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总额如何计算投入产出比?

投资总额如何计算投入产出比?,第1张

在一个公司内,IT部门一般是为公司其他业务部门提供IT服务,通常是成本中心,非盈利中心。作为成本中心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考虑,一方面,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另一方面,IT部门一般技术力量也不强。从这两个方面考虑,IT部门有充分的理由考虑将部分或者全部的IT工作外包给更专业的公司去处理,让专业的人处理专业的事。

哪些可以外包

上面根据业务的核心程度和技术力量来进行区分哪些IT工作可以外包,对于部分外包的情况可以根据开发的主要流程进一步来确定:

上图中对于运营维护都建议IT部门直接处理,而不是外包,这不是说不能进行外包,而是强调IT部门对运维工作要有绝对的把控,因为这是IT服务好坏的一个底线,可以采用外包代维,但是关键部分,包括流程管控,安全管理等等必须抓紧抓牢。

外包模式

根据外包方多少来区分,外包又有单方外包和多方外包:

单方外包: 将IT业务整体打包外包给一家公司,包括开发、测试、运维整个流程,实行大包干。这种情况优点是可以全面利用承包方的资源,如果选择的是优秀的承包商可以短时间提升IT部门的服务水平。缺点是缺少竞争,长期看可能被承包商“绑架”,另外,让承包方大包干会导致管理、技术方面过多依赖承包方,IT部门内部人员能力下降。

多方外包: 将IT业务根据一定的业务逻辑进行分割,譬如区分CRM、计费、物流、客服等模块,不同模块外包给不同的承包方。这种情况优点是多家参与,服务能力有比较,并且有一定的竞争。缺点是有问题时会出现多家扯皮,另外各个系统之间很多接口需要多方确定,开发和维护需要协调的工作比较多。

一般不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可以采用单方外包,重要的系统最好还是采用多方外包,不要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外包的风险和应对

1、信息安全风险高

IT系统处理公司业务信息,其中包括一些公司敏感信息,包括公司的生产经营数据、客户敏感信息、系统核心资源信息等等。这些信息内部人员掌握一般信息安全比较可控,毕竟是内部自己人,如果外包人员全面接触到,信息安全风险会非常高,譬如倒卖用户敏感信息。这种情况下管理上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流程管控、技术上通过单点登录、4A安全审计等方式方法来提升信息安全水平。

2、人员能力下降

在外包情况下自有人员是甲方,外包人员是乙方,很多事情由乙方外包处理,并且外包具体职责有时也并不十分清晰,人都是有惰性的,长期可能导致甲方人员将本该自己处理的事情都委托乙方处理,就像家里请了个保姆,时间长了主人扫地、做饭都不会了。

3、服务质量下降

一般外包商刚合作时会很积极配合工作,服务质量很高,但是随着接触越来越多,内部人员对开发、运维等把控不够专业和深入,特别是外包合同对外包服务质量的规定如果不是很科学的情况下,外包的服务质量会下降。为应对这种情况需要在合同中明确外包合同的服务质量(SLA),并且明确奖惩方式,另外内部必须有一支对外包出去的业务(包括开发、运维等流程)非常熟悉的骨干队伍,防止被外包商”忽悠“。

外包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提升自己功力,用的不好也可能会伤到自己,自己必须有相应的能力来驾驭这把剑!

销售收入、投入产出比和速动比率是数量指标。

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总额。这是一项数量指标,可以用于评估企业的销售业绩。

投入产出比是指企业投入的成本与产出的收益之间的比率。这也是一项数量指标,可以用于评估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速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中除了存货之外的即时可用资金与短期负债的比率。这也是一项数量指标,可以用于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

这些指标都是通过数值来衡量企业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数量指标能够提供直观的数据,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也更容易被标准化和进行量化分析。因此,这些指标被认为是数量指标,而不是质量指标。

计算公式:

投入产出比 = 投资总额 / 项目寿命期内增加值的总和

值越大,项目经济性越好。统计指标是这么解释的:

