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无论在哪里,有什么职位,做什么工作,如果内心没有足够的动力、期盼与爱的话,一个人是无法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或者说,没有幸福感。
最近读完了《幸福的方法》,对书中一段话非常有感触:"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在运营商工作的我们都经历过从通信业黄金十年带来的"金饭碗"、行业遭遇"高原平台期"的铜饭碗,甚至全社会"人人得而诛之以后快"的"纸饭碗",无论是企业还是身处其中的个人,都在感受着巨大的压力与阻力。
于是,一些人选择了"享乐主义"式生存,日复一日在单位混日子;一些人则选择了"虚无主义"式生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还有一些人选择"忙碌奔波"式生存,开不完的会、做不够的汇报、写不尽的方案,虽终日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正是如此,才有了我上篇文章中写到的"四种人"——那些想走又能走的人最终选择了离开这里,那些想走却不能走的整日抱怨体制,那些不想走也不能走的昏昏度日,剩下那些能走却不想走的痛苦挣扎……
一、运营商正在经历什么?
借用双城记那段经典开场白: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运营商这样天生依靠人口红利、规模红利的传统企业,未来的日子或许并不好走。无论是从媒体的口诛笔伐,还是用户的人人喊打,亦或是员工的纷纷出离,种种迹象都在表明这个行业早已从大象快跑的“神坛”跌落,变得迟钝、缓慢甚至有些狼狈了。
可十年前绝不是这样。三十年前更加不是。
《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的开篇语这样写道:从经济瓶颈到社会先导,从全球末游到用户总量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信业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大跨越!这一切是怎么得来的这本生动再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通信业辉煌历程的著作选择了两个有意义的时间点,1978年跟2008年,前者是中国正式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的关键一年,而后者则是代表了通信业黄金十年的关键一年。
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到中国通信业经历过怎样的辉煌,可以感受到从业者那种由衷的自信与荣耀。时代巨变,昔日巨头创造了比以往更加令人瞩目的经营业绩,却在政治地位以及行业形象上连连败走麦城。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谈论运营商,你想到了什么是财务报表上无比闪耀的光辉业绩,还是面对行业内外竞争暗战的困惑焦虑;是建成一张张4G、4G 网络的骄傲欣喜,还是管道化、低值化、边缘化的郁闷心酸;是对KPI下多少就能完成多少的自信得意,还是对基层不断涌现离职潮的始料未及。
是运营商真的做错了什么吗?可能并不是。
放眼看看这个时代吧!这是一个在和同行不断抗衡,却无奈被OTT抄了后路的时代;一个到处充斥着机会,细看时却满目危机的时代;一个传统大机构失势瓦解,个人自由连接全面崛起的时代……
这是一个唯变不破的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竞争对手变了、游戏规则变了、用户习惯也变了,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切突然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话音、短信这些传统业务正在加速下滑,流量虽然成为新的增长点,却不得不面临着“提速降费”的巨大压力。可以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运营商像是被困的巨兽,想挣扎却又充满无力感,想改变却又害怕不确定,想突破却又找不到突破口……
唯一的方法大概就剩下三个字:豁出去。
二、运营商该怎么办?
对于眼下的运营商来说,出路无非两条,要么精耕存量客户,挖掘更大的价值点;要么开辟新市场,寻找行业的破局地。关于精耕存量市场,已经有太多这方面的文章,这里不再赘述。我想重点谈谈新市场。
1新市场在哪里?
日前,互联网教父、科技商业预言家的凯文·凯利在斯坦福大学进行长达3小时的分享,畅谈他对未来20年重大科技商业潮流的见解。我对其中一个观点很感兴趣,他说不管你现在做什么行业,你做的生意都是数据生意。
数据!
无论是风生水起的移动互联网,还是改变世界的芸芸众生,他们都在通过运营商的网络来获取信息。
2014年三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主题演讲中发表了他的观点——“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IT时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而DT时代,它是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
我们都知道,今年的双11全球狂欢节中,阿里巴巴天猫用时不到12小时就打破了去年创下的571亿元的交易额,最终将记录锁定在912亿,其中无线交易占比71%,全球产生成交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5个。
巨量交易额的背后是什么?是阿里越来越强大的供货和物流系统?还是传统零售业的全面没落?其实都不是的。我以为这背后体现了阿里巴巴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在这样的购物节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商家要备多少货?而这可以通过平台历史销售大数据,预测货品需求,为商户提供库存依据,提升库存效率和有效性。
而在百货商店时代,购物数据只有通过人工才有可能统计完并且不一定准确,但是阿里巴巴会把每个人的历史购物和浏览数据都留在云上。因此,淘宝可不光是一个电商平台,更是顾客的大数据平台。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涂子沛在讲到这个概念的时候举了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案例:请你预测全国哪些地区会有更多的二孩出生?按照传统的数据统计,估计只能依靠人口普查、各地市区县统计部门的层层上报,不但会有偏差而且还会滞后。而在阿里巴巴,只需要统计哪些区域的孕婴用品销量激增就可以了,不但真实而且更加便捷。
运营商也是一样的。你以为运营商只是通信管道的提供者?其实或许还是信息适配的服务商。在过去,我们使用的文件、文件夹、桌面这些东西都是停留在本地的。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最好的备份工具大概是移动硬盘或者是蓝光光盘之类的东西。而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数据就出现在网页上、链接里。现在的云上有标签、有流量、有新闻,还有各种各样我们需要的信息。云、数据化才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要知道,这些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运营商的网络传输的,就和从淘宝上销售的商品信息一样,除了信息本身,它的发送端和接收端或许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于是,将合适的信息主动推送给需要的人,就是运营商能提供的大数据服务了。
2新市场有多大?
