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运维管理包含哪些内容

IT运维管理包含哪些内容,第1张

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的概念最初由麻省理工学院的John Rockart提出的,用以满足高级管理层对信息的需求。Boynton和Zmud[19]把CSF看做是组织为了获得较高的绩效,必须给予特殊和持续关注的管理问题和组织领域;随后Slevin和Pinto[20]把关键成功因素的概念应用于项目管理研究,他们指出通过确定关键成功因素,管理者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重要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监控,来指导项目实施。

目前,CSF法已经广泛应用于IS/IT研究的各个领域,如信息系统的评价、战略规划,以及ERP实施过程中的业务流程分析、组织结构匹配、项目管理与控制等。

1221 实施效果的评价

判断一家企业的ERP实施是否成功是一个比较模糊、比较主观的问题,因为有人认为系统运行起来就算成功,也有人认为达到预期目标才算成功。同一个企业,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不同职能部门的人,对于是否实施成功也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这也决定了ERP系统成功的评价始终是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西方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成功评价的研究,最为典型的便是美国学者Delone和M cLean[21]提出的六个评价指标,即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系统使用、用户满意、个人影响和组织影响。

虽然不少学者对D&M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改进,如Seddon[22]用“感知有用”代替“系统使用”,但其指标对于ERP这一综合、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来说还显得有些不足。从而,在ERP系统成功评价的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必须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Teltum bedSeddon[23]按照蜘蛛网形状列出10种指标(战略匹配、技术、潜在变化、风险、实用性、功能、供应商信誉、灵活性、成本、利益),Lyytinen从四个层面(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匹配、项目不超预算且按期完成、用户接受并使用新系统、实现了企业的预期目标)判断系统的成功与否,Shang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定义了五组(运作利益、管理利益、战略利益、IT基础设施利益、组织利益)衡量系统成功的指标。

M arkus等人[24]则把ERP的评价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阶段、试行阶段、前进上升阶段。项目阶段的成功指系统按时、按预算、按计划的实施范围安装成功,开始运行;系统使用最初阶段的短暂混乱和绩效下降是正常的,试行阶段的成功包括系统上线后的关键绩效指标波动较小、迅速达到正常或预期水平、对企业的供应商与客户等关联单位的影响小;前进上升阶段的成功评价主要考察企业通过ERP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哪些商业利益。

1222 非技术性影响因素

考虑到企业管理模式、文化背景,并结合Al-Mashari[25]给出的ERP系统实施过程中对关键成功因素分类框架,以及国内外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剔除一些纯技术性因素,可以从领导因素、实施过程管理、实施变革管理和成功评价等方面来分析我国ERP系统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如图12所示。

图12 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1)领导因素。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企业巨大的投资,还会影响到组织结构的变化、人员的调整,可见只有高层领导的亲自参与才是ERP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我国学者和管理者都把ERP项目称之为“一把手工程”,H avelka[26]等人则把高层管理者列为CSF的首位。Slevin和Pinto把高层领导的支持定义为高层领导为促进项目成功提供必要资源和权威的意愿,Jarvenppa和Ives则强调了高层领导实际参与IT项目实施的作用。高层领导的作用不仅体现于资金预算上的支持,还体现在必要实际参与ERP实施过程,给实施团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只有高层领导才有资格协调ERP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业务和技术冲突。纵观我国ERP实施成功的案例,主要有两类企业,一类基础管理工作很完备、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如海尔和神州数码;另一种则是基础管理比较混乱、管理水平较低,但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对信息化管理有充分的认识、明确而紧迫的需求、坚定的信心、完全的支持与参与,而且此类企业在实施成熟软件的过程中阻力很小,实施进度很快,应用效果也很明显。

ERP项目的高层推动不仅包含高层的项目发起、高层的承诺,还包含着高层的战略思考。事实上,来自高层的战略思考是企业高层领导在引入ERP过程中应发挥的最重要的职责,否则随后的项目发起和项目承诺都是盲目的,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定义和实施迷失方向。Deloitte Consulting认为,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计划,ERP的实施将面临着重大的失败,而明确的战略目标能够帮助克服实施过程中各种问题。另外,企业实施ERP目标的差异,也是影响评价项目成功指标选取的一个重要标准。

