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834
来源:商业时代 2014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内容摘要:环境规制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设计中国环境规制绩效评价体系基础之上,运用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的环境规制效率。研究发现:中国环境规制绩效存在区域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发达省份优于其他省份;中国区域环境规制效率整体上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倒U型趋势,横向比较发现东部地区的规制效率最高、西部最低;区域环境规制效率整体上呈现出收敛趋势,西部地区的地区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偏小。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规制 绩效评价 Super-SBM模型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立特色的环境管理体系,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机构体制和法律规章。目前,中国节能减排体系已经构建了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在内的体系框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保执法监察相结合的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尽管“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由此可见,在中国加速工业化阶段,这种环境规制体系对于加强环境约束、完善倒逼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已有研究文献将研究焦点放在环境效率上。Zhu和Scheel等人还提出一个倒数转换办法,把非期望产出的倒数作为期望产出处理(倒数转换法)。Seiford和Zhu(2002)提出寻找一个转换向量使所有负的非期望产出转变成正值(转换向量法)。Fare等人提出了一个基于弱可处置性和产出角度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方向性距离函数法)。此外,Tone(2003)提出了一个基于松弛测度的DEA模型处理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法),尽可能地考虑了由于角度和径向的选择造成的投入产出松弛性问题。根据已有学者验证, SBM模型属于DEA模型中的非径向和非角度的度量方法,它能够避免径向和角度选择的差异带来的偏差和影响,比起其他模型更能体现效率评价的本质(刘勇等,2010)。陈德敏和张瑞(2012)最早将环境规制具体手段作为考虑要素引入到计量模型中,探索不同环境规制手段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
本文在构建中国环境规制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更能体现效率评价本质的SBM模型,同时考虑充分效率排序问题,选取Sup-SBM模型计算环境规制效率,将环境规制手段作为具体考虑因素引入到效率测算中,计算2000-2010年中国环境规制绩效及其变动特征,以期为中国环境规制提供决策性参考。
环境规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设计依据
环境规制绩效可以用环境规制效率表示,也称环境管理效率和环境治理效率,一般是指国家在行使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从事管理活动时所获得的环境效益同所投入的环境治理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王晓宁等,2006)。在设定环境规制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时,需要具体考虑国家环境规制的体制,尤其是当前的环境规制制度框架(见图1)。所谓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是指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已具雏形,已远不是单项制度的“构件”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由新老制度构成的并初具规模的有机整体。其中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等“老三项”制度产生于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创时期,于1979年9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确立。“老三项”制度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尤其是在环境保护的开创阶段,对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被称为环境管理的“三大法宝”。 另外,构建环境规制绩效指标体系,还要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贯性考虑,因此也必须遵从一定的原则。
(二)设计原则
设计中国环境规制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短期目标是通过将环境规制机构的效率结构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简单化,用简化的评价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科学合理评估中国环境规制绩效。另外,完善的环境规制机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对政府效率结构的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进行反应,由此发现阻碍和影响环境规制机构效率持续提高的不利因素,分析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设计环境规制效率评价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使指标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设计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原则。
(三)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
输入指标:本文在选取环境规制成本指标时,根据国家政策的规定以及数据的可得性,略去不可计量的政府环境规制成本指标,将环境规制的人力投入、物力投入与财力投入等可计量的政府环境规制成本指标作为环境规制成本指标,故以下将从环境规制的人力投入指标、物力投入指标与财力投入指标三个维度详细阐述环境规制的成本指标。
输出指标:政府规制的收益在经济上可分为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可以用货币形式计量,间接收益则是政府的活动对整个经济生活提供的一种方便,虽然很难用货币来直接测度,但是这种收益人们可以感受到。对于政府环境规制收益来说,多数专家学者对其指标的分类大都大同小异,这里笔者也不例外。以下将从环境规制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指标(动态指标)与环境规制完成后的环境质量指标(静态指标)两个方面来刻画环境规制的收益指标。
根据体系构建的目标、思路、原则,以及指标选取的结果,构建中国环境规制效率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模型选择与指标说明
(一)Super-SBM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Charnes、Coopor&Rhodes于1978年首先提出的评价生产效率的非参数方法。传统DEA包括CCR、BCC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针对研究对象输入与输出变量的不同,对DEA模型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传统DEA对效率测评的思想属于径向(radial)和线性分段(piece-wise-linear)理论,强调可处置性来确保效率边界或无差异曲线的凸性(convex),却会造成投入要素的“松弛”问题。如果不考虑投入要素的“松弛”的影响直接运用CCR和BCC模型,有可能造成对效率测评的偏误。为了解决传统DEA方法的估算偏差问题,本研究选用SBM模型(Slacks-Based Measure)。SBM模型由Tone(2001)提出,它是以松弛变量测度为基础的DEA效率分析法,可理解为利润最大化的一种分析技术。SMB模型以优化其松弛变量为目标函数,通过非射线方式,同时考虑投入项与产出项的差额来估计效率值,是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模型,其分式规划的形式为: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工农业上也完成了一系列现代化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加快绿色发展转型。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工农业上也完成了一系列现代化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迫切需要加快绿色发展转型。
因此,用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时,不仅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投入,同时也要考虑环境污染、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
Chung 等 (1997) 把环境污染视为非期望产出,开创性的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并结合 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测算出了瑞典 39 个造纸厂在 1986-1990 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由于这一指数在传统 DDF 基础上加入了非期望产出,因此可以称之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工具是 MLPI,随后又延伸出了四种比较重要的绿色生产率测算方法,分别是序列 MLPI (SMLPI) 、全域 MLPI (GMLPI) 、两期 MLPI (BMLPI) 和共同前沿 MLPI (MMLPI)。
绿色生态环境简介:
创造绿色生态环境是人类跨世纪的追求,是关系人类生存的重要方面,由是"以人为本"原则最直接的体现。 绿色生态环境的创作空间应该怎样界定呢?
