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童半导体公司简介及详细资料

仙童半导体公司简介及详细资料,第1张

成立线索

仙童半导体创立于1957年,这段史实必须从两条线索讲起。

1955年,成就了"本世纪最伟大发明"的"电晶体之父"的肖克利(W.Shockley)博士,离开贝尔实验室返回故乡圣克拉拉,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这一喜讯,正中特曼教授为矽谷网罗天下英才之下怀: 有了肖克利这棵"梧桐树" ,何愁引不到成群的"凤凰"来?电子电脑界焦急地关注著肖克利的行踪。 据说,300年前当牛顿宣布准备在他的故乡建一所工厂时,全世界的物理学界也是如此心态。不久,因仰慕"电晶体之父"的大名,求职信像雪片般飞到肖克利办公桌上。第二年,八位年轻的科学家从美国东部陆续到达矽谷,加盟肖克利实验室。他们是:罗伯特·诺伊斯(N. Noyce)、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布兰克(J.Blank)、克莱尔(E.Kliner)、赫尔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罗伯茨(S.R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他们的年龄都在30岁以下,风华正茂,学有所成,处在创造能力的巅峰。他们之中,有获得过双博士学位者,有来自大公司的工程师,有著名大学的研究员和教授,这是当年美国西部从未有过的英才百家乐大集合。

29岁的诺依斯是八人之中的长者,是"投奔"肖克利最坚定的一位。当他飞抵旧金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倾囊为自己购下一所住所,决定永久性定居,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工作环境、条件和待遇。其他七位青年,来矽谷的经历与诺依斯大抵相似。可惜,肖克利是天才的科学家,却缺乏经营能力他雄心勃勃,但对管理一窍不通。特曼曾评论说:"肖克利在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眼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们又很难跟他共事。"一年之中,实验室没有研制出任何象样的产品。

由来

八位青年瞒着肖克利开始计画出走。在诺依斯带领下,他们向肖克利递交了辞职书。肖克利怒不可遏地骂他们是"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青年人面面相觑,但还是义无反顾离开了他们的"伯乐"。不过,后来就连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他们称为"八个天才的叛逆"。在矽谷许多著作中,"八叛逆"的照片与惠普的车库照片,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

公司发展

"八叛逆"找到了一家地处美国纽约的摄影器材公司来支持他们创业,这家公司名称为Fairchild,音译"费尔柴尔德",但通常意译为"仙童"。仙童摄影器材公司的前身是谢尔曼·费尔柴尔德(S. Fairchild)1920年创办的航空摄影公司。费尔柴尔德不仅是企业家,也是发明家。他的发明主要在航空领域,包括密封舱飞机、摺叠机翼等等。由于产品非常畅销,他在1936年将公司一分为二,其中,生产照相机和电子设备的就是仙童摄影器材公司。

当"八叛逆"向他寻求合作的时候,已经60多岁的费尔柴尔德先生仅仅提供了3600美元的种子基金, 要求他们开发和生产商业半导体器件, 并享有两年的购买特权。于是,"八叛逆"创办的企业被正式命名为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之首自然是诺依斯。

1957年10月,仙童半导体公司仍然在矽谷瞭望山查尔斯顿路租下一间小屋,距离肖克利实验室和距离当初惠普公司的汽车库差不多远。"仙童"们商议要制造一种双扩散基型电晶体,以便用矽来取代传统的锗材料,这是他们在肖克利实验室尚未完成却又不受肖克利重视的项目。 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答应提供财力,总额为150万美元。诺依斯给伙伴们分了工,由赫尔尼和摩尔负责研究新的扩散工艺,而他自己则与拉斯特一起专攻平面照相技术。

1958年1月, IBM公司给了他们第一张订单,订购100个矽电晶体,用于该公司电脑的存储器。 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经拥有50万销售额和100名员工,依靠技术创新优势,一举成为矽谷成长最快的公司。

仙童半导体公司在诺依斯精心运筹下,业务迅速地发展,同时,一整套制造电晶体的平面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天才科学家赫尔尼是众"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变魔术一般把矽表面的氧化层挤压到最大限度。仙童公司制造电晶体的方法也与众不同,他们首先把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杂质扩散到高纯度矽片上,然后在掩模上绘好电晶体结构,用照相制版的方法缩小,将结构显影在矽片表面氧化层,再用光刻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

