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公司是什么?

DG公司是什么?,第1张

DG公司

目前国内市场的进口古典音乐唱片,PolyGram(宝丽金)的量最大,在PolyGram所属的公司中,DG公司在录音上追求的是整体的效果,是一种对德国式严谨结构的追求.为了整体效果,他们甚至削弱乐队中某一件具体乐器的音质.DG公司拥有两支超一流的乐队:柏林爱乐乐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这两支乐队本身也是以整体素质而称雄于天下的.对整体的完美艺术追求,使DG公司的交响乐作品一般都具有很优质的厚度与力度.

在DG公司录音的指挥家,当然首推卡拉扬与伯恩斯坦.除他们两位外,还有约胡姆、库贝利克、阿巴多、朱里尼、布列兹、西诺波里、小泽征尔、莱文等.卡拉扬的风格,追求的是严谨的结构、强烈的跌宕起伏和通过这种强烈的起伏而构成的幅度与力度.在他的作品中,快与慢、亮与暗、柔和与犀利,常常像梭子一样来回交织,充满了潇洒的帅气.卡拉扬与沉闷无缘,他的作品在戏剧冲突之后,常常是亮丽的辉煌.他所指挥的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序曲、交响诗,你见到买了就是,绝对都是最好的.他所指挥的浪漫主义时期德奥作曲家的作品,60年代、70年代的ADD录音一般都比较贴近于作曲家的原创作.80年代的数码版则往往视作曲家的原创作不顾,完全按他的结构需求去做,在速度上的差异非常大.他可以把《田园交响曲》演奏成一部速度极快、张力极强的作品.卡所扬的录音上是非常讲究的,他经常自己 *** 作录音,录制一部作品常常要做许多遍,这种制作,使他的整体效果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要是抛开作曲家作品的背景,几乎任何作品都是听他的远比听别人的过瘾.卡拉扬所指挥的交响乐中的极品,我以为是贝多芬、布拉姆斯、布鲁克纳、西贝柳斯、理查·斯特劳斯和马勒.

伯恩斯坦与卡拉扬,正好形成了两极.卡拉扬是严整,伯恩斯坦则是极度的浪漫卡拉扬是典型的德国文化风格,伯恩斯坦则是典型的美国文化风格.伯恩斯坦常常追求极端的效果,他的作品似乎一直是对浪漫的酝酿、发挥和爆发过程.他可以把这个过程的时间施得很长,发挥到淋淳尽致的程度.他在DG录制的作品中,凡是美国作曲家的作品,包括他自己与别人的作品,都是首选.极品还有他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录制的马勒第二交响曲(423 395-2)与他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427 632-2).前者的末乐章与后者的第一乐章,都把浪漫发挥到了极点.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末乐章他用了40分钟,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则用了30多分钟.

约胡姆是老资格的德国指挥家,是研究布鲁克纳的专家.他录制的全套布鲁克纳交响曲,虽然在效果与音响技术上不如卡拉扬,却有一定深度.他的布鲁克纳全套弥撒曲(423 127-2)也很出色.库则利克是捷克人,是公认的德沃夏克的专家,他录制的全套德沃夏克交响曲(423 120-2)与匈牙利籍的克尔泰斯在Decca公司录制的那一套同被认为是德沃夏克交响乐的首选,两套比较,克尔泰斯版更为活泼,但库贝利克这一套因为柏林爱乐乐团的技术,色彩感更为丰富.阿巴多与卡拉扬相比,显然不如其厚重,但歌唱性特别好,他的色彩是那种温暖的五彩缤纷的组合,别有一种味道.他指挥的贝多芬、马勒,我们可能感觉有些薄,但他指挥的歌剧序曲则套套精彩.他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维也纳爱乐乐团,429 527-2)、拉威尔的作品(伦敦交响乐团 429 768-2)、门德尔松(伦敦交响乐团,415 353-2)的作品都很优秀.他的作品中最杰出的,我以为是指挥欧洲室内乐团的那一套舒伯特的交响曲(423 651-2).布莱兹是演奏20世纪作品的专家.他指挥的20世纪音乐都很出色,最优秀者是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435 769-2).小泽征尔指挥的舞剧音乐,莱文指挥的歌剧,也都有相当的优势.

