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毅:深化IT架构转型,助力业务创新发展

罗毅:深化IT架构转型,助力业务创新发展,第1张

一、“国资云”或带来新一轮IT建设,一文梳理受益的三大方向!

近期多地国资委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国资云建设,统筹所辖国企的业务云化。如天津市要求国企不再使用第三方云服务,2022年9月30日前全部迁移至国资云平台;四川省国资委4月28日发布四川国资云,面向省内国企提供专属云平台,一期平台采购金额1649万元;重庆8月24日公布国资云二期平台中标金额为1425万元。

1)各地国资委开展“国资云”建设的影响

各地国资委开展国资云建设的驱动力包括两块:

①IT集约化: 过去数年,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强调IT的集约化建设;

②数据安全: 根据第一 财经 ,阿里云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泄露相关数据

基于以上,天风证券认为影响在于三点:

①直接影响:国资云预计规模约百亿,乐观展望或不止于laaS

目前各地国资云均有所动作(浙江、天津、四川、重庆、深圳、苏州和黑龙江等),值得强调的是多个国资云平台采用完全国产化的信创服务器,打造全国产化行业云平台,有望加速信创市场放量。

乐观来看建设范围不仅是laas,亦有望包括部分Saas和云迁移,如天津市。根据测算,预计国资云IaaS层面新增采购规模约74亿元,进一步考虑SaaS层面办公软件的潜在需求,带来的市场机会可达百亿。

②间接影响之一:大厂份额溢出,部分厂商有望受益私有云大盘和份额双升

国资云立足于服务国资系统内部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整合现有的数据中心资源,本质是混合云平台,且以私有云为主。

从数据安全角度,互联网大厂现阶段存在一定不足,如上述提到的阿里云泄露数据事件。故而以安全的名义:

a、私有云大盘提升: 预计IT市场结构有望变化,私有云份额有望呈现更快的提升;

b、私有云份额变化: 部分忏背景厂商如深信服、青云有望享受大厂在私有云份额的溢出。

③间接影响之二:国资云建设大背景在于数据安全,产业密集落地

在国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的背景下,国资云是自上而下保障数据安全的一记重拳。未来围绕国资云,将延伸出数据安全保障和数据要素市场化两大中心战略,数据安全厂商有望从数据安全技术支持、数据安全服务、数据交易三方面深度参与。

3)三大方向有望受益

第一、数据安全重要性再次提升,安全厂商有望受益

《数据安全法》将在9月实施,数据安全重要性不断提升。此次国资云的推出,就属于数据安全的具体保障措施。未来数据安全的具体措施有望不断出台,给安全厂商带来增量。

第二、云厂商格局可能迎来变动,安全性、私有云成为关键词

国资云地方统一采购代替分别采购,预计带来云厂商新的变动和竞争;同时,采购预计将更看重安全、过往信用记录等,而目预计大多数或全部都将是私有云,利好安全性高的私有云厂商。

第三、新一轮信创建设

过去信创的主要内容是IT基础设施,包括芯片、 *** 作系统、中间件等,此次国资云建设的提出说明政府已经将云的重要性进行提升,云以及相关产品的采购将带来新的增量。

此外,国泰君安证券也分析指出,具备国资背景的IDC厂商也潜在受益。

二、异质结电池领域或将大幅拉动铟需求,铟价进入上行周期!

铟属于稀散金属,熔点15661 C,沸点2080 C,具有质软、延展性好、强光投性和导电性等特点。铟的可塑性强,有延展性,可压成极薄的金属片。铟可以与许多金属形成合金,制成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特殊合金、新型功能材料以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等,对应下游是半导体、焊料、整流器、热电偶。

1)铟储量:全球铟资源量估计至少356万吨

截止2017年,根据全球已知的1512处含铟矿床估计,全球铟资源量至少356万吨,其中已经公布资源量数据的101处矿床铟金属资源量合计约76万吨。中国、玻利维亚和俄罗斯是全球铟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以上三国铟矿资源量合计约占全球总量的60%,其中中国占比26%。

2)铟产量:2019年全球原生铟产量760吨,主要分布在中国和韩国

铟的供给包括原生铟和再生铟2部分。

从产能来看: 根据USGS2017年的数据,可统计的企业产能为1400吨,目前中国总产能为887吨(全球占比63%)。

从产量来看: 根据USGS数据全球原生铟产量基本维持在700吨以上,根据SMM数据再生铟产量在1000吨左右。2019年全球原生铟产量为760吨,其中中国产量300吨(全球占比39%);韩国产量为240吨(全球占比31%)。再生铟产量预计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预计2018-2021年再生铟产量分别是1000、1000、900、945吨。

3)铟需求:异质结电池或拉动铟需求快速增长

异质结电池成本不断逼近PERC电池,未来潜力巨大。目前采用MBB技术的异质结电池成本预计在179元/瓦,采用SWCT技术的异质结电池成本预计在169元/瓦,接近PERC电池的166元/瓦。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预计异质结电池的成本不断降低,未来或将实现大规模应用。

4)铟价格:铟价或进入上行周期

从需求来看,如果异质结电池技术一旦成熟,铟的需求大幅提升,预计2020-2021年异质结电池铟需求量为18和45吨,预计2020年-2021年铟总需求量是1540和1709吨;从供给来看,铟主要伴生于锌矿,供给相对刚性,预计2020年-2021年供给分别是1599、1679吨,2021年或出现铟出现供给缺口,短缺30吨,铟价有望迎来上行周期。

三、通达系全部上调派费,快递行业价格回暖确定!

