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IT项目管理

如何进行有效的IT项目管理,第1张

PDCA循环运用与流程图 创新是把一种认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其中存在较大的思维发散空间,结合PDCA循环在制造过程中对于质量改进的作用,按照“四阶段、八步骤”的提法,创新过程中PDCA循环的运用可以参考图1所示来完成。 在实施中应注意任何结论的获得都要以事实为依据,运用统计工具进行合理的分析。 1P阶段 即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步骤一:选择课题 新产品设计开发所选择的课题范围应是与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企业获利为目标的。同时也需要根据企业的资源、技术等能力来确定开发方向。 课题是本次研究活动的切人点,课题的选择很重要,如果不进行市场调研,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就可能带来决策上的失误,有可能在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后造成设计开发的失败。比如:一个企业如果对市场发展动态信息缺少灵敏性,可能花大力气开发的新产品,在另一个企业已经是普通产品,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选择一个合理的项目课题可以减少研发的失败率,降低新产品投资的风险。选择课题时可以使用调查表、排列图、水平对比等方法,使头脑风暴能够结构化呈现较直观的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 步骤二:设定目标 明确了研究活动的主题后,需要设定一个活动目标,也就是规定活动所要做到的内容和达到的标准。目标可以是定性+定量化的,能够用数量来表示的指标要尽可能量化,不能用数量来表示的指标也要明确。目标是用来衡量实验效果的指标,所以设定应该有依据,要通过充分的现状调查和比较来获得。例如:一种新药的开发必须掌握了解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新药审批政策和标准。制订目标时可以使用关联图、因果图来系统化的揭示各种可能之间的联系,同时使用甘特图来制定计划时间表,从而可以确定研究进度并进行有效的控制。 步骤三: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 创新并非单纯指发明创造的创新产品,还可以包括产品革新、产品改进和产品仿制等。其过程就是设立假说,然后去验证假说,目的是从影响产品特性的一些因素中去寻找出好的原料搭配、好的工艺参数搭配和工艺路线。然而现实条件中不可能把所有想到的实验方案都进行实施,所以提出各种方案后优选并确定出最佳的方案是较有效率的方法。 筛选出所需要的最佳方案,统计质量工具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矩阵图都是进行多方案设计中效率高、效果好的工具方法。 步骤四:制定对策 有了好的方案,其中的细节也不能忽视,计划的内容如何完成好,需要将方案步骤具体化,逐一制定对策,明确回答出方案中的“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使用过程决策程序图或流程图,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将会得到分解。 2D阶段 即按照预定的计划,在实施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步骤五:实施对策 对策制定完成后就进人了实验、验证阶段也就是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按计划和方案实施外,还必须要对过程进行测量,确保工作能够按计划进度实施。同时建立起数据采集,收集起过程的原始记录和数据等项目文档。 3C检查效果 即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目标。 步骤六:效果检查。 方案是否有效、目标是否完成,需要进行效果检查后才能得出结论。将采取的对策进行确认后,对采集到的证据进行总结分析,把完成情况同目标值进行比较,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如果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时,应该确认是否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对策,如果是,就意味着对策失败,那就要重新进行最佳方案的确定。 4A阶段处置 步骤七:标准化。 对已被证明的有成效的措施,要进行标准化,制定成工作标准,以便以后的执行和推广。 步骤八:问题总结。 对于方案效果不显著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PDCA循环提供依据。例如:设计一个新型红外滤光膜,完成一轮循环后,进行效果检查时发现其中一项的光学性能指标未达到标准要求,总结经验后进人第二轮PDCA循环,按计划重新实施后达到了目标值。

由于大多数系统和应用程序会持续不断接收到新数据,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确保数据质量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所有企业都应该使用一种反复进行的阶段性过程来管理数据质量,此过程包括数据质量评估、规划以及策略的选择和实施。

