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印度刚刚独立之际,尼赫鲁政府为选定印度的高科技发展基地煞费苦心。经过反复比较,决定选择海拔90多米、四季气候宜人、干净整洁美丽的班加罗尔作为首选城市,其主要理由是,班加罗尔的空气质量很好,符合精密制造业研究发展的要求。当时,新成立的印度政府选中它作为武器和航天实验室的所在地。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一系列的科研机构在班加罗尔落户,如印度太空研究机构、国家航空实验室、国家软件科技中心等等,数以千计的工程师、科学家来这里工作,形成了以空间技术、电器和通讯设备、飞机制造、机床、汽车等产业为龙头的一批重量级产业,逐步奠定了雄厚的科研基础,成为印度有名的“科学城”。
20世纪70年代,由于印度政府对外国投资设置限制、设立高关税,并用官僚的规则封闭国内公司,因此,当西方研制更快、更新的计算机时,印度仍沿用着落后的旧机器。1977年,印度严厉的外资利用政策迫使可口可乐、IBM等跨国公司撤离印度。因此,在技术隔离时期,印度计算机公司只好凭借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和印度人与生俱来的语言优势,被迫致力于软件设计与开发。
以良好的人才教育资源集聚高技术企业。卡邦从70年代开始进行教育改革,目前是印度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邦之一。现在,卡邦云集了包括印度科学研究所、班加罗尔大学、农业科学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国家高级研究学院、印度信息技术学院等各种工程学院125所,在数量上居印度首位,是美国工程学院数量的一半。
据了解,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以大力扶持“产业导向”的科技学院成立为主要方向,倾全力为其提供土地、资金、协助募款等服务。每年,这些学院则可输出18万名高级电脑工程师。据最新统计,班加罗尔的软件工程师已经超过15万人,堪与美国硅谷比肩,也因此吸引了GE、IBM、惠普、微软、英特尔、思科等一大批世界顶尖高科技公司竞相前来“猎取”最聪明的创新头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已出现个人电脑,但对硬件元件征收100%以上的关税,使得硬件生产停滞不前,软件编写便一枝独秀。这时,美国的公司纷纷到班加罗尔寻找人才,他们发现了“巨大的精通英语的人才库”,印度的程序员几乎都是“编写精确、完美代码的专家”,印度人开始大量进人美国硅谷。同时,那些立足本土的印度人常常在结束为美国硅谷的工作后,向少数印度公司出售软件和提供服务,由此走上了创业之路。印度对美英的软件业出口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由于历史原因,英语在印度相当普及,被印度政府定为官方语言,印度全国约有5000万人能熟练运用英语,是世界上讲英语人口第二多的国家。
印度属发展中国家,经济较为贫困,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最初,美国公司偶然发现在公司工作的印度留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较强,尤其是印度班加罗尔的留学生表现突出。后来最终发现,印度本地的软件人才资源丰富,英语熟练,而且劳动成本大大低于美国。为了自己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美国公司就开始放手使用印度软件人才。所以说,处于萌芽期的印度外向型软件产业,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潜在竞争对手,能够抓住发展的机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文化积淀。
此外,编写计算机软件程序,要求软件工程师有较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而印度人和中国人一样,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印度软件专业学生大多熟悉开放式软件开发环境及最新的编程技术,对软件国际质量标准也能熟练运用。
20世纪90年代,印度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降低外国商品的关税,放松投资限制,吸引外国公司进人。这一时期,Texas Instruments、IBM、Sony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落户班加罗尔,建立分支机构。印度政府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特别是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趋势,制定了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并在班加罗尔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科技园。
1991年,印度在班加罗尔正式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班加罗尔软件产业科技园,园区耗资60亿卢比,由邦政府、印度塔塔集团与来自新加坡的资金合建,邦政府占20%股份,其他两家各占40%。1992年,班加罗尔成为印度第一个设有卫星地面站的城市,以专门的卫星通讯渠道为软件出口提供高速信息交流服务。2000年8月,班加罗尔又率先建立了印度第一个科技孵化中心。到2003年,班加罗尔IT企业总数达1154家,软件出口达2569亿美元,占全印度软件出口额的1/3以上,已经成为印度和亚洲最大的软件中心,并跻身世界软件科技园的前4名。