总产出是由C+V+M组成,其中C是物质消耗价值,V是人工价值,M是剩余价值,其净产值是总产出减去C 物质消耗价值,即V+M

投入产出比=(V+M)/(C+V+M)投入产出计算中的核心是针对不同的费用类型,其所对应的市场活动,得到的回报是不一样 的;因此不同的费用类别具有不同的投入产出比。根据投入直接计算产出,可以计算出费用的效率;当边际效益为零的时候,就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化。

扩展资料:

投入产出比是指项目全部投资与运行寿命期内产出的工业增加值总和之比。它适用于科技项目、 技术改造项目和设备更新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其值越小,表明经济效果越好。

投入的计算期是指项目的建设期(或改造期),这一点没有疑义。而产出的计算期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产出”计为项目投产后达到正常产量时的一年收益或净收益;另一种观点认为,“产出”应计为项目全部运行寿命期内收益或净收益的总和。

显然,后一种观念是符合“投入产出比”内涵的。因为不同项目的运行寿命有长有短,只用一年的收益或净收益是不能表明其收益水平的。

“投入产出比”中的“投入”是指项目全部静态投资额;“产出” 是指项目全部运行寿命期内各年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就是:R = K/IN = 1/N

上式中,K为投资总额,IN为项目寿命期内各年增加值的总和,N = IN/K,N值越大,项目经济性越好。

在投资项目、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价指标中,除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众所周知的指标外,还有一个被立项管理部门经常使用的指标,这就是“投入产出比”。

“投入产出比” 作为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在各种经济管理类著作中都未见介绍。但是由于它的含义比较直观化、 易于理解而深受一些投资决策机构和决策者的偏爱。很多投资决策机构和决策者在使用“投入产出比”时,把它的含义理解为“项目投入资金与产出资金之比,即项目投入1个单位资金能产出多少单位资金”。其数量常用“1∶N”的形式表达,N 值越大,经济效果越好。

投入产出比虽然是一个静态指标,但当项目建设期和运行寿命期确定之后,投入产出比与内部收益率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故可根据基准内部收益率估定基准投入产出比。基准投入产出比为1:3,小型项目可略低一些,大型项目可略高一些。

产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资产出和无形的服务产出,有形的物资产出包括食品、机器设备、日常用品等;无形的服务产出包括医疗、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等。

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础。产出是文学词语,动词是“生产出”的意思,名词是“产出量”的意思。

产出的分类物质投入产出,投入“硬件”建设如购置文件设施、电教器材等产出直接经济效益。精神投入产出,投入精神层面的教育,产出人们的社会价值观。

投入产出分析自提出以后 ,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特点是:

①由封闭式发展为开启式,即由把居民消费看成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投入,把居民收入看成是劳动力的产出,并假定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发展为将中间产品作为内生变量,将投资、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或增加价值作为外生变量的模型。

②由静态模型发展为动态模型,即由不考虑时间因素,将投资作为最终产品的一列,发展为将投资从方程式的右边移到左边,扩展为一个或几个矩阵,计算增加单位产值所需的投资,并将其内生化的模型。

③由单一的投入产出模型发展为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即投入产出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的结合。

参考资料:

投入产出比的百度百科

投入产出计算中的核心是针对不同的费用类型,其所对应的市场活动,得到的回报是不一样 的;因此不同的费用类别具有不同的投入产出比。根据投入直接计算产出,可以计算出费用的效率;当边际效益为零的时候,就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化。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所投入资金的回报程度 计算公式为:收益/投资×100%

投入产出比” 作为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在各种经济管理类著作中都未见介绍。但是由于它的含义比较直观化、 易于理解而深受一些投资决策机构和决策者的偏爱。很多投资决策机构和决策者在使用“投入产出比”时,把它的含义理解为“项目投入资金与产出资金之比,即项目投入1个单位资金能产出多少单位资金”。其数量常用“1∶N”的形式表达,N 值越大,经济效果越好。

投入产出比虽然是一个静态指标,但当项目建设期和运行寿命期确定之后,投入产出比与内部收益率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故可根据基准内部收益率估定基准投入产出比。基准投入产出比为1:3,小型项目可略低一些,大型项目可略高一些。

是的,投入产出比是会计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投入产出比可以帮助会计师更好地理解一个企业运作的效率,并可以分析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检测利润水平,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提供决策者更多的信息,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

