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记忆体控制器分为传统型和整合型两种。
记忆体控制器 传统型传统计算机系统其记忆体控制器位于主机板晶片组北桥晶片内部,CPU要与记忆体进行数据交换,需要经过" CPU--北桥--记忆体--北桥--CPU "5个步骤,在该模式下数据经由多级传输,数据延迟显然比较大从而影响计算机系统整体性能;
整合型集成记忆体控制器,就是在CPU的基板上内置一个记忆体控制器,先说说没有记忆体控制器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26个数据A~Z,要传送到CPU,这时候CPU就向北桥发出指令(因为记忆体控制器是集成在北桥上,所以说要经过北桥),记忆体通过记忆体控制器接受到了指令,这个指令就是把记忆体上b单元的A~Z数据传送到CPU,记忆体这个时候开始取数据,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定址。当记忆体找到了这个数据,而这26个数据每个数据为500MB,所有数据总和就约为12GB,假设记忆体为双通道R2 800,数据传输率就为800MHZ乘以128BIT除以8比特每位元组=12GB每秒,通过分析,认为只需一秒就能传送到CPU,此时的数据在一秒的时间内只传送到了北桥,记忆体控制器在北桥,在北桥的数据如何传送到CPU呢,这就要通过FSB前端汇流排了,假设FSB的频率为800MHZ,那么数据传输率就为800MHZ乘以64BIT除以8比特每秒=64GB每秒,从北桥到CPU要2秒,所以数据传送到CPU的总时间为3秒,接下来再来看看CPU集成记忆体控制器的时候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数据从记忆体传输到控制器后,同样为1秒,所不同的是这个时候不用再通过慢吞吞的前端汇流排了,CPU直接从记忆体控制器读取数据就行了,因为记忆体控制器在CPU的门口,打个比方,一件东西在你门口的时候,大家就可以直接拿了,就是这个原理,算了一下,集成记忆体控制器的CPU读取12GB的数据是才用了1秒的时间,所以大大节省了运算时间,也充分发挥了CPU的性能。
最后总结一下:CPU没有记忆体控制器时:数据以记忆体控制器---北桥----CPU的方式传输有记忆体控制器时:数据以记忆体控制器------CPU的方式传输,一步到位。
工作原理CPU内部整合记忆体控制器的优点,就是可以有效控制记忆体控制器工作在与CPU核心同样的频率上,而且由于记忆体与CPU之间的数据交换无需经过北桥,可以有效降低传输延迟。打个比方,这就如同将货物仓库直接搬到了加工车间旁边,大大减少原材料和制成品在货物仓库与加工车间之间往返运输所需要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样一来系统的整体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记忆体频率
和CPU一样,记忆体也有自己的工作频率,频率以MHz为单位记忆体主频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记忆体所能达到的速度越快。记忆体主频决定着该记忆体最高能在什么样的频率正常工作。最为主流的记忆体频率为DDR2-800和DDR3-1333,作为DDR2的替代者,DDR3记忆体的频率已经在向3000MHz进发。
记忆体容量记忆体的容量不但是影响记忆体价格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到整机系统性能的因素。过去Windows XP平台,512M的记忆体还是主流,1GB已经是大容量;64位系统开始普及,Windows Vista、Windows 7越来越多人使用,没有2GB左右的记忆体都不一定能保证 *** 作的流畅度。单根记忆体的容量主要有1GB、2GB、4GB,最高已经达到单根8GB。
工作电压记忆体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电压值,不同类型的记忆体电压也不同,但各自均有自己的规格,超出其规格,容易造成记忆体损坏。DDR2记忆体的工作电压一般在18V左右,而DDR3记忆体则在16V左右。有的高频记忆体需要工作在高于标准的电压值下,具体到每种品牌、每种型号的记忆体,则要看厂家了。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浮动,略微提高记忆体电压,有利于记忆体超频,但是同时发热量大大增加,因此有损坏硬体的风险。
时序参数tCL : CAS Latency Control(tCL)
一般我们在查阅记忆体的时序参数时,如"8-8-8-24"这一类的数字序列,上述数字序列分别对应的参数是"CL-tRCD-tRP-tRAS"。这个第一个"8"就是第1个参数,即CL参数。
CAS Latency Control(也被描述为tCL、CL、CAS Latency Time、CAS Timing Delay),CAS latency是"记忆体读写 *** 作前列地址控制器的潜伏时间"。CAS控制从接受一个指令到执行指令之间的时间。因为CAS主要控制十六进制的地址,或者说是记忆体矩阵中的列地址,所以它是最为重要的参数,在稳定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设低。
记忆体是根据行和列定址的,当请求触发后,最初是tRAS(Activeto Precharge Delay),预充电后,记忆体才真正开始初始化RAS。一旦tRAS激活后,RAS(Row Address Strobe )开始进行需要数据的定址。首先是行地址,然后初始化tRCD,周期结束,接着通过CAS访问所需数据的精确十六进制地址。期间从CAS开始到CAS结束就是CAS延迟。所以CAS是找到数据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记忆体参数中最重要的。
这个参数控制记忆体接收到一条数据读取指令后要等待多少个时钟周期才实际执行该指令。同时该参数也决定了在一次记忆体突发传送过程中完成第一部分传送所需要的时钟周期数。这个参数越小,则记忆体的速度越快。必须注意部分记忆体不能运行在较低的延迟,可能会丢失数据。而且提高延迟能使记忆体运行在更高的频率,所以需要对记忆体超频时,应该试着提高CAS延迟。
该参数对记忆体性能的影响最大,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CAS值越低,则会导致更快的记忆体读写 *** 作。
tRCD : RAS to CAS Delay
该值就是"8-8-8-24"记忆体时序参数中的第2个参数,即第2个"8"。RAS to CAS Delay(也被描述为:tRCD、RAS to CAS Delay、Active to CMD),表示"行定址到列定址延迟时间",数值越小,性能越好。对记忆体进行读、写或刷新 *** 作时,需要在这两种脉冲信号之间插入延迟时钟周期。在JEDEC规范中,它是排在第二的参数,降低此延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如果你的记忆体的超频性能不佳,则可将此值设为记忆体的默认值或尝试提高tRCD值。
tRP : Row Precharge Timing(tRP)
