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吃饭,都在聊项目化,企业转型……
要知道,一件事一旦到了饭桌上成了谈资,就说明它的趋势已经形成了。
要如何从0到1,打造以项目为中心的项目管理体系
老原写不出来,但是我可以分享和拆解优秀企业的案例啊。
在国内,华为可以算是项目的典型案例,已经成为很多公司复制和模仿的标杆。
在华为,任正非对项目经理的定位也非常之高: “项目经理的未来是CEO”。
也就是把弱矩阵项目管理转型为强矩阵项目管理。
在华为,不存在什么有责无权的项目经理,如果有,可能是你不够优秀。
言归正传,华为的项目管理体系总结来说,分5个步骤。
建议先收藏,再往下读,觉得不错可以分享给你的同行朋友。
一、建组织
其实建立体系,就像班主任要建立一个班集体一样:
第一步,得先选好领导班子,把这个组织建立起来;
第二步,和大家一起定好班规;
第三步,明确好分工流程
第四步,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第五步,不断反思优化,和班上的同学一起成长。
这第一部分,就是「建组织」。
要想让项目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真正实现「以项目为中心」,第一个要解决的事情是什么?
没错,就是 权利 。
一般企业不是没意识到,只是没这魄力。
华为为此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调整组织架构,围绕项目的权力再分配。也就是说要打破传统的功能型组织结构,从弱矩阵向强矩阵转变。
公司轮值董事长郭平牵头负责向“以项目为中心”转变的能力建设:
华为在实施向以项目为中心转变的初期,就明确了必须在公司层面设立了项目管理专委会,同时成立PMCoE作为公司级PMO,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
由此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层次分明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便于后续具体工作的落实和持续改进。
在项目层面的组织运作上,华为公司对项目型组织结构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组织框架、任务、要求都确定好了,下一步就是确定规则。
二、 定规则
什么算是好的规则?
一个关键词「统一」,让所有人都按照这套规则走。
规则主要用来统一语言、规范运作。
华为的规则,主要是从5个方面,并围绕这5个方面,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标准和业务规定,为的就是能让规则一路开着“绿灯”落地。
在不否认各领域业务差异性的同时,在项目管理的认知和语言上进行了大范围的统一,为跨领域的项目管理沟通、协作、互助提供了土壤。
规矩定好了,咋实施呢?
对个体而言,流程繁琐冗杂且限制个性,但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想做大做强的企业,对「流程」的依赖更甚。
所以,华为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第三步,就是建流程。
流程一直是华为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
在2012年任总就讲过: 华为公司谁最需要流程?谁最重视流程?最需要、最重视流程的人是我。
即使公司在经济最困难时期,华为依然舍得花重金聘请IBM顾问向他们学习管理,因为华为需要完善的流程体系建设。
之后,华为项目管理能力中心在2015年陆续发布了《1311管理项目/项目群》、《1315管理项目组合》两个公司级的指导流程来规范华为公司的项目管理。
定义了华为项目管理的6个标准阶段: 分析、规划、建立、实施、移交、关闭。
以项目为中心运作,明确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与其他业务(如财经、供应、人力资源等)流程和模块的集成调用关系,并在这6个阶段下依据华为的实际情况共计设置了45个标准动作供各领域直接调用。
到这一步,华为项目管理体系已经是初步建立起来了。
基本可以实现战略到执行的全业务价值流贯通,并实现了供应商、客户和华为之间的协同。
三、建工具/平台
在像华为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司中,想要流程实现落地,通过IT工具和平台进行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必不可少。
将项目管理与业务适度解耦、重构,到2018年年初已经完成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计划管理、项目分析等通用化、标准化、云化的项目管理通用服务模块,供各领域项目管理系统调用和集成。
这与2017年华为提出的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公司战略的方向完全一致。
四、持续运营和度量
在明确了什么是“以项目为中心”转变、给出了明确的方案并通过一系列变革子项目落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后,作为公司PMO,必须确保变革成果得到有效落地并持续改进。
因此,选定几个关键模块进行持续度量和运营非常重要。
华为借鉴了业界先进的项目管理相关的度量方法(如OPM3、7Keys、GPMM、TMF DMM、Openroads ODMM等),制定了一套针对华为“以项目为中心”转变进展度量的问卷和标准,进行了持续度量和改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我们还要注意运用变革的手法推动整个项目向我们预设的目标靠近,在这个过程中, 关键点 还包括:
1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先立后破,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2改变意识、改变人心,拉拢变革同盟军;
3做好宣传和激励,及时向上和周边呈现收益和价值;
4遇到阻碍不要怕,充分寻求公司高层支持,同时允许领域适度适配,降低中层管理者的顾虑和阻力。
总之,一切的措施,都在为提高项目管理组织的权利而开路。
最后,老原还有一句话想唠唠:
真正项目化的企业,必定是强矩阵的组织,不愿意忍痛大改,效果大概率不会太好。
每一次变革,必将面临短时间的阵痛,但只要目标足够清晰和坚定,转型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我们个人的启示,也是如此:
犹而不决,反受其害。
————
世界前50大管理高效的公司, 大部分是美国公司,只有一家大陆公司,就是华为。
因此我们近距离观察学习模仿华为是有必要的!!!
