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性价比的背后,除了省钱还有什么?

极致性价比的背后,除了省钱还有什么?,第1张

上海北京IT业界的圈子文化和差异。我相信大家很明显的感觉到有这个差异,那么具体的差异在什么地方?这种差异对我们IT产业到底有什么影响?这是我们讨论的第一个话题。

在开始之前我们做了个简单的调查,除了张冰、建硕、王君外,大家都在北京工作过。说明我们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先请在北京工作过的人来说北京的IT文化是怎样的?

亚涛:我到上海也有两年了,其实我真正的看互联网也是在上海开始,之前是以USE的角度来欣赏互联网。到上海之后,才有机会以参与者的姿态来看互联网。最明显的区别在你去选一个上海比较不错的网站很难,上海热线?MOP?你能想到的差不多也就这些,而北京就比较大一点,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和广州。

从城市文化来看,最大的区别在于上海人比较规范化,而北京讲究大开大合,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五大产业、七大方向,这是北京的一个特色,这和北京正正方方的城市规划一样。上海整的一个就是小桥流水的江南文化,它更注重的是细节。所以,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理念,上海讲究细,在细的方面相对比较出彩;北京实际上是一个很开放的思维,其中一个结果是会不断的有网站死去,但是不断有新的出来。上海相对的会少,上海比较安于去做这种东西。它们看的东西不一样,可能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差异。虽然两个城市人才的融合比较激烈,但是总的来说格局并没有改变。曾经有段时间,盛传新浪之类的公司要搬到上海,但是还是没有成型。我觉得必然有它的规律,那么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不是说上海不好,只是各走一个方向。就象南拳北腿一样不能说谁厉害谁不厉害,只是说在一个时段来比较的话,你可能更看重这个。所以,由于年龄和互联网经历的时间长短问题受限,我仅能从文化上去判断北京和上海这种IT的差别。

老华:所以你感受两个地方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各自行业的文化差异,两个行业的差异导致了两个产业的差异,可以这么说吗?

亚涛:我打个比方,虽然上海出了九城和盛大,如果中国要出一个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会在北京而不会在上海。比如说YAHOO已经出来以后,他可能会在YAHOO的模式下找一个东西作深化。就有如横向和纵向的关系,可能北京更多的是横向,而上海会纵向做的更深。

劲松:我本人是在北京上学5年,工作6年,后来到上海工作4年,我不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就从我个人的感受来阐述。从氛围来讲,我更喜欢北京。从小的范围来讲,无论是在公司中,还是行业中,北京相对上海更容易形成一个小的圈子。或者说,我在北京不管生活还是工作遇到什么问题,我的圈子都能给我提供很大的帮助。到上海以后,这种差别很大。而且,跟以前在北京工作后面来上海的一些朋友在沟通时,大家都有很类似的一种感觉:还是在北京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支持更重一些,这跟北京和南方两个城市文化氛围有着根本性的因果关系。以前在北京互联网圈子的时候,这种聚会是非常非常多,比如SOHU的市场部经理与别的网站相互之间都是非常熟悉的关系。而在上海,我相信客齐集不一定很熟悉其他同类网站。

在北京2000年互联网开始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会经常性的有这种聚会。在许多公司的BD预算都有这种相关的费用,以公司的名义来组织这种聚会,一起玩玩杀人游戏等等。以前在ELONG的时候,在工作中有需要别人帮助的地方,比如新闻稿只要几句话、MSN、电话就可以很容易的发在其他大网站上,所以说这种圈子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而在上海比较不容易找到。还有一种感觉,北京的互联网氛围要比上海强。我专门看了下cnnic的报告,北京几乎在所有的互联网数据都会超越上海,比如网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域名数、网站数,其中有些指标北京是远远超过上海的。同时,在我从事企业推广的时候也会发现,互联网产品在北京推广的难度要小于上海,可能是北京企业对互联网的理解更为深入。

明亮:我本身是北方人,从小就在北京一带混过来的,可能会比较偏激,我的经历也不具有什么代表性。我在北京呆了两年,新加坡、北京两地跑,其中也就一半的时间在北京。在上海连续呆了两年多,可能对上海的理解比较多。