该值就是"8-8-8-24"记忆体时序参数中的第3个参数,即第3个"8"。Row Precharge Timing (也被描述为:tRP、RAS Precharge、Precharge to active),表示"记忆体行地址控制器预充电时间",预充电参数越小则记忆体读写速度就越快。tRP用来设定在另一行能被激活之前,RAS需要的充电时间。
tRAS : Min RAS Active Timing
该值就是该值就是"8-8-8-24"记忆体时序参数中的最后一个参数,即"24"。Min RAS Active Time (也被描述为:tRAS、Active to Precharge Delay、Row Active Time、Precharge Wait State、Row Active Delay、Row Precharge Delay、RAS Active Time),表示"记忆体行有效至预充电的最短周期",调整这个参数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我们最好设在24~30之间。这个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说越大或越小就越好。
如果tRAS的周期太长,系统会因为无谓的等待而降低性能。降低tRAS周期,则会导致已被激活的行地址会更早的进入非激活状态。如果tRAS的周期太短,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时间而无法完成数据的突发传输,这样会引发丢失数据或损坏数据。该值一般设定为CAS latency + tRCD + 2个时钟周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记忆体这个小硬体选好容量和频率,然后插上主机板用上就行了,对它的很多小参数完全不在意。所以,行业厂商也会提供比较傻瓜式的读取记忆体SPD晶片的参数信息,自动设定各项小参,简单好用;更有简单的超频设定--XMP技术,让普通用户也能简单地享受超频增值的乐趣。当然,真正的玩家在超频时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还是更倾向于手动设定各项小参。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对记忆体的各项参数有更深的理解,并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帮助。
发展过程 发展方向把记忆体控制器整合到CPU内部显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其技术也一定越来越完善。
K8架构集成了记忆体控制器的AMD5400+黑盒AMD的在K8系列CPU及其之后的产品(包括Socket 754/939/940等接口的各种处理器),CPU的内部则整合了记忆体控制器,CPU和记忆体之间的数据交换过程简化为"CPU--记忆体--CPU"三个步骤,省略两个步骤,和传统的记忆体控制器方案相比显然具有更低的数据延迟,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
Intel在最新的酷睿i5、酷睿i7系列CPU中,也引入了整合记忆体控制器的方案。
发展历程Intel在45纳米Penryn系列之后推出全新微架构,代号Nehalem,届时将看到多项全新技术,其中整合的记忆体控制器无疑非常吸引人。AMD一直在自身的处理器内集成记忆体控制器,因而取得了很好的记忆体性能,但也导致每次记忆体规格升级都必须更新处理器接口;相反,Intel坚持把记忆体控制器放在北桥晶片里,同时对处理器本身的调整更多地依赖于快取容量的增减。虽然Intel曾经列举了多项理由,表示不集成记忆体控制器好处多多,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Intel自然也不会一条路走到黑,到了下一代新架构。记忆体控制器就将与图形核心一起走入Intel处理器的内部。显然,Intel所做的不仅仅是简单集成。 Nehalem架构下的原生四核心处理器Bloomfield将具备三通道DDR3记忆体控制器,支持DDR3-1600规格,可提供384GB/s的巨大频宽 ,相比双通道20GB/s左右几乎翻了一番,同时内建的图形核心也能因此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尤其是在3D游戏里。不过,Nehalem下的双核心处理器还会只配备双通道记忆体控制器,以拉开市场差距。
运算以AMD CPU为例:Socket 939时代CPU主频与倍频直接相除就是CPU记忆体控制器所支持的记忆体频率
到了DDR2时代的AM2处理器,虽然核心方面同样内置了DDR2的记忆体控制器, 但与过去的Socket 939接口不同的是,它所支持的记忆体频率被更新至DDR2-800的水平。CPU主频再也不能与CPU的倍频直接相除,而是除以倍频数二分之一后的整数(不能被整除取整数部分再加1)以4600+和4800+ CPU为例:
即记忆体运行频率=(CPU主频÷倍频/2)×2
X2 4800+ ,主频为25GHz,倍频为125。所以记忆体的除频数为7,此时记忆体运行的频率 =(2500M÷7)×2=714M
X2 4600+主频为24GHz,倍频为12 所以记忆体的除频数为6,此时记忆体运行的频率 = (2400M÷6)×2=800M
4600+完美的支持DDR2-800
简单的来说就是,如果CPU的主频倘若不能被400整除的话,就说明该AM2处理器在默认的频率下无法运行在DDR2-800的模式下。
控制器CPU记忆体集成记忆体控制器优点 CPU记忆体集成记忆体控制器有很多优点 比较突出的是三点:
第一CPU内部整合记忆体控制器
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的记忆体控制器位于主机板晶片组的北桥晶片内部,CPU是要和记忆体进行数据交换,是需要经过"CPU--北桥--记忆体--北桥--CPU"五个步骤,在此模式中数据经由多级传输,数据延迟显然较大从而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而AMD的K8系列CPU(包括Socket754/939/940等接口各种处理器)内部则整合记忆体控制器,CPU与记忆体之间的数据交换过程就简化成"CPU--记忆体--CPU"3个步骤,省略了2个步骤,与传统记忆体控制器方案相比显然具有更低数据延迟,这有助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
第二记忆体控制器同频于CPU频工作
CPU内部集成记忆体控制器可以使记忆体控制器同频于CPU频工作(CPU工作频率一般都在2G以上) 而北桥的记忆体控制器一般就要大大低于CPU工作频率 系统延时就更加少。
第三CPU内部集成记忆体控制器
CPU内部集成记忆体控制器 由于记忆体数据不经过北桥有效的降低了北桥的工作压力为北桥减低可负担
CPU内部集成记忆体控制器是K8 CPU的一大设计亮点,虽然在总体性能上酷睿远远超过K8,但是在记忆体性能上酷睿相对于K8来说还是望尘莫及。
整合记忆体控制器的特征
CPU内部整合记忆体控制器的优点,是可以有效控制记忆体控制器工作在和CPU核心同样的频率上,而且因为记忆体与CPU之间的数据交换无需经过北桥,能有效降低传输延迟。打个比方,这就如同将货物仓库直接搬到加工车间旁边,大大减少原材料和制成品在货物仓库和加工车间之间往返运输所需要的时间,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这样一来系统的整体性能也得到提升。