1)通达系快递企业上调派费,落实快递员权益保障,同时行业揽件价格有望同步回暖

三通一达及百世均宣布自9月1日起全网末端派费每票上涨01元,安信证券认为本次派费上涨利好行业发展,其影响有三:

②由于通达系的加盟制架构和结算政策,派费由总部代收代付和调节支付,则派费的上涨有望传导至终端揽件价格,同时行业旺季将至,提价压力较小;

3)快递派费上涨利好行业终端价格,估值回调具备吸引力,继续看好快递龙头。

短期看: 各快递企业上调派费利好行业价格改善,考虑到快递企业在规模效应带动下单票成本仍有改善空间,我们预计2021H2快递企业盈利有望明显改善,而当前时点,我们认为快递板块估值已基本反映前期市场对价格战的悲观预期;

中长期看: 线上渗透率持续提升背景下,快递行业需求增长确定性较强,新兴电商平台崛起后,快递企业客户更加多元化;供给端新入局的加入,我们认为将加速头部企业的分化,同时,在强规模效应+网络效应下,快递行业进入门槛大幅提升,格局稳定后,行业龙头将充分受益份额与盈利提升。

1)悄然上涨的小金属

锰、锆、锑、钼四种小金属年初至今涨幅超过60%;镁、钴涨幅超过30%;钨、钒、锗涨幅超过20%;钛和铟分别上涨19%和12%。

2)锆、锦、钼、镁相关公司股价可能滞涨

有色金属的生产加工成本相对固定,在涨价中,拥有资源的企业可以充分享受涨价带来的利润上升,加工类公司也可以通过存货收益获得超额利润。

按此推断,有色金属利润的增幅应高于产品价格的涨幅,假设市场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股价涨幅理应高于产品价格涨幅。小金属品种中,锆、钼、锑、镁几种小金属的相关公司涨幅等于或低于产品价格涨幅,因此股价或存在滞涨可能。

3)国产锆英砂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锆主要用于陶瓷具有较强的房地产后周期属性,21年有望成为国内房地产的竣工高峰,在需求带动下,国产锆英砂年初至今上涨9133%,氧化锆上涨7419%。锆的潜力应用在于核电锆管,国内核电再次重启可能再次带来海绵锆的需求增长。锆相关公司:东方锆业(年初至8月23日涨幅5789%,下同),三祥新材(35%)。

4)锑价有望继续维持高位

锑的主要下游为阻燃剂,广泛用于塑料制品中,随着全球经济恢复,锑的需求有望继续回升;锑的供应则主要集中于国内,近年来没有新的锑矿出产。供需格局逆转带来锑精矿价格年初至今上涨6984%。锑相关企业:ST华钰(12,7%)。

5)钼价有望继续上涨

钼主要用于普钢添加剂和不锈钢中,国内普钢产量有望继续保持平稳,不锈钢产量有望继续增加;钼精矿价格年初至今上涨6258%。钼靶材广泛应用于屏幕制造中,可能带来高端钼材料的放量。相关企业:金钼股份(324%)。

6)镁价不断上涨

镁主要下游为合金,广泛应用于 汽车 、航空航天、电子制品等领域;年初至今镁价上涨4419%。 汽车 用镁合金正处于放量期,有望成为镁合金未来最重要的需求增长领域。镁相关企业:云海金属(91%)。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已在全球范围内席卷而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成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力量。“互联网+”大背景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成为 社会 变革的驱动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了数字化转型战略。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构建数字化运营体系实现企业级变革,包含对企业IT架构的升级以及管理体系的重塑。

IT架构升级指企业信息系统的升级与优化。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升级一般会经历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三个阶段。电子化为初级阶段,即企业构建单一部门应用的信息系统,将线下事务向线上迁移,运营数据“从无到有”;信息化为稳定过渡阶段,以各部门信息系统集成支撑业务集中化、标准化、规范化,运营数据“从有到通”;数字化为高级阶段,以企业数据驱动业务精准重塑,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台建设等技术支撑,助力企业发掘运营管理、生存发展的最优解决方案,发挥“数据资产”价值。

管理体系重塑指企业经营管理智能化。 构建以“数据贯通与分享”为基础的管理体系,以适宜的IT架构基础为依托,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自动获取并广泛链接,基于数据理解业务实质,洞察价值创造过程,开展业务决策和敏捷行动,驱动业务创新和精益管理,实现管理“蜕变”。

数字化转型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及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手段,以文化先行、组织赋能、人才支撑和机制牵引为助推力量,协助企业克服内外部发展阻力,促进企业管理提升。数字化转型后的企业一般呈现四项典型特征:

企业实现高效管理离不开系统和数据。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通过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信息化”。这些信息系统普遍为套装软件,以流程为中心,根据预先确定的流程处理场景,建立紧耦合的数据模型,规范数据采集、规则控制和业务处理,最终形成信息输出。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企业对高效决策、精益价值、灵活响应的需求,和传统信息系统模块化、流程化的支撑能力间形成了冲突;同时在长期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跨部门系统应用数据标准和口径的不统一导致的信息协同障碍积累严重。

