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料显示,晶方 科技 成立于2005年6月,是一家致力于开发与创新新技术,为客户提供可靠的、小型化、高性能和高性价比的半导体封装量产服务商。发展至今,晶方 科技 已经成为技术开发与创新、提供优质量产服务的领导者,拥有全球员工近2000人以及工程师和科学家约400人。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晶方 科技 在美国设立了子公司Optiz Inc.,成为了影像传感器微型化的增强与分析领域的领导者;另一方面,晶方 科技 还购买了智瑞达资产,成为了新一代半导体封装技术的创新者。
技术方面,晶方 科技 的CMOS影像传感器晶圆级封装技术,彻底改变了封装的世界,使高性能、小型化的手机相机模块成为可能。这一价值已经使之成为有史以来应用最广泛的封装技术,已有近50%的影像传感器芯片可使用此技术,大量应用于智能电话,平板电脑,可穿戴电子等各类电子产品。未来,公司及子公司Optiz Inc.计划持续专注于技术创新。
根据智慧芽数据显示,晶方 科技 及其关联公司目前共有520余件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超过370件,公司专利布局主要聚焦于封装结构、封装方法等相关领域。
半导体专利模板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发明专利模板,二是实用新型专利模板,三是外观设计专利模板,四是计算机软件专利模板,五是半导体器件专利模板,六是生物技术专利模板,七是通信/遥感技术专利模板,八是新材料技术专利模板。乙太光电张绍祺的创业故事:未来手机镜头之王
2005年,张绍祺忍不住“下海”了。
这个新加坡人曾在通用汽车、NEC任职,又担任过宏 碁 亚洲、非洲地区主管,2000年“跳槽”到智基创投担任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事实上,他还是智基创投的LP。
在智基创投的四年中,他人在新加坡,投资半径不过南亚,在印度投资过5家公司,新加坡亦有两家落单,覆盖软件代工、芯片设计等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已经在投资链上做过LP和投资合伙人两个角色还不够的张绍祺,跑到了最前端去创业。
这一年,张绍祺网罗了数名对半导体及光学“颇有感觉”的伙伴,创立了一家公司——乙太光电,并出任公司CEO。
而它的主要产品,就是诺基亚E71的自动对焦镜头。
缩短供应链的机会
用一句话概括乙太光电出现的意义,即,从技术上及供应链上缩短镜头安装至手机上所需的时间。
这是张绍祺还是投资人时发现的机会。
2003年,半导体产业中影像感应器(image sensor)开始起飞,与其相匹配的镜头将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这种镜头需要高精度,耐高温,体积小,一旦产量跟上,将迅速应用于一切消费电子产品,包括手机、投影仪、数码照相机等等。
张绍祺回忆,第一家将镜头应用于手机上的厂商——摩托罗拉曾向张绍祺提起手机镜头依靠的两大产业太不匹配:半导体产业太先进,镜头产业太传统。
首先是镜头产业技术,工艺落后,供应速度远落后于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增长速度。消费性电子影像产品开始跑量的时候,一次性需要“400-500万个镜头”,折算为上千万量级的镜片,而在当时,“最大公司的产能才100万。”
其次,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镜头体积较大,无法匹配类似手机这类较小规模的镜头。
最致命的是,整个镜头技术和半导体技术两者是不连贯的,导致整个产业链拖沓而复杂。一般镜头做好之后交给封装厂,封装厂向做影像处理的晶圆厂商购买晶圆,再做切割,然后再将镜头安装上去,整个供应链中多家公司需要互相沟通。
“对创投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做短整个供应链,理顺双方(镜头和半导体)匹配的流程,这样新的供应链出现了。”张绍祺回忆。
这种速度,他做了一个形象的对比,在以前的技术下,客户下一个单,“一年前就需要开始准备了”,而现在,“三天就可以出样。”
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不过,正当张绍祺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大家觉得宏 碁 出来的这个人大概是疯了。”
因为2005年市场的主流是塑胶材质的镜头。 玻 璃材质镜头的生产速度非常缓慢。而产量有提速空间的 玻 璃材质镜头,当时也是“一颗一颗人工磨出来”。在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光学元件厂商凤凰光学,当时几万人都在磨 玻 璃镜片。