CPU内部整合记忆体控制器最大缺点,就是对记忆体适应性比较差,灵活性比较差,只能使用特定类型记忆体,而且对记忆体的容量与速度也有限制,要支持新类型的记忆体、一定更新CPU内部整合的记忆体控制器,也就是说一定更换新的CPU;比如AMD的K8系列CPU、就只能支持DDR,而不能支持更高速DDR2。而传统方案的记忆体控制器因为位于主机板晶片组的北桥晶片内部,就没有这方面问题,只需要更换主机板,甚至不更换主机板也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记忆体,比如IntelPentium 4系列CPU,假如原来配的是不支持DDR2的主机板,那么只要更换一块支持DDR2的主机板就可以使用DDR2,如果配的是同时支持DDR和DDR2主机板,则不必更换主机板就可以直接使用DDR2。
通常,对于整个PC系统来说,我们往往只关注于CPU的主频、系统前端汇流排的频率、记忆体的工作频率和它们之间的汇流排频宽等,但是记忆体延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也相当大。
那么,什么是记忆体延迟呢通俗来讲,系统要对某些数据进行 *** 作时,会由CPU发出指令,存储在硬碟里的数据将传送到记忆体里,由记忆体转送给CPU。但是通常记忆体控制器是集成在主机板晶片组的北桥晶片内,数据经由多级传输,往往会产生一定延迟。因而CPU发出指令后并不能及时获得数据,对其并进行处理。记忆体延迟对系统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记忆体系统的总体延迟大约为120~150ns,在这段时间内CPU所能做的只有等待。因而,尽可能的降低记忆体延迟无疑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有着莫大的帮助。传统的处理器要和记忆体进行数据交换,需要经过"CPU-北桥-DIMM-北桥-CPU"。而处理器核心整合记忆体控制器,进程就会简化为"CPU-DIMM-CPU",省略了两个步骤。
这恐怕是AMD64位处理器在32位套用环境下也能表现出强劲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处理器内部集成记忆体控制器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效控制记忆体控制器工作在与处理器核心同样的频率上,而且由于记忆体与处理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无需经过北桥,能有效降低传输延迟。打个比方,这就如同将货物仓库直接搬至加工车间旁边,大大减少了原材料/制成品在货物仓库和加工车间之间往返运输所需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样一来系统的整体性能也得到了提升。在实际测试中,Athlon 64等待记忆体数据的时钟周期比Athlon XP减少了30~40%,带来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高达25~30%。
整合记忆体控制器虽然可以达到高宽频和低延迟,但是其升级换代不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吗通常,如果一种新的记忆体标准推出,晶片组厂商可以直接开发支持新记忆体的晶片组来支持。而记忆体控制器整合到处理器核心中,就造成升级的困难,因为改一下支持记忆体的规格就需要改核心。但就情况来看,这个疑虑似乎可以打消了。
发展方向:
将记忆体控制器整合到CPU内部显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其技术也会越来越完善。以后Intel也推出整合记忆体控制器的CPU的产品。
优缺点 优点1CPU内部整合记忆体控制器的优点,就是可以有效控制记忆体控制器工作在与CPU核心同样的频率上,而且由于记忆体与CPU之间的数据交换无需经过北桥,可以有效降低传输延迟。这就如同将货物仓库直接搬到了加工车间旁边,大大减少了原材料和制成品在货物仓库和加工车间之间往返运输所需要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样一来系统的整体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2减轻北桥晶片的负担,由于CPU与记忆体的数据交换量在整个电脑数据交换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整合之后北桥晶片的工作量极大第减少,进而可以为SATA、PCI-E等其它数据交换通道提供更高效的支持。
缺点CPU内部整合记忆体控制器的最大缺点,就是对记忆体的适应性比较差,灵活性比较差,只能使用特定类型的记忆体,而且对记忆体的容量和速度也有限制,要支持新类型的记忆体就必须更新CPU内部整合的记忆体控制器,也就是说必须更换新的CPU;例如AMD的K8系列CPU就只能支持DDR,而不能支持更高速的DDR2。而传统方案的记忆体控制器由于位于主机板晶片组的北桥晶片内部,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只需要更换主机板,甚至不更换主机板也能使用不同类型的记忆体,例如Intel Pentium4系列CPU,如果原来配的是不支持DDR2的主机板,那么只要更换一块支持DDR2的主机板就能使用DDR2,如果配的是同时支持DDR和DDR2的主机板,则不必更换主机板就能直接使用DDR2。
总结许多应用程式拥有更为复杂的读取模式(几乎是随机地,特别是当cache hit不可预测的时候),并且没有有效地利用频宽。典型的这类应用程式就是业务处理软体,即使拥有如乱序执行(out of order execution)这样的CPU特性,也会受记忆体延迟的限制。这样CPU必须得等到运算所需数据被除数装载完成才能执行指令(无论这些数据来自CPU cache还是主记忆体系统)。当前低段系统的记忆体延迟大约是120-150ns,而CPU速度则达到了3GHz以上,一次单独的记忆体请求可能会浪费200-300次CPU循环。即使在快取命中率(cache hit rate)达到99%的情况下,CPU也可能会花50%的时间来等待记忆体请求的结束- 比如因为记忆体延迟的缘故。
可以看到Opteron整合的记忆体控制器,它的延迟,与晶片组支持双通道DDR记忆体控制器的延迟相比来说,是要低很多的。英特尔也按照计画的那样在处理器内部整合记忆体控制器,这样导致北桥晶片将变得不那么重要。但改变了处理器访问主存的方式,有助于提高频宽、降低记忆体延时和提升处理器性能。
传统的计算机系统其记忆体控制器位于主机板晶片组的北桥晶片内部,CPU要和记忆体进行数据交换,需要经过"CPU--北桥--记忆体--北桥--CPU"五个步骤,在此模式下数据经由多级传输,数据延迟显然比较大从而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而AMD的K8系列CPU(包括Socket 754/939/940等接口的各种处理器)内部则整合了记忆体控制器,CPU与记忆体之间的数据交换过程就简化为"CPU--记忆体--CPU"三个步骤,省略了两个步骤,与传统的记忆体控制器方案相比显然具有更低的数据延迟,这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
10战略与管理