企业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局”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转型正是为了破局和迎战,实现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互动,在数字世界中模拟推演,促进战略落地,优化经营决策。零散、无关联的数据并不能称为资产,为深度释放数据资产价值,重构企业级数据标准是必经之路。企业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需要共建共享,通过梳理数据逻辑、构建数据地图、明确数据标准、打通数据链路、开展数据洞察和数据应用。以企业数据为中心,将功能应用服务化、组件化,支撑灵活变化的业务需求。基于数据融合构建价值网络,共创价值增长空间。

企业级数据地图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级的整合和变革。数据作为转型的驱动能量,若仅服务于部分职能,势必无法发挥其全部的价值,数据需要贯通,数据标准也必须是企业内部通用的。企业应以业务脉络为基础,全方位全面梳理业务逻辑及数据关系,对现有流程、制度、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形成稳定的数据关系内核,引导系统架构优化,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提升数据资产价值,依托数据快速输出,实现管理赋能。

在企业级数据标准重构实践中,可遵循三个步骤,以统一数据标准为起点,逐渐完善前端业务流程改造,从源端产生语义统一、逻辑清晰、高标准高质量的数据,构建坚实的数据资产基础。

01 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形成跨部门“共同语言”

围绕企业业务主线,梳理业务场景,对各类信息和表单元素进行解构和提炼,这是构建企业级数据标准的基础。在统一数据标准的过程中,可以以财务信息为起点,通过单笔财务记录向前追溯对应业务场景;以产品类型和产品生产全过程为经络,明确业务逻辑,对经济业务场景进行元素化解构;从管理对象、交易记录、业务标签三个层面对数据元素进行规范表述,形成清晰的数据关系。

在管理对象层面,对单专业及跨专业管理对象进行唯一识别。 对于单专业管理对象,围绕企业经济事项全场景,统一每个专业视角下最小单元的颗粒度和业务属性描述需求,围绕管理对象能够进行自由组合,支撑多视角融合。对于跨专业管理对象,针对企业组织、客户、资产设备、项目、业务伙伴等,围绕跨专业共用的管理对象和业务属性描述需求,梳理数据信息,建立统一通用的数据标准。

从管理对象层面对数据元素进行精确表述

在交易记录层面,规范交易信息传递过程和路径。 按照业务价值链梳理交易记录规则,规范各类单据的信息字段,建立跨专业共同遵循的流程管理规范,围绕业务交易,固化数据连接关系。例如,建立企业内合同、订单、发票信息的同源联动,建立完整的采集源头,部署清晰的数据录入标准,对各类单据的完整性进行强控。在此基础上,明确业务 *** 作与线上记录规则,对数据源头进行动态更新,实现各类数据信息的规范传递。最终可以精准匹配管理对象,以完整的单据链和信息链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精准的数字重现。

在业务标签层面,建立规范统一的标签体系。 构建业务标签的目的在于统一同类业务属性的跨专业描述方式,实现管理口径的统一。在构建企业业务标签时,可遵循四条原则:

依托清晰完整的数据元素和数据关系,构建企业经营数据地图,实现数据伴随业务活动的实时自动记录,明确业务到价值的转化,可视化展示公司运营过程,精准识别数字化建设需求。

数据标准建立方式示例

02 开展业务流程改造,实现端到端数据贯通

在以企业财务为基础的数字化变革中,对业财链路的梳理贯通是实现数据赋能管理的重要“桥梁”。通过对财务、业务开展数据梳理和流程改造,对从业务源端到财务末端的每一个数据项的产生与流转过程规则进行清晰描述,利用数据间的继承关系再现实际业务发生过程,将各类环节的数据聚合到每一个管理对象。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三方面的内容:

03 丰富数据应用场景,以灵活输出赋能管理

通过数据洞察,构建多场景应用实践,聚焦增量效益,以业务行动实现业务创新和管理变革。以灵活的输出方式,深挖数据的意义和价值,在数据的积累和验证过程中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场景的业务实践。以价值信号驱动管理行为变革,从效率、效益、创新和共赢四个方面引导价值创造。

对企业运营进行精准刻画,根据不同场景信息需求对数据进行灵活加工。以多频道报表及应用场景为媒介,对各类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提供量化评价,智能优化信息输出,服务于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围绕企业业务发展、资产管理、客户服务、组织激励等管理领域,通过价值数据和业务数据的聚合分析,为公司管理层以及各业部门提供高效透明的数据服务,实现从业务动因入手,推动精准评价、精准投资、精准激励,提升对企业经营的敏锐洞察和高效决策能力。

构建应用场景一般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1 明确场景需求: 确定应用场景需要服务的部门和人员,明确业务需求及场景应用预期成效;

2 设定应用主题: 明确应用场景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识别应用场景用于建设或服务的重点、要点;

3 澄清数据源: 梳理应用场景中涉及的业务流程,澄清场景所需数据类别、计算方式、数据源系统及相应的业务逻辑关系;

4 确定输出方式: 明确应用场景成果的线上或线下输出及展示形式,制定场景未来的实施规范及迭代规则;

