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出手,撕开了这一条隐秘赛道。
投资界获悉,近日,微源光子(深圳) 科技 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华为关联公司深圳哈勃 科技 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为股东。此前,小米关联公司已入股该公司,持股6.48%。
光芯片背后,承载着中国半导体换道超车的希望。而仔细梳理发现,华为至今已经投遍了光芯片全产业链——从上游、中游到下游都分别投了相应企业。跟着华为的步伐,VC/PE也集结出现在这里。
华为低调出手:
刚投了一位北大博士
我们先从一位北大博士讲起。
微源光子创始人朱晓琪,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并获得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士学位。硕博阶段,他选择继续在燕园深造,师从北京大学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章渊教授,主攻激光器领域。
早年间,在国内通信尚停留在2G、3G的时代,朱晓琪专攻一项技术——窄线宽激光器。激光器是激光雷达重要的元器件之一,甚至被誉为“激光雷达的眼睛”,而窄线激光器意味着更优异的性能。
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朱晓琪敏锐感受到一个趋势:通信世界正从电时代全面迈向光时代,想要突破电极限的瓶颈,必然要借光通信技术来疏导大量算力需求。这让他萌生创业的念头,2018年11月,朱晓琪正式创立微源光子(深圳) 科技 有限公司。
微源光子团队身上具有浓厚的 北大基因 ——除了朱晓琪,团队多名核心成员均来自于北京大学,公司首席科学家由陈章渊教授亲自担任。结合北大电子学院相关产学研成果,微源光子聚焦于微型化窄线宽激光器、低噪声毫米波源以及配套光电模组的研发、生产,多项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资料显示,微源光子的光电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激光测量(激光雷达、测距测绘、三维扫描)、高速光通信、芯片级原子钟、毫米波通信、尖端科研教育等诸多领域。不论是自动驾驶、高精地图,还是通信通讯都要应用到光电解决方案,相关 下游市场规模可达千亿 。尤其是随着自动驾驶爆发,微源光子开始进入投资人的视野。
此前,微源光子保持一年一融的融资节奏。2020年8月,公司获得前海富镕投资的天使轮投资,2021年3月,再获来自同威资本的A轮融资。通过股权穿透还可以发现,A股上市公司世纪华通、华西股份、浙江东方也对微源光子间接持股。
今年年初,微源光子迎来一位重量级产业资本—— 小米 。天眼查显示,1月21日,微源光子新增小米关联公司海南极目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名股东,其中极目创投持股比例6.4828%。圈内认为此次投资是小米布局光电芯片、加快产业链争夺的重要举措。就在上周,微源光子股权链中也出现了顺为资本的身影。
同时, 华为旗下哈勃投资 也新增一笔对外投资案例,对象正是微源光子。本次注资后,哈勃同样持有微源光子6.4828%的股份。微源光子在光电传感器核心器件上拥有“相干激光雷达使用的窄线宽激光器”等多项专利推断,该笔投资也被视为华为在光电芯片版图上的又一重要落子。
华为投了一条产业链
这条前沿赛道正隐隐爆发
透过华为的最新出手,我们看到一个隐秘赛道——光芯片。
何为光芯片?根据划分,我们常见的手机、电脑、 汽车 中使用的CPU、GPU等芯片属于集成电路芯片,因其利用电子来生成、处理和传输信息,所以被称为电子芯片。但 光芯片 不同,它主要利用光子来生成、处理、传输并显示信息,所以在传输速度、数据并行性、带宽及延迟率上更胜一筹。
上世界90年代中期,囿于半导体工艺条件限制和整个产业的需求处于早期,硅光子技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以电子为载体的芯片稳居主角。
但如今,光芯片已是全球通信厂商必争之地,在5G、乃至6G通信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华为光产品线首席技术规划师唐晓军曾说过,光通信凭借其大带宽、低时延的优良基因,在未来十年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华为很早便认识到这一技术的前瞻性,悄悄已投出一张光芯片版图。
2012年,华为收购英国集成光子研究中心CIP Technologies,开启了光芯片领域的 探索 ;次年,华为又出手收购一家比利时硅光技术开发商Caliopa,补充自身在光芯片领域的技术空白。
2019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华为集中投资光电芯片,一度掀起国内光芯片投资热潮。
源杰半导体就是其中一笔典型案例。2020年9月,华为哈勃宣布投资 源杰半导体 ,这家诞生于陕西的企业主要从事高速通讯用半导体芯片研发、生产和销售,成立以来长期处于鲜为人知的状态。
北京一位熟悉内情的投资人透露,通常哈勃投资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调研,但当时投资源杰半导体被压缩到一个月,原定两至三周的审批流程也只用了数天。彼时,各路VC/PE登门拜访,份额争抢格外激烈。