IT管理者首先要战略视野和战略思维,要能够理解企业的战略,并使得IT的战略与企业战略匹配。在新技术深刻改变业务的时代,IT管理者需要有对未来的洞察能力,并深刻理解新技术如何影响并改变企业战略。为了支撑好企业战略,IT管理者需要管理好IT组织,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能力。作为一个变革的领导者,IT管理者还需要一些软性的领导能力,包括一些管理理念、管理思维和沟通技能等。
11 IT战略
能够深刻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作用,理解新的数字化转型方向,识别IT给企业带来的创新机会,能够制定务实有效的IT战略规划。
111信息化内涵与作用
理解信息化或数字化的本质内涵及发展历史,理解国家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战略,理解信息化在宏观经济社会层面及微观企业层面的作用,了解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趋势。
112 数字化转型
理解新的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转型机会,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转型机会。能够识别转型中的主要风险,把握转型的正确方向。能够制定正确的转型策略与方法,包括敏捷及迭代方法。
113 基于IT的企业创新
能够识别IT,特别是新一代IT给企业带来的创新机会,包括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
114 IT战略规划
能够理解企业的战略,包括企业未来发展愿景和规划。能够识别企业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机会。能够根据企业和业务的战略制定IT战略规划,包括IT愿景、主要目标、主要工程、实施路径及治理模式等。
115 打造敏捷组织
在VUCA时代,企业越来越需要敏捷地应对环境地变化。信息化和数字化需要快速敏捷地应对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从而打造一个敏捷的组织。SAFe和VeriSM等框架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学习内容。
12 IT管理
既要掌握一些通用的管理方法,也要掌握一些与IT技术相关的专业管理方法。IT管理领域,包括IT项目管理、IT服务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和IT治理等,都已形成一些标准的框架与方法。
121 IT项目管理
在项目管理领域,国际上已形成PMBOK、PRINCE2两大体系。对于IT项目管理,可以采用其中某个体系,或者综合裁剪采用两个体系中的部分内容。
122 DevOps与服务管理
ITIL是IT服务管理领域的标准框架,目前已经发展到第4版,即ITIL v4。由于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的需要,打破开发与运营的分割,促使开发和运营紧密结合的DevOps(开发运营组合)逐渐在改变传统的IT服务管理模式。
123 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ISO27001是信息安全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框架。随着业务数字化的发展,隐私与数据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EXIN根据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制定的相关认证培训内容可以作为参考。
124 IT治理
IT治理的核心是要在IT相关决策和行动上控制风险,提交价值。合规性也是IT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COBIT作为IT治理领域的一个流程框架得到了广泛采用。MIT关于IT决策的治理内容也得到了广泛采用。
125 数据治理与数据资产管理
区分数据管理、数据治理和数据资产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管理、数据治理和数据资产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DAMA数据管理知识框架、主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框架、数据资产管理方法等。
13 领导力
作为一个IT管理者,不仅需要一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硬技能,还需要人际沟通和带领团队方面的软技能。对人的充分理解、好的管理思维、良好的人际沟通等等都是软技能的重要内容。
131 IT管理者领导力
IT管理者领导力是IT管理者带领团队的能力。谦虚、博学、诚信等都是IT管理者应具备的个人素质。IT管理者需要在战略视野和横向视野,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方面修炼自己的领导力。
132 中西思维与管理哲学
在大量接受西方标准管理框架的同时,IT管理者还需要理解东西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不同思维特征与思维模式,如西方文化更重视结构和流程,东方文化更重视整体和结果;西方文化更偏重逻辑思维,东方文化更偏重形象思维。
133 高效沟通
作为一个IT管理者,尤其是技术出身的IT管理者,如何更高效和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金字塔原理中的“打桩子”和“先结论再论据”等表达技巧值得IT管理者好好修炼。好的沟通心态和好的沟通技能,是高效沟通的前提。
20业务与流程
懂业务是IT管理者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对于所在的企业,IT管理者需要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还要了解相应的行业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优秀的IT管理者应该比某些具体的业务人员更懂他的业务,因为IT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视角从一个更高角度去看清业务;优秀的IT管理者不仅知道他们业务现在是怎么做的,而且知道他们的业务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做。
21 业务流程
对于业务,IT管理者首先要能识别并理解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对于一个制造型企业,其核心业务流程主要是“进销存”和“产供销”等。有关核心业务流程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等。
211 业务流程管理
IT管理者需要理解的业务流程管理内容包括:业务流程的概念,流程与工作流,BPM的概念及价值,BPM的实施,流程性组织,业务流程架构与IT。