5 建立数据服务: 根据应用场景要求梳理数据链路信息,通过平台或系统调用并分析相关数据,建立场景服务能力。

在数据标准重构的过程中,企业能够实现“三项转化”。一是由“数据”到“信息”的转化,解码数据背后的管理信息,形成更完整的现状描述;二是由“信息”到“洞见”的转化,挖掘信息背后的提升价值,开展更科学的预测分析;三是由“洞见”到“行动”的转化,以数据价值赋能决策,为企业提供更智能的决策建议,助力业务管理提升。

深入洞察数据实现的“三项转化”,使企业能够有效应对数据获取、数据融合、数据赋能面临的困境,实现由“业务各说各话”到“统一数据语言”、由“数据拼凑汇集”到“数据高度融合”、由“管理业务数据”到“数据赋能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01 深化数字包容,打造文化认同

无论何时,任何企业的变革转型都需要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唯有组织上下对变革理念都采取包容接受的态度,将数字化的理念深刻融入企业发展的文化血液中,方能由“被动”化为“主动”,以内生动力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进行深入部署,制定适宜且明确的战略、顶层设计和路线图,在各层级单位、业务部门、员工间宣贯普及,增强企业人员在数字化建设中的参与感,加强对转型实效的体验,并引导人才团队打造数字化技能突破口。

02 规范数据管理,强健数据信息

部分企业存在诸如数字线上化程度较低、数据源质量不高、 历史 数据离线化碎片化、数据库管理范性较差等情况,这些问题成为数据获取和管理方面的瓶颈,限制了企业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数据应用。对于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可建立数据统一管理机构,强健数据基础,规范数据标准,全面开展 历史 数据规范治理,减少对基础数据和绩效指标的人为干预,保障数字化转型的顺利实施。

03 促进业务融合,立足全局视角

部分组织结构较为庞大复杂的企业可能存在诸如部门间沟通协调较为困难、数据共享流程复杂、内容局限、数字化与业务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企业需要将“加强业务间融合协作”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推进组织内部的横向和纵向贯通,打破专业间的壁垒,构建融合、共享、协同、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业务融合削弱企业内外部资源流动的阻力,对内打破专业壁垒,对外拓展事业边界,形成全局、全行业视角。

04 加强数字应用,布局 敏态 运营

在传统生产要素价值创造增长模式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知识和数据要素的巨大发展潜力,并拓展价值创造维度成为了管理提升的突破口。企业可以考虑建立深入、立体、完善的数据管理应用体系,不断迭代提升数据计算分析方法,深挖拓展各类场景应用,促进质效改善及管理提升。并逐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终将数据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延伸到整条价值链、产业链,助力企业数字生态网络的核心能力赋用。

05 深化人才管理,锻造专业队伍

目前,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才瓶颈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企业中具备大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专业技能的人才较少,且来源渠道不足。针对这一现状,企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培训和人才战略,积极引进数字化人才,深化企业员工干部队伍能力重塑,强化重点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优化员工队伍人才结构。除关注内部人才培养之外,企业也可以引入外部专业服务力量,快速学习、应用行业领先的观念技术和管理实践,内外兼修,共同锻造一支有能力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队伍。

数字化转型将是未来5-10年间重要的管理变革方向,对企业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数字驱动革新为企业克服自身内部发展阻力并促进管理提升提供契机;另一方面,转型并不能一蹴而就,其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企业在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在持续深入打造数字化的进程中,如何 探索 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路径,如何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聚合,如何满足数字化管理对组织内员工水平、技术能力和运营能力提升的诉求,都需要不断 探索 实践。“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转型浪潮中,企业对于变革的信念、坚持与飞速进步的技术必将迸发出蓬勃的活力,走出独到而创新的数字化之路。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工商银行通过实施“1031”工程、信息化银行建设等工作,打造了同业领先的第四代核心银行系统,确立了信息 科技 领先优势。随着银行进入40时代,金融 科技 推动银行从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方面打破传统、变更生产经营模式,顺势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时代特征,银行不断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提升服务体验和效率,同时对企业级架构建设和信息系统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为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满足业务创新转型发展要求,工商银行于2015年启动IT架构转型工作。充分利用分布式、云计算等新技术,基于开放平台与主机有机结合的基础架构,构建面向未来业务发展,以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成本可控、安全稳定、便捷研发为特征的全新技术体系。在技术变革的外部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内生需求互相作用下,工商银行于2017年启动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工程,围绕“客户服务智慧普惠、金融生态开放互联、业务运营共享联动、创新研发高效灵活、业务 科技 融合共建”的智慧银行建设目标,通过整合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强化产品创新顶层设计与跨产品线整合,将业务架构由内部企业级延展至跨界生态,在业务架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IT架构转型,持续优化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安全架构,建立金融与 科技 高度融合的全新生态体系。

1构建服务化、松耦合应用架构。 同步ECOS工程建设,工商银行引入了业界领先的持续价值提升方法论,通过分析全行发展战略、业务发展前瞻性规划和业务现状问题,体系化地开展业务领域顶层设计,从流程、产品、实体等三个维度开展业务建模,整合构建覆盖63个业务领域、100多个业务组件、近4000个任务组件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并指导推动IT系统建设。通过从业务领域、业务组件、业务对象到IT应用、IT服务、数据对象的对接落地,围绕业务对象,以数据为中心聚合服务,形成了覆盖业务产品服务、业务和数据基础服务、技术基础服务的企业级服务体系,打造了分层解耦的应用架构。建立组件化研发机制,实现业务模型的高效传导,促进统一架构语境下从业务到IT的一致性承接。在支付结算、xyk等热点领域完成组件化落地, 提炼 了19000余个IT服务,日交易量逾40亿笔,提升了产品研发的市场响应速度。