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理事长吴基传曾指出:大数据是云计算服务的基础,是构架云平台最基本的要素,没有对海量信息的分析的大数据,就没有为所有信息消费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可能性。
因此在商业界,大数据已经开始成为很多企业的生意。《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这个市场去年规模的10倍,由2014年的767亿元扩大至822881亿元。
2015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这或许意味着,大数据在中国将逐渐步入正轨,进入到顶层设计时代,这无疑将加速经济发展引擎的进一步开发。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呢?以中国移动为例,我们有超过82亿用户,110万4G基站,经营分析系统里有10B以上的数据,我们的10086每分钟都有海量用户的呼叫,实际上所有这些动作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到底有多大,集中以后会是个什么效果?
有人曾经做过测算,一个省公司一天的数据要上百P,这些数据集中在一点传输到中国移动(贵安)大数据中心,需要重建一个中国移动的CMNET,也就是中国移动Internet的骨干网。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运营商拥有采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数据富矿,站在金矿上总比无矿可挖强,这也是我判断运营商或许会在大数据时代“触底反d”的依据之一。
3还有什么不确定因素?
虽说前途可期,但毕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新领域就一定有新的游戏规则,也会有相应的规则适应过程。
在过去的几年中,大数据的概念在产业界引发了无数的争议和讨论,甚至长期出现在Gartner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也称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报告)中。原因非常简单,一项新技术多被谈及概念,虽然在媒体上屡屡曝光,但应用案例寥寥。
因此,大数据越来越被看做是评论界的谈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产业。
在贵阳成立的全球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通过电子系统面向全球提供数据交易服务,计划2020年数据清洗交易量年达1万PB、年总额3万亿。然而,成立至今,这个深孚众望的机构撮合的交易记录也不过3000多笔。“有意愿交易大数据的企业和机构还不多。”交易所工作人员如是说。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关键不确定因素在影响着大数据产业发展。
A技术能力不足。IT作为后端的支撑手段,大量通过外包或采购方式实现,所以在自身软件开发和大数据平台运维、大数据新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方面能力相当有限。
B数据“墙”大量存在。很多数据是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的,经过长时间的“竖井”式运作,已经形成了难以突破的壁垒。以中国移动为例,B域主要是经营分析数据、O域主要是网络运维数据、M域主要是管理信息数据,但这三域的IT系统分别由三个不同的部门负责,整合难度较大,较难形成“1 1>2”的数据融合效果。
C组织架构不匹配。目前看,很少有机构会设置专门的部门去集中各种散落的数据,更别提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和维护了。
D思维观念的滞后。如果说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劣势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补足,那么意识层面的缺失就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育了。
除了以上说的几点,大数据交易的安全性、定价的合理性、客户信息的保密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数据业务的规模和发展空间。
三、运营商玩大数据的心法与身法
运营商究竟该怎么玩儿大数据呢?窃以为先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数据在哪里?二是数据放哪里?三是数据怎么用?
1数据在哪里?
都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分享经济的时代,消费者正在放弃传统的、效率低下的企业,转而投入分享型企业的怀抱,来获取他们想要的产品和服务。Uber让座驾更好地分享,Airbnb让空闲的房屋更好地分享,八戒网让创意和设计更好地分享……现在看,一切可以分享的都是价值数据。
在分享经济的时代,真正分享的是有效的供需关系。因此,在分享经济中,更重要的其实是创建供需场景,建立供需联系。
数据也是相同的道理。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以及遍布各个角落的传感器,正在越来越多地接入到运营商网络。各种交互数据、传感数据正源源不断从各行各业迅速生成。这些数量庞大、种类广泛、迅速产生和更新的大数据,蕴含着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如何能够有效挖掘并体现出数据的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窃以为,关键就在于建立数据使用的场景并搭建数据交易平台。
比如说,城市规划设计院需要对新区进行商业价值评估,可以通过运营商的网格数据分析提供区域人口及经济状况解析;再比如,医疗机构需要在一段时期对药物及医疗设备做储备,可以通过医保报账平台统计该区域的医疗诊断及药物使用情况,预测出该区域可以发生的大规模疾病,从而及时储备相关资源。
重要的是,帮助数据消费者更加迅速有效地找到他们需要的数据,并促成双方交易。
2数据放哪里?
