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当前企业信息化应用正逐步深入,财务管理软件、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等应用日益广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控制要点发生相应的改变,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人员越来越依赖于管理信息平台经营和控制企业,电子商务也成为企业进行全球贸易经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企业信息化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拟探讨信息化应用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为适应变化内部控制应进行的改变以及企业应该如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一、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提出挑战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五部委对上市企业提出规范管理的明确要求。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 (1)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效果与效率; (2)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堵塞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确保企业生产、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及依据; (3)使企业自觉遵循国家、地方相关法令、法规,预防、控制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 按照国际权威美国COSO委员会定义,企业内部控制包括5个要素: (1)控制环境 影响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确保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2)风险评估 在市场日趋激烈竞争中,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分析、了解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3)控制活动 确保企业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分离、监管、业务记录、接触控制和独立稽核。 (4)信息和沟通 企业必须保证员工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 (5)监督 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 企业信息化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在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过程中,构建系统、严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现代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管理法则,也是企业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二、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21 主要体现方面 一企业信息化应用增加了企业决策者的管理幅度,使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优化、固化了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 (1)企业信息化改变了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及整理方式,数据及时、准确、真实性大大提高,为实施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打下了基础; (2)企业信息化改变了管理信息的沟通、处理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和信息的集成性,企业内部控制由传统控制转向实时控制。 实时控制主要体现在: (1)控制目标,由“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变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价值增值”; (2)控制内容,由“资金或资本会计要素的单项变动控制”发展为“企业价值链系统及网络的多维控制”; (3)控制方式,由“只限于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适时控制”变为“实时控制”; (4)控制信息,由“以货币价值量的控制”发展为“利用时间量、实物量和货币量的信息控制”; (5)控制属性,由静态控制拓展为动态控制,由局部控制转向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任何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信息。
22 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 (1)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使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层次减少,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决策者全面、及时地掌握企业运营情况,为正确制定战略、资源分配和绩效评价等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2)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规范、固化了业务流程,系统控制降低了人员疏漏或舞弊的风险;同时信息存储高度集中,系统失灵、崩溃和数据窃取等风险增加,需建立良好的IT 治理机制,防范灾难和减少灾难发生时的损失。 (3)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①控制活动是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节点控制进行设置,业务控制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对业务控制由信息系统自动完成; ②业务授权由信息系统完成,但授权过程不明显,控制的失效往往在发生损失后才被察觉。应关注、检查系统授权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③业务职责分离、监管及独立稽核仍是重要的控制措施,信息系统应建立规范的审批工作流程; ④信息化环境下,业务记录不再是书面的签章、编码、交叉索引等,而是通过登录密码、 *** 作日志等技术手段进行业务记录,其有效性受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⑤信息化环境下,对于信息资产的接触控制,由于网络的远程接入性,应当通过防火墙、 *** 作员权限设置、登录密码安全策略、信息系统审计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实现。 (4)对信息和沟通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有利于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利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员工能够更好地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顺利履行其职责。当然,也要警惕信息过量及借助高速信息处理能力造假的问题。 (5)对监督的影响 借助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督,从而提高监督效果和效率,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和维护过程所进行的监督,应当成为监督的重点。企业应运用CSA做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其有效性及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31 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信息化应服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要站在企业治理的高度,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的信息化战略,从战略投资、企业管理变革的角度,降低企业信息化风险。帮助企业管理层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和信息化整合为中心,针对不同业务发展要求,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并执行推动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战略。 32 加强信息系统控制及审计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是企业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是信息系统控制最重要的执行者之一,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和 *** 作过程中应当进行严格的独立审查和监督,保证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评价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与组织方面的策略、政策、标准、程序和相关实务。 (2)评价企业在信息系统技术基础设施与 *** 作实务的管理和实施方面的有效性及效率,以确保其充分支持企业的运营目标。 (3)对逻辑、环境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确保其能支持企业保护信息资产的需要,防止信息资产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使用、披露、修改、损坏或丢失。 (4)评价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这些计划保证在发生灾难时,能够使企业持续处理业务。 (5)对应用系统的开发、获得、实施与维护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流程进行评价,以确保其满足企业的业务目标。 (6)评估业务系统与处理流程,确保根据企业的业务目标对相应风险实施管理。 33 实施业务流程优化和固化 企业信息化系统,蕴含了先进管理思想,但其业务流程仍然保持手工环境下的状态,必然造成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之间的冲突,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出现低效率,而且会形成内部控制的弱点和许多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实施业务流程优化、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是合理配置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对于内部控制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保证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品行。信息化环境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不但要熟悉业务,还要掌握软件系统的 *** 作。企业应该通过完善的内控制度来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防止掌握企业重要信息资源的人才流失以及相应的信息资源损失。 35 重在执行 企业管理效率取决于管理流程的规范、业务流程的畅通以及信息上传下达的及时准确,企业内部控制、ISO9001、TQM等管理体系,无不强调的是过程控制,一切由数据说话。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之一就是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管理数据。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管理、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而信息化系统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管理信息及时、准确,量化考核做到公正、客观,制度得以真正落实下去的关键。因此,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有效执行是关键。
在ITIL实施初期,大部分公司会重点建设ITIL的主要流程,经验表明,如下流程的成功实施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成效:
(1)故障管理流程建设
故障管理流程的目标是在给用户和公司正常的业务活动带来最小影响的情况下,尽快返回到SLA中定义的正常服务级别;保留故障的有效记录以便能够权衡并改进处理流程,给其他的服务管理流程提供合适的信息,以及正确报告进展情况。
故障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是使用最频繁也是见效最快的一个流程。但故障管理流程实施落地时经常碰到一些难题,使得故障管理无法达到最佳状态,如:如何进行故障单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进行故障管理流程考核以及人员绩效考核在紧急情况下,按照正常的流程填写故障单然后再派单的方式,可能无法满足响应速度的需要。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需求与流程规范性之间的矛盾
(2)服务台的建设
服务台是服务提供商与用户间的单一联系点。典型的服务台负责管理敀障和服务请求,还负责与用户的沟通。服务台的类型包括分布式服务台和集中式服务台两种。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业务类型,而与用户成熟度和领导的想法也都不同,服务台的实施会碰到诸多的问题。
(3)问题管理流程的建设
(4)配置管理流程的建设
配置项(CI):IT组件以及运用这些IT组件提供癿服务被称为配置项(CI)。配置项可以包括由IT部门所控制的所有PC硬件、各种软件、有源和无源网络、服务器、中央处理器、文件、规程、服务和所有其他的IT组件。
配置管理:指由识别和确讣系统的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状态和变更请求、检验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构成的服务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流程的目标:计量组织和服务中所使用的所有IT资产和配置项的价值;为其它服务管理流程提供有关IT基础架构配置的准确信息;为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的运作提供支持;核实有关IT基础架构的配置记录的正确性并纠正发现的错误。
CMDB的建设实施是一个软件工具、实施经验、执行力度综合较量的过程。以下是CMDB建设的常见问题:
(5)知识库的建设
知识库的建设往往是经历这样一个历程:兴奋期、创业期、蜜月期、苦恼期、颓废期、废止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构建和运营知识库过程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
(6)服务目录的建设
服务目录是一个数据库或有组织的文档,包含关于所有实时IT服务的信息,包括就绪可部署的服务。服务目录是服务组合中唯一向客户发布的部分,用于支持IT服务的销售和交付。服务目录包括关于交付物、价格、联系点、订购和申请流程等信息。
服务无形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得服务目录的梳理成为一门玄学,很多IT服务经理经常抱怨服务目录的梳理缺乏统一的标准。
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变革影响的研究分析
摘要: 如何准确地认识和评估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影响是经济学和管理学近年来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虽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变革关系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仍存有争议。从企业实践来看,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产生像人们所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等组织变革的要素能产生一些难以明确的影响。对两者关系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进行了梳理, 以促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组织变革; 述评中图分类号: G202: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41(2007)11- 0153- 05收稿日期: 2007- 03- 02