7大核心思想7大组成部分
两者之间是映射关系,灰度表达思想容易管理体系的强弱
核心思想和组成部分不是一一对应,而是相互渗透的“矩阵关系”
管理体系是思想的载体,有思想管理体系才有灵魂,有管理体系思想才能落地
核心思想不变,管理体系与时俱进
华为IPD的持续发展
客户导向
从客户角度思考公司的主业务流程。从时间顺序来看,分为三类客户
业务流程体系建设3阶段
带来的变化
三个维度衡量:研发项目周期(从需求提出到需求结束)、产品故障率、客户满意度
面临的挑战
管理者、员工对IPD理念、思路和要求理解不到位
IPD流程执行中存在僵化、绕过流程及作假等现象
复杂多变的业务发展给IPD提出新课题
敏捷等领域实践需要与IPD商业流程对接
QMS分层分级建设需要与IPD体系有效融合
华为变革3阶段
华为IPD的核心思想和理念
两个核心思想:
市场需求是产品开发的驱动力、产品开发要作为投资来管理
三个理念:
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支撑基础
四个IPD体系精髓:
研发是投资行为,关注商业结果,将产品开发作为意向投资进行谨慎怪力
跨部门团队,汇集各功能代表及其所属领域的专业智慧和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承担项目成功的责任
结构化流程,流程分不同阶段,通过DCP决策实现IPMT(投资方)和PDT(承诺方)的互动,资源分批受控投入,既满足项目发展需要,又避免投资失控风险
灵活发展,不断吸取业界最佳实践和解决业务问题中,与时俱进
华为的IPD“3大流程”,“6大模块”
(三大流程)MM、RM、IPD
(衍生流程)战略规划、技术规划、技术开发流程
MM市场管理流程
确保“做正确的事”的核心方法论和流程,IPD产品开发流程的上游流程
RM需求管理流程
作为支持流程为MM和IPD提供输入,让市场管理流程、产品路标规划和产品开发“瞄准靶心”
IPD产品开发流程
微观的IPD,起点是项目任务书(charter),终点是产品上市结束(GA)
五个决策评审点(DCP) ,材料PDT准备,IPMT做决策
项目任务书(chater)DCP,简称charter DCP
概念(concept)DCP,简称CDCP
计划(plan)DCP,简称PDCP
可获得性(available)DCP,简称ADCP
生命周期终止(life end)DCP,简称LDCP
7个TR ,PDT内部组织针对产品包成熟度的评审
华为的IPD管理体系
保障流程的有效运作,除了前面的业务流程,还包括下面5个部分
全面矩阵组织结构 ,资源部门支撑跨部门团队,后台支持前台
跨部门团队
决策评审类:包括产品决策评审和技术决策评审,IRB、PL-IPMT、ITMP
规划管理类:产品规划类和技术规划类,PL-PMT、S-PMT、C-RMT、PL-RMT、RL-RAT、PL-LMT,C-TMP、PL-TMT、TMG、跨产品线TMG
执行团队:包括SPDT、SDT、PDT、PRT、RTT
IPD体系几个流程对应关系
IPD管理体系中的绩效考核关系
绩效典型衡量指标:4个维度,财务、客户、流程、成长
分别面向IPMT、PDT、ITMT、TDT的典型衡量指标
IPD变革评估
每个等级在9个方面进行评估:业务分层、结构化流程、重量级团队、产品开发、metrics、项目管理、目标、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CBB(通用构建模块)
管理变革,“以客户为中心、以生存为底线”,避免“流程功能化、变革部门化”
评估等级
技术管理体系(TMS,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构建技术管理体系的基础是产品和技术分层,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和平台的规划、研发、CBB管理
灰底是技术管理体系
平台化为各领域带来的好处
技能提升和IT工具
个人技能:领导技能、沟通技能、项目管理能力、系统工程能力、且专业技能
IT工具: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DM/PLM)、软件开发工具、项目管理工具、办公软件
华为IPD进入全面集成时代
““云、雨、沟”
对经营管理规律的认识(云),指导 公司未来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 工作,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雨),持续管理变革
IPD与质量管理体系(QMS)的融合
IPD方法用于建立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
IPD在变革管理中的应用
SDCP:selection DCP,决策选择评审点
PRR:pilot readniss review,试点准备度评审点,类似beta测试前的评审
DRR:deployment readiness review,推行准备度评审点,类似IPD中的ADCP
IPD思想用于个人管理
首先做正确的事,和需求方充分沟通,包括上级、项目经理、相关部门或外部合作伙伴、客户,确保对齐需求目标,避免无劳返工
工作开展中先制定计划,设置里程碑,计划制定后和需求方进一步沟通,确保认知对齐
计划实施过程,里程碑点及时和需求方确认,确保朝着目标走去,及时调整偏差,做好变更便利
活用MM和IPD,确保高质量交付工作成果
常用名词
BB,building block,组件
BG,business group,业务群
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业务领先模型
BMT,business management team,业务管理团队
BP,business planning,业务计划
CB,capability baseline,能力基线
CBB,common building block,通用构建模块
CDP,charter development process,项目任务书开发流程
charter,项目任务书
checklist,评审要素表
CDT,charter development team,项目任务书开发团队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
CP,check point,检查点
C-PMT,corporate portfolio management team,公司组合管理团队
C-RMT,corporate requirement management team ,公司需求管理团队
C-TMT,corporate technology management team,公司技术管理团队
DCP,decision check point,决策评审点
DRR,deployment readiness review,推行准备度评审点
E2E,end to end,端到端
EOL,end of life,生命周期结束
ESP,early support plan,早期客户支持计划
GA,general available,通用可获得性
IFS,integrated financial system,集成财务转型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
IPMT,integrated portfolio management team,高层决策团队
IRB,investment review board,投资评审委员会
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
ISOP,integrated strategy & operation process,集成战略与运营流
ITMT,integrated technology management team,集成技术管理团队
ITR,issue to resolution,从问题到解决
JIT,just in time,准时制
LMT,life-cycle management team,生命周期管理团队
LPDT,leader of PDT,产品开发团队经理
LTC,lead to cash,从销售线索到回款
MM,market management,市场管理
MOT,moment of truth,关键时刻
MP,marketing planning,市场规划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原始设计制造商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原始设备生产商
O/S,offerings/solutions,交付物/解决方案
OR,offerings requirement,产品包需求
PACE,product and cycle-time excellent,产品及周期优化法
PBC,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个人绩效承诺
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
