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系统的原理

IT系统的原理,第1张

切削用量是指切削速度 v c 、进给量 f (或进给速度 v f )、背吃刀量 a p 三者的总称,也称为切削用量三要素。它是调整刀具与工件间相对运动速度和相对位置所需的工艺参数。它们的定义如下:

切削速度 v c:

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主运动的瞬时速度。计算公式如下 :

v c=( π d w n )/1000 (1-1) 。

式中 v c ——切削速度 (m/s)  。

dw ——工件待加工表面直径( mm )。

n ——工件转速( r/s )。

在计算时应以最大的切削速度为准,如车削时以待加工表面直径的数值进行计算,因为此处速度最高,刀具磨损最快。

特点

①易于保证工件各加工面的位置精度:车削时,工件绕某一固定轴线回转,各表面具有同一的回转轴线,故易于保证加工面间同轴度的要求。回转轴线是车床主轴的回转轴线;利用前、后顶尖安装轴类工件,或利用心轴安装盘、套类工件时,回转轴线是两顶尖中心的连线。

工件端面与轴线的垂直度要求,则主要由车床本身的精度来保证,它取决于车床横拖板导轨与工件回转轴线的垂直度。

②切削过程比较平稳:除了车削断续表面之外,一般情况下车削过程是连续进行的,不像铣削和刨削,在一次走刀过程中,刀齿有多次切入和切出,产生冲击。并且当刀具几何形状、切削深度ap和进给量f一定时,切削层的截面尺寸ac和aw是不变的。

因此,车削时的切削面积Ac和切削力基本上不发生变化,故车削过程比铣削、刨削等平稳。叉由于车削的主运动为回转运动,避免了惯性力和冲击的影响,所以车削允许采用较大的切削用量,进行高速切削或强力切削,这有利于其生产效率的提高。

③适用于有色金属零件的精加工 :某些有色金属零件,因材料本身的硬度较低,塑性较好,用砂轮磨削时,软的磨屑易堵塞砂轮,难以得到很光洁的表面。

因此,当有色金属零件表面粗糙度Ra值要求较小时,不宜采用磨削加工,而要用车削或铣削等切削加工。用金刚石刀具,在车床上以很小的切削深度(ap<o15 mm)和进给量(f<01 mm/r)以及很高的切削速度(v≈300 m/min),进行精细车削,加工精度可达IT6~,IT5,表面粗糙度Ra值达01~04μm。

精度等级是一个公差范围,如果某项尺寸要求在这个公差范围内,就属于这精度等级。但因粗糙度是属于没有公称尺寸的一项精度要求,所以在行业内对粗糙度说几级精度那肯定是粗糙度的老标准说法,可以百度一下粗糙度新老标准对照表就知道了。

而配合精度H7,f8那就简单了,字母H和f是公差位置,数字7和8就是精度等级IT7和IT8。

至于精度等级和粗糙度的联系,这个明显尺寸精度越高,粗糙度就越小,至于受哪些因素影响,那就得长篇大论了,从设备刀具、切削速度、切削余量、材料等等,但归根结底是受成本影响。