如何准确地认识和评估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影响是经济学和管理学近年来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虽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变革关系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仍存有争议。从企业实践来看,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产生像人们所预期的效果。例如, 我国ERP /MRPII 的实施一般只有20%~30%的成功率, 流程再造(BPR) 的成功率也只有30%~40%, 国外也有类似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等组织变革的要素能产生一些难以明确的影响[1]。为此, 有必要系统梳理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影响关系, 以促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1 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的关系文献中有关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 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互补论。技术决定论作为一种主流观点, 认为信息技术决定着组织的变化, 是现代组织变革的主要驱动力和使能者(Enabler)。其主要理由是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 改变了信息获取和流动的方式, 打破了组织内外的各种利益平衡关系, 从而引起组织要素、组织行为的变化。美国学者Elise 和David( 1994) 在对西方社会一些现代化企业组织研究后得出: “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的话, 也许信息技术的革新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因素。[2]”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有制约和消极作用。Henfridsson, Derholm 和Anders(2000)通过对瑞典服务行业的大量案例研究, 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组织转型所产生的一些障碍和恶性循环[3]。Argyris(1990)称之为“组织抵触惯性”(Organizational Defensive Routines)。组织决定论认为, 组织特征影响信息技术的效能,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其理由是企业组织对信息技术有极大的选择权, 对结果有绝对的控制权[4]。Dewett 和Gareth( 2000) 认为, 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 决定组织结构发展变化的根本力量是组织运转的基本条件, 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组织的战略目标等, 这些是组织设计和变革的根本驱动要素, 信息技术只是组织变革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5]。还有学者同样认为, 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工具, 其发挥的效用由组织中的成员决定。组织中引入信息技术后, 组织成员对其应用范围、深度、与其他功能或工具的结合紧密度等都可做出设定, 这种设定虽然也会不断变化, 但其影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企业管理响力基本上是在组织成员可控制的范围内。互补论认为, 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共同变化并综合影响企业生产绩效。Milgrom 和Roberts(1990)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关于企业信息化互补机制的假说。他们认为, 企业信息化、互补型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本之间构成一个互补系统, 综合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绩效[6]。Brynjolfsson 和Hitt( 1998) 发现企业信息化和企业分权行为, 尤其是企业对于团队的分权存在互补关系[7]。Breshnahan 等(2002)、Brynjolfsson 和Hitt( 1998) 以及Gera和Gua (2004)分别使用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数据发现了企业信息化资本、伴随性组织创新、伴随性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存在互补关系[8- 9]。汪淼军、张维迎等( 2006) 利用浙江企业的数据证明了企业信息化与组织变革具有互补性, 并发现企业信息化和组织行为之间的互补性存在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0]。2 信息技术对组织特性的影响有关信息技术对组织特性的影响, 也一直存在着争论,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决策权的集中化与分散化。信息技术导致集权还是分权的问题, 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一些学者(Malone、Yates 和Benjamin, 1987) 认为, 由于信息技术使管理者得到更快、更准确、更丰富的信息, 减少了决策的不确定性, 导致高层集权化的趋势更明显。有一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能使中层和低层管理者获得更多组织中非局部的信息, 使他们能以全局视野做出更优决策, 从而导致分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但许多学者认为, 这种集权与分权不能完全由信息技术决定, 还要受到所处理的信息类型、原有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类型、组织原有的等级结构关系和组织文化、决策的难易程度等影响。Gurbakzain 和Whang( 1991) 认为, 信息技术是导致集权还是分权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如何应用[11]。当信息技术减少决策信息费用时, 就会导致集权; 当信息技术减少代理费用时, 可能导致分权。更多的学者认为, 信息技术既导致集权又导致分权, 信息技术使决策能迅速地通过管理中多个中间层而不降低质量, 决定集权和分权的因素不是信息技术, 但信息技术对两者都有帮助。而且, Attewell 等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发现, 组织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决策权的分配具有两面性, 即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可促进组织集权化也可促进分权化[12]。( 2) 中间管理层的减少与增加。Huber( 1984)认为, 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带来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间管理层的人数[13]。Brynjolfsson( 1994) 等用公司层次的数据, 证实了信息技术投资与公司中层规模减少显著相关, 而且发现组织扁平化在信息技术投资后的2至3 年内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则认为相反, 他们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管理的复杂性, 有时导致管理层次和中间管理层人员的增加[14]; 还有一些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是权变的, 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作用和是否控制信息资源。Pinsonneault 和Kraemer( 1993) 从组织结构研究组织规模, 他们认为, 信息技术与中层规模的相关性是不确定的, 当组织采用集权结构时,信息技术将减少中间管理层; 当组织采用分权结构时, 信息技术将增加中间管理层[15]。3 信息技术对组织边界和界面关系的影响理论界对组织边界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如何变动并未达成共识。一些学者认为, 相对于市场交易成本而言,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节约尤其明显, 从而促使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边界进一步扩大; 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 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对交易成本的节约更大一些, 从而促使企业将更多的活动交由市场去完成, 导______致边界缩小[16]; 还有学者认为, 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 将推动经济活动向中间组织形式( 战略联盟、虚拟组织) 移动, 即所谓的“向中间移动”假说。这样一来,企业的边界将趋于模糊。最近的研究则指出, 信息技术应用对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都产生节约效果, 至于两者节约幅度的高低, 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边界变动方向, 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能一概而论。总体而言, 在信息技术作用下, 如果交易成本的节约幅度大于协调成本的节约幅度, 那么企业的经济活动将更多地透过市场进行, 从而使边界缩小; 反之, 企业的边界将进一步扩大[17]。在实证研究的层面上, 已经有国外学者利用各种数据, 对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纵向边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Brynjolfsson 等人( 1994) 选取美国宏观经济部门中的六个行业, 对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边界的影响首次进行154 200711企业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实证研究, 发现在1976- 1989 年期间企业平均规模趋于下降, 并认为这主要是由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减少所致。Hitt( 1998) 和Dewan 等人( 1998) 则利用企业层次的数据进行研究, 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和企业纵向边界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总之, 国外学者的实证分析倾向于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导致企业纵向边界缩小的结论。信息技术对组织界面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李俊, 吴晓波等(2001)认为, 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部门间、企业间、企业与顾客间的交流沟通方式, 引起其组织内外界面的变化[18]: 一方面是界面的强化, 例如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促进研发与销售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强度和密度, 拉近二者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是界面的弱化, 例如, 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使一些部门的职能逐步由计算机与网络来完成, 导致该部门与其它部门间界面的弱化; 此外, 还可能带来界面的消亡与融合。4 信息技术对组织形式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组织形式的要求存在多样性。国外一些学者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对组织的要求就组织形式的变革进行了许多研究,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组织形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Robbins(2003)对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组织作了概括, 认为信息化的企业倾向于采取有机式组织特征, 为了取得数字时代成功经营所必须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及速度, 组织结构必须具有高度的纵向、横向和斜向沟通能力; 组建跨层级、跨职能的团队, 向员工广泛地授权; 降低组织的正规化程度; 保障信息和工作活动能在各个组织参与者之间自由地流动; 包容和培育无边界组织关系。Peppard 和Rowland(2003)提出了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是一种基于流程导向的组织的观点, 并对团队组织的特征作了描述。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网络组织、水平型或流程型组织、三叶草式组织、知识型、智能型或学习型组织、团队型或簇型组织、适应型组织、快速周期(Fast- cycle)型组织等组织形式。Nolan(1979)指出, 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过程实质是一个学习过程, 受组织的、技术的和员工能力的影响, 不同的信息技术反映了不同组织结构形式的需要[19]。1990 年Nolan 又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系统结构与组织结构设计匹配的重要性。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导致的上述新的组织形式与传统组织形式的关系, 目前仍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新兴组织形式的出现只是对原有传统组织形式渐进式的变革, 在某些特定环境和条件下适用, 但不会完全取代科层制结构; 另一些则认为, 这些新兴的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优点, 将会取代科层制而成为未来占主导地位的组织范式。5 信息技术对跨组织关系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表明, 信息技术特别是跨组织信息系统能促进组织之间的合作, 降低合作成本。Malone 等人( 1987) 在应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企业间交易关系时强调, 信息技术特别是跨组织信息系统能够提高组织际关系的效率, 减少信息的通讯成本; 能够增强组织间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 能够增加供选择的潜在合作企业的数量、监督成员企业的业绩和行为; 能够增强合作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紧密程度等。Hengst 和Sol( 1996)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组织之间协调结构的影响,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使企业间协调结构更加集中化、增加战略协调阶段的参与者数量、使企业间协议持续时间减少。另外, 一些研究也发现信息系统给组织间合作关系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风险。Chattejee( 2002) 的研究发现, 信息系统的应用会产生以下问题: 跨组织信息系统所需的成本和带来的收益如何在成员企业合理分配; 系统的专有性问题对效益的实现有所限制; 系统的产权问题可能导致参与企业表现出投资不足的行为倾向。Kumar 和Dissel( 2004) 分析了在各种类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影响组织间合作关系的风险: 在共享信息资源类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中, 存在的风险主要有由于参与企业过度使用共享资源而产生的类似“公共地悲剧”的冲突, 以及由于主导企业与参与企业对跨组织信息系统拥有不均等的控制权, 参与企业担心被主导企业侵占而产生的冲突; 在供应链类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中, 由于存在的机会主义倾向和组织间贸易过程需要的交易成本, 为了建设和维护跨组织信息系统所做的专有性投资, 以及主导企业与参与企业对信息控制的不对等, 会增加锁定风险; 而在网络类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中, 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因各组织人员差异、文化差异和跨组织信息系统产权分配等方面所产生的冲突。200711 155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企业管理6 企业信息化阶段对组织变革影响的差异性在信息化的不同阶段, 由于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基本功能和应用程度的不同, 企业信息化对组织行为特征的要求也不同, 因而组织变革随信息化阶段不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20 世纪80 年代, 美国IT 战略家Boar 提出IT 与企业业务结合的五阶段模型: ( 1) 局部开发阶段。此阶段, 信息技术被用于孤立的业务领域自动化, 只有实现自动化的部门, 其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才会发生很小的变化, 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基本上不受影响。( 2) 内部集成阶段。信息技术被用于跨越多个功能领域的共享系统。