扩散、掩模、照相、光刻……,整个过程叫做平面处理技术,它标志著矽电晶体批量生产的一大飞跃,也仿佛为"仙童"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无底的深渊:用这种方法既然能做一个电晶体,为什么不能做它几十个、几百个,乃至成千上万呢?1959年1月23日,诺依斯在日记里详细地记录了这一闪光的构想。

1959年2月,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I)工程师基尔比(J.kilby)申请第一个积体电路发明专利的讯息传来,诺依斯十分震惊。他当即召集"八叛逆"商议对策。基尔比在TI公司面临的难题,比如在矽片上进行两次扩散和导线互相连线等等,正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拿手好戏。诺依斯提出:可以用蒸发沉积金属的方法代替热焊接导线,这是解决元件相互连线的最好途径。仙童半导体公司开始奋起疾追。 1959年7月30日,他们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为争夺积体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旷日持久的争执。1966年,基尔比和诺依斯同时被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积体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依斯被誉为"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积体电路理论"的人。1969年,法院最后的判决下达,也从法律上实际承认了积体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

1960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成功。由于发明积体电路使它的名声大振, 母公司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决定以300万美元购买其股权,"八叛逆"每人拥有了价值25万美元的股票。1964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始人之一摩尔博士,以三页纸的短小篇幅,发表了一个奇特的定律。摩尔天才地预言说道,积体电路上能被集成的电晶体数目,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着这种势头。摩尔所作的这个预言,因后来积体电路的发展而得以证明,并在较长时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誉为"摩尔定律",成为新兴电子电脑产业的"第一定律"。

离开仙童

60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 到1967年,公司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文数字。据那一年进入该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现英特尔公司华裔副总裁)回忆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矽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仙童公司也开始孕育著危机。母公司总经理不断把利润转移到东海岸,去支持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目睹母公司的不公平,"八叛逆"中的赫尔尼、罗伯茨和克莱尔首先负气出走,成立了阿内尔科公司。据说,赫尔尼后来创办的新公司达12家之多。随后,"八叛逆"另一成员格拉斯也带着几个人脱离仙童创办西格奈蒂克斯半导体公司。从此,纷纷涌进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纷纷出走自行创业。

正如苹果公司贾伯斯形象比喻的那样:"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脱离仙童半导体创办公司者之中,较有名气的是查尔斯·斯波克(C.Sporck)和杰里·桑德斯(J. Sanders)。斯波克曾一度担任过仙童半导体公司总经理,1967年出走后,来到国民半导体公司(NSC) 担任CEO。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把NSC从康乃狄克州迁到了矽谷, 使它从一家亏损企业快速成长为全球第6大半导体厂商。桑德斯则是仙童半导体公司销售部主任,1969年,他带着7位仙童员工创办高级微型仪器公司(AMD),这家公司已经是仅次于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生产厂商,K6、K6-2等微处理器产品畅销全世界。

1968年,"八叛逆"中的最后两位诺依斯和摩尔,也带着格鲁夫(A. Grove)脱离仙童公司自立门户, 他们创办的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英特尔(Intel)。虽然告别了仙童,"八叛逆"仍然约定时间在一起聚会,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8人之中只有6人还健在。似乎要高扬"八叛逆"的"叛逃"精神,一批又一批"仙童"夺路而出,掀起了巨大的创业热潮。对此,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矽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写到:"矽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矽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 400位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还不到24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仙童半导体公司是"矽谷人才摇篮"毫不为过。

公司被卖

人才大量流失是矽谷发展的"福音",给仙童半导体带来的却是一场灾难。从1965年到1968年, 公司销售额不断滑坡,还不足1.2亿美元,连续两年没有赢利。人们都清楚地意识到,它再也不是"淘气孩子们创造的奇迹"了。

为了找人接替诺依斯的工作, 谢尔曼·费尔柴尔德以矽谷历史上最高的待遇--3年100万美元薪金外加60万美元股票, 从摩托罗拉公司请来莱斯特·霍根博士,亡羊补牢,以显示其"求贤若渴"的姿态。霍根不是一位无能的总经理, 曾经给摩托罗拉公司带来过重大转机。在执政仙童6年期限内,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使公司销售额增加了两倍。然而,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灵魂人物已经离去,它的崩溃不过是时间迟早问题。1974年,无力回天的霍根,把权柄交给36岁的科里根, 而他的继任者却在二三年内,让这家公司从半导体行业的第2位,迅速跌落到第6位。