2打造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系统。 依托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开放平台技术,逐步从传统的以主机为核心的应用布局向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布局转型,初步建成具备承接主机业务下移能力的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在国内大型银行中,率先实现银行核心业务的完整闭环处理,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有超过90%的应用部署在开放平台。在中资银行中,率先使用自主研发的开放平台境外核心业务系统,已在欧洲、亚太区域新设机构实际投产运营。随着双核心建设不断深化,工商银行在业务量快速增长态势下,整体保持主机资源零增长,2015~2020年累计实现主机资源压降65000MIPS以上。

3形成双轮驱动的开放金融生态。 工商银行建设以“嵌入场景、输出金融”为特征的API开放平台,与以“绿色部署、敏捷上线”为特征的金融生态云,组合形成全行互联网金融场景建设“双轮驱动”的体系化品牌。目前已对外开放9大类1800多项API服务,为8800多家合作方提供服务,成为银行同业中“合作伙伴最多、服务最全面”的开放平台。已推出教育云、物业云等17款金融生态云产品,累计推广G/B端客户超过3万个,C端客户929万。

1打造多模式、高性能数据交换体系。 工商银行综合运用流数据处理、数据复制、文件共享等技术,打造了多模式、高性能的企业级数据交换平台,面向全行提供实时、准实时、分钟级、小时级等多种时效的企业级数据交换服务,并在余额变动实时提醒、实时交易反欺诈、准实时存贷款偏离度计算等应用场景取得良好成效。

2率先建成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服务云。 同业率先完成传统封闭式架构(TD、Extradata)向开放分布式架构(Hadoop、MPPDB)转型,建成金融行业集群规模最大、技术生态最全、供给能力最强的大数据服务云体系,软硬件投入仅为原有产品投入的30%。全数据整合后容量超过93PB,为171个总行应用、22个业务部门和52家境内外分行及子公司提供了高效、便捷、丰富的高质量数据服务。

3着力打造企业级数据中台。 按照ECOS工程总体布局,以共享、复用、创新为目标,通过数据资产沉淀、数据服务化、数据资产运营、数据产品输出等措施,打造高效、智慧、开放、共享的标准化数据服务。面向全行1万余名数据分析师提供一站式、全链路线上BI分析能力,支撑全面风险管理、xyk风控、智慧大脑等重点场景建设,加快推进客服、运营、产品和风控等领域的智慧赋能,提升各专业数据应用创新能力。

1打造一系列企业级新技术应用平台。 工商银行依托金融 科技 研究院体系化布局新技术,建成了云计算、分布式、API平台、大数据、流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移动互联网十大技术平台,是工商银行技术领先优势的集中体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平台集成业界主流机器学习算法,提供便捷高效、全流程建模、自学习的AI全栈平台,赋能数据智能化应用,构建工行智慧大脑。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智能感知万物,获取海量物联数据,扩展银行金融服务边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安全可靠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平台在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七大业务领域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区块链应用生态,机构用户超千家,个人用户超100万,拥有近百项专利,荣获多项业界大奖。生物识别平台提供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管理、安全管控、服务调度等功能,具备多生物特征统一管控、统一服务的能力。

2建成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云计算、分布式技术体系。 云计算平台具有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智能运维等特点,从传统手工为主的虚拟化架构,转变为快速供给、稳定可靠、资源集约、运维智能的新型云计算体系架构。截至2020年8月,工商银行已实现60000+节点、34000+容器的入云规模,具备万级容器集群自动供给能力,同等业务量下服务器虚拟资源利用率平均提升2~3倍,业务高峰期系统扩容时间由几十分钟缩至秒级,2019年荣获人民银行 科技 发展奖一等奖。分布式技术平台涵盖9大类分布式技术组件,在快捷支付、纪念币预约等150余个应用广泛运用,为IT架构从单体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服务化架构转型提供了技术基础。截至2020年8月,日均交易量超过50亿笔,并发支撑能力超过10万笔/秒,重点交易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0ms,有效应对“双十一”秒杀等高频、大并发交易对IT架构稳定性、业务连续性的冲击。

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完善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领域的安全防护,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等金融 科技 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研究完善以数据为中心的安全方法论和保护体系,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融e行”第一批完成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认证备案。围绕ECOS工程建设,建立多因子身份认证体系,发展手机盾、云证书、指纹、人脸、声纹、指静脉、虹膜等多种认证及生物识别技术。建设企业级反欺诈平台,通过终端、账户、行为等多维度展开智能风控,有效拦截欺诈交易,提升开放银行防御和风险处置能力。

在新一轮 科技 革命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 历史 交汇期,工商银行将 科技 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积极创新和引入金融 科技 前沿技术,在全行战略、企业架构的指引下,强化IT与业务的融合。通过金融 科技 赋能经营转型,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新生态,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和灵活性,为广大客户提供高价值服务,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动能源泉。

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主要成就:

A、17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B、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C、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D、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2、影响: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出现。

B、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序明显加快。

C、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且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D、促进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为主要内涵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

E、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F、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1、主要成就:

A、电的广泛使用——显著成就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此后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放映机等电器产品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出现了以内燃机驱动火车、轮船、汽车和飞机。

C、化工技术的发展

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丰富了人类生活。

D、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影响: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

C、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E、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最重要)。

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影响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

7、生产力飞跃

8、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布局的新变化;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比较喜欢第一篇

当迎新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中国人民满怀激动地呼喊著:“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兴奋地在家中来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当我跑到阳台边时,突然,烟花飞上天空,在一瞬间,炸开了,有的像无数颗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有的像金色的大衣,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多美呀!