浅谈有形建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郑州有形建筑市场计算机管理系统运作情况

郑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张涛

近年来,全国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建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在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连续开展了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和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工作,使建筑市场管理工作开始走上依法行政的轨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该看到,当前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监管手段的滞后必然导致政府职能部门政务不公开、监管工作不透明,并且由于行业监管信息的不能动态、准确、实时的采集,数据资源无法实现共享,致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建筑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时缺乏科学依据。

按照中央及部领导的要求,为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减少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等相关要求,建立一套具有统一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系统迫在眉睫。笔者作为一名有形建筑市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结合我实际工作中的情况,介绍一下郑州有形建筑市场信息化运作的现状。

一、郑州市有形建筑市场信息化运作现状

(一)、总体架构

市场监管系统以郑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为主,为监管用户提供企业、人员、工程的动态监管信息;为交易中心、行政审批中心提供网上联合办公系统;为招标人提供招标项目信息发布功能的平台;为投标人提供网上参与投标功能的平台;为招投标各方主体提供信息查询功能。

(图一)总体业务流程图

(二)、系统运作情况

由上图我们可知,有形建筑市场管理系统是整个建设工程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以行政审批中心的工程报建和工程招标备案为前提条件,流程中随时调用已经建立完善的建筑业行业的企业资质数据库和执业资格人员数据库,实现了工程、企业、人员三大主线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因素在工作中造成的失误。

(图二)交易业务流程

下面,笔者依据以上图例,以一项进场交易的工程为主线,详细介绍一下交易系统的运作情况:

1、 入场交易登记

入场交易登记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在建设工程行政审批中心进行了工程报建;二是在建设工程行政审批中心进行了招标登记。符合条件的工程,可由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利用在交易中心办理的身份认证锁,到“郑州建设信息网”(以下简称“信息网”)的工作界面,自己随时办理入场交易登记申请,因为工程的基本信息都是来自于行政审批中心的相应数据,所以办理申请非常容易,这一点大大的方便了招标人,他们可以在自己单位甚至在自己的家里将入场交易登记申请这项工作完成,完全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系统中实时的看到每个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提交的入场交易登记申请,符合入场条件的,工作人员会及时办理入场,而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也可以在系统中看到入场与否的状态。

2、 公开招标――招标公告发布

在这个环节,程序设置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办理完入场后,即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在郑州建设工程信息网的工作界面上自行制作招标公告,确认无误后通过系统提交到交易中心。

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对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所提交的招标公告核准后,可直接将招标公告发布到“信息网”的招标公告栏目中,这样所有的潜在投标人都可以在招标公告发布期间,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访问“信息网”,看到招标公告的详细内容。

3、 公开招标――投标队伍网上报名。

在招标公告发布期间,潜在投标人可以在“信息网”上看到招标公告的同时,如果该投标人的企业资料及执业资格人员信息已经通过主管部门审核,进入了如图一所示的企业和人员数据库,那么该企业就可以在招标公告发布期间,进行网上报名,做到了足不出户,完成报名。如果投标人的资质与招标公告所要求的不符,则系统将提示投标人资质不符,不接受报名。从而有效地利用了企业库和人员库,使投标人不用每次报名都要验资质等情况。

4、 公开招标――报名队伍入围

招标公告发布截止时间一到,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可以看到报名企业的数量和各自的资质情况等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确定入围的企业,而投标人方面也可以实时的看到自己企业在这次投标报名活动中入围与否的状态。

5、 邀请招标

进场项目是邀请招标的,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在入场登记后,可在系统中直接邀请投标人,前提是这些投标人在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后的企业库中;投标人在接到招标人的邀请后,同样通过互联网将是否参与投标的意见回复给招标人,这样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环节。

6、 交易活动安排

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在确定了投标人后并发放了招标文件后,可随时通过互联网利用信息系统,向交易中心提出交易活动安排的申请。首先,投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可以查询到交易中心所有开标室和评标室每一天的预定及使用情况,并且可以看到各个开标室和评标室的房间大小、容纳人数、设备器材等详细的服务标准和内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预定时间和房间。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经过核实,将把开评标活动的内容发布到“信息网”公示,让招标人和投标人都能随时掌握这些信息。

