)项目 2007-2010 半导体低维结构中量子调控 中国科学院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画项目 2006-2014 半导体低维结构中的量子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项目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来源 2004年 半导体纳米结构物理性质的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009年 半导体低维结构光学与输运特性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7年 新型半导体深能级掺杂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论文著作截至2017年,李树深在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刊》、《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在内的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
代表性论著(10篇)
[1].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Effective-mass theory for GaAs/GaAlAs quantum wires and corrugated superlattices grown on (311) oriented substrates. Phys. Rev. B50, 8602 (1994).
[2]. Shu-Shen Li , Jian-Bai Xia, Z. L. Yuan, Z. Y. Xu, Weikun Ge, Y. Wang, J. Wang, and L. L. Chang, Effective-mass theory for InAs/GaAs strained coupled quantum dots. Phys. Rev. B54, 11575 (1996).
[3].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Intraband optical absorption in semiconductor coupled quantum dots. Phys. Rev. B55, 15 434 (1997).
[4].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InAs self-assembled quantum dot in an axial magic field. Phys. Rev. B58, 3561 (1998).
[5].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Electronic states of InAs/GaAs quantum ring. J. Appl. Phys. 89, 3434 (2001).
[6]. Shu-Shen Li , Gui-Lu Long, Feng-Shan Bai, Song-Lin Feng, and Hou-Zhi Zheng, Quantum puting. Pro. Natl. Acad. Sci. USA, 98(21), 11847 (2001).
[7]. Shu-Shen Li , Kai Chang, Jian-Bai Xia, and Kenji Hirose, Spin-dependent transport through Cd1-xMnxTe diluted magic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Phys. Rev. B68, 245 306 (2003).
[8]. Shu-Shen Li , Kai Chang, and Jian-Bai Xia, Effective-mass theory for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 of GaAs/AlxGa1-xAs quantum dots, Phys. Rev. B71, 155 301 (2005).
[9].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Asymmetric quantum-confined Stark effects of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 of GaAs / AlxGa1-xAs quantum dots, Appl. Phys. Lett. 87, 043 102 (2005).
[10].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N quantum dot molecule, Appl. Phys. Lett. 91, 092119 (2007).
人才培养2012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第一次院务会上,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李树深针对博士资格考试的议题谈到,国科大的博士生培养应该是精英教育,博士生的质量体现了国科大和中科院的教育水平,应当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这对于树立学校的教育品牌非常重要 。
李树深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院长和首届本科生1412班班主任,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材料学科进入ESI排名前万分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他丰富的科教融合工作阅历和经验,对国科大深入推进以人才队伍为核心的"科教融合3.0"、推动学校综合改革,整体提升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
截至2016年,李树深一共培养了50多名博士和多名硕士,6名博士后出站。2009年指导的博士生李彦超获得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李树深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
时间 题目 作者 学位 2016 二维材料光电性质的研究 杨珏晗 博士 2015 纳米系统中非平衡动力学过程的量子力学计算方法研究 王峙 博士 2015 Z--型石墨烯纳米带在Si(001)表面吸附及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李静 博士 2015 固态量子计算体系中自镟退相干的理论研究 马稳龙 博士 2014 高性能计算物理方法的开发及其套用 陈章辉 博士 2014 低维量子系统中输运性质的研究 沈曼 博士后 2013 自洽波恩近似主方程及其在量子点输运中的套用 刘玉 博士 2013 半导体量子点系统中的热电效应 郑军 博士 2013 海森堡自镟链系统中的量子关联 蔡江涛 博士 2013 二维耦合半导体量子点阵列的电子结构计算 彭娟 博士 2013 连续零结果观测下电子通过连续谱在量子点间的转移 平婧 博士 2013 量子自镟霍尔系统中输运性质的研究 安兴涛 博士后 2012 电荷量子比特的量子测量效率及退相干的研究 叶银 博士 2012 量子非局域性关联的研究 文伟 博士 2012 拓扑绝缘体表面量子散射效应的理论研究 付振国 博士 2012 H2O在Be、Zr和CeO2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王双喜 博士 2012 低维结构中晶格弛豫现象的研究 王子武 博士 2011 透明导电材料CuI 缺陷和掺杂特性研究 王静 博士后 2010 纳米尺度半导体器件的量子力学计算研究 姜向伟 博士 2010 低维氧化锌半导体材料中的激子态 熊稳 博士 2010 半导体磁性掺杂和p-型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时洪亮 博士 2010 光子晶体中量子点的自发辐射及自镟-轨道耦合作用下的光跃迁 朱正勇 博士 2009 基于自镟相互作用的量子逻辑门及隐形传态 周越 博士 2009 二维体系中守恒自镟霍尔电导的研究 刘国才 博士 2009 强磁场中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磁性研究 方诚 博士 2009 激子自镟-轨道耦合体系的物理和套用 王建伟 博士 2009 低维体系中的量子相变及其研究方法 李彦超 博士 2009 量子信息中的量子相变问题与强磁场中的紧束缚近似模型 袁子刚 博士 2009 固体中的量子纠缠和介观体系的热产生 周利玲 博士 2009 半导体微结构中电子的输运性质 李春雷 博士 2009 半导体材料磁性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石丽洁 博士后 2008 耦合双量子点中杂质态体系的研究 王雪峰 博士 2008 低维半导体材料中掺杂机制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许强 博士 2008 量子点和量子环中的电子结构 王传道 硕士 2008 TiO2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半导体材料的铁磁性 彭浩为 博士 2008 透明导电氧化物Cu MO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方志杰 博士 2008 AlInGaN四元合金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王飞 博士 2008 半导体和铁电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段益峰 博士 2008 半导体量子点中电子量子特性的研究 刘永辉 博士 2007 低维半导体异质结构中电子隧穿的研究 宫箭 博士后 2007 半金属zb-CrAs和稀磁半导体(Ga,Cr)As薄膜分子束外延生长和磁性质研究 毕京锋 博士 2007 双层半导体体系中激子动力学研究 王莉 博士 2006 自镟链和量子光学模型中量子纠缠的研究 张 *** 博士后 2006 在LOCC条件下直接探测未知量子态纠缠的方案 白彦魁 博士 2006 量子点的含时电子输运 杨谋 博士 2006 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电子结构计算 骆军委 博士 2005 双电子量子点的电子结构及其套用的理论研究 孙连亮 博士 2005 磁场中的垂直耦合自组织InAs/GaAs 双量子盘的电子态研究 董庆瑞 博士 2005 量子点中强关联电子的输运性质 迟锋 博士 2005 微波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量子纠缠的产生 金光生 博士 2005 连续变数量子信息的传输理论和纠缠度量 王亮 博士 2004 可扩展超导量子计算体系中的退相干艾合买提
.阿不力孜
博士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来源 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 201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技术科学部) 2011年11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5年11月 开发中国家科学院士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来源 2016年07月-2021年07月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学部主任 2015年10月-2019年11月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2009年-2013年 黄昆半导体物理科学奖(基金会)秘书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第11、12、14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第7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信息学部第5、6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科学出版社《半导体科学与技术》专著丛书编委 《半导体学报》常务副主编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编委 《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英文刊编委 《物理学进展》编委 《物理》编委 人物评价李树深从事低维半导体物理及器件、光电子器件性能预测、固态量子信息等物理基础研究,他的研究工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其中包括国际著名半导体物理专家的综述性论文,并被写入专著 。(兰州大学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