这刚好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在业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P2P公司在融资之后就在想要把总部设在北京还是上海。做了一些调查,公司高层有一半的人支持北京,而另外一半的人则支持在上海,所以这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我当时提了一些建议,我比较倾向北京。我觉得一个互联网公司,北京有很多优势。如果说你要做一个游戏公司、媒体公司、ERP等做企业类的公司,我觉得上海更合适。还有一些具体的数据,比如chinahr工作人员直接拿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出:markting这个职位,差不多的薪水在北京的可选人员至少是上海的十倍左右。我来抛砖引玉,看看我们能不能从具体的案例来看这些问题。比如说大网站,北京显然比上海多,上海基本没有;游戏公司,北京也冒出来很多,成功的可以说没有,上海这边就有很多,像盛大、九城以及最近冒出来的九游,陆续有很多公司从北京搬过来,像游戏蜗牛,新浪乐谷也在上海;比如分众这样的媒体公司也在上海。通过案例是不是可以推出一些东西来,要是一个策略型公司的北京更合适,但如果你要注重执行、战术,可能上海可能更具备一些优势,当然这只是不严密的做出这些推论。

老华:你觉得那些公司更注重策略,哪些公司更需要执行力?

明亮:比如盛大公司的成功和他早期的渠道布局应该很有关系,我觉得这很多是要靠辛辛苦苦的南方人、上海人来铺下去。我读过一些盛大员工的手记,他们当时在全国各地跑的感觉就是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所以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的执行力。分众在楼宇的布局,很多要靠它的的sales全国各地跑才能把这些东西拿下来,包括一个个的广告单子。比如当时新浪、SOHU这一类NASDQ圈钱的公司更多的是策略方面的考量t

陈俊:我是上海人,去北京也不长,从前年去到现在。从我做媒体的角度看,北京和上海的差别是很大,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上海管的紧。北京就没人管,没人管的地方传媒就相对自由,自由的环境和气氛就是能够吸引各种各样的人到这边去,这边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去尝试。所以,就像刚才亚涛说的那样。我在北京生活就是一个感觉,在那你没感觉你是外边的人。可能老北京对适应现代公司比较弱,很多公司20-40岁的白领绝大多数不是本地人,本地人是配角。占比较大比例的是在北京读书的、毕业之后留下的、毕业之后到北京的外来人,所以说北京对外来人才的吸引不是政府主导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吸引。

而上海这边,历史上等于是海外文化植入传统农村、乡土中国的一个变异的基因。可以对老外说,你来上海你不可能了解中国,或许你去北京才可能知道中国是怎么样的。上海非常有活力的时期也就是1949年前,那时吸引五湖四海的那些买办、洋行的基因种下来,一百多年来,他还在发挥着作用。状元、秀才应该江南比较多吧?比较注重教育,所以上海白领的主体以本地为主。特别在九十年代的话,上海基本上很少有外来的人口。所以,我觉得他养成了一种按部就班的习惯,这个是一方面。再一个,我觉得上海的市政府就像新加坡政府一样全部把你管好、管得舒服。所以你去看上海书报亭要比北京的绝对漂亮很多,但书报亭的东西就和北京差很远,IT圈也可以这么类推。就像2000年的时候上海比较大的就etang、易趣,而北京就很多,比如NASDQ率先上市的就都是北京的,北京做门户占据着先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就是一个big mouse,刚去北京的时候真的很惊讶,怎么可以这么厉害,几个人碰在一块就可以开一个很有声有色的会,上海就很少有能会这么能侃的。你去看上海有比较好的演艺明星、作家?没有。这只是描述一个现状,就看将来怎样了。我们现在也在做这个努力,希望上海更丰富多彩一点。

老华:王君,你肯定认识很多北京的圈子的人。从你的感受来讲,北京和上海到底有什么差异,你的感受是什么?

