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睒睒晋身亚洲首富,他主营业务有哪些方面?

钟睒睒晋身亚洲首富,他主营业务有哪些方面?,第1张

钟睒睒晋身亚洲首富,他主营业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夫山泉水和饮品

众说周知,钟睒睒是农夫山泉的创始人,而农夫山泉就是专门做纯净水和饮品的。钟睒睒的大部分的身价也都来源于农夫山泉。要知道农夫山泉在2020年九月份的时候才在港交所上市,但是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截止到2020年年末的最终价格,农夫山泉的股价就已经翻了一倍多了。钟睒睒一个人就持有农夫山泉84.4%的股份,这也使得钟睒睒的身价得到了很大增长。

第二:生物医药

钟睒睒除了是农夫山泉的创始人以外,他还投资了万泰生物,这家公司也非常的神奇,在2020年四月份才在A股上市,但是创造了连续25天涨停的记录,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累计涨幅超过了15倍。虽然钟睒睒只拥有20%的万泰生物的股份,但是这个投资也让他的身价大涨。

虽然钟睒睒现在是亚洲首富,但是可能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太久,毕竟钟睒睒的投资大部分都是实业,而现在高科技产业才是未来的趋势。而钟睒睒也算是抓住了今年特殊事件的红利。毕竟疫苗的研发是刻不容缓,所以生物医药行业的股价才会蹭蹭上涨,但是这种暴涨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如果钟睒睒想要依靠农夫山泉水来维持亚洲首富的位置肯定还是很难的,未来半导体、新能源以及通信等行业迅速崛起后,钟睒睒很可能就会落后。在国内首富一直都是互联网行业、房地产行业或者科技领域的商业大佬,比如马化腾、马云、黄峥、王健林等等。靠着饮品荣登亚洲首富的还是很少的,所以说钟睒睒要依靠农夫山泉继续霸占首富的位置,难度还是挺大的。

中国芯片行业首富

向来低调的中国芯片圈,出了一桩大新闻。中国芯片首富——虞仁荣决定捐资200多亿,在宁波建一所大学。

如果捐赠兑现的话,虞仁荣将成为中国首善。因为根据《福布斯2019中国慈善榜》的统计,100位上榜的富豪,2019年全年捐赠的总额也才191.7亿元。

虞仁荣200多亿的捐赠,可以说,比100位富豪加起来的还多。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这位虞仁荣到底是什么人?为何就有这么大的魄力?

我们从公开资料上看到,他出生于1966年,浙江宁波人,韦尔股份的董事长,是中国芯片行业里面最赚钱的人,堪称“捞金能手”。尤其是在最近三年中,他的身家翻了近15倍,高达513.8亿美元,成为中国芯片行业的首富。

韦尔股份大变身

那么,比虞仁荣的身家更夸张的是,韦尔股份的股价。2017年5月上市的发行价是7.02元,到今年1月8日收盘,韦尔股份的股价是266元,涨了38倍左右。

但,有意思的是,在上市初期,市场并不认可韦尔股份,认为它是一个分销商,不是一家真正的芯片企业。

一直到2018年,韦尔股份并购了北京豪威96.08%股权、思比科42.27%股权、视信源79.93%股权,从一家分销业务为主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一家半导体设计为主、分销业务为辅的芯片公司。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北京豪威。大家要知道,北京豪威的前身,是美国老牌科技巨头豪威科技,这家公司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图像传感器芯片中,高端市场的老大。随着索尼、三星的崛起,豪威科技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跌至行业第三。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018年韦尔股份决定收购北京豪威时,北京豪威的资产总额几乎是韦尔股份的5倍,净资产是其近8倍。

传奇的清华EE85班

那么,韦尔股份之所以能上演“蛇吞象”,跟虞仁荣毕业于极富传奇色彩的清华大学无线电系85班有关。

大家要知道,这届清华校友,后来支撑起了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半壁江山。

据不完全统计,在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中,总市值前15名的,有4家是由他们参与创立的,分别是韦尔股份、兆易创新、紫光国微、卓胜微,覆盖了半导体产业链中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设备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豪威的创始之一兼COO陈大同,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77届校友,也就是虞仁荣的同门师兄,而且美国豪威初期的研发团队大多都出自清华,之后公司被中资财团收购,也有清华的元素在。

可以说,这为虞仁荣的收购奠定了基础,也再次验证了:“中国芯片业一半清华人”的说法!

