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的建筑物上,发明家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避雷措施,这就是当时中国最新研制成的“半导体消雷器”。
半导体消雷器的原理是,变传统的被动引雷为主动消雷,把雷击消灭在发生之前的“萌芽状态”。当空中聚集到一定量电荷的时候,消雷器就能“感觉”出来;在可能形成雷击之前,消雷器就主动出击,自动发出电流,去把空中电荷中和掉。消除了空中积累的电荷,“雷公”、“电母”就无法耀武扬威了。
人们却不止一次地发现,即使装上钝头避雷针或避雷带,也不是进了“保险箱”——“雷公”、“电母”年年岁岁光顾,雷击灾难岁岁年年降临。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终于开了窍: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带是被动地“守株待‘雷’”;而且,时机也不好——不是把它消灭在“摇篮”之中,而是等它长成“大器”之后。
这下拨云见日了—要主动出击,要趁早动手!
基于这种思路,世界各国主动出击、趁早动手的避雷发明百花齐放。
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的建筑物上,发明家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避雷措施,这就是当时中国最新研制成的“半导体消雷器”。
消雷器是由离子化装置、连接线及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是利用金属针状电极的尖端放电原理设计的。在雷云电场作用下,当尖端场强达到一定值时,周围空气发生游离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离去,而接替它的其它空气分子相继又被游离。
如此下去,从金属尖端向周围有离子电流流去。随着电位的升高,离子电流按指数规律增加。当雷电出现在消雷器及被保护设备上空时,消雷器及附近大地均感应出与雷云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安有许多针状电极的离子化装置,使大地的大量电荷在雷云电场作用下,由针状电极发射出去,向雷云方向运动,使雷云被中和,雷电场减弱,从而防止了被保护物遭受雷击。
由上可知,消雷器的功能是使雷电冲击放电的微秒·千安级瞬变过程转化为秒·安级的缓慢放电过程,因而使被保护物上可能出现的感应过电压降低到无危害的水平,达到“防雷消灾”的目的。
扩展资料:
根据离子化装置上的金属针状电极的不同,消雷器可分为少长针型和多短针型两大类。我国出产的有导体伞板型和导体阵列型消雷器两大系列。
前者主要用于占地一定面积的发电厂、变电站、军火库、气象站、电视塔等高层建筑或重要防雷场所;后者则是用于架空线路的防雷保护。
消雷器和避雷针的区别
1、消雷器的顶端带有许多“尖端电极的电离装置”,而避雷针则是一根“金属棒”,顶部没有尖端的电极;
2、消雷器有“地电流收集装置”,它位于地表层内;而避雷针虽也有“接地装置”,但一般都位于地面表层,所以避雷针不一定能完全排除多余的电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消雷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