(2)过程管理。西方一些学者根据ERP特性和IS(Information System)实施过程,提出了一些新的ERP实施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Copper和Zmud的六步骤模型,该方法也是近年来ERP的关键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根据客户需求快速有效地进行项目实施,也是软件供应商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如SAP针对企业的规模大小就提出了“过程模型”与ASAP两种实施方式。如果撇开实施技术性因素,实施管理就变成了项目管理;系统的实施需要企业、软件供应商和咨询公司三方合作,这就构成了实施的环境支持因素。

项目管理是为了开发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完成。ERP项目管理首先要有明确的项目目标规划和正式的实施计划安排,信息系统规划(ISP)决定着IT战略投资的有效性并影响着企业规划(BP)目标的实现,是企业战略能力形成的关键,BP-ISP战略一致性或匹配既是实现BP的手段,又是影响BP的重要因素。正式的实施计划安排是任何项目成功的保证,它包括明确的实施范围和时间表、里程碑规划、资源保证计划、责任权利界定等。此外,Scott等[27]认为项目经理既要具备深厚的IT功底,又要熟悉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组织环境,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Esteves等学者则强调了对项目经理授权的重要性,项目经理必须有权利及时处理ERP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Havelka等人的CSF调查中,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计划、相互沟通都在成功因素的前十位。

要想有效实施ERP系统企业需要两种合作伙伴,一种是具有丰富实际问题经验的项目实施咨询服务提供商,另一种是有着丰富开发和实施经验的ERP软件供应商。咨询公司能够帮助企业分析ERP的具体应用方式,改变原有不合理的业务流程,在系统选型、安装、测试、评估等环节提供专业服务,Weiti明确指出咨询顾问的能力水平将直接决定ERP项目的成败。ERP软件供应商提供企业所需的ERP系统,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软件供应商的经验和实力、精力投入等都直接决定着系统的成功与否,Somers等人[28]及Willcocks等人[29]将企业与ERP软件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作为ERP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

(3)变革管理。ERP不仅带给企业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技术,而且整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从而引发一场深刻的企业革命,使企业的经营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若使ERP系统有效地整合企业资源,就需要重新设计、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否则就容易使企业在“土路”上铺设IT,产生IT黑洞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势必会引起影响到企业员工思想、习惯,乃至职位的改变,抵制变革的行为又成为影响ERP成功的关键因素。

“要上ERP,必先BPR”,这一点已经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虽然企业可以通过系统配置对ERP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客户化,但是完全改变ERP系统以适应企业原有的组织和业务特性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对大型软件包进行较大修改或二次开发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会给日后的系统维护和升级带来很大麻烦;另一方面,ERP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开发商在设计ERP时已经在系统中体现了“最佳业务实践”,企业如果过多地修改系统,就难以实现ERP的潜在效能。我国众多学者认为ERP失败的原因就是管理者对BPR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减少BPR带来的管理负担,过多地要求ERP系统去适应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没有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根本性改造。

企业实施ERP系统,对企业的全体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更换了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其管理、 *** 作、思想问题的出发点、路线的转换,这往往会引起员工的抵制。Markus[30]认为对变革的抵制是人们对感知和威胁的自然反应,抵制行为在信息系统实施项目中是不可避免的。员工抵制信息系统实施的真正原因,是系统的实施会引起组织中角色、责任、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而使员工感觉到其个人的利益受到了威胁。虽然多数学者认为,ERP项目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者忽视了员工的抵制行为,而Allen则认为造成ERP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理念,导致在实践中存在“知识缺口”,由于缺少有效沟通而造成不利影响,在Teo等的CSF有关调查中都表现出了显著作用[31]。

1223 知识管理与知识转移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已将知识管理纳入ERP系统,使之成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的整合体。然而,尽管知识管理存在于ERP系统实施的全过程,包括系统的选择、实施、使用,以及数据的输入与输出[32],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两个方面。其中知识共享的分析多集中于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即通过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扩展ERP功能,如实现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等[33];而知识转移则更多地体现于ERP实施过程中人员行为的分析,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知识缺口。因此,许多学者把知识转移看做是影响ERP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34],因为系统的成功主要来自于用户的使用、满意程度及生产效率的提高等,而这都需要信息技术与本企业文化、标准流程与企业活动的有机结合,以便企业员工在创造性地使用中提升企业的现有管理水平和能力,其前提条件则是实施方所提供的知识与企业用户的知识达到互动和交流,并形成有效的知识诱发和知识共创。