此阶段, 可能导致中间管理层次的减少, 使组织转向更少层级、更多自我导向团队为特点的扁平化组织形式和网络组织结构; 同时企业也开始考虑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僵化、繁杂的业务流程。( 3) 业务过程再设计阶段。信息技术被用于发展以过程为中心的管理系统。这一阶段往往通过重新设计流程来最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这种应用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带有全面性。( 4) 业务网络再设计阶段。信息技术应用于整合特定企业及其供应商和顾客的业务过程, 以形成连续的统一体, 从而引起组织形式和流程纵向一体化。( 5) 业务范围再定义阶段。此阶段,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影响带有原创性和革命性。总的来说, 该研究认为, 从第一到第二阶段是一个自然发展的渐进过程, 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则是革命性变革, 涉及组织结构与流程的变革与创新。Nolan(1979)、Synnott[20](1987)、张维迎等( 2006) 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问题。这些研究所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 企业信息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在信息化初步阶段,信息化的任务是辅助企业完成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收集, 在这一阶段, 企业基本的组织行为没有发生变化, 仍然以松散的前科学化管理为主; 在内部信息集成阶段, 其任务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时企业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 企业集权和一体化程度增加, 企业内部开始实行刚性的专业化管理; 在网络化阶段, 其任务是实现资源在企业内部与外部市场的优化配置, 此时组织结构和生产模式将发生根本变化, 集权程度和一体化程度大幅度降低, 企业开始实行柔性的组织团队管理。7 简评与建议( 1) 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存在多重性和不确定性。正如本文前面所述, 信息技术对组织特性、组织形式、组织边界以及组织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多样性和模糊性。为了进一步澄清和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加强实证研究, 特别是在实证研究中多注意分析一些中介和调节变量, 如行业类型、组织规模和信息化阶段等对两者关系的调和作用。通过加入中介因子等权变因素, 能进一步解释和明确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影响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描绘出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图。( 2) 最近一些学者在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 提出了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互补性假说以及阶段性互补机制假说, 对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思路。由于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作用研究较多, 而组织变革对信息技术的作用研究甚少, 特别是与两者互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互补范围的确定、互补类型的选择和互补效果的测度等等, 仍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阐述, 并利用数量模型进行描绘以及通过企业数据加以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1] Charles,Field,RitzmanThe value of outsourcing:A field study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3, 4: 84- 89[2] EliseW,DavidAN Diagnosis for organization design, Diagnosis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 method and models New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94[3] Henfridsson, Ola, SDerholm and Anders Barriers to learning:on organizational defenses and vicious circles in technologicaladaptation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Technologies, 2000, 1: 33- 51[4] 张玲玲, 林键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整合的关系模型研究[J] 系统工程, 2002, 20(2):63- 68[5] Dewett Todd, Ones,Gareth R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 the organization: a review, model and assessment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7: 313- 346[6] Milgrom,P,and Roberts,J, The economics of modern manufacturing:technology,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1990,3: 511- 528[7] Brynjolfsson,E, and Hitt,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156 200711企业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anizational design: evidence from micro data MIT WorkingPaper 1998[8] Breshnahan,T,Brynjolfsson,E, and Hitt,L, Information technology,workplace organization, and the demand for skilledlabor: firm level evi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 117: 339- 376[9] Gera,S and Gua , W,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fir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Productivity Monitor 3 2004[10] 汪淼军, 张维迎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J]经济研究, 20061[11] Gurbaxani Vand WhangS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on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 Communications of theACM, 1991, 34: 59- 73[12] Attewell Pand JRule Computing and organizations: whatwe know and what we don' t know Communications of theACM, 1984, 27: 1184- 1192[13] HuberGPA theory of the effects of advanced informationtechnologies on organizational design,Intelligence and DecisionMak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15:47- 71[14] Meyer MWAutomation and bureaucratic structure 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 1968, 74: 256- 264[15] Pinsonneault A,Kraemer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on middle managers MIS Quarterly,1993: 271- 292[16] Malone,TW,Modeling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andmarket Management Science, 33, 1987: 1317- 1332[17] Hitt,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boundaries: evidencefrom panel data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8,10: 134- 149[18] 李俊, 吴晓波信息技术与企业新组织模式[J]Extranet管理工程学报, 2001( 2)[19] Nolan,RL,Managing the crisis in data processing HarvardBusiness Review, 1979,57: 115- 126[20] Synnott,WR, Information weapon, winning customers, andmarkets with technology John Wiley & Sons Press, NewYork 1987( 责任编辑殷得民)The Review on 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Enterpr iseLIU Yu, LIU Shilan(General Business Department of Guangzhou Commercial Bank, Guangzhou 510075q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Studies, Guangzhou 51006)Abstract: It is the focus for the scholar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 understand and assess precisely the effects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re is controvers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organizationalchange despite of more literature on this In practice, IT has not acquired satisfactory achievement as enterpriseshope The important one of reasons is that the indefinite influence of IT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Based onthis, the passage summaries and analyzes the multiple and indefinite effects of IT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order toimpro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utual relationship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q organizational changeq review200711 157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企业管理__
本文根据百胜软件总裁黄飞先生在第三届百胜全国星联机构鼓浪屿峰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推动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创新,挖掘服装管理软件的应用潜能,提升管理软件的应用价值,一直是软件供应商和使用商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纵览国内各家服装管理软件提供商和使用商,真正致力于应用挖掘和研究的寥寥无几,但是软件使用价值的挖掘又恰恰是把双刃剑,这把剑挥舞的好,对软件企业来说,可以充分站在应用者的角度,充分体验使用角色的现有需求和潜在需求,为使用者开发出更有深度、更符合使用者需求、创造更多价值的软件产品;对使用企业来讲,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软件产品的作用和潜能,更多更好的为企业管理和运作服务,致使企业在信息化大时代中更具竞争力;反言之,如果这把剑挥舞得不好,软件企业和使用企业都将后患无穷!如此看来,推动信息化管理应用创新意义巨大,更是迫在眉睫!
作为服装管理软件行业的引领者—上海百胜软件有限公司,对上述问题也是一直在探讨和摸索,在08鼓浪屿峰会上,在创新主题的驱动下,推动信息化管理应用创新成为最主要的研讨论题,来自全国各星联机构的代表和来自行业各机构的伙伴针对此问题,共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产品创新 在论坛中,百胜软件的研发总监陈炜先生指出,“我们的产品不仅仅要满足于客户的认可,更要求客户的成功,全方位的追求客户使用价值的提升将是我们执着坚持的目标!”
服装企业想要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拥有一套能够满足自己业务需求的管理产品,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秀实用的软件产品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价值的关键要素那如何让软件产品更具实用性、更符合客户需求呢在论坛中,来自全国星联机构的代表各抒己见,其中来自北京分公司经理高崇吉先生一句朴实而生动的话语道出了产品创新的真谛,他说,“好的产品,就是客户想要的产品!”
“做客户想要的产品”,这句话生动的诠释了软件发展的方向,当然,这里所指的做之所想,并不是说机械的、被动的去复制客户的意愿,而是以他们的意愿作为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评估客户意愿的时候,我们要结合科学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理念去综合考虑,旨在为客户提供真正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的更科学、更具效率的软件系统
为客户提供他们“心中的信息化管理软件” ,应该要成为中国服装管理软件企业一直要做并且要更加努力更具开创性的去做的事情!也许路漫漫,但意义深远
应用创新 作为软件系统的使用者—服装企业本身,要跨越完全依赖It企业的界限,主动研究应用方法、挖掘其工具对业务 *** 作和管理的作用,而且这项工作应该要成为公司日常管理中要全力争取和提升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价值的提升,是使用企业追求的最终结果,因此正确摆放好使用姿态也至关重要,不要一味的把关注点放在软件不好用、软件不实用等这一挑剔的层面上,遇到问题,思考办法、寻求协助才是关键!另外,在信息化应用的问题上,要树立这样的正确意识,那就是,“人是决定性要素”,再好的软件都只是工具,是人这一主体要素的辅助,人才是导致它发挥潜能的关键!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企业在使用系统的时候一味的依赖IT企业人员的指导,不自行思考、研究“软件的资源如何更深入的应用于企业管理与流程 *** 作”,效果会很被动,毕竟再好的IT实施人员也不是全才,他不可以每天监督你的 *** 作和执行,而且他也不是服装行业的专业人士,对需求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偏差,价值提升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企业在推进“提升软件使用价值”这一行动的时候,黄飞先生认为还必须要有下列管理准备:
1 针对相关使用部门和流程,要有详细、规范、符合业务管理和 *** 作的应用方法论意识决定行为,思路决定方向,规范的应用方法论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提升软件系统使用价值的意义不言而喻
2 应用培训拥有好的方法论之后,紧接着要有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保障企业各层员工能充分领悟方法论的思路并掌握其 *** 作方法
3 应用成果绩效考核任何事物如果把结果放置在“任由个体发挥”的层面,那很难达到预期的要求管理学中最精髓的东西就是通过各种先进的思路和方法把可以量化的或者间接可以量化的东西量化、标准化,让一切都变得可考核、可监督、可调控,对应用成果来说,也应该要渗透这一管理思路,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把应用成果量化,并以此为标准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尽管这项工作繁琐巨细,且对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要求较高,但是没有它,信息化应用成果很难监控,很难保证,提升使用价值也许永远就只是口号!
产品创新 + 应用创新 规避服装企业对管理软件应用价值低的现象,不是软件商和使用商某一方的责任,也不是依靠某一方的能力可以改变的,好的产品,科学高效的应用,双方缺一不可!产品和应用需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相会促进,共同致力于产品受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提升!
