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本地化的问题,当然由於现在世界经济正在走像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当中,现在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当然,从我们的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立场来说,从我们第一天进入中国的时候,甚至於在我们考虑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考虑到这个本地化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其实本地化也就是全球化,也就是一体化。意思也就是在现在产品、技术、人才以及资金方面来说,现在也渐渐的都像一体化这个进程在往前迈步。原因是谁能够作出最好的产品,谁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高的效益,那麽你就有资格说你既是本土化,也是全球化,也是一体化。我刚才说漏了嘴,因为我们有不同的说法,是本土化或者是本地化。可能不同的嘉宾有不同的说法,我自己可能更偏爱本土化。因为本土本身就有在这 落地生根的意思。在任何的一个企业,当你进入到市场之前,一定要有这个定位。意思是说把你所能够带进到这个市场的带进来,然后要融合在这个土地上。苏浙的人有捏泥人的说法,就是说你是一块泥,我是一块泥,合在一起弄成一团泥,然后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你的 面有我,我的 面有你。这个本身是很神采性的说明了本地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一体化这样一个理念。
其实在早期的时候,在所谓的农业社会 面,土地、人力是决定谁的声音最大,谁的胳膊最强。后来,由於机械取代了人工之后,我们走入了工业革命的年代的时候,是由於机械的技术、资金的雄厚来决定谁可以独步江湖。所以当时有很多曾经有过的寡头企业现在在历史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可是当我们现在走到了IT >IT的这个产业革命的新的时代的时候,大家要比的已经不再是资金,不再是土地,不再是人力,我们现在比的其实是智慧。而智慧是全体我们所有人类当中所共用的财富,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企业已经不可能独霸一方,因为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可以解决我们市场跟顾客要求的答案。
张嘉声:
大家好,首先介绍一下沃尔玛公司。沃尔玛有一百多万员工,其中三十多万在美国,所以我们是非常清楚怎麽样本土化。在一些国家我们的管理是传统的,在中国我们是一家比较小的公司,我们现在就有29家分店,我们是96年开店的,现在我们有一万五千多个员工。当时零售业,当地的顾客每一个顾客都是我们忠实的人。我们的服务是不是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我们的价钱是不是比较其他商店便宜所以我们每一家店的管理都是中国本土的员工管理,没有一家店有任何一个外国员工。另外一方面,我们本土化利润 >利润很重要一个就是在购买方面,我们现在沃尔玛95%以上的专案都是在当地做的。因为顾客方面他们的要求是这样的。外国顾客一个星期购买,但是在中国很多顾客他们是一天去一次或者两次,我们要满足他们的消费习惯。
补充一点,IT对於我们是非常重要,我们全世界有一个IT系统,只有一个标准 >标准,每一分钟我们都知道我们销售情况,每一分钟我们知道每一家店有多少顾客。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在这方面我们很清楚在中国有很多很好的IT人才,也有很好的IT供应商 >供应商,比如说IBM、HP他们都是非常好的。另外研究方面,我们现在服务行业,我们顾客在每一个地区都有市场调查,要研究他们对我们的购物环境,还有我们满意程度怎麽样,比较我们的竞争对手有什麽不同,有什麽要求,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郗建民:
我想接着国际化的话题谈。以前大家讲跨国公司进入一个市场可能是被什麽东西吸引来的,或者是占领市场,或者占领其他市场别的资源。爱立信今天在中国的本土化,实际上更是一个全球化的部分。因为他在全球的运作越来越大的程度靠中国支援。中国是支援爱立信在全球运作的基地,这是过去十几年中发展过来的。我们说本土化更大意义上来讲是经历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现在又走像全球化。得益於全球目前整个经济、政治环境。爱立信一百多年前,中国爱立信销售市场前十名之一,今天爱立信记得三年前我们的论坛上我们的CEO当时就讲,我们把每个地方的本地化,做成我们全球化一部分,在中国我们是这麽做的,通过一步步把市场支援本地化,技术研发本地化,生产本地化,甚至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供应链,然后慢慢使这些系统支撑全球运作。中国是爱立信重要研发中心之一,是全球重要供应中心之一,在中国三角地带爱立信是一个非常重要产品供应链中心,没有这个中心,爱立信今天在全球运作就会有问题。在这 有很多本土化的实施方案。刚开始初期人员本土化,到最后每一个本土化人员都要国际化。不是一个本土化的人员,这个人员向本土化靠,在中国运作的员工都要国际化,因为到底是一个在全球运作的企业。另外我们跟我们的客户一起,使他们更加全球化,增强他们的全球竞争能力,靠我们的知识、经验,靠我们的产品跟他们共同成长。所以包括尊敬的中国移 动等等,他们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强大,我们也以此为荣。
范宇:
在研发方面中国的进展,我们也是一个过程,一开始基本上是我们最大的研发中心在这下的一个“蛋”,在过去的八年 ,逐步这个研发中心自己越来越有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来做事情,同时不失於整个IBM研发中心体系的一部分。又有一些区域,又有一些共同点。这个研发中心我们在技术运作上我们是做IT的。全球一些研发人员,包括在北京的研发人员他去叁与全球重大的特点。在特性方面,我们针对中国市场也做了一些事情。今天IT很多工艺是在西方开发出来的,输入、输出设备。对於中国人来说,我们一直希望实现一个梦想,数位和文字输入进去。我们在几年前有一个专案,不管你是说四川话,还是说北京话,只要讲话你的内容都可以自动的输入进去,这个就是专门针对中国用户的特点做出来的。当然包括网路设备,特殊的一些IT环境的需求。比如在韩国,网上在线游戏,一两个人玩的很多。在我们国家同样的拿过来传奇,同时有四、五十万人上网,这个对中国这种环境 ,IT的支撑体系能不能有一个资料库,有网路,你的计算能力支援到这麽大客户,同一个时间支撑上去,这就需要特性发挥。
朱善利:
刚刚我们这四个公司老总都谈到他们把相同的一些技术带到中国。这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另外一个问题,跨国公司不光是在中国,在其他地方也存在问题。由於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别观念不一样,有可能企业 面管理带来一些困难,我想在座几位老总也可能会在文化、管理等方面有一些冲突,如果有的话,请说一下。
郗建民:
我说点相反的,其实在一个跨国公司 ,到底他是一个跨国公司,以爱立信为例,发源於瑞典,遍布全世界140多个国家,瑞典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北欧的国家,相对社会制度比较接近社会主义的模型,整个公司文化跟我们的价值观念还是比较接近的。尽管这样,在跨国公司 的沟通一直是一个挑战,永远不会结束。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怎麽办呢不是说一个态度的问题,有的时候真的要建立起一个共同的语言。比如说各式各样的培训,不但要对中国员工进行培训,对外国员工要进行培训,还有各种培训都要拿到全球一个角度上来进行培训。我们很多中国的员工叁加全球的职业培训,会被定期送到不同的国家工作一段时间,最后再回到中国来。这是一种方式,还有有很多外籍的员工,他们比如说向一个中国经理人报告,然后基本上让本地的经理人带带他,试图把他跟大家进行一个融合,培训成本很高,时间也很长,但是这是必需的。我记得我在大连当我们一个合资企业总裁的时候,我们下面的人把我们的外籍员工解雇了,过几天我说,我们这个员工哪儿去了他们说老板给解雇了。他的权力确实很大,当时外籍员工回家了,但是这个过程我跟他们说,这件事情本身还应该有沟通的馀地,不至於,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冲突。对於任何一个跨国公司来讲,我相信到今天为止,哪怕我们经理人已经都是中国人了,还有一个沟通、融合的问题,这是一个永远的话题。相对来说,
张嘉声:
沃尔玛的文化可以说是全球通用。我们的文化,我们要服务顾客。这些理念在中国是很久很久拥有的。中国有一句话宾至如归,这个跟我们对顾客的服务要求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每一个顾客都当他是贵宾一样。另外,我们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叫做门户开放的政策,因为这是每一个员工,如果跟公司有什麽意见,有什麽投诉,都可以跟公司管理层在一个开放的情况下谈,我们会很开放的跟他们谈话,如果他们有投诉的话,门户开放是保证他投诉以后,不会对他采取任何一种行动的。我们每一个店都能把团队的精神,将我们一些文化都本土化了。
范宇: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们整个工作当中有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人,有时候沟通起来,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他的工作方式、理念,他的步调是完全不一样的。跟日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当他说嗨的时候他说我听到了。跟印度人在一起的时候,印度人跟你说不同意是摇头,同意也是摇头。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我认为我在IBM公司我个人经历,从不喜欢到后来慢慢喜欢。我认为从把一个观念倒过来,从光看弱点,光看分析不足,到多学习人家身上的长处,多去学习人身上的一些优点。比如说我们在台湾地区过来的那些管理人员,台湾绝大多数的男生、男士长官意识非常坚强。从香港过来的同事,有些人他们祖宗好几辈教导说好好工作,香港工作的同事,发现他们身上做事情一定是高标准。日本工程师可以两个月不睡觉把事情做好。跨国公司这种环境,正好给我们中国是一个学习、借鉴的机会,我非常欣赏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向别的国家生活背景出来的经理人学习。
提问:
叶莺女士您好,刚才您用非常诗化的语言借本土化讴歌了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我本身并不是一个很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是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在西方有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观点,全球化实际上是美国化。您是怎麽样看待这样一个问题我作为旁观者注意到去年的20家受尊敬企业 有一家是乐凯公司,今年是柯达入选。您怎麽样评价国际化企业和本土化企业打架和淘汰的