70年代末,科里根终于发现,挽救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最好途径是把它卖掉。几经周折,他最终选定了一家拥有21亿美元资产的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公司,尽管这是一家法国公司,而且是经营石油服务业的公司。1979年夏季,曾经是美国最优秀的企业仙童半导体公司被法国外资接管,售价3亿5千万美元,在矽谷内外造成极大的轰动。

其他信息

外资似乎也不能给日益衰败的仙童半导体注入活力,虽然斯伦贝谢招聘到一批研究人工智慧的人才,原本可以让仙童快速进入机器人生产领域,但他们没有这样做。实际上,在继续亏损后,仙童又被用原价的三分之一转卖给另一家美国公司,买主正是原仙童总经理斯波克管理的国民半导体公司(NSC),仙童半导体品牌一度寿终正寝。1996年,国民半导体公司把原仙童公司总部迁往缅因州,并恢复了"仙童半导体"的老名字。但是,拥有员工6500人的"矽谷人才摇篮"却不得不退出了矽谷。

早在1962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在缅因州建立了研制和制造电晶体的生产线,在加州,在犹他州,甚至在韩国和马来西亚都有其分部,在半导体器件领域仍有较强的实力,主要研制和生产半导体存储器设备。总部迁至缅因州南波特兰后,公司领导力图重振雄风,可是,命运多舛的"仙童",1997年3月被国民半导体公司以5.5亿的价格再次出售,原因不言而喻--国民半导体公司以同样的价格买下了全球第三大微处理器制造商Cyrix, 试图与Intel和AMD争夺PC机半导体市场。

被人买来卖去的滋味肯定不好受,仙童半导体现任CEO和总裁克尔克·庞德(K.Pond)希望对公司实施战略性的重组。庞德曾就学于阿肯色大学电子工程系,并获得宾夕法尼亚工商管理硕士(MBA) 。自1968年加入仙童半导体公司以来,先后在许多部门担任要职,1994年起就是仙童半导体的主要领导人。好在这次出资收购的是一家风险资本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终于具有中立的身份。庞德兴奋地说,这次转变将有利于开发仙童的内部价值,可以让我们自主发展,成为拥有多种产品供应的半导体企业。

果不其然,庞德旗下的仙童半导体连续做出了惊人之举,它也开始了企业收购:当年11月, 仙童半导体斥资1.2亿,买下了年收入7000万的Raytheon公司半导体分部1998年12月,仙童再次斥资4.55亿,跨国购并了韩国三星公司属下一个制造特殊晶片的半导体工厂。这次收购将使仙童制造的半导体产品更适合于电视、录像机和音频设备,大踏步地向消费电子制造业挺进。

作为支撑矽谷崛起的"神话",仙童半导体公司走过了一段辉煌而曲折的历程,成功与失败都因人才而致,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公司简介

"仙童半导体"成立于1957年,但提到"仙童",就不得不先提起另外的一段故事,那就是成就了"二十世纪最伟大发明"的"电晶体之父" 的肖克利(W.Shockley)博士,1955年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返回故乡圣克拉拉,创建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不久,因仰慕"电晶体之父"的大名,无数的求职信像雪片般飞到肖克利办公桌上。第二年,八位年轻的科学家从美国东部相继来到矽谷,加盟肖克利实验室。他们是:诺依斯(N. Noyce)、摩尔(R.Moore)、布兰克(J.Blank)、克莱尔(E.Kliner)、赫尔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罗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他们的年龄都在30岁以下,风华正茂,学有所成,都正处在创造能力的巅峰。他们之中,有获得过双博士学位者,有来自大公司的工程师,有著名大学的研究员和教授,这也是当年美国西部从来没有过的英才大集合。29岁的诺依斯是八人之中的长者,也是"投奔"肖克利最坚定的一位。当他飞抵旧金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倾囊为自己购下一所住所,决定永久性定居,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工作环境、条件和待遇。其他七位青年,来矽谷的经历与诺依斯大抵相似。