这需要经济;可持续发展"说起1987年,联台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定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与承认。对此,联合国制定了 《 21世纪议程》,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
环境质量方面,保护空气达标;控制噪声达标。污染物控制方面,污水经中水站处理成中水;垃圾减量并无害处理。生态指标方面,保护耕地,绿化覆盖率 32% ;人均公共绿地25平方米。
r=a(1-sinθ)
解析过程:
r=a(1-sinθ)这个函数有两个变量,可对a赋值,然后进行求解。
分别是a=1、a=2、a=3。
相交于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了平面放射坐标系。如两条数轴上的度量单位相等,则称此放射坐标系为笛卡尔坐标系。两条数轴互相垂直的笛卡尔坐标系,称为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否则称为笛卡尔斜角坐标系。
扩展资料:
二维的直角坐标系是由两条相互垂直、0 点重合的数轴构成的。在平面内,任何一点的坐标是根据数轴上对应的点的坐标设定的。
在平面内,任何一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类似于数轴上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采用直角坐标,几何形状可以用代数公式明确的表达出来。几何形状的每一个点的直角坐标必须遵守这代数公式。
p(0,-1,1)到平面y+2=0即y=-2的距离是(-1)-(-2)=1点p(0,-1,1)在平面y+2=0即y=-2上投影是(0,-2,1)直线x+2z-7=0也在平面y+2=0即y=-2上(0,-2,1)到直线x+2z-7=0距离为d=|0+12-7|/(根号(1^2+2^2))=根号5点p(0,-1,1)到直线(y+2=0,x+2z-7=0)的距离d'=根号(d^2+1^2)=根号6答案是根号6
设两根为X1,X2
X1+X2=-a/b
X1X2=a/c
|x1-x2|=根号下(x1-x2)的平方
=根号下[(x1+x2)的平方—4x1x2]
然后代入可得(根号下b平方-4ac)
/a
的绝对值
关注领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研究方向:知识溢出与创新管理、产业集聚、全球价值链、能源与环境 关注行业:代工型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力产业 所授课程:区域/空间经济学(博士班、硕士班) 主要科研成果: 陶锋,《国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中国代工制造业升级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 陶锋,李诗田,《全球价值链代工过程中的产品开发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基于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陶锋,《吸收能力、价值链类型与创新绩效——基于国际代工联盟知识溢出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期。 陶锋,郭建万,杨舜贤,《电力体制转型期发电行业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 陶锋,《国际知识溢出、社会资本与代工制造业技术创新——基于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视角》,财贸经济,2011年第7期。 胡军,陶锋,陈建林,《珠三角OEM企业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基于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8期。 陶锋,李霆,陈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知识溢出效应的代工制造业升级模式——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6期。 陶锋,《代工模式的分工位置、组织特征与技术追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第5期。 陶锋,《知识吸收能力与代工制造业技术创新》,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1期。 陶锋,莫桂海,《我国保税区发展水平及其对腹地经济依赖的实证研究》,金融经济,2009年第8期。 顾乃华,陶锋,《现代服务业知识干部读本》,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年。 李玲,陶锋,《中国制造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5期。 李玲,陶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11年第12期。 李玲,陶锋,《基于双研发模式的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8期。 李玲,陶锋,《环境规制对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基于各省2005—2009年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4期。 郭建万,陶锋,《集聚经济、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郭建万,袁丽,陶锋,《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3期。 主持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1-2013):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代工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批准号:71002086); 国家软科学规划项目(2012-2013):海外华人社会网络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升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批准号:2012GXS4B063); 广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2010-2011):知识溢出对代工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批准号:09E-19);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2014):国际知识溢出、海外华人科技网络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
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项目“暨南启明星计划”、暨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暨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 主要参与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2015):联盟战略、新生学习优势与基于绩效的新创企业合法性研究(批准号:71172078)。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09-2011):分工组织演进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批准号:09CJY043)。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0-2012):FDI技术溢出与中国制造业内资企业生产率提升(批准号:09YJC79012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1-2013):产业层面的知识扩散与产业空间战略研究。 学术奖励: 陶锋,李诗田,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
由正弦定理: a/sin A=b/sin B=c/sin C
∴b=a×sin B/sin A c=a×sin C/sin A
代入原式并化简得:sin² B-sin² C=sin A=√2÷2
∴ √2÷2=sin² B-sin² C
=(sin B+sin C)(sin B-sin C)
(和差化积)=2×sin (B/2+C/2)×cos (B/2-C/2)×2×cos (B/2+C/2)×sin (B/2-C/2)
=sin (B+C)sin (B-C)
=√2÷2×sin (B-C)
∴sin (B-C)=1,即B-C=π/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