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昂内斯(1853~1926) 荷兰低温物理学家,1911年发现了物体的超导性,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低温的实验研究上展开过一场世界性的角逐。在这场轰动科坛的竞赛中,领先的是荷兰小城莱顿的低温实验室。昂内斯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对低温物质特性的研究,特别是这些研究导致液氦的生产。
2、约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美国物理学家,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6、1972年)。
1939年凯利出任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部主任,为了充实力量,他从麻省理工学院招来了肖克莱,负责半导体物理小组的工作。1945年肖克莱雇用了在海军军械实验室的固体理论物理学家巴丁。而布拉顿是一个出色的研究表面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从1929年就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工作。
3、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挪威—美国物理学家。1929年4月5日生于挪威的卑而根。 贾埃弗原在挪威的特龙黑姆市学电力工程学,后来当上了一名专利审查员。它不仅使人们对隧道效应有了更好的理解,还发现了超导性的一些有趣表现。超导隧道效应发现者约瑟夫逊、隧道技术开创者江崎玲於奈,以及半导体隧道和超导隧道间的桥梁架设者I.贾埃弗三人获得1973年诺贝尔奖金。
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晶体管的问世,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微电子革命的先声。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了。
晶体管的发明又为后来集成电路的诞生吹响了号角。20世纪最初的10年,通信系统已开始应用半导体材料。20世纪上半叶,在无线电爱好者中广泛流行的矿石收音机,就采用矿石这种半导体材料进行检波。半导体的电学特性也在电话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扩展资料
晶体管具有诸多优越性:
1、构件没有消耗
无论多么优良的电子管,都将因阴极原子的变化和慢性漏气而逐渐劣化。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晶体管制作之初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随着材料制作上的进步以及多方面的改善,晶体管的寿命一般比电子管长100到1000倍,称得起永久性器件的美名。
2、消耗电能极少
仅为电子管的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它不像电子管那样需要加热灯丝以产生自由电子。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只要几节干电池就可以半年一年地听下去,这对电子管收音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晶体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