今天是正月初一,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只见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门前贴著春联,阳台挂著红灯,亲戚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举杯敬酒祝福以后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合家欢乐!路上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向亲朋好友拜年。我们也不例外!妈妈爸爸带着我去奶奶家拜年,一进门,哇!都在呀!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姑姑、姑丈,还有表姐、堂姐,连小妹这个“小不点儿”也来凑热闹呀!大人们坐在沙发上聊天、看电视,我们小孩子一起手拉手来到房间,玩起“藏东西”的游戏。

堂姐镇重其事地说:“我现在宣布游戏规则是:一个人将几样小东西藏起来,其他几个人去找,全部找到的人就来藏东西。”我们经过抓阄,最后决定由堂姐来藏3个可乐瓶盖。堂姐将我们推出房间,于是自个儿藏东西……过了一会儿,堂姐笑盈盈地走出来说:“藏好了,保证你们找不着!”我们蜂拥进去,我想:最容易藏东西的可能是最隐蔽的地方。所以,我认真地将每一个角落都找了一遍,竟然没有,在看看小妹,钻到床底下, 撅在外面,小手在里面摸索著,没有,她刚想站起来,“啊呀!”只听小妹叫了一声,就“呜呜呜”地哭了,原来她在床底下站起来时撞到了床边。于是,她暂时停止游戏。啊!少了一个对手,不过表姐也不好对付,只见她在衣柜里将每一件衣服都翻了一遍,哇!还好没有!可到底在哪呢?我扫视著四周,这时,我发现窗帘后面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我拉开窗帘,呀!是可乐瓶盖!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表姐见了,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但是她速度加快了,那里找找这里找找。我急忙接着观察,在床底下小妹够不著的地方,我又发现了一个可乐瓶盖,我的心更加兴奋了起来,后来我又在一本书下找到了最后一个瓶盖。“呼!真是费了我不少工夫!”我叹了口气说,堂姐、表姐和小妹都为我高兴。堂姐说:“你的观察力真不错!”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

春节有很多让人高兴的事情。最让我高兴的就是我和弟弟去楼下放鞭炮。

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吃完团圆饭,我和弟弟像飞一样地跑了下去,到了小花园中,我就琢磨著怎样更好玩。终于,我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弟弟用一根铁棒将土挖开,然后,我将一个点燃的“地雷”扔了进去,弟弟快速地把土埋上。然后,我们就躲到一棵大树后面,等我们还未完侍藏好,只听见后面“嘭!”的一声巨响,我和弟弟身上都有是泥,我们先是吓得一怔,然后被彼此的模样乐地“哈哈”大笑。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一直到我们手中的炮放完,而我们也变成“泥娃娃”了,才停下来。接着,我们又放了冲天炮,老鼠炮……。我们最喜欢的是老鼠炮,它飞出去的时候还“吱吱”地发出声响。就像是在说:“我要上天!我要上天罗!”可爱又淘气。

在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之际,黑暗的天空中开始到处燃放起了烟火,看那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色中像一朵朵鲜花竞相绽放,我和弟弟都兴奋得在那里大喊大叫了起来……

春节,是孩子们玩的日子,还是大人们访亲探友的日子。妈妈带着我走东家、窜西家,与亲朋好友渡过了不少美好的时光。

春节,多么令人难忘啊!

初三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比大幅增加

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并使劳动日益单一化

③引起了手工工场工业向工厂工业的转变

④开创了制造大机器的时代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络,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著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⑥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对西方社会结构的影响

1、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

3、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促进近代城市的兴起,城市程序加快,人口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工业社会时代的平民更加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历史: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2、发名者多为一线工人,科技投入少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技术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展开,其影响迅速波及世界各地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3、它使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演变为垄断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确立。

4、以电力、电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电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能源,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随着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体系最终确立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而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则导致列强争夺矛盾加剧,最终爆发一战。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络,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路。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义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装置。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资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络进一步加强。

(3)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4)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发展趋势

3D印表机、人工智慧、工业机器人等现代装备和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正带领工业社会步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像历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亦将导致产业竞争优势基础的重构和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刻变革。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的强烈预期,将这场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有关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的大讨论推向了 。

(1)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一,必须明确《经济学人》杂志所指的三次工业革命是以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划分依据的,既包含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生产力飞跃,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改变,两者缺一不可。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曾有过诸多不同的提法,但通常是按照重大技术正规化的转变为划分依据的。例如,先后有过将资讯科技革命、基础能源转向新兴能源等作为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准。但《经济学人》杂志对三次工业革命的划分依据是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制造业的“机械化”及其催生的“工厂制”,彻底涤荡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20世纪初制造业的“自动化”及其创造的“福特制”,流水生产线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制造业的基本生产组织方式,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程度和产量“双高”。而人类正在迎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从自动化迈向“数字化”,以此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基本特征。因此,要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需要理解“大规模定制”和制造业的“数字化”。