可惜,肖克利是天才的科学家,却缺乏经营能力他雄心勃勃,但对管理一窍不通。特曼曾评论说:"肖克利在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眼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们又很难跟他共事。"一年之中,实验室没有研制出任何象样的产品。八位青年瞒着肖克利开始计画出走。在诺依斯带领下,他们向肖克利递交了辞职书。肖克利怒不可遏地骂他们是"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青年人面面相觑,但还是义无反顾离开了那个让他们慕名而来,之后又相聚在一起的"伯乐"。不过,后来就连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他们称为"八个天才的叛逆"。在矽谷许多著作书刊中,"八叛逆"的照片与惠普的车库照片属于同一级别,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

发展历程 诞生

"八叛逆"找到了一家纽约的摄影器材公司来给他们投资创业,这家公司名称为Fairchild,音译"费尔柴尔德",但通常意译为"仙童"。费尔柴尔德不仅是企业家,也是发明家。他的发明主要在航空领域,包括密封舱飞机、摺叠机翼等等。由于产品非常畅销,他在1936年将公司一分为二,而其中生产照相机和电子设备的就是仙童摄影器材公司。当"八叛逆"向他寻求合作的时候,已经60多岁的费尔柴尔德先生仅仅给他们提供了3600美元的创业基金,要求他们开发和生产商业半导体器件,并享有两年的购买特权。于是,"八叛逆"创办的企业被正式命名为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之首自然是诺依斯。1957年10月,仙童半导体公司在矽谷嘹望山查尔斯顿路租下一间小屋,距离肖克利实验室和距离当初惠普公司的汽车库差不多远。"仙童"们商议要制造一种双扩散基型电晶体,以便用矽来取代传统的锗材料,这是他们在肖克利实验室尚未完成却又不受肖克利重视的项目。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答应提供财力,总额为150万美元。诺依斯给伙伴们分了工,由赫尔尼和摩尔负责研究新的扩散工艺,而他自己则与拉斯特一起专攻平面照相技术。

发展

1958年1月,蓝色巨人 IBM公司给了他们第一张订单,订购100个矽电晶体,用于该公司电脑的存储器。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经拥有50万销售额和100名员工,依靠技术创新的优势,一举成为矽谷成长最快的公司。

仙童半导体公司在诺依斯精心运筹下,业务迅速地发展,同时,一整套制造电晶体的平面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天才科学家赫尔尼是众"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变魔术一般把矽表面的氧化层挤压到最大限度。仙童公司制造电晶体的方法也与众不同,他们首先把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杂质扩散到高纯度矽片上,然而在掩模上绘好电晶体结构,用照相制版的方法缩小,将结构显影在矽片表面氧化层,再用光刻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扩散、掩模、照相、光刻,整个过程叫做平面处理技术,它标志著矽电晶体批量生产的一大飞跃,也为"仙童"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无底的深渊:用这种方法既然能做一个电晶体,为什么不能做它几十个、几百个,乃至成千上万呢?1959年1月23日,诺依斯在日记里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最伟大也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最疯狂的构想。

1959年2月,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I)工程师基尔比(J.kilby)申请第一个积体电路发明专利的讯息传来,诺依斯十分震惊。他当即召集"八叛逆"商议对策。基尔比在TI公司面临的难题,比如在矽片上进行两次扩散和导线互相连线等等,正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拿手好戏。诺依斯提出:可以用蒸发沉积金属的方法代替热焊接导线,这是解决元件相互连线的最好途径。仙童半导体公司开始奋起疾追。1959年7月30日,他们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为争夺积体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旷日持久的争执。1966年,基尔比和诺依斯同时被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积体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依斯被誉为"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积体电路理论"的人。1969年,法院最后的判决下达,也从法律上实际承认了积体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

1960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成功。由于发明积体电路使它的名声大振,母公司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决定以300万美元购买其股权,"八叛逆"每人拥有了价值25万美元的股票。1964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始人之一摩尔博士,以三页纸的短小篇幅,发表了一个奇特的定律。摩尔天才地预言说道,积体电路上能被集成的电晶体数目,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着这种势头。摩尔所作的这个预言,因后来积体电路的发展而得以证明,并在较长时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誉为"摩尔定律",成为IT产业的" 第一定律"。

