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术即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定义:互联网技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建立的一种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
IT更新意味着升级到更快、更直观的现有平台版本。然而,当不同硬件能够更好地提供功能、显著提升性能或获得更高可靠性时,可以考虑在迁移过程同时升级硬件。
扩展资料
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传感技术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
2、通信技术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
3、计算机技术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所谓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其他产业与行业,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承担了一个得力工具的角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互联网技术
2005年-2009年,中国IT市场将保持158%的年均增长率。从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计算机硬件产品的份额将持续下降,而软件和IT服务的份额将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至2009年,软件在IT市场中的份额将达到139%,IT服务的份额达到227%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包含IT行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分析中国IT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内需是拉动中国IT行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那么未来能够持续拉动中国IT行业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中国IT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又将怎样
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 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带动中国IT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近年来,包括银行、电信、能源在内的中国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这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逐步转向新的业务系统建设和现有应用系统的升级与优化,这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国IT市场的增长。与此同时,包括教育、制造、物流、建筑、卫生、农业在内的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在蓬勃兴起,电子政务正在逐步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以应急联动系统、智能社区建设为重点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也逐渐步入正轨,这将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这些企业在业务领域、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及其管理理念等方面,企业将日益关注IT应用系统的运营效率及其与自身业务的融合,这将会带动企业信息化需求的持续变化和增长。同时,从中小企业来看,尽管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注重自身的发展并意识到信息化对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这将会成为今后一个阶段内,拉动整个IT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良好的宏观环境是中国IT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良好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为中国IT市场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这仍将是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从经济发展看,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3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95%。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在继续改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工业经济增长40%乣50%,其中高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2005年,中国将会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经济发展仍会处于快速增长的区间。这将为中国IT市场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中国IT市场的快速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政府良好的政策环境的促进。从2000年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发布,到2002年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的实施,以及党的“十六大”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对于促进中国IT市场的发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后,随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逐步落实,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将会带动信息化建设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以及政府相关经济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中国IT市场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IT市场远未饱和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IT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商用和非商用市场均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中国国内PC保有量已达到4000多万台,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PC普及率达到30%以上;在商用市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渐普及,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但总体来看,与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IT市场还远未饱和,尤其是在信息化应用普及方面,中国企业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的不平衡更加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中国在IT技术应用层面还远未成熟,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升级和优化、IT技术与企业业务的融合等方面还拥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因此,随着中国城市信息化和行业、企业信息化进度的加快,中国IT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计算机、通信及消费电子(3C)相互之间的融合呈现日益加快的趋势,这相继催生了数字电视、掌上电脑等一系列产品的出现;同时,IT技术也正在向制造、汽车等传统行业不断渗透,并带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持续增长。今后,随着IT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将会带动更多新兴产品的产生。例如目前呈现良好发展前景的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车载信息服务等产品和服务就是IT与传统产业技术融合的结果。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第11个五年计划(2006年乣2010年)中,政府将重点扶持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等23类IT领域。可以预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IT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协作与努力下,中国新兴IT产品与服务市场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行业法规环境尚需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待加强