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存放在哪里也是考验大数据产业的要素之一。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有足够的资源去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而在这方面,运营商恰好可以提供服务。
通信行业有个词叫做“电信级服务”,意思是通信服务要具备不间断运行、大容量、高稳定性、可靠性等特点。而要达到这些条件,就需要完备的QoS保障机制,而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的通信机房。
因此可以说,在数据机房方面,通信运营商具有先天的优势。
能否将此作为运营商进入大数据市场的切入点呢?开放、合作就成了这个部分的关键词。前文说过,传统机构中有很多数据与信息孤岛,要想打破不断构筑的“数据墙”,首先是要将他们集中化的存储、管理、运营。因此,运营商的高标准数据中心或许只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要让源自不同领域的数据发生“化合作用”的前提是将这些数据存放在运营商的数据中心。
ICT基础设施有连接和存储的作用,其产生的数据通过不同的终端存储下来,这些数据在应用程序中使用才会有价值。而运营商同时具备连接和存储两项功能。
面向未来,运营商数据中心将成为网络的中心,构建面向业务的敏捷、柔性、绿色的云IT基础架构将使运营商数据中心成为新一代ICT基础设施的驱动中心。
3数据怎么用?
运营商现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端到端的质量保障不足导致用户体验还不够好吗?是受到OTT业务的冲击导致传统业务快速下滑吗?还是业务量收剪刀差不断加大、投资压力日趋吃紧吗?个人认为都不是的。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用户往往满足于现有的业务。这会让我们产生严重的路径依赖,从而也会形成“自满”情绪。
事实上,运营商现在面临着三大重要转变:一是从关注功能向关注最终用户体验转变;二是从提供语音和带宽向提供丰富、开放的ICT融合信息服务转变;三是从基于人口红利的增长向应用创新增长转变。这三个转变带来了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研发模式和科技创新的转变,将驱动电信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数字化运营。
数字化运营,至少有三件事可以做:一是盘点数据资产;二是建立计算能力;三是开放数据平台。按照贵州移动芈大伟总经理的思路,运营商大数据发展路径分为10、20和30三个版本。
大数据10主要针对运营商内部分析,建设重点以数据整合和能力构建为主,为数据价值发掘奠定基础,重点支撑精准营销和精确建网;大数据20主要针对数据价值提升,重点是逐步拓展对内对外数据价值挖掘的能力;大数据30主要针对数据变现,聚焦重点客户和行业,构建数据生态系统,逐步凸显外部收入。
目前,运营商在IT系统和网络系统上积累了很多数据资产(当然如果处置不当也可能会变成数据遗产……),通过SDN和NFV等IT技术重构的通信网络,将会形成全新的d性、智能的网络架构。而网络IT化,就要求建立以云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网络架构,数据中心将成为ICT基础设施的核心,数据中心的布局和规划决定未来网络的架构,也决定了未来的竞争力。
伴随20多年的互联网发展,掌握未来的“联接一代”和“数字元人”已经长成。相比上一代人,他们的沟通、交友、娱乐、消费、工作、学习等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于数字社会和互联网的依赖与生俱来,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新消费行为。
运营商新的业务运营系统不再是简单的支持系统,更不是简单的营销界面在线化,而是连接运营商、客户和合作伙伴,连接网络、应用和内容的价值创造系统和生态链系统。传统的线下营业厅或将大幅减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户可以全在线模式按需、实时定制享受各项服务,运营商通过大数据分析洞察客户和精确营销,提供更加智能的客户服务。
从购买产品走向购买服务,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根本上的变化,商家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从交付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互联网之父劳伦斯·罗伯茨曾讲过:“自网络诞生以来,我们只实现了网速的提高,而在提升网络性能及其他方面毫无进步。”在这方面,运营商正在积极从消费体验出发打造新型的业务运营系统,新系统不再是简单的业支系统和网管系统,更不是简单的营销在线化,而是连接运营商、客户和合作伙伴,连接网络、应用和内容的价值创造系统。
后记
对于运营商来说,传统通信的黄金十年也早已过去,创新增长的白金十年或许才刚开始。站在时代交替的十字路口,我满脑子都只有一个想法——“或许我没有赶上通信业的黄金十年,但我一定不会再错过大数据时代的白金十年”。
2021年7月24日,由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主办、SDNLAB承办的2021中国5G网络创新论坛上,多位嘉宾提到5G专网的发展与应用。SDNLAB对此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
会上,中国电信研究院行业应用研究所赵婧博表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垂直行业面临着IT架构变化、云网融合、云边协同、OT/IT/CT融合等挑战,传统专网方式在覆盖能力、传输能力、连接能力、可靠性、安全性、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无法很好满足行业客户的业务需求。