没落

60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到1967年,公司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文数字。据那一年进入该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现英特尔公司华裔副总裁)回忆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矽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仙童公司也开始孕育著危机。母公司总经理不断把利润转移到东海岸,去支持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在目睹了母公司的不公平之后,"八叛逆"中的赫尔尼、罗伯茨和克莱尔首先负气出走,成立了阿内尔科公司。据说,赫尔尼后来创办的新公司达12家之多。随后,"八叛逆"另一成员格拉斯也带着几个人脱离仙童创办西格奈蒂克斯半导体公司。从此,纷纷涌进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纷纷出走自行创业。结果人才纷纷离仙童而去,最终仙童中的斯波克将NSC弄成了全球第六大半导体厂商,桑德斯创立了AMD,而诺依斯和摩尔则创立了INTEL(英特尔),而这就是仙童的整个历程。

公司影响

"仙童",一个永远让世人铭记和仰慕的名字,一个对半导体界乃至全世界作出了后人无法企及的贡献。引用苹果总裁贾伯斯的一句话:"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仙童半导体拥有与众不同的电晶体制作方式,扩散、掩模、照相、光刻,整个过程叫做平面处理技术,它标志著矽电晶体批量生产的一大飞跃。在1969年的半导体工程师大会,400位与会者中只有24位的履历表上没有在仙童公司的工作的经历。

“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这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早年满怀敬意,对仙童半导体公司的评价。

八个天才的叛逆

“叛逆!你们这群叛逆!”

1957年的一天,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威廉姆.肖克利在接到包括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等八位年轻学者的辞职信时,勃然大怒,把他们臭骂了一顿。年轻人们面面相觑,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们曾经的“伯乐”,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肖克利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怒气稍平,口气改了一下,把他们称为“八个天才的叛逆”。

肖克利对包括诺依斯、摩尔在内的这八位年轻学者有知遇之恩。诺依斯曾回忆接到肖克利的邀请电话时说:“那就像是接到上帝打来的找你的电话,肖克利是半导体电子业界最重要的人物,能帮他工作就像是能加入职业棒球大联盟一样,表示你的能力受到肯定。”

当然这些年轻学者本身也个个才华横溢,他们一起的努力成就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辉煌。肖克利曾称他们为“我的博士级生产线”。

也许正所谓“同患难易,共富贵难。”1956年12月,肖克利获得了诺贝尔奖后,局面发生了变化。肖克利曾说他接受诺贝尔奖时感觉自己是丘吉尔,实验室里的年轻学者以为这是肖克利的玩笑话,但实际上这是肖克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专利署名上,肖克利曾说专利只能署一位发明者的名字,“灯泡只能顶在一个人的头上。”但是,在下属进行重大专利申报时,肖克利总将自己列为共同发明人。

肖克利的态度有时让人无法承受,譬如他有一次责问一个年轻学者:“你在哪所学校读书?你确定自己真的上过学吗?这么简单的东西你竟然不懂?!”

在诺依斯眼里,肖克利开始变得自大和行为古怪。当时诺依斯也已成名,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声誉,而肖克利却对他的工作产生了猜疑,请求贝尔实验室重新检测他所做的实验数据,这让诺依斯无地自容。诺依斯说:“这里真的需要我吗?如果他可以让贝尔实验室解决我目前所要解答的问题,那么我在这里是否无足轻重呢?”

实验室气氛异常压抑,知情人后来回忆说,肖克利获奖后的数月内,实验室像一个“精神病院。”戈登.摩尔曾说:“当实验室里出现一件小事故后,肖克利会要求我们用测谎仪来测试谁说了谎,谁又是无辜的。”作家大卫.卡普伦曾评价肖克利是“物理天才,但却是个管理白痴。”

不满在酝酿,一些人暗地里串联,准备出走,自行创业,后来成为这个“叛逆”小组领头羊的诺依斯却是最后一个加入的,这埋下了下一场“叛逆”的伏笔。

这个小组向一家投资公司发去一封信,称:“我们这个团队经验丰富,技能多样,精通物理学、电子学、工程学、冶金学和化学领域。”并表示他们会在半导体领域开展业务。这封信辗转到了仙童照相和仪器公司的老板、同时也是IBM当时最大股东的谢尔曼.费尔柴尔德手中,他慧眼识珠,决定投资。

