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最少必备价值观之二:尊重

二、最少必备价值观之二:尊重,第1张

Oracle、Mysql、SQL Server、Access作为四种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学习时间的长短与它们本身的复杂程度、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付出的努力有关。

oracle作为大型网络数据库,相对于其它三种数据库,是售价最昂贵的,通常用于大型国企或跨国公司等。因其体系结构复杂,组件和命令众多而闻名,也因其性能稳定,安全性高而著称。虽然难度较大、学习费时,但一旦掌握,回报较丰厚。认证有OCA,OCP,OCM。

SQL Server属于中型数据库。入门较快,但精通较难,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历练。企业版的SQL Server售价较oracle便宜很多,中小型企业通常都能承担。例如:微软 SQL server 2008 中文企业版(10用户)售价为81300元左右,而Oracle 10g 企业版(5用户)售价为187300元左右。

Mysql 是免费使用的开源数据库,因其执行效率高,运行速度快和容易使用而广泛应用于中小型网站。非常流行的开源软件组合LAMP中的M就是指它。后因推陈出新,功能越来越强大,大型网站用户也逐渐增多。

Access被称为桌面型的数据库,是微软发布的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7种数据库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 *** 作规范化;使得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数据量过百兆,或单表记录过百万,其性能会变差。且仅运行在安装Access的环境中。

从企业使用的角度来看,选择哪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企业的实情和业务量有关,需合理配置。只要适合自己的就好。这类似于个人的实际消费能力,需量入为出,量体裁衣。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至于你问哪个最热门可以从智联招聘的职位需求数目看出。以今天(2011年12月3日)的全国数据库职位需求为例:oracle(32407个)>Mysql(18059个)>SQL Server(16290个)>Access(4811个)。

具体学哪个,怎么学,你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你的职业规划方向来选择。

个人建议:你先学明白一个,其他的可以触类旁通。这四种数据库都支持SQL命令,且命令有相似之处。

比较好的入门方法是:先从Verycd网站下载相应视频资料,从图书馆借书配合练习,边学边练。遇到问题可访问ITPUB,CSDN等论坛,或直接请教成手,直至应用自如,炉火纯青。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祝你学习愉快,学有所成!

奇文老师全面提高听说读写全套  

iwnb  

奇文老师全面提高听说读写全套(标清超清视频)百度网盘

1、什么是尊重?

我们在第一部分第三章,已经讲过关于“尊重”简单的、朴素的、具有可实践性的定义是: 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 , 去对待别人 。

你希望孩子懂礼貌,然后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如果一定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也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才可以”。可是,某次孩子忘记了你的“谆谆教导”,直接插话进来时,你却粗鲁地吼道:“没看到我们正在谈话吗?!”请问,这是教育吗?你对孩子有基本的尊重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宝贝,我们正在谈话,请你等一下好吗?”然后,私下里再告诉孩子正确的、完整的做法,这样反复几次以后,孩子自然而然就会用恰当得体的方式打断别人的谈话。

现在,很多父母一方面担心孩子对“电子***”——手机或电脑游戏上瘾,另一方面自己却总是当着孩子的面,不停的刷抖音、刷朋友圈,追剧看**。而每当看到孩子拿父母的手机或电脑玩电子游戏时,轻则批评说教,唠叨不停,性格急躁的可能一把就把手机从孩子手中抢过来,或是直接把电源关了,更极端的父母可能还会严厉地惩罚打骂孩子。试问:像你这样的“双标狗”,你说的话,孩子会信服吗?你的行为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吗?你的行为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吗?我估计大概率是不大可能的。就算你自己没有沉迷于“电子***”,但你的言行对孩子有基本的尊重吗?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我猜,我的说教很有可能已经让你不耐烦了。想想你平时对孩子的唠叨吧,所以,我还是要继续唠叨下去哈哈……试想:如果你和朋友在KTV正玩的很嗨,有个酒鬼突然骂骂咧咧地闯了进来,还对你指手划脚、耀武扬威的,你会作何感受?会如何应对呢?我估计你反应很有可能比孩子还要强烈。我们再试着换成另外一种场景:你一闲下来,就把手机扔到一边,认真地捧着书在看,家里有大书架,却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孩子会中“电子***”的毒吗?我估计,大概率孩子会迷恋上读书。毕竟,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有可能天天向上。

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上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随意横穿公路,不能抢红灯。但是,很多次,我们为人父母者,却当着孩子的面翻越护栏。你对基本的规则都没有尊重,如何要求孩子还要按照你所说的去做呢?

