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翰,1968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专家。
1999年10月14日,邓中翰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在北京中关村一家企业的一间仓库里开张了。北京市政府积极支持邓中翰的“星光中国芯工程”,立项、注册、办照、招聘人员一路绿灯。中星微还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的第一批种子基金,而后期的风险投资都由企业自主筹措,从而成为一家以“硅谷机制”创立的中国本土企业。
中星微的核心团队都是典型的“海归”:董事长邓中翰,首席技术官杨晓东,副总裁张辉、金兆玮,两位伯克利博士和一位斯坦福博士,都曾在IBM、HP、DELL实验室等国际大公司工作过。但中星微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当公司发展之初遇到资金断流时,他们用个人的存款、房产、股票与银行签订了个人抵押贷款合约,贷到了300万美元,经受住了一次严峻挑战。中星微成立的1999年,中国销售了490万台品牌电脑,其“心脏”却都不是“中国制造”。2001年3月11日,中星微设计的第一款芯片终于清晰地展现出数据图像。
在邓中翰的领导下,他们研制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先后突破7大核心技术,申请专利500多项。2001年,“星光一号”研发成功,这是中国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的数字多媒体芯片。中星微的产品不仅仅结束了“中国硅谷”中关村无硅的历史,而且还成为第一块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
张忠谋在台湾人被人尊为“半导体教父”,他的一生可谓精彩至极。谁又能想到56岁开始创业的他能够把台积电经营成全世界最大的独立的半导体制造公司,而在2017年的时候,台积电实现营收2087亿人民币,净利润接近800亿人民币,而但是的华为的净利润只有475亿可谓差距巨大。
意气风发的少年
张忠谋于1931年生于中国宁波,当时由于战乱的影响年少的他跟着家里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后来去了中国台湾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的哈佛大学,年轻张忠谋可以是华人的精英中的精英人士。学机械的张忠谋后来硕士上的是MIT麻省理工学院,你看人家是多么厉害呀。
说起来张忠谋进入半导体行业纯属偶然,由于在申请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时没有通过,意气用事的张忠谋就给大公司投简历。虽然学业上张忠谋受到了挫折,但是在招工作还是很有自己的个性的。当时他获得比较好的职位是福特公司和一家不出名的半导体公司,但是由于这个“希凡尼亚”半导体公司给的待遇要比赫赫有名的福特公司多一美金。但是张忠谋以为福特看不起人,为此还去福特理论那时的福特当然不会在乎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年轻人。于是1955年5月,年轻气盛的张忠谋进入了“希凡尼亚”半导体公司,这样他也就开始进入了半导体行业。
56岁的创业者
张忠谋曾经感叹:“人生的转折点,有时竟是这么的不可预期!短短的一个电话,加上一时冲动的青年感情,就让我和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
在工作没有多久的张忠谋就跳槽到德州仪器,在德州仪器工作多年的他在41岁那年,登上了德州仪器公司副总栽,成为了德州仪器实权人物。在带领德仪半导体业务的很多年里张忠谋创造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绩。后来在1983 年,51岁的张忠谋离开了他工作多年的德州仪器。
在56岁的年龄现在看来都是差不多要退休的年龄,但是张忠谋却在这样的年龄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就这样台积电诞生诞生了。在一开始台积电的发展也是面临不少困难,后来在英特尔转型的过程中台积电抓住了机会获得了认证,这样台积电开始了高速发展。经过多年的经营现在的台积电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公司。
晶体管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1929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晶体管的发展历程。
在1947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实验室中有一个研究小组,这个研究小组有三名人员,分别是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他们三个人组成的研究小组研究出了一种晶体管,当时那个晶体管虽然不像现在的晶体管能够应用的范围很广,但是他们对晶体管的发现也是20世纪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也为以后的微电子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晶体管被人们发现之后,人类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个小巧而又有着消耗功率低的电子零件去代替一些体积大,不方便挪动且功率消耗很大的电子管。
晶体管的发明为后来集成电路的产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20世纪刚开始的十年,通信类的技术已经应用了很多不同的材料,当时最为广泛使用的材料就是半导体材料。到20世纪中半期很多人都去收集矿石,矿石这种半导体来得以广泛的应用。晶体管的发明主要要追溯到当时工程师利莲费尔德,这个工程师在当时就取得了有关晶体管的这个专利,但是由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很低,这种材料的制作也比较困难,于是晶体管就无法被制造出来。
就这样当时的人们丧失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晶体管的机会,直到后面人们设法用矿石去让信号电流沿一个方向流动,才寻找出了更好的矿石晶体材料,他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验室中的硅材料理论研究才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到达这个高度之后才对晶体管的发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