212 供应链管理
互联网新零售时代对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采购、库存、物流、渠道等管理)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挑战。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运营模式。
213 客户关系管理
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客户进行细分和有效管理,特别是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消费者数据更好地经营客户。社交性CRM是这个时代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
214 O2O与电子商务
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与新零售,电子商务模式正在朝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微信吸粉、数字导购、智能体验、智能推荐等正在打造全新的消费体验。
215 商业模式创新
什么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哪些范式?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22 管理流程
除了核心业务流程,企业还有一些管理流程用于管理者的决策与控制,如财务管理、商业智能与决策支持等。
221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企业全面预算与财务资源配置,企业资金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财务报表分析等。
222 商业智能与决策支持
何为商业智能(BI)?大数据与商业智能,商业智能对管理决策的支持,商业智能项目的实施,大数据与商业智能案例分析。
23 行业与企业业务知识
虽然做IT管理者工作具有跨行业的通用性优势,但是了解其所在行业和企业的业务知识,是真正做好一个IT管理者的重要基础。
231 行业业务洞察能力
对行业业务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对行业的主要业务模式、核心业务流程、市场竞争格局等的了解。
232 企业业务洞察能力
对企业业务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对本企业的业务模式、核心业务流程、市场地位、核心竞争能力、主要问题及发展战略等的了解。
233 业务创新能力
对新技术如何改变本行业和企业有深入理解,如制造业需要深入理解的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政府部门需要深入理解的互联网+政务服务,金融行业需要深入理解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等。
30技术与架构
理解技术的整体架构和发展趋势是IT管理者的基本功之一。IT管理者对横向技术面的了解(如有哪些主要的技术?各自的作用是什么?他们之间的架构层级是什么样?)比他对某个纵向技术点的精通要重要得多。
31 架构能力
IT管理者要了解技术的组成结构及匹配关系,能够根据业务需求识别出主要的解决方案架构和技术架构。架构思维和架构设计能力是作为一个IT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能力。
311 信息化总体架构
信息化总体架构或企业架构(EA)主要描述了企业战略、业务和IT之间的匹配关系。TOGAF、FEA等架构框架中关于企业架构开发方法、架构参考模型等是IT管理者学习信息化总体架构的重要内容。
312 IT架构规划
IT架构规划主要是指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基础架构)等的规划设计。云架构、分布式架构、微服务架构等新的技术架构模式是IT架构规划的主要方向。
32 新兴技术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IT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正在改变企业IT结构和IT应用模式。
321 容器云与微服务架构
Docker容器技术和Kubernetes分布式系统管理技术等的结合为原生云应用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原生云应用开发已成为应用开发的新模式和新趋势。
322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存储、计算和分析等不同层面的技术组件及特征。大数据参考架构及技术图谱,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等。
323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物联网主要技术,物联网参考架构,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发展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
324 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算法,主要实用的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在行业的应用。
325 区块链技术及应用
比特币与区块链,区块链主要技术组合,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
326 5G+AR/VR技术及应用
5G+AR/VR的技术组合、技术特点,AR/VR的主要应用场景、AR/VR应用的策略等。
40实践与绩效
IT管理者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IT管理者的价值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去体现。IT管理者需要特别重视每一笔IT投资给企业带来的真实绩效,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41 信息化实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CI0需要学习和借鉴其它企业案例进行学习。
411 信息化案例研讨
信息化案例有技术专题相关的,也有行业相关的,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等值得学习和借鉴。
412 沙盘模拟演练
除了真实案例学习,IT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好的沙盘模拟演练,体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更深刻理解信息化在其中的作用。
42 信息化绩效