好的产品与科学的应用方法论的产生以及二者的完美结合,笔者认为应该首先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意识层面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意识层面需解决的问题:
1 功利的思想的规避 以金钱为首要考虑的思想是影响产品质量和应用深度的首要问题,一个一味在形式上讨好客户的现有需求,而不是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思路去评估需求的系统开发商,永远不可能为企业提供真正优质的产品,也不可能提供真正创造巨大价值的产品;一个一味以系统成功上线和运行为目标的企业实施团队,也不可能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更不可能为客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价值;与此同时,一个一味以“从软件商手中收回软件成本”为驱动,过渡依赖和挑剔软件提供商的企业,也不可能充分挖掘软件的潜能,获得潜在的价值;克服过度功利的思想,把心胸打开,把眼光放大,势必成为双方首先要调整的心理
2 协同的、全局意识的建立 好的产品的产生、科学高效的应用方法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无缝沟通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切忌规避一些诸如“这个与我们没关系,是他们员工应用的问题”、“这个是什
3 目标的正确制订 不管是产品设计研发还是软件的应用,都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且具前瞻性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将来工作的方向,也是努力奋斗的终点
对于软件研发方来说,设计什么样的产品、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要首先得以解决,那这些问题怎样回答才算是正确的科学的呢无疑,为客户相关应用环节带来显见的效率和价值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那这种价值的体现要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呢这就要求软件的设计方要体验客户的需求、评估客户的需求、并通过软件最终实现客户的需求,因此这也就成为产品的目标
对于使用方来说,应用的目标的正确确立也至关重要!针对软件的功能,我们首先要清楚,不管在管理上还是 *** 作上,我们都要细致明确的制订出软件应用的价值目标,保证每个环节都充分挖掘软件的应用潜能,保证软件整体使用价值的提升
技术层面需解决的问题:
1 计算机技术问题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每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挑战,软件开发商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软件的受用价值和范围,须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服装企业要适应高科技的管理产品,也须学习和掌握系统 *** 作和运行相关的知识,双方都要始终用一个空杯的心去学习和接纳新技术、新思路
2 管理技术问题 时代的变化,势必要求管理的思路也要随之发生改变,管理软件研发方应不断的更新原有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部门,并经常与客户企业进行沟通和认定,寻找到他们最适合也最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体现在软件产品中
管理工具的更新,也势必要求应用企业管理思路和方式也要随之发生一定的调整,提升企业的软件使用价值软件实施方要充分站在企业应用者的角度对其进行相关的软件实施和管理方式的培训,软件使用者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接纳新的管理思路,切勿墨守陈规,不善改变,导致高质的产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创造应有的价值
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价值,是需软件提供商和软件应用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的现象,百胜软件总裁黄飞先生用一个形象而生动地比喻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他说,“如果把“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价值”看作是一场舞台剧,那我们软件企业就是舞台与各种道具和效果的设计与提供者,而服装企业就是这场舞台剧的演员,整个舞台剧吸引力的程度,观众的到场数及反响,取决于舞台、道具、灯光、音乐等效果与演员的完美配合,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他们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 !这段比喻生动地描述出了在”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价值”这个问题上,软件提供商和应用商二者的密切关系!目前国内在这一问题上,二者的配合和协作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真心呼吁和期待这一现象的扭转,更期待二者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后的精彩演出早日上演!
传统的IT架构使用了这么多年,所有的监控设备以及网络架构都是基于此打造,那么在传统架构虚拟化、云化后的今天,如何针对虚拟化、云计算的环境如IAAS、PAAS进行运维?
传统监控系统主要是基于传统的环境构建。主要是针对基础的硬件设备、业务系统的监控,对于虚拟化环境的覆盖是不足甚至可以说是零覆盖的,特别是在虚拟化技术引入之后,每台宿主机里面的众多虚拟机怎么去运维?众多的容器 、微服务 、APP怎么运维
如何监控是云化后运维监控面临的挑战。
博睿数据依托完整的IT运维监控能力,公司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的先进智能运维监控能力,可基于自身的通用性,满足最为广泛的用例,有效控制企业成本,确保数字化业务平稳运行,保证成功交易,保障良好的数字化体验,更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服务。
截至2023年3月1日,博睿数据已经拥有17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11项软件著作权、27项核心技术,在应用性能管理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具备较强的技术先进性。如今,公司已经与CNNIC、CFCA、IATA、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中心联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金融产业科技发展联盟、华为等机构和企业达成了多元合作,并成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AIOps标准工作组、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委会等行业权威组织的会员单位。
博睿数据秉承“让IT运营更智能”的品牌理念,成立15年以来,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等地设立了营销中心,在北京、武汉、厦门等地设立有研发中心。持续对IT运维监控技术的专注,使得公司的解决方案覆盖了IT运维监控管理所有分支领域(DEM、APM、ITIM、NPM和智能运维管理),并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制造业、电信相关服务、电商等多个领域,客户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国泰君安证券、中信银行、中国南方航空等行业巨头,覆盖IT运维人员、开发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前端业务人员等多种职业角色。
信息时代,产品或服务开发及生产的速度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些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支持企业的业务活动、生产活动,增强营销和生产的灵活性以及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质量。可以说企业的现代化主要是由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来体现的。
1、IT的战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设计和制造自动化
(2)生产过程自动化
(3)产品和设备智能化
(4)管理现代化
2、IT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是IT最基本的作用,也是理解IT价值最基本的出发点。
而Barua等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证明了IT的采用确实会对企业业务流程级的许多变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MRPⅡ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和产品质量等。因此IT确实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实际上IT的效率远远不止于上述内容。信息技术的采用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这可以表现为决策质量的提高、控制的加强和更加有效、计划的更加合理等诸多方面。过去的大量研究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些。当然,这些效益中,有些可以计算得出,有些就很难以用数字衡量。因此IT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靠近IT应用的企业的业务流程上,体现在工作效率的提高上。
按照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最终绩效如何还要受竞争对手、市场状况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IT能否给企业绩效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仍是不能确定的。因此,考察IT的价值最好是从业务流程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不能将IT投资直接与企业的高层变量,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2、科技的发展会让高科技运用变得更容易、更简单,可管理性更高,同时适应性会更强。这样的高科技对企业的贡献,对企业的投资回报,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会带来比过去更直接的影响,而且是更关键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有CIO这个职位产生的原因。
同时高科技也会对企业经营模式带来重大影响,转向水平化、异构化、网络化的经营模式。今天我们都遭受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我们加入WTO,冲击更明显,更多的企业在讨论转轨跟兼容的问题。面对全球市场冲击的时候,企业不可避免地在专、深之间要做的好。
专就是占全球市场还是更虚的市场,深就是最需要什么。在目前的经营环境里,很多企业采取的是一种专业全部自己做的企业经营模式,我们认为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经济的竞争,以及各种资源调配的问题,更多企业要采取水平的、开放式的、异构化的经营模式,也就是企业要专注可以做好的地方,同时在其它地方跟其它的合作伙伴有效地合作,这种合作必须透过高科技实现。在这方面发展进展最快的就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可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基地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移动IT科技。毫无疑问,移动化已经成为今天生活的一种方式。以惠普公司为例,惠普希望加大移动的管理性以及安全的使用经验,创造很多新的商业机会,比如惠普公司跟诺基亚、无线广播合作,利用手机产生一种新的虚拟的、互动的广播系统,这样对任何消费者以及广告,以及各个公司形成互动关系。同时毫无疑问的对科技的普及,系统安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惠普公司在系统安全这些方面主要存在建立一个可信赖的平台,同时怎样能够智能化的安全管理系统,能够主动阻击任何安全威胁,甚至可以预测安全性。
第三,创造共通的个人视觉系统,可以让每一个人使用高科技的时候简单,同时具有非常高的安全系统。包含数据、声音、影像。从这些动力点的产生到分送到使用,怎么创造完整、动力的平台,让消费者、企业更有效地运用。
今天这个系统还不存在,但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努力,不管是IPv6还是IPTV。惠普公司很清楚这些领域的投入专注在我们认为可以做的最好的部分,就是建设管理信息的解决方案,展开紧密的合作,这个系统是水平式的、开放式的运营模式。
今天CIO的角色跟过去有很大的不一样。过去IT信息化中心更多的是成本中心,是花钱的单位,是看运营效率的单位。但是今天由于企业对高科技的需求,已经逐渐转型为服务经济的单位,同时也必须成为创造利润的单位。
