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张驰国际管理咨询集团成立,开始谱写精益六西格玛咨询业传奇
2001年7月:第一本中国六西格玛专著《6Sigma品质管理》出版
2002年4月:第一个精益生产全流程咨询项目成功实施
2002年5月:第一个六西格玛全流程咨询项目成功实施
2003年3月:第一套中国权威六西格玛黑带丛书出版
2003年4月:第一个服务业六西格玛黑带咨询项目成功实施(中国移动)
2003年7月:第一本中国六西格玛统计软件(MINITAB)应用专著出版
2004年3月:第一届全国六西格玛推委会专家委员,着手搭建中国六西格玛平台
2005年4月:第一个航天军工企业精益六西格玛全流程咨询项目成功实施
2006年3月:第一个同期完成辅导精益六西格玛项目156个
2007年3月:第一个科研六西格玛设计全流程咨询项目成功实施
2008年7月:第一本中国精益六西格推行和实施的系统指引专著出版
2008年11月:第一个半导体企业精益六西格玛成功实施,为其获得160倍的全球最高财务回报
2009年11月:第一个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客户获得中国管理界最高奖“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
张驰咨询主要服务范围:
六西格玛培训及项目咨询
精益生产培训及项目咨询
精益六西格玛培训及项目咨询
六西格玛设计培训和咨询
品质及现场改善相关专项技术培训
好。1、精益车联(北京)数字科技的注册地址为位于于北京市丰台区:公司工作环境好:有独立的办公室,有空调等基本设施,同事之间融洽,领导和睦。
2、福利待遇好:员工工资在8000元左右,每个节假日都有单独的礼品,每月的饭补为300元左右,还有旅游卡。
在减量发展时代,北京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动能?怎样让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培育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是北京的战略选择。
当前,北京已进入减量发展的阶段,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在减量发展时代,北京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动能?怎样让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培育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是北京的战略选择。
新兴绿色产业是指新兴产业中具有绿色特质的产业,是新兴和绿色的有机融合,指在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高产出并与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
从概念上把握,“新”——相对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些产业的产品服务或组织形式是以前没有的;“兴”——刚刚崭露头角,未来可能会高速增长、规模扩大、对经济发展有主导作用;绿色——要求其产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基础,更多地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能够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新兴绿色产业属于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范畴,其内涵包含了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长期可持续性、技术先进性、高度不确定性四个特征。
“十二五”以来,北京将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新兴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力雄厚,产值占新兴绿色产业总产值50%以上;新能源产业稳步前行,“十二五”以来,北京开展了延庆绿色能源示范区、昌平新能源示范城市等建设工作,实施了五大阳光工程等重大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状况表现抢眼,201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41件,同比增长68.5%,增幅高于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24.7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增速达19.4%,是新兴绿色产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
第一,新兴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崛起。自“十二五”以来,围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北京重点开展“十百千”工程、G20工程、金种子工程、瞪羚计划等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出一批新兴绿色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
第二,自主创新促进新兴绿色产业发展。2016年,北京市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排名第二,这些自主创新促进了北京市新兴绿色产业加速发展。全球首个5G大规模天线设备、国际唯一脊柱全节段手术机器人系统、大角度离子注入机、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一批高精尖产品集中面世,创新成果不断转化落地,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优势产业引领作用凸显。北京不断夯实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基础,着力提升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跑全国,2016年北京新增电动汽车7.36万辆,较2015年增长229%,累计达到10.96万辆,电动汽车规模全国第一,在电动公交车、电动环卫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上实现多项突破,北京市已累计建成6.7万个充电桩,充电设施建设规模及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第四,空间布局加快新兴绿色产业特色聚集。区块发展以北京中关村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目前,中关村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新兴绿色产业的增长极。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为488平方公里,已成为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全面发展的深入推进,一大批“高精尖”项目和新兴绿色产业纷纷落地中关村,中关村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1/3。中关村2018年总收入超过5.8万亿元,“高精尖”产业总收入占比达七成以上,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聚集企业2万余家,包括奔驰、GE、拜耳、ABB、京东等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和医药、汽车及交通设备四大主导产业。在商务部组织的2017年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显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18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9.5亿元,同比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41.2亿元,同比增长12%。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速排名北京市第一,对北京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0.8%。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50件,居北京市首位。
第五,政策有力推进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北京市新兴绿色产业能有如此显著的成果离不开政策对于新兴绿色产业的强有力支持。自“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1〕38号),编制并发布实施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明确了各领域发展重点及路线图。注重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作用,深入贯彻落实“1+6”“新四条”先行先试政策,先后出台了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中关村人才特区等创新政策。研究出台“京科九条”“京校十条”,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等创新创业政策。201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现代产业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规划》中对北京新兴产业提出新的规划,要求推动并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突破发展。
新兴绿色产业不仅具有新兴产业的基本特性,即高风险、高回报和极强的发展不确定性等,而且具有绿色特质,要求其在生产过程中,更多地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达到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呈现出显著的正外部性。对于即使是拥有全国最为密集创新资源的北京来说,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新兴与绿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通过调研发现,新兴产业并不能完全保证是绿色产业,传统产业不一定不绿色。一方面,新兴产业不一定绿色。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并不能完全保证是绿色产业,因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可能带来新型污染物的排放。譬如,光电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但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伴有含砷、含氟等废水的产生,而砷环境容量极为有限,环境污染后果较为严重;再如,以全氟辛烷磺酸(PFOS)为代表的氟碳表面活性剂被广泛用于航天航空、光电子、电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是一些新兴产业重要的材料,但PFOS具有环境持久性、长距离传输和潜在毒性等特征。由此可见,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追求产品的特殊属性而使用特殊的材料,可能会产生具有毒性甚至新兴的难于降解的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新兴产业发展就会与绿色发展产生矛盾,出现产生新兴产业不绿色的问题。那么,在北京实现减量发展的条件下,发展新兴产业应将绿色化置于首位。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的环境问题,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保证其绿色化。当前对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绿色与新兴的关系问题重视程度和认知深度都有所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其次,新兴绿色产业的创新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为了支持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北京市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为新兴绿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7年出台的《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财政和价格政策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年,还出台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支持整车技术研发、检验测试和推广应用。发挥新能源汽车领域科技创新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共同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机制,加大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然而,由于新兴绿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等方面的特点,需要政府根据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特点,不断加强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创新要素有序集聚,助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形成。在培育发展新兴绿色产业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硬技术的完善,更要注重软环境的改善,加大对新兴绿色产业园区建设、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支持,不断完善营商环境。
首先,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发挥改革红利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及管理体制的创新,为北京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革财税、金融、保险、投融资及产业制度的创新为新兴绿色产业提供重要保障和强力支撑。在市场层面,积极推进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使用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改革,激发企业对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热情。
其次,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形成绿色技术体系,尤其是资源再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要加强研发力度和自主创新,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新兴绿色产业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北京制造业及产品向全球技术链高端延伸,提升北京品牌在全球绿色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再次,以创新为支点,加速北京现代制造业与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实现北京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精益化。
最后,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大力度吸引国际高端科技人才、成果在北京高校落地、在北京实验室发展,通过促进全球顶尖技术人才的快速聚集,打造“新兴绿色产业全球高地”,全面增强北京新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