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24岁那年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一开始他加入了一家不知名的半导体公司,从那时开始,张忠谋开始进入半导体行业。由于他与公司领导有一点小矛盾,在27岁时,他离开了原来的半导体公司,并加入了德州仪器。当时这家公司的规模并不算大,然而张忠谋的加入使这家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忠谋在德州仪器一直工作了20年,他也成为了公司副总裁,到他41岁的时候,德州仪器已经拥有30,000多名员工。自张忠谋入职以来,德州仪器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然而,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多年的张忠谋并不看好公司的未来。后来,张忠谋回到了台湾,并在56岁时创立了台湾机电电路制造公司,也就是台积电。台积电刚刚成立时,当时手机还没有普及,电子行业相对落后。但是张忠谋及时发现了这个行业的问题,他不单单要发展自己的台积电,还想带动晶圆产业的发展。
除了技术之外,制造芯片还需要大量的资源,于是张忠谋迅速将公司变为代工状态,台积电也获得了大量订单,英伟达、苹果以及高通都变成了台积电的主要客户。在张忠谋的努力下,台积电已经崛起,并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代工企业”。目前,华为和台积电的合作非常紧密,为台积电带来了大量的芯片订单。
据报道,2017年台积电已经是台湾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市值超过了1万亿元,净利润为800亿元,台积电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OEM公司。现年89岁的张忠谋正式退休了,现在台积电市值超过2万亿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王永庆半个世纪的传奇:从小老板到台湾首富之路
今后,台塑集团将进入由职业经理人和王家第二代联手管理的“同治时代”。但王永庆和王永在兄弟仍是台塑集团的精神领袖。
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
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当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家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一个家庭的正常开销。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养,王永庆开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照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嘉义县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有篇文章说,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最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时年38岁的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胶领域大获成功的王永庆先后成立了南亚塑胶工厂、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根据台湾《天下杂志》近年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王永庆也以54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全球顶级富人榜。
2002年,尽管王永庆宣布退休,不再过问集团的具体经营事务,但仍是集团与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是台塑集团幕后的舵手与精神领袖。
经营之神崇尚朴素人生观
几十年来,全球化工行业一直把王永庆尊为“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更是备受推崇,很多台湾企业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经验当作最为实用的教科书。
有位叫郭泰的作家,研究王永庆其人其事20多年,搜集了近40年来王永庆的演讲稿和报纸、杂志、电视等相关报导,写出了一本书,名为《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这本书归纳出王永庆做人做事的根本态度和起码原则。有书评这样写到,“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道理虽然浅显易懂,却是他数十年从不断挫败中累积出来的宝贵心得,可谓句句珠玑,发人深省”。
第一堂课:刨根问底,也就是面对问题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则绝不罢休。
第二堂课: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问结果;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课:瘦鹅理论,这是王永庆时常提及的人生奋斗理念,说的是学习瘦鹅忍饥挨饿,用刻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境,并以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
