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海怪
来源 | 脑极体(ID:unity007)
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三家半导体企业先后从其母公司独立或重组之后,直到今天,一直是撑起欧洲半导体产业面子的“三巨头”。
之所以被称为“三巨头”,是因为自1987年以来,三家几乎从未跌出全球半导体企业20强,虽然排名有调换,但都没掉队。当然也再没有新兴的欧洲半导体企业进入这个头部榜单。
如今,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这三巨头主要选择了工业和 汽车 等B端芯片市场,而避开了竞争激烈的移动终端及电脑等消费级芯片市场。
这就让芯片产业之外的人很少有机会听到三巨头的名声,也自然很少了解这三巨头在全球芯片市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三家当下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
那么,三巨头之间有哪些纠葛和关联?各自有哪些优势?顺着这些问题我们接着讨论下去。
三巨头的并购“排位赛”
由于三巨头将市场都定位在B端芯片市场,三家各自的技术和产品自然有重叠,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激烈的竞争。而在近几年三巨头的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并购其他半导体企业和技术公司,成为能够快速赶超对手的“常规”手段。
在2018年,曾传出“英飞凌试图收购意法半导体”的消息,最后可能因为法国政府的阻挠而告吹。甚至早在2007年,还有“意法半导体要收购英飞凌”的传闻。可见三巨头相互之间觊觎对方已久。
而三巨头的关系中,英飞凌和恩智浦的竞争最为激烈,双方都在 汽车 半导体领域深耕多年,且排名接近。2015年,恩智浦以1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的飞思卡尔半导体(Freescale Semiconductor),成为当年的天价收购案。完成此次收购后,恩智浦成功进入全球半导体厂商前十的行列,成为全球最大的车用半导体制造商,并且成为车用半导体解决方案与通用微型控制器(MCU)的市场龙头。
经此一战,英飞凌虽然在 汽车 半导体市场略占下风,但也没有停止并购扩张的脚步。为巩固其在功率半导体的领先地位,英飞凌在2015年率先以30亿美元现金并购美国国际整流器公司;又在去年4月,宣布以10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的收购。
赛普拉斯半导体的产品,包括微控制器、连接组件、软件系统以及高性能存储器等,与英飞凌当先的功率半导体、 汽车 微控制器、传感器以及安全解决方案,形成了高度的优势互补,双方将在ADAS/AD、物联网和5G移动基础设施等高增长应用领域,提供更先进的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英飞凌的目的仍然是要加强 汽车 半导体产品的实力,试图超越恩智浦的 汽车 半导体业务。此外,英飞凌在MCU、电源管理和传感器芯片方面超过或接近意法半导体。
去年几乎同时,恩智浦又以17.6亿美元收购美国美满电子(Marvell)的无线连接业务,主要产品线是Marvell的Wi-Fi和蓝牙等连接产品。通过这一收购,恩智浦可以更好补强其在工业和 汽车 领域的无线通信实力。
相比之下,过去几年意法半导体在并购市场的动作较少,但也并非没有。2016年8月,意法半导体宣布收购奥地利微电子公司(AMS)的NFC和RFID reader的所有资产,获得相关的所有专利、技术、产品以及业务,以强化其在安全微控制器解决方案的实力,在移动设备、穿戴式、金融、身份认证、工业化、自动化以及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2019年的TOP15半导体市场排名中,来自欧洲的三家企业只能排在12-14位。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的红利已经消失。而英飞凌收购赛普拉斯之后,两家营收加起来,会使得英飞凌大幅提升排名进到前十名当中。
从半导体产品形态来看,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和恩智浦,都是模拟芯片或模数混合芯片企业。从近几年的产业趋势来看,模拟芯片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而且模拟芯片企业的并购重组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从恩智浦和英飞凌收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模拟和模数混合芯片厂商的并购,而且标的几乎全部来自美国。
一方面说明美国模拟芯片整体的数量和实力都很强,一方面也能看出全球模拟芯片企业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如果想要打破平衡,取得快速发展,并购重组和强强联合就成为一个直接有效的手段。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欧洲直接模拟芯片企业的这种“内部消化”,正在进一步拉大欧美和亚洲之间在模拟芯片产业上的优势差距。
三巨头的守旧与拓新
为什么三巨头想要突破增长瓶颈,就必须依靠巨额收购来实现呢?