经过这样的变化,这是非常大的挑战。企业对任何CIO,不仅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回报,每一年花在高科技方面的钱应该很多,而且逐年在增加,怎么创造更好的投资回报,怎么评价一个企业在高科技投入所产生的结果。同时也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今天如果IT高科技成为企业的核心,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竞争力,高科技产生任何的风险,对企业都是有致命的影响。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只要各家公司的IT系统出现问题,消费者马上就看到了。CIO必须保证整个IT的运行,风险是最低的,同时能够配合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变化决策,有可能IT能够支持企业变化。如果IT系统滞后,时间就要拖后,对企业的发展就会有大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竞争的剧烈,任何CEO对CIO都要求不断地提升高科技性能、IT性能。
这几个部分事实上有很多矛盾互相冲突的,比如要提高性能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回报。同样的要提高性能,就要做很多改变,会大大影响企业的风险,能够最大程度的承担企业风险,这些都是今天CIO所面临的挑战。很多CIO在面临这个情况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有效地平衡、管理、处理这四个要求,怎么有效地跨越这个风波。
CIO的挑战里,不断有新科技的产品,很难管理,同时总是觉得钱不够用,资源不够用,总是觉得今天有太多的变化,变化的速度太快,高科技的趋势花太长的时间,这些都是CIO碰到的困难。碰到这些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怎样能够透过改变找平衡,怎样改变?令你晚上睡不好觉的是什么问题?那就是改变,最怕改变带来风险的增加,最怕改变产生的不确定性,最怕改变带来很多不可知的因素。
但是没有改变,又没有办法面对CIO今天、未来所必须担任的职责。很多CIO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通常都用更多新的应用,加入更多新的科技解决问题,但事实上我认为CIO在面临这些挑战的时候,从过去引入革命性、杀手级的科技,转变为与时俱进的观念。每一次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引入的杀手级的解决方案,都带来企业IT系统更复杂、更难管理。同时希望从过去开放的环境引入很多不同的系统,能够建立企业标准化模块,为企业的IT结构建立标准化的模型,引入各种不同开放式的系统,让企业保持高的适应性。
今天企业面临的高科技,需要不同的人才,更多的应用需要更多的管理,这种方式应该改变成利用科技提升IT的使用管理性,达成目标。同时过去很多为了不同阶段需要而建立的烟筒式的体系架构,能够逐渐改变成高水平、开放的系统,用标准化模型支持企业需要的系统。同时希望把创新从过去依赖转变为标准化的IT系统,这些都是我们调查了很多CIO,他们总结面临决策的要求,面对挑战的时候认为的应该怎样做,是具体的实践经验。
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IT科技,IT的基础设施必须和企业的变化同步变化,能够协调地发展。围绕这个核心,把研发所有的资源投入在如何能够建设一种适应性的IT企业,适应能够不断变化的业务,同步、协调发展,这样解决未来CIO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总结了四个经验,第一,必须就企业的IT作适应能力的评定。评价一家企业的IT设施,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我们首先提出来从适应能力这个角度提供一家公司的IT适应能力评定,是高标准化的。
以服务为中心,怎样能够提升企业IT系统,这就是第二个经验。一家企业的适应能力实际上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在一步到位,必须从稳定的到高效的才能适应。这个评定就是要告诉企业IT解决方案,目标是要保证IT基础设施能够稳定的运行,能够为企业本身的平稳,企业的安全性做出贡献,这是简单的标准。
进入更大的发挥IT基础设施的投入高效,服务的质量,从管理到灵活性,进入适应性的阶段,能够及时地让IT跟企业战略同步变化,能够跟企业的变化产生同步的调整,这是最高的阶段。通过评定过程,通过这个方法论,能够在每个阶段告诉企业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IT的基础设施,最终能够达到具有适应能力的情况。
第三,评估的适应能力,跟欧洲商学院合作,评估一家企业的IT性能,用什么指标评价呢?从时间、范围跟易度三方面评价企业的IT性能。要实现企业应用既流程变化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完成变化。范围,一家公司的IT设施能够应用流程变化的范围。在实现企业应用及流程变化的过程里使用的资源,从人员到高科技,各个方面的投入容易程度有多高。时间、范围、易度评测一家企业的IT系统能力的指标,从这里找出问题,同时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第四,我们认为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里不是因为不同的变化而不断加入新的科技跟新的运用,必须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这个模型能够支撑变化,我们把这种模型叫做达尔文模型。为什么起名叫达尔文呢?达尔文是强调进化论的学者。IT设施不是谈最高科技,而是谈适应能力最好的。适应能力必须建立在标准化的模型上,分成总共五个大的模块,六个流程到应用,到基础设施管理,怎么把所有跟IT资源通过模型分配、管理,同时整合在一起。
分配、管理整个过程强调四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标准化、模块化、简易化和集成化。首先一定要标准化,在标准化层面把电子模块化在每一个范围里都涉及到,就可以产生简易化,把20个模块简化成4个模块,最后集成在一起。从IT系统的评定到IT性能的发展道路,到IT系统能力的评测标准到适应性的IT架构达尔文模型,这是总结惠普公司总结的经验。
要实现这种战略需要有一个过程,从最早的稳定性开始,进入有效性、适应性。在第二个阶段节省30亿美元的投入,同时创造了更高的增长,以及在IT投入所占的比例降低到35。下一阶段网络应用,标准化、模块化、简易化、集成化,一步步地继续简易化,从四千亿继续往一千五百亿的程度降低,让IT投入成为企业成本的3%,从35%降到3%。
第四部分,在模块里提出开放性系统,每个模块有三四种选择,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或者最合适的科技需求。
最后我们提出整体的管理系统,让企业对IT基础设施,跟企业的战略变化过程中同步的非常重要的管理系统,以管理软件为基础的平台。
所以,一个企业不仅要具备动态领导力,还必须有适应性的IT系统设施。
3、①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产品或服务;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原型法、大容量并行技术,语音处理;
②增值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战略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
③聚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群体地需求;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多媒体技术2 g! J0 \( W% E8 S
④速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及时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电子商务、群件、视频会议、移动通信、E-MAIL等
⑤机动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变化的需求。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开放式系统、面向对象系统、C/S、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4、经济增速的放缓,迫使企业领导者想方设法寻求更多“节流”的途径来减少成本支出。而在这一环境下,CIO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重新布局自己的IT部门,以协助企业建立短期与长期的竞争力。
然而推动绩效改善,提高IT为企业所创造的附加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CIO,他或许需要从以下7个方面去寻求突破,寻找改善绩效的机会:
1 了解企业需要IT提供什么
IT部门在帮助公司达成目标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IT项目投资又会对公司的整体成本、营收及利润产生哪些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研究技术的CIO已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他们应走出办公室,观察公司的商业运营方式,并积极与其他C层管理人员沟通,探讨IT如何才能协助公司实现商业目标。
2 一手IT,一手商业
技术只是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一名CIO的真正战略价值,在于如何去意识并利用技术来推动企业发展,加强绩效改善。有许多IT部门在技术决策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提高公司价值。因此,CIO与IT部门在考虑技术绩效的同时,也应重点考虑商业绩效。
3 重整项目与服务组合
重整你的项目与服务组合。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真正提供可测量的短期回报的项目上。暂时停止一些长期战略性项目(哪怕今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来重新启动),以减轻公司的资金负担。
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就是能让其他商业管理人员认识到哪些项目是对当前企业运营有用的关键元素。
4 严格进行厂商管理
随着IT部门所外包的职能越来越多,管理厂商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实际上,与厂商建立成功关系所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会比内部自行管理来得少,有时甚至会更多。像对待内部项目和服务那样认真地去对待与厂商所签订的每份合约。一旦发现厂商的服务无法提供可测量的商业价值,那就应立即终止这些服务。
5 提升员工能力
许多IT部门都缺乏员工培养与成长计划。但是随着IT职能与公司商业运作的进一步整合,IT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技能、商业技能与人际关系处理技巧。仔细评估IT人员的绩效,对那些没有符合商业要求的员工制定一套绩效改善计划。
6 扮演变革推进者的角色
在大部分公司里,没有人比CIO更适合推动变革了。他们在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流程设计上的专业知识可以让他们对公司运营获取独一无二的视角。并且有能力与其他任何C层管理人员密切合作。
7 加强其它部门对IT的了解
IT对企业所做出的贡献或许不是那么直接或明显。因此,CIO和IT经理应当学会“推销术”,加深其它部门对IT的了解,知道IT能做些什么以及应当做些什么。否则,其他C层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IT的工作产生误解。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IT部门都觉得自己非常忙碌,而不愿意承担更多责任。这显然不是一种展现IT价值,增进与其它部门伙伴关系的积极方法。
希望上述回答您能满意!
信息化建设的成功除了有赖于符合未来整体发展战略的业务实现模式和业务逻辑、符合业务模式和业务逻辑的信息技术架构和平台,还需要相应的信息管理组织去支撑业务信息系统的规划、实施、运营、维护和管理。怎样构建企业IT运营管理体系,使得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与企业业务管理模式和企业应用特点能够有机的融合,是企业信息组织建设的关键,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未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1 对企业IT管理使命的理解
在充分理解和融合企业业务管理战略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推动企业改革与发展;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一流的IT基础设施,迅速地提升企业IT能力和应用水平,满足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为此,建立高效的IT运营管理体系是首要任务。一般来说IT运营管理基本定义应包括以下内容:
·IT运营管理基本原则:应作为企业集团IT运营管理体系的基本指南;
·IT运营管理策略:用于确定企业集团各种IT活动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
·IT运营管理组织:明确企业集团各项信息技术活动的授权和责任;
·IT运营管理流程:明确信息技术活动的程序以保障高效的运作;
·IT运营资源和技能管理:提供企业IT管理运作所需要的技能资源;