第四堂课:基层做起,必须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还必须在选定目标后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课: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只有从实实在在的经验才能培养出令人信服的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机会就愈大。
第六堂课:切身感,企业的管理制度若能让员工产生切身感,他们的潜能才可发挥到十成。王永庆经常对员工说:“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七堂课:价廉物美,只有建立在价廉物美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在这一点上,王永庆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
第八堂课: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懂得维护客户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还有文章指出,王永庆从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理论,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大法宝。
所谓压力管理,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具体地说,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及所有从业人员存在紧迫感。“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始终对此深信不已,他认为承受适度的压力,甚至主动迎接挑战,更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己,王永庆都提倡严格要求。
据说,台塑集团的主管人员最怕“午餐汇报”。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单位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对出现的问题做过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顺利“过堂”。 王永庆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由于坚持事无巨细的工作方针,再加上习惯于刨根问底,庞大的台塑集团完全在王永庆的掌握之中,他对企业运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了如指掌。
当然,奖惩分明是台塑集团的一贯作法,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虽然苛刻,但对部属的奖励也极为慷慨。据报道,台塑的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即金钱奖励;另一类是精神的。有关台塑的金钱奖励以年终奖金与改善奖金最为有名。王永庆私下发给管理人员的奖金称为“另一包”,即公开奖金之外的奖金。对于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员工分享”的做法。台塑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都拼命地工作,王永庆的“奖励管理”制度造成了“1+l=3”的效果。
王永庆曾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表示,他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对自己也是严之又严。”
龙兄虎弟 红花绿叶一个不少
王永在比哥哥王永庆小五岁,原任台塑集团副董事长,是陪伴王永庆时间最长的事业搭档。媒体在评价两个人几十年的合作经历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是“珠联璧合”与“相得益彰”。一家杂志的文章说,王永庆、王永在兄弟一静一动,从年轻时代开始,王永庆负责规划事业发展方向,弟弟王永在负责落实和执行。
在台塑老员工眼中,哥哥王永庆扮演着“抬头看”的角色,思索规划着台塑集团下一步发展方向,而弟弟王永在就是“低头做”,一步步推动着台塑走向更高的阶段,王永庆建立制度,王永在落实细节。而两人的默契及信任更难能可贵,王永庆做了决策,王永在百分之百服从,而王永在执行过程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哥哥王永庆充分授权。有记者曾问王永在两个人有没有吵过架,王永在则委婉地说:“他讲他的,我转头走掉就是了。”
在生活上,身为亿万富翁的王永庆,同样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一贯奉行“勤劳朴实”,事事讲究“合理化”。据说,王永庆的吃饭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卤肉饭;穿的原则是“整洁”,一双运动鞋总要穿上好几年。弟弟王永在则是随遇而安,对任何事情都泰然处之,进退自如。
近几年来,一些欧洲经济学者突然对家族企业发生了浓厚兴趣,很多知名大学也先后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室,对其方方面面进行解构和研究。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令经济学者如此着迷,美国《新闻周刊》特地委托汤普森金融咨询公司对欧洲家族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在强大的数据库中,汤普森的分析师们找到了答案: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大型家族企业近年来出乎意料的发展与壮大。从综合数据来看,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及英格兰的股市中,家族企业板块近10年的总体走势要强于没有血脉传递关系的企业板块。