这实际上要跟模拟芯片产业的特点有关。与数字芯片要求快速更新迭代(摩尔定律)不同,模拟芯片产品使用周期较长,价格相对较低,其使用时间通常在10年以上,产品价格也较低。寻求高可靠性与低失真低功耗,核心在于电路设计,模拟芯片设计工艺特别依赖人工经验积累、研发周期长。
一旦某家企业在某类模拟芯片上建立其研发优势,那么其他竞争对手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或者超过,同时也因为下游客户对模拟芯片超高稳定性要求,一旦某些厂商建立其产品优势,其他竞争者也难以撼动其供应市场。所以,模拟芯片的产品与行业特点导致模拟芯片厂商存在寡头竞争特点。
德州仪器、亚德诺、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都是长期稳居全球TOP10的模拟芯片巨头,并且近几年,集中度还在进一步上升。近日,亚德诺高价完成美信的收购,甚至于有机会挑战第一名德州仪器的位置,而英飞凌对赛普拉斯的收购,也能让其排名大幅上升。
从产品线来看,三巨头都是老牌的IDM制造商,都拥有非常齐全的产品线,并且更加注重产品线工艺的稳步改进。
当然,恩智浦也想过拓展其他业务。2007年,恩智浦曾收购SiliconLabs蜂窝通信业务,发力移动业务市场,以及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家庭应用半导体市场,但短暂的出圈尝试不够成功。
因此,2007年起恩智浦很快将无线电话SoC业务、无线业务和家庭业务部门予以出售或剥离,并重新集中到飞利浦时代就确立的优势领域—— 汽车 电子和安全识别业务。2009年,恩智浦开始主要发力HPMS(高性能混合信号)产品,到2019年,包括 汽车 电子、安全识别相关业务的HPMS部门的营收占比超过了95%,产品线大幅度集中。
另外,恩智浦一直在大力推广以UWB、NFC等为代表的射频芯片业务。去年收购Marvell的无线连接业务正是致力于这一方向的表现。
英飞凌更重视其王牌业务板块——功率半导体产品。2016年,英飞凌尝试收购从美国Cree手中收购其Wolfspeed Power &RF部门(不过被美国CFIUS否决),其目的也是为了集中资源,加强其功率半导体业务。英飞凌拥有 汽车 电子、工业功率控制、电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场、智能卡与安全等四大事业部。
(意法半导体2017Q2~2018Q2三大业务线营收及营业利润率)
相对于英飞凌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在传感器业务上更加突出,特别是其MEMS技术,竞争力很强,也正是依托该优势技术,使得该公司在消费类电子、 汽车 ,以及工业传感器应用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另外,意外半导体在 汽车 和分立器件、模拟器件以及微控制器和数字IC产品都有相当比例的市场表现。
早在十年以前,欧洲半导体产业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不在移动终端及PC市场寻求突破,而是专注于车用半导体和工业半导体两个细分市场。这一选择既有延续传统优势的考虑,又有对电动 汽车 及物联网这些新兴市场趋势的判断。
欧洲国家本身有良好的 汽车 工业和制造业基础,而欧洲半导体三巨头又在车用和工业半导体领域深耕多年,具备完整的设计、制造和封测的IDM体系,使得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超越,这也是三巨头能够“守旧”的底气。
随着PC市场和移动终端市场红利期的结束,紧随5G网络普及而来的正是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智能电动 汽车 、无人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全新红利市场的到来,让欧洲半导体产业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这是三巨头能够“拓新”的机遇。
从“守旧”中“拓新”,正是欧洲半导体产业能够继续赢得未来市场的不二法门。
三巨头的“中国红利”
由于欧洲半导体产业一直以来,无论是排名还是营收,其相对于美国和亚洲厂商来说,波动都非常小,但是未来又有一个稳定的增长预期。因此即便是三巨头如此大的体量,也成为美国半导体巨头试图并购的目标。
(虚线为2016年高通收购恩智浦流产后去除的390亿美元)
2016年,美国高通尝试以38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成为当年金额最高的收购计划。当时恩智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大幅提高了报价至440亿美元。高通同意了这一价格,并且收购案先后获得了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全球八个主要监管部门同意。但在中国监管部门的反垄断审核期内,高通在其收购期内宣布放弃这些收购计划,并为此向恩智浦支付了20亿美元的“分手费”。
高通大力收购恩智浦的原因不难理解,那就是在5G发展可能受阻的情况下,获得恩智浦在 汽车 、物联网、网络融合、安全系统等领域的半导体技术优势,从而实现业务的互补和企业规模的飞跃。
不过,这场收购案中,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中国的反垄断审查。而事实上,无论恩智浦还是高通,中国都是最大的销售市场。假如两家强行完成并购,在未来仍有可能面临着我国的反垄断调查、限制甚至是处罚。
同样,对于恩智浦、英飞凌和意法半导体来说,中国既是三家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同时也是三巨头耕耘多年的新红利市场。