而张绍祺想实现 玻 璃镜头的量产,被认为“没搞清楚状况”,“就好比我们要去穿喇叭裤,结果潮流根本不是这样。大家都等着看笑话。”
艰难的量产
2006年,模造 玻 璃镜头生产力提速在实验室里试验成功,但一上量,产品合格率就大为下降。意法半导体这样的公司,虽然看到乙太光电的技术是他们所要的方向,但这家小公司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上量,还心存疑虑。于是他们选择逐步放量,一开始下的订单只有几百颗,逐步上千、再上万,最后至数百万。
乙太光电在上几百颗没问题,但上千的时候合格率就很差。“很多诀窍抓不到。”差的时候,一个月送样3000颗,到了月底只能送1000颗好的。
不少人觉得没了希望,没办法再继续做下去了。曾经在宏 碁 制造任职的员工在此次僵局中也离开了。这些人的制造技术曾被张绍祺寄予厚望。
张绍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反省当初人才的运用。宏 碁 虽然做电脑,但关键的零部件是标准的,拿回来组装在一起,并不需要多高的制造技术。
但乙太光电生产的镜头本身是一项关键性高技术的产品,在宏 碁 管理制造的人,未必是能在乙太光电将量做到几百万颗的人才。
另外,张绍祺找过在著名光学镜头公司研发方面的专家,但由于这是全新的技术,加之其过去的理念、习惯也未能与乙太光电融合,最后还是没能做起来。
唯一能给张绍祺安慰的是,在实验室里这项技术已经成型,关键在于将10颗中成功的那2颗的制造流程加以复制,这需要制造人才。
最后,张绍祺通过董事长王宁国帮忙找到一支国际级的制造团队,调整整套技术管理制度,从每天出1万颗镜头的水准上升至15万颗。
而突破这个量产技术的瓶颈,就耗去了乙太光电一年的时光。张绍祺形容2006年都在“挣扎”,其唯一的减压方式就是每日晨跑3000米。
直到2006年底这支真正合适的制造团队上马,张绍祺的焦虑才得到缓解,此后产量步步上升。
乙太光电以下降30%成本的实力和稳定的产能,获得了第一个客户——意法半导体的信任。意法半导体的客户是诺基亚,此项技术此后又逐步为东芝、索尼、松下所知,它们陆续成为乙太光电的客户。
在此过程中,曾有某日本知名光学镜头企业,警告乙太光电的客户“这样的小公司不值得信任”,“很容易倒掉。”
但事实摧毁了这样的谣言。
在2007到2008两年间,意法半导体给了乙太光电重要的第一单。从一个月几千颗的试探开始,然后往上提,最高一个月达360万颗。
“诺基亚这个单子一共跑了两年,至少给了3000万的生意。”
守住25亿美元市场
如果你问张绍祺,乙太光电目前所处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有这样一些列数字,手机2008年一年出货10亿部。根据SinoPac的数据,2009年出货量可能下降6%(张绍祺预计下降10%),但2010年将反d至2008年的水平。
在这个市场中,根据张绍祺了解的情况,2010年诺基亚将采用乙太光电所代表的新技术的产品出货量将达到50%,按照诺基亚目前全球40%的份额,意味着乙太光电的这张饼将达到全球10亿部手机20%的市场份额。2008年,按照乙太光电的出货量计算,已占到5%的份额。
2009年,乙太光电将有8种不同规格的镜头,价格不等,按照中间值计算,整个市场就接近25亿美元。
当然,虎视 眈 眈 这个市场的,还包括来自日本、台湾地区、中国大陆、芬兰等地的厂家,如日本豪雅、凤凰光学、舜宇光学、大立光学、芬兰Hapetagon公司等等。
其中一些公司以传统技术为主,也有一部分已进入新领域。目前旧的技术在市场上占到80%-90%的份额。
做小镜头技术的如乙太光电和芬兰Heptagon两家只占到很小部分份额。
据了解,芬兰Heptagon的产能已经达到600万一个月,乙太光电为700万。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树脂材料为主。乙太有树脂也有 玻 璃。日本豪雅在专注做 玻 璃,但其镜片较大。乙太光电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做小型消费电子。
假设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世界第二大镜片制造商豪雅也进入小镜头市场,乙太光电的境地将如何?
张绍祺并不否认这种可能。他分析,目前整体市场受到冲击,豪雅首先会保护好原有业务,新技术研发不太可能在目前成为其优先考虑的事情,另外即使做,它也必须绕过乙太光电的专利。
整个供应链的提速,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随后配以标准的实验室、标准的流程、标准的部件。这些Know-How,无法在顷刻之间完成,需要时间来一点一滴积累,“并非现有,这就是门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