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才金字塔结构是如何划分的试诉对IT人才培养的看法

IT人才金字塔结构是如何划分的试诉对IT人才培养的看法,第1张

如果说等级证书的话,国家认证的有1-4级计算机证书。同级证书也有不同种类,比如3级证书就有PC技术、网络技术等。

如果说认证的话,有很多类,IT行业常见的就是网络工程师认证和软件工程师认证,这些国内可以在北大青年培训中心进行学习和考试,考试通过就能拿到。

还有很多不同的认证,比如微软认证、ISA认证等。

证书毕竟都是敲门砖,主要还是看技术。但没有这些敲门砖还是不行的,看个人爱好和能力,考取一些证书还是有用的,及时没有考上,学习的过程也能让你获益匪浅。

IT是Information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应该这样理解:IT应是一个行业,而这个行业包括了很多不同的职业,这些职业都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其实说到IT(Info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包括范围之广,大到包括航天卫星,小到一个公司的打字员都与IT有关,不过我们目前讨论范围初步限于与电脑技术及其行业应用。

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传感技术 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

-----通信技术 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

-----计算机技术 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所谓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其他产业与行业,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承担了一个得力工具的角色。

顺便说一句何谓IT产业,有一个大致的分类,可以供大家参考:

IT基础技术的提供 IC研发、软件编写 如INTEL、MS等

IT技术产品化 元器件、部件、组件制造 如精英、大众等

IT产品集成化 计算机及外设制造商 如联想、IBM

IT产品系统化 解决方案、信息系统 如华为、HP

IT产品流通 渠道、销售 如神州数码

IT产品服务 咨询服务和售后服务 如蓝色快车

IT产业舆论支持 IT类媒体 如CCW、CCID

IT产业第三方服务 各种需要配套的服务 如法律咨询、PR服务

IT后备人员培养 各种院校 如计算机专业

IT产业合作组织 各种协会、集会

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于1999年联合发布。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都是美国资深的金融投资公司,而全球信息技术业最发达的地区也在美国,所以这两家公司在99年公布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中》将信息技术业详细进行了分类和划分,是互联网实验室制定IT上市公司分类标准最重要的参考之一。

中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如何由 “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

2008-10-18 08:4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网友评论 0 条 当前困扰着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障碍依然是“橄榄型的人才结构”。有别于软件业发达国家的“金字塔型”人力资源结构,中国软件产业目前稀缺的是“高精尖人才”与“底层实战型人才”,至于起着中坚作用的软件工程师则资源丰富。一位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的***表示,本土软件企业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往往只考虑国内用户”,不会结合国际化需求去研发,因此,中国软件企业实现国际化是比较难的。

人才的确已成为制约中国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使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如何使中国软件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软件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失衡、局部资源稀缺。当前国内软件人才总量其实并不少。美国每年由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仅为数万人,而据统计,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新生数量达570万,其中至少有10%的学生选择了与IT相关的专业——这些学生往往头脑聪慧、成绩优秀。同年,中国软件业的人才缺口达20万,且“这一数字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看似矛盾的数据表明,在中国,软件人才匮乏不是全局现象,而是局部现象。

想要做大做强、走向国际的本土企业最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那种有国际化的前瞻视角、且熟谙大型软件研发管理经验的高端精英,另一类则是有助于实现软件研发规模化、流程化、“工业化”的基层人才。而两类人才恰恰是“橄榄结构”的上下两端。这就使得企业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而正规大学培育的学生也往往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因为经验不足,不可能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掌控全局的架构师,但若让他们去基层做“流水线”工作,又未免有些大材小用。

在我看来,造成中国软件业人才结构失衡、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才供求的矛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我国软件产业收入已从2001年的79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834亿元,增长了6.3倍,在全球软件产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87%。但是,担当培养“金字塔底层的实战型人才”的软件职业教育,其步伐没能跟上高速发展的软件业,以至固有的人才培育模式难以满足软件产业快速增长的需求。

其次是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矛盾。客观地说,国内高校的教育内容与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导致每年软件专业的毕业生中只有20%的人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第三是职业技能与思维模式的矛盾。作为正规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民间企业和机构的IT职业培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但却不一定能给他们国际化的视野和应对复杂问题时的思维模式。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强化教育机构与软件企业间的合作,引入研发实战教程,提升IT课业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使高校培育的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来而能战”、“战而能胜”;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那些研发、管理经验较丰富的跨国企业积极向本土同行传输经验、传输流程、传输人才、传输“视野”。

换言之,只有在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上述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而在此进程中,拥有成功经验的跨国软件企业理应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跨国企业参与软件职业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微软为例——作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参与者和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微软公司始终将培育软件精英、推动“智造”升级视为我们的使命。近年来,我们与国内高校及企业间“育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

我想指出一点,像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不断扩展其研发团队的规模有利于所在区域乃至整个中国IT产业的人才培养。IT产业从最初形成时起,便被打上了开放、合作与分工的烙印。业内几乎每家成功的公司都在不断输入资金和人才,输出行业精英和先进的技术与产品。我非常希望在这些员工中,能够涌现出未来中国的IT业创新领

互联网技术定义:互联网技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建立的一种信息技术(直译: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直译:internet Technology;简称:IT。

IT人才就是这些行业的从业者

大写的IT是“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的缩写,指计算机、通讯及相关技术。而小写的it是指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物体。IT业(通常就指计算机业)恰好带着这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一副是高科技的美妙动人;一副是商场争利的贪婪赤裸。 它将人类的聪明智慧、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不择手段的发财梦想揉合在一起,促成了19世纪以来最壮观的新技术爆炸。

顾名思义IT人才就是指从事信息技术(IT)并具有一定扎实的IT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工作人员

IT行业总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

1网络

2软件

3集成电路

如果您希望进入IT行业,那么您先要确定进入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个。

三个方面的就业方向:

1集成电路方向,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方向,需要求职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很能通过培训来补充,需要很好的类似于大学教育的培养;这类人才就业面很窄,但如果就业了,其薪水很高(当然要看企业的情况)

2软件方向,这个方面比集成电路设计在专业上相对宽一些,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也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常规的培训可以使一个没有软件基础的人成为一个软件蓝领,但要成为软件设计人员,还是需要相当的工作与学习时间;这类人才大多就业于软件企业;

3网络方向,这个方面涉及的面就比前两者宽得多,通过培训可能从一个对网络技术不了解的人逐步成为网络的工程师,因为网络技术是一种更偏向于 *** 作的技术。在就业面也宽得多,因为信息化是一个全社会的工程,政府、企业都在进行信息化,都需要在网络方面寻找合适的人才进行其网络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

希望能帮到你

计算机等级证书分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当今国内流行的各种IT考试认证,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水平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计算机高新考试)、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CCT)、行业认证(包括微软认证)、国家信息化技术证书、印度NIIT认证、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NIEH)认证、北大青鸟ACCP认证等。

以上就是关于从事计算机IT行业需要什么等级证书认证全部的内容,包括:从事计算机IT行业需要什么等级证书认证、IT是什么IT包括哪些方面IT行业IT人才IT技术的层次、IT人才金字塔结构是如何划分的试诉对IT人才培养的看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066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