第一步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当前的数据质量状态是第一步。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能帮助企业准确地了解数据的内容、质量和结构。主管人员参与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分析在数据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于数据质量评估来说都很重要。在最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中,所有问题都将按照对业务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列出,这将帮助IT机构节省项目成本。

第二步,制订数据质量计划。彻底了解企业数据的内容和质量后,接下来的步骤是制订一个计划,来修改当前的错误并避免未来错误的发生。有效的计划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当前所有应用程序中数据的质量,还将制定一些方式以确保新应用程序从一开始就遵循数据质量规则。

第三步,选择和实施数据质量策略。选择改善企业数据质量的策略,要求决策者权衡每个数据质量计划的成本以及该策略产生的影响。目前的策略类型有两种: 在企业输入数据时提高数据质量的方法称为“上游”方法,而从运营系统提取数据的应用程序(如数据仓库)中改善数据质量的方法是“下游”方法。

上游策略研究当前应用程序的逻辑、数据和流程,解决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此策略可能涉及到更改应用程序逻辑、添加更好的表验证、改善与数据输入相关的流程,它致力于企业数据的高准确性。另外,此策略还要求使用应用程序本身附带的数据质量功能。

下游策略解决目标应用程序或数据仓库(而非数据源)中的数据质量问题。由于数据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修改,所以企业能够在流程(尤其是数据转换、名称和地址清洗以及查找验证)中改善数据质量。下游策略仅为目标应用程序或数据仓库改善数据质量,但与上游策略相比,它的实施过程更简单,成本更低。

1 建立数据的标准,明确数据的定义。

通常,独立的应用系统会有一个比较模糊的、有时也会有比较清晰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定义。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些系统的用户必须在数据的标准和数据的定义上达成一致。不过,这些标准和定义大多数时候与企业中其他系统中的数据标准和定义并不一致。因此,需要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出发,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定义,同时,整个企业必须就这个数据标准和数据定义达成共识。这一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通常本能地会拒绝改变,改变数据标准和定义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为此,强烈建立在企业中除了设立一个高管级别的数据质量管理委员会外,还需要选定一个执行能力强的项目负责人,需要他推动相关人员接受新的`数据标准和定义。

在具体建立新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定义时,需要仔细权衡,哪些定义和标准是出于企业内部的原因(比如出于方便、习惯等)制订的,哪些定义和标准是因为要有效反映外部的真实世界而制订的。相对而言,前者更容易执行一些。

2 建立一个可重复的数据收集、数据修改和数据维护流程。

数据管理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是企业本身的复杂性和身份信息不断变化。这两个客观原因的存在意味着企业的数据质量保证行动永远没有结束之日,因此,企业在制订数据质量的保证措施和数据质量指标时,必须保证这些措施和指标能够不断重复。

3 在数据转化流程中设立多个性能监控点。

数据的质量高低可以根据最终用户的需求来评价,也可以通过与同类数据源的比较来评价,还可以通过与前一阶段的数据质量进行比较来评价。但在制订数据质量的战略时,比较理想的办法还是根据最终用户的需求来进行。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是,等到最终用户拿到数据时再针对数据的问题进行修正已经太迟了。一个有效的数据质量保证办法是在每当数据发生转换后就与前一时期进行比较,从而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如果此前所采用的数据质量改进方法有助于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那么,这些中间指标的达标也预示着项目的最终成功。

4 对流程不断进行改善和优化。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他们制订了很多办法来迅速而且大幅度提升数据的质量,但很少听说最后他们能真正得到满意的结果。其原因就在于数据的质量改进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确的办法是通过一个不断改进的流程,持续不断地排除错误、对数据进行整合和标准化,最后达到流程的自动化,从而降低数据质量保证计划的总体开销。实际上,排除错误、数据整合和数据标准化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据质量管理计划的负责人将配合公司高管组成的数据质量管理委员会来保证这个流程的顺利执行。要注意的是,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不能墨守成规,仅仅因为自己以前一向采用某种方法,就要求别人也必须采用这一方法,特别是当发现这些方法成本高昂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换一种方式了。