7、 招标答疑

在投标人拿到招标文件后,如有疑义,可以随时将疑问形成文档,通过系统发给招标人,招标人将随时对这些疑问进行解答。从而实现了招标人与投标人在招标答疑环节的灵活互动。

8、 评标专家自动抽取通知

到了开标的时间,招标人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出数名专家和招标方的人员一起组成评标专家组。

在这个环节,首先要提到的是评标专家资料的有效管理,同样也是专家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进行资料上报,经过评标专家管理人员的审核后即可成为评标专家,可到现场领取在系统中的唯一标识:评标专家IC卡,以供在以后的评标活动中验证身份时使用。

在评标专家抽取环节中,可以根据招标人对评标专家委员会的具体要求,按照专家专业、所在地区等详细条件灵活组合,完全满足招标人的需求。然后根据科学的概率计算规则,将符合抽取条件的专家随机抽出,等待通知。

在专家自动语音通知环节,要运用高科技手段,采用专业语音卡连通电脑和电话线,从而实现将抽取出专家的联系电话自动通过电脑――语音卡――电话线拨打出去,整个过程不需要有人为的参与,从而体现通知专家过程的信息保密性;在评标专家接通电话后,系统将自动向专家播报该次评标活动的时间及地点(但决不涉及招标人和工程的名称,以更加体现保密原则),随后将对专家能否按时参加本次活动作出选择性的提示语音,比如说:“请按键选择:参加评标请按1,不参加评标请按2” 。根据专家作出的选择,系统将会及时将结果收集回来,以判断专家参加数量是否已满足要求。选择参加的评标专家需携带IC卡按时到评标地点刷卡评标。

在整个过程中,无不用信息化手段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原则,为交易活动中最容易出现漏洞的评标环节把好了关键的一道关。

9、 开标记录

到了开标时间,各个投标人带着自己企业的身份认证锁,可以到交易中心开标区进行电子签到,系统将自动验证出该企业的资质情况,并显示出所参与投标的项目以及开标的具体房间号,同时记录下签到的时间,签到后可进入开标室,在签到截止后,招标人可打印出投标队伍签到表。

在开标正式开始之前,开标室的大屏幕式上将会滚动显示该项工程的参与者各方,包括招标代理机构和各投标人的企业基本资料和公司业绩等情况,让招标人可以在这段空闲时间对各家企业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这些企业资料也同样来源于主管部门建立并审核过的企业库。

开标正式开始,招标人可以通过系统记录下各投标人的唱标情况,并可在唱标结束后打印输出,让投标各方签字确认。

10、 门禁化管理与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

在评标区现场,应设置门禁系统,作用是通过专家刷卡,门禁系统将自动验证出该卡是否为专家库专家、是否是该次评标活动抽取到的专家、是否是选择参加的专家,只有符合这三个条件,门禁系统才将门自动打开,并告知专家到哪一个评标室评标。

评标活动开始,专家运用电子辅助评标系统,可以在计算机上浏览招标方制定的评标办法和各个投标人的投标文件(但看不到投标企业的名称,只是用临时编号来表示,这一点又为评标结果的公证性提供了有效地保障),根据评分标准,为各个投标人打出相应的得分,从而得出该次招标活动的投标人排名。

11、 中标结果公示

根据评标结果,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可以将中标人的中标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并同时公示出监督电话和投诉时限,内容将自动发布到“信息网”的中标公示栏目,以方便公众监督。

二、加强有形建筑市场信息化建设 不断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功能

在有形建筑市场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交易活动的透明度,提高了服务质量,规范了运作程序。更主要的是规范了管理,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同时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在强化各方监管的前提下,简化了办事程序,较好地解决了监管与办事效率和效能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涉和差错,堵塞了办事程序中可能出现的各漏洞,通过网络公开办事程序及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发生,效果十分显著。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到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作,我们将与时俱进,在这项工作中,再接再厉,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局限与不足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IT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二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三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一、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发布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 *** 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

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二、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三、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 *** 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以上就是关于闲话IT运维-- IT外包模式和风险全部的内容,包括:闲话IT运维-- IT外包模式和风险、销售收入、投入产出比、速动比率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为什么、投资总额如何计算投入产出比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18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