>
问题一:京东种菜收菜什么意思 这款软件专门针对个体刷单、公司刷单、刷手接单等,三大刷单模式云集一体。
四大模块:种菜管理(刷单登记、管理)、小号管理(登记、管理,查询,查号)、数据统计(将每日刷单数据提交、查询、管理、导出)、常用文档(刷手放单便捷使用回复语句等,可以提交骗子QQ并且让所有使用这款软件的人查询到)多号 *** 作,闹钟通知种菜收菜等各类电商必备实用功能
功能有点多,正好上百度无意中看到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买的收费版的,让几个员工分开刷单也可以在这轻松管理到数据了,现在收费版经常跟新,软件不错,蛮实用的。可以说抛弃excel *** 作了
问题二:农村电子商务主要是做什么产品的? 农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还是挺大的,这个行业可以发展发展。赶街就是通过互联网帮助农民购买农村所需要的产品和帮助农民卖自己所种的东西。
问题三:本地自营模式电商为什么容易失败 现有的平台包括淘宝、京东等都不适合做生鲜,因为都是全局电商,没有“本地化基因”,而生鲜非常适合本地化经营。
优菜网创始人 丁景涛
可能我是第一个创业失败了还勇敢站出来分享经验的吧(自嘲一下),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新进入这个行业的创业者提供一些失败的教训,另外一个是能听到业内人士的意见,让优菜网能凤凰涅。
自从新浪科技报道优菜网150万出售的新闻以来,陆续见了几十位业内、外资深人士,受益颇多,包括“正谷”让我耳目一新的生态农业,“生态人”期货农业的构想,“青蔬园”电商优先式基地设想等,也有其他行业与生鲜电商进行资源整合的构想。其实到此刻为止,我大致有一个生鲜电商未来的构想了,再次借新浪科技的力量,引来更多的玉,目的还是能让农业电商真正做成功。
我对电商和生鲜电商的一些观点(砖来了)
只看好平台电商,京东、亚马逊等不约而同的向淘宝(天猫)方式靠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淘宝的几百万商家都是淘宝免费的宣传员,在各大论坛、线下、微博进行宣传。2、听到过淘宝店主过劳死,没听说过京东等员工过劳死,也许就是创业和打工的本质区别。所以未来商业模式更倾向于平台基础上的众多企业模式,而不是大企业模式。
标准化产品的垂直电商要么死掉,要么进入各大平台。很简单的理由,如果平台之间的价格战选择某分类,比如化妆品,通过化妆品降价,平台电商会增加客户和其他商品的销售,而垂直电商,降价就代表损失,三个月价格战就拖垮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再来看生鲜电商,单一电商我不看好,不管本来、多利等砸钱再多,最终会淘汰或者转型,优菜网也一样。水果类电商(属于生鲜中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现在活得蛮不错的,但是未来也会选择平台或者被淘汰。现有的平台包括淘宝、京东等都不适合做生鲜,因为都是全局电商,没有“本地化基因”,而生鲜非常适合本地化经营。
优菜网的发展过程
像送牛奶一样送菜模式
优菜网的模式是我思考了2年才出手做的,最核心的思路是解决生鲜的物流问题,通过“像送牛奶一样送菜”让低成本生鲜物流成为可能,像三元牛奶一样,厢货先将菜送到社区,然后通过电动三轮车送到千家万户,并且通过取菜箱,实现不见面配送,不但降低成本,而且“菜等人”的模式可以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通过区域化运作,小区深挖掘,增加订单密度,降低物流成本;通过订单式农业,降低蔬菜损耗,并降低库存面积需求;通过先进的后台ERP系统,加快车间的处理速度。取菜箱又能起到不间断广告效果,降低客户发展难度,并增加客户粘性等。一个区域做好后,迅速复制。所有这一切,在我这个IT人眼里非常优美,但是,生鲜问题的复杂性,让这次创业成了灾难。
有机起步
优菜网刚开始做的是中高端,主要是有机和绿色,并与北京知名企业合作,在世纪城迅速做到100单,并实现了盈利,因此获得200万的天使投资,天使投资的进入,让我们觉得模式完全没有问题,开始盲目扩张,此时,问题出现了,我们发现供货商给我们的并不都是有机蔬菜,以次充好严重,所以果断停止了合作。另外找有机基地才发现,问题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经常缺货,品类太少,客户满意度下降。
普通菜不稳定
后来我们想,有机难做,就做普通蔬菜,就开始从新发地进货,新发地的蔬菜占北京蔬菜的90%,各种品质的菜都有(没有有机,如果有有机,优菜网的模式就成功了),我们一般都采购优质的,但是,因为我们主要采购时间是凌晨3-5点,很多时候这个时间段内,并不能买到符合我们采购标准的菜。所以,客户收到的蔬菜时好时坏,体验大打折扣,虽然短时间内我们做到了500单,最终无法阻挡客户的流失。
优>>
问题四:有多少中产阶级消费透过互联网和微商 我在网上给你找的,可以借鉴一下。
1、电商下沉战略势在必行
在一线城市,各种形式的电商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加之物流以及网络的发达,“网购”俨然已成为一线城市的居民最为热衷的生活方式,而相对与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再到乡镇农村还有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待挖掘,而且在二三线城市从事电商行业的公司比较紧缺,其中还有假货泛滥、产品监管有漏洞等不健全的发展因素制约着二三线城市电商业务的发展。但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观的转变,电商下沉也“水到渠成”。阿里、京东争相下乡刷墙推广其电商业务,京东帮服务站和淘宝村的模式出现,各大物流公司逐渐扩大派送范围,这些也都为电商下沉铺好了路。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农村电商必然走向本地化,如何调用第三方厂商服务资源和社会化维修、销售资源,会是2015年电商的角力点。
