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芯片缺货涨价潮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芯片缺货涨价潮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导致芯片缺货涨价潮的原因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紧张、供需矛盾

202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8英寸晶圆厂产能持续紧张,引发电源管理IC、功率半导体等供不应求而开启涨价潮,随后芯片封测厂、汽车电子企业、芯片设计公司均纷纷做相应提价。

1月6日,国内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华润微电子(以下简称“华润微”)调价函流出,通知客户新一年将对公司产品价格做相应调整,调整幅度视具体品种不等。外界分析认为,华润微提价可能引发功率半导体产品新一轮涨价行情。

扩展资料

芯片涨价影响

芯片涨价潮有利于芯片企业本身,但对芯片产业链下游的终端企业则非利好。去年底,汽车行业首先曝出因芯片紧缺导致车厂停产。

去年12月,大众集团(中国)方面回应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新冠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同时,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也进一步推动了需求增长,使得情况更加严峻,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的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澎湃新闻-芯片涨价潮继续:提价公司越来越多,产业链连锁反应加剧 

芯片短缺的魔爪,还是伸向了汽车行业。

近日,有媒体爆料称,上汽大众已从12月4日开始停产、一汽-大众也从12月初进入停产状态,并表示导致这两家合资车企停产的主要原因就是造车所需的汽车芯片供应不足,一时间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随后,一汽-大众做出回应,“目前旗下大众品牌、奥迪品牌和捷达品牌仍在正常生产,未受到影响。”另一个当事方上汽大众同样很快做出回应表示,新车生产的确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企业并没有外界所传言的全面停产,早有相关准备。

虽然,大众汽车集团表示“问题不大”,但其在国内的两家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和博世的表态却称不上乐观。两家公司表示:目前汽车芯片市场上正经历着整体短缺的情况,这一情况很大可能将延续到明年。

根据市场消息,目前除了大众外,东风本田、长安汽车、奇瑞汽车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行业“缺芯”的影响。

“芯片供应短缺问题确实存在,但并没有那么严重。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芯片供需矛盾在这一时间段集中显现。”12月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行业发展部部长李邵华表示,应理性看待芯片断供问题。

事实上,全球芯片短缺早已显露苗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让这根早已紧绷的“弦”再也支撑不住,悄然断裂。

据悉,造成国内汽车业芯片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中国汽车行业持续复苏,市场表现好于预测,汽车芯片需求的增长高于预期;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上游晶圆厂产能吃紧,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消费品的芯片供应不足,汽车芯片产能同样受限。

随着汽车电子化的发展,半导体芯片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电子元件被广泛应用在多媒体娱乐系统、智能钥匙、自动泊车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安全气囊、驾驶辅助系统、电动助力转向、ABS?、电子稳定性系统(ESP)等汽车零部件中。

而相对于其他汽车零部件,汽车半导体芯片企业的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主要由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瑞萨、德州仪器、博世等几家供应商牢牢把控着汽车芯片市场。这几家企业,除了瑞萨和德州仪器,其余都出自欧洲。

如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大规模停产,造成全球半导体缺货严重。

“如果芯片供应问题在12月内无法缓解,以国内15%的汽车产能受影响来估算,就意味着仅12月,国内就可能会有近40万辆汽车的生产受到影响。”

众所周知,12月正是车企年底冲量的重要关口,若因芯片供应短缺导致车企停产,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各汽车企业的年度销量数据,进而丢失市场份额。

而就在芯片短缺的困境之下,众多汽车芯片制造商还纷纷启动“抬价”。

11月20日,封装测试大厂日月光通知旗下公司客户,将调涨2020年第一季度封测平均接单价5-10%。据业界消息,封测厂已在10月因产能供不应求而调涨导线架和打线封装价格,急单及新单一律涨价10%。

11月26日,全球最大的车用半导体供应商之一的恩智浦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面临产品严重紧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决定全线调涨产品价格。

11月30日,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瑞萨电子也向客户发送了一封产品提价通知,提价生效日期为明年年1月1日。此后又有消息传出,盛群(合泰)、凌通、松翰、闳康、新唐五大台湾MCU厂近期同步提升报价,部分品项调幅超过一成,交货期破天荒拉长至四个月。

事实上,受到晶圆、封测产能吃紧,产品缺货等影响,半导体全产业链多个环节都开启了涨价模式。据行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一年,晶圆供应将持续紧张,部分产品需要客户签一年的NCNR(不许取消,不许退货)协议。

“短缺、抬价”,面对这波已知的危机汽车行业却依旧无法“自救” 。

“太依赖国外了。”

汽车芯片国产率不够高,是造成目前汽车芯片短缺的背后深层次原因。

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仅占全球的4.5%。同时,我国汽车用芯片进口率超90%,先进传感器、车载网络、三电系统、底盘电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等关键系统芯片过度依赖进口,芯片自主率不足10%。

2019年中国的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35%,但各种芯片设计的国产化率只有0到20%不等。目前我国在晶圆制造、封测以及半导体材料方面的国产化程度较低,有不少半导体的材料依然处于卡脖子的状态。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升级,芯片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汽车的“生死命门”,而此次正在遭遇的“芯片危机”,无疑给行业敲醒警钟,而国产芯片的突破则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国内众多车企已吹响了自研芯片的号角。

早在2018年4月,智能电动汽车企业零跑汽车便正式宣布,将与大华股份联合研发AI自动驾驶芯片,计划于2019年第二季度进行实车测试。据悉,这是除了特斯拉之外,国内首家宣布自研芯片的新能源车企。

零跑汽车打响了国内汽车行业自研芯片的第一q后,众多车企也加快了对汽车芯片自主化的布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至少已有北汽、吉利、蔚来等7家车企“入局”。其中,最硬核的还是比亚迪,不仅自己设计国产IGBT(被称为汽车电子的CPU,属汽车芯片中的功率半导体),还硬生生搞出国内首条产线,在产品上虽然与英飞凌这样的巨头尚有差距,但是实力已经不容小觑。

除此之外,一些跨界大佬也在为车企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华为的 5G?基带芯片Balong 5000,可用于汽车端的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百度开发的“昆仑”AI芯片,也可以适配于自动驾驶的Apollo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在芯片国产化的趋势下,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推动智能汽车芯片的发展。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11部门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强调国内汽车行业要推进车规级芯片、智能计算平台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9月,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牵头7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这是首次在汽车芯片领域中出现统一行动组织,同时也体现出了国家对于汽车芯片的重视。

“要将发展车规级芯片提高到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汽车工业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如果没有自主可控的车规级芯片,我国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重蹈以前合资汽车的覆辙。”

可以预见,芯片国产化是大趋势,亦是一场长期“战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2205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