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投资机会逐渐显现!

保险的投资机会逐渐显现!,第1张

我国保险业正处高速发展期

加入WTO以来,中国保险业经历了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目前正处高速发展期。

参与者主体众多,中资险企数快速增长

中国保险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保险集团、中资保险公司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中国保险系统机构数量逐年增加,数量由142家上升至235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机构由81家增长到160家,省级分公司个数也有明显增多,保险行业在国内发展速度较快。中外合资公司数量变动不大,仅增加了8家。

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张

2011-2020年,中国保险行业资产总规模持续扩张,由598万亿元增长至23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3%。增速方面,自2017年起中国保险行业资产总额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至10%左右,2020年中国保险行业资产规模增速为133%。

保费收入及赔付支出逐年上升

2010-2020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速方面,2011-2016年我国保险保费收入增长率呈现爬坡态势,2016年后连续两年下降,但2019年出现回升趋势。2020年,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45257亿元,同比增长61%。

2010-2020年,保险业赔付支出逐年上升,2013年增幅最大,为317%,2016年后,保险赔付支出增速有所下滑,2017-2020年增速保持在4%-10%之间。2020年原保险赔付支出13907亿元,同比增长79%。

财产保险份额下降,健康险占比提升

从2011-2020年各险种保费收入来看,我国财产险、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保费收入均不断增长。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在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始终处于最高位,而意外险保费收入占比则维持在低位。2020年我国财产险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为2636%;寿险的占比为5299%;健康险的占比为1806%;意外险的占比为259%。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责任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以下解答摘自谷安天下咨询顾问发表的相关文章!

一、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已解决的保险公司信息安全问题

保险行业通过信息安全技术的实施,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解决了大量具有普遍性的信息安全问题,并形成了行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特色和管理优势。概要如下:

建立了比较详尽的在安全策略,并且总公司的各项IT制度会直接下放到各级分支机构。

在安全组织方面,结合保监会建立“网络安全工作小组”的要求,成立的信息安全组织,由公司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及副组长,组员由主要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稽核部门及信息技术部门等部门组成。

在物理环境方面,机房建设按国家A类机房标准建设,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机房实现授权出入管理,出入计算机机房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出入记录,物理环境的防火、防水、空调、电力等基本达到安全要求。

建立了较合理的总公司与分支机构的网络基础架构,网络核心交换机与路由器双机容错;公司重要的广域网接入专用线路都有冗余。

对网站采用了网页防篡改技术并定期进行检查,员工访问互联网进行了分级限制,外来人员访问互联网有专用网段。

对员工PC集中防病毒管理、集中补丁管理,定期对重要主机与网络设备进行安全检查。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与应用上有相对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的要求,在核心业务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环境基本能做到主机环境的分离,软件源代码通过版本控制器集中进行管理。

重要业务系统和数据均有良好的备份措施,特别是进行了数据异地存放等工作。

IT人员责任心强,工作勤勉,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能基本维持系统正常运行。

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正在解决的保险公司信息安全问题

当前保险行业信息安全现状还有许多待改进与提高的地方,与国际标准和最佳信息安全实践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分支机构在资产管理、物理与环境安全、人力资源管理、通信与 *** 作管理、访问控制、软件开发等方面还需付出较大的努力。

以下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正在解决的保险行业信息安全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安全投入

IT规划

资产管理

人力资源安全

物理与环境安全

通信与 *** 作管理

访问控制

信息系统获得、开发与维护

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保险是非常复杂的金融产品,投资保险股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在准备投资保险股之前,要搞明白几个问题:1保险行业的发展2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3如何对保险公司估值。对于保险行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同等重要,如果搞不懂什么是保险,不明白这门生意的本质,而去看保险公司复杂的财务报表和繁杂的专业术语,不仅看不明白,而且很容易陷入误区,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目前市场对保险股存在比较大的认知偏差,本文试图从投资的角度拨开迷雾,认识保险业的真相。