2、电商格局的双寡头加剧
从体量上看,阿里与京东分别引领平台和B2C自营领域,当当、1号店、苏宁等被甩开的距离较远。品类上,京东在3C家电领域依然占据优势,但在服装、百货等方面尚处于破冰期,2015年能否突破是一个看点,相比,天猫、淘宝等生态改善会是明年重点,消费者需求变化会加速阿里的自我变革。但有一点是确认的,京东与天猫的双驾马车局面会进一步巩固,双寡头很难撼动,苏宁、1号店等的距离会继续拉大。
3、基础服务再成行业竞争焦点
在经历了价格战、电商“造节”等等发展阶段之后,国内电商通过早期粗放式的抢夺用户开始到如今修炼内功,逐渐转变为精细化的发展模式。精细化后,例如物流、售后这些直接决定品牌美誉度以及用户黏性的环节,变得尤其重要。而且目前国内电商品牌林立,各类综合性百货电商以及垂直电商都是八仙过海,各有各招,不过在价格这方面可做的文章并不多,同时在基础服务方面,遭到消费者最多的诟病,虽然自电商诞生起,服务便是主打牌,但是消费者不满意,这就意味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新的竞争点就出现了。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实本质上消费者要求的就是一个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这在物流以及售后换修等方面体现尤其明显。
4、产业群互联网化催生更多垂直电商
互联化帮助各产业链缩减了其中一部分环节,甚至是促进了上游和终端的直接连接,削减了中间成本。生鲜电商就是非常不错的例子并颇具潜力,种植商可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面对用户,用户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了解生鲜产品的生长过程,买到更为放心的食品。民以食为天,这是人类最大的需求,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产销不平衡造成经济损失的例子,某地的农副产品因交通、天气等因素导致滞销,但同时另外一个地方却因为产量降低导致价格上涨。此时如果电商平台将生鲜产业链串联起来,促进这种不平衡的改善,十分有意义。或许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某电商开始圈地种菜了。
5、电商碎片化模式让物联网成为电商流量新入口
2015年移动电商将更加成熟,支付更便利,尤其是随着O2O模式的落地,以及移动端交互体验的增强,移动电商版图将进一步扩张,并有望超越PC端占到60%以上的份额。另外,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涌现,电商将从除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外更多平台获取新的流量,碎片化购物模式的形成更推动了物联网成为电商流量新入口的大趋势。
6、物流价值不只是快慢
物流对电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2014年围绕着物流上的竞争大幕拉开,京东自建物流延伸出了极速达、3小时达、移动自提车等个性化物流服务,苏宁、当当等也纷纷加码物流建设,开启了新一轮的对抗战。2015年物流军备竞赛的优劣势将充分暴露出来,并影响到用户网购的选择决策,“无物流,不电商”会成为铁律。而且在明年,物流价值不仅是快、慢,以物流为杠杆延伸>>
「1 智能制造推进的难点与问题」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异常严峻的挑战:人口红利消失、“未富先老”、企业招工难,人工成本迅速上升;高房价、高地价迫使国内制造业向内地转移,低成本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高赋税以及社保费用的压力也给企业带来高昂的运营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行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环保风暴也给很多企业敲响了警钟;中兴事件则暴露出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缺失的尴尬现状;而国际贸易争端更是对出口型企业雪上加霜。
在这种背景下,制造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成为重要的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面临着诸多难点与问题:
第一,概念满天飞,技术一大堆。近几年来,从工业40的热潮开始,智能制造、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工业APP、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数字工厂、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C2B(C2M)等概念接踵而至,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可以说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非常多,例如云计算、边缘计算、RFID、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立体仓库、AGV、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打印/增材制造、工业安全、时间敏感网络、深度学习、数字孪生、MBD、预测性维护,让企业目不暇接。这些技术看起来都很美,但如何应用,如何取得实效?很多企业还不得而知。