目前台湾的首富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

郭台铭:千亿资产之谜

网大首页 >培训 >正文 2005-5-16 16:28:26 网大

阿里山上的神木

“阿里山上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决定了,绝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

1966年,15岁的郭台铭,进了刚创校的“中国海专”。求学期间,他的学费都是自己赚的,为了学费,他曾到橡胶厂、砂轮厂和制药厂打工。1973年退伍后,郭台铭进入复兴航运上班,并利用晚上时间补习英文。一年后拿着母亲给他的20万元,一半用来结婚,一半拿来创业。

1974年,郭台铭出资10万元与朋友合资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成品。由于没什么生产经验,一年后,他们亏了个精光,原股东都逐一退出。但郭台铭不愿轻易放弃,硬着头皮把这家公司顶下来了。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鸿海”便从制造电视机选台的旋钮做起。

野心勃勃的人常忽略细微处,郭台铭却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零件切入,并且获利不少。

1977年,当郭台铭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时,他并未买房置地,而是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建起了自己的模具厂。事实证明,郭台铭极有远见。“鸿海”陆续建立起来的电镀部门与冲压厂迅速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并在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起飞中,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当时“鸿海”从模具打进电脑零组件代工,订单多如雪片。郭台铭什么都想代工,电脑主机板、电视游戏机、连接器等以“量大、低价”抢夺市场,郭台铭的连接器王国自此开始建立。1982年 他把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接着他又在美国成立分公司,首次在台湾之外开始自己的布局,并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

1988年,“鸿海”年营业额突破10亿元。 80年代末,郭台铭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深圳成立广东深圳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在这里,郭台铭找到了他成功的着力点,也开始了企业飞速发展的历程。90年代,企业界掀起了以资金密集型为主的第二波台商投资内地的热潮,此时,“富士康”已经依靠前期积累的力量,在深圳和昆山分别设立了科技工业园,这成为公司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今,“鸿海”在内地的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设有36家全资子公司,在苏格兰、爱尔兰、捷克、美国休斯敦、洛杉矶等地设立了海外制造中心及广布全球的60余个国际分支机构,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PC准系统的制造商。

作为台湾电子业龙头,“鸿海”2002年营收为2450亿元,预计2003年将达到3000亿元。

郭台铭喜欢用“寒冬里的孤雁”来形容自己,他说,“寒冬里的一只孤雁,要觅食,要在逆风中找好一个安全的落脚点,就只有努力地飞,飞得越高越好。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生存下去。”

在郭台铭坐镇的深圳龙华厂区,一代巨富住的不是宫殿,而是布置简单的“作战指挥中心”。他的办公桌是由几张会议桌拼凑而成的,桌上除了一堆公文外,只有一个小闹钟和一对镀金的小座狮,冷冰冰的水泥地,折叠式铁椅,而郭台铭每年有一半时间待在这里,早晨八点进厂,顶着夜半星光回到仅30多平方米的宿舍。他做事的原则是:“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他说“鸿海”能有今天,靠的是苦干、实干、还有拼命地干。

罗马非一日造成,“鸿海”也是经过郭台铭近30年打拼才有今日的。如今,这只“寒风中的孤雁”已经成为亚洲IT产业的领头雁。

不做品牌

“在自己的领域里,没有竞争对手”

和宏基施振荣不同,郭台铭心中没有“品牌梦”。鸿海现阶段尚无产品开发的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客户不用担心鸿海翅膀长硬后,会推个“鸿海牌”来和客户抢市场。郭台铭说得很明白,鸿海不会创自有品牌,因此包括市场行销和产品设计仍掌握在客户手中,鸿海一心惦记的,就是如何强化服务客户能力,好好伺候客户。

不经营品牌,鸿海却能和知名品牌一起在全球赛跑,靠的又是什么样的竞争力?