PDT,product development team,产品开发团队
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IPMT,product line integrated portfolio management team,产品线集 成组合管理团队
PL-LMT,product line life-cycle management team,产品线生命周期管理团 队
PL-PMT,product line portfolio management team,产品线组合管理团队
PL-RAT,product line requirement analysis team,产品线需求分析团队
PL-RMT,product line requirement management team,产品线需求管理团 队
PL-TMT,product line technology management team,产品线技术管理团队
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PMOP,program management operation process,变革项目管理运作流程
PMT,portfolio management team,组合管理团队
product roadmap,产品路标
PROPS,the project for project steering,指导项目运作的项目
PRR,pilot readiness review,试点准备度评审点
PRT,product research team,产品预研团队
PSST,products and solutions staff team,产品和解决方案体系
PTIM,product &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产品技术创新管理
QMS,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质量管理体系
RAT,requirement analysis team,需求分析团队
RDPM,R&D project management,研发项目管理
RM,requirement management,需求管理
RMT,requirement management team ,需求管理团队
RP,roadmap planning ,产品路标规划
SDCP,selection DCP,决策选择评审点
SDT,solution devolopment team,解决方案开发团队
SE,system engineer,系统工程师
SP,strategy planning,战略规划
SPDT,super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超级产品开发团队
S-PMT,solution portfolio management team,解决方案组合管理团队
system requirement,系统需求
TDCP,temporary decision check point,临时决策评审
TDT,technology development team,技术开发团队
TMG,technology management group,技术管理组
TMS,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技术管理体系
TMT,technology management team,技术管理团队
TPD,technology & platform development,技术开发
TPM,transformation progress metrics,变革进展评估
TPP,technology & platform planning,技术和平台规划
TR,technology review,技术评审
TRT,technology research team,技术研究团队
链接:>
培养管理者数字领导力的途径主要是“以练代培“的模式:一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二是实践、实践、再实践。 ——周良军 邓斌《华为数字化转型》
绪论:何谓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管理的底层逻辑从来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地有效增长;提升效益、降低成本、构筑长期竞争优势。
数字化企业是具备连接、在线、共享、智能四大关键特征的企业。
华为管理变革背后都是典型的数字化转型工程。
华为数字化转型模型: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初心:以规则的确定性应对结果的不确定。
数字化转型的目的不是数字化本身,而是企业的业务战略和企业自身的卓越运营。
应该以企业内部应用了多少种新技术来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与否,而应该以数字化给业务和管理带来多少价值作为准绳。
讨论数字化转型的目的不是介绍新技术、新系统,而是探讨如何建立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企业管理模式,讨论的重点是技术背后的方法和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本质是管理体系的构建。
数字化转型之道:战略力+数字领导力+变革力
战略力、数字领导力和变革力是最为关键的数字化转型成功因子,也是华为管理变革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核心理念和管理方法,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
数字化转型之道可被归纳为: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定位(战略力);有了企业领导者拥抱时代的新型领导力(数字领导力);有了变革管理机制的有效运作(变革力),企业就掌握了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规律。
数字化转型之术:流程驱动+数字驱动+智能驱动。
所谓价值链重构就是从数据出发,进行分析、计算、重构并实施指导生产。唯有将数字化转型升级为企业核心战略,数字化转型才有用武之地。
第一章 战略力
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是业务价值链的全面数字化,必须回归企业经营的根本;业务全面数字化的目标是全面使能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变革和企业长期有效增长。
企业必须抓住核心业务当下及未来的客户关键需求,围绕业务收入增长、经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业务重塑、全价值链的重塑。
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长期主义,数字化转型战略是长焦距望远镜。
华为的管理变革实质上是基于数字化经营业务重塑,既是管理变革、业务转型、又是数字化转型。华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把企业所有管理的流程制度根植于数字化平台之中,同样需要坚持长期主义。
华为数字化转型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主要体现在5个特质:
1、数字化转型是一场不可逆的征程
2、数字化转型需要持续性投入
3、数字化转型需要系统性思考和方法
4、数字化转型是一项以业务价值为度量指标的投资行为
5、数字化转型需要构筑支撑其长期转型的组织能力
数字化转型的难易程度,并非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于是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是否达成共识,没有共识就一定没有执行力。
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共识达成三个要点:
1、对数字化转型紧迫性和本质的共识
加速企业的管理进化、成为数字化企业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的选做题,而是必做题。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技术使能的业务变革和价值链创新,而不是技术本身。
数字化转型应从数字化整体规划入手,以流程域为维度,快速见效与系统拉通相结合,持续进行管理改进和数字化落地。
2、对数字化转型“行动三问“的共识
①客观评估自身现有的数字化水平,搞明白我是谁。
②了解本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脉络,搞清楚数字化从哪里来?