王君:我是江苏人,在厦门工作了五年,刚来上海。感觉北京更具有民族特色,而上海更具洋派、西方一点。比如说谈话的内容,上海更多的是家事、国外事。

张冰:我没有在北京呆过,工作的地点是上海和新加坡,在新加坡呆了满多年,在上海也呆了满多年。其实对于北京,我也曾和北京的朋友聊过,也算是去过北京,但是没有真正在北京生活过,从大家说的也更加深了我对北京的这种印像。北京看上去更自由主义,大家更倾向于在自由的地方多说点话,哪怕报纸上不能讲的。上海更小资更功利主义一点,就像刚才王君**讲的这样更关注自己这滩事,关注自己能赚钱、买房、买车。特别在朋友的连接方面,类似言论方面并没有那么广泛。单一个个体来说,平均一个北京人交的朋友的圈子和一个上海人相比,北京的肯定大于上海的。那么,这个是和上海人的文化根底有关,更接近精英文化,小资文化。这个圈子相对较小北京相对更大,但是相对更松散点,这个是我的感觉,当然对北京这块可能不对。

从IT企业来讲,我有一点同意明亮的说法,从存在看因果,北京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成功的门户网站,他的成功不是靠耕种自己的田地得到,而是靠一个大的推广,靠一个号召力,占领文化言论的制高点。对于上海来说,出的就是盛大这样一开始并没有合适的渠道要找一个渠道赚钱,这是他一个关键的布局点。避开原有的渠道,用新的渠道做出的事。包括其他成功的例子,基本上都上属于埋头耕自己的田出来的成果。当然里面不乏精明的计算,北京人谈一件事不太谈及成本,只要能成就行;而上海说,我要做这个事首先要算,开一个店铺要多少钱,到时候推广要多少钱,其实每一步都在算,我保证我每一步可以进也可以退,至少有一些比较精明的计算在这里面。坦白说也许这可能使得上海IT企业的成功率更高一点,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双方做事方法的不同不等于说好和坏的比较,只是做一个阐述,感觉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对于明亮的这个例子,假如是基于P2P的模式主要是以策略性的推广为主,也许更适合在北京。从资源讲,上海和北京都有足够的资源,不管北京和上海比多多少,在这么大的一个池子里都有总能有你要的鱼。就是说,这个不是主要的问题,何况各位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上海,对不对?可见就是为了机会而来的。我感觉重要的是对P2P这样一个产业的部署、发展的一个想法。特别是一个公司,不可避免公司高层的想法,必须平衡这些事,这个大概是我对他刚才那个case的想法。

老华:北京工作了一年,上海工作了很多年,所以你来谈谈你感觉中的北京和上海IT圈文化是怎样的一个差异,也可以说你觉得这种文化差异对IT产业有什么影响?

志浩:这个题目很大,我是2000-2001年在北京微软,1997-2000年在上海微软。说实话,对北京和上海IT文化没有太多的了解,也主要是通过朋友交往来谈一谈。北京有很多总部在那,资源比较丰富,做事也确实像张冰说的不太考虑成本的核算这些,讲究快速的占领市场,先占有市场再说。特别结合互联网来说,他有着特别深厚的文化氛围,所以比较有一个文化上的呼应。还有一个从企业角度来说,很多总部在北京,所以你只要在北京能够攻关下来这些总部的话,在全国推广更容易些。所以更多它更多的是高层路线,所以它都是大投资、大手笔,高投入希望得到高产出,效率也会比较高一点。上海有着非常好的从业人员,市场意识比较强烈。在上海拜访的一些客户,他们讲究的是实用性,需要你马上能解决他们的问题。网站的话也是上海的消费者比较实际,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比较实际的利益也很难取得成功。

明亮:讲一个有趣的事实来应证刚才几个人讲过的一个观点:自古以来,中国的皇上通常是北方比较多;宰相,通常是南方比较多。即使唐朝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还有50%鲜卑血统,后面的更不用说了。

建硕:我是北方人,前一段我刚写一个文章说,很少能看见一个北方过来的人两年内能喜欢上上海。我来上海的前两年,像所有从北方过来的人一样,是比较痛苦的两年 --- 横挑鼻子竖挑脸感觉哪里都不对。但是很奇怪的是,我也很少能看到过了两年之后依然不喜欢上海的,其实初来上海和上海的不合与中国绝大部分地方的不合是骨子里的。

我觉得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要小心和谨慎,因为凡是牵涉到北京和上海的话题必然要捅破一个炸药包。尼采说过"思想家通常会用简单的 - 比事物更简单的方式 - 来看待事物"。我很容易走到说北京是怎么样上海是怎么样(的路子上)。但是北京一千多万人,上海一千多万人的生计真的不是我几句话能够概括的。