一些专家指出,从现代管理制度出发,公司应有相互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组织体系,但很多家族企业却将三者揉在一起。很多人批评这种状况可能危害小股东利益、容易滋生内部腐败,而一些经济界人士却认为,家族对企业的绝对控制非但无害而且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专门为企业做管理咨询的律师米尔斯泰因认为,在那些家族成员占有董事会和管理层席位的公司中,即使出现严重分歧,家族企业最终也能迅速达成共识,因为家族企业拥有一般企业没有的东西:维护家族团结和财富的共同愿望。
或许,这种兄弟之间的情义、家族内部的团结,就是带有家族企业烙印的台塑集团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动力。
谁来开启后王永庆时代
随着王永庆、王永在两兄弟淡出决策层,台塑集团将从“二王时代”过渡到“行政中心集体领导时代”,今后所有重大决策都将出自由王永在长子王文渊、王永庆之女王瑞华等七人组成的行政中心。王文渊、王瑞华分别担任集团总裁和副总裁。据报道,王永在代表兄弟俩对媒体表态,说退休之后心情不错,还强调对接班人“很放心、很高兴”。
台湾当地媒体指出,目前行政中心的七名委员分别代表三股力量,王瑞华、王瑞瑜是王永庆的代言人,王文渊、王文潮则延续着王永在的影响力,李志村、吴钦仁、杨兆麟是追随王氏兄弟的多年老臣,作为第三方力量,可以弥补第二代王氏决策人在专业层面的不足,同时充当第二代之间的润滑剂。有熟悉台塑集团企业文化的人士指出,这样的人事安排表明在王家第二代接班人当中,仍无一人可以单挑大梁,无法让王氏兄弟放心地把权力移交到一个人手中。也就是说,进入行政中心的四位第二代成员虽各有所长,但目前还无法服众,必须继续加以磨练,才能选出真正的接班人。
一些外国机构投资者认为,只要王永庆还在一天,家族就不会出现纷争,为了使家族势力平均,同时避免未来的争吵,早点安排接班事宜的确是未雨绸缪的一步好棋,同时王永庆、王永在兄弟也可以仔细观察接班人的品德与能力表现。
本来,按照王氏兄弟的既定部署,王永庆长子王文洋是台塑集团当仁不让的接班人。1951年出生的王文洋早年赴英国读书拿下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后一手推动半导体事业布局,并成为“六轻计划”的小组召集人。不过,1995年王文洋因绯闻事件被逐出台塑,只能暂时自立门户。
在目前的决策层中,被寄予厚望的王文渊历任纺拓会董事长、台塑区塑胶原料公会理事长、台湾区人纤公会理事长,在岛内知名度较高、行政经验丰富,是台塑第二代领导集团的领军人物。而担任副总裁的王瑞华长年居住美国,被当作老爸王永庆的海外替身,沉稳而内敛,工作能力和待人方式都深受员工肯定。王文潮做事低调而稳健,很像父亲王永在,属于第二代当中的稳健派,掌管的台塑石化是台塑集团的“火车头”,一些台北媒体认为他在未来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也很大。王瑞瑜和社会各界有较多接触,今后可能充当台塑集团的亲善大使。
此外,按王永庆体系和王永在体系目前的持股比例看,持股较多的王永庆体系略占上风。但是,台塑集团如此庞大复杂,并非一两个后辈就能完全掌控,有股权不等于能让集团顺利运作,这是王永庆体系接受集体领导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在台塑企业集团中,实力最雄厚的当属台塑石化和台化两家公司,分由王文渊、王文潮两兄弟担任总经理,3年来两家公司获利屡创新高,经营成果卓著。假如王文渊、王文潮失去对两家公司的主导权,不仅在集团内部会有异音,也会引起其他股东的不满。
还有分析指出,王永庆兄弟相当欣赏美国洛克非勒家族,希望效法洛克非勒家族将财产信托的作法,确保兄弟两人的股权永不分离、王氏家族永不崩离。未来台塑集团各公司的运营权主要交由专业经营团队负责,而实际拥有股权者,将是王永庆两兄弟捐赠股权的基金会,以及与家族有关的法人机构。
曾在某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时区,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不用紧跟身边人的步伐,每个人的人生节奏都不一样。
台湾“芯片之父”张忠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56岁的他开始创业之路,即便起步晚,却打造出了令人瞩目的“商业王国”。
战乱出生 考入哈佛
1931年,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忠谋在宁波出生。因时局动荡,刚满1岁的张忠谋就跟着家人迁居到南京。1937年,年幼的张忠谋又跟着家人迁居到香港。
在张忠谋的童年,迁居成了常事。值得一提的是,张忠谋的父亲张蔚观曾是宁波县的官员,即便居无定所,但也能独善其身。
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战乱中长大的张忠谋还能正常接受教育。1943年,张忠谋随着家人再次迁居到重庆。
在短短11年之内,张忠谋一家就迁居了五次。12岁的张忠谋早就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家里的安排下,他进入南开中学读书。
南开中学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学校,在创办者张伯苓的影响下,这所学校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张忠谋能进该校接受教育,除了家里的关系,更与他自身的才华脱不开干系。这所学校有着优秀的教师资源,学习氛围浓厚,这也为张忠谋之后考入美国哈佛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张忠谋选择了留学之旅,他以优异的成绩就读哈佛大学。在那个年代,张忠谋是哈佛大学1000多个学生中唯一的华人。
在陌生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加上时局特殊,张忠谋一开始并不受同学的待见。但张忠谋并没有在意那些,他始终脚踏实地的学习,很快,他就成了学校的佼佼者。