从发展历程看,1985年—1995年,园区以软件组件与维修服务为主要业务,1995年—2000年以电子商务、ERP为主要业务,2001年—2004年转以系统整合、软件外包、BPO为主要业务;近年来转向以IT顾问、IT委外服务为主,业务范围、客户数量与内容深刻不断扩大。班加罗尔已有高科技企业5000多家(1000多家由外资参与经营)。全球软件开发评级CMM的最高等级是五级,印度拥有58家,其中33家就在班加罗尔。
在以上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班加罗尔以外包服务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了本土软件人力资源的优势,以软件服务、软件出口为主,以低成本、高质量使印度成为世界的软件加工基地。印度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订单,采取了现场开发和离岸开发两种运行模式。一方面,将班加罗尔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软件开发配套环境,让国外跨国公司与本国软件企业合作在班加罗尔建立软件开发中心,推进软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印度鼓励本国软件企业在海外,尤其在硅谷设立分支机构,把许多开发人员派送到用户身边以提供开发和服务,在班加罗尔和硅谷之间建立起“桥梁”或“网络”,并通过卫星使美国和印度两地的开发人员24小时连续协同工作,这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我就找到这些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我的回答。
除了往年留学的热点欧美、澳大利亚等依旧受到追捧,现在的留学市场又呈现出了以印度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留学的趋势,这也表明在度过了盲目追求国家、学校之后,中国的留学市场进入了一个以个人未来发展技能学习为目的的更加成熟的时期。
印度软件势头迅猛
深入探究这新一轮的留学热潮背,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原因。印度,在世界软件行业的地位早已不容忽视,面对未来,印度软件业正整装待发,向价值链上游进发。“以第三世界的思维模式,满足第一世界的期望标准”终将成为历史。近10年来,印度的软件出口增长了30多倍。在美国的硅谷,38%的软件人才来自印度,美国《命运》杂志公开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3家请印度为企业开发软件,印度政府给高科技工业订下了大胆目标,未来10年中出口增长33%,即出口额从1998年的30亿美元到2008年的500亿美元。力争使21世纪最初的10年成为“印度的10年”。印度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连比尔盖茨都惊叹将来的软件超级大国非印度莫属。
据介绍,目前,印度每年可培养约7万软件技术人员,印度软件专家的人数以每年超过50%的比率递增。美国硅谷和华盛顿地区的信息技术人员中,有40%是印度人或印侨。美国《商业周刊》和《福布斯》杂志由衷地感叹:“印度有着无穷无尽的技术人才储备。”
借势问津国内高等教育
教育的跨越--印度IT产业的支撑印度IT产业能在短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功,究其实质,应当归功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一直以来的人才储备支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的成功。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一直占较大份额,他们50年代中期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建立了班加罗尔大学等7所知名大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400多所工程技术学院。
现在,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全国每年都有25万人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目前,印度高等教育每年有61000名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与之相比,美国仅有30000人完成相同学业。正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支撑着印度经济的大厦。印度成功地培养出许多世界级的研究生,许多高校是世界一流的,印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高校教师很高的待遇。80年代中期,印度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名符其实的重大戏。
相似之处来看,二者都是凭借地理气候、硬件设施和政府扶持成为世界著名的IT之地;都有许多世界级的IT巨头在此设研究所或工厂;都享受很多政府优惠;都是聚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许多顶级IT精英。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印度班加罗尔高新技术区发展模式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印度班加罗尔高新技术区发展模式、印度留学 IT专业的具体分析、在发展信息产业印度班加罗尔与美国硅谷有哪些相似之处历史与社会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