第二,“大规模定制”与通常意义上的“大规模生产”、“定制化”之间既有联络又有区别。“大规模定制”的经济学含义是指产品的种类大幅增加,用于满足消费者更为广泛的个性化需求,这就使得使用者的创新、创意在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过去由供给方主导的产业创新将被弱化,企业依靠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受到挑战。“大规模定制”与“大规模生产”的共同点在于产品在某一方面具有大规模特点,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大规模”是指产品的种类大幅增加,异质性程度更高,而后者的“大规模”是指同质产品的产量大;“大规模定制”和“定制化”的共同点在于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更为突出,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个性需求的范围更大、层次更广,而后者则主要是指满足区域性的、高阶的需求。可见,“大规模定制”既有“定制化”的内涵,同时又有“大规模生产”的外延。

第三,制造业的“数字化”依赖于一个复杂的“技术簇群”的支撑。“大规模定制”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技术的协同进步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能够灵活、快速、低成本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一是快速成型技术。主要是指3D列印装置通过逐层新增工艺“列印”出实物产品,一次成型而不再需要像传统制造工艺那样先制造零部件再拼接组装,因此在产品效能、制造成本和加工时间等方面同时满足生产的经济性和灵活性,不再需要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能够低成本地实现产品的多样性。随着快速成型装置和配套的列印“耗材”逐步成熟,价格下降,普通家庭使用者自主拥有“桌面工厂”(desk factory)的可能性较大。二是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技术使得材料的强度、质量、效能和耐用性均优于传统材料,例如碳纤维材料、通过奈米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改性的材料等,能有效提高产品效能,且更易于加工。三是工业机器人技术。该项技术的突破将取代目前大量依赖于工人完成的重复性的和枯燥的工作,尤其是工厂一线诸多生产任务将由更具效率和智慧的工业机器人完成。四是基于网路的服务。这项技术使得个人能够通过线上交流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筛选和完善,有效降低行业的进入门槛,提高了制造业各主体间的沟通效率,“社会制造”(social manufacturing)这一新型产业组织逐渐形成。以上一系列技术的组合将使得制造业走向“数字化”,传统生产方式下不经济的“大规模定制”将变得可行,从而对传统生产方式形成巨大冲击。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球分工体系和我国产业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生产方式的“钜变”,当前脱胎于制造业“自动化”和“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国际分工体系将可能被扬弃,取而代之的新国际分工可能更有助于发达国家重拾制造业竞争力。

第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其一,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来源不再是同质产品的低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中国家通过低要素成本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的既有比较优势将可能丧失。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低要素成本优势不能在未来“大规模定制”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将失去生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其二,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的新型装备是实现终端产品“大规模定制”的基础,拥有新型制造装备技术和生产能力至关重要。然而,这些新型制造装备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更符合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比较优势,而且强化了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导致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世界产业体系将被进一步固化。

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二三产业关系。其一,从二、三产业关系来看,由于制造业的生产制造主要由高效率、高智慧的新型装备完成,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 业将成为制造业的主要业态,制造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将是研发、设计、IT、物流和市场营销等,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及时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更为深度的融合,包括空间上更为集中,以及二、三产业的界线模糊化。其二,从就业结构上讲,一方面,由于生产环节大量使用新型装备替代劳动力,使得制造业环节的劳动力需求绝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服务业活动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制造业的主要就业群体将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援的专业人士,这就使得二、三产业的相对就业结构朝着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方面发展。在这样的产业发展趋势下,低技能的生产工人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下降,高技能的专业服务提供者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这对各国的教育、人才培育和就业结构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随着国家间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也必将随之改变。其一,当发达国家重新获得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重新回流至发达国家,制造业重心向发达国家偏移。其二,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资本和市场等先发优势,将更有可能成为新型装备、新材料的主要提供商。在此趋势下,发达国家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主要新型装备产品和新材料的主要生产国和控制国,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其三,由于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度更高,发达国家在高阶服务业领域内的领先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生产关系、从而分配方式的革新。其一,生产制造环节低附加值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改变。当前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低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产业转移至低要素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完成简单、重复性的生产任务,进入门槛较低。这一模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将难以为继。生产制造环节由更多、更高效、更智慧的资本品和装备产品参与,不仅完成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还完成更为灵活、更为精密的任务,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更高,这也是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强化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而由于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技能人员组成,所提供服务的价值更高、行业的进入门槛更高、从业人员谈判能力更高等各种因素,使得服务业在整个价值链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更大。因此,随着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相关专业服务业向发达国家进一步集中,发达国家更有可能享受国家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构红利”。

综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收益分配机制等环节全方位地促进发达国家从中获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积累的技术能力,逐渐确立了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是在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中国产业不仅可能面临既有比较优势丧失之忧,而且因产业竞争力弱而难以占据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旧疾”也有进一步恶化之虞。

请归纳和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产生影响的概括:

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发展到 机器大生产。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 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 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自然科学 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产生的 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 应用于工业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

再适当的摘抄材料,比如说,火车运用于 拉货,九十吨的货物,相比起过去,大大 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1、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 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 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 地位;

2、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 化的程序;

3、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 产主义的诞生;

4、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 界各地,猛烈冲击著旧思想和旧制度,推 动了世界工业化的程序;