5 把责任落实到人。

通常,我们认为那些与数据的产生、维护相关的人员是负责任的,但是,很有可能,他们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因此作为数据质量的负责人光有善良的想法是难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很有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目标。对于那些负责数据的产生、数据的合理化以及对数据进行清理和维护的人,应该给他们的活动制订明确的指标,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人们到底希望他们达到什么目标。更重要的,他们还需要针对这些指标细化对他们自己的要求,当然,他们会因为达到或者超过这些指标而得到奖励。其中,一个执行力强的负责人的价值体现出来,他会针对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数据质量的目标。

最后,再次强调考虑与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的改进项目有关的人的因素,他们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要比具体选择什么软件要重要得多。上述5点有助于帮助组织规范数据质量管理中与人有关的流程。

从普遍角度上说,一个有效的项目管理要从几方面入手。

1 项目范围

明确定义好项目管理范围,才能有效配置相应资源。

2 项目计划

根据项目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国内大部分项目经理都是根据上级指示做事,没有仔细做过项目评估,这就导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可控因素,影响了项目的执行结果。

3 项目资源

包括设备,材料,资金,人力资源等。关键是资金和人力资源,一个是保持适当的现金流,一个是保证有足够的人去做该做的事。

4 风险预估

包括对用户及对自身评估两部分。对用户主要涉及其信用度,财务状况,技术能力/经验等方面;对自身主要包括足够的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配置是否足够,经验是否丰富,有否做过同类项目,用户的付款条件对项目管理造成的风险是否可控?

以上是针对工程类项目,针对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范围/风险中,还需要特别关注用户对项目的具体及特殊要求。

内容来源于ITSS符合性评估落地工具-云雀运维!!!

