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对称电路,当负载为星形接法时,相电压与线电压的关系为V相=V线 / (根号3)。
三相电源与负载之间的连接方式有Y-Y,△-Y,△-△,Y-△连接方式。三相电路实际是正弦交流电路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三相电路中,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决定于负载每相的额定电压和电源的线电压。
由于对称三相电路中每组的响应都是与激励同相序的对称量。所以,每相不但相电压有效值相等,相电流有效值也相等。而且每相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也相等。从而每相的有功功率相等。
线电压与相电压:
电压定义为电路中某一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势差,对于单相电路,电压参考点为地,对于三相电路,电压参考点选取为地时,每相上的电压称为相电压。
若电压参考点选取为相,则相与相之间的电压称为线电压。当三相电路的Y接法中性点不接地,或采用Δ接法时,相电压往往难以测量,此时采用线电压反而更为直接。
有“两相不完全星形接线”的名词术语和具体的设备接线方式称呼,没有听说过“两相不完全星形接地”,那么,现在暂且按照“为什么小电流接地系统采用两相不完全星形接线”的题目来回答。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安装2只电流互感器(规定在A、C相),已经能够满足保护和计量装置的要求,没有必要在三相每相都安装电流互感器。而在当高压侧安装2只电流互感器时,电流互感器的二次接线一般都是采用“两相不完全星形接线”也称“V”接线.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主变10KV出口处的差动CT数量应为3只,线路零序CT数量1只或3只,其二次接线就不是“两相不完全星形接线”了。
关于你另问“为什么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变压器保护采用三相完全星性接线?”:
CT二次接线方式一般有5种,具体要采用哪一种方式,要依照具体的情况确定。上述的主变10KV出口处的CT,所接的主变10KV侧差动回路,一般是接成星型的(三相完全星形)。
这是因为一般主变10KV侧线圈多是三角形接线,按照减少主变差动回路不平衡电流的措施要求,当主变线圈为三角形接线时,其差动CT二次接线应为星形接线。作用是消除由于相位差形成的差动回路的不平衡电流。
相电流用I相表示、线电流用I线表示、相电压用U相表示、线电压用U线表示、相功率用P相表示、总功率用P表示。
推导公式:
电阻率(resistivity)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材料的电阻为:
其中的ρ就是电阻率,L为材料的长度, S为面积。可以看出,材料的电阻大小与材料的长度成正比,即在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时,长度越长,材料电阻越大;而与材料横截面积成反比,即在材料和长度不变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电阻率不仅与材料种类有关,而且还与温度、压力和磁场等外界因素有关。金属材料在温度不高时,ρ与温度t(℃)的关系是ρt=ρ0(1+at),式中ρt与ρ0分别是t℃和0℃时的电阻率;a是电阻率的温度系数,与材料有关。
锰铜的a约为1×10-5/℃(其数值极小),用其制成的电阻器的电阻值在常温范围下随温度变化极小,适合于作标准电阻。已知材料的ρ值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后,可制成电阻式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半导体材料的α一般是负值且有较大的量值。
制成的电阻式温度计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有些金属(如Nb和Pb)或它们的化合物,当温度降到几K或十几K(绝对温度)时,ρ突然减少到接近零,出现超导现象,超导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阻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