信息化绩效体现在投资以及投资之后的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中。
421 IT投资管理
选择比执行更重要。IT投资决策的风险是整个IT生命周期中最大的风险。IT管理者需要有效的IT投资管理,包括投资决策的机制、投资决策的依据(业务案例分析、ROI分析等)。
422 IT绩效管理
IT绩效管理主要指IT项目建设中的项目绩效管理以及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运营绩效(如平衡积分卡、关联绩效卡、KPI等)
423 IT业务协同
敏捷化时代,IT对业务需求的响应能力和响应速度同样重要,IT业务协同绩效管理即是考核IT对业务目标的贡献能力,IT项目建设、IT运维和业务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是保证业务和企业成功的关键。
最近和很多企业的CIO/CTO、以及IT部门的各级主管交流数字化转型时,他们都对数字化的未来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然而我们看到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IT部门的职能还停留在“业务支持”的程度,是为业务部门提供IT系统支持的组织。这也造成了传统企业中IT部门的员工,更多的是承担甲方项目经理的角色。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方式,使得员工往往一个项目上线后,就会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工作中。员工在业务或专业能力上很难得到持续的积累和沉淀,结果就是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逐渐被消磨,整个IT部门的生产力和创新氛围也受到很大影响。
与此同时,CIO/CTO面前有成百上千个需要用⾼昂的成本进⾏支持和维护的遗留系统,尽管他们愿意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但在项目周期与成本压力面前,却又显得力不从心。
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在推进整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探寻能解答许多管理者们的疑惑。
业务架构与IT架构的关系是什么
业务架构可从企业战略出发,按照企业战略设计业务及业务过程。业务过程是需要业务能力支撑的,从战略到业务,再到对业务能力的需要,就形成了支撑企业战略实现的能力布局——将这个布局理解为业务架构,它是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设计过程。
业务架构设计会尽可能地追求以更为集约的能力实现更为多变的业务或服务,这其实也是中台战略追求的目标。因此,中台战略实际上也可以归结为一种业务架构设计。
业务架构设计完成后,“灵魂”就诞生了,IT架构则是根据“灵魂”的需要来设计“容器”。IT架构通常会分为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近些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数据架构的地位直线上升)。
应用架构重点关注是功能布局,与业务架构的关系非常紧密,可以称其为业务架构设计的“紧后工序”。技术架构主要关注分层结构,对于大型业务系统来说,一个逻辑分层可能需要通过多种平台才能实现。技术架构与业务架构的关系并不像应用架构那么直接,主要是通过对业务特征、业务量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分层的合理性和平台选型。
作为“灵魂“的”容器“,IT架构中的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与业务架构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 将”灵魂“注入”容器“是技术人员的重要工作,而能否顺利注入,让“灵魂”有个适宜的居所,则有赖于技术人员对“灵魂”的充分认知 。
相比传统FC SAN架构,超融合架构有了如下显著的变化:
不再使用专有的存储硬件和网络,而是使用标准和易于维护的 x86 服务器与万兆以太网交换机;
核心是分布式存储,每个服务器就是一个存储控制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每个节点都需要配置SSD盘作为缓存,缓存容量远大于传统存储的易失性内存,且多节点并发带来更强的聚合性能;
逻辑上看,存储不再是由RAID构成的不同存储空间,而是一个统一可d性扩展的存储池,并且具备更强的扩展能力;
分布式存储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在统一的资源池内性能和容量都可以按需配置,而且数据可以自动均衡;
计算虚拟化和存储部署于同一服务器节点。
通过以上架构的对比我们看到,超融合架构的变革首先是分布式存储对传统存储的替代,其他更多的优势(例如基于x86服务器构建、并发与易于扩展)都是基于这种替代而带来的。
当然,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这种独有的部署模式,进一步简化了用户的 IT 架构,降低了使用成本和运维难度,这些价值也大大的加速了用户对分布式存储模式的接受。
随着数字化经济浪潮的持续推进,以金融 科技 为引导的创新已全面崛起,金融业正结合新技术重塑IT架构、革新应用,借数字化转型赢得新机遇。尤其是证券行业,新技术的发展给证券行业带来了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的变化,促使证券公司一方面采用创新平台,不断敏捷开发各类应用,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改造、升级现有的生产系统,使其能够更具备运行稳定可靠、高效扩展的IT能力,进而支撑业务成长。
东方证券是一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综合类证券公司,提供证券、期货、资产管理、理财、投行、投资咨询及证券研究等综合金融服务的上市证券金融控股集团。同时秉承“团结 进取 务实 高效”的企业精神,致力于“成为具有行业一流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现代投资银行”。
东方证券信息化架构采用软件定义及d性模块化设计来重塑业务体系,同时三线并进:私有云、敏捷开发(包含容器)、大数据支撑着业务发展。利用多数据中心多集群部署实现异地容灾及数据备份,并结合系统监控和智能运维实现了运维智能化及数据可视化。
业务驱动基础架构创新升级
从2014年开始,东方证券开始使用超融合架构,从国外的知名厂商到国内厂商,东方证券在超融合节点数量上也是行业前列。随着超融合使用的深入,东方证券不仅需要超融合实现资源基础功能,还要从应用数据以及存储机制上,为业务提供更高的性能以及多样化数据冗余机制。
华云数据安超OS在东方证券进行了多轮稳定性及可靠性测试,提供了虚拟机基础资源动态分配,在数据存储上支持全闪与混闪磁盘配置,实现了自定义存储数据块大小(4K 32K)、数据副本数自定义以及机架感知等多种高级功能,在应用性能上和数据保护上都较之前都有一定提升,整个方案架构得到了客户的一致认可。