尊重是人际关系的第一法则,适用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人和未成年人、熟人和熟人、陌生人和陌生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有多么重要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讲: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道理很简单:如果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了,说明彼此的关系早已破例或根本就不复存在,你所说的话,你所做的事,对方愿意听、愿意接受?根本是不大可能的!就算对方表面在听,他也不可能发自内心地认可你。

2、根源——为什么你会尊重某些人,却对另外一些人不尊重呢?

前面我们搞清楚了尊重的本质。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你会尊重某些人,却对另外一些人不尊重呢?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

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尊重一个人,其实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可能是因为对方的权力、地位、财富、相貌、体格、才华、技能、智慧、品德等等,总之对方就是至少在某一方面比你强,比你大,哪怕是某些肤浅的、表面的、甚至是完全就是虚假的。

你敢随便对你的顶头上司发火吗?我估计一般情况下是不敢轻易发火的,因为对方比你更强大,职位比你高,你的饭碗就在他的手里面,就算你对他真的口服心不服,但也绝不敢随便造次吧?你轻易敢对一个身高2米,体重240斤,满身肌肉的大块头动手吗?我相信,决定动手以前,你一定会好好掂量掂量的。你敢在一个拿q对着你的恐怖分子面前耀武扬威吗?我估计,你我都一样,只要能不发抖已属不易了。同样,在一个德高望重、万人敬仰的智者面前,我估计,我们都会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吧?哪怕就算是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只要对方不是用阴险、狡诈的手段打败你了,而你恰巧又是一个正直的人,你也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对方吧?

相反,对于权力、地位、财富、相貌、体格、才华、技能、智慧、品德等等,总之,在各个方面都比你弱小的人,你会尊重吗?就算你的修养很高,不会狗养看人低(别误会不是骂你),不会歧视对方,但我估计大概率,你也不会把对方太放在心上,至少不会非常重视吧?甚至对于那些即使权力、地位、财富、相貌都比你优越,但为人阴险狡诈、手段卑鄙的家伙,你不仅不会尊重他,反而会从心底里鄙视他,因为这种人就“小人”——人格上他比你更弱、更小,甚至是卑微、卑贱。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为什么大多数人,包括你我在内,都不太尊重孩子了——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包括以前的我,都觉得孩子就是比成人更弱小,更好欺负,就算被你欺负了,被你不公正的对待了,也不会有严重的后果,所以,很多成人,才会、才敢肆无忌惮地、任意妄为地对待孩子。大多数人,最多在不公正地对待孩子后,后悔一小会,过后没多久,依然我行我素、肆意妄为。

其实,我想说我们都错了。

我们忘记了,曾经我们都是小孩,成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我们忘记了我们在儿童时期所受的苦难和委屈,亦或是这种苦难和委屈,早已深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发现,并没有意识到而已,然后,我们又无意识地、不自觉地,用自己小时候被虐待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更好的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好像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体会到亿万富豪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滋味是一样的。

有则寓言这样写到:

神对一只猴子说:“可怜的猴子,你在猴王争霸中被打败了,现在,我想助你一臂之力,将你点化成人。” 猴子很感激。神问:“变成人后,你第一件事想干什么?”猴子说:“拿一杆q打死现在的猴王,夺回王位,所有母猴都归我。”