第一部分:认识保险行业

保险是一种制度安排,它是唯一的经济工具,能够保证在未来一个不可知的日子,有一笔可知的现金。保险做的事情就是规避和弥补未来不可知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变不确定为确定,确定在某种条件或某个时刻,一定有一大笔现金等着你,以防止正常的生活被改变。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张先生,男性,40岁,三口之家,孩子8岁,孩子未来计划出国留学,教育金预算300万。个人年收入80万,家有价值1000万的自住房一套(银行贷款400万,20年还清)。张先生喜欢投资,是一个价值投资爱好者,投资三年录得15%的复合收益率,股票账户从100万本金涨到150万。单位有社保,本人无商业保险。张先生看似幸福的小家庭实际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假如张先生不幸罹患大病同时失去了工作,对这个家庭将是灾难性的,将会面临收入中断、卖房卖股票给自己治病和供孩子上学的窘境。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了风险,但风险却是客观存在的。张先生可以通过保险来规避风险,所买保险要能覆盖张先生的风险敞口:大病治疗及康复费100万、银行贷款400万、孩子教育金300万(或者因为大病让孩子放弃出国的机会),另外还有不能工作了之后20年的收入损失——。张先生至少要为自己购买500万—800万保额的 健康 险才能防止生活被改变。否则,张先生将面临的是:卖股票,复利滚雪球被迫终止;无力继续供房而选择把自住房卖出;因为收入中断家庭生活受到影响。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买保险,更不知道应该买什么保险、需要买多少。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无法提前感知,人们的购买需求相对被动。中国的大众富裕群体普遍的问题是对保险的认知不够,很多人没有买保险或者买的额度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做个调研,从自己和身边人接受和购买保险的程度大概可以感受到保险的空间有多大。中国老百姓的保险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和满足,在面对个体风险和公共卫生风险时常常显得非常脆弱。

从这次新冠疫情来看,国家在医疗支出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截止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总医疗费用135亿;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15万,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过百万,而这些医疗费用主要靠政府财政解决。疫情中保险业产生的赔付非常有限,面对公共卫生管理,以商业保险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解决手段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中国的感染人数是美国的数据,总医疗费用将要放大30—40倍。从 历史 上来看,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从98年洪水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13年的非典疫情和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救灾形式是“举国体制”,自上而下,在强调政府和财政作用的同时辅之以 社会 捐助。在历次巨灾损失中,商业保险的补偿比例均不足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步入“后土地财政”时代,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剧增将对中央和地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 社会 治理的现代化已迫在眉睫。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个人还是政府,保险都是刚性需求。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已成为政府和 社会 的共识。

中国保险业在过去几十年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空间依然非常巨大。

截止2019年年底,中国的保险深度为43%,保险密度为3046元,与发达保险市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同期日本的保险深度约为85%,保险密度3700美元;台湾的保险深度逼近20%,保险密度4900美元。国际上统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7500美金-25000美金时,保险需求井喷带动保费高速增长。中国的人均GDP已经站上了1万美金,未来十年将会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期,中国保险业的保费增速大概可以取得2倍于GDP的增速。

从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正处在第二个浪潮即 健康 险的浪潮。2019年全年 健康 险收入7066亿元,同比增长297%。2020年1月,银保监会《关于促进 社会 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 健康 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几年 健康 市场的复合增速将会达到25%。总的来看,中国保险业未来保持10%以上的保费增速是可以期待的。

第二部分:保险业的商业模式

保险是金融三驾马车,其经营核心是基于简单的“价差模式”,在银行是“存贷差”,在寿险是“三差”,即死差费差和利差。保险公司的经营逻辑是收保费形成保险负债,用保险负债投资形成投资资产,投资资产产生投资收益。对于保险公司,实际就是做两端,即负债端和资产端,负债端把保费拿进来,资产端去投资以期取得合理的回报。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一家寿险公司拆解成三个子公司,销售公司、营运公司以及投资公司。销售公司专门负责营销新业务,年终销售公司将这一年营销的所有新业务保单转让给营运公司;营运公司负责过往年份积累的所有存量保单的维护与理赔;同时营运公司又将所有保费收入交由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增值。

销售公司每年创造的价值,叫“一年新业务价值”。营运公司运行维护的所有存量保单的价值就叫“有效业务价值”。营运公司维护的存量保单每年在不断创造价值,同时销售公司又不断拓展业务产生新的“一年新业务价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公式:

寿险公司总价值=“寿险总内含价值”+“一年新业务价值”n。

其中内含价值等于经调整的净资产价值与扣除要求资本成本后的有效业务价值之和。

内含价值是寿险公司的清算价值,就是把公司解散,销售队伍遣散,公司净资产和存量保单的价值。

有效业务价值是存量保单的现金流的折现价值,是寿险公司可投资资产未来总投资收益减去未来需要支付给投保人的应付负债。其中有两个重要假设:投资收益率假设5%,风险贴现率假设11%。个别公司如新华保险假设更加保守,风险贴现率假设115%,除投连险外的其他险种投资假设均为45%。

销售公司销售保单,公司收入保费形成负债。寿险公司有三种保费收入:原保费收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分别对应三种负债:保险合同准备金、保户储金及投资款、独立账户负债。

那么保险公司的利润从哪来呢我们把寿险公司的利源进行拆解:

(1)原保费业务的利润贡献=承保利润+保险负债形成的投资收益。

(2)保户投资款的利润贡献=保户投资款的投资收益-保户投资款的资金成本。

(3)独立账户的利润贡献=独立账户业务收费-保户投资款的资金成本。

(4)其他业务的利润贡献。

寿险公司承保利润=承保收入-承保支出。现实中,寿险公司绝大多数首年业务会出现承保亏损,首年的保费收入不足以覆盖向客户和销售队伍付出的利息和佣金支出以及业务推动费用,当年保费收入对当年业绩并非成正相关关系。我们以太保为例,今年一季度太保首年保费负增长-1%,利润却增长了531%,其原因一是续期保费拉动剩余边际摊销,二是投资收益45%保持稳定,三是太保一季度比较保守没有搞大增员,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节约了大量费用。寿险公司当年业绩更多受剩余边际摊销和投资收益的影响,当年业务拉升过猛可能会冲减当年利润。

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是经营的前提和基础,要尽可能的控制负债成本在合理区间。目前主体上市保险公司 健康 险的成本大概在15%-2%之间,传统分红险的预定利率25%,年金险预定利率35%,个别保险公司在某一时段销售了部分4025%的产品,体量不大,且都已经不再销售。总体来看,上市险企整体负债成本不高于3%。

谈完负债再看投资。

市场对平安等保险公司的投资诟病较多,客观地说平安历年来的投资表现中规中矩。保险资金的资金性质决定了投资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投资对象等。保险公司向客户承诺了预定利率或保底利率,保险客户基本不承担投资风险,但要求投资收益必须兑现。这样的资金来源造就了保险投资资产的风险厌恶特征,投资风格保守,投资方向以固收类的债券债权为主,以权益类投资为辅。保险的资金性质决定了保险投资必须要确保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在负债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越高越稳定,股东回报越高越稳定。

保险公司的投资资产具体投向哪里了呢?

按持有意图进行分类,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资产、贷款类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按投资对象进行分类,可分为债权型金融资产、股权型金融资产、定期存款、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物业等其他投资。

我们选取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2019年年报作为案例,分析各类型投资资产的占比。

中国平安:债权型金融资产701%股权型金融资产14%

定期存款66%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0%

长期股权投资38%投资性物业及其他25%

总投资资产3208836亿,总投资收益率69%。

新华保险:债权型金融资产656%股权型金融资产187%

定期存款76%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

长期股权投资06%其他投资61%

总投资资产839447亿,总投资收益率49%。

从平安和新华的投资构成我们可以看到,债权资产和股权资产构成了保险公司投资资产的基本盘,债权和股权资产平安占比841%,新华占比843%。对于股权型金融资产投资,虽然监管要求的上限是30%,但上市保险公司大多都控制在了20%以内,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交易制度的完善,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用一个公式总结,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等于“股的股利+债的利息+投资资产买卖价差-资产减值”,其核心就是债的利息、股的股利以及股和债的买卖价差,因此,理解保险资产投资收益率的高低的关键在于理解债市和股市的变化规律。