传统专网模式下,企业从生产、管理、物流到办公需要部署多张独立专网,运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另外由于各种制式的网络来自不同供应商、不同时期,导致后台无法连通、频段存在干扰。
5G专网高度契合数字化转型需求,是OT+IT+CT的全面融合与提升,也将是5G垂直行业应用的第一爆点。
根据3GPP标准定义,5G专网分为独立部署模式(SNPN)和公网集成模式(PNI-NPN),其中公网集成模式又根据与公网共享程度不同分为“与公网部分共享(共享RAN或共享RAN及核心网控制面)”与“与公网端到端共享”。
独立部署模式是国家提供专用的5G频段,用于行业用户自建5G专网。公网集成模式是依靠运营商,利用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技术为企业建设/租赁专网。
网络切片还是专用频谱
分配到专用的5G频谱资源,企业想要独立建网还要拥有基站、核心网等整套网络资产,在建网过程中投资的成本很高,普通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无法承担购买和部署全套5G网络的费用,另外后期还需要一些专业的运维人员来维护网络。
企业自建5G专网
但通过此方式建立的专网隔离好、时延低、安全性高,网络环境更加自主可控,可以不依赖于运营商提供自己所需的服务。
网络切片是利用虚拟化技术,将5G的核心网、无线网分割成多个部分,分别支撑不同业务,保证各个切片网络之间互相隔离,从而保证专网的时延和可靠性。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向运营商定制网络切片服务,无需自建网络基础设施,节省了建设网络的成本,后期运维成本也较低。同时可以定制不同的网络切片,在不同程度上共享专网,不需要分配单独的频谱资源。但利用切片技术其实是属于虚拟专网,尽管在不通切片上,但物理网络、供电、传输系统等还是同一个,在安全性及隔离性上没有自建专网高。
那么5G专网究竟是分配专用频谱还是采用切片技术好比较好?
自建专网对企业实力有着一定的硬性要求,且专用频谱难以获取。公安、军队等对安全性要求高的行业会选择自建专网模式,而传统的一些企业对这方面要求没那么严苛,会选择利用切片技术的公网集成模式。
赵婧博表示,5G专网不光对于行业是一个机会,对于运营商来说同样也是重要的转型契机。针对不同行业的用户,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和业务需求,打造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5G专网,从而让5G最大化的使能千行百业。
三大运营商的5G专网
三大运营商的5G专网业务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
中国移动5G专网包括优享模式、专享模式、尊享模式;中国电信推出5G专网致远模式、比邻模式、如翼模式;中国联通推出5G虚拟专网、5G混合专网、5G独立专网产品。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姜怡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移动基于“优享、专享、尊享”的5G专网产品体系。
#
优享模式
通过QoS、网络切片技术等技术手段实现业务优先保障和业务隔离,满足网络速率、时延、可靠性优先保障的需求,达到业务逻辑隔离、按需灵活配置的效果。该种模式面向大部分广域业务和部分局域业务,如工业园区视频监控、人员及物品跟踪、数据采集类业务等。
#
专享模式
在公共网络基础上提供定制化无线网络(如无线网络增强覆盖),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数据流量卸载、本地业务处理,满足数据不出场、超低时延等业务需求,为客户提供专属网络服务。
#
尊享模式
尊享服务模式通过基站、频率、核心网设备的专建专享,进一步满足超高安全性、超高隔离度、定制化网络的需求,达到专用5G网络、VIP驻场服务的效果,适用于局域场景,如矿区、井下等。
中国移动“果核”产品是基于一体化集成模式,按需集成UPF、5GC、边缘计算、小型SPN、BBU、IMS等能力的5G专网定制化集成解决方案。
在中国移动对外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显示,中国移动上半年全网共签约 900 个省级区域特色项目,拓展 452 个 5G 专网项目,合同金额超千万,DICT 大单 122 笔,带动DICT 增量收入超 60 亿元,政企客户数达到 1553 万家。
中国移动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了5G智慧园区专网,在杭州移动布设的5G网络基础上,XG实验室研发出一套全新的5G专网安全架构体系,大幅提高5G专网的安全性和易用性。
据阿里介绍,达摩院XG实验室通过自研基于5G核心网的EAC(Enterprise Access Controller),创新实现5G鉴权信息与企业认证信息的打通,搭建起一个安全、智能、灵活扩展的5G企业专网。
中国移动还与南方电网展开了合作,针对深圳市南方电网业务中智能分布式配电自动化(智能分布式配网差动保护和配网自动化三遥)、电网应急通信保障及配网计量等4个业务特性,基于5G SA架构和切片技术提供系统性的5G指挥电网解决方案,该案例旨在 探索 面向垂直行业的5G创新业务及需求,验证5G网络及业务的能力,并为5G商用奠定基础。
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研究院陈运清表示,中国电信 5G 专网是“网定制、边智能、云协同、X 随选”融合协同的综合解决方案,“网是基础、云为核心、网随云动、云网一体”,致力于“云改数转”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电信推出三类模式:以“致远、比邻、如翼”三类服务模式为基础服务不同行业客户,实现“云网一体、按需定制”。
#
致远模式