搭建超融合架构 支持业务发展
华云数据利用安超OS为其构建的超融合架构,基于2U融合服务器,提供计算存储供给和管理能力,并分集群进行部署,利用现有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控。安超OS部署在虚拟化管理程序中,能够实现各个服务器中物理存储资源集中,形成统一存储资源池进行管理。同时,安超OS提供存储池来实现以虚拟机为中心的 IT基础设施管理,从而填补了存储基础设施和虚拟化平台之间的差距,带来了架构高效灵活性和稳定性。
架构优势
数据保护的七种容错机制
华云数据安超OS在架构上采用全容错架构设计,提供端到端的容错和容灾方案。通过数据检验、网络容错、缓存容错、数据容错、节点容错、机架容错及集群容错,7个环节去解决数据容错和数据丢失的风险,实现了对数据的多重保护。
针对应用类型对数据块大小设置
块的大小或内存页的大小决定超融合数据存储上虚拟机的最小空间分配单位。超融合数据存储上通常默认页面大小为 4K。安超OS在配置过程中提供一个选项,以配置超融合集群数据存储的页面大小和部署到数据存储的虚拟机磁盘(VMDK)的默认页面大小。
数据压缩算法及副本
平台提供3种虚拟机的压缩算法以及2种数据副本。通常使用lz4来实现数据压缩,另需要更高的压缩率可选择gzip_high 或者 gzip_opt,来提升存储的利用率;磁盘的2副本与3副本的混合设置,为应用系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存储机制;
虚拟化配置策略
安超OS 的条带化策略,与虚拟机相关的虚拟磁盘的配置会带来性能提升。每个虚拟机配置多个虚拟磁盘将提高超融合集群中每个物理磁盘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总集群性能。此外,安超OS超融合在Vsphere环境中进行了优化,以实现与半虚拟SCSI控制器连接的数据虚拟磁盘。
提升IT能力 带来多重收益
凭借强大的产品自研能力以及在金融领域积累的实践经验,在此次项目中,华云数据利用安超OS全面满足东方证券敏捷业务对基础架构的需求,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7x24+360 的技术支持保障系统的连续性。
华云数据帮助东方证券提升了IT能力,实现业务变革,带来了极大的收益和价值,同时借助东方证券现有的云管理平台,实现了“一云多栈,绿色低碳”,响应金融 科技 发展规划(2022-2025)中“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为发展原则。
作为众多金融 科技 行业中的典型代表,东方证券一直以来都走在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像此次华云数据助力东方证券搭建云平台、升级IT基础架构也是一次有力印证。对于东方证券来说,华云数据不仅为其业务数字化转型提供核心力量,还推动了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引领行业金融 科技 发展。
金融数字化已经从技术革命开始转变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与体系化服务的战略引擎。华云数据作为金融数字化转型背后坚实的力量,未来将不断 探索 、不断创新,为金融领域及证券行业提供安全合规、稳定可靠、实现快捷、极速易用、易于扩展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持续助力东方证券等金融用户引领数字化转型浪潮,保持企业竞争力及成长活力,拓展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 社会 效益。
#华云数据#
工商银行通过实施“1031”工程、信息化银行建设等工作,打造了同业领先的第四代核心银行系统,确立了信息 科技 领先优势。随着银行进入40时代,金融 科技 推动银行从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方面打破传统、变更生产经营模式,顺势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时代特征,银行不断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提升服务体验和效率,同时对企业级架构建设和信息系统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为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满足业务创新转型发展要求,工商银行于2015年启动IT架构转型工作。充分利用分布式、云计算等新技术,基于开放平台与主机有机结合的基础架构,构建面向未来业务发展,以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成本可控、安全稳定、便捷研发为特征的全新技术体系。在技术变革的外部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内生需求互相作用下,工商银行于2017年启动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工程,围绕“客户服务智慧普惠、金融生态开放互联、业务运营共享联动、创新研发高效灵活、业务 科技 融合共建”的智慧银行建设目标,通过整合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强化产品创新顶层设计与跨产品线整合,将业务架构由内部企业级延展至跨界生态,在业务架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IT架构转型,持续优化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安全架构,建立金融与 科技 高度融合的全新生态体系。
1构建服务化、松耦合应用架构。 同步ECOS工程建设,工商银行引入了业界领先的持续价值提升方法论,通过分析全行发展战略、业务发展前瞻性规划和业务现状问题,体系化地开展业务领域顶层设计,从流程、产品、实体等三个维度开展业务建模,整合构建覆盖63个业务领域、100多个业务组件、近4000个任务组件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并指导推动IT系统建设。通过从业务领域、业务组件、业务对象到IT应用、IT服务、数据对象的对接落地,围绕业务对象,以数据为中心聚合服务,形成了覆盖业务产品服务、业务和数据基础服务、技术基础服务的企业级服务体系,打造了分层解耦的应用架构。建立组件化研发机制,实现业务模型的高效传导,促进统一架构语境下从业务到IT的一致性承接。在支付结算、xyk等热点领域完成组件化落地, 提炼 了19000余个IT服务,日交易量逾40亿笔,提升了产品研发的市场响应速度。