这则寓言中,猴性的天真固然可笑,而其中折射的人性的悲哀则让人深思。我们很多父母和老师,包括我自己,虽然有成人的身体,却没有成熟的思想。是时候改变一下我们“猴王”的思想了,是时候该对我们的 *** 作系统升级了。

事实上,孩子们除了在体能上比成人弱小,在经验上和知识上比成人欠缺一点以外,在其他很多方面,孩子们都远远超过成人,比如:

孩子天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天生更爱学习,你看看那些一天到晚不停地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小脑袋瓜,很多时候会把你问的哑口无言啊,有哪个成人能像他们那样,有那么强的求知的欲望?我是从来没见过的,只在传记中读到过。可惜的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火焰,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被我们这些无知的成人,生生地给扑灭了。

只要没有受到成人的破坏和伤害,孩子的记忆能力超强,远远超过成人,超过你的想象。还记得在《中国诗词大会》中,那个叫王恒屹的小男孩吗?

need-to-insert-img

这个孩子,年仅5岁却已经认识3000多个字,能背下580首诗,主持人念出上一句,他几乎不假思索就能够念出下一句,被大家称为“中华小诗库”。一个5岁的小男孩能够背诗将近600首诗,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让我等凡夫俗子自愧不如。(我在此举这个例子,并不代表我赞同这种教育方式,仅仅只是为了证明,只要没有人为的破坏和伤害,孩子的记忆能力远远超过成人。)

且不说这样的近乎“神童”的孩子,我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也观察到了:我女儿6岁开始去上播音主持的兴趣课,那个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对孩子很有耐心,从来不会对孩子们大呼小叫,更不会打骂孩子们,我女儿很喜欢那个老师,老师教她们背诵很长的绕口令,女儿很快就能背下来。但是,女儿上三年级后,学校开始教英语,英语老师很凶,经常因为孩子们成绩达不到她的要求,而对孩子们大发雷霆,导致女儿很怕、很讨厌学英语,很简单的英语单词,她也总是记不住。

小提琴算是西洋乐器中较难的一类了,很多成人都难以熟练演奏。但是,铃木镇一在其著名的《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中写到:他用自己偶然间发现的“才能教育法”,能够将普通的3-7岁的孩子培养成莫扎特式的小提琴手,几十年来,共培养出七百多个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许多曾被邀请到美国等地进行演奏。铃木的“才能教育法”也因此被列为世界六大教育方法之一,他的小提琴教育方式,被全世界誉为“莫扎特教育风暴”。

孩子的情绪转化能力超过999999%的成人。你可能看见某个孩子前一秒还在哇哇大哭,后一秒又哈哈大笑,而眼泪还挂在脸上呢!而且孩子越小越不记仇,越不会抱怨,越不畏惧失败。他们是那么的真实、简单、自然、健康、快乐!而他们这些特质,是多少成人梦寐以求的啊!这哪里是人啊,简直就是神啊!以至于,看见孩子的屁股,你可能都会忍不住想去亲一下,不管这个孩子和你是否同性;但是成人的屁股,我估计除了漂亮的异性,你可能还有亲的欲望,同性的你可能一想到要亲一下,就会感到恶心吧?

就像我在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所说的,在孩子面前,成人不能再以上帝的姿态自居了。很多时候我就在想:成人到底有什么资本,有什么资格以上帝的姿态在孩子面前自居呢?难道是因为你生了他、养了他,给他提供了吃的、穿的、住的?这难道不是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吗?我们应该仰视孩子才对呀!至少也要平视孩子啊!

3、你尊重别人了,别人一定会尊重你吗?

