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进行服务器开发方面也掌握了很多的开发部署技术。今天,北京IT培训就给大家简单来介绍一下,都有哪些服务器开发部署方法是值得我们使用的。
停机部署
停机部署其实是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简单地把现有版本的服务停机,然后部署新的版本。在一些时候,我们必需使用这样的方式来部署或升级多个服务。比如,新版本中的服务使用到了和老版本完全不兼容的数据表的设计。这个时候,我们对生产有两个变更,一个是数据库,另一个是服务,而且新老版本互不兼容,所以只能使用停机部署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在部署过程中不会出现新老版本同时在线的情况,所有状态完全一致。停机部署主要是为了新版本的一致性问题。
这种方式不好的问题就是会停机,对用户的影响会很大。所以,一般来说,这种部署方式需要事前挂公告,选择一个用户访问少的时间段来做。
蓝绿部署
蓝绿部署与停机部署大的不同是,其在生产线上部署相同数量的新的服务,然后当新的服务测试确认OK后,把流量切到新的服务这边来。蓝绿部署比停机部署好的地方是,它无需停机。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部署方式,就是我们说的预发环境。在我以前的金融公司里,也经常用这种方式,生产线上有两套相同的集群,一套是Prod是真实服务的,另一套是Stage是预发环境,发布发Stage,然后把流量切到Stage这边,于是Stage就成了Prod,而之前的Prod则成了Stage。有点像换页似的。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没有停机,实时发布和升级,也避免有新旧版本同时在线的问题。但这种部署的问题就是有点浪费,因为需要使用双倍的资源(不过,这只是在物理机时代,在云计算时代没事,因为虚拟机部署完就可以释放了)。
另外,如果我们的服务中有状态,比如一些缓存什么的,停机部署和蓝绿部署都会有问题。
滚动部署
滚动部署策略是指通过逐个替换应用的所有实例,来缓慢发布应用的一个新版本。通常过程如下:在负载调度后有个版本A的应用实例池,一个版本B的实例部署成功,可以响应请求时,该实例被加入到池中。然后,版本A的一个实例从池中删除并下线。
这种部署方式直接对现有的服务进行升级,虽然便于 *** 作,而且在缓慢地更新的过程中,对于有状态的服务也是比较友好的,状态可以在更新中慢慢重建起来。但是,这种部署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在发布过程中,会出现新老两个版本同时在线的情况,同一用户的请求可能在新老版中切换而导致问题。
一、架构和资源管理模式对比
如下以SmartX 超融合产品为例,分别给出了下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的部署区别和资源管理模式区别。
图1 传统架构和超融合架构的部署区别图2 传统架构和超融合架构的部署与资源管理模式区别
相比传统FC SAN架构,超融合架构有了如下显著的变化:
1不再使用专有的存储硬件和网络,而是使用标准和易于维护的 x86 服务器与万兆以太网交换机;
2核心是分布式存储,每个服务器就是一个存储控制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每个节点都需要配置SSD盘作为缓存,缓存容量远大于传统存储的易失性内存,且多节点并发带来更强的聚合性能;
3逻辑上看,存储不再是由RAID构成的不同存储空间,而是一个统一可d性扩展的存储池,并且具备更强的扩展能力;
4分布式存储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在统一的资源池内性能和容量都可以按需配置,而且数据可以自动均衡;
5计算虚拟化和存储部署于同一服务器节点。
二、分布式存储 + 虚拟化融合部署才是超融合架构本质
对于超融合架构,由于其独特的名称,让很多用户存在一种误解:超融合架构的核心在于融合,因此融合的功能越多越好。但通过以上架构的对比我们看到,超融合架构的变革首先是分布式存储对传统存储的替代,其他更多的优势(例如基于x86服务器构建、并发与易于扩展)都是基于这种替代而带来的。
当然,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这种独有的部署模式,进一步简化了用户的 IT 架构,降低了使用成本和运维难度,这些价值也大大的加速了用户对分布式存储模式的接受。
三、超融合架构会为 IT 基础架构带来哪些提升?为什么?