优秀的人从不会停止自己学习的步伐,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哈佛大学的专业已经不能再满足张忠谋的求知欲,1950年,他选择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机械。
在麻省理工学院,张忠谋像鱼一样找到了专属自己的海洋,痴迷于机械专业的他求知若渴,不仅顺利取得了学士学位,还拿到了硕士学位。
德州就业 台湾创业
1952年,硕士毕业的张忠谋才21岁,可谓是少年有成。即便放在现在的社会,21岁的麻省理工学院硕士毕业生都是个令人羡慕的头衔,更别说当时教育还待普及的年代。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这一年的张忠谋居然选择了组建新家庭,他与第一任妻子正式完婚。
成家后的张忠谋也面临着工作的难题,高文凭的他即便受到各大公司邀约,他仍然选择了半导体行业,继续研究半导体。
1958年,张忠谋进入德州仪器公司工作。专业能力超强的他在事业上可谓是平步青云,不到几年,他就升职了,管理着公司里的3万多名员工。
在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张忠谋也没有放弃学业。硕士毕业的他选择继续深造,1964年,张忠谋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这年,张忠谋才33岁,而他的传奇人生仍在继续。
1972年,在德州仪器公司工作仅14年的张忠谋已经是该公司的副总裁。这时的张忠谋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他的才华与能力,在半导体行业都屈指可数。现在我们用的Intel Inside就是在张忠谋的领导下做的,由此可见,他为半导体行业做出的贡献。
时代的发展,行业竞争的愈演愈烈,张忠谋对德州仪器公司的转型之路并不看好,他毅然选择离职。按照常人的思维,张忠谋已经是该公司的领导阶层,离职并不是个最佳选择。但张忠谋不是常人,他的脑海里早就有了对未来的规划。
1987年,56岁的张忠谋选择创业,他在台湾创办了一家集成电路公司,简称“台积电”。56岁,在一般人看来,是个即将退休的年龄。这个年龄创业的人要么输的一败涂地,要么赢得一个“商业王国”。很显然,张忠谋是后者。
古稀之年 老夫少妻
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张忠谋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譬如芯片制作成本高,智能手机与电脑还未打开市场等等。这些在张忠谋看来都是可以解决的,芯片制作成本高,他就选择代加工模式。慢慢的,张忠谋创业路上的“绊脚石”越来越少。
张忠谋选择的代加工方式一度引来了很多大企业的青睐,苹果、高通以及英伟达都成了他的客户,业务往来甚多。
在半导体行业,张忠谋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台积电改变了整个行业。芯片成本的降低让一些公司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和设计上,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进程。
创业成功的张忠谋成为很多创业者心中的榜样,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1年,已经70岁的张忠谋与比他小13岁的张淑芬低调完婚。张忠谋的再婚被多家媒体报道,此时的人们似乎忘记了他在事业上的成就。
张淑芬不仅是张忠谋的秘书,她的前夫还是张忠谋的下属。这对老夫少妻被很多人不看好,很多人都猜测张淑芬是为了钱财才选择嫁给已经古稀之年的张忠谋。但感情的事情谁又猜得透呢?
在婚姻中,没有对错之分。此时的张忠谋早已与第一任妻子分居30多年,昔日夫妻情感荡然无存,离婚后的他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
而张淑芬已经恢复单身,在爱情面前,年龄从来都不是障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迄今为止,张忠谋与妻子张淑芬的生活仍处于甜蜜状态。
耄耋之年退休 “半导体教父”
张忠谋曾是德州仪器的副总裁,早已积累了几十年的管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张忠谋的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再次组建家庭的张忠谋想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家人身上,于是,他曾选择暂时离开台积电。
可谁也没想到,2009年金融风暴的发生,他创办的台积电一度亏损。公司面临破产之际,张忠谋再次回归,凭着一己之力,一挽狂澜。后来,在他的管理下,台积电由亏转盈。
2018年,台积电的利润就有900亿元新台币,是台湾上市公司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
2018年的6月5日,对台积电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这一天,88岁的张忠谋正式对外宣布离职。从56岁开始创业,耄耋之年才选择退休,张忠谋在半导体行业创造了很多奇迹。
目前为止,台积电已经成为全球市值超过2万亿元的半导体公司,张忠谋心中所想的“商业王国”如他所愿,最终建成。因此,他也被媒体誉为台湾“半导体教父”。
许多人佩服张忠谋56岁还有创业的勇气,实际上,这不是勇气,而是一种自信。
张忠谋学有所成,工作经验丰富,加上时代的发展,他掌握了商机,张忠谋对自己的能力有着十足的信心,所以也就不会惧怕年龄造成的阻碍。
张忠谋,在战乱中成长,异国求学的他也曾遇到过种种困难,好在他克服了。张忠谋在学业与工作上的成就,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路开挂的人生。
开挂的人生确实令人羡慕,在羡慕的同时,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否拥有张忠谋那样的求知欲与勤恳的态度,他的成功不可复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