致远模式是面向安全组网型政企客户提供的定制网服务模式。该模式基于中国电信5G 2B专网资源,通过VPDN、QoS、灵活资源调度、DNN定制和切片等技术,为交通、物流、教育、农业、卫健、应急、政法、居民服务、住建、能源、工业等11个行业客户提供端到端差异化保障的网络连接服务,同时可以直通天翼云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行业应用与服务。
典型案例:深圳智慧警务
中国电信联合深圳公安率先 探索 5G专网技术和警务实战系统的应用结合方案,可满足新型警务设备(如无人巡逻车,警务AR,警用无人机)需要大范围移动视频回传;满足支持立体化、快速部署要求,支撑警务快速部署能力;满足警务连接高可靠和安全隔离要求,提供专网隔离,组网安全对接,空口优先保障。
#
比邻模式
比邻模式是面向时延敏感型企业客户提供的定制专网服务模式。该模式基于5G 2B专网资源,通过多频协同、载波聚合、超级上行、边缘节点、QoS增强、无线资源预留、DNN、切片、边缘节点等技术的灵活定制,为企业客户提供一张带宽增强、低时延、数据本地卸载的专有网络,配合MEC、天翼云,最大化发挥边缘计算、云边协同优势,为企业客户的数字化应用赋能。
典型案例:广东美的智慧园区
美的向个性化生产、柔性化制造转型方向明确,但当前业务面临较多问题,中国电信携手美的打造了基于5G+MEC支撑智慧工厂应用场景。
#
如翼模式
如翼模式是面向安全敏感型企业客户提供的定制专网服务模式。该模式基于中国电信5G 2B专网资源,充分利用超级上行、干扰规避、5G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等技术,按需定制专用基站、专用频率和专用园区级UPF等专用网络设备,为客户提供一张隔离的、端到端高性能的专用接入网络。同时可以按需定制MEC与行业应用,对专网提供专属运维支撑服务。
典型案例:青岛国网
中国电信联合华为、青岛国网首次依托边缘计算及5G端到端切片实现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装置负荷量上送及整组传动测试试验,测试结果显示5G通道时延满足毫秒级需求。随着测试的成功落地,国网全国范围内首套5G公网专用模式下的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装置在青岛供电公司投入试运行。
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研究院黄蓉介绍道,中国联通的5G专网分为虚拟专网、混合专网、独立专网三种部署方式。
5G虚拟专网
基于中国联通 5G 公众网络资源,利用端到端 QoS 或切片技术,为客户提供一张时延和带宽有保障的、与中国联通公众网络普通用户数据隔离的虚拟专有网络。适用于广域专网业务,包括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新媒体、高端小区及办公、智能交通(包含自动驾驶)等场景。
#
5G混合专网
以5G数据分流技术为基础,通过无线和控制网元的灵活定制,为行业用户构建一张增强带宽、低时延、数据不出园的基础连接网络。核心网用户面网元UPF为行业用户私有化部署,无线基站、核心网控制面网元根据客户需求灵活部署,为用户提供部分物理独享的5G专用网络。适用于局域开放园区,包括交通物流/港口码头、高端景区、城市安防、工业制造等。
#
5G独立专网
采用专有无线设备和核心网一体化设备,为行业用户端到端构建一张与公网数据完全隔离的独立专网,包括gNB、AMF、SMF、UPF、MEC等5G系统的所有网元功能。适用于局域封闭区域,包括矿井、油田、核电、高精制造、监狱、军队等。
在山西霍州庞庞塔煤矿800米的井下,中国联通搭建了全国第一张井下5G专网,解决了煤矿行业安全生产的问题。
中国联通与湛江钢铁案也展开了合作,业务首先通过基站专用无线通道到达企业的5G核心网,然后路由到了自己的业务服务器,从而实现了企业业务和公网业务的隔离。
湛江钢铁通过投建5G核心网打造了智能化钢铁工厂技术平台,目前已实现了炼钢厂风机在线检测与诊断、焦炉四大车、硅钢移动 *** 控、机器人远程 *** 控、智能头盔远程指导等应用场景的落地。
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5G专网架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三大运营商5G专网的架构基本一致,都可以灵活满足行业客户的差异化诉求。
挑 战
5G专网市场空间巨大,部署的案例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企业能否自建5G专网,最重要的还是频谱的获取,频谱资源有限,并非随需随得。在大多数国家,频谱被视为一种自然资源,其使用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控制,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需求分配资源。GSMA建议监管机构应避免在关键的频段中为垂直市场留出频谱,其认为这种做法将阻碍5G最大使用效率的全面释放,并浪费频谱资源。
2市场上行业项目需求差异性较大,产品标准化不足,针对具体项目,运营商难以快速构建解决方案并快速开通。
3 赵婧博表示5G专网的ToB能力尚不完备,短板需要逐步补齐:5G网络差异化能力不完备;行业和场景化解决方案未产品化;定制化化规建维优营需完善;商业模式需创新。
虽有挑战,但总体来说5G专网发展前景巨大,GrandView Research预计全球5G专网市场规模在2020年至2027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378%,到2027年达到71亿美元。
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除了运营商,云服务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都有意抢占5G专网市场。相信随着技术的升级,未来5G专网将会在各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文章转发自SDNLAB