比如,恩智浦的众多业务早已在中国扎根。2019年汇顶 科技 以1.65亿美元收购NXP的音频应用解决方案业务(VAS),VAS可广泛应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IoT等领域。更早之前的2015年,建广资产与恩智浦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瑞能半导体,随后建广资产又以18亿美元巨资收购恩智浦的RF Power部门,成为中国资本首次对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国际资产、团队、技术专利和研发能力进行的并购。
2017年,由中资收购恩智浦标准产品业务而组建的安世半导体,已经在半导体细分市场上,取得二极管和晶体管排名第一, ESD保护器件排名第二,小信号MOSFET排名第二,逻辑器件仅次于德州仪器, 汽车 功率MOSFET仅次于英飞凌的名次。
意法半导体也早已在中国耕耘多年,特别是其STM32系列MCU,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而英飞凌在与1998年已入华的赛普拉斯的整合之后,将获得更大的中国市场,并且英飞凌本身的功率器件在中国的销售也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在当下华为遭受美国在半导体方面的阻击之时,华为与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的合作,对于双方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
在我们完整地回顾完欧洲半导体产业的前世今生之后,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稳”。
从欧洲半导体产业初兴之时,在各国政府主导下,几乎所有半导体产业都聚集在各国原本的工业巨头之下,享受产业政策的呵护。即使在世纪之交,半导体产业从体量臃肿的母公司独立出来,也仍然只诞生出三家身世优渥的半导体巨头。
而三巨头在发展过程中,其实又一次经历了从臃肿到精简,不断剥离非核心业务的过程。而此后的并购也主要集中在三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或者优势互补的产业方向上面。
这一切既源于欧洲大陆的传统工业基础优势的延续,又源于欧美亚洲在半导体产业格局上面的复杂博弈。欧洲半导体产业在利用自身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也其实限制了突破传统桎梏的机会。不会像日韩、台湾地区和中国这样,利用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最早从零开始,建立其各自的半导体特色优势。
这也是《圣经》里说的“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的现实意义吧。下一篇,我们继续欧洲半导体的回顾,探寻从荷兰飞利浦诞生的一个制造业的奇迹——荷兰光刻机公司ASML。
就在当地时间2日,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 中方的表态是对美国232调查的回应,不是对美方301调查的回应。美方的301调查还没有公布对华加征关税产品清单,如果美方最终宣布,中方将坚决予以回击,以同样的规模、同样的金额和同样的强度。
崔天凯:没有证据横加指责行不通
针对美方指控中方窃取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崔大使表示,美方指控没有依据。商业交易都是你情我愿,中国法律保护知识产权,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强制外国企业转让技术。如果有企业认为自身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应该向中方提供切实证据,诉诸中国法律解决,中方愿意提供帮助。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劈头盖脸加以指责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 当今全球的科技发展迅速,全世界所有国家政府都有责任,确保自己的人民能够受益于科技进步。我们应当共同应对这一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效应,这是全世界所有政府的共同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一个国家一定要取得科技霸权,而是我们应当如何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以使所有的经济体和所有人都能受益,让所有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一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强化法律体系,我们正在取得很大进步。如果有任何知识产权侵权的情况,中方愿意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探讨,不论是跟哪个国家,中方都愿意依法进行处理,我们也希望在此方面加强国际合作。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美此轮贸易摩擦升级,始于一份301报告。“301”报告是指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可以利用这一条款中的规定,对美国的贸易伙伴国家进行调查,基于301条款的调查,简称“301调查”。美方通过301调查采取对华贸易限制措施,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严重违反WTO规则。