第二,摸着石头过河。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技术十分缺乏经验,欠缺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目前,制造企业已经存在3种类型的孤岛:信息孤岛、自动化孤岛,以及信息系统与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孤岛。同时,企业也缺乏统一的部门来系统规划和推进智能制造。在实际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企业仍然是“头痛医头”,缺乏章法。
第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推进智能制造,前景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利润率很低,缺乏自主资金投入。在“专项”“示范”以及“机器换人”等政策刺激下,一些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争取到各级政府给予的资金扶持,而中小企业只能“隔岸观火”,自力更生。
第四,自动化、数字化还是智能化?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不少企业对于建立无人工厂、黑灯工厂跃跃欲试,认为这就是智能工厂。而实际上,高度自动化是工业30的理念。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国外的优秀企业早就实现了无人工厂。例如,日本发那科仅需40s就能全自动装配完成一个伺服电机,但其前提是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以及面向自动化装配的设计,例如将需要用线缆进行插装的结构改为插座式的结构。e-works两次组团参观三菱电机的名古屋制作所可儿工厂,该工厂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大量应用机械手,实现高度自动化;对于中小批量的产品,推进低成本自动化,即部分工位的自动化;而对于单件定制的产品,采取手工装配。e-works考察团还参观施耐德电气的法国诺曼底工厂,该工厂是生产继电器的自动化工厂,该工厂实现了绕线、装配、包装等全流程的自动化,而且可以在一条产线生产多种变型产品,但实际上还不是智能工厂。还有西门子一直将被广泛誉为工业40典范的安贝格电子工厂也是被称为数字化工厂,其特点是人机协作的柔性自动化生产、智能物流、工业软件广泛应用、海量的数据采集以及大数据分析。
一个真正的智能工厂,应该是精益、柔性、绿色、节能和数据驱动,能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工厂。智能工厂不是无人工厂,却是少人化和人机协作的工厂,推进智能工厂绝不是简单地实现机器换人。南京的爱立信工厂有一条装配线,一开始设置的自动化率是90%,后来发现调整为70%,增加若干人工工位,整体质量和效率反而是最优的。此外,对于装备制造行业,机加工等工序并不适合建立自动化生产线,而建立柔性制造系统(FMS)则是更现实的选择。马扎克(MAZAK)、发那科(FANUC)的机加工车间应用FMS已达到720小时无人值守,自动生产不同的机械零件。

图1 MAZAK的FMS(柔性制造系统)
第五,理性看待投资回报。制造企业的企业家,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老板,非常关心投资回报。很多企业的要求就是必须能够在3~4年能够收回投资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才投入,甚至有的期望值更高。然而,有些账容易算,比如某条产线减少了多少工人。有些账却不那么容易算,例如工业软件作为一个使能要素,企业离不开工业软件,却难以计算出它究竟为企业直接或间接节省了多少成本,赚了多少钱。如果选型、实施和应用不到位,更是常常用不起来,业务部门牢骚满腹。长此以往,制造企业更加重硬轻软,最后停留在简单地做一点局部的自动化改善。
第六,数据采集与设备联网,迈不过去的坎。企业要真正实现智能制造,必须进行生产、质量、设备状态和能耗等数据的自动采集,实现生产设备(机床、机器人)、检测设备、物流设备(AGV、立库、叉车等),以及移动终端的联网,没有这个基础,智能制造就是无源之水。但是,现阶段很多制造企业还停留在单机自动化阶段,甚至一些知名企业的生产线也未联网,没有基础的设备联网,何谈工业互联网?
第七,基础数据和管理基础。无论是推进企业信息化、两化融合,还是进一步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制造,基础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都是必要条件。很多企业在实施ERP,或者ERP升级换型的过程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基础数据的整理。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业务流程的清晰,也是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敲门砖”。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企业的基础数据还没有理顺,却在大谈“工业大数据”。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注定是难以取得实效的。