从文化说,《读城记》里面有两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北京是城,它里面是圈子的文化;上海是滩,是一个没有圈子只有地域的文化"。上海人不管走到哪里他首先是个上海人,其次才是做什么的;北京人首先是个圈子里的人,比如做IT的、医生、摄影家,其次才是说我是北京的。所以这种圈子的融合在北京更容易些。

刚才我听了大家很多的观点基本上是说北京比上海更适合互联网,我也基本同意。无论你说哪方面都是对的,就像你去看很多北京和上海的论战,两边说的都对的。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只摸到其中的一个部位,所以说得都没错。从IT上考虑吧,我是这么想,北京有媒体、政府、创新的资源,每次到北京开会我都觉得自己上个乡下人没见过世面,这么多的资源以前从没想到过。

但是一种感觉就是,上海还介于北京和硅谷之间。虽然硅谷也有很多人际的关系,但是美国整的一个文化是讲究效率的,所以你可以看到20 人已经是很大的公司,50个人几乎离上市也不太远了。他们用很少的人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效率 -- 不需要太多的聚会就可以完成事情的效率。这里面的区别就叫"多样性导致了缺乏效率,一致性导致了效率,效率又导致了一致性,一致性其实就是质量"。

而人本身缺省的话是多样的,必须要经过像上海公司里那样严格的培训才能培养出来一个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白领。一个公司面对那么多样的市场,唯一的办法就是我养很多的人,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所有的活动是通过人和人的关系才能把事情做成。如果大家在一个以效率为指标的竞争里的话,就只有消灭多样性(才能成功)。有了一致性,那么我不需要很多人,只要发一个通稿,就会有人报道;只要发一个竞标书就有很多人来应标。很快就把事情办了。

但是很不幸,这种做法是很没有人情味的。尤其中国的文化是要求多样性的。用户他不是觉得服务一致是好,给我不同的这才叫好。所以"有效率的"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人情味的。对于一个冷冰冰的,效率对效率、效率至上的一个城市来说,就会给人这种感觉。

每次到北京,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感觉特别的亲切。北京像一个破沙发,无论你穿着鞋也好,穿得很脏也好,反正往那一躺很舒畅,虽然他是破破烂烂的,感觉不像上海这么光鲜。

上海你感觉到处建设得都很好,非常光鲜,但是不自在,不是一个自己有随便躺的地方。两者相比,我会觉得两个城市我都很喜欢。所以我在网上看论战都觉得很憋气,为什么要非得把北京说的很差,或者把上海说的很差?这样的论论战永远没有最终的赢家。

陈俊:从NASDQ上市的IT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市场来看,可以发现在上海不在北京的已经超过北京。我觉得北京以政治、文化、传媒为中心,所以我觉得YAHOO!这类做传媒的一定在北京,在上海偏重做商务的,这个是我得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互联网的第二波又兴起的话,WEB20大家都很兴奋的去谈,20更是以用户体验为准则去看的话,我倒觉得可能是说城市的方方面面来看,北京未必适合,北京向来就讲究一个大,讲究一个由上至下。

从我个人的生活体验来说,我是不喜欢北京的,因为我觉得北京的马路虽宽,它走路不方便,车开的你也未必舒服。北京是一个举行仪式的地方,它的舒服可能是在胡同里面,反正我觉得土生土长的你都会觉得舒服的,一直生活在北京胡同的和上海弄堂的人他各自都很自在,所以没法用胡同和弄堂之间我一定比你舒服。

所以回到IT将来的发展来看,我倒不觉得北京一定占有很大的优势,上海未必没有机会。但我觉得可能北京和上海都缺东西,北京缺一些尊重市场经济规则的东西,我是非常希望市场经济的力量能够冲刷北京的每一条街道、每个角落。这样的话,我相信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在北京2008的时候会对北京留下好的印象。我相信绝大多数对北京的坏印象是来自出租司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他就是一个interface,其实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很不友好的interface。他的服务也好,专业也好,但是考虑到社会交往来说是不行。我觉得无论是IT也好、互联网也好,它越来越强调的是一个用户至上。而不是仅仅把用户圈过来、占领市场,作为市场的话我觉得北京要做好真的是要从思想上做一个很大的转变。但是我对北京还是有信心的,1995年去北京时特别的失望,后面每年都会去,它的服务业的纵向变化提高还是满快的,虽然横向来比还是有差距。其实一样,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就像上海和香港的差距,就如香港和国外的也是有一定的差距。