最终,哈勃投资与国开科创、国开金融、立功管理、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共同完成对源杰半导体的D轮投资。最新消息显示,源杰半导体现已启动上市流程,冲击科创板IPO。
今年3月,华为还投了另一家光电芯片企业——纵慧芯光,参与这一轮融资的还有大疆创新、凯旭源资本、前海中慧基金、一村资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武岳峰资本、比亚迪、高榕资本、耀途资本等众多VC/PE和产业资本。
资料显示,纵慧芯光主要研发和生产VCSEL芯片、器件及模组等产品,公司创始团队主要来自于斯坦福大学,联合创始人陈晓迟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James Harris,长期深耕光电芯片研发和制造。而早在2020年6月,哈勃投资曾独家投资了纵慧芯光C轮融资。
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华为哈勃已将十余家光芯片相关企业收入囊中——包括晶圆级光芯片生产商「鲲游光电」、硅光集成电路研发企业「芯视界」、EDA工具开发商「立芯软件」、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企业「聚芯微电子」、碳化硅材料制造商「天岳先进」、封装检测设备提供商「中科飞测」等在内。
更进一步来看,这些企业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多个环节。可以说, 华为投了整整一个产业链 。
跟着华为投,VC/PE都来了
中国半导体赶超的机会
曾几何时,光芯片是一条十分冷清的赛道。
直至华为大举杀入,这些曾遭遇冷落的光芯片公司,迅速火爆起来。
比如鲲游光电 。公司掌舵者林涛,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电系竺可桢学院工高班,以英特尔学者取得全额资助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师从光电子领域权威人物伊恩?怀特院士,并获得光电子博士学位。2016年,林涛回国创办了鲲游光电,扎进这个半导体“无人区”,专注于晶圆级光芯片的研发与应用。
此后,鲲游光电的 融资金额直接翻倍 ——2020年,鲲游光电宣布新一轮2亿元B轮融资,愉悦资本、招银国际资本、元禾辰坤参与,昆仲资本、临港智兆、华登国际、中科创星、元璟资本、晨晖创投等悉数跟投;2021年,鲲游光电完成近4亿B+轮融资,中信正业信业产业基金、云锋基金、浦东科创集团海望资本、建信投资、明势资本、源码资本、碧桂园核心联盟企业盈睿资本等十多家投资机构紧紧跟随。
“华为已经在半导体供应链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品牌影响力无话可说。很多后续追进去的机构,都相信华为的战略眼光。”上海一位专注硬 科技 的VC合伙人表示。在他看来,华为 投资布局稳准狠 ,懂技术,更清楚市场在哪里,在半导体领域的出手已经成为风向标。
不久前,光芯片又诞生一笔较为引目的融资。今年4月,灵明光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领投方为美团龙珠,老股东昆仲资本和高榕资本继续加注。2018年,四位名校海归博士共同创立了灵明光子,致力于研究单光子探测器(SPAD)技术。
此外,还有曦智 科技 、长光华芯、芯耘光电密集官宣过亿融资,IDG资本、高榕资本、普华资本、光速中国、昆仲资本、联想之星、CPE源峰、真格基金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蜂拥而至,小米长江产业基金、OPPO、美团龙珠等产业资本也集结于此。
这是一个几乎没人能拒绝的市场。华为战略研究院认为,光子产业发展前景巨大,光子核心组件市场价值不低于3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20万亿元),未来还将撬动 产业创造2.6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16万亿元)产值 。
还有一个投资圈共识:相比之下,中国最容易在光芯片领域实现换道超车。用中科创星米磊的话来说:“在光子芯片领域,我们和国外的差距是最小的,竞争压力也是最小的。未来,无论是互联网、物联网还是5G、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基础设施,都离不开光子技术,光子芯片将成为智能时代的关键基石。”
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光芯片量产并投入使用,光刻机或许都成为过去时。现如今,光刻机依旧是国产芯片最为卡脖子的技术。甚至说没有高端光刻机,国产芯片可能很难走向高端化。而光芯片可以部分替代高端算力芯片,进而减少对尖端光刻机的依赖,加速芯片国产化进程。
总而言之,国产光芯片的强势崛起,正是我们实现赶超的一个战略机遇。现如今,美国芯片制造商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坐拥了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超级巨无霸。但光芯片的出现,有望终止上一个时代,开启下一个时代。
正如投资人感慨,如果我们抓住了光芯片机遇,那中国也有望诞生属于自己的芯片巨无霸。
本文源自投资界
每次经过西安高新区街头,72岁的章东凡总喜欢摇下车窗,看道路两侧的大楼向车后掠去。“就像当初襁褓里的婴孩,转眼长成20多岁的小伙子,看在眼里,怎不欢喜!”