1957年9月19日,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

冷战背景下的仙童快车

1958年1月,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开始建造B-70轰炸机,这种飞机当时被称作“有人驾驶导d”,IBM负责为飞机生产导航计算机,但IBM缺少用于计算机制造的硅晶片。仙童半导体公司获悉这个消息后,让费尔柴尔德说服IBM给他们一个机会。

IBM的工程师们起初对仙童公司有疑虑,但是他们被告知:“你们最大的股东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投资了100多万美元,所以应该信任他们。”不久,仙童公司得到了IBM的金额为1.5万美元的第一份合同。

合同金额虽然不大,但这是来自蓝色巨人的啊!仙童公司一炮打响,业务开始蒸蒸日上。喜欢搞科研的诺依斯,起初婉拒了担任公司领导之职,但母公司也没有安排其他人来领导,诺依斯也就成为事实上的负责人。在他的运筹下,公司业务得以迅猛发展,同时,其一整套制造晶体管的平面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

当时,仙童公司里的科学家赫尔尼已把硅表面的氧化层挤压到最大限度,并形成制造晶体管的独特的平面处理技术,这让硅晶体管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用这种方法既然能做一个晶体管,为什么不能做它几十个、几百个,乃至成千上万呢?”1959年1月23日,诺依斯在日记里兴奋地记录了这一切。随后,仙童公司的半导体流水线很快成型。

一切都有条不紊,但随后发生了一件让诺依斯恼怒的事。1959年2月,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工程师基尔比准备申请集成电路发明专利。消息传来,自认为在集成电路发明上领先的诺依斯十分震惊,他认为基尔比的方法看起来是像用蛮力,把一块半导体做成某种形状,使之产生一些电阻区域,再用导线将这些区域连接,这需要通过大量的手工劳动才能实现,很笨拙。而诺伊斯评价自己的技术是在“懒汉式思维”的指导下, 摒弃了用导线联接电子零件的费事模式,一切从简,因此便于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制造。

仙童公司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为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旷日持久的争执。法院最后采取了一种和稀泥的做法,判决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依斯则被誉为“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的人。

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原先占地一百七十多平方米的庞大计算机,可用只有火柴盒大小的一块微处理器所代替。集成电路诞生初期,价格高昂贵,1961年春天时,一块集成电路市面价格高达120美元,这让普通的用户望而却步。但当时,美苏两国正展开太空间角逐,肯尼迪总统要求宇航局要把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承载宇航员的阿波罗飞船上的计算机上采用了仙童公司上百万块集成电路,这给这家公司带去了滚滚财源。随后,军用市场的扩大带动了民用市场的拓展,1964年,集成电路有了第一次民间应用:Zenith公司将它用到了助听器上。

仙童半导体公司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的同时,八人小组在技术研发上继续保持着实验室般的严谨,学术造诣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准。

1965年的一天,摩尔从硅晶体车间归来,回到办公室,坐下来,取过一把尺子,用笔在一张纸上画了一张草图,并以此为核心写了一篇文章。这篇刊在《电子》杂志上的文章后来被归纳为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将翻两倍以上。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擎旗。”到了1967年,仙童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这在当时来说是成绩辉煌。仙童在业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据那一年进入公司的虞有澄博士(后来曾任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回忆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

滋生的不满导致决裂

“如果诺伊斯爬到船上,他一定会成为船长。”

创业八人组的一位成员曾这样不无嫉妒地评价作为公司管理者的诺依斯,一位成员在打印公司员工名单时,将另外七名创始人的名字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唯独诺依斯例外,把他放在最后面,暗示诺伊斯是最后一位加入他们“叛逆”团队的。

这种心结自公司成立时就出现了,不过,初期暂无大碍,因为一方面是飞速发展的经营业绩暂时掩盖了这一切,另一方面是因为诺伊斯崇尚简单和效率,对另外七名创始人的管理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办法。而且诺伊斯本人比较低调,他没有豪华的个人办公室,没有司机,没有专门的停车位。

作家史蒂芬.科维说过:“获得道德威信的唯一办法,就是展现你的品质与贡献,以值得人们信赖和信任的方式生活。”