·IT运营体系的运行与维护:保障企业IT运营体系服务的成本效率和 *** 作性。
2 IT运营管理基本原则
IT运营管理基本原则是指为加强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执行能力而提出的基本的准则和指导性的方针。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其基本原则框架应由七个部分组成:
总方针
战略的融合:信息技术因素需要渗透到企业战略的制定中去;
业务伙伴关系:企业的IT将与业务用户在工作上建立伙伴关系,以了解和达成企业的业务实现目标;
IT项目应视为投资:信息技术项目应该被视为一项投资,它应以支持业务需求为基础;
以客户为中心:信息化管理应以服务水平为基础,重点应关注在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
IT组件配置:应遵从IT体系结构和IT标准;
IT资源共享:IT资源应被视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正确的使用和保护这些资产;
IT策略和规划的沟通:IT的策略和规划应在企业集团内部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信息组织和流程
熟练和专业的工作团队:保持一个熟练和专业的工作团队管理整个体系结构,以确保达成业务目标, 业务部门从组织上参与信息部门的管理;
策略和规划的管理:为适应业务和技术的变化,有必要对策略、规划、管理、信息服务目标实现的成效作周期性审查和改进;
流程与职责:流程和职责分配要被明确清楚定义。
技术管理
技术创新的使用:主动进行技术创新,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标准的使用:当存在相应的行业标准并能满足所涉及的业务需求时,应采用相应的行业标准;
因特网技术的作用:未来的应用系统和服务的交付要考虑使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技术。
IT运营服务管理
未来的企业,在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方面会愈来愈集中,即通常所说的物理集中和业务逻辑的集中。信息中心的职能在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下,其定义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组织层面上来看,信息管理组织将企业的IT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化为服务中心;从具体IT运作层面上来看,它不是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IT管理方式,而是以流程为中心,对复杂的IT管理活动进行管理,比如事故管理、问题管理和配置管理,将这些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定义各个流程的目标和范围、成本和效益、运作步骤、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有关人员的责权利,以及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它的根本目标体现在:
(1)提供以业务为中心的信息服务;
(2)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
(3)提供的服务如需要是可准确计价的。
数据
数据获取:每个数据将仅在企业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被获取一次,以后在整个企业内部共享;
数据分布:数据分布应遵守完整性和应用的需求,数据容量、数据需求共享、网络能力和数据安全同样也需考虑;
数据词典:应有一个对企业所有应用程序存取并遵循的、全公司范围的数据定义;
数据共享:应用程序应共享已有的数据,除非必须要坚持满足特殊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需求;
数据所有权:每一个信息单元都需指派拥有者,负责定义数据的使用规则和保护规则;
数据质量:所有的数据在概定的频率内均可得到,保存时间长短要按时间而定,还应经过标准验证流程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应用系统
用户需求:所有的应用系统的采纳或设计都必须依照用户业务需求,并要得到业务赞助人的认可;
公共评价标准:对企业内部所有的应用系统(包括软件包)将采用一套公共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引进与管理:采用标准软件包。对于新应用系统供应商的引入需要建立相应的控制策略及制度,建议重点考虑国际领先的标准软件包。
网络
外部连通性:网络必须使外部连接更方便;
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将被用于企业内部和对外的沟通;
单一的逻辑网络:将只有一个逻辑、用于实际运作的网络为各互联系统提供应用和数据存取;
因特网技术:企业的网络支持因特网技术。
系统管理
服务水平管理:资源将被选择、配置和管理以满足业务的服务水平目标;
性能和容量管理:解决方案的设计应便于性能和容量管理;
安全和方便使用管理:安全措施应是全面的,但不能妨碍用户完成工作;
可用性管理:按事先达成的服务水平的协议,用户应该能够随时随地得到所需要的资源;
灾难恢复计划:有能力从灾难中恢复关键业务功能,这些关键业务是按重要程度排序的。
3 IT运营管理策略
在考虑企业未来的IT管理体系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未来企业的IT管理策略。IT管理策略就是提供一些基本原则,用来将各项管理职能及业务、资源,在公司内、外部之间,以及各级管理和业务单位之间合理地分配和组合,以保障企业IT使命实现并充分优化成本和效率目标。
IT管理运作模型
在分析企业的IT管理策略时,我们以下图所示的IT管理运作模型为基础。该模型在许多IT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国际化大公司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企业IT管理运作模式就是在此基础,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企业IT使命、定位和战略选择,及未来发展模式,将各项管理职能及业务、资源,在集团及各权属公司之间以及外部关联单位之间合理地分配和组合。
内/外部分配策略选择
业务外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优秀企业在运作方面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IT业务的外包。通过利用外部资源,使企业的IT运作降低成本和降低风险,并更加集中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在IT管理策略进行更为具体的思考,以保证这项战略取得成功。
考虑内、外部分配的原则,是根据IT管理职能和业务对企业的战略价值进行区分。能够对企业战略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管理职能和业务,包括基本原则、策略、标准、规划、体系结构、用户需求等方面,应当视为企业的关键能力保持在内部,可引入外部资源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支持。而与公司核心竞争力关系较小管理职能和业务,包括方案实施推行、提供运作服务、IT服务和解决方案支持、IT资产和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则可以根据在效率、成本、资源方面的内外部优势比较,考虑由内部管理或是采用外包。
集中/分散控制策略选择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规划、控制和标准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软硬件资源
根据对以上两个方面进行集中控制或分散控制的不同考虑,可以构成如下图所示的四种可选择的策略: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目前企业IT管理多数是一种“分散资源,分散控制”的方式。这是造成公司目前信息系统诸多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信息管理的最佳实践做出新的选择。
通过对实现规模效益与保障对业务用户需求的快速有效支持方面的平衡考虑,可以适当地提高对IT资源的集中管理控制。即在IT管理策略方面进行如下图所示的转变:
信息管理策略建议
·企业需要集中IT制度、标准、基础设施方面的管理控制,以确保实现企业对未来信息系统在成本效率、互 *** 作性、对关键业务流程的支持能力方面的要求;
·涉及企业集团主要业务流程及公共的应用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公共网络等,由集团集中建设和管理控制;
·满足具体业务单位特殊业务需求的独立性应用系统,及运行于PC机的个人办公软件等,及PC机、打印机等信息系统终端设备、局部网络,由各权属公司的信息中心在企业集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下进行运作;
·考虑到规模效益和管理的有效性,建议在目前模式下适当提高集中度,当企业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并建成后,成立企业集团信息中心来完成相应的各项管理与维护职能。
4 IT运营管理模式与组织架构
管理组织架构
根据企业IT的使命及定位,应提高未来信息管理组织的地位,使其能够成为:
·充分地掌握公司战略、目标、决策、运作情况等必要信息;
·拥有足够的职权行使其职能,保障信息技术与公司战略的紧密结合,并推动信息建设和应用;
·有能力与其他职能和业务部门充分地沟通与协作,使信息技术能够支持业务目标;
·流程和IT技术: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紧密结合,使系统建设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转变,真正发挥支撑业务运作的杠杆作用,从而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
·制定与实施IT体系结构标准规范,使企业集团(含权属公司)统一在一个高效的IT平台上运作;
·项目实施和信息系统运作支持分开,使信息管理部门更好地发挥检查和平衡作用。
结合前面对企业信息组织管理策略及运作模型的分析,未来企业信息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如下图所示的:
信息化委员会
作为企业的IT业务赞助者,由集团总裁领导下的各职能部门、权属公司负责人组成的非常设机构,承担以下职能:
·审批集团信息化建设和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规划;
·审批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优化计划,为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确定优先级,并提供所需资金和业务资源;
·审查和评价信息系统建设的收益和风险;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和收益做监控,并对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
信息总监
建议由具备企业战略发展思维,能够统筹协调并赋予足够决策权的人担任。副总裁级人员,同时是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企业集团信息战略的执行和管理者,应承担以下职能:
·确保信息系统的运营与公司战略目标的紧密结合;
·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价值。审视集团 (含权属公司)各业务流程的运作状况和信息系统支持情况,促进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单位的沟通和协作,保障信息系统的价值为企业业务部门/单位所共识;
·确定公司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向信息化委员会提出信息战略和技术应用方向,保证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服务和支持;
·管理公司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和资源,审批公司信息技术方针政策、制度、流程、标准,信息组织机构调整及重要的外部合作等;
·推动和监控集团(含权属公司)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项目的实施,并具体监控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运作水平,向信息化委员会和集团总裁报告。
集团信息中心
作为信息管理的核心部门,在信息总监的领导下实施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并保障信息系统与战略结合,支持业务目标,通过流程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承担的职能可分成规划控制、流程管理、项目管理、运行监管四部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每个部分可以设置成一个项目组负责,项目组成员可以由相关的部门主管或业务骨干兼任,例如战略发展部可以参与规划控制项目组、人力资源部可以参与流程管理项目组等等,各部分具体职责如下:
1、规划控制
·与业务部门/单位共同确认业务需求,并制定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和计划,并对有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管理项目的优先级提出建议,上报信息总监和信息化委员会;
·跟踪信息技术发展及相关管理实践经验,保障企业集团信息系统规划的制订与执行,为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服务;