DG公司的CD,要说装帧设计,大约哪一个公司都无法与之比拟,许多乐友从装帧设计的角度,就为它所倾倒.DG录制的交响曲,从整体水平说,优势相当突出.但协奏曲,往往不出色.也许是过于追求整体效果,而使独奏的位置不突出的缘故.DG的室内乐、奏鸣曲,又因整体效果而优势突出.吉列尔斯、波里尼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波里尼的肖邦,肯普夫与梅纽因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415 874-2),肯普夫和富尼埃的大提琴奏鸣曲(415 874-2),肯普夫和谢林、富尼埃的三重奏(415 879-2),以及梅洛斯、哈根四重奏团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肯普夫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霍洛维茨的舒曼钢琴作品,都是精品.DG公司的歌剧,乐队优势非常明显,但演唱者的位置常常相同于协奏曲中的独奏者.他们也有相当多的歌剧极品,比如布列兹指挥的《璐璐》(415 489-2).伯恩斯坦指挥自己的《老实人》(429 734-2)和《西区故事》(415 253-2)卡拉扬和阿巴多指挥的《卡门》(410 088-2,419 636-2),阿巴多指挥的《阿伊达》(410 092-2),卡拉扬指挥的《图兰朵》(423 855-2),以及卡拉扬指挥的全套《尼伯龙根指环》(435 211-2).DG公司的莫扎特交响曲,一般都不好,卡拉扬的莫扎特太硬,自不消说.伯姆虽然优雅与细腻,却又太学究气而远不如瓦尔特有生气.DG公司的Archiv古乐专辑,所收的都是16、17、18世纪作品,充满了古典气息,录音几乎张张出色.Archiv版的巴赫的宗教音乐,无论卡尔·里希特版还是加德纳版,显然都是这类曲目的首选.