「2 智能制造推进的5项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迅速增长,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白热化,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制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智能制造成为广大制造企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车间的智能化改造方面,很多大中型制造企业开展了相关实践,还有众多企业在跃跃欲试。增加智能装备、建立智能产线、推进智能物流,减少人工,成为很多制造企业的共同选择。
智能制造势不可挡,但智能制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制造企业应当明确推进智能制造的目标,积极学习各种智能制造新兴技术,探讨应用各种智能制造技术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具体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必须做好需求分析与投入产出分析,明确总体拥有成本,根据自己的盈利水平确定合理的投资预算。千万不能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为了争取政府项目而盲目大干快上智能制造项目,以免在老的信息孤岛问题、基础数据不准确的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又形成新的智能孤岛,甚至形成“仅供参观”的花架子。
因此,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需要把握以下5项基本原则:
原则1正确理解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中的“智能”还处于Smart阶段,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系统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实现闭环反馈。智能制造的未来趋势是实现“Intelligent”,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和优化提升。智能制造融合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智能制造中的“制造”指的是广义的制造,并不仅仅包括生产制造环节的智能化,而是包括制造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智能化。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软件的深化应用,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原则2正确理解和应用智能制造使能技术。智能制造使能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增材制造(3D打印,包含设备、材料、工艺)、云计算、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PLC、DCS、自动识别技术(RFID、条码、机器视觉)、数控系统、大数据分析(包括工业大数据)、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Digital twin(数字孪生,包括产品、设备、车间)、工业安全、工业互联网、传感器、云制造和信息集成(EAI、ESB)等技术。需要明确的是,部分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制造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生产模式和运营模式来综合考虑应用方式。
原则3必须理解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本质区别。那些将机器人应用和无人工厂说成是工业40的说法是错误的。企业在建设智能工厂时,要整体考虑智能装备的应用、生产线和装配线的数据采集方式、设备布局和车间物流优化、在制品在工序之间的转运方式、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优化、材料的创新等,而不仅仅是某些工位的“机器换人”。智能化生产线能够实现柔性的自动化,快速切换生产多种产品,或者可以混线生产多种产品,能够实现生产数据、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实现自动化系统与质量分析系统、MES系统的信息集成。
原则4必须做好整体规划,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实施方案,有效规避风险。推进智能制造需要解决更加复杂的、纵横交错的信息集成问题,例如IT系统与自动化系统的信息集成、供应链的数据交换;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处理来源多样的异构数据,包括各种来自设备、产品、社交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海量数据,需要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推进智能制造需要企业的IT部门、自动化部门、精益推进部门和业务部门,甚至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通力合作。因此,制造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智能制造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制造企业应当做好相关技术的培训,选择有实战经验的智能制造咨询服务机构,共同规划推进智能制造的蓝图。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对于企业最有可能迅速见效的突破口优先实施。比如,推进基于物联网的预测性维护服务,促进企业已销售的产品的配件销售,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或者通过实现生产线的智能化,提高设备的整体绩效和产品合格率;通过建立企业级BOM平台,实现产品的在线定制等。