显然不一定。有三种可能性会导致就算你尊重别人,而别人不一定会尊重你。

第一种可能性是,对方本身就是个粗鲁的人,且存在很多偏见,没有学会对别人应该有基本的尊重。我觉得,对于这种情况,相对较好的应对的方式是,心平气和地退避三舍,因为这种人根本就不值得你去花费时间和精力。“你不可能因为狗朝着你狂吠而感到受到了侮辱”。历史上,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那个泼皮无赖。韩信一生有三次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受胯下之辱是第一个转折点。试想,如果韩信像普通人一样,一怒之下和对方打一架,甚至盛怒之下将对方杀了——韩信当时可是随身佩着剑的,以当时秦国严苛的法律制度,他要么亡命天涯,要么以命偿命,而绝对不可能会有以后拜将封侯的韩信了。但是,韩信没有那么做。我猜,韩信当时可能是这么想的:我韩信现在确实默默无闻,但是,咱是有远大梦想和追求的人,岂会因为你一个无名小卒、泼皮无赖而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呢?那样岂不是太不划算了?小不忍而乱大谋呀。难道我韩信因为你一个泼皮无赖不尊重我,我就自己不尊重自己了?所以,我敢肯定,韩信当时应该是心平气和地爬过去的,否则,他怎么可能会爬过去后,竟然就像啥事都没发生一样呢?

我曾经的一个同事,离职后,就将我的微信拉黑了——原本也不知道这件事。当时一起共事时,我见他已经快60岁了,对他也比较尊重,但也不知道哪里和他发生误会或矛盾,他离职后,就将我被拉黑了。但巧的是,后来,我到了另外一个单位,不知他从哪里听说我在,想去应聘,于是就先是给我打电话,然后,让我用微信给他发一些相关的资料给他——看来他已经忘记把我拉黑了。结果我一发,才发现已经被拉黑了,呵呵……可能是他见我怎么一直没发过去,又打电话来,我只能如实相告,你可以脑补一下他当时的尴尬,各种道歉、解释呵呵。后来,资料我还是发给他了,我俩又成了同事,也时常在单位遇到,但,对方也仅仅只是对我点头示意。我也点头回应一下呗,不然又能怎样呢?呵呵……可能是我格局小了,但是,我觉得对方已经根本就不尊重你了,你何必非要热脸贴冷屁股呢?

我老婆兄弟姊妹6个,她排行老三,前面有两个姐姐。岳母原本就重男轻女,很期望她是个儿子,结果还是个女儿,再加上她是超生的,岳父村干部的职位被撤了,还被罚了一大笔款,使得原本已是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岳母就将所有的气,全部撒在她的身上,经常打骂她,还让她干繁重的农活,她到9岁时在岳父的一再坚持下,才得以上一年级。甚至有一次她病的很严重,岳母也没打算给她医治,要不是后来她的幺叔及时将她送到医院,她的命可能都保不住了。由于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使她从小就养成了极强的忍耐性,同时也导致她形成了逆来顺受,不会维护自身权利和尊严的个性,即使在和我结婚后,岳母也会因其他什么原因生气了,却要在她身上把火发出来,而我老婆就算很生气,也不会轻易辩解。我和她的性格刚好相反——我的脾气很暴躁,看到不顺眼的,时常会怒火中烧,甚至大发雷霆。我觉得,我应该更多地学习她克己忍耐的优点,同时,她也应该学习如何恰当地维护自身权利和尊严。也许是我们的性格差异巨大,我无法理解她的行为和心路历程吧?

第二种可能性是:别人还没有发现你的实力。还是韩信。韩信投靠刘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人家对他还不了解,而且,他还差一点因为一件小事被砍头,差点连命都丢了。这时对于韩信而言,继续待下去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那就走呗。所幸,萧何听说后,及时追上了他,并向刘邦推荐了韩信,最终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才有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这是韩信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由于刘邦的这种知遇之恩,韩信一辈子都铭记于心、感恩戴德,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刘邦。有人曾感叹韩信的运气太好,感慨自己怀才不遇。事实上,哪有什么怀才不遇啊,只是因为你的才华还不够大!你要相信:怀才就像怀孕,只要足够大,别人就一定看得出来。