就像刚才建硕说到的国外,我觉得我更喜欢巴黎、阿姆斯特丹,它们就是把上海和北京的优点全部融合在一起。我想多样也好、效率也好都有,这其实就是我们大家都要追求的一个目标。刚才建硕也说了,不要互相PK,而是要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劲松:我觉得建硕刚才说的一个词特别好,就是效率。我听人介绍过上海有一个数据是远远超过北京的,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我个人也有一点感受,上海IT的节奏相对有比北京更快一点。而且明亮刚才也提出一个问题,那家P2P的公司选择上海的理由会不会是效率更高,人力成本更为节约,这是否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

亚涛: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北京和上海的差异?目的不在谁好,而是希望拿出自己的建议给别人去听,我们最后要达成的一个目的是希望给看到这次论坛的这些人一些建议。无论做IT也好、互联网也是无非就研发与运营这两种人,我们就是想给这两种人一个建议,你怎么去看你自己,你去选择上海还是北京。你是公司老板,你考虑公司放在上海也好还是北京也好。对于公司来说,无非就是政策与公司环境。当他的政策占上风的时候,他一定会选择北京,所以无论公司还是个人选择,如果你认为偏重毫无疑问你要选择北京。上海经济环境相对成熟,与国际化接轨,金融体系非常完善。央行在上海新成立了一个总部,这在世界上都没有先例一个国家可以有两个银行总部,它也是在做一些尝试。

对于IT来讲这是一个资本融入最大的行业,无非是要关注财政、税收,尤其是上海的税收,想在上海去做一些像北京一样的猫腻、逃税不可能,上海相对来讲是非常的规范,上海不见得能比北京降低成本的。北京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让你的运营成本无限降低,因为他有政策这把伞,在上海打不起这把伞,你只能按照政策走。所以说,我们只是希望我们的讨论能给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就应该选择不同的城市。比如刚才那个P2P公司他现在要做的是什么?P2P!现在要冲的是IPTV,IPTV要冲谁?广电!你要去信产部拿这些东西,如果让我建议我会让你首先在北京,这个没有争取下来,你不要去谈用户感受,国家都不让你干了,你还有什么用户感受?可能以后你把一些用户的重点放在上海,政府公关部门放在北京来解决一些不同层面的问题。

所以,北京和上海无所谓好还是不好,仅仅是通过我们这些从业人员的从业经历给大家一些建议。当你需要像这样的公司去选择北京还是上海的时候,可以尽量的理性一点,不能仅仅因为上海有小笼包北京有炸酱面来做选择。作为我们IT行业来讲,公司来讲更多的是应该是理性的去思考行业的这些东西。

老华:首先,我觉得这个话题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从天时、地利、人和讨论下来,可能今天这个话题讨论不完,我站的角度可能和大家有所不一样,我觉得我带来的更多的是反思吧。这个话题不是今天才有,其实前几年就有,包括上海的产业界、上海政府就在反思这个问题,上海的IT产业为什么一直没有北京做的好,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到底差异在哪里?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包括各种扶植政策。

从今天我们来看,就像陈俊说的那样虽然上海的NASDQ多一点、市值高一点,其实如果从互联网产业的总量来讲,上海比起北京远远小得多。互联网产业这个角度,上海比不上北京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上海互联网产业比不上北京?我相信这里面的原因很多,给我自己的一个感受就是上海的圈子文化没有形成。其实从地理的角度来讲,过去的北方是一马平川,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群居的形式,可能自古以来就是群体的活动,是以圈子为主。江南自古以为是附属之地,一块小田就养一家三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对非常发达,这么多年的地理历史因素就形成了北京的圈子文化盛行、上海个体文化为主。圈子文化的好处在于互相激发、影响、刺激、吹捧与鼓励,对IT圈来说,上海的个体可能不比北京的差,可能某种程度更为优秀,各有各的好处。北京有一个好处就是互相吹捧、互相抱团,一有什么问题就一呼百应、互相支持。上海就没有达到这种效果,上海更多的还是自己闭门造车。上海的IT产业要搞好可能有很多方法,也许可以走的一个办法就是也把我们上海IT的圈子文化忽悠起来,我们有些事情也能够一呼百应,互相支持,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也许我们5G的讨论会解决不了大问题,虽然不能产生什么金玉良言,但是我期望能形成一种氛围、圈子、互相吹捧的习惯和气氛。也许我们的力量很微笑,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也许能把我们上海往上吹捧一点。