从整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IT行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IT企业的法规环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例,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未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同时,多数企业的网站主要用于发布产品和服务信息,而尚未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应该说,中国电子商务的起步是比较早的,但中国电子商务的法规环境尚不成熟。如与电子商务发展密切相关的,除了《电子签名法》姗姗来迟之外,其他相关的重要法规还处于研究阶段。此外,由于缺乏企业信用体系,以及必要的认证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易仍然无法完全采取网上支付的形式。因此,加快市场的法制建设,完善必要的法律措施,对于规范IT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中国IT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行业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IT系统已日益成为企业用户生产与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等原因,部分用户对IT应用系统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IT系统应用效率的发挥,影响了系统的应用效果。例如,由于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使得部分应用系统在有黑客或病毒侵袭的时候遭受重大损失;由于缺乏对于IT服务价值的认知,片面强调产品的价值,使得IT系统缺乏必要的支持与维护服务,影响了系统的正常使用;由于未认识到IT人才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IT系统缺乏必要的维护,使得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隐患。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不能全面发挥IT系统的作用,同时也可能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证IT应用系统效能的有效发挥,有必要通过宣传等手段提升用户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使其真正认识到IT系统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IT应用市场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国IT行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一些地区不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如盗版软件现象也日益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中国IT产业正处于由大做强的关键阶段,知识产权问题是这个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知识产权不仅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形象,同时也会制约企业产品技术的发展,削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实上,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并先后确定了若干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措施。如中国政府日益加强的政府软件采购工作,以及从2004年9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就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IT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部分IT用户也缺乏知识产权意识。若长此以往,中国IT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从政府立法、企业技术研发、用户意识转变等多方面共同着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是一项刻不容缓而又异常艰巨的工作。这对于中国IT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IT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展望未来,中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步的增长,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消费者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中国IT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IT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据赛迪顾问预测,2005年乣2009年,中国IT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保持158%的年均增长率。从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计算机硬件产品的份额将持续下降,而软件和IT服务的份额将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至2009年,软件在IT市场中的份额将达到139%,IT服务的份额达到227%。
在市场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IT行业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按需定制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成为企业级IT应用的主流
目前,随着IT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逐渐成熟,中国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应用的日趋复杂化和个性化,提升了对于IT企业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要求,使其产品与服务日益朝着适应用户需求的方向发展。业内越来越多的IT企业正在根据用户多变、复杂的需求,提供按需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以方便用户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并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其中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实现。利用SOA,可以使用户能够以新的方式对其IT系统零部件重新组合和使用,并使商业流程的自动化和彼此不同系统之间更易于共享信息。可以预见,按需定制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成为今后企业级IT应用的主流。
电子政务的概念内涵
(一)电子政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电子政务是以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和通讯技术为基本技术基础的。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相通讯技术以前的政府技术应用,主要解决的是人的体力的节约、能力的扩展或技能的延伸,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在人类思维能力和思维素材——信息的处理能力的扩展和延伸。这是电子政务的基础技术与以往政务技术应用的最大不同点。举例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开始的,以及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推动的“办公自动化”运动,其核心内容是用自动化的技术代替办公室中人的体力劳动,补充和扩展人的功能不足,如对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电话等技术的应用。
(二)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
社会的高度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已使整个社会运行所需决策和相关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政府也越来越无法负担前所未有的、艰巨复杂的公共决策和信息处理职责。面对这样的局面,现代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和社会的自身调节能力来实现社会自身的管理,也就是小政府、大社会;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引入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驾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适应信息化社会新的规律和新特点,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三)电子政务是政府职能不断优化的信息化过程
电子政务是经过政府职能转变、结构调整和优化业务流程的政府信息化过程(因而电子政务不是一成而就的运动,而是一个不断完善政府能力的过程;电子政务也不是将传统的政府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那样简单,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是对传统政府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信息技术革命同两个世纪前的工业技术革命一样,对任何一个政府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电子政府,一定是适应在新技术影响下的社会经济变革基础上的政府,它不同于工业社会体制下的政府,是更加开放、与公众的联系更加密切、更强调对社会服务和公众参与的政府,它的决策更具有科学合理性,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和政治家的监督更直接的体现。
电子政务体现的理念
一、民主理念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是政府必须要促进和推动的重要目标,也是电子政务要予以体现和实现的基本内容。民主理念要求我们真正树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尊重社会公众的民主权利,在政府管理中切实维护和保障这些权利。
电子政务为社会公众获得和享有民主权利提供了基础条件。电子政务所构建起的信息平台,为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权利、获得政府优质服务的权利、监督政府行政的权利等提供了现代手段、方式和基础条件。
由于政府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政府职能为中心的政务活动思维及方式,政府机构垄断其履行职能的信息,对自身的运作具有便利性和自主性的好处,政府机构往往运用其权力垄断信息、拒绝公开,规避信息公开带来的公众监督的约束。而把政府信息公开视为是对公众的思赐,公开多少只能由政府决定的观念是与我国民主建设的宗旨背道而驰的。不变革这种观念、建立民主理念,电子政务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因为在信息化社会,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锁将失去可能性和可行性。
首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平等、公平需要的发展,要求政务信息的非垄断性。政府在信息化社会的政治决策活动,必须以平等、公平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基础。如果政治决策不透明,社会信息不对称、不真实,将会导致社会的失衡,甚至会出现社会失控。社会的
IT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
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图像等)。
IT技术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
扩展资料:
IT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IT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息技术