·制定并及时更新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流程,上报信息总监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并监督执行;
·管理企业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以确保信息系统在成本效率、互 *** 作性、对关键业务流程的支持能力方面的要求;
·审查集团范围内(含权属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及采购,为信息化委员会的决策提供依据,确保满足有关的体系结构标准和规章制度;
·外部IT供应商的认证和评价管理,确保外部信息系统供应商执行集团有关的体系结构标准和规章制度;
·监控全集团范围内的IT技能和资源状况,为实现公司IT使命和目标提供保障,并就有关技能和资源的开发引进向信息化委员会提出建议。
2、流程管理
·参加公司信息系统规划和计划,并对规划和计划中业务流程优化项目的方案、计划可行性以及资源需求负责;
·跟踪业务流程相关技术发展及管理实践经验,并推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全集团范围内的有效传播;
·参加集团 (含权属公司)业务流程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流程的制定;
·参与监控业务流程优化工作。
3、项目管理
·参加公司信息系统规划和计划,并对规划和计划中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方案、计划可行性以及资源需求负责;
·管理或组织协调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对项目的目标、进度、成本、质量负责。对各权属公司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监督;
·负责所有已批准的集团级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外部采购。以及软、硬件选型和项目实施管理。
4、运行监管
·与业务部门、内外部运行服务提供单位协商确定服务水平和标准;
·参加集团信息系统规划和计划,并对规划和计划中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运行服务水平和标准要求负责;
·依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对建设完成的信息系统项目进行投入运行的验收确认,确保系统未来运行达到有关的管理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
·监控内外部运行服务提供单位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达到设定的水平和标准,协调解决有关的问题;
·管理和监控集团IT资产和基础设施,以满足相应服务水平和标准的要求,并保障集团有关IT运行服务的长期安全;
·在服务管理的机制下确保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业务部门的具体需求。
权属公司信息中心
权属公司信息中心作为本业务单位的IT管理和支持服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集团信息中心的管理和指导,而在行政上可以继续由各权属公司负责。
·执行集团有关IT管理制度和标准,向本业务单位范围内各业务部门提供IT管理和支持服务;
·参加集团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优化项目,协调涉及本业务单位的有关工作,并为本业务单位所涉及的业务需求负责;
·管理和维护本业务单位的局域网、PC机及其他信息终端设备等本单位IT资产,以保障本单位所涉及的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负责引进开发用于满足本单位独特业务需求的独立性应用系统,并负责相应的维护和技术支持。
外部IT咨询服务公司:
定位在企业战略性的独立外部IT公共服务及相应的外部能力资源。因为企业已明确IT咨询服务公司负责管理运作对企业具备重要战略价值的信息系统关键基础设施及提供相应服务,故在这里也将其考虑为企业未来IT的组成部分。企业内部IT与IT咨询服务公司的业务关系,由企业信息总监CIO负责管理,信息中心及各权属公司的信息部门具体分工执行。IT咨询服务公司作为企业IT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承担以下责任:
·作为指定单位负责向企业提供关键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并依照公平的市场原则收取服务费用;
·依照公平的市场原则下承担企业的IT规划、流程优化、IT管理制度标准等方面的咨询;
·依照公平的市场原则下承担企业的信息系统方案设计、实施和开发,及第三方项目监理等服务。
IT管理组织机构过渡考虑
·信息化委员会建议由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应用领导小组改造而成;
·从企业集团信息管理角度,近期信息中心可以仍由战略发展部分管,可考虑强化战略发展部的职能,加强/建立其在IT规划控制、流程管理、IT建设和运作管理方面的职权;
·企业集团可以一方面考虑整合现有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资源(含权属公司),另一方逐步培养或引进,使信息中心逐步独立承担起管理企业IT的使命;
·在集团即将建设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应用方面,建议利用集团在投资方向上的管理权利推动在各权属公司的应用,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入手,选择试点适当的单位进行实施,用事实来使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为全面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5 IT运营管理关键流程
为管理好企业的IT运营管理,需要建立和落实一系列的流程。具体如下:
·集团信息化规划流程
·权属公司信息化规划审核流程
·集团信息化招标管理流程
·集团信息化采购管理流程
·权属公司信息化采购管理流程
·信息管理规范制订与维护流程
·IT项目立项流程
·IT项目管理流程
·IT系统维护流程
·IT系统安全管理流程
·IT系统安全检查流程
6 IT运营资源和技能管理
面对未来的使命,企业IT的管理和运作依赖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具备合适的技能。目前企业IT最紧迫需要加强的技能有以下几方面:
·IT管理:吸取IT组织如何在企业或其他有重大使命的行业中产生业务价值;
·业务分析:收集IT客户需求并成功地将业务需求转换为IT需求,这种技能有助于IT更能以客户为中心;
·项目管理:保证解决方案的实施能在财政预算范围内及时的产生所承诺的价值;
·软件包引进和实施:识别适当的软件包并建议相应业务流程变革;
·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发现现有业务流程问题并推动流程变革;
·系统管理:建立系统管理原则,并利用相应的解决方案来简化每天的运作。
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如下的资源获取方案,以建立未来IT所需的技能:
·整合内部资源:利用集团(含权属公司)已有的信息技术与人才资源;
·内部培训:逐渐获得技能;
·招聘:迅速获得技能;
·外包:使用外部技能资源。
7 IT运营体系的运行与维护
未来企业的信息中心将承担整个集团的物理系统和业务逻辑的运营和维护。作为信息服务中心,稳定高效及时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发送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集团日常业务的运营。因此,合理有效的信息服务管理模式是实现IT信息服务水平的基础。针对企业的未来业务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软、硬件的特点,IT信息服务管理模式如下:
整个服务架构是由5个部分构成的,即业务管理(商业视角)、服务管理、IT基础架构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它们的定义如下:
1、业务管理(商业视角):从业务部门而不是IT服务提供者(技术)的角度理解IT服务需求,也就是说,在提供IT服务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考虑业务需求。业务管理这个模块就是用于帮助业务管理者如何利用商业思维分析IT问题,深入了解IT基础架构支持业务流程的能力和IT服务管理在提供端到端IT服务过程中作用,以及协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商业利益;
2、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模块是整个服务架构的核心,它以一系列典型流程的方式把大部分IT管理内容进行了合理划分和管理。服务管理模块由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两个子模块构成。其中服务提供由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和能力管理组成,服务支持由事故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等职能组成。服务管理取决于所实施的系统和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特征;
3、IT基础架构管理。IT服务管理的本质也是对IT基础架构的管理,只不过它采取的是一种与通常的管理方法不同的方式,即将对IT管理的任务标准化和模块化,然后打包成服务按需提供给客户。IT基础架构管理模块覆盖了IT基础架构管理的所有方面,从识别业务需求、实施、部署以及支持和维护基础架构。其目标是确保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IT基础架构,以支撑业务运作;
4、应用管理:IT服务管理包括对应用系统的支持、维护和运营,而应用系统是由业务部门或信息中心或第三方开发的。IT服务管理的职能应该合理地延伸,介入应用系统的开发、测试和部署。应用管理模块解决的是如何协调这两者,以使他们一致地为服务于业务部门;
5、安全管理:其目标是保护IT基础架构,使其避免未经授权的使用。安全管理模块为如何确定安全需求、制定安全政策和策略及处理安全事故提供全面指导。
服务管理模式的应用
可以想象,未来数据信息中心将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如此高度集中的物理系统和业务逻辑系统给信息管理部门提出了非常高的运营和维护要求,服务管理模式的提出为信息中心在确保信息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满意度方面给出了一个结构性的管理架构。
在未来企业的系统中,在确认系统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还需要以这里所提出的“服务管理模式”的思想建立这样的服务管理控制系统,并与信息中心的组织架构相融合,对整个信息中心的信息服务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提高业务系统应用水平的同时,降低系统维护的强度。
“服务管理模式”是未来信息中心必需的,但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说,从降低风险和资源需求的角度上分析,不是目前的重点。一般,在业务部门业务运作基本上已运用信息系统进行时,服务管理模式才开始启动。
当企业开始转型时,作为CIO不仅要为IT打算,还要为公司业务考虑。CIO利用精益IT的概念,将业务划分为“核心”和“边缘化”两种,促使IT和业务部门全力以赴支持“核心”、放弃“边缘化”业务。
要是贵公司的基本业务模式在发生变化,一半以上的销售额来自一种新的产品交付方式,作为CIO,你会怎么办这就是Intuit公司面临的挑战。
Intuit是一家专业软件厂商,成立于1983年,年收入为31亿美元。集团共有8000名员工,在北美、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有1000余万客户。公司专为小企业会计、报税准备和个人理财提供计算机软件服务,旗下包括Quicken、QuickBooks和TurboTax等知名品牌,总部设在加州。
虽然Intuit的主要收入靠软件套装,但该公司也一直在开发纯网络版的软件即服务(SaaS)产品和连接服务,后者把软件和服务整合到一个方案中。Intuit这么做至关重要,因为竞争对手也在提供SaaS产品。SaaS产品目前在该公司的销售额中占了50%以上。
转变机会
Intuit CIO Ginny Lee在迎接这次挑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Lee在1996年加入Intuit,先后任职公司的业务运营副总裁和小企业薪资事业部副总裁。业务运营是该公司最大的服务事业部。去年,Lee被任命为CIO,领导该公司650人的IT部门,近期的目标是把Intuit的SaaS模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该目标属于公司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杜绝浪费而开展的精益IT项目的一部分。
Lee认为:“精益概念是我们公司DNA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IT部门来说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让业务单位加快发展,让职能小组通过流程和技术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Intuit为什么会向SaaS服务转变根据业内专家的估算,鉴于当下的经济形势,Intuit坚持向SaaS迁移的做法是明智的。Gartner公司声称,整个行业的SaaS销售额预计今年会达到80亿美元,增幅超过20%;而此后几年会保持几乎相同的年增长率,会一直增长到2013年。IDC SaaS研究主任Robert Mahowald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也写道:“SaaS服务让公司在困难时期比较容易扩张。”