按照Polanyi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划分,企业信息化中所转移的关键知识为蕴含于软件之中的隐性知识,即管理理念、流程设计和行业经验等。为了分析隐性知识的转移途径,汪应洛教授等人又将隐性知识分为真隐性知识与伪隐性知识,指出伪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由于知识转移成本的变化会发生相互转化[35]。也有学者依据Von Hipple的“黏滞信息”的概念,将知识分为黏滞知识与易漏知识[36]。综合来看,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知识转移研究的学者分为三个学派,即技术创新过程学派、组织内转移学派、组织间转移学派,如表11所示。

表11 知识转移的研究学派

在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对象(知识接受方)为企业用户,而知识转移者(知识提供方)一般指软件集成商或管理咨询顾问[37]。由于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提供方占有明显的信息优势,有可能导致转移过程中知识拥有方的消极现象,左美云[38]博士按照信息系统监理机制将知识转移类型分为六种类型,即合同型转移、指导型转移、参照型转移、约束型转移、竞争型转移和适应型转移。而更多的学者是研究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比如Dong-GilKo等人通过咨询顾问对企业用户知识转移的调查,认为影响ERP实施中知识转移的因素主要在于知识本身特性、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提供者与接受者的内在动机等,而项目的大小、复杂性、阶段性及提供者与接受者的外部激励等对知识转移的效果影响不明显[39];而对于知识转移模式方面的研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便是野中郁次郎的SECI螺旋模型[40],以及信息发送与接受模式、行动结果联系模式等。

所谓IT 运维管理,是指单位 IT 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 等,对IT 运行环境(如硬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等)、IT 业务系统和 IT 运维人员进行的综合管理 IT 运维管理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管理内容:

·设备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 *** 作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管理;

·应用/服务管理:对各种应用支持软件如数据库、中间件、群件以及各种通用或特定服 务的监控管理,如邮件系统、DNS、Web 等的监控与管理;

·数据/存储/容灾管理:对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备份和恢复;

·业务管理:包含对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对于业务的管理, 主要关注该业务系统的 CSF(关键成功因素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和KPI(关键绩效指 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目录/内容管理:该部分主要对于企业需要统一发布或因人定制的内容管理和对公共信息的管理;

·资源资产管理:管理企业中各 IT 系统的资源资产情况,这些资源资产可以是物理存在 的,也可以是逻辑存在的,并能够与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数据交互;

·信息安全管理:目前信息安全管理主要依据的国际标准是 ISO17799,该标准涵盖了信 息安全管理的十大控制方面,36 个控制目标和 127 种控制方式,如企业安全组织方式、资产 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物理与环境安全、通信与运营安全、访问控制、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日常工作管理:该部分主要用于规范和明确运维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安排、提供绩 效考核量化依据、提供解决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手段

在IT服务管理和运维自动化这个领域,业界近年来的发展比较快。从IT服务管理(ITSM)、数据中心自动化(DCA)到开发运营一体化(DevOps),相关概念和理论不断涌现。从IBM、BMC、HP等传统厂商各类工具产品纷纷面世到Puppet、Ansible、Saltstack等开源解决方案风起云涌,各类工程实践也是精彩纷呈。

说到运维分为哪几种,首先有必要先讨论一下运维的定义。通常我们把运维的含义界定为数据中心各专业技术岗位的日常运维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与各类软硬件运维对象进行交互 *** 作的活动。

所以在过去,运维是个专业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工作,直到今天,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劳动密集型工作。从运维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运维工作从早期的人工运维,到自动化运维,如今已走向了智能运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智能运维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运维能力,企业基于已有的运维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方式从而解决自动化运维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也将是数字化转型的必备能力。因为智能运维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发现异常、有效诊断问题根因、以业务为导向地进行运营分析和决策、持续有力地提升运维数据质量。

现在,智能运维发展正如火如荼,Gartner预见其为下一代运维,认为到2022年将有近50%的企业用户部署智能运维。

其实这个过程和手机的发展历史很像。一开始我们惊喜的称呼iPhone为“智能手机”,而今天再没有人叫它“智能手机”因为这就是手机该有的样子。所以运维也是如此,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大潮中,“智能”是运维本该有的样子。

内容来源于国内领先的智能运维AIOps落地解决方案供应商擎创科技。

以上就是关于关键成功因素分析<sup>[]</sup>全部的内容,包括:关键成功因素分析<sup>[]</sup>、什么是IT运维管理、IT运维管理包含哪些内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18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