不同产品的局部升级,超融合架构对IT基础架构带来的提升是全面的,以下将逐一解释。
1、有效提升可靠性
很多企业客户对于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架构的一个常见误解:x86服务器构建的系统可靠吗?虽然 x86 服务器本身存在单点故障,但超融合本身是以集群方式工作的,而且其核心-分布式存储系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利用多副本等技术构建具备更高可靠性的大规模系统,这些技术都是构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核心。
不仅如此,分布式存储相对比传统集中式存储在可靠性方面还有以下诸多优势,以下给出对比:
除此以外,SmartX 、 Nutanix 、 VMware 等厂商都提供了从 data checksum 到机架感知、双活、异地备份等特性在内的企业级存储服务,以及和第三方产品整合的企业级高可用和数据保护解决方案。
2、并发性能大幅提升,IO延迟降低
以下依旧以SMTX OS介绍为什么超融合架构可以提升性能并降低访问延迟。
其中,分布式架构提升了系统整体的聚合性能;SSD缓存机制提升了单节点访问性能;I/O本地化机制是超融合部署模式下才具备的优势,可以进一步降低访问延迟。需要注意的是, I/O 本地化主要是 SmartX 、 Nutanix 支持,基于 Ceph 等开源产品构建的超融合是不能支持的。
举一个具体的实际例子,由于双控成为瓶颈,HP 3PAR 8440 在8块SSD基本已经到底最大性能,但该读写性能仅使用4个 SmartX 超融合节点即可达到。
3、扩展性大幅提升
如前所述,超融合架构的核心分布式存储相对于传统存储在可扩展性上有了本质的提升,包括如下特点:
其中,异构节点支持需要和厂商确认,类似SmartX可以支持,但很多厂商不提供此类支持。
4、运维难度大幅降低
针对运维难度,我们可以针对整个运维的周期进行两种架构的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超融合架构在整个产品运维周期中,不仅大量 *** 作被自动化,运维简单,而且时间短,效率高。可以有效降低人员要求,将 IT 人员解放出来进行更创新的活动。
5、采购成本和总拥有成本的降低
在客户最关注的成本方面,服务器+超融合软件(或超融合一体机)的采购成本,相比服务器加传统中高端存储,已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但除了采购成本,超融合在总拥有成本上有更大的优势。
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式分别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
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有时缩写为IaaS,包含云IT的基本构建块,通常提供对联网功能、计算机(虚拟或专用硬件)以及数据存储空间的访问。基础设施即服务提供最高等级的灵活性和对IT资源的管理控制,其机制与现今众多IT部门和开发人员所熟悉的现有IT资源最为接近。
2、平台即服务(PaaS)
平台即服务消除了组织对底层基础设施(一般是硬件和 *** 作系统)的管理需要,让你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应用程序的部署和管理上面。这有助于提高效率,因为不用 *** 心资源购置、容量规划、软件维护、补丁安装或与应用程序运行有关的任何无差别的繁重工作。
3、软件即服务(SaaS)
软件即服务提供了一种完善的产品,其运行和管理皆由服务提供商负责。人们通常所说的软件即服务指的是终端用户应用程序。使用SaaS产品时,服务的维护和底层基础设施的管理都不用 *** 心,只需要考虑怎样使用SaaS软件就可以了。
SaaS的常见应用是基于Web的电子邮件,在这种应用场景中,可以收发电子邮件而不用管理电子邮件产品的功能添加,也不需要维护电子邮件程序运行所在的服务器和 *** 作系统。
三种模式间的关系:
三个服务模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个是用户体验的角度,一个是技术的角度。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因为它们面对的用户类型不同,所以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从技术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不是那么纯粹的继承关系,比如说SaaS基于PaaS,而PaaS基于IaaS。首先SaaS它可以基于PaaS上部署,也可以直接部署在IaaS之上,其次PaaS可以构建在IaaS之上,也可以直接构建于物理资源之上。
现在的低代码平台主要是通过主要通过可视化、拖拽式的方式进行开发应用的,低代码开发平台是一种平台软件,人们能通过它提供的图形化配置功能,快速配置出满足各种特定业务需求的功能软件。它可简化软件开发过程、提高生产率、缩短软件交付周期,并且系统稳定性较好,只要经过简单测试即可交付使用,最终降低软件开发成本。普通开发平台一般是通过程序员编写程序来实现软件的,对技术要求比较高,不活合业务人员实现,且软件开发效率比较低、周期比较长、成本高。但普通开发平台通过不断演化,也能实现部分图形化配置功能,诼渐向低代码开发平台拿龙,而且利用普通开发平台开发出来的软件能力几乎不受开发平台能力的限制。只受底层的某种开发程序语言能力的限制。与普通开发平台相比,低代码开发平台强调的是,让业务人员或者技术人员通过图形化配置可视化地实现软件。它们的区别如图 1-1 所示。显然,低代码开发平台用户的技术门槛较低,既可以是技术人员,也可以是业务人员,或者两者协作。