我是IT悟道,点击右上方“ 关注 ”,每天为你分享IT、 科技 、数码方面的干货。

IT人员经常碰到的显示接口无非这几种,VGA、DVI、HDMI、DP、type-C五种主流接口。

如果学习5个接口还嫌多的话,一定要掌握这个接口,否则就太外行了。

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是目前最主流的高清接口,同时传输视频和音频信号。

最高数据传输速度为18Gbps,传输信号时不进行数/模或者模/数转换。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是目前最为流行的高清接口。,主流笔记本、液晶电视、显卡、主板中都采用此接口。支持2K、1080P,720P的全高清格式视频输出。

VGA接口,三排15针,属于老式接口,现在基本已经开始逐渐淘汰了,但是受众面依然非常广泛,绝大部分视频设备都支持这个接口。在新显卡中,基本不再支持VGA接口了。

VGA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而且只传输视频信号,没有音频信号。

DVI是数字视频接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VGA的升级版。

要比老式VGA接口好的多,但是与VGA一样只支持视频信号,不支持音频信号,接口的体积也不小。

DVI接口已逐渐淘汰。

DP是DisplayPort的缩写,与HDMI接口均属于数字高清接口,均支持一根信号线同时传输视频和音频信号。

Type-C接口能实现双向40Gbit/s传输数据,可以同时传输视频、声音和数据。

VGA传输模拟信号,HDMI、DP、type-C、DVI传输数字信号。

VGA和DVI只支持视频传输,不支持音频传输。

HDMI、type-C和DP可以同时传输视频和音频。

各种接口直接都有办法转接,只是注意一下,VGA传输的是模拟信号,其音频输出需要单独的音频线(如果需要传输音频的话)。

IT人熟悉了这些接口,加之各种转换,应用时得心应手,如有神助。

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发表 评论

喜欢就 点赞、转发+关注 吧。

#我来科普# #科普一下# #数码圈八卦#

霍格沃兹校徽、9¾ 站台、金色飞贼因为一场发布会,这周,北京环球影城的魔法气息席卷了整个微博数码圈,Redmi 联手哈利·波特 IP 在这里发布了新产品,Note 12 Turbo。

环球影城以西 5 公里,95 后奶爸王小博破天荒地没在这个点哄他宝贝女儿,而是在屏幕前盯着这场发布会。

之所以用「破天荒」来形容,一方面,我单纯是想借着码字之便出口恶气,谁让某些人天天炫耀他有个闺女;另一方面,我也很难理解他为何会对一台来自红米的非旗舰机有如此大的热忱(没有任何说红米不好的意思,存在即正义),谁让某些人的手机、平板、电脑三件套都印着苹果标不说,还不是「Pro」就是「Max」。

王小博对红米 Note 12 Turbo 的狂热,我大概也就在一周内听他提了三千六百次。甚至在发布会开始前 2 小时,他还到处打听有没有能去到现场的机会。

我问他,「你喜欢它什么」?王小博没有长篇大论一二三,只以「嗨嗨嗨」和付款订单截图作答。

翻翻微博搞机圈,我通篇看到的是一个字,值,两千来块给你这配置,还要什么自行车;再看看市场反应,红米说,Note 12 Turbo 「只用了 25 小时,刷新 2023 业界全天纪录」,你的身边或许也有几个「王小博」。