股市的走势受政治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对于债券类资产,保险公司主要是持有至到期,到期实际收益率的高低取决于发行时的市场利率水平即债券的票面利率,媒体和市场炒作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短期波动对保险公司的实际收益率影响要比行业外人士预计的小得多。利率下行对新增保单未来的投资收益率影响更大,这部分保险公司会同步传递到负债端,即降低预定利率,降低负债成本。

存量保单都相应匹配了对应的资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抗利率下行的风险。但由于保险负债的久期较长,对应的资产久期较短,负债与资产之间往往存在久期缺口,这是保险公司投资的主要压力。保险公司要做的是,尽可能使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等方面匹配。理论上讲,如果资产和负债完全匹配,到期负债由预先安排好的到期资产来支付,就不会有任何利率风险。

但现实是,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久期普遍低于长期寿险的负债久期。从资产久期来看,平安约8年、国寿6-7年、太保6-7年、新华5-6年;从负债久期来看,平安约14-15年、国寿11-12年、太保15-16年、新华11-12年;则久期缺口分别为平安6-7年、国寿5-6年、太保10-11年、新华6-7年左右。其中,国寿负债久期较短,因此同等资产久期下,久期缺口较小。太保资产久期与同业类似,但负债久期较长,导致资产负债久期缺口较大,也因此决定了其固收资产占比高于同业。固收类资产占比分别为平安75%、国寿76%、太保83%、新华76%。(数据来自方正证券,不同报告期数据会有变动)

而资产与负债的久期缺口需要保险公司通过投资进行平滑。对于投资收益的预期,考虑到长端利率以及权益市场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保持震荡,在中性情况下,我们假设债券收益率28%、非标收益率55%、股票+股基收益率5%,则上市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依然可达5%,仍高于目前负债资金成本(不足3%),从而获得利差益。在极度悲观假设下,协议存款和债券收益率长期为28%、非标收益率长期为55%,只要股票收益率-2%以上,险企长期综合投资收益率便可维持高于负债资金成本(也即3%)以上,潜在利差损风险不大,无需过分担忧。

对于市场比较担心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根据海通证券的分析,基于未来中国GDP增速预测,未来十五年10年期国债利率均值或可维持在318%左右。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可以保持在十年期国债收益高出2个点左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主流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大概在3%以内,投资收益可以做到接近5%,利差风险无需过度担忧;

2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对保险公司总体不利,但整体风险可控,且中国经济不具备长期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基础。

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相对复杂。那么,如何评价一家保险公司是否优秀呢?保险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简言之,就是寿险公司的三个子公司销售公司、营运公司、投资公司都要强。负债端保单成本够低,运营端效率要高,资产端投资收益优秀。从而实现死差、费差、利差三差收益最大化。

以龙头公司中国平安为例,强大的品牌价值让平安获取保单的成本更低, 科技 赋能让运营效率遥遥领先同业,专业的投资团队确保投资收益长期稳健高于投资假设。

第三部分:如何给保险公司估值

给公司准确估值是困难的,给保险公司估值则尤其困难。

传统的公司估值方法主要包括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

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是评估保险公司价值的两个基准指标。

由于保险业务的特殊性,市场普遍用内含价值对保险公司进行估值,内含价值反映了截止评估日的、包含所有未到期保单未来利润的价值,符合寿险业特有的长期业务的特点。

内含价值=经调整的净资产价值+扣除要求资本成本后的有效业务价值。其中有效业务价值是指目前所有保单在未来所能形成利润用一定贴现率贴现到现在的总和。内含价值实际就是保险公司的清算价值。

新业务价值,是指某一报告期所有新保单在签单时的归属于股东的价值之和,是保单未来利润的现值。

我们以新华保险为例,对其进行估值分析。

1绝对估值法

寿险公司价值=内含价值+未来各期一年新业务价值现值之和

新华保险2019年报告期内,内含价值2025亿,一年新业务价值97亿。假定新华保险未来永续经营,未来每年的新业务价值保持零增长,均为97亿,风险折现率按115%,则用绝对估值法,新华保险的估值为:

新华保险估值=内含价值+未来各期一年新业务价值现值之和

=2025+97/115%=2025+843=2868亿。

而目前新华保险在A股市值是1421亿,按港股结算总市值只有856亿。

2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是采用股价与内含价值的比率(P/EV)进行估值。

P/EV=每股价格/每股内含价值

我们按2020年6月10日新华保险港股收盘价2745以及当日的汇率记算:

新华保险的估值P/EV=2745/7182=038(当日股价对应股息率63%)

显然,从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来看,新华保险都严重低估。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港股市场除了中国平安PEV11之外,中国太平PEV028,中国人寿PEV041,中国太保046,普遍估值较低。

第四部分:保险业当前问题与未来展望

当前保险业在负债端和资产端承受双重压力,行业正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一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过去行之有效的人海战术模式已经终结,保费的驱动因素将从过去的人力驱动转换为人力和产能双驱动,而产能驱动将是重点提升的方向。寿险代理人的平均人均收入长期停滞不前,约为4000元左右,从而造成增员难、留存难。通过产能提升进而拉动销售队伍的收入增长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保险公司必须转变增员模式,严格管控、高质量增员。近期银保监会连发两个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招聘选材流程,强化代理人管理,加强培训强度(每人每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0小时),以实现“提素质、促转变、树形象”的目标。未来人力增长将趋缓,各保险公司必须在产能提升上做文章。

二是资产端利率下行的风险。由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久期的不匹配,利率下行对利差形成较大压力。就利源而言,上市险企利差占比高达70%,因此利率风险是价值和利润增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当前市场对利差风险反应过度,极度悲观预期下估值已被压到 历史 最低位。目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企稳回升,股市的预期也在回升,预计保险公司年度可以取得5%左右的收益,利差风险无需过于担心。市场拿中国保险业面临的问题和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来比,可比性不大。日本保险业在当时销售了大量预定利率6%的产品,但1991年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股市和房市崩盘,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高位的82%一直跌到18%,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平均不到3%,从而造成了保险公司严重的利差损。日本发生危机的九十年代,日经指数从39000点一路下跌到8000点,跌幅达到80%,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当时日本人均GDP已达28717美元,保险深度达到了96%。反观中国 社会 经济和保险业发展的阶段,和同期日本不在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没有可比性。而中国银保监会在控制保险公司利差风险上,监管力度大,有效管控了风险。

三是负债端产品结构以及业务增长的压力。

利率下行资产端的压力必然传导到负债端,产品预定利率将调低,同时要求各保险公司更加坚定地聚焦保障型产品。

今年受疫情及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疫情结束后保险需求复苏,保险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宗需求商品,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老百姓的收入吃紧,这为产品销售带来了压力。

今年部分险企新业务价值可能出现负增长。

展望未来,保险业正处在变革的关口。传统寿险经营主要是简单的“价差模式”,以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为核心的新技术将会深刻影响人类 社会 ,也必将会驱动保险业被动变革。传统保险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产品导向,忽视客户感受,客户体验较差。而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加持下,以 科技 赋能和服务创新,倒逼保险业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以及人文关怀。大数据为保险的精准定价提供了可能,而客户服务将成为竞争的核心。用王和博士的话说,未来保险业将从一个“更制度”的平台,走向一个“更技术”的平台。

新形势下,在互联网和 科技 领域布局较深的金融企业将会占得相对竞争优势。中国平安无疑走在了所有金融公司的前面。平安在以“ 科技 赋能金融, 科技 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战略指引下,构建了金融服务、房产服务、 汽车 服务、医疗 健康 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建立各种生活场景,获取客户流量,客户交互转化,从而产生价值。 科技 赋能下的生态圈搭建最终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目标。从过去的直接卖产品转向服务提供者,先让客户感受平安的各种服务,形成流量,再对平安的生态圈产生黏性和认同感,最后销售产品变现。客户很难跑出这个圈,这形成了平安区别于同业的强大竞争壁垒。

除了应用 科技 ,在基础 科技 方面,平安成立了8大研究院,包括人工智能研究院、金融 科技 研究院、医疗 科技 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区块链研究院、云计算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8大研究院,60个相关实验室,10万名IT 科技 人员, 科技 布局令人叹为观止。下个十年,平安 科技 的利润要达到集团总利润的一半。