原则5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专业队伍,并选择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推进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工程,而推进智能制造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涉及到智能装备应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业务流程优化,并且需要与推进精益管理结合起来推进,因此,制造企业需要建立自身的专业队伍,融合信息化、自动化和管理人才,并选择若干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咨询服务机构、智能制造的整体集成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等。制造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项目时,必须注意选择在企业所在行业具有实施和服务经验,产品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具有本地化服务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选择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丰富行业经验的项目经理。在推进智能工厂项目时,尤其需要考虑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否具备软件、硬件和自动化的综合实力。
总之,推进智能制造,既要积极布局前沿技术的应用,又要夯实基础,务实推进。纵观中国制造业推进信息技术应用3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工程”,从“会计电算化”、“甩图板”、CIMS工程、“两甩(甩图纸、甩账表)”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从财务软件、CAD、ERP、ASP、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既有政府的积极推进,也有国内外主流厂商的推波助澜。不少制造企业在条件还不具备、对新兴技术认识还不清晰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应用一些技术尚不成熟的信息化单元系统,实施与应用也不到位,最终形成了很多信息化孤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多次推倒重来。因此,不论市场上有哪些“热词”(buzz word)或者热潮,制造企业都不能再盲目跟风,而是应当保持冷静与理智,以免事与愿违。企业需要在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智能制造,从而真正取得实效。
「3 智能制造推进的策略」
首先,推进智能制造的核心目的是帮助企业通过实现降本增效、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以及向服务要效益等途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推进智能制造绝不能搞面子工程。
第二,必须对智能制造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智能制造覆盖企业全价值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要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推进智能制造需要规划、IT、自动化、精益等部门通力合作;不同行业的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差异很大。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引入中立、专业的服务机构,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考察、交流与学习,让企业上下树立对智能制造的正确认识。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小批量、多品种的企业,不要盲目推进无人工厂;个性化定制和无人工厂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能盲目推进机器换人。
第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企业要想推进智能制造取得实效,应当参照e-works智能制造金字塔的相关内容,通过智能制造现状评估、业务流程和工艺流程梳理、需求调研与诊断、整体规划及落地实施5个步骤,画出清晰的智能制造路线图,然后根据路线图和智能制造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具体的项目,注重对每个智能制造项目明确其KPI指标,在测度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智能制造要取得实效,需要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高层的引领、专业的团队和高度的执行力。