而这样的情况在这周已经是第二次了,红米之前的例子来自车圈,上汽飞凡 F7。

价格彩蛋

今年元宵节的前一天,上海安亭,飞凡汽车总部二楼小会议室里,一张长桌两侧坐满了人,一边是飞凡公关、市场口的相关领导,一边是媒体,其中包括三位车圈顶流 KOL。

临近饭点,每把椅子面前都摆了一份简单外卖,大家边吃边聊,因此众人也显得更松弛一些。

在 2023 年初的时间点,「价格」是怎么也躲不过去的话题,而飞凡首先释放出沟通的诚意,「就差一天,也没必要瞒着各位老师了,F7 的预售价定在 28-35 万元」,这个价格并没能让媒体的表情产生什么波动。

它算不上贵。5 米车长,3 米轴距的实车就摆在楼下,足够舒适的座椅,眼熟但挑不出大错的内饰,掀背的尾门设计无论是从硬件参数,还是静态细节,飞凡或许不是那么擅长打造产品爆点,但飞凡比很多品牌都精通什么是好的实际体验。

它也算不上便宜。在近似的价格段,飞凡 F7 需要面对 2-3 款已经开始跑量的竞品。而飞凡由于品牌独立后的第一款产品 R7 表现一般,在今年这场新能源肉搏战中,飞凡急需一款能让它破局且站稳脚跟的产品,定价算得上是降价大潮中最快的一把刀,但在座的媒体都觉得飞凡这把刀可以磨得再快一些。

这一磨,就是 50 天。3 月 28 日,飞凡 F7 正式上市。此前 28-35 万元的预售价摆在那里,可以预期到调低售价,很多人都说飞凡要奋力一搏了,但很多人预期不到飞凡「奋力」的力道。2099-3019 万元的价格一出,热度四起。

而「2」字打头还不是飞凡 F7 的底线,别忘了,它是可以换电的,在选择了电池租赁方案后,即便最低配版本当前还不可下订,77 度电的进阶版门槛也直接下探到了 15 万元以下。

如果说,红米 Note 12 Turbo 的价格惊喜来自于不同存储版本间的极小售价差距,那么飞凡 F7 就是真的在绝对售价上给了市场一点出其不意。

还是那句话,别忘了,这是辆车长 5 米,轴距 3 米的纯电轿车,而飞凡 App 后台暴增的并发浏览量数据,也顺便考验了一把飞凡 IT 团队应急扩容的水平。

这只桶的板有点密

我把飞凡 F7 和红米 Note 12 Turbo 放在一起说,可能飞凡会有点不高兴(好吧,敲完这句话后红米也很可能不高兴)。

Anyway,我仍然觉得这两款不同领域的产品在某些特征上是有相似点的,比如上面说过的价格策略,比如下面我想讲的产品力。

智能手机在中国普及了十来年,厂商间的相互内卷已经把用户教育得足够「参数敏感」,因此如果只凭低价这一招很难吸引到用户的钱包,而红米 Note 12 Turbo 的「值」也是建立在「性能够用」之上的。

首发高通骁龙 7Gen2+(差不多可以看做是 8Gen1+ 的弟弟),LPDDR5 + UFS31(完美继承 8Gen1+ 规格),MIUI14(虽然可以再去微博催催金凡),SOC + 存储 + 系统,对于一台手机而言,稳住这三条底线,大概就能确保流畅 App 体验,这也是大伙儿被价格特点击中时,可以无脑冲的一大理由。

但汽车不是这样。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势力把手机厂商的「参数流」引入了汽车行业,而我们又试了一些「纸面参数天花板,实际体验脚底板」的新车后,我越发理解为什么说「汽车是一项多学科、多领域相互交叉的系统性工程载体」。

翻译成人话,它或许搭载了功率很高的双电机,但你不知道它的响应速度、动力输出特性;它或许用上了全铝合金材质的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挂,但你不知道它甚至可能比不上某些传统车企的板车悬挂;它或许标配高通骁龙 8155 芯片,但你不知道它的车机 Bug 可以多到何种程度总之,参数很重要,但硬件参数只是整个木桶中的一片或几片板,而我对一台车的观感往往也变成了一个类似「拉清单」的过程。

拉清单了

因此,在第一次看到飞凡 F7 的硬件指标时,5 米车身,3 米轴距,400kW、700Nm 双电机,零百加速 37 秒,90 度电池包,CLTC 600km 续航,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嗯,就,还不错?这种平淡无波澜的反应就是新势力相互内卷之下的真实写照。