第五部分:总结

价值投资的理论并不复杂,但知易行难。

巴菲特说,投资只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知道如何对企业进行估值,第二是正确对待市场波动。

对保险公司的估值很难做到100%精准,因为估值的基础建立在各种精算假设之下,保险业的经营又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目前的内含价值估值法已经包含了对未来盈利的保守假设。内含价值是保险公司的破产清算价值,而现在的估值是在清算价值基础上再打三折四折出售,包含了对未来预期的极度悲观。从 历史 看,优秀保险公司的合理估值可以给到15-2倍,普通保险公司正常估值10-15倍。保险公司股价存在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

危机杀杠杆,地产金融首当其冲。今年受全球疫情影响,资金选择第一时间逃离地产和银行保险类股票,机构很多是被动卖出,股价形成踩踏式下跌。个人投资者最大的优势是钱是自己的,完全不必要选择被动卖出。忽视波动,长期持有,方能成为赢家。

市场往往会悲观过头,也总是会乐观过头,人性亘古不变。我们需要在大众普遍悲观时保有一些乐观,在大众普遍乐观时保有一些悲观。只要中国经济不崩盘,保险业就没有大风险。如果对中国经济没信心,那什么股票也不要投。

市场短期的噪音和扰动比较多,投资者容易受影响。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上各种专业术语让非专业人士一头雾水,大多数投资者往往会陷入季度报表中的个别指标以及市场短期的噪音而心绪烦乱。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利润可调节空间较大,季度报表不足以做参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保险股定性比定量更重要。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投资是认知的博弈。认知偏差越大,潜在的收益越大。当然背后也潜藏着风险。当前这个时点投资保险股,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潜藏着我们不知道的风险。

巴菲特说,如果市场总是理性的,我只能沿街乞讨。市场经常定错价,这给了价值投资者绝佳的以低价买入好股票的机会。其代价是,要延迟满足,而这个延迟,有时候可能时间很长。

保险行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保险在现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趋势看,保险业在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东京奥运会,美国NBA赛事,欧洲五大足联赛事等多项国内国际大型赛事纷纷宣布停赛或者延期,这些所产生的风险都不是主办方可以轻易承担的。

不过,在赛事取消或者延期的时候,跟进双方协商条款,保险公司可以为其进行赔偿,为这些举办方提供的了保险保障。

据传东京奥运会如果取消,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等保险公司将会支付巨额赔偿高达5亿,从而帮助这些行业起死回生,保险公司的国际化业务可以全球分散风险。

2、保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2020年2月份保险行业保单收入11768亿元,平均每天收入405亿元;平安保险19年净利润高达1643亿,平均每天净利润高达45亿元;排名第10的大家几乎很少听到的中邮人寿19年净利润也有18亿,平均每天净利润493万元。

由此可见,依赖于保单,保险公司都拥有雄厚的资金量。

3、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保体系和商业保险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国家社保体系保障的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但是总有些是国家顾及不到的。

比如说,古代战争之后往往有大量的士兵死亡,无数家庭破碎,国家给这些士兵的家庭发放抚恤金,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很可能会造成国库空虚,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经济建设,严重影响社会发展水平。

即便是当今社会,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发生之后,还是会有很多的人无家可归,得癌症的人没钱治病,即使一些昂贵的药材已纳入医保范围,但是昂贵的手术费和仪器的使用费是拖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都是国家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有商业保险,有保险公司做保障转移风险,可以大大降低投保人的损失。

据统计美国保险行业拥有超过5000家保险公司,涉及方方面面的保险标的,其中财产险及意外险公司超过2600家,健康险公司超过1000家,大大弥补国家层面的不足及经济困难。

但是,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发展不成熟,加上传统的代理销售模式,导致保险在国人心中的印象就是保险就是骗钱的,慢慢改变为保险就是赔偿的,但是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不断完善,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开始更新,保险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保险市场保费规模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保险市场保费规模、保险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保险的投资机会逐渐显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264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