将变压器的中性线接地引出地面,分成二根,一根为工作零线并保持绝缘,一根为保护接零与外壳相接。这就是所说的TN-S系统(即三相火线、一根零线、一根地线)。对于TN—S系统,重复接地就是对PE线的重复接地,其作用如下:(1)如不进行重复接地,当PE断线时,系统处于既不接零也不接地的无保护状态。而对其进行复重接地以后,当PE正常时,系统处于接零保护状态;当PE断线时,如果断线处在重复接地前侧,系统则处在接地保护状态。进行了重复接地的TN—S系统具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双重保护功能,即PE断线后由TN—S转变成TT系统的保护方式(PE断线在重复接地前侧)。 (2)当相线断线与大地发生短路时,由于故障电流的存在造成了PE线电位的升高,当断线点与大地间电阻较小时,PE线的电位很有可能远远超过安全电压。这种危险电压沿PE线传至各用电设备外壳乃至危及人身安全。而进行重复接地以后,由于重复接地电阻与电源工作接地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小于电源工作接地电阻,使得相线断线接地处的接地电阻分担的电压增加,从而有效降低PE线对地电压,减少触电危险。 (3)PE线的重复接地可以降低当相线碰壳短路时的设备外壳对地的电压,相线碰壳时,外壳对地电压即等于故障点P与变压器中性点间的电压。假设相线与PE线规格一致,设备外壳对地电压则为110V。而PE线重复接地后,从故障点P起,PE线阻抗与重复接地电阻RE同工作接地电阻RA串联后的电阻相并联。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重复接地电阻RE同工作接地电阻RA串联后的电阻远大于PE线本身的阻抗,因而从P至变压器中性点的等效阻抗,仍接近于从P至变压器中性点的PE线本身的阻抗。如果相线与PE线规格一致,则P与变压器中性点间的电压UPO仍约为 110V,而此时设备外壳对地电压UP仅为故障P点与变压器中性点间的电压UPO 的一部分,可表示为:UP=UPO×RERA+RE 假设重复接地电阻RE为10Ω,工作接地电阻RA为4Ω,则UP=786V。 如果只是对N线重复接地,它不具有上述第(1)项与第(3)项作用,只具有上述第(2)项的作用。对于TN—S系统,其用电设备外壳是与PE线相接的,而不是N线。因此,我们所关心的更主要的是PE线的电位,而不是N线的电位,TN—S系统的重复接地不是对N线的重复接地。 如果将PE线和N线共同接地,由于PE线与N线在重复接地处相接,重复接地前侧( 接近于变压器中性点一侧)的PE线与N线已无区别,原由N线承担的全部中性线电流变为由N线和PE线共同承担(一小部分通过重复接地分流)。可以认为,这时重复接地前侧已不存在PE线,只有由原PE线及N线并联共同组成的PEN线,原TN—S系统实际上已变成了T N—C—S系统,原TN—S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将丧失,故不能将PE线和N线共同接地。 在工程实践中,对于TN—S系统,很少将N线和PE线分别重复接地。其原因主要为: 1)将N线和PE线分别重复接地仅比PE线单独重复接地多一项作用,即可以降低当N线断线时产生的中性点电位的偏移作用,有利于用电设备的安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一定十分明显,并且一旦工作零线重复接地,其前侧便不能采用漏电保护。 2)如果要将N线和PE线分别重复接地,为保证PE线电位稳定,避免受N线电位的影响,N线的重复接地必须与PE线的重复接地及建筑物的基础钢筋、埋地金属管道等所有进行了等电位连结的各接地体、金属构件和金属管道的地下部分保持足够的距离,最好为20m以上,而在实际施工中很难做到这一点。综上所述,由于实际施工的问题,TN-S系统在实际中安全性有打折扣。 IT系统特点(不引出中性线)-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接地故障电流仅为非故障相对地的电容电流,其值很小,外露导电部分对地电压不超过50V,不需要立即切断故障回路,保证供电的连续性;-发生接地故障时,对地电压升高173倍;-220V负载需配降压变压器,或由系统外电源专供;-安装绝缘监察器。使用场所:供电连续性要求较高,如应急电源、医院手术室等。 IT 方式供电系统 I 表示电源侧没有工作接地,或经过高阻抗接地。每二个字母 T 表示负载侧电气设备进行接地保护。 IT 方式供电系统在供电距离不是很长时,供电的可靠性高、安全性好。一般用于不允许停电的场所,或者是要求严格地连续供电的地方,例如电力炼钢、大医院的手术室、地下矿井等处。地下矿井内供电条件比较差,电缆易受潮。运用 IT 方式供电系统,即使电源中性点不接地,一旦设备漏电,单相对地漏电流仍小,不会破坏电源电压的平衡,所以比电源中性点接地的系统还安全。 但是,如果用在供电距离很长时,供电线路对大地的分布电容就不能忽视了。在负载发生短路故障或漏电使设备外壳带电时,漏电电流经大地形成架路,保护设备不一定动作,这是危险的。只有在供电距离不太长时才比较安全。这种供电方式在工地上很少见。

Ra

32=表面光洁度6级。

Ra是美国标准的粗糙度符号。

表面光洁度是表面粗糙度的旧标准,它们的对应关系:

1、表面光洁度14级=Ra

0012,表面光洁度13级=Ra

0025,表面光洁度12级=Ra

0050

2、表面光洁度11级=Ra

01,表面光洁度10级=Ra

02,表面光洁度9级=Ra

04

3、表面光洁度8级=Ra

08,表面光洁度7级=Ra

16,表面光洁度6级=Ra

32

4、表面光洁度5级=Ra

63,表面光洁度4级=Ra

125,表面光洁度3级=Ra

25

5、表面光洁度2级=Ra

50,表面光洁度1级=Ra

100

以上表面粗糙度单位均为μm,即微米=10^-6米。

扩展资料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耐磨性。表面越粗糙,配合表面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摩擦阻力越大,磨损就越快。

2、影响配合的稳定性。对间隙配合来说,表面越粗糙,就越易磨损,使工作过程中间隙逐渐增大;对过盈配合来说,由于装配时将微观凸峰挤平,减小了实际有效过盈,降低了连接强度。

3、影响疲劳强度。粗糙零件的表面存在较大的波谷,它们像尖角缺口和裂纹一样,对应力集中很敏感,从而影响零件的疲劳强度。

4、影响耐腐蚀性。粗糙的零件表面,易使腐蚀性气体或液体通过表面的微观凹谷渗入到金属内层,造成表面腐蚀。

5、影响密封性。粗糙的表面之间无法严密地贴合,气体或液体通过接触面间的缝隙渗漏。

6、影响接触刚度。接触刚度是零件结合面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接触变形的能力。机器的刚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零件之间的接触刚度。

7、影响测量精度。零件被测表面和测量工具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都会直接影响测量的精度,尤其是在精密测量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表面粗糙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ra(美国标准的粗糙度符号)

ra是显色指数。

为了对光源的显色性进行定量的评价,引入显色指数的概念。以标准光源为准,将其显色指数定为100,其余光源的显色指数均低于100。

太阳光和白炽灯均辐射连续光谱,在可见光的波长(380nm-760nm)范围内,包含着红、橙、黄、绿、青、兰、紫等各种色光。物体在太阳光和白炽灯的照射下,显示出它的真实颜色,但当物体在非连续光谱的气体放电灯的照射下,颜色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我们把光源对物体真实颜色的呈现程度称为光源的显色性。

显色指数有15种颜色,15种颜色名称:R1,淡灰红色;R2,暗灰**;R3:饱和黄绿色;R4,中等黄绿色;R5,淡蓝绿色;R6,淡蓝色;R7,淡紫蓝色;R8,淡红紫色;R9,饱和红色;R10,饱和**;R11,饱和绿色;R12,饱和蓝色;R13,白种人肤色;R14,树叶绿;R15,黄种人肤色。

扩展资料:

由于光源的显色性会直接影响到照射物体后反射的颜色逼真度,光源显色性对摄影领域的彩色数码照片的影响也甚大,因自身的色泽与颜色与在标准光源的一致性差异,其典型表象为:

1、显色性好的光源环境所拍的的照片色彩丰富、饱和度适中或较高,色彩比较逼真,例如光谱全的日光或闪光灯照射下拍的照片;

2、在显色性差的光源环境里拍摄的照片则表现为色彩较淡饱和度较低,例如一般的室内日光灯、白炽灯以及三基色不平衡的摄影灯或室外阴天、阴影里所拍的照片。一般显色性差的照片都须经校色处理以便较好的还原人眼所见的颜色;

判断因显色性问题对数码照片色彩信息完整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显色性差的光源环境里拍摄的照片极易被人错误判断是否偏色,遇此照片时可在PS软件中调用“色相/饱和度”指令先做个检验,给照片加+50%的饱和度观察因显色性差而不能被察觉的偏色倾向(照片的整体主色调)。

临时测检之后可根据检验结果适当运用PS的多种校色指令对照片进行校色,比如检测到照片的整体主色调为偏青绿色,说明光源中R(红)与G(绿)比例不均混合出的白光中青绿色分量多,故反射成像的照片显色性也差。校色处理时可适当增加缺少的颜色予以补偿。

经过比较专业的校色技术处理后都可以把在显色性差的光源环境下拍摄记录到的本应是正常的,但被衰弱了的色彩信息得以较好的还原和重现至Ra值为100的光源表示下看到的色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a (显色指数(Ra))

以上就是关于在外圆车削中,切削用量与切削层参数有什么关系全部的内容,包括:在外圆车削中,切削用量与切削层参数有什么关系、请问机械加工精度等级,粗糙度和配合的问题,详见问题补充。谢谢!、IT系统的原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770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