已从西安高新区管委会退休12年的章东凡,亲眼见证这个“小伙子”呱呱坠地——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此,“高新区”这一新名词,悄声潜入古城人心里。
二十七载砥砺前行,西安高新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成长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传承创业激情
夏日傍晚,走进高新区唐城墙遗址公园,绿林蓊郁,草木茁发。透过树林望去,华灯初上的写字楼美轮美奂,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篱笆外是现代世界,日新月异。公园里有人文内涵,动静相宜。”刚打完太极拳的刘师傅,擦去脸上的微汗,沉醉在夏日晚风里。
27年前,这里全然是另一番模样。1991年6月14日,西安西南城外,机器轰鸣,高新区破土动工。在管委会工作的章东凡,约上同事一道来到工地,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四周是破落的村庄、荒芜的土地,一条废弃的灌溉渠横穿东西。那时候,无人知晓也难以想象高新区未来的模样。”
创业的日子里,既艰苦又兴奋。管委会成立之初,只有10万元经费和一辆借来的旧轿车,近20名工作人员在租用的几间房里办公。去西安城内招商,大伙就骑自行车穿城而过;到外地招商,坐长途汽车、火车一路颠簸。“虽然艰苦,但大家都充满激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章东凡说,“27年来,火一般的创业激情接力传承。”
那一年,西安高新区超额完成国家基建计划,在全国50多个高新区中名列前茅。“当年建区,当年开工,当年见效。”回忆起“高新速度”,章东凡难掩兴奋,“初战告捷,提振了高新人的精气神!”
自此,厚重的黄土地上,频频发出突破藩篱、拔节而起的“成长之声”:体制上,招商引资等领域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机制上,“一站式办公”,开创公共服务转变先河;服务上,凝聚了“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高新共识”……
靠着这股子闯劲儿,高新区昂首阔步、且行且歌,当年的那张“白纸”,如今已是色彩缤纷。7万余家企业在此注册,120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177个公司和机构,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主导产业……时空流转,一座生态宜居的产业新城拔地而起。
立足创新驱动
27岁的高新区,如今有了新目标——建成大西安都市圈的“首善区”。不沿海、不靠边,肩负重任的西安高新区,如何打开新局面?
“科技创新”,这是西安高新区给出的答案,也是其发展的立身之本。
几年前,中科创星孵化器创始合伙人米磊的女儿生病打点滴,护士一时找不到血管,连扎4针失败,让这位光学博士很是心疼。“能否发明一台设备,解决扎针难题?”仔细调研后,米磊与合伙人成功研发血管成像仪——通过红外光识别血管位置和深度,俗称“扎针神器”。
近些年,像血管成像仪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在西安不断涌现。
“春笋”遍地,难离“沃土良田”。2017年11月,西安高新区出台发展“硬科技”产业的8条措施,设立每年5亿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总规模500亿元的产业基金,支持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如今,我们已有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谈及发展之道,高新区创新发展局副局长吴峰言简意赅,“搭建创新平台,吸引人才落地,营造良好氛围。”
与本土培育相伴的,是筑巢引凤。这其中,韩国三星公司投资100亿美元的半导体闪存芯片项目最为亮眼。
2012年,三星带着闪存芯片制造工艺落户西安高新区,15个月后,月产10万片的半导体工厂建成。今年3月,三星项目继续“扩容”,二期投资70亿美元。
“现在,100多家配套企业已成功落户高新区,形成了一个近千亿元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西安由此成为全球半导体存储芯片领域的重要一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7年,西安高新区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4家,累计认定1070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30亿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逾10万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放眼合作共赢
坐落在高新区科技二路的西安诺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10年,却已在全球LED显示屏领域占有重要一席。
“刚成立那年,我们主营业务收入仅11万元。”回忆起创业初期,公司董事长袁胜春十分感慨,“经过努力,我们在校正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自此,诺瓦公司快速发展,如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831项,全球拓展服务网点33个,产品出口至59个国家。
“西安拥有先进的制造业,一些‘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水平相对较弱,双方产业互补、合作共赢。”在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宝通看来,西安高新区承担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更大使命。
站在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高新区有着自己的梦想:打造“一带一路”的“创新之都”。这其中,形成一流的开放发展水平,聚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就是重要的奋斗方向。
当地时间7月10日,西安高新区北美(硅谷)离岸创新中心正式揭牌。“美国硅谷是举世闻名的科技创新高地。我们在此设立离岸创新中心,旨在促进两地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领域的资源互通与全方位合作。”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整合国际科技资源,是西安高新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的重要路径,希望借此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离岸创新模式。”
来自《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9日 01 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