对创业小组的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管理毫无章法,在诺伊斯的指导下,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流水线管理制度。在流水线上, 穿着统一的绿色尼龙服装的女工,除了两次短暂的休息和午餐时间外,中间不允许站起来,要去洗手间,也必须获得批准。有的女孩子为了中间能休息一下,只好谎称头疼。不过,这些女工认为在薪酬和福利非常优厚的仙童工作很体面。

半导体制造业不仅需要工程师的精心设计,也需要流水线上工人的熟练 *** 作。诺依斯认为流水线上的工人比精密的设备更重要,所以他力图在公司打破有形的等级差别,他让管理层和员工共用一个无差别的食堂。他还在周末举办经理与员工同时参与的咖啡座谈会,努力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诺依斯的这些举措在当时的美国企业中也是比较超前的。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但到了60年代中期,仙童半导体公司开始面临危机。首先是半导体市场的蓬勃发展,让仙童的创始八人组成员和核心骨干面临着一个选择:即做一个普通员工还是创办自己的公司,许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们称前者“乏味”,后者充满着“鲜血的味道”。管理学家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曾提到:“人们选择是否参加某一特定的协作关系时,以下列两点作为依据:(1)当时的目标、愿望和推动力;(2)个人认识到的在他之外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机会。个人受到以上两点的影响和支配而修正自己的行动,组织则由修正后的个人行为而产生。”

其次是仙童母公司开始更多地插手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经营,把他们的利润大量抽走,而诺依斯认为应该把钱更多地投入到电子半导体领域,双方矛盾开始出现。

最后是母公司对他们的某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所带来的隔阂。一次,诺依斯坐飞机到母公司参加一场会议,当时下大雪,住在旅馆的他找不到车,只好徒步顶风冒雪去赴会。当他精疲力竭地赶到会场,却发现会议室内空无一人。诺依斯多年以后对此事耿耿于怀,称他千里迢迢冒雪而去,而母公司的高管们却畏缩在温暖的家里不肯迈出家门。

1968年8月,诺伊斯与摩尔、格鲁夫一起辞职,离开仙童。

他们三人首先去拜访风险投资家阿瑟.罗克,只带着几页简陋的业务计划书。罗克没有细看那份计划书,他认为其中最有含金量的几个字就是“鲍勃.诺伊斯”,于是很快就答应为他们投资250万美元。

后来,罗克回忆他可没有为天使投资人准备繁文絮节的项目建议书,他认为只凭诺伊斯的声誉就已经足够了,于是只发出一份内容只有一页半的简单通知,甚至许多人在看到它之前,就踊跃地把钱投了过来。

诺伊斯、摩尔、格鲁夫这次创办的就是英特尔公司。公司起初计划取名为摩尔-诺伊斯(Moore Noyce)电子公司,但在英文里,Moore Noyce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是“more noise”(更多的噪音), 因此他们从Intelligence(智慧)中取材,其名为Intel。也有种说法,称Intel 是“集成电子”(INTegrated Elcetronics)的缩写。

散落种子后的蒲公英风华不再

“AMD是硅谷的中心。英特尔和国家半导体公司只能靠边站,而前方是由枯枝支撑的公司,自然是暗指仙童。很远处,才隐约屹立着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70年代初,在创始人杰瑞.桑德斯的授意下,AMD公司推出了这样一个满含争议的动画片广告。对于仙童公司,桑德斯也一直怀恨在心。

年轻的桑德斯的梦想曾是成为一位电影明星,挣很多的钱,有漂亮女人相伴,但早年打架留下的歪鼻子使这个梦想成为泡影。他转而做推销员,在摩托罗拉当销售经理时脱颖而出,被业界认为是一等一的推销高手,于是很快被挖进了仙童公司。

仙童公司是桑德斯的英雄用武之地,他升迁很快,薪酬丰厚,但是生活仍入不敷出,因为他花钱似流水。他说金钱是人一辈子的纪录。

在诺伊斯、摩尔、格鲁夫一批骨干离开仙童去创办英特尔时,作为仙童销售高管的他仍不想走,其分管的销售团队也很稳定。可是不久莱斯特.霍根博士接管了仙童公司,桑德斯作为异已分子被清洗。桑德斯分析:“说到莱斯特.霍根对我所怀有的成见,我想主要是因为我是一个力主打破陈规陋习的人,这也就是说,如果国王当真没穿衣服的话,我肯定就是第一个站出来捅破事实真相的人。”