低代码平台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开发环境,不管是专业的技术人员还是公民开发者都可以使用它来开发高可扩展的数字化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是医疗费用相关的数据管理工具,也可以是医疗从业者和医生日常活动安排的实践管理类解决方案。
以下是低代码平台给医疗领域带来的一些便捷之处:
一、减少了进入市场的时间
用户通过低代码平台提供的可复用组件、内置的模版和拖拽功能,能够加速开发,不管应用复杂与否都能快速搭建出一个 MVP。这样一来,一个应用程序的上市时间将至少减少到 100 天左右,相较于传统的定制化方案需要的 3 到 5 个月,低代码的引入大大节约了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
二、降低了维护成本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下的技术方案可能会和遗留的系统不兼容,因此,许多企业往往还要耗费大量的努力和成本来维护系统。而低代码平台的建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
三、降低了公民开发者的门槛
低代码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简洁易用。这让许多公民开发者也能快速上手,使医疗机构的 IT 部门在相同的资源下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包括业务分析师、数据库管理员、设计师等人都可以使用这项技术来加快他们的业务流程、建立数字系统,来取代从前的依赖于人工的复杂流程等等。
传统项目管理软件例如微软知名的MS project软件功能非常齐全,可以细节推动项目;项目管理云平台是具有大部分功能并以汇报进度为主的分享平台,区别在於呈现项目细节不一样,如果注重细节选择传,如果要随时分享选云平台更好;
最近几年,有一个火热却有些不明觉厉的词,走进人们的视野— 赋能 。从汉字的含义来解读,“赋”的基本含义是 给予 ,或是 生成某种资质 。中国传统汉字博大精深,含义广泛,从赋字的偏旁也能看出,这个字还与 钱财 有关。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赋能,即 给予某种与钱财相关的能力或者能量 。
据称,“赋能”最早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大致是通过一些言行、态度方面的改变,将正能量给予他人。但自从这个词转向商业领域的使用后,就有了多种含义:赋予员工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的能量,赋予组织更高效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更快的市场反应速度,甚至是倍速扩展组织的最佳优势。赋能就慢慢变为一种能量场一样的东西,它的要旨就是 使客体发挥出较之以前更大的影响力 。
在IT软件领域, 外包模式其实是一种传统的赋能模式 。电力接入各种设备,可以实现多种用途:照明、发热、制冷等等; 而外包团队接入企业,立即就获得了不具有的软件研发能力或是放大原本就有的能力:它能带来成熟的管理体制、人才储备、技术沉淀,甚至是多个行业多位客户的解决方案经验。它的人才与企业原有技术人才的切磋、交流、互动,还能倍增企业原有的知识储备,放大已有技术能力。 其实,企业与外包团队的能力与能力之间、各种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化合组合产生的叠加效应,正是管理这种看不见的无形之手创造的价值。
或许,这也是软件外包行业在国内数十年来发展如火如荼的原因之一。当市场变化加剧,当传统的层级管理遇到瓶颈,当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技术变化时,企业不得不寻找各种赋能方法,好让自身存活、发展、壮大起来。一些企业具有核心的研发项目,但是在软件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软件开发周期开发,不具备优势。项目中所有的软件开发工作,包括需求分析、框架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多语言本地化等,都在一个公司内部完成,可能要耗费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于是外包出去,就成为企业赋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敏捷开发方式的流行,也充分说明发包企业开始知道软件协作的重要性,而非一个简单的需求。企业获得了时间和成本上的赋能,就能够集中于研发核心和占领市场。
赋能模式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如果说, 外包是传统的赋能模式,那么平台化组织和扁平化管理就是创新的赋能模式。 像阿里这样的企业,一直都在强调赋能。甚至它的高管人员曾说,未来组织最重要的职能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励。赋能型的组织,也会从过去的层级式管理,逐渐演化,最常见的演化趋势就是平台化---组织是由一个一个开展业务的点组成的,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每个业务点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平台的作用,是对其短处进行赋能。方法有很多,阿里平台的作用,就是改变中小企业与客户的接触方式---谁都知道,中小企业接触客户的宽度和广度,是它们的痛点。然后,阿里继续赋能这些中小企业,比如改变交易方式。当平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的各个业务点之间就能够彼此赋能—一家企业可以在平台上找到它的上下游企业,找到资金方,找到客户,它只需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长处就可以,所有短处,都可以通过这种赋能方式,得到解决。