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可以做的做了要接受什么样的惩罚。比如说项目不允许亏损(或者允许亏损率最低不得大于5%)。如果出现了亏损就要问责,就要降职处理,规定了就执行,没有什么理由可讲。前面提到了一个有效,这个有效就是说了就要做,要一五一十的、不折不扣的去坚持和执行,只有这样,这个边界系统才能切实发挥有效控制的功用,才能完成加强项目管理的第一步。而如果说了不做,那么还不如不制定这个边界,否则会使公司所有的管理都陷入被动(加强执行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有效地边界系统)。有效的边界系统的建立,可以将管理者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去做其他的工作。如果第一点做到了,那么我们就可以着手第二步:如何解决粗放。在解决粗放这一问题之前,我想探究一下粗放形成的原因:1是人的道德和责任意识的缺失(也就是职业素养);2是人的能力强弱造成的。管理是递进的,是逐步完善的,是由简入繁,由繁入难的。那么很显然,解决人的能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的能力可以培养,但未知数太大。但是人的道德和责任心,我们可以用控制来解决。过去我们讲监督,监督是一个阶段性的,控制是实时的。所以提高管理水平就是要完成监督向控制的转变。控制是为了实时的纠偏,是为了不让事情过了边界而受到边界系统的惩罚。(毕竟惩罚不是目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后果都能通过处罚加以弥补)过去的项目管理是一种类似于"死后验尸"的落后管理模式。虽然在应用中也发挥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惩前毖后的管理要求中只起到了亡羊补牢的作用,当然在很多的地方还存在着更为严重的死后都不验尸,没人去理会病因,去寻找免疫方法,去防止其他马再重蹈覆辙。结果是一匹马死了,下匹马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死去,没有人深究原因,放任一匹匹的马同因死亡。因此,我说,不怕马死,怕的是不做死因鉴定,怕的是鉴定后不采取措施预防。说到这里其实我是在说现有体制下的的监督问题。但如果要管理再上一个层次,就不得不提一下"控制"。用科学发展观来讲就是要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加以解决。解决的方案如下:在项目管理中引入广联达图形算量系统(简称GCL)、广联达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简称GCM),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成本精细控制。(当然算量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这只是一例)实施流程首先确定项目目标成本,即通过精确算量,本方案是通过广联达算量系统(GCL)将CAD模型(即电子版CAD图纸)导入计算机进行工程量计算。相对手工具有精确度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的特点。广联达软件算量极其精准,只导入图纸,电脑自动计算统计出工程量。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扣减关系软件可以自动扣除,既能表示细部的材料用量,又能自动汇总,查阅极其方便。总工程量确立后,开始对工程量进行WBS分解(即工序分解)。制定WBS计划是制定项目计划最主要的活动,在施工过程中可随时对每个施工工序和施工部位进行成本与利润的追踪,随时加以调整,形成以预算指导工程,以工程调整预算的良性循环。以上工作在工程开工前完成,开工后,即开始了对工程的成本追踪过程,工程过程中,软件的限额领料功能将监控成本(人工、材料、机械)的每个输出过程,并自动保存,超额领料时软件会将领料单上锁,只能由拥有更高权限的客户端(项目经理部)才能解锁。这样,就能在施工的节点而不是终点发现问题,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损失。注:预算工程中各子项均经过WBS分解,流程图中A、B、C可以代表工序,也可以代表施工部位,理论上可以无限细化,便于实际工程的追踪分析。常规项目中,建议以施工班组作业区域进行分解,目的为了在施工循环中更易于追溯施工质量与区域责任人。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给项目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俗的讲:在任何一个时间,项目管理层只需打开电脑,就可得知目前为止本工程的实际发生成本、各施工部位材料用量、剩余库存等经营信息,随时了解项目的运行状况。信息化管理方式时效性高、精确性好、可追溯性强,不但能够加强项目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还为以后的工程积累了数据。在工程实践中,通过平行分项工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该人机结合的算量模式,有着极高的优越性。某分项工程钢筋计量比较计算方式 传统人工计算 广联达算量系统计算时间(min) 1500(约35天)5工作人员 51计算结果(t) 15362 149289与实际用量差值(t) +6329 +199精确度 430% 101%对于控制的深入,针对外埠工程,我们又不得不提及网络。网络将使我们对外部工程的管理更加有效、更加直观。那么网络是如何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呢?3G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快速的无线网络平台,3G的推广,使远程控制成为可能,加之网络摄像头的使用,可以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一切都能尽在掌控的控制目标。并且合理的应用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示意图:网络摄像头的实时监控目前具备两种基本手段:施工现场网络固定摄像头、手持网络摄像头等设备。两种方法配合使用,现场办公区、仓库、重点施工部位放置固定网络摄像头,摄像头的方位视角和焦距可由授权管理人远程控制,现场其它部位及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可通过技术人员手持视频设备进行实时传输,使项目管理者的视线覆盖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有效、及时的处理各种工作事务,达到远程监控、远程指挥的目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均可实现无缝管理。远程实时监控工作流程(德国一位资深管理研究人员的一句话能给我们颇多的反省,他说其实你们中国的管理很先进,只是被遗忘了,他说你看长城上的每一块砖头上都有名字,这就是控制。你不用去监督他如何做砖,每块砖都会是合格的,甚至是超一流的质量,因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边界系统,做坏了就杀头,是真杀,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人头,认真做砖。)有了有效的控制手段,有了有效地边界,项目管理自然就加强了,运行质量就提高了,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就成为可能了。

IT服务水平主要关系到两个方面,一个是业务方面,一个是服务。

1、业务。主要是技术是否完全,需求是否达到。是否能够准时保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

2、服务。主要是沟通,售后,以及升级等业务。

所以提升IT服务水平,不但需要职业能力比较强的程序员或者说是IT人士,同样需要再服务沟通售后等方面做的完善。

以上就是关于IT服务管理是如何改善IT服务的质量的()全部的内容,包括:IT服务管理是如何改善IT服务的质量的()、提高数据质量的步骤和措施、如何进行有效的IT项目管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067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