5、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 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 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6、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 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 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 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阶段;

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 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 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

1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2比较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改变了工厂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美国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义大利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主要是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两国领先,主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使世界分裂成两个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3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

4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程序。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科学技术成就循序运用到生产中,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进一步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

2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生活,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加强了世界联络,带来了环境污染。

4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如同原始时代火的使用、农业时代铁器的使用和工业时代蒸汽机、电的使用一样,互联网自 1969 年诞生以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进入了充满生机、活力迸发的信息时代。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国家主权的新疆域、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新渠道、文化繁荣的新平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治理的新载体、国际合作的新纽带,全面融入并深刻改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1 世界互联网发展的 50 年,是驱动经济发展、催生产业变革的 50 年。

      互联网创造了新的需求和供给,加速了生产、就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重构,推动了经济发展模式和人类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提升了信息共享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带来生产力的极大跃升和生产关系的深刻调整。特别是在全球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数据如同石油、电力一样成为战略性基础资源,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抓住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机遇,创造了 10 多年的经济繁荣。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紧随其后,大力推进数字化变革,取得了巨大成效。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中的后发性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全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积极加快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不断深化拓展数字经济合作,推进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华为公司发布的全球联接指数(GCI)2018 报告认为,过去 15 年数字经济的增速是全球 GDP 增速的 25 倍,到 2025 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预计将达 23万亿美元。

2 世界互联网发展的 50 年,是引领科技创新、实现跨界融通的 50 年。

        互联网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引领着世界先进科技的发展方向。50 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速兴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基础性技术和前沿热点技术加快迭代演进,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量子信息等先进技术迸发创新活力,5G带动大数据、边缘计算、虚拟现实等快速进步,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加快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显示,过去 20年,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 30 的企业中,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企业占 80%。互联网与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各种技术交叉融合,各类创新不断涌现,特别是以类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处理技术推动深度学习、无人驾驶和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未来可能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世界各国都深刻认识到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努力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3 世界互联网发展的 50 年,是颠覆传播方式、推动文化繁荣的 50 年。

      互联网基于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日益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要渠道,“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成为现实,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中心化传播方式,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交媒体迅速扩张。《2019 全球数字报告》显示,全球社交媒体活跃用户数已超过 35 亿,全球渗透率达 45%。社交媒体社会动员能力、舆论影响能力的日渐增强,推动信息爆炸式增长、裂变式传播。思想、文化、信息在网络空间以数字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汇集、自由流动,有效促进了文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保护和展现人类文明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空间,优质文化产品的数字-176-专题讲稿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推动了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广泛弘扬,充分反映了世界多种文明并存、多样文化交融的生动景象。

4 世界互联网发展的 50 年,是推进普惠发展、改善民众生活的 50 年。

      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近 45 亿,越来越多的人搭乘互联网发展的快车,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掌握信息、交流思想、创新创业、丰富生活、改变命运,不断创造和拥抱美好生活的新机遇。互联网建设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泛在化的网络信息接入设施、便捷化的“互联网 +”出行信息服务、全天候的指尖网络零售模式、“一站式”旅游在途体验、数字化网络空间学习环境、普惠化在线医疗服务、智能化在线养老体验等,全面开启了人类智慧生活新时代,极大地促进国家、区域、城乡、人群等的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互联网发展为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助力,在消除贫困、促进健康、提高能源效率、普及基础教育等方面不断带来更加优质便捷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互联网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公平发展的机会,为人们充分参与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更好实现自身价值搭建了良好平台。

5 世界互联网发展的 50 年,是改进社会治理、优化公共服务的 50 年。

      互联网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渠道。移动互联网丰富了公共服务范围,云服务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建设和运维模式,大数据成为支撑政府科学决策、精准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些都推动着政府治理从单向化管理向双向化互动转变、从掌握样本化数据向掌握海量化数据转变,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自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政府首次提出打造“电子政府”计划以来,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得到长足发展,美国致力于推进联邦机构 IT 数字化改造,建立现代数字政府;中国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推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其他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也不断加速,依托互联网的驱动,各国政府决策更加科学、社会治理更加精准、公共服务更加高效,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更加畅通,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更好保障。

6 世界互联网发展的 50 年,是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 50 年。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农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能源,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是数据和人的智慧。土地、能源是有限的,是可以通过战争和掠夺获取的,而数据和人的智慧是无限的,是可以共享、共用、共赢的,而且不是依靠战争和掠夺获取的,这就为人类和平发展增添了新的因素、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交互融合,信息化伴随全球化加快演进,极大促进了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面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国际社会愈发认识到,互联网领域面临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解决,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需要国际社会共同享有,独享独占没有出路,共享共治方赢未来。

      50 年来,围绕网络空间的对话协商更加深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一带一路”等框架下的网络合作不断加深,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多层次数字经济合作广泛开展,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尊重网络主权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球网络空间发展治理进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迈进。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互联网发展速度之快、普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其他科技成果难以比拟的。人类发展互联网的大幕才刚刚开启,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颠覆性变革远未到来。

以上就是关于“国资云”或带来新一轮IT建设,一文梳理受益的三大方向全部的内容,包括:“国资云”或带来新一轮IT建设,一文梳理受益的三大方向、企业级数据标准重构——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罗毅:深化IT架构转型,助力业务创新发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293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