郭台铭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并没有恢复,只是在结构性地调整,全球大厂积极转型,把制造的一端,外包给最有效率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

如果说,台积电跻身全球大企,靠的是以半导体制程为主,晶圆代工(Foundry)制造的新产业运作模式;那么鸿海的CMM(Component Module Move)快速制造模式,则让全球数百亿美元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市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鸿海用CMM做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这是鸿海快速掌握市场的能。

而未来,鸿海在台湾地区第一大民营龙头的位子能坐多久?郭台铭最担心的竞争又会对手是谁?

郭台铭说:“在我的领域没有竞争对手。”

郭台铭说,他只是一只地瓜,长在森林里,结果被别人发现长得很大了,都来争相观看,结果踩坏了附近的农田,还要怪到地瓜的头上。

但是这个“地瓜生根”的策略,却让鸿海在全球产业重新分工、结构重新调整之际,能够深耕布局、做到“一地研发、三区(亚、欧、美洲)制造、全球交货”。

掌握产业分工的新趋势,帮助大厂在全球出货,鸿海完成了三大洲的布局。鸿海目前全球的PC准系统(Barebone,还没放进内存等的PC半成品)出货量约3000万台,也就是说,在全球每5台PC中,就有一台来自鸿海的全球工厂。

新惠普负责全球供应链的资深副总裁ED Pensel对鸿海在捷克的工厂的员工指出:“我们在捷克没有工厂,但你们都是我们的员工!”

只做大客户

“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 鸿海能做大,最关键的是选客户。

郭台铭透露自己生涯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我30岁的生日是在日本松下过的。我去跟他们谈合作。那天,日本人把我灌醉。第二天醒来,我躺在床上想,日本有这么好的零组件供应,是因为日本有很好的母体工业,带动日本零组件的发展。而我那时在台湾地区做零件,但台湾地区却没有母体工业,且台湾厂商也没有扶植台湾零组件厂的打算。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不跟台湾厂商做生意,要与国外大厂做生意。”

就这样,鸿海很早便走出台湾地区,与IBM、康柏等大厂做生意。“你想想看,国外电脑品牌愿意给你机会,只要价钱可以,他愿意派工程师来教你。这就好像你成天与少林寺、武当派、昆仑派切磋剑法,如果能自成一格的话,就有自己的派。这些经验都不是书本上学得到的,这是28年来最宝贵的学习、最宝贵的成长过程。”郭台铭说。

鸿海以模具起家,在公开场合郭台铭总是对外强调他做的是“机械”,而非“电子”。理由是,当高科技可以量产时,骨子里就是机械业。他认为如今的PC行业是快、变、准的行业,所以要做到三点:“Time to Market(即时上市)”、“Time to Volume(即时量产)”、“Time to Money(即时变现)”。

即时上市,是指新产品开发,鸿海如今开发的新机种,从设计到大量生产,8个星期内就可完成;即时量产,是指一开始就能做到几千万的量,这是非常强大的制造技术能力;即时变现就是全球运筹,鸿海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已完成了量产制造的建置,包括内地的深圳和昆山,美国的洛杉矶、休斯顿,欧洲的苏格兰、爱尔兰和捷克等地。

而鸿海的品质与量产速度最受用户青睐。索尼PS游戏机在交给鸿海代工之前,没有在日本以外生产。索尼开出条件,第一是45天要完成所有模具的设计;第二是4周内要由零做到100万台,结果鸿海提前两周达成目标,最后成为索尼游戏机的唯一供应商。