Ic产品型号有多种多样,较多见的是有前缀表示厂家。

前缀 生产厂家

AB乐德HFO公司

AD美国模拟器件公司

ADC 美国半导体公司

AM选进微型器件公司

AN日本松下电子工业株式公司

AY美国通用仪器公司

19A 上海无线电十九厂

BA日本东洋电具制作所

BG北京东光电工厂

BGD 北京市半导体器件研究所

BH北京半导体器件三厂

BJ北京电子管厂

BL北京半导体六厂

BW北京半导体器件五厂

CA美国无线电公司

CD无锡江南无线电厂

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

CF常州半导体厂

CH上海无线电十四厂

CL苏州半导体总厂

COP 美国无线电公司

cs美国齐端半导体器件公司

CX、CXA 日本索尼公司

D无锡江南无线电器材厂

甘肃泰安七四九厂

风光电工厂

天光集成电器厂

DCA 美国半导体公司

DG北京东光电工厂

DL大连仪表元件厂

DN日本松下电子工业株式公司

EA 日本电气(USA)公司电子陈列部

E、ER甘肃泰安天光电工厂

F甘肃泰安永红器材厂

美国仙童公司

FC上海八三三一厂

FD苏州半导体总厂

FG北京电子管厂

湖北襄樊仪表元件厂

FL贵州都匀风光电子厂

FS贵州都匀四四三三厂

上海无线电七厂

宜昌半导体厂

FY上海八三三一厂

G国际微电路公司

5G上海元件五厂

GD上海电器电子元件厂

HA日本日立株式会社

HD日本日立公司

HF杭州无线电元件二厂

HG华光电子电器厂

HM日本日立株式会社

HMI 哈里斯半导体公司

HN日本日立株式会社

ICL 美国英特锡尔公司

IX日本夏普股份公司

HXT日本日立株式会社

8JM 北京电子管厂

KC日本索尼股份公司

KD北京半导体器件五厂

L/LA/LB/LC/LE 日本三洋电机股份公司

LC/LG 美国通用仪器公司

LD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

LDD 上海半导体六厂

LF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

LH美国NSC

上海无线电十九厂

LJ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

LM/LP 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

M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MA加拿大米特尔半导体公司

MB日本富士通有限公司

MC/MCM 美国奠托洛拉半导体公司

MD/MH 加拿大米特尔半导体公司

MK美国莫斯特卡公司

ML加拿大米特尔半导体公司

MLM 美国莫托洛拉半导体公司

MMS 美国奠托洛拉公司

MN日本松下电器公司

MP美国微功率系统公司

MSM日本冲电气公司

MT密特尔半导体公司

删S美国无线电公司

N美国西格尼蒂克公司

南京半导体器件总厂

NE荷兰飞利浦公司

英国麦拉迪公司

NJM/NLM 日本新日元

NT江苏南通晶体管厂

QS长春微电子工厂

RCA美国无线电公司

RSN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

S美国微系统公司

SAB/SAS 德国西门子公司

SB上海无线电十九厂

SBP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

SC上海无线电七厂

SD北京半导体器件二厂

SDA德国西门子公司

欧洲电子联盟

SF上海无线电七厂

SG长沙韶光电工厂

通用硅公司

SH美国仙童公司

SL上海半导体器件十六厂

普莱赛公司

SMC/SN/SNA/SNC/SNH/SNM 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

SP 英国普利斯半导体有限公司

STK 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STS 上海无线电七厂、十九厂

SO 西德西门子公司

6S 北京电子管厂

TA 日本东芝电气株式会社

无锡七四二厂

TAA 欧洲联合共同体

(西门子/西格尼蒂克/史普拉格/德律风根/仙童/奠托洛拉等)

TB 天津半导体器件一厂

TBA 风光电工厂

欧洲共同体

贵州四四三三厂

法国汤姆逊公司

日本日立株式会社

TC 日本东芝浦电气股份公司

TCA 西德德德风根公司

TD/TM 日本东芝浦电气株式会社

TDA 荷兰飞利浦公司

英国麦拉迪公司

欧洲电子联盟

意大利亚帝斯电子元件公司

日本日立株式会社

日本电气公司

TMS/TL 美国德萨克斯仪器公司

TFK/U 西德德律风根公司

TPA 西德西门子公司

μA 美国仙童公司

μAA 西德西门子公司

μDA 欧洲电子联盟

μLS/μLX 美国史普拉格公司

μPA/μPC/μPD 日本电气公司

μPC 美国电子公司

UAA 西德西门子公司

UM 通用半导体公司

UL/ULA/ULN美国史普拉格公司

ULN 锦州七七七厂

X 电子工业部二十四研究所

南昌无线电二厂

7XF 陕西商县卫光电工厂

XFC 延河无线电厂

甘肃泰安永红电工厂

XG四川新光电工厂

湖南长沙绍光电工厂

XGF 八七九厂

XR 美国埃克亚集成系统公司

XW 无锡半导体总厂

YA 责州凯里永光电工厂

ZF 甘肃泰安永红电工厂

捷克爱乐乐团的前身便是布拉格民族剧院的附属乐团。在剧院平稳运作十多个年头后,1896年元旦,在捷克爱乐协会的组织下,为了保护且争取更好的福利并求得名分上的独立,民族剧院的管弦乐团进行了一场罢工。对演奏员们而言,这场运动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从此民族剧院乐团得以用响亮的“捷克爱乐乐团”的名义进行“自有品牌”的音乐活动,当然包括举办音乐会。三天后的1月4日,以全新名称亮相的乐团首次面对布拉格听众,他们在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指挥下在布拉格鲁道夫宫的大音乐厅举办了首演音乐会,而这里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德沃夏克厅”,并从此成为捷克爱乐乐团的常驻演出地。有趣的是,在以作曲家身份扬名国际之前,他只不过是民族剧院乐团里一位并不起眼的大提琴演奏员。该场首演音乐会的演出曲目清一色来自于德沃夏克的创作,包括: 《降A大调第三斯拉夫狂想曲》 、 《圣经歌曲》、 《奥赛罗序曲》和《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