2打造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系统。 依托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开放平台技术,逐步从传统的以主机为核心的应用布局向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布局转型,初步建成具备承接主机业务下移能力的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在国内大型银行中,率先实现银行核心业务的完整闭环处理,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有超过90%的应用部署在开放平台。在中资银行中,率先使用自主研发的开放平台境外核心业务系统,已在欧洲、亚太区域新设机构实际投产运营。随着双核心建设不断深化,工商银行在业务量快速增长态势下,整体保持主机资源零增长,2015~2020年累计实现主机资源压降65000MIPS以上。
3形成双轮驱动的开放金融生态。 工商银行建设以“嵌入场景、输出金融”为特征的API开放平台,与以“绿色部署、敏捷上线”为特征的金融生态云,组合形成全行互联网金融场景建设“双轮驱动”的体系化品牌。目前已对外开放9大类1800多项API服务,为8800多家合作方提供服务,成为银行同业中“合作伙伴最多、服务最全面”的开放平台。已推出教育云、物业云等17款金融生态云产品,累计推广G/B端客户超过3万个,C端客户929万。
1打造多模式、高性能数据交换体系。 工商银行综合运用流数据处理、数据复制、文件共享等技术,打造了多模式、高性能的企业级数据交换平台,面向全行提供实时、准实时、分钟级、小时级等多种时效的企业级数据交换服务,并在余额变动实时提醒、实时交易反欺诈、准实时存贷款偏离度计算等应用场景取得良好成效。
2率先建成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服务云。 同业率先完成传统封闭式架构(TD、Extradata)向开放分布式架构(Hadoop、MPPDB)转型,建成金融行业集群规模最大、技术生态最全、供给能力最强的大数据服务云体系,软硬件投入仅为原有产品投入的30%。全数据整合后容量超过93PB,为171个总行应用、22个业务部门和52家境内外分行及子公司提供了高效、便捷、丰富的高质量数据服务。
3着力打造企业级数据中台。 按照ECOS工程总体布局,以共享、复用、创新为目标,通过数据资产沉淀、数据服务化、数据资产运营、数据产品输出等措施,打造高效、智慧、开放、共享的标准化数据服务。面向全行1万余名数据分析师提供一站式、全链路线上BI分析能力,支撑全面风险管理、xyk风控、智慧大脑等重点场景建设,加快推进客服、运营、产品和风控等领域的智慧赋能,提升各专业数据应用创新能力。
1打造一系列企业级新技术应用平台。 工商银行依托金融 科技 研究院体系化布局新技术,建成了云计算、分布式、API平台、大数据、流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移动互联网十大技术平台,是工商银行技术领先优势的集中体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平台集成业界主流机器学习算法,提供便捷高效、全流程建模、自学习的AI全栈平台,赋能数据智能化应用,构建工行智慧大脑。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智能感知万物,获取海量物联数据,扩展银行金融服务边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安全可靠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平台在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七大业务领域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区块链应用生态,机构用户超千家,个人用户超100万,拥有近百项专利,荣获多项业界大奖。生物识别平台提供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管理、安全管控、服务调度等功能,具备多生物特征统一管控、统一服务的能力。
2建成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云计算、分布式技术体系。 云计算平台具有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智能运维等特点,从传统手工为主的虚拟化架构,转变为快速供给、稳定可靠、资源集约、运维智能的新型云计算体系架构。截至2020年8月,工商银行已实现60000+节点、34000+容器的入云规模,具备万级容器集群自动供给能力,同等业务量下服务器虚拟资源利用率平均提升2~3倍,业务高峰期系统扩容时间由几十分钟缩至秒级,2019年荣获人民银行 科技 发展奖一等奖。分布式技术平台涵盖9大类分布式技术组件,在快捷支付、纪念币预约等150余个应用广泛运用,为IT架构从单体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服务化架构转型提供了技术基础。截至2020年8月,日均交易量超过50亿笔,并发支撑能力超过10万笔/秒,重点交易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0ms,有效应对“双十一”秒杀等高频、大并发交易对IT架构稳定性、业务连续性的冲击。
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完善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领域的安全防护,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等金融 科技 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研究完善以数据为中心的安全方法论和保护体系,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融e行”第一批完成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认证备案。围绕ECOS工程建设,建立多因子身份认证体系,发展手机盾、云证书、指纹、人脸、声纹、指静脉、虹膜等多种认证及生物识别技术。建设企业级反欺诈平台,通过终端、账户、行为等多维度展开智能风控,有效拦截欺诈交易,提升开放银行防御和风险处置能力。
在新一轮 科技 革命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 历史 交汇期,工商银行将 科技 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积极创新和引入金融 科技 前沿技术,在全行战略、企业架构的指引下,强化IT与业务的融合。通过金融 科技 赋能经营转型,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新生态,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和灵活性,为广大客户提供高价值服务,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动能源泉。
以上就是关于记忆体控制器简介及详细资料全部的内容,包括:记忆体控制器简介及详细资料、CIO40: IT管理者知识体系(长大以后)、IT组织的数字化转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