现在来看,与国际大厂间的深厚关系,是鸿海的一大资产。

鸿海的角色不仅限于量产的上下游伙伴,更提升到共同开发、设计的阶段。比如鸿海派人常驻英特尔,开发的连接器几乎与英特尔的新规格同步,这种优势使鸿海的地位更加稳固。

鸿海从连接器跨足准系统因此水到渠成。“同样的客户,只有鸿海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total solution),当然更有吸引力。”一位同业主管指出。

然而这种关系无法速成。从以前到现在,郭台铭经营客户,就跟他经营鸿海一样剽悍。

以争取康柏为例,1987年,康柏在台湾还没有国际采购处,郭台铭抛下董事长身份,把台湾公司交给弟弟郭台强,只身赴美。他提着公文包卖连接器,起初频频吃闭门羹。

但是他的做法让康柏无法忽视。郭台铭在康柏的休斯敦总部旁设立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最快当天就能看到模型。

到今天为止,鸿海与康柏的合作超过十年,但是郭台铭经营客户关系的悍劲并未减退。今年4月,鸿海宣布斥资3000万美元,委托康柏建置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这个金额就比康柏其它在台代工伙伴都高,换算出来是近十亿台币,令同业咋舌。

康柏正积极走向电子商务与服务,鸿海这个动作,无异将双方关系更推进一层。

独裁为公

“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民主是种气氛,让大家都能沟通。但是在成长快速的企业里,领袖应该带着霸气。”

对管理,郭台铭的原则是“以身作则,独裁为公”。他每天开会马不停蹄,长时间工作,员工跟着不敢稍懈。“鸿海的业务员,没有回家吃晚饭的权利。”一位资深业务经理说。

郭台铭认为管理只是个概念,而不是执行的手段。讲到鸿海怎么管理,郭台铭认为“一个人只要给他责任,让员工背着责任做事情,他们只要肯负责就不用管。这是我们的文化。”

“今天英特尔讲十倍速时代,基本功做好才能谈变化。微软讲创新,其实背后是纪律。所以我认为,如果今天你讲民主跟纪律,我认为纪律会比民主重要。不过,我们应该照顾员工,而且员工做错,要给他机会。鸿海的员工只要是因为想做事而做错,不会受罚。受处罚的都是不想做事的。”

“领导人要以身作则,任何困难的事,我半夜不睡一定在场。第二,独裁为公,我跟大家讲为什么这么做,讲完了就做决定。”

所以鸿海的决策速度很快,往往几个人就能作出决定。

外界认为鸿海像军队。在鸿海的厂区,常传来新人受训的口号声。每一个进入鸿海的基层员工,在上岗前都要接受为期5天的基本训练,内容甚至包括稍息立正、整队行进。一位曾在军校待过的鸿海干部就说:“鸿海的干部会议就像军官团开会!”

重视荣誉,不是阵亡就是升官。这是许多鸿海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出来的企业文化。命令下来不容质疑,更不用谈抗辩,做不好不用讲任何理由;所谓“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早已深固在每一个鸿海人的心里。

这样严谨的企业文化,让鸿海一直以高效率闻名。

不能不承认,“独裁”的领导者,一定有他过人之处,以及独特的魅力。一位在鸿海已十多年的干部表示,跟着郭台铭有打天下的感觉:“你宁愿选择跟着一个积弱不振、苟延残喘的皇帝,还是一个版图不断扩张的大汗?”

“凶是凶,不会不讲理,尤其他会给你一个几十亿的做事机会;一个人做事没有舞台,也就没有梦想。”在鸿海16年的鸿海MPE品事业处处长甘克俭说。其实对甘克俭这样的资深干部来说,只要是1995年以前鸿海营收还不及百亿时加入的,每个人现在持有的股票早就上千万了,但每天辛苦工作最主要的动力,还是跟随领导人追逐霸业的理想。

军事化的纪律与精准的执行力,让鸿海可以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产业中打败竞争对手。难怪郭台铭常说:“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关于郭台铭

1950年出生

1971年台湾地区“中国海专”毕业,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工作

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

1985年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

2001年获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第198名

2001年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名列《天下杂志》台湾1000大民营企业龙头

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2293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