与乐团罢工的初衷所一致,这场音乐会在经济上的真正用意是为团里那些年迈的演奏员募集养老金,而在原先剧院体制的约束和限制下,这样形式的演出几乎是不可能举办的。在这之后,乐团一方面仍旧附属于布拉格民族剧院、为各类歌剧演出伴奏,一方面又被允许以捷克爱乐乐团的名义演出交响音乐会。直到1901年,乐团才彻底脱身于民族剧院之外,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导火线据说是由于乐师遭遇剧院方面的恶意解雇,此举引发了全团的不满,最终导致双方分道扬镳。与民族剧院正式解除关系后,乐团开始频繁地与当时诸多欧洲著名作曲家合作,演出他们的管弦乐作品,其中包括挪威人格里格、德国人理查·斯特劳斯等。最值得一提并被载入史册的事件是,1908年9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马勒指挥该团在布拉格首演了自己的《第七交响曲》。作曲家选择捷克爱乐来首次驾驭自己这部庞大的创作,可见乐团在二十世纪初便已拥有不俗的整体演奏实力。 1918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捷克终于获得了解放和独立,在各方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应运而生。在由几位平庸之士领衔数年后,捷克爱乐乐团也终于在这一年迎来第一位对乐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首席指挥——Vaclav Talich(瓦克拉夫·塔利赫,1883-1961)。虽然在国际乐坛的地位上他似乎并不如同时代的比切姆、斯托科夫斯基、安塞尔梅、克伦佩勒、福特温格勒、莱纳等大师那样名声显赫,却被如今的音乐专家们称为“名副其实的伟大指挥家”;在俄罗斯著名指挥穆拉文斯基心目中,塔利赫的地位甚至超越不朽的福特温格勒。正是塔利赫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严格训练,才将捷克爱乐进一步锤炼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优秀乐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这位首席指挥的带领下,乐团巡演欧洲各大城市并广受赞誉,由此初步造就了他们在欧洲乃至世界乐坛的知名度。 1942年起,塔利赫在乐团的首席指挥职务被库贝里克取代。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苏联对捷克政治的介入,国家的政治环境再度发生变化。虽然捷克爱乐乐团在文化领域的崇高地位并没有因此发生任何改变,甚至被政府认可为国家乐团,但曾为乐团做出重要贡献、此时却备受冷落的塔利赫却由于政治问题(据传是因为曾在战期为纳粹演出),被流放到布拉迪斯拉发。在那里,他亲自组建了斯洛伐克爱乐乐团,并在短时期内迅速让这支新生乐团跨入了欧洲一流行列。

捷克爱乐乐团

1952年之后塔利赫得以重回布拉格,有机会再度指挥捷克爱乐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录音。虽然当局一度将这些音像资料查禁,但多年后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以今天的欣赏标准去评判,塔利赫与捷克爱乐在半个世纪前的这些演奏依然历久弥新、光彩照人。尤其是对捷克本土作曲家作品的演奏,毫无疑问是韵味最为纯正、朴实、原汁原味的,甚至有人评价:“从塔利赫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中,你能听到最为亲切、传神的捷克乡土气息”。1952年6月,塔利赫在布拉格与后来成长为世界级大师的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合作录制《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罗氏后来回忆说,那次排练时塔利赫作为指挥对他在独奏方面给予了很多有益的启发和点拨。显而易见,年轻时的塔利赫与作曲家本人曾处于同一个时代,所以对德沃夏克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所有指挥中的绝对权威。 乐团历史上第二个值得永久记录并深刻怀念的名字是Rafael Jeronym Kubelik(拉法尔·库贝里克,1914-1996)。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他,最终得以成为捷克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国际级指挥大师之一,而其指挥生涯与捷克爱乐乐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名年少成名的天才指挥家,库贝里克在1934年,以二十岁的年纪首次指挥捷克爱乐便大获成功,两年后的1936年开始担任乐团的常任指挥。1942年,年仅二十八岁的他正式成为捷克爱乐的首席指挥,这位青年才俊继承了塔利赫所创下的坚实基础。然而1948年发生于故乡的“二月事件”让一向主张民主自由的库贝里克心灰意冷,正在爱尔兰演出的指挥家拒绝返回故乡,随后毅然远赴大洋彼岸。在此后长达四十余年的流亡生涯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造诣,库贝里克在美国、英国以及德国顺利地发展着自己的指挥事业,先后成功任职于多个欧美一流乐团或歌剧院,却始终没有再与祖国乐团同台献艺。虽然对于祖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他无比热爱且频频演出和录音,但却只能与欧美乐团搭档——库贝里克为DG公司录制的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是由柏林爱乐乐团担任演奏的;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最好的《斯梅塔纳-我的祖国》录音来自于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合作。