第三种可能性是:你虽然很有实力,很强大,但是别人不信任你。没有信任也必然没有尊重——你都不值得别人信任了,人家为啥还尊重你呢?又是韩信。他命运的第三次转折点是他向刘邦要封号——让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事实上,根据当时刘邦和项羽双方僵持不下,韩信倾向那边,谁就会胜出,根据当时的局势,他的谋士蒯通建议,他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就算他这么干了,刘邦拿他也没辙,但是,他却一面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不愿自立为王,一面却让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我们事后来看,他这又是何苦呢?当他的使者向刘邦说明韩信的意思后,刘邦先是勃然大怒,看到陈平的暗示后,刘邦是多么聪明的人啊,瞬间满脸堆笑地告诉韩信的使者:“封啥假齐王,直接封为齐王!”但,也就是在此时,韩信最终悲剧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了——刘邦已经不再信任韩信了,尊重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最终,刘邦借吕后之手,乱棍打死了韩信。曾经受胯下之辱而心平气和的英雄,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于妇人之手,真是可悲可叹,让人唏嘘不已。

第四种可能性,也是最大的可能性——我们自己的实力在太弱小,太微不足道了——根本就无法引起别人的重视,因而根本就不值得别人尊重啊。地头蛇、泼皮无赖敢轻易对当地公安局长耍横吗?我估计,除非他后面有更大的后台,他才有这个胆量吧?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人生的绝大多数所谓的不公平,本质上都是我们自身太弱小才造成的。我们与其在那抱怨,在那自怨自艾,还不如打起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变得的更强大——没有实力做后盾、做支撑的尊严一文不值,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被人放在地上摩擦。这么讲,不是说我们强大了,就要粗暴地对待比我们弱小的人,而是说我们至少有实力捍卫自己的尊严。

4、为什么孩子不尊重你?或如何赢得孩子的尊重?

回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不服管教,太叛逆,甚至有时被孩子逼的实在没办法了,有的父母只好拿出最后的看家本领,祭出大招:我是你爸!我是你妈!这个大招一放出,大多数孩子都会哑口无言了,因为事实确实如此啊。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的潜台词:因为我是你爸,是你妈,就算我管你管错了,你也应该无条件的接受,而不能反抗。你看,天下有很多不讲理的,还有这种不讲道理的?还有这种强盗逻辑?我觉得孩子们以后可以这样应对:你生我时,经过的我同意没?难道不是吗?哈哈……开玩笑啦。这样的话,我们以后应该尽可能少讲,讲多了,孩子会怀疑他的身世——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你亲生的呀,哈哈哈……

言归正传。我觉得,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多地认真反思自己: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孩子?自己是否真的尊重孩子?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恰当?自己是否真的值得孩子尊重和顺从呢?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原件模糊不清,复印件才会模糊不清。我觉得,这个类比不无道理。

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如前面的分析,很多时候,孩子不尊重我们,真的是因为我们不值得孩子尊重啊。我知道,这句话可能太直白,太露骨,太赤裸裸了,很有可能会引起你的反感和排斥,让你难以接受和认同。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只有真实地面对事实,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啊。在此,我仅仅举两个例子,更详尽的解决办法,我会在本部分的第五章进行阐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都跟你说了几百遍了!你就是记不住!你这脑子一天在想些啥?!”有没有说过?自己对号入座哈。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话有多伤孩子的自尊?你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你就是个蠢货,是个没用的东西,你是不好的,都是你的错,我对你已经受够,我真的恨不得弄死你!这样的话说的太多,以至于很多孩子都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产生了很强的耐受性,通俗地说,到最后,随你怎么批评,孩子已经习惯了,已经无所谓了。这就像经常大量吃抗生素的人,他体内的细菌已经有很强的抗药性和耐受性,要想消灭这些细菌,必须得用更大的剂量,甚至是全新的药品才可以。药不可乱吃,话更不能乱讲啊,尤其是对孩子。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都说了几百遍,孩子对你的言行,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稳如泰山,这到底是你太笨还是孩子太笨?你都说了几百遍了,孩子依然没有改变,而你却依然使用同样的方式方法,却期望在下一次或许能够发生奇迹——孩子能够突然间恍然大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可能吗?到底是谁笨呀?反正,我觉得不是孩子。