③统一数字化转型的愿景和战略目标,知道在数字化这条路上要到哪里去?
3、对数字化转型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共识
在转型持久战思维、变革意识培养、数字化变革配套管理框架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才能采取一致的行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华为变革项目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让高层充分参与。领导层的高度认可让华为实现:第一次系统接触架构思维;第一次把互联网技术纳入架构;第一次成立IT战略规划部门,建议把业务战略与数字化战略拉通的机制;第一次把IBM管理作为标杆。
第二章 数字领导力
数字领导力包括普遍意义上的明道、取势、优术、树人等通用领导力要素,还包括: 持续变革的主动性,数字技术的敏锐性和数字化转型的行动力。
数字化与信息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数字化服务于业务价值链的重塑和管理变革。数字化转型是业务和数字化的融合,是业务和技术双轮驱动,业务主管自然需要转身成为具有数字领导力的带头人,更多的主导和投入数字化转型。
企业要想方设法培养既懂业务又懂数字化的混合型高层管理者。数字化语境包括 流程要素、变革要素、架构要素、数据要素、质量要素、互联网要素在内的相关语言逻辑。
管理者要投身于数字化转型,在实践中完成自身的数字化意识和能力转身,从单纯的业务管理者逐步转变成具有数字领导力的混合型管理者。
培养管理者数字领导力的途径主要是“以练代培“的模式:一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二是实践、实践、再实践。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领导者的挑战在于:业务领导对数字化的思维和认知不足,对数字化运用的敏感性不足,对数字化方案的落地信心不足。
在华为,顾问与华为人之间不是相互猜疑的甲乙方关系,顾问是带来变革方案和数字思维的老师。业务主管把这些优秀的管理流程和数字化方案,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构建到华为的管理体系中,先僵化的学习有管理流程,再固化到数字化平台。
华为聘请顾问培养领导力的经验,以下3点值得借鉴:
1、高层投入
2、归零心态
3、持之以恒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只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数字化敏感性,秉持开放的心态,用好外部专业技术和业务顾问老师,企业管理的数字化领导力就可以培养起来。
以IT组织为基础的数字化组织,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和发展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企业家认识到必须花时间重构该组织并为该组织赋能。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未来成功的核心战略,是企业应该长期坚持的目标。追求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是数字化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
实行流程与IT管理部”服务于业务“的目标,华为不但要加强纵向一体化的专业技术能力平台建设(经线),而且要加强横向一体化的业务领域综合解决方案能力的建设(纬线)。
数字化组织能力是数字领导力中的关键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支撑。
数字化组织重构的两个焦点问题:
1、数字化组织是集中还是分散?