此外,客户对于SaaS产品的满意度取决于网上体验,因为这种产品是在线应用软件,而不是本地安装的应用软件。所以,监测这些网上交易的表现非常重要。这与精益IT的另一条原则相符合,即确保拥有良好的客户体验。冠群公司的企业高级副总裁兼产品总经理Chris Cook表示,SaaS模式还有助于Intuit降低成本,与客户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与客户的这种直接联系也意味着, Intuit可以提供相关服务,并建立网上用户社区。这样做不但让客户能得到帮助,还能降低Intuit的支持成本。Cook解释:“现在Intuit有机会为客户提供意见咨询及其他软件增强功能。客户们也可以自行选择,只要在网上轻松点击,即可升级到功能更丰富的Intuit产品。反过来,这有助于Intuit的客户价值最大化,并拓展业务。”
此外,Lee启动了一些计划和项目,旨在让IT部门促使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为客户开发自助服务,从而领先于竞争对手。Lee谨慎地解释,Intuit并没有放弃套装软件业务。相反,Intuit在扩大业务范围,同时提供纯网络版软件和传统的盒装软件。她说:“我们传统的套装软件是过去25年取得辉煌业绩的基石,桌面版的Quicken和QuickBooks仍在客户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策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希望在连接服务领域成为首屈一指的、力求创新的成长型公司。在这个领域,既有软件也有服务――桌面和Web,我们在为客户提供无缝的整体方案。”
为此,Lee采用了顾问Geoffrey Moore开发的一个体系。Moore在其《与达尔文打交道:伟大的公司在进化的每个阶段如何保持创新》一书中说,自由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在本质上酷似有机系统。他写道,两者都受制于稀缺资源方面的争夺,导致自然选择,进而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对现有产品的改进。Moore补充说,所以,公司要么获得竞争能力,要么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关注核心
Moore在书中还对公司的“核心”(core)和“周边(context)”作了重要的区分。”核心指公司业务运营中具有的差异化优势,从而让客户在决定采购时偏爱自己的那些方面,周边指除此之外的各个方面。Moore还认为,老牌公司之所以往往输给历史较短、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因为前者任由自己的资源渐渐从核心沦为周边。
对CIO来说,Lee对Moore的观点很有兴趣似乎很让人惊讶。但是她实际上深谙商业理念。她从斯坦福大学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拥有布朗大学商业经济学与组织行为和管理学双学士学位。她还在Intuit担任过业务部门的多个领导岗位。
在过去的12个月,Lee及其团队已开始将Moore的体系运用于工作中。她敦促其领导团队采用Moore的象限方格系统,该系统显示了用来评定公司在增值方面所做工作的四个上升区块。Lee解释:“我要求所有***标出他们做的工作,重点确定什么是关键的、什么不是关键的,什么是核心的,什么是周边的。”
团队发现了不是关键核心的工作后,这些工作自动进入周边象限。Lee说:“我们坚决摈弃非增值的周边工作,那样我们就能腾出这些资源,重新投入到增值、关键的核心象限。最终,我们可以把资源分配给真正为客户提供价值的工作中。”这一理念符合精益IT重视客户体验最优化的原则。
改造成“业务部门”
作为精益IT方法的一部分,Lee把传统的IT部门改造成“业务单位”IT部门。按照这种模式,IT领导与各业务单位的代表直接合作,共同关注最重要的业务目标,即是发展、扩张和盈利能力。这意味着IT部门由来自众多业务单位(比如消费者部门和小企业部门)的IT和业务人员组成,这些人员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每个团队面向公司的职能和角色都有明确界定,而且必须严格地遵守程序,根据业务增值的多少来确定工作的优先级别。最后,IT部门将资源分配到能够给客户带来最大成效的方面。Lee说:“我把IT部门作为一家公司来运作。为了确保各业务单位(我们的内部客户)与IT部门对于关键优先项目有统一认识,并确保我们提供各自所需的增值服务,业务单位IT部门是不可或缺少的一部分。”
Lee用一个简单的金字塔图形来阐明她的目标。最底层是她所说的基本面(Fundamentals),这包括日常的业务运行工作(见图)。Lee解释:“这些是我们必须搞好的基本IT职能,而且要效率最高、投入最少。这方面必须以尽可能高效的方式来运作。”
Lee目标金字塔的另两层是成功(Succeed)和转变(Transform)。成功是指,她希望Intuit的IT部门与内外客户合作,成为一个增值的业务合作伙伴。Lee还期待IT部门开发一套新的特性及职能组合,帮助Intuit的业务单位扩张和发展。金字塔的第三层是转变,意味着IT能够积极主动地改变客户的一系列工作,比如“我们如何利用自己拥有的数据,帮助客户开源节流”
为了让这一切成为现实,Lee先为Intuit的每个业务单位定义了角色。她的“业务单位”IT***包括产品经理和业务分析员,他们的首要职责是了解各自业务单位的战略,并确定IT部门的目标,随后确保优先项目顺畅执行。然后,Lee希望他们与各自的业务单位之间是“双实线”关系,这意味着他们既要向Lee报告,又要向业务单位的总经理报告。Lee解释:“这样一来,我手下的***密切了解业务单位的战略和优先项目,因为他们与总经理下面的人员直接共事。”
所有项目都经过一套自上而下的严格评估,由总经理和领导团队一起评估。这些评价基于一个首要因素:哪个项目会带来最大的投资回报Lee说:“无论业务单位的成功,还是IT部门的成功,都实行共同所有制和共同问责制。”
利用IT“仪表盘”
为了实现精益IT的目标,Intuit使用了一批成熟可靠的技术工具。其中的主要工具是应用软件性能管理(APM)解决方案。通过结合协同使用的解决方案,Lee让Intuit得以全面了解其客户数百万笔网上交易的情况。
其工作原理如下。解决方案全天候不间断监测最终用户的交易,Lee得以全面了解应用软件的性能,以及自家软件如何服务客户的网上体验。这反过来让她能够实时洞察客户得到什么样的体验,然后把客户交易与基础设施本身对应起来,准确查出任何问题,以便迅速解决,以免变成困扰客户的大问题。与此同时,该解决方案标出各个组件与各项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Lee的团队基本上可以监测客户体验、应用软件与交易以及基础设施的实际组件。
比如说,如果Lee想知道使用TurboTax的客户具有什么样的体验,可以用监测工具了解情况。现在,她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Lee谈到这款解决方案时说:“它对我们而言就好比是煤矿里的金丝雀(注:金丝雀对瓦斯敏感,常被煤矿用来预警瓦斯泄漏)。”
解决方案还让Intuit的IT团队能实时衡量业务指标,通常是由客户互动提供的。做到这点的第一步是,先把应用软件与Intuit的基础设施对应起来,这可以得出“用户体验仪表板”,不但显示所有活动用户总体的体验,还显示了每个用户的体验。
仪表板显示了Lee所谓的客户体验的“关键时刻”(key moments of truth),比如用户登录。这听上去也许很简单,但对于一次成功的登录来说,几项活动必须同时进行:要允许用户登录,要验证账户和密码,还要让用户的不同登录与众多Intuit产品相匹配。
仪表板还显示了业务衡量指标。每个流程都直接显示在仪表板上,标以红色、**或绿色的信号。然后,IT人员可深入分析,查看底层基础设施的情况。Lee说:“这就是把应用软件与基础设施对应起来的意思。”
Lee举例说:“每当用户与我们‘会话’时,我们希望自始至终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就算只有一个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也是如此。如果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用户在使用这个产品,我们更要做好服务。”
Intuit的IT团队与业务单位通力合作,旨在确定“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而需要开展的最佳项目。”比如说部署监测工具。那样他们就能为客户在挑选、购买及使用Intuit的产品时,主动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Lee说:“我们这么做都是出于本能。我们需要以最低的成本,为我们的内外客户提供最大化的价值。”
链接
CIO的五个成功经验
Intuit的CIO Ginny Lee运作IT部门的方式尤如同开公司,这意味着Lee在不断寻求新方法,以便为内外客户增加价值。这让Intuit有别于竞争对手,以及确保IT团队中有合适的人员。
保持专注。“绝对有必要知道何种IT方法能起到重要作用,并为公司和客户带来最大化的价值,然后绝对关注这些方法。”
规划工作。“确保你所做的工作能让贵公司在增值方面有别于竞争对手。明确什么是‘核心’即关键工作,什么是‘周边’即其余的各项工作。”
态度坚决。“对于那些非增值或没有差异化的方面,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定。之后,CIO才可能把资源重新分配,专注到能为客户带来差异化价值的方面。”
关键在人。“确保开除不合适的人,招进合适的人,并且安排在合适的岗位。要让他们定一个远期目标,激励他们实现目标。”
积极转变。“借助精益IT,CIO就能把节省下来的资金,重新分配到创新项目中。当用户得到的体验优于竞争对手时,你就会赢得客户的忠诚和信任。”
链接
外包商的精益IT之路
当形势变得艰难时,外包商TechTeam走上了精益道路。
其他公司可能在等待艰难的经济时期过去,但TechTeam Global公司却不这样。这家年收入达26亿美元的外包公司正在开展一个为期三年的大胆项目,希望既能扩大市场知名度,又能加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为了推动这个项目,总部设在密歇根州南菲尔德的TechTeam采用了同样大胆的精益方法。TechTeam公司的总裁兼CEO Gary Cotshott说:“我们只要牢牢抓住可以提高效率的机会。这时候,精益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TechTeam完全有资本满足于现状。这家公司成立已有30余年,提供30多门语言的IT支持,在15个国家直接设有办事处。但Cotshott不是满足于现状的人。他的三年计划内容包括:为该公司的基础设施增添新功能、扩大业务覆盖范围,以及提高TechTeam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
Cotshott及其同仁在全公司利用精益方法,改善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并提高效率,帮助公司致力于实现三年计划的目标。这方面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精益IT,以便对帮助IT为公司带来价值的流程和系统进行优化,并使之自动化。Cotshott说:“在过去的18个月,精益IT在TechTeam Global内部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发展。”
TechTeam的CIO Armin Pressler表示,他的IT部门从全局的视角来看待精益方法。Pressler解释:“我们与自己的业务目标保持完全一致。”由于他的团队实际上服务于两组客户:外部客户和TechTeam的内部员工,“精益IT对公司总体价值来说绝对很重要。”Pressler补充说。
TechTeam执迷于用Cotshott所说的“全球工厂”模式来开展业务。这意味着各地部署一种标准化的单一接触点(SPOC)模式,从北美、欧洲、亚太区以及不久后的拉美等地提供服务。因确保了全球一致性,加上集成了自助服务、服务台、远程基础设施管理和现场支持等解决方案,结果公司提高了效率,而且节省了成本。
Cotshott在2008年年初进入TechTeam公司,他着手的首批项目之一就是部署一批IT管理解决方案。他表示,这是打下了基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TIL)的牢固基础,还建成了集成的服务交付平台,该公司可以在全球统一部署。Cotshott表示,此外,拥有成熟可靠、功能丰富的服务交付平台,这让TechTeam可以提供满意度明显高于竞争对手的客户体验。
Cotshott的说法得到了独立的客户满意度研究机构的支持。在2009年的《知名基础设施管理外包服务商调查》中,Orbys咨询公司的《外包黑皮书》将TechTeam列为大中型企业客户求助台外包方面的全球第一位,列为中型企业客户总体IT基础设施外包方面的全球第一位。
如今,TechTeam公司的1000名接线员、分析员和技术员在使用IT技术来支持客户。TechTeam的全球客户服务管理副总裁Bob Gumber说:“我们正在走全球化道路,尽可能在各方面进行标准化。我们还始终致力于工作流程优化、提高首次来电解决率以及降低平均处理时间、避免问题扩大,这些做法提高了效率和效果。这意味着IT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更高的价值、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最终增强盈利能力。”
这就是精益IT的魅力。
CIO IT团队***考虑金字塔结构的目标。下面两层是不断提高效率和效果的目标。顶层则重点表明了客户们在将来的需求。
世界级的IT组织
转变、预测将来的需要
成功、满足客户的需求
基本面、满足基本的业务要求
Intuit的IT目标金字塔
以上就是关于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全部的内容,包括: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如何进行IT服务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分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