我觉得,再出现这种情况,你应该马上“闭上你的嘴,迈开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给孩子看”。身教重于言传,潜移默化的力量,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沉默是金。

切记:以后,千万千万不要在不停地的唠叨!你的唠叨不仅无效且还会起反作用。不停唠叨的父母,不仅让自己满肚子充满怨气,而且你正在用你的唠叨毁掉孩子!在唠叨中长大的孩子是不可能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因此,也必然是不会有出息的!唠叨就像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当你不停唠叨时,其实就像唐僧在不停地念紧箍咒是一样的,那只会让人头疼难忍,只会让孩子痛不欲生,只会让孩子对你越来越反感,而不可能会对你产生好感的——虽然你打的旗号是“我为了你好”,你所谓的“我为了你好”,其实,孩子根本就受不了——他早已经受够了!试想,如果有人整体对你唠叨不停,你会怎么办呢?如果是你的父母,你可能也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如果是你的伴侣,你很有可能会和他大吵大闹;如果是你的上司,你很有可能会愤而离职——有啥大不了的,老子不干了还不行吗?!

再比如,很多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要好好学英语,要孝敬老人,要学会理财,要学会规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但是,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自己在干啥呢?他们自己几十年了都没有认真看完一本好书;离开学校后就再也没学过英语;对自己的父母不仅不闻不问,还时常给脸色看;从来没有没有学过理财,甚至连简单的花销都没记录过;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时间,去干点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成长……而且,他们往往还理直气壮地解释:反正,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改变不了了。你自己都是没有奋斗的动力,自己都言行不一,你怎么让孩子信服呢?怎么让孩子尊重你呢?

请,尊重自己,尊重孩子。

下面这段富有哲理的文字,我觉得用在此再恰当不过了,就用它结束本节的内容吧。据说,这段文字是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一块墓碑上的墓志铭,但是不是真的,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ay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even have changed the world

在我年轻的时候

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可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

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

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

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

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

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

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 *** 、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 *** 、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 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刘备、曹 *** 形象。

1、 曹 *** :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 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学习内容

一、讲史文学之源流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人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的手稿。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不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说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图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

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127页)。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备《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中国讲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三分著名。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于唐代已有记载。宋人致力增饰铺张,因而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现存《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人作品,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建议不要死记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长的专制帝王统治时代,很奇怪的是,中国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正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现。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遗憾。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说是罗贯中。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四是庐陵人。数十年来,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太原说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二、杭州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三、东原(东平)说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 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这涉及《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何以如此?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罗贯中分明是罗本,东平是其父母之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1992,119-130页)也从《 赵宝峰 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字彦直,东平人。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贯中恐是别号。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有以为是南宋人。有以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实质的影响。以下引述周邨、冯其庸、章培恒、周楞伽等人的说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1985,76-82页)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邨的意见。

二、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当然也是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大约活了八十五岁。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1981,第四期,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罗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有四说: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叶。无论如何,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编撰者,则写作年代就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

一、宋以前说

周邨主张《三国演义》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我们前面已引述他的说法(见本单元,第3页)

二、元代中期说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

三、明初说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3,280-295页)一文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四、明中叶说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266-279页)一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1321-1323)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明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来立论的,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

版本

—、嘉靖本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二、志传本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三、李评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四、毛本(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三、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定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 *** 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 *** 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 魏 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246-273页)。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 *** 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 *** 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

六、《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二是该书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或作为咏唱题材;四是《三国演义》语言精警,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以上就是关于Oracle数据库 和 MySQL, SQL Server ,ACCESS大概需要学多长时间全部的内容,包括:Oracle数据库 和 MySQL, SQL Server ,ACCESS大概需要学多长时间、请谈谈如何进行听说读写的整合教学、二、最少必备价值观之二:尊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172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