数字化需要统一规划,采取具有极强约束力的统一组织行动,才能实现预期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阶段关键资源要做到力出一孔。
数字化组织的集中与分散具有阶段性。
2、关于流程与IT融合的问题
流程承载的是业务流,IT承载的是信息流,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
流程是公司管理的基石,通过IT可以固化流程,从而提高流程的运作效率。
华为组织设计的理念是大部制,数字化组织也是按大部制来设计,基于大质量的管理理念,华为把质量、流程、IT和变革都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一级部门,即质量流程与IT管理部。
数字领导力和素质文化是事物的一体两面。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塑造强大的数字文化:
1、自我批判的危机意识
自我批判是华为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华为把自我批判看作拯救公司的最重要的法宝。
2、开放、妥协、灰度的变革意识
良好的变革意识是保障数字化转型顺利进行极其重要的元素。开放、妥协、灰度是华为文化和认证非经营哲学的精髓。
3、尊重流程,尊重数据的管理意识
(1) 形成基于流程管理、流程授权、流程调配资源的管理模式。
(2) 形成尊重数据、重视数据、运用数据的数字文化。
第三章 变革力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变革工程,从战略规划到执行落地,关键不在于数字化,不在于转型变革。
任何转型变革都会给组织、干部、员工带来不适应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变革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把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减少转型变革的阻力,提高变革的准备度、接受度,促进变革的全面成功。
转型变革过程中,经常被人忽略的内容是,与人的思维、文化、习惯、利益相关的变革管理。要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改变人们的行为。
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激发认同感是关键。
当变革与转型成为常态、成为决定性定量时,企业最需要的就是领导者对旧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改变。
华为变革指导委员会改名变革需要指导委员会的原因:
1、必须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强调变革目的要对准客户需求。
2、委员会不是听取汇报的组织,不是橡皮图章, 要把变革当成一种投资。
3、变革需求不能掌握在基层员工手里,要从全局视野来看变革,要有由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
华为管理变革的核心逻辑:管理变革要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要从一线往回梳理流程。
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时,不仅要做好业务方案和技术方案等硬输出,还要关注转型过程中与人相关的变革管理软输出,软和硬两手都要抓,变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华为“七个反对”变革原则:
1、坚决反对完美主义是华为管理变革和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基本原则。
2、坚决反对烦琐哲学。
3、坚决反对盲目创新。
4、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
5、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
6、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
7、坚决反对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试用。
华为人在内部达成共识: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应该导向商业成功,要实现成本和质量的均衡。华为不要纯科学家,而要工程商人。
管理变革和数字化转型是长期的、无止境的任务,不是一锤子买卖,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关注及时、准确、低成本交付和可持续运营。
华为是一家变革常态化运作的公司,但华为在管理变革中始终坚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达到适用的目标,坚持在变革中不走极端。
变革只有不忘初心,学会宽容,保持开放,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做好企业架构治理的5个要素:
1、树立架构思维,把架构作为打通业务与IT、实现从战略到执行的重要抓手。
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有企业架构思维。企业架构把业务、数据和IT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并通过标准规范和架构评审等管控手段,指导数字化项目实施。
2、立足标准化建设,化繁为简,把标准化作为架构管理的起点。
架构是由一个个组件组成的,真正起作用的是定义、规范这些组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并形成有力量的整体。
3、管好集成,是实现架构规划目标的主要切入口。
集成原则是最核心的原则,要把流程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业务场景集成作为架构落地的主要切入口,建立集成管理机制、统一做好集成服务。
4、经营企业架构专家委员会和架构评审机制,是架构一致性遵从的组织保障。
5、制定架构建设原则和标准,明确数字化建设的边界和约束要求。
任何一次变革,关键不在于开工,不在于研讨、设计与推行,而在于项目能否落地,能否真正起到切实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思维
1、互联网虽然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将来可能会改变),但确实已经改变了做事的方式,它使传送层级减少,速度加快。
2、互联网的本质作用在于用信息化改造实体经济,增强其优质、低成本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总之一句话,互联网能够提升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华为现在就是在用互联网的精神,为改变内部的电子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实现与客户、与供应商的互联互通。
以事实为基础的科学化管理
4、华为科学地掌握生产规律,以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是需要严格的数据、事实,与理性的分析的,没有此为基础,就谈不上科学,更不可能作为技术革命的弄潮儿。
5、科学管理与创新并非是对立的,二者遵循的是同样的思维规律。虽然我们现在是处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未来还不知如何预测,但汹涌澎湃的技术革命浪潮,还是离不开基础事实。
6、华为已经建立了统一的管理体系,大部分数据还是真实、可靠的,给使用互联网方式管理有了基础。
7、华为要认识到,现在企业管理也有一些弊病:对数字的过度崇拜,对成本的过度控制,对企业集团规模的过度追求,对创造力的遏制,使得福特等一批美国大企业遭遇困境。
华为管理体系中的漏洞
8、随着华为全球业务的扩展和新的奋斗目标的提出,公司管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跨领域、跨部门的端到端主干流程的集成和结合部的贯通,仍是目前最大的短板。
•公司运营管理与业界最佳实践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市场竞争力提升的短板。
•如何实现向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转型。公司要实现项目为中心的转移,才能避免大公司的功能组织的毛病,去掉冗余,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使干部快速成长。
•简化管理问题已经提上日程。要防止管理的复杂性随规模非线性地增长的问题。
解决上述复杂管理问题要靠现代管理体系的建设,管理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是提升一线组织的作战能力。
华为需要哪些人才?
9、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永远不动摇。我们需要一批各方面的统帅人物,需要在管理、研发、等领域造就出一批战略家,而战略家的目标永远是以为客户服务为中心。
总结
10、未来华为的产品要占领世界大数据流量的制高点,除了靠创新外,要靠严格、有效、简单的现代管理体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大视野、大战略。
以下为任正非在“蓝血十杰”表彰会上的讲演稿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向“蓝血十杰”学习
二次大战结束后,来自美国战时陆军航空队“统计管制处”的十位精英,被刚刚从老亨利•福特手中接过福特汽车公司控制权的亨利二世招致麾下,进入公司计划、财务、事业部、质量等关键业务和管理控制部门。从此,他们掀起了一场以数据分析、市场导向,以及强调效率和管理控制为特征的管理变革,使得福特公司摆脱了老福特经验管理的禁锢,从低迷不振中重整旗鼓,扭亏为盈,再现当年的辉煌。这十位精英所抱持的对数字和事实的始终不渝的信仰,以及对效率和控制的崇拜,使之获得了“蓝血十杰”的称号,人们将他们尊称为美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奠基者。
六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其便捷的无时、无事、无所不在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以及海量的信息资源传送、呈现、挖掘和共享,正在颠覆书籍、报刊、音像、分销、零售、中介等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并对物流、金融、医疗保健、教育等越来越多的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过去的工业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的是创新,是想象力,是颠覆,是超越。真是这样吗?科学管理过时了吗?我们真的不再需要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和精细管理了吗?