IT的英文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科技和产业的意思。IT技术即是有关信息科技和产业的技术。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IT业划分为IT生产业和IT使用业。IT生产业包括计算机硬件业、通信设备业、软件、计算机及通信服务业。至于IT用业几乎涉及所有的行业,其中服务业使用IT的比例更大。由此可见,IT行业不仅仅指通信业,还包括硬件和软件业,不仅仅包括制造业,还包括相关的服务业,因此通信制造业只是IT业的组成部分,而不是IT业的全部。
随着全国电子政务工程的全面开展实施,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展现出来。东方通科技作为长期服务于政府信息化的中间件平台软件专业公司,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发现最明显的的问题就是不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一方面,政府垂直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不同垂直业务系统的横向业务集成,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城市的电子政务工程,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甚至将其作为电子政务的首要工程来考虑……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信息化的建设依赖于与社会、经济的基础,同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在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讲,信息化的发展通常需要经历这样六个阶段:
(1) 内部提高工作效率阶段,人们应用计算机大大提高了日常琐碎的重复计算工作;
(2) 内部信息共享阶段,单位内部不同部门的信息共享,降低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增强了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3) 内部信息融合阶段;通过数据共享与业务规范自动化实现,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4) 外部提高工作效率阶段,单位之间建立数据交换的标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解决产业链的信息交换速度,提升整体行业的竞争力;
(5) 外部信息共享阶段,整个产业链中的各个单位,形成整体的信息共享,为整体行业服务,推动行业的发展;
(6) 外部信息融合阶段,整个产业链形成完全的信息系统融合,完全不存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信息交换屏障,社会资源可以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配置。
在我们国家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同样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80年代初,政府机关最早开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经济数据统计服务的。90年代,政府办公自动化成为信息化主要建设目标,围绕办公自动化,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专业性比较强的政府部门,也开始了自身业务系统的建设。90年代末,互联网高速发展,政府上网工程迅速开展,很快辐射所有的城市级政府部门。进入21世纪,以电子政务工程“三网一库”建设为标志,“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工程、网上审批一站式办公、城市一卡通、部门办公自动化、综合经济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城市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进入全面规划和实施阶段。
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来看,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政府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直接相关。
信息化建设主要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内部的强制性行政指令。
采用的IT技术基本上表现出与国际同步发展的趋势。
信息化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区域,在政府内部不同的部门,差异化很大。
非均衡性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处于非均衡的发展模式,信息化的建设同样处于非均衡的状态。不同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很大,同一地区的不同政府机构系统建设也有很大不同。从理论上分析,即使是在统一城市的在不同环境下,信息化建设也处于不同的阶段。相当多的部门机构,还是将计算机作为日常办公的工具,正在以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为目标,进行联网建设。而医保系统要求医保中心、各医院、药店必须形成信息共享,医保系统正在逐渐与银行、统一市民卡中心、人口数据库、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融合。
从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政府信息化建设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从现有的基础着手,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信息系统必然要求进行融合。如何解决好现在的业务系统建设,未来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解决非均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管理和不同阶段建设目标规划问题。
互联互通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不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发展速度很快,不同的业务系统,建设目标要求往往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发生变化。统一技术标准不失为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IT技术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技术标准远远落后于技术创新。期待统一标准后,在进行系统建设,或者完全采用现有成熟的(或者说是相对落后)的标准,来进行系统建设,显然是不可取的。应该说,技术标准的建设,也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进行研究探索。同样,政府正在处于职能改革的过程中,部门之间的系统协同,也很难拿出明确的业务标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看起来应该是一个技术问题,但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需要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的发展,开放的需要,政府职能改革的需求,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规模,辐射国民经济各个角落。如果没有灵活的、可扩展的电子政务平台,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政府不同的职能机构需要互联互通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是政府职能改革的重点。多年形成的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权利,很难在短期内得以转变。
实现网上行政审批不仅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举措,更多的目的也在于,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梳理政府行政审批业务职能,并加以整改,通过对敏感行政审批业务,转变政府职能,全面体现政府为企业和市民服务的思想,提升政府的公众形象。
经过调研,一般一个地级市,行政审批业务约1200多项,几乎每项审批业务都涉及多个市级委办局甚至区县的委办局,业务流转方式纵横交错,异常复杂。真正实现行政审批制度在网上实现,必须首先实现委办局的互联互通,必须建设灵活的、可管理的电子政务平台。
一方面,平台必须支持不同委办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一方面,平台也必须支持审批的各类业务数据整和。
三、打通信息化工程与基础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人口数据库、城市地理信息库、综合经济数据库,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无论是基于便民服务的市民卡系统,还是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社保工程都必须与城市基础数据库相联。否则,会对信息资源造成浪费,加大了不必要的投资。数据共享,也必须依赖支持异构数据整和的数据交换平台。
互联互通的解决方式
貌似简单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看起来非常复杂的问题,必须认清问题的实质,用最简捷、便于 *** 作的手段来解决。
电子政务标准建设、平台建设、业务系统建设实际是需要同步来进行,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核心在于建立实用的电子政务平台,通过可扩充的电子政务核心平台,根据不同信息化建设阶段的目标要求,一方面,将原有成熟的业务系统集成到平台,在新建业务系统充分考虑与平台的互联,为系统融合作好充分准备。
这对电子政务核心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立可扩充的电子政务平台,当连接的业务系统很少时,平台可以很小,当然投资也很少;当连接的业务系统很多时,平台也同时扩充,完全可以支撑各类复杂的应用连接;
平台可以承接各种原有技术标准的业务系统,支持未来各项XML数据标准,化很少的投入,就可以与技术保持标准同步;
足够的灵活性和可 *** 作性,支持不断的业务变化;
开放式架构,支持各类主流 *** 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产品。
东方通科技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打造着相应的平台软件产品。东方通科技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数据交换和应用整合方面的集成开发工作,1993年就推出了第一个用于数据可靠传输的中间件产品TongLINK/Q,2002年推出基于J2EE的应用服务器TongWeb,2003年又推出了应用集成平台TongIntegrator,用户及金融、保险、电信、政府等行业。
2002年,公司经过长时期的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完全采用开放式技术机构,形成了电子政务平台解决方案,既与原有的产品线密切衔接,又完全支持国际主流的中间件产品,使电子政务的应用开发,更为简单。
以上就是关于IT技术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IT技术是什么、中国IT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电子政务的基础技术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