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关村的北大资源宾馆闹中取静,四周高校林立,人才储备丰富,对于百度这种技术创业型公司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作为从北大走出去的人,李彦宏多少还是有点北大情结的,这里距离北大最近,或许他当时就考虑到了日后要吸纳一批北大的实习生。
筹建公司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与风险投资商接触的同时,李彦宏就开始为公司搭建技术研发团队。
第一个目标是刘建国。
刘建国曾主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资助的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IT业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他最为成功且为人所知的是,组织开发了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天网。在加入百度之前,刘建国是纯粹的学院派。1988年,刘建国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同年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7~1998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
李彦宏与刘建国结缘是在1998年夏天。当时,李彦宏打算在清华大学搞一个有关搜索引擎的讲座,从技术上来说,天网是当时国内搜索做得最好的,作为天网的主要开发者的刘建国自然成为李彦宏邀请的对象。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刘建国没能参加那次讲座。虽然没有机会见面,但是李彦宏心里已经记下了这个人。
1999年底,在回国创业前夕,李彦宏想起了刘建国这个名字。于是,他按照天网上留的E-mail地址给刘建国发了封邮件,介绍了自己的计划和对中文搜索引擎的一些看法,并邀请刘建国与他一起来做这个项目。很快,刘建国便发来了回复。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彦宏和刘建国探讨了许多搜索方面的话题,在对技术的见解、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搜索引擎的重要性等方面,两人可谓志同道合。
两个素未谋面的搜索引擎技术专家,尽管在技术探讨中英雄所见略同,但刘建国还是迟疑不定。此时,刘建国被提拔为副教授才几个月。当时,北大对教授、副教授进行分级,教授分为一二三级,副教授是四五六级,刘建国当时是第四级,是当时北大级别最高的副教授,过几年肯定就是教授了。位子、房子都有了,社会地位也挺高,生活相当舒服,要放弃已到手的这些荣誉和地位,刘建国自然要好好考虑一下。而当时北大对刘建国也很器重,包括系党委书记在内的北大老同事都不愿意让他走。
刘建国在犹豫不决的时候,通过美国友人调查了李彦宏的背景,调查结果显示:李彦宏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在全球搜索引擎技术专家中排名很靠前,人品也很好。所谓识英雄重英雄,刘建国对李彦宏十分欣赏,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真正想做一番事业、有长远眼光的人。找合作伙伴首先要找对人,此时,刘建国认可了李彦宏这个人,于是暗地里下了辞职的决心。
而事实上,更吸引刘建国的是,从1995年开始从事搜索引擎技术的相关研究以来,随着互联网商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刘建国也看到了搜索引擎技术的巨大潜力以及自己所在单位的局限性。在北大,虽然也领导一个开发团队,然而刘建国很清楚,只有投身实业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价值。
经过慎重考虑,刘建国找到系主任提交了辞职报告。他的很多同事都异常震惊,刘建国的父母也非常不理解--北大可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别人一个劲儿地都往里挤,儿子却往外跑,放着好端端的金饭碗不要,35岁却辞去公职,到一个前途未卜、刚刚创建的小公司冒风险。
在不顾种种压力的背景下,刘建国终于加盟百度,成为百度在国内招聘的第一位员工。后来,刘建国把天网的周利民也介绍到了百度,负责架构设计。
将军、军师都有了,下一步是招兵买马。李彦宏和刘建国都是做技术出身,心思比较简单,因此希望招一些纯粹的技术人才来做搜索引擎。他们把目光放到了附近的高校。
当时互联网行业炙手可热,没费什么劲便找了一群学生过来面试,没几天,整个公司团队就组建起来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崔珊珊、北京交通大学的郭眈等在校学生是百度招聘的第一批实习生。
当时,百度刚刚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1414和1417两间套房作为办公室。办公室直到过年后才装修好,味道特别大。1417是李彦宏和徐勇的办公室,里面还隔了一个小会议室。1414则是工程师们工作的地方,有10个座位,都是两个人一组的卡座,位置比较宽敞。墙边还放了一个小休息桌,桌上堆满了食物,这或许就是百度免费早餐的起源。此外,办公室里面还有一块小白板,发布一些重要信息。正是这两间房子,见证了百度未来两年内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