我们向蓝血十杰学习什么?
要回答互联网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管理,首先要搞清楚“蓝血十杰”为现代企业管理贡献了什么,我们应当向“蓝血十杰”学习什么?
蓝血十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和科学管理,建立在计划和流程基础上的规范的管理控制系统,以及客户导向和力求简单的产品开发策略。
蓝血十杰在战时陆军航空队统计管制处的卓越表现,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对数据和事实的信仰,他们把这种信仰和工作方法带到了福特汽车公司,根本改变了福特公司基于直觉和经验的管理模式。按照蓝血十杰的管理哲学,事实都是可以度量的,不能够度量的事情就不是事实,只是一种现象。他们要求从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到广告的效果,每一件事情都要有数据,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个数字作为答案。例如,品质就是一个必须用数字度量的事实,为此,蓝血十杰专门设计出一套品管系统来统计新车的瑕疵情形,并据此确立了一项标准:一部车如果瑕疵点数超过三十五点,就不应该出厂送到经销商手上,缺一个零组件等于二十点。
事实上,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和决策,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正的、态度谦逊的和不带成见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可见,科学管理与创新并非是对立的,二者遵循的是同样的思维规律。今天的互联网作为工具,可以使工业管理减少层级,简化管理,提高及时、准确、快捷的服务,使从铁到汽车,从出厂到生命后周期,更科学更合理。
看看华为是如何做质量管理工作的
华为企业一枝独秀,甚至成为了世界级的产品质量标杆,这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华为注重质量管理工作,那么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一、跟着客户成长起来的质量体系
2000年的华为,将目标锁定在IBM,要向IBM这家当时全球最大的IT企业学习管理。当年,引入IBM公司帮助华为构建集成产品开发IPD流程(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即集成产品开发,是一套产品开发的模式、理念与方法——编者注)和集成供应链ISC体系(Internet Service Customer,即网络服务于客户,是一种最新的电子商务营销方法。ISC也是一种Intel的服务器管理软件——编者注)。
那时,印度软件开始快速崛起,任正非认为软件的质量控制必须要向印度学习。所以华为建立了印度研究所,将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引入华为。
IPD+CMM是华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阶段。IPD和CMM是全球通用的语言体系,这期间也是华为国际化业务大幅增长的时期,全球通用的语言使得客户可以理解华为的质量体系,并可以接受华为的产品与服务。
第一阶段帮助华为实现了基于流程来抓质量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人的不同会导致产品有很大的差异,而这套体系通过严格的业务流程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随着华为的业务在欧洲大面积开展,新的问题出现了:欧洲国家多,运营商多,标准也多。华为在为不同的运营商服务时,需要仔细了解每一家的标准,再将标准信息反回到国内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环节。欧洲的客户认定供应商质量好不好,是有一套详细的量化指标,比如接入的速度是多少,稳定运行时间是多少,等等。
在几年前,业界有新手机发布的时候,在不同的国家都要有不同的发布时间,原因在于每个国家用户的需求不同、政府监管要求不同、行业质量标准也不同。对于手机厂商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国家做适配后再发布。经过多年的摸索,华为现在已经可以全球统一发布新款手机,而这完全基于这些年对于标准的摸索。
这是华为质量体系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磨练的过程中,华为渐渐意识到标准对于质量管理的作用。随着欧洲业务成长起来的,是华为自己的一套“集大成的质量标准“。在这个阶段,在流程基础上,强化了标准对于质量的要求,通过量化指标让产品得到客户的认可。
接下来,华为的开拓重点到了日本、韩国等市场,来自这些市场的客户的苛刻要求让华为对质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拓展欧美市场时,只要产品有一定的达标率就可以满足客户要求,就被定义为好产品。但是产品达标率到了日本就行不通,在日本客户看来,无论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缺陷,只要有缺陷就有改进的空间。
工匠精神,零缺陷,极致,这些词时时折磨着华为的员工。在流程和标准之外,质量还有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一个大的质量体系,更需要一个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只有将质量变成一种文化,深入到公司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所有员工对质量有共同的认识,才可能向“零缺陷”推进。
2007年4月,华为公司70多名中高级管理者召开了质量高级研讨会,以克劳士比“质量四项基本原则”(质量的定义、质量系统、工作标准、质量衡量)为蓝本确立了华为的质量原则,这就是华为质量史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后,克劳士比的著作《Quality Is Free》(质量免费)在华为大卖,主管送下属,会议当礼品,这本冷门书居然在华为公司热得不行。