工商银行通过实施“1031”工程、信息化银行建设等工作,打造了同业领先的第四代核心银行系统,确立了信息 科技 领先优势。随着银行进入40时代,金融 科技 推动银行从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方面打破传统、变更生产经营模式,顺势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时代特征,银行不断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提升服务体验和效率,同时对企业级架构建设和信息系统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为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满足业务创新转型发展要求,工商银行于2015年启动IT架构转型工作。充分利用分布式、云计算等新技术,基于开放平台与主机有机结合的基础架构,构建面向未来业务发展,以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成本可控、安全稳定、便捷研发为特征的全新技术体系。在技术变革的外部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内生需求互相作用下,工商银行于2017年启动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工程,围绕“客户服务智慧普惠、金融生态开放互联、业务运营共享联动、创新研发高效灵活、业务 科技 融合共建”的智慧银行建设目标,通过整合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强化产品创新顶层设计与跨产品线整合,将业务架构由内部企业级延展至跨界生态,在业务架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IT架构转型,持续优化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安全架构,建立金融与 科技 高度融合的全新生态体系。
1构建服务化、松耦合应用架构。 同步ECOS工程建设,工商银行引入了业界领先的持续价值提升方法论,通过分析全行发展战略、业务发展前瞻性规划和业务现状问题,体系化地开展业务领域顶层设计,从流程、产品、实体等三个维度开展业务建模,整合构建覆盖63个业务领域、100多个业务组件、近4000个任务组件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并指导推动IT系统建设。通过从业务领域、业务组件、业务对象到IT应用、IT服务、数据对象的对接落地,围绕业务对象,以数据为中心聚合服务,形成了覆盖业务产品服务、业务和数据基础服务、技术基础服务的企业级服务体系,打造了分层解耦的应用架构。建立组件化研发机制,实现业务模型的高效传导,促进统一架构语境下从业务到IT的一致性承接。在支付结算、xyk等热点领域完成组件化落地, 提炼 了19000余个IT服务,日交易量逾40亿笔,提升了产品研发的市场响应速度。
2打造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系统。 依托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开放平台技术,逐步从传统的以主机为核心的应用布局向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布局转型,初步建成具备承接主机业务下移能力的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在国内大型银行中,率先实现银行核心业务的完整闭环处理,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有超过90%的应用部署在开放平台。在中资银行中,率先使用自主研发的开放平台境外核心业务系统,已在欧洲、亚太区域新设机构实际投产运营。随着双核心建设不断深化,工商银行在业务量快速增长态势下,整体保持主机资源零增长,2015~2020年累计实现主机资源压降65000MIPS以上。
3形成双轮驱动的开放金融生态。 工商银行建设以“嵌入场景、输出金融”为特征的API开放平台,与以“绿色部署、敏捷上线”为特征的金融生态云,组合形成全行互联网金融场景建设“双轮驱动”的体系化品牌。目前已对外开放9大类1800多项API服务,为8800多家合作方提供服务,成为银行同业中“合作伙伴最多、服务最全面”的开放平台。已推出教育云、物业云等17款金融生态云产品,累计推广G/B端客户超过3万个,C端客户929万。
1打造多模式、高性能数据交换体系。 工商银行综合运用流数据处理、数据复制、文件共享等技术,打造了多模式、高性能的企业级数据交换平台,面向全行提供实时、准实时、分钟级、小时级等多种时效的企业级数据交换服务,并在余额变动实时提醒、实时交易反欺诈、准实时存贷款偏离度计算等应用场景取得良好成效。
2率先建成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服务云。 同业率先完成传统封闭式架构(TD、Extradata)向开放分布式架构(Hadoop、MPPDB)转型,建成金融行业集群规模最大、技术生态最全、供给能力最强的大数据服务云体系,软硬件投入仅为原有产品投入的30%。全数据整合后容量超过93PB,为171个总行应用、22个业务部门和52家境内外分行及子公司提供了高效、便捷、丰富的高质量数据服务。
3着力打造企业级数据中台。 按照ECOS工程总体布局,以共享、复用、创新为目标,通过数据资产沉淀、数据服务化、数据资产运营、数据产品输出等措施,打造高效、智慧、开放、共享的标准化数据服务。面向全行1万余名数据分析师提供一站式、全链路线上BI分析能力,支撑全面风险管理、xyk风控、智慧大脑等重点场景建设,加快推进客服、运营、产品和风控等领域的智慧赋能,提升各专业数据应用创新能力。