图2 智能制造总体框架范例
第四,紧密跟踪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近年来,制造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不仅改变了复杂产品的制造方式,还改变了产品结构,也彻底打破了可制造性的桎梏,催生了创成设计等新的设计模式,从计算机辅助人设计,演化为人辅助计算机设计。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全新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奥迪A8采用了铝制车身,车身焊接不能再使用点焊,取而代之的是铆焊、摩擦焊、激光焊等新工艺。材料和工艺的改进,往往会对产品的性能,例如抗腐蚀、耐久性带来巨大的提升。精密测量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由接触式测量发展到非接触式测量,由离线检测演化为在线检测,由事后检测演化为边测量边加工,从而帮助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第五,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必将在制造业不断得到应用,尤其是在无人驾驶汽车、质量检测与优化、设备故障诊断和预测等领域。现在已经出现了Google的Tensorflow等开源的人工智能引擎可以应用。此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可视化技术,在制造业也有很好的应用场景,例如设备 *** 作培训和设备维修维护等。爱立信工厂应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电路板的检测,蒂森克虏伯电梯利用MR技术提高电梯维护的效率。Cobot(协作机器人,单臂和双臂)在装配、拧螺丝、涂胶等很多工序可以进行应用,机器人与视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的集成应用能够大大提高机器人动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图3 爱立信工厂利用AR技术辅助进行电路板质量检测
第六,选择真正靠谱的合作伙伴。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十分复杂,也非常个性化,相关技术在不断演进,企业本身也是动态变化,智能制造评估体系和规划方法论也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智能制造的推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寻找专业的合作伙伴,从培训、现状评估、规划,到具体的数字化工厂仿真、产线设计,到真正实现工控网络的建设,并建立工控安全体系,实现IT与OT系统的集成。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家庭,必然成为最火热的方向,但由于核心技术事实上被大公司垄断,广大码农沦为脚本小子。
软件的消费方式会由买断式过渡到租赁式,互联网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服务提供商,软件更多的以SaaS形式出现,安全问题凸显,因此数据安全方向会出现很大缺口。
开发领域会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少部分高级程序员被各大公司收入麾下,构建底层服务,技术壁垒越筑越高,绝大部分码农不再有接触底层、创造轮子的机会,低级程序语言基本没人会、高级程序语言会的人越来越少、脚本语言大行其道,程序员从业门槛进一步降低,全民转码农会变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程序员逐渐走下高薪行业的神坛。
相应地,市场会更需要“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又懂点编程”的专业人员。
普通用户不再需要桌面应用,移动应用与Web应用趋于同质化,载体会由移动设备转向家电与虚拟设备。
是需求决定应用还是应用引导需求。
说需求决定应用的,苹果就是反例
说应用引导需求的,大把只满足需求的公司活的好好的
其实是应用和需求共同决定了行业的发展
回到目前的热点,Vr AI 还是其他关键看谁的需求+应用合力更大,谁就是将来的赢家。
信息的流动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中心派发的方式不再流行。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会完全个性化的标签,每个人面对的信息流都不相同
信息流动方式的转变导致互联网企业大者恒大的问题更加严重,全球市值前三的企业(集团)占据 90% 的互联网资源。企业负责人和各国政府共同推动新的反垄断框架
娱乐至上思潮大行其道
互联网全球化竞争带来的副产品之一是:消灭贫穷
互联网二八定律进化成一九定律
自动驾驶开始流行,然而跟特斯拉并没有关系(已破产)
超人工智能并没有诞生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个技术方案在小部分领域应用,大众不在关注
AR 比 VR 更流行,但主流交互依旧是触屏
以上就是关于一个跨国公司是如何管理那些分公司的,比如钱怎么核对,怎么收钱。全部的内容,包括:一个跨国公司是如何管理那些分公司的,比如钱怎么核对,怎么收钱。、东软集团的产品服务、电商种菜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