当大家从北大资源宾馆那个小房间里走出来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不经意地走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征程。接下来的9年时间里,他们经历了诸多艰难、压力和风险,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成功、愉悦和激动。2009年,百度员工已超过7 000人,平均年龄28岁。百度这个名字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的象征。可能连当初的创业者都不会想到,短短9年时间,百度就缔造了一个神话。
刘建国,1955年10月7日出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文工团男高音独唱、国家一级演员、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曾师从于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曾出版发行个人独唱专辑3部及通俗演唱教学DVD一部,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声乐客座教授、曾任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流行演唱学院院长、音乐剧系主任、现代音乐学院声乐指导名师[1]。
刘建国、孙国旗和林萧萧(笑笑)都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们都不仅出生在1949年,而且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单位的宿舍大院里。他们的父母在建国之初被组织派到这里,白手起家,建设起了一个汽车修配厂,“为新中国装上汽车轱辘,让咱们的国家飞速前进”这就是他们父辈的信念。本剧不仅写了这些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第二代人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关系,也写了他们的父母和各自的家庭在这长达60年的漫长岁月中的富有戏剧性的变迁。
他回到北京,心却依然麻木,万念俱灰,失去生活的热情。还是他的朋友孙国旗帮助他逐渐从往事中挣脱出来,当上了一名清洁工,并且和一位叫涓子的作服装小买卖的女孩结婚生子,尽管生活清贫和劳累,却也总算正常。不过,刘建国的心中实际上还总有往事的阴影,因此对涓子缺少真正的爱和热情。这也为日后的矛盾留下了隐患……
改革开放以后,刘建国的父亲老了,离休在家,和厂里的老职工们搞了一个自行车队,大家依然习惯地认他是头儿。那时节正赶上炒股热,老职工们听刘建国的弟弟大伟吹牛说炒股能够日进斗金,就都动了心思,集资来请建国的父亲,想委托建国弟弟大伟来帮助炒股。建国爸爸对大伟不放心,就把这个事情交给了刘建国,没想到刘建国买的股票都被套牢。他又不敢对家人和那些老职工讲。只好用自己的钱,甚至变卖了家当给大家“分红”。幸亏在一个偶然邂逅的老知青的帮助下解套,他才从这次危机中解脱出来。
刘建国开了小饭馆。由于他为人善良谦和,对职工很人性,小饭馆经营的不错。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他和孙国旗一直暗中照顾着笑笑的父母。笑笑的父亲身体不好,而母亲在得知女儿的噩耗之后就神经不正常了,两口子的生活十分艰难。
刘建国逐渐地有了一些资本,却也逐渐地变得世俗了起来。生意的压力使得他不再像昔日那样平和,脾气越来越不好,对朋友和家人都有写粗声大嗓。他父亲就不断地告诫他要自重,不能把钱看得太大,把人情看得太轻。他嘴上答应着,实际上却我行我素。这种飘飘然的良好感觉没给他带来快乐,却在他心中升起一种自卑感。尤其在文化人面前,他总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什么缺憾。直到有一次因为在大街吵架认识了在某大学教书的副教授钟婉怡,他才明白自己不过是有了点钱而已,作为人格和气质都很俗气。他被钟婉怡的性格所吸引,好像看到了另外一种在精神上高高地在自己之上的人。自此开始对这个德国海归女子魂不守舍,导致了家庭冲突。他这个时候基本上顾不得自己的事业和生意,也不听孙国旗和家人的劝告,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裂、生意的倒闭。他父亲一气之下,心脏发病,去世了。
刘建国又背上了良心债,人生回到了生活的起点。不同的是,这次他再也没有重新开始的热情和信心了,终于在街边打牌,浑浑噩噩。知青们从刘建国的发小孙国旗那里知道了一切,他们在关键时刻伸出了热情的手,帮助建国走出人生的漩涡。刘建国参加了草原恋合唱团为牧区干旱而进行的募捐义演。他再次来到草原,来到笑笑的墓前。没想到在那里却看到了自己的妻子涓子。原来,离婚之后,涓子依然惦念着刘建国。在暗中悄悄地帮助着他…… 面对笑笑的墓碑,刘建国心中情感翻腾。60年的人生,可谓有喜有悲,到现在他总算明白了一个人生的真谛: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