1打造一系列企业级新技术应用平台。 工商银行依托金融 科技 研究院体系化布局新技术,建成了云计算、分布式、API平台、大数据、流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移动互联网十大技术平台,是工商银行技术领先优势的集中体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平台集成业界主流机器学习算法,提供便捷高效、全流程建模、自学习的AI全栈平台,赋能数据智能化应用,构建工行智慧大脑。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智能感知万物,获取海量物联数据,扩展银行金融服务边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安全可靠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平台在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七大业务领域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区块链应用生态,机构用户超千家,个人用户超100万,拥有近百项专利,荣获多项业界大奖。生物识别平台提供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管理、安全管控、服务调度等功能,具备多生物特征统一管控、统一服务的能力。
2建成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云计算、分布式技术体系。 云计算平台具有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智能运维等特点,从传统手工为主的虚拟化架构,转变为快速供给、稳定可靠、资源集约、运维智能的新型云计算体系架构。截至2020年8月,工商银行已实现60000+节点、34000+容器的入云规模,具备万级容器集群自动供给能力,同等业务量下服务器虚拟资源利用率平均提升2~3倍,业务高峰期系统扩容时间由几十分钟缩至秒级,2019年荣获人民银行 科技 发展奖一等奖。分布式技术平台涵盖9大类分布式技术组件,在快捷支付、纪念币预约等150余个应用广泛运用,为IT架构从单体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服务化架构转型提供了技术基础。截至2020年8月,日均交易量超过50亿笔,并发支撑能力超过10万笔/秒,重点交易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0ms,有效应对“双十一”秒杀等高频、大并发交易对IT架构稳定性、业务连续性的冲击。
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完善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领域的安全防护,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等金融 科技 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研究完善以数据为中心的安全方法论和保护体系,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融e行”第一批完成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认证备案。围绕ECOS工程建设,建立多因子身份认证体系,发展手机盾、云证书、指纹、人脸、声纹、指静脉、虹膜等多种认证及生物识别技术。建设企业级反欺诈平台,通过终端、账户、行为等多维度展开智能风控,有效拦截欺诈交易,提升开放银行防御和风险处置能力。
在新一轮 科技 革命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 历史 交汇期,工商银行将 科技 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积极创新和引入金融 科技 前沿技术,在全行战略、企业架构的指引下,强化IT与业务的融合。通过金融 科技 赋能经营转型,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新生态,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和灵活性,为广大客户提供高价值服务,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动能源泉。
按订单生产的时代已经结束,产业革命的时机业已成熟。 James M Kaplan、Markus Loffler和Roger P Roberts
实现分布式计算这一挑战性转变以来的十几年,基础设施小组在管理客户端-服务器和以网络为中心的架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有些领先的企业开始采用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管理模式: 更倾向于提供现货,而不是按订单生产。有了这种模式,满足IT需求就像按邮购目录购物一样简单。成功转变的公司可获得巨额商业利润。不过,实施这种转变需要进行重大的组织变革。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必须精于预测和控制需求,以便基础设施小组可以更加严密地管理产能。基础设施小组必须培养产品管理和定价的新技能,并引入网格计算和虚拟化之类的新技术。首席信息官则应当实施新治理模式来管理新基础设施架构。
成功案例
德国电信公司从实践中切实体会到这些挑战: 在过去18个月里,为了在IT供求之间取得平衡,公司在两个分部实施了这种新的基础设施管理模式。与大部分公司一样,德国电信公司过去的IT基础设施由多个应用程序孤岛组成。如今,由于准确预测用户需求至关重要,新设置的产品经理必须通盘考虑所有应用程序,以评估总的业务需求并生产正确的产品。此外,他们还必须与基础设施小组紧密合作,以便协调基础设施资产(例如硬件、软件和存储设备)的供求。