根据美国301调查报告,一个由相关领域专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跨部门小组估算,中国的四个做法给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至少为每年500亿美元。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美国301调查报告中写到,“中国指示中国公司对美国公司及其资产进行系统性的投资和收购,或为这些投资并购提供便利,以使得中国公司获得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并在中国政府的产业计划认为重要的行业领域实现大规模技术转让。”
简单来说,就是美方认为中国公司对美国公司尤其是高技术公司的投资、收购,目的是为了掌握其技术所有权,然后转移回中国并得到利用、使用,且这不是公司行为,而是中国的政府行为。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认为,这一条指控可笑又荒谬,完全是阴谋论。美国对外资并购和高技术出口均有严格审查:
“美国对外资的并购是有国家安全审查的。只要你收购的美国公司涉及到一些国家安全,尤其是高新技术、跟军事相关的技术的,往往是不能成功的。第二,中国公司收购美国公司并不是像买东西一样,把这个东西带回来了。这个公司仍然在美国运营,被收购的美国公司仍然是一家美国公司,所有行为是受到美国法律规定管理的。就算它想让转让技术,想转让就能转让么?真正的高技术在美国国家、政府都是有相应规定的。中国和美国谈了那么多年,就是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美国什么都不给卖。难道我买了你这个公司以后,技术就可以自由转移了?这不是开玩笑么?!”
美国针对高新技术投资为由发难,源于双边竞争压力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00亿美元,其中对美投资占比仅6.5%,为78亿美元。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引导调控下,中国对外投资更趋理性,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等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有效遏制,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对外投资进一步突出。对美投资以并购为主,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主任东艳表示,中国对美投资进入技术寻求型是正常的发展诉求,而美国以占比并不突出的高新技术投资为由指责中国,正因为它是未来双边竞争的主要行业:
“中国对美国投资更多是利用美国具有优势的行业,比如制造业、金融业、租赁、商务和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等等。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对美投资,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技术寻求型。技术寻求型投资是中国对美投资的重要动机,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正常选择,当然也是其他国家对美投资的重要动机。301报告中提到了中国发展规划,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蓝图进行了设计,这种设计并不一定表明是要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直接干预。美国这次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指责中国,很大程度是实施新的对中国的战略竞争计划。”
相比美国对中国毫无事实根据的指责,国家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茉楠说,种种结果显示,反倒是美国正在产业投资上设置更为严苛的壁垒,尤其是高科技、高技术领域,美国已由贸易保护主义延伸至投资保护主义:
“其实反过来看,美国现在的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反倒是加大了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并购限制。前不久,特朗普政府刚刚否定了新加坡的博通收购美国高通公司。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案例,因为新加坡芯片制造商博通可以为美国半导体的高通公司带来很大的产业链关联上的影响。所以特朗普政府认为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带来影响而否决了。”
媒体分析认为,特朗普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出手拦截,是担心并购会削弱美国在下一代移动技术上的竞争优势。而在面对中国的收购时,美国更是戴着有色眼镜,用“放大镜”审查,尤其是信息行业,几乎不给中国企业收购的机会。不仅阿里、腾讯、华为、中兴等大企业对美投资屡屡受阻,就连中资试图收购一家美国三线芯片公司的交易,也在上月被否。对于类似现象的一再发生,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表示“遗憾”:
“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有关中国的企业在美开展的正常商业性投资并购,再次因为所谓的“国家安全”的原因受阻。我们不反对有关国家对外国投资开展正常的安全审查,但是我们对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外国投资设置“玻璃门”、“d簧门”的倾向表示担忧,希望有关国家能够采取切实的行动,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投资者创造公平、公正、公开、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