突如其来的解聘,让桑德斯措手不及,由于平时的大手大脚,他没有什么积蓄,两个孩子嗷嗷待哺,妻子泪眼汪汪,痛苦像突然降临的冷雾笼罩在他的头顶。他回忆说,老朋友们也似乎突然不认识他了。他的自尊心遭人践踏了,曾考虑过自杀。

但桑德斯最后振作了起来,准备筹措资金成立一家新公司,但他的声望、运气没有诺伊斯那样好。他说诺伊斯总炫耀创办英特尔时只用了5分钟就筹集了500万美元,而他在创建AMD公司时花了500万分钟只弄到5万美元,命运对他似乎很残忍,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美国演说家丹尼斯.威特利说过“赢者的优势不在于天生禀赋、高智商或天才。赢者的优势全在态度,而不在才智。态度是成功的标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69年6月20日,AMD公司成立。

正所谓“惟有感恩并积恨,万年千载不生尘。”桑德斯怀着对仙童的敌意,雇佣了许多在仙童工作过的人,包括被仙童解雇的人。他说不会去考量他们的忠诚,主要想让他们别害怕,因为他自己品味过恐惧的滋味。

在60年代中后期,一批有仙童基因的公司纷纷成立,除了有诺伊斯这样主动离开仙童创业的,还有桑德斯这样因遭解聘而被动创业的。仙童则每况愈下,虽然不像桑德斯形容的那样像“枯枝”。大家都清晰地意识到,仙童再也不是“淘气孩子们创造的奇迹”了。

莱斯特.霍根博士接替了诺依斯的工作,为了显示仙童公司的求贤若渴,他被给予硅谷 历史 上最高的待遇——3年100万美元薪金外加60万美元股票。他在仙童执政了 6年,竭尽全力,让公司销售收入增加了两倍。但是,仙童的灵魂人物已经离开,在他们成立的新公司的挤压下,仙童的崩溃已在所难免。

1974年,精疲力竭的霍根,把大权让给了36岁的科里根,后者带仙童度过了一段蹉跎时光。70年代末,科里根认为挽救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最好途径是把它卖掉,最后一家经营石油服务业的法国施拉姆伯格公司,以3亿5千万美元收购了它。虽然仙童在诺伊斯离开后已淡出公众视线近10年,但硅谷人获悉它被法资企业收购时,还是唏嘘不已。

施拉姆伯格公司入主后,仙童曾招聘到一批研究人工智能的人才,他们原本可以让仙童快速进入机器人生产领域,却因各种原因错失机遇。在连续亏损后,仙童又以原价的三分之一被转卖给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公司。在这里,仙童半导体品牌一度寿终正寝。

硅谷热源

“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400位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还不到24人。”这是作家埃弗雷特.M.罗杰斯在《硅谷热》中对仙童的描写。

仙童半导体、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对硅谷的贡献最大,他被誉为“硅谷之父”,他成名后,对硅谷的一些后起之秀非常提携,譬如曾热心指导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诺伊斯妻子安.鲍尔斯曾说丈夫对待乔布斯就像是“对待一个孩子,但并非一种施舍的方式。他可以让乔布斯进进出出,或者躲藏在角落里。”70年代末,乔布斯会定期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前往诺伊斯家中,与他一起在地下室中畅谈电脑的未来之路。

随后,苹果热浪喷薄而出。

本文参考文献:

《硅谷热》 作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斯·K·拉森,译者:范国鹰、刘西汉、崔工、陈晓玲、黄方毅、张彤、高铁生,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

《The Man Behind the Microchip》 作者:Leslie Berlin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年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特种经理人的培训手册》 作者:安迪·格鲁夫,译者:安然 、张万伟 ,中信出版社,2010年

《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 作者:姜洪军,科学出版社,2013年

本文作者姜洪军,著有《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乔布斯和他的对手们》、《雷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微软王朝危机》、《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对话新锐CEO》等图书,开有线下讲座《创新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231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