转机出现在1989年,在经历了一场“天鹅绒革命”后,捷克的政治环境再次发生巨变。库贝里克为自己所崇尚的民主制度能在祖国被重新确立而欣喜万分,决定重返故土。在1990年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阔别祖国四十二年之久的老指挥家,与手下这支曾在青年时代带给他最初荣耀与光环的捷克爱乐乐团,在布拉格颇负盛名的斯梅塔纳音乐厅共同奏响了值得纪念的乐章。事实上,在1946年音乐节初创那年,正是由库贝里克指挥同一支乐团演奏了开幕演出;抚今追昔,怎能不令当事人心潮澎湃?!在斯梅塔纳的《李布谢序曲》和庄严的国歌之后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我的祖国》——这部捷克音乐史上拥有最浓烈爱国情怀的真挚之作,每年音乐节的必演曲目。此时此刻,历史背景与人物心情,处处与曲目主题相契合,由此造就了捷克爱乐乐团和“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版《我的祖国》!当气势如虹的末乐章《布拉尼克山》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下观众掌声如雷、欢呼声此起彼伏,而台上的老指挥家激动不已、老泪纵横。捷克的SUPRAPHON唱片公司将这个演绎录制并出版了唱片,一度成为全球唱片爱好者争相追捧的热点。在那场音乐会之后,已七十六岁高龄的库贝里克慢慢淡出了指挥台,这也就成为了库贝里克的最后一张录音。 在塔利赫与库贝里克相继离职后,Karel Ancerl(卡莱尔·安切尔,1908-1973)成为捷克爱乐真正的掌门人。尽管在他正式上任前还有Vaclav Neumann(瓦兹拉夫·纽曼,1920-1995)与Karel Sejna(卡莱尔·塞吉纳,1896-1982)曾短暂接任,但这两位都好景不长。最初学习作曲的安切尔在他的毕业音乐会上,就与捷克爱乐首次合作,那一年他年仅二十二岁。然而安切尔最终决定将指挥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并有机会成为了塔利赫的学生。而塔利赫也很快就发现这个年轻人身上蕴藏着非凡的潜质,便加以重点培养。安切尔由此得以频繁地与捷克爱乐合作音乐会,并从老师身上学到了精湛的指挥技艺、汲取了丰富的艺术修养,延续了塔利赫未尽的事业。1950年开始,安切尔以首席指挥的身份领导乐团,六年之后他终于获得了官方的正式委任。

捷克爱乐历史上的这段“安切尔时代”一直延续到1968年,乐团在这期间的演奏实力依然保持着塔利赫时代的高水准。与此同时,安切尔还致力于拓展演出曲目并带领乐团出访世界各地,使捷克爱乐取得更为广阔的国际声誉。1959年,正是在安切尔的带领下,捷克爱乐乐团在他们远东及大洋洲系列巡演中,首次造访中国,在北京演出斯梅塔纳、德沃夏克等人的名作。也正是在那场音乐会上,国人首次领略了捷克爱乐乐团对其本土作品超乎寻常的惊人表现力,由此建立起老一辈乐迷对该团无比深刻的印象。同样令人欣慰的是,在那个模拟录音的黄金时期,安切尔与他的子弟兵在SUPRAPHON、DG等著名唱片公司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录音资料。可惜,安切尔在捷克爱乐乐团的职业生涯同样未能善始善终——1968年前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当时已接到加拿大多伦多交响乐团邀请的指挥家,惊愕与愤慨之下毅然出走他乡,从此再未返回祖国。 接替纽曼成为这支捷克最出色乐团新一任首席指挥的仍旧是一位本土指挥家——1946年出生的Jiri Belohlavek(基里·贝洛拉维克)。早年毕业于布拉格音乐学院与艺术学院的贝洛拉维克,不但深悉捷克民族音乐的精髓与内涵,也曾跟随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学习,因此在纽曼之后他在捷克中青年指挥中脱颖而出,获得执掌捷克爱乐的机会。可惜他与乐团的“婚姻”并没有维系很长时间,1992年便从乐团卸任。事实上,贝洛拉维克的艺术造诣并不在他后来的几位继任者之下,也具备很强的音乐活动能力。现如今他已经是英国BBC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2006年曾率团访问中国),同年又被任命为“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的主席。

