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挖矿产的污染与危害?

采挖矿产的污染与危害?,第1张

2006年12月5日,广州召开南海区海域使用海沙开采管理工作会议,会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就是,南海区海域存严重的乱采乱挖海沙现象。

据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提供的材料指出,许多沿海地区没有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海沙开采管理的通知》和国家海洋局《海沙开采使用海域论证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有的地方在海港附近海域采矿挖沙,结果改变了水动力环境,导致了港口的淤积;有的海湾未能及时管理,致使陆地污染物不合理排放,造成污染增加,损害了海洋的生态环境;有的沿岸各涉海产业争相乱挖乱采、抢用海域,交通、水产部门用海交叉重叠,养殖占用锚地和航道;有的地方甚至将沿海海滩、海域视为集体所有,擅自转让、出租等等。

有专家介绍,海沙的无序无度开采主要危害是造成海滩后退、海岸侵蚀、海水倒灌,严重危及沿岸地区的耕地和淡水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港口资源,降低沿海的抗风能力,破坏海底沉积和生态环境,同时还可能导致海洋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迁徙和大量死亡。

海滩退缩百余米2008年4月,汕尾捷捷胜镇三个滨海村庄的数千村民在短短几年里,眼睁睁看数十千米海岸线上失去了上百米宽的海滩,一个防御台风、海潮的天然屏障,正在悄然快速地消失。

十多年盗采的“恶果”已触目惊心:沙滩以每年20米的速度消失,近岸千亩防护林毁坏近半,每年百万吨海沙被盗采。盗沙祸及的,还有被海滩退缩“吃”掉的建筑设施和公路、成批死亡的鲍鱼、咸潮淹没的良田、严重破坏的海洋生态、地形地貌和水文。

汕尾市捷胜镇海域,许多船舶车辆非法盗采、盗挖海沙,十多年来屡禁不止,抽沙船从下午到翌日上午通宵采沙,每晚往返码头卸沙四五次,这些沙船均为“三无”(无舷号、无标志、无采挖许可证)船只,排水量在千吨左右,平时停泊在汕尾港,盗采的海沙也运至汕尾港卸载,由两三个大型沙场囤积销售。

捷胜是当地一座古镇,2001年,广东省政府批准在此建立了65平方千米的保护区,要求当地政府和群众保持保护区内地形地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区内私自开发。该保护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海沙盗采愈演愈烈,“刚来时,这里还有大片的开阔海滩,现在几乎消失殆尽,海岸沿线也已面目全非”。保护区旁的牛肚、东坑、沙坑,是最滨海的三个村庄,受盗沙之害也最深。村民介绍“海上采,陆上挖,这些年几乎没停过”,陆上盗挖主要在沿海防护林一线地域,海上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及其周边海域。2007年开始,非法采沙变本加厉,海陆轮番盗采。

在保护区有一座四层办公楼旁,该楼2004年前建成时,距海水也有150米的沙滩,到2008年已不足20米,楼房墙角前年被海浪淘空,保护区请来专家现场勘察后,修了段护楼基的防浪堤。但这不过是权宜之计,防浪堤曾被海浪冲毁,多次出现重大险情,按目前的退缩速度,一旦该区域遭受到台风袭击,楼及周边建筑将直接受到海潮威胁,如果遭遇台风正面袭击,保护区的工作、生活区有被冲毁的危险。

盗采造成的大量海沙流失,已使保护区周边约15千米海岸线原有地形地貌受到严重破坏。2005~2008年,保护区近岸沙滩以年均约20米的速度退缩,区内沙角尾7千米沿岸沙滩年均退缩约50米,个别地段超过80米,多数地段形成“断壁式”的陡坡。

在保护区海边两三米高的陡坡随处可见,据称这些都是海滩退缩后被海水冲刷塌陷的。保护区曾多次组织向内陆搬迁后移,但仍有许多滩头设施装备、建筑物被海浪冲毁或掩埋,“原来岸边有两条往来道路,也被冲得没影了”。

捷胜镇海边居民以农、渔和养殖业为主,多年来,天然海滩一直是防御海潮、台风来袭的天然屏障。2006年台风“珍珠”登陆时,因屏障消失,海潮冲进沙坑村,淹了数百亩水田,致使颗粒无收。一旦遇到强台风正面登陆,海水倒灌,后果不堪设想。

海洋专家分析,如此盗采海沙资源,破坏了海底沉积层和海底生态系统,使海水中的悬浮物质大量增加,会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海岸线附近的大量盗采,造成沙滩后退,海岸侵蚀,海水倒灌,严重破坏了沿岸地区的耕地、淡水资源和港口资源,降低了堤岸的抗风浪能力,直接威胁到滨海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用这些海沙建筑的楼房使用寿命只有5~10年,有关专家称,海沙内含有氯离子,能与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起化学反应,严重腐蚀钢筋,导致建筑物结构的破坏,使建筑的使用寿命由大大降低,严重威胁到楼房内居民的安全。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沙矿市场的需求上升,海沙资源大省福建近年来非法开采海沙活动日益猖獗。无度、无序、无偿的采沙活动严重破坏了海洋资源与环境。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对福建兴化湾、湄洲湾、平海湾的海沙资源和海沙开采影响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非法海沙开采活动已经造成该海域海沙资源量严重衰退,海底地貌和水动力严重改变,并造成海岸坍塌、退缩、下陷及原生海洋生物物种的变化。