纸面参数,OK。

第一次看到飞凡 F7 实车时,外观,尤其是前后灯组的设计,虽说和已上市的蔚来 ET5 很是神似,但拉开到整台车的姿态,飞凡 F7 显然是不同尺寸定位的车型,更舒展,同时也和谐。

内饰,虽然从三联屏到座椅调节开关,都像极了奔驰,但车内氛围至少不会让人反感。座椅,抛开巴不巴赫的,至少在静态下,它够软,包裹性也好,尤其是后排头部空间,即便是一米八的大个儿,也没出现「头顶天幕玻璃」的尴尬场面。

静态感受,OK。

第一次开到飞凡 F7 时,巴赫座椅没白吹,开起来了 F7 的座椅依然舒服。动力,不光峰值输出没的说,飞凡还是目前国内厂商中, 我认为单踏板逻辑做得最好的品牌。

悬挂,坦白说我觉得取向有些偏硬,和舒适的风格有些跑偏,但好在座椅扳回好几城,这些有的没的抱怨我都是在驾驶位上才感受到的,一旦切换到乘客位,爱谁谁。

能耗,16kWh/100km,实打实的近 500km 续航,非常可以了。智驾高速 NOA 领航,我甚至向飞凡的人提议,这完全可以来一场真刀真q的「北京五环路领航横评」,飞凡 F7 绝对不虚市面上所有搭载了激光雷达的对手。

关键使用体验,OKK。

「关键」这个词很灵性,因为飞凡 F7 当然不完美。

单踏板国内最好,但比起特斯拉,它还是在抬脚和制动之间有一段明显的延迟;悬挂偏硬,这一点在方向盘的触感上反馈最明显,即便是平整的环路,我依然能感受到从车轮传来的持续不断的稀碎震动,我不觉得这是路感,更像是单纯的驾驶感不高级;车机虽然用了 8155,虽然屏幕很大,但目前功能非常有限,还是不是会有卡顿的现象;高速领航面对匝道汇入主路前突然变宽的车道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后车门后侧有突出一大块包裹上轮拱的部分,导致后排乘客在狭窄停车位中,会比其他同样宽度的车更难下车。

但瑕不掩瑜,「关键」这个词依然很灵性,搭配飞凡 F7 非常有诚意的上市价格,我们为什么要苛求完美?这世上又哪有什么完美?

给个结论,飞凡 F7,真心可冲。

只不过,即便很多人直到现在都不知道以上 800 字所讲的内容(当然了,这完全是我们能力不足的铁证),周二晚上他们依然激情下单了,只因为便宜?

写在最后

三年管控,一朝放开,很多人觉得 2023 充满了希望,我也一样。但老百姓口袋里的余额大多需要以时间来积累。

三年之后,「20 万的 C6 老气横秋,12 万的 C6 成熟稳重」告诉我,可能真的只是因为便宜。

「当我们能用一样的价钱买到一辆尺寸更大,级别更高的车时,为什么不呢」?

面对这个问题,过去我大概会秉着「一分钱一分货」理论予以回击,但现在,第一,我们要感谢国内汽车供应链的整体大发展,只要是正经造车的,我们现在很难遇到一辆啥也不是的破玩意了;第二,我们要感叹飞凡正所处的特殊阶段,一方面,这个新品牌正承受着巨大的存在必要性压力,另一方面,有上汽做后盾的它的确也拥有更多的底气。

因此,没必要怀疑飞凡的奋力一击,飞凡 F7 真的还挺有诚意;大可以亲自去试试老炮儿味的新势力,更何况飞凡 F7 真的还有点东西。

就如同奶爸王小博沉迷红米 Note 12 Turbo 那样,这何尝不是消费观日趋成熟的一种表现。

尤其是当我的另一个「富二代」好友昨天也下单了一台红米 Note 12 Turbo 时。

啥也不说了,好好挣钱吧。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追风逐电蓝莓0154,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以上就是关于北京和上海哪个好,我做IT的,请从科技、人文、环境、金融等多角度阐述全部的内容,包括:北京和上海哪个好,我做IT的,请从科技、人文、环境、金融等多角度阐述、IT人一定要知道的高清接口和转接线:VGA、DVI、HDMI、DP、Type-C、极致性价比的背后,除了省钱还有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777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