1993年,捷克爱乐任命时年五十八岁的德国人Gerd Albrecht(格尔德·奥伯莱特)为首席指挥,这也是乐团历史上首次选择非捷克籍人士担此重任。奥伯莱特的任期同样不长,但却恰好在任期的最后一年赶上了乐团诞辰百年的纪念活动。1996年1月4日至1月7日,在德沃夏克指挥乐团举办首演音乐会的整整一百年后,在同样有着百余年历史并几经修缮的鲁道夫宫德沃夏克厅,乐团举办了一套特别的纪念音乐会。而演出曲目也定为与一百年前那场首演完全一致,甚至节目册风格也如出一辙。主办方曾有过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当时依然在世的两位老首席指挥——库贝里克和纽曼,连同前任总监贝洛拉维克、现任总监奥伯莱特一起,四人轮番登台,每人指挥一首曲目。不料1995年9月纽曼溘然离世,而年迈体弱的库贝里克也已无力支撑上台演出,导致这场庆典只能由贝洛拉维克和奥伯莱特二人指挥。当时,奥伯莱特与乐团之间已有分歧,因此捷克爱乐一度倾向于由贝洛拉维克来独掌音乐会,但最后双方还是取得了和解。最终由贝洛拉维克带领乐团演奏《降A大调第三斯拉夫狂想曲》与《圣经歌曲》;而奥伯莱特指挥《奥赛罗序曲》和《第九交响曲》,两位新老总监携手见证捷克爱乐的百年历史。 奥伯莱特卸任后,捷克爱乐在本土指挥家Vlandimir Valek(弗拉季米尔·瓦列克)短暂执棒两年(1996-1998年)后,又发生了新的人事变动——出生于俄罗斯的冰岛籍音乐家Vladimir Ashkenazy(弗拉季米尔·阿什肯纳齐)被任命为首席指挥。相比他的几位前任,阿什肯纳齐在国际乐坛的名声无疑更显赫一些,虽然他的名气更多来自于他钢琴家的身份。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阿什肯纳齐便开始了自己的指挥生涯,在接手捷克爱乐之前,他早在英国的皇家爱乐乐团和德国的柏林德意志乐团担任过多年音乐总监,履历不可谓不丰富。阿氏对这支古老的乐团充满着崇敬之情,在经济预算和政府拨款减少的不利状况下,努力开拓局面,为捷克爱乐的持续发展尽心尽职。2001年秋天,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正是在阿什肯纳齐的带领下,捷克爱乐再次访问中国,并在他的指挥下于10月23日和24日在保利剧院演出两场,其中第二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是乐团最为擅长的《斯梅塔纳-我的祖国》。音乐会后听者无不赞叹——对捷克本土作曲家作品最完美的演绎,仍旧无可争辩地属于独一无二的捷克爱乐乐团。 阿什肯纳齐在2003年将指挥棒交接给了自己的继任者,捷克爱乐重新任命了一位有着浓厚本土艺术气质的指挥家来担任自己的首席指挥,尽管对方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他就是Zdenek Macal(泽丹内克·马卡尔)。马卡尔1936年出生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他在1968年自己三十二岁时移居美国,这与前辈库贝里克的经历颇为相似,原因是那一年邻国的入侵。凑巧的是,同一年他的另一位前辈安切尔也因为同一场风波而去了北美。虽然马卡尔青年时便背井离乡,但最初的音乐教育仍是在祖国学校(布尔诺音乐学院与亚纳切克音乐学校)所接受的,因此血脉里深藏着十分纯正民族音乐传统。他三十岁不到便获得1965年法国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的冠军,同年又在纽约的米特罗普洛斯指挥比赛中获胜。 1972年,马卡尔在美国首次登台,随后声名鹊起。然而其个人艺术生涯却始终欠缺一些运气,虽然指挥技术精炼而老到、偶尔有机会担任世界顶级乐团的客席、在资深乐迷中也颇具口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在祖国和美国都没有获得一流乐团的青睐。直到进入新世纪,马卡尔在美国新泽西交响乐团取得的出色业绩,才让祖国最优秀的乐团注意到了他,并最终委以重任。平心而论,捷克爱乐乐团的艺术黄金期当属于塔利赫、安切尔执棒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包括整个六十年代),纽曼领导时期也大致保持了较高的水准,但随后首席指挥的频繁更迭以及体制上的变化,使其整体水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趋势。但马卡尔的到来让人们对这支百年老团的未来再度满怀信心并寄予厚望。自2003年上任以来,双方已愉快合作了四年,马卡尔曾这样表达自己与捷克爱乐水乳交融般的关系:“面对其他乐团时,我必须教导他们如何感受捷克音乐特有的舞蹈节奏,但这些内在的音乐性早已植根于捷克人或斯拉夫民族心中,因此面对捷克爱乐,我只需要挥舞指挥棒,乐团就自然而然地出现我想要的声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616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