德国电信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经验表明,创建下一代基础设施包括三方面的举措: 划分用户需求、在业务单位中开发产品化服务、创建共享工厂以简化IT的交付流程。
划分用户需求
大型IT组织往往为数以千计的应用程序、数以百计的物理站点和数以万计的最终用户提供支持。这三个组成部分都是决定基础设施需求的关键: 应用程序需要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站点需要网络连接,用户想要访问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等。为了实现这些部分的标准化,IT组织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基础设施服务的当前需求状态,以及需求最有可能的发展趋势。然后,将需求划分为对商业用户有意义的类别,如正常运行时间、输入输出总和以及扩展性。
这样分组以后,大部分应用程序都可以归入相对较小的集群中。例如,制药企业会发现某业务单位的大部分现有及规划应用程序都属于五大类别之一。相反,典型的批发银行应用程序组合则可以分为更多类别,因为其需求范围更广。
尽管差别明显,但物理站点和用户的需求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分类。例如,一家营销服务公司在评估了自己的网络架构后将其站点划分为: 100个座席以上的办公室、25到100个座席的办公室以及少于25个座席的远程办公室。一家有线系统运营商则将其用户分为: 需要“指引支援”的高级主管、专业职员、呼叫中心话务员和现场技术员。
大多数公司都发现,在对需求进行分类时,确定应用程序、站点和用户对基础设施的具体需求是关键挑战。主要的问题包括需求的时间和频率、用户数量、可接受的停机时间,以及速度、扩展性和流动性的重要意义。
使产品标准化
在评估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之后,基础设施小组便可以为以上三个组成部分开发一套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化服务: 应用程序的管理和存储产品、最终用户的访问产品(如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及各个站点的网络连接产品。对于上述三条产品线中的任何一条,基础设施小组都必须在服务组合和产品层面制定一系列决策。
在服务组合层面,应当以优化资源和成本最低化为出发点,对产品供应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做出决策。如有例外情况,必须提前详细说明。例如,基础设施小组可以决定拒绝提供产品去支持要求非常苛刻的应用程序,比如超低延迟处理。这些应用程序可能通过“手工”,“从头开始”建构更好。其他应用程序,如遗留的应用程序,如果运行良好且不易于接入到新的硬件,则不将其纳入新模式可能更好。基础设施小组还应该决定如何引入新技术,以及如何转移现有比较容易移动的应用程序。
在产品层面,基础设施小组必须确定每种产品的功能、服务水平和价格。以应用程序支持产品为例,必须为每种产品指定编程语言、可接受的停机时间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价格。该使用价格取决于基础设施小组决定如何对计算、存储、处理器和网络使用收取费用。基础设施小组必须考虑其定价模式是否应该为准确预测需求的用户提供折扣,或通过战略定价促使用户选用特定产品。
供应方: 创建共享式工厂
传统的按订单生产模式限制了基础设施部门优化服务交付的能力。交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部署、运行和支持应用程序与技术的运营流程、自动化这些运营流程的软件工具以及安置人员和资产的设施。
大多数企业的架构和技术都存在差异,因此不可能在各个系统中统一使用可重复的流程。这一问题阻碍了效率和自动化,限定了通过低成本站点远程执行的工作量,从而限制了成本进一步节约的范围。
但在下一代基础设施模式中,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只会指定服务需求,而不会对选择什么基础技术或流程来满足需求进行干涉。例如,应用程序可能需要高速网络存储,但开发人员既不知道也不关心由哪个供应商提供该存储介质。这一概念并不新鲜,正如在家庭电话线上使用呼叫等待的消费者一样,他们并不知道本地电信公司最近的中心站使用的交换机是来自朗讯还是北电。
由于基础设施部门现在可以自行选择使用哪些软件技术、硬件和流程,他们可以重新考虑并重新设计效率最佳的交付模式。通过使用成文的标准化流程,基础设施部门可以着手研发一套综合软件工具来实现运营自动化。随后,通过利用其流程和自动化工具,基础设施部门可以开发集成站点策略,实现数据中心需求的最小化,以便更多的部门可以在低成本站点(甚至海外)执行远程 *** 作。
创建新的组织
首席信息官应当开展哪些变革来利用这些新的机遇?下一代基础设施对于基础设施组织的职能、责任和治理影响重大。
最重要的新职能属于产品经理和工厂设计师,前者负责确定产品和产品组合,后者则负责设计共享流程以部署、运营和支持这些产品和产品组合。
组织结构也必须变革。条块分割的专职部门中的管理人员通常关注具体的技术平台――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分布式服务器、存储以及语音和数据网络。这些专职部门应该给负责基础设施绩效和服务交付的多职能团队让路。
首席信息官还必须建立新颖的治理机制,以处理容量规划、新服务推出和投融资问题。尽管德国电信公司选择了保留现有的治理结构,但许多企业都创建了企业级基础设施委员会,以确保各业务单元的产品和服务水平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对保持低成本和优化绩效至关重要。为确保新的基础设施高效运行并持续改善性能,IT***应当重点做好以下五个重要工作: 1 需求预测和容量规划;2 筹资与预算;3 产品组合管理;4 发布管理;5 供应及供应商管理。
作者简介:
James Kaplan 是麦肯锡全球IT咨询业务部副董事,专长IT基础设施咨询,在纽约工作。Markus Loffler 是麦肯锡全球IT咨询业务部副董事,专长