由于长期非法开采海沙,泉州湾海域的鱼类洄游路线、水质已受到严重破坏。以前可见的白海豚现在因洄游路线的破坏而难觅踪迹;另外,当地渔民用于养殖牡蛎的石柱也因为海沙的挖取而根基松动导致坍塌,渔民损失惨重。

2005年11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烧香河北闸附近的海岸边,大批的海沙被偷挖盗采。细腻、金黄的海沙遭受掠夺性开采令人触目惊心。

盗采现场走进连云区烧香河北闸西侧的海岸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海沙被猖獗盗采后留下的痕迹。挖采后的一些坑里的海沙已经不翼而飞,只留下一些拆断的芦苇和石块。

过去这一带的海岸边海沙十分丰富,成为当地海岸边的一道风景。但是由于经常有人盗采,致使海沙大量流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据了解,从海堤向东南的一些地方,也经常出现盗采海沙现象。如果在海堤附近过度盗采海沙,有可能导致海堤崩塌、下陷、根基不稳等危险迹象,给海堤造成险情。

19世纪7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布朗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晶体小石头,在它身上加上一根金属探针,竟有单向导电的本领。后来,人们将它装在收音机上,成了矿石收音机的检波器。那种小石头就是一种半导体

当时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是两类“极端分子”各霸一方:一类是对电流大开绿灯的物质,如铜、银……叫导体;另一类是对电流拒不放行的物质,如橡胶、琥珀……称绝缘体。布朗的发现令人吃惊:为什么半导体能有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的导电能力?

原来,半导体的原子核的最外层,有一部分负电荷的电子参加导电,又有一部分带正电荷的正电子,叫做空穴,也能参加导电。因此,它们既不像金属电子那样能自由活动,也不像绝缘体电子那样被禁锢。半导体的导电能力还与环境密切相关。高温时,它的电子、空穴,像金属电子一样活跃,变成了导体;而在零下上百度时,又像绝缘体一样“闭关自守”,成了绝缘体。

通常,人们总以为掺过杂质的东西不如纯的好,但半导体却不然。在一块纯净的半导体材料中掺入磷、锑等杂质,就成了以电子导电为主的半导体,又叫“N型”半导体。相反,掺入硼等杂质后,就成了以空穴为主的半导体,又叫“P型”半导体。半导体掺入微量杂质,它的导电能力就会成千上万倍地增加。

钛胸罩内的小金属部件,是一种“可记忆形状的”金属,它同样可以用来制造汽车发动机的部件

1948年,美国科学家巴丁、肖克利等人发现:一块“N型”半导体和一块“P型”半导体结合成“PN”结,便会有单向导电的本领,它构成了二极管。两个“PN”结合,就有了放大的功能,构成了三极管。它能代替大个子的电子管。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三极管发展的基础上又不断发明了小规模、中规模乃至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半导体器件由小型化进入了集成化。现在已发展到可在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材料上,制作成相当于二极管、三极管及电阻、电容等上万个元件组成的复杂电路。集成电路在电子计算机、电视、通信、导d、人造卫星乃至家用电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半导体的迅速发展,今天它已能够和导体、绝缘体“三分天下”了。

锗和硅是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硅发现较早,从鹅卵石到闪亮的海沙,到处都有它的踪迹,但制备比较复杂,而锗制备容易些。今天,锗和硅一道主宰着90%以上的电子工业。

海沙小蜜瓜不是哈密瓜海沙小蜜瓜也称为香瓜,产地主要在意大利,日本,非洲和以色列等地,成熟时间在5到9月份,而哈蜜瓜是中国新疆的本土水果,成熟时间在7到9月,比小蜜瓜要晚一些。

小蜜瓜的果肉大多数为白色偏青色,而哈密瓜果肉是橙色偏金色,两者很容易区分。小蜜瓜果皮表面非常的光滑,瓜形也非常的圆润。哈密瓜果皮有许多细纹路,清晰可见,果形也是个长椭圆形。

蜜瓜品种

河套蜜瓜,系厚皮系统非网纹类甜瓜,中早熟品种。又名华莱士瓜,又称花兰柿,主产于我国内蒙地区。瓜为圆球,扁圆球或柠檬形,表皮光滑有裂纹,皮深黄或桔红色,肉脆汁多,味极甜,兼有梨、苹果、香蕉和蜜桃等水果浓香味。

河套蜜瓜瓜型美观,色泽鲜艳,香味浓郁,甜脆可口,是生食瓜类之特佳品种。河套蜜瓜是巴彦淖尔盟黄河后套地区的著名特产。其中磴口县所产的蜜瓜,品种纯,因自然条件好而得天独厚。畅销北京,天津,广州,东北等地,在香港也享有盛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992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