当平台化成为时代声音的时候,企业已经没办法再对赋能模式视而不见了。而未来,到了智能化的时代,赋能模式,更将以多种方式存在,甚至不再局限于企业和组织,而是延伸到了个体。 个体所谓的职场竞争力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就取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他人、团体和企业赋能,所谓人脉,所谓资源,所谓核心竞争力,莫不如是。 智能时代的赋能,将会是概念式的、感性化的、复合式的。底层逻辑分析之上的感知和创意,是最佳赋能方式。也许,这将给所有从事基础重复工作的人和组织以警醒—毕竟,在记忆、逻辑、数据这些方面,机器的优势更明显。
任何时代,竞争规律不会改变,优胜劣汰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有了赋能的理念,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它,才能够像电器设备遇到电一样,获得百倍增长的能量。残酷的现实是,那些没有跟上发展和变化的企业,将以过去百倍的速度被席卷覆盖,徒留叹息
当前,随着企业数字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业务量的攀升,企业信息系统架构的升级变迁,以及企业多套业务系统的在线运营,各类监控组件和应用系统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系统运维的难度也急剧增加,且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传统运维方式下,数据规模大且离散,数据治理和全面分析能力薄弱且依赖于经验和规则,运维十分被动,解决问题效率非常低下,运维的实用性大打折扣,难以满足当前主动运营的要求。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发现问题难:企业在经年累月中布局了诸多监控工具,但是监控手段阈值的设定单一,且一般都是静态阈值,而指标和告警的异常却是多样化的,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误报漏报现象。此外,目前绝大多数的监控工具,缺乏趋势预测能力,使得运维局面非常被动,导致发现问题十分困难。
根因定位难:发现问题时一般都是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可能了解到某一告警对应的指标波动是值得关注的,但是并不能因此确定造成这种现象具体根因。而且目前的监控工具,大多缺乏综合根因定界及定位分析的手段,即便对监控进行了集中管理,也难以通过单纯的几种指标进行根因定位。
数据治理难:当数字化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被管理对象的数据量相应的也是水涨船高,数据数量大、类别多且非常分散,很难通过某一指标体系来衡量系统的健康度,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视角去判断数据质量的好坏优劣。
运营分析难:现有的大多数基础监控工具,多数都是从自己的管理阈例如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出发看待问题,缺乏端到端的分析能力,没办法以业务视角从综合运营分析的角度,去看待多样化指标对系统的影响。
而智能运维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运维能力,也将是数字化转型的必备能力。智能运维相对于传统运维模式而言,能够在运维数据治理、业务数字化风险、运维人力成本和业务侧影响力四个方面有本质的效能提升。
智能运维相对于传统运维模式而言,能够在四个方面有本质的效能提升:
运维数据治理。通过高性能实时处理的数据平台广泛采集、处理和分析数字化业务运行过程中的多样化运维数据,包括告警、指标、日志、配置以及运维工单等类别,不仅提升了运维大数据的治理能力,优化了数据质量,而且为进一步激活运维数据的价值打下了良好基础;
业务数字化风险。使运维人员不仅提升了历史运维数据的分析能力并且能够对实时数据进行异常检测和问题预判,有效降低数字化业务的运行风险,提升可用性、稳定性;
运维人力成本。使真正意义上的跨域根因定位成为可能,降低对专业运维人员经验技能的依赖,迅速缩短故障排查时间并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业务侧影响力。以业务视角利用多元化数据提高运营分析和决策能力,比如端到端的分析业务交易状态,提供给业务、客服部门及时反馈和决策支持依据,充分增强业务影响力;
智能运维发展正如火如荼,Gartner预见其为下一代运维,认为到2022年将有近50%的企业用户部署智能运维。虽然目前不少企业已经在积极投入建设,也还有一些企业处在迷茫阶段,对这种趋势不太清晰,借用著名作家威廉吉布森的话,“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以上就是关于北京IT培训分享服务器开发部署方式全部的内容,包括:北京IT培训分享服务器开发部署方式、超融合基础架构(HCI)和传统基础架构相比,有什么优势、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