这是华为质量体系的第三个阶段,从那个时候,开始引入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理论,做全员质量管理,构建质量文化,每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都要做到没有瑕疵。
客户的需求在变,没有一套质量体系是可以一成不变的。完成了流程、标准、文化的纬度建设,华为又遇到了新问题:如何让客户更满意。此时,卡诺的质量观成为华为学习的新方向。
日本的卡诺博士(Noriaki Kano)定义了三个层次的用户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他是第一个将满意与不满意标准引入质量管理领域的质量管理大师。
基本型需求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比如手机的通话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时,客户无所谓满意不满意。期望型需求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有些期望型需求连顾客都不太清楚,但是是他们希望得到的。兴奋型需求要求提供给顾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使顾客产生惊喜。当其特性不充足时,并且是无关紧要的特性,则顾客无所谓,当产品提供了这类需求中的服务时,顾客就会对产品非常满意,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围绕客户满意度,华为的质量建设进入第四个阶段:以客户为中心的闭环质量管理体系。这就要求要基础质量零缺陷之外,要更加重视用户的体验。也正因为这个以客户为中心的闭环质量管理体系,使得华为获得了“中国质量奖”。
二、零缺陷跟随客户导向不断完善
从流程管理,到标准量化,而后是质量文化和零缺陷管理,再到后来的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闭环,华为质量管理体系是跟随客户的发展而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还特别借鉴了日本、德国的质量文化,与华为的实际相结合,建设尊重规则流程、一次把事情做对、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华为有着复杂的业务线条,质量体系也相当复杂,由文化与机制两部分相辅相成并且互为支撑,很难用一张完整的架构图来说明华为的质量体系。用Mars的话说:质量不是独立的,是一种结果。要达成产品的质量,需要每一个人的工作质量去保证。如果只是一个独立的组织作为监管方去抓质量,肯定是抓不好的。
在这样的体系内,每一个人对于最终的质量都有贡献。质量与业务不是两张皮,而是融在产品开发、生产以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所以,华为的质量管理是融入在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中去开展的。”
在质量管理自身上,也需要创新的思想、工具、方法。华为花巨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流程管理体系,涵盖了从消费者洞察、技术洞察、技术规划、产品规划、技术与产品开发、验证测试、制造交付、上市销售、服务维护等各个领域,并且有专门的队伍在做持续优化和改进。
华为2010年建立了一个特别的组织:客户满意与质量管理委员会(英文简称:CSQC)。这个组织作为一个虚拟化的组织存在于公司的各个层级当中。在公司层面,由公司的轮值CEO亲任CSQC的主任,而下面各个层级也都有相应的责任人。“这样,保证我们每一层级的组织对质量都有深刻的理解,知道客户的诉求,把客户最关心的东西变成我们改进的动力。”
这是一个按照公司管理层级而来的正向体系。在华为还有源于客户逆向管理质量的体系。
比如运营商BG,每年都会召开用户大会。在这个大会上,邀请全球100多个重要客户的CXO来到华为,用三天的时间、分不同主题进行研讨,研讨的目的就是请客户提意见,给华为梳理出一个需要改进的TOP工作表单。然后华为基于这个TOP清单,每一条与一个客户结对,并在内部建立一个质量改进团队,针对性解决主要问题。第二年的大会召开时,第一件事就是汇报上一年的TOP10改进状况,并让客户投票。
这个逆向管理是基于华为的“大质量观”。华为认为的质量不仅仅是大家普遍认识的耐用、不坏,而是一个大质量体系,包括基础质量和用户体验,不仅要把产品做好,还要持续不断地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体验、使用体验、售后服务体验,把产品、零售、渠道、服务、端云协同等端到端每一个消费者能体验和感知的要素都做好。
一个源于管理层级的正向体系,一个源于客户的逆向体系,如何实现闭环各层级的CSQC必须要定期审视自己所管辖范围的客户满意度,当然包括产品质量本身,也包括各个环节的体验,并且找到客户最为关切的问题,来制定重点改进的项目,保证客户关切的问题能够快速得到解决。同时,还要针对客户回诉去举一反三,再不断改善质量管理体系,使得这一体系跟随客户的要求不断演进。
在全球,能以“零缺陷”为管理体系的企业并不多,而演进到以客户满意度为基础的大质量观的企业更是少见。克劳士比的“零缺陷”质量文化已经帮助华为在竞争中胜出,接下来能够让华为长远生存下去的是,如何以客户满意度为中心,持续改进的质量体系。
华为的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所以华为的质量观也与其他企业不同。“我们是从客户的角度看质量,所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用户期待的,都应该算做是质量,都是我们要持续改进的。”Mars说。
三、零缺陷,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零缺陷观念意味着质量是完完全全地符合要求,而不是浪费时间去算计某个瑕疵的可能危害能否容忍,其核心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并且是在所有环节上都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对于公司来讲,就是每一个层级都要把事情做对。华为认为这需要分层分解,全员参与:在公司层面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牵引,在管理层要有明确的`责任,在员工层面要有全体参与的意愿和能力。
在公司的最高层,每年轮值CEO都会设定质量目标,实行目标牵引。轮值CEO设定目标的原则是:如果质量没有做到业界最好,那么就把目标设为业界最好,尽快改进。如果已经达到业界最好,那每年还要以不低于20%的速度去改进。华为2001年就引入盖洛普每年对客户进行调查,并对质量打分,这个分数成为第二年设定目标的基数。
从管理层来讲,在不同的产品体系里每年都会对管理者做质量排名,排名靠后的主管要问责。这一规划每年都坚定执行,促进后进的主管,让每个主管都尽最大的力量往前跑,让管理层真正起到带头作用。
在员工层面,华为强调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有两个层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意愿,二是能力。从意愿上,华为会设定考核目标,将质量作为员工考核的重要项目,同时也会设定很多奖项对质量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实施奖励。从能力上,公司引进很多先进的管理方式,员工都要经过必要的培训,为全体员工提供提高质量的方法和工具,以保证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参与。
做到零缺陷,除了对内部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可控,还要对全价值链进行管理。一个企业不能独立地做好质量,以手机为例,有几百个器件、上千种上层物料,需要依赖整个产业链的高质量才能成就最终产品的高质量。有一次华为的手机摄像头出现问题,反复测试后发现是摄像头的胶水质量有问题。摄像头企业是华为的供应商,胶水企业是摄像头企业的供应商,上游的上游出一点点小的问题,都会造成最后产品的问题,这就要求华为要把客户要求与期望准确传递到华为整个价值链,共同构建质量。
在对供应链的管理上,华为有三点做法:第一是选择价值观一致的供应商,并用严格的管理对他们进行监控。第二是优质优价,绝不以价格为竞争唯一条件。对每一个供应商都会有评价体系,而且是合作全过程的评价。这个分数将决定其在下一次招标中能否进入。这个评分体系分为ABCD档,当评分在D档的时候,就直接清除出供应商资源池,不会再被采用。第三点是华为自身也要做巨大的投资,在整个产线上建立自动化的质量拦截,一共设定五层防护网:包括元器件规格认证,元器件原材料分析,元器件单件测试,模块组件测试,整机测试。华为在生产线上做了五个堤坝,一层一层进行拦截,即使某些供应商的器件出现漂移,华为也能尽早发现并拦截。
四、质量成败在于文化
在华为人看来,创新要向美国企业学习,质量要向德国、日本的企业学习。在华为的大质量观形成过程中,与德国、日本企业的对标起到关键作用。
德国的特点是以质量标准为基础,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手段,融入产品实现全过程,致力于建设不依赖于人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德国强调质量标准,特别关注规则、流程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德国有统一、齐备的行业标准,德国发布行业标准约90%被欧洲及其他国家作为范本或直接采用。德国的质量理论塑造了华为质量演进过程的前半段,是以流程、指标来严格规范的质量体系。
再看日本,特点则是以精益生产理论为核心,减少浪费和提升效率,认为质量不好是一种浪费,是高成本,强调减少浪费(包括提升质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与德国的“标准为先,建设不依赖人的质量管理系统”不同的是,日本高度关注“人”的因素,把员工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强调员工自主、主动、持续改进,调动全体员工融入日常工作的“改善”,强调纪律、执行,持续不断地改善整个价值流。这也帮助华为慢慢形成“零缺陷”质量文化以及客户导向的质量闭环。
一个企业成为高质量的企业,华为认为根本是文化。工具、流程、方法、人员能力,是“术”;“道”是文化。任正非举过一个例子,法国波尔多产区只有名质红酒,从种子、土壤、种植……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文化,这就是产品文化,没有这种文化就不可能有好产品。
任正非在外界很少公开露面,但在内部的讲话却是很多。在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永远不变的主题之外,任正非讲的最多的就是“质量文化”。
纵观全球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脱离生产的专职质检,第二阶段是基于数理统计的质量预测,第三阶段是基于系统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第四阶段是“零缺陷”质量文化。如今,华为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质量体系,或许会成为质量管理的第五个阶段。
从第四个阶段开始,质量管理从制度层面进化到文化层面。质量的保证,不能依赖于制度和第三方的监管,这样的质量会因人而异,也不可延续。而文化,即全员认同的质量文化,并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工作中。
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慢工程。近几十年的业界潮起潮落,不断有新的风口,但华为一直是一家很朴素的公司,提出了“脚踏实地,做挑战自我的长跑者”的口号。用任正非的说话,华为公司这只“乌龟”,没有别人跑得快,但坚持爬了28年,也爬到行业世界领先。任正非知道竞争会对慢跑型公司带来短期的冲击,但他要求公司上下一定不能有太大变化。比如,消费者行业变化大,将来也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所以华为一再强调终端要有战略耐性,要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把质量做好。
;以上就是关于从0到1,一文看懂华为项目管理体系的核心全部的内容,包括:从0到1,一文看懂华为项目管理体系的核心、华为7大核心管理思想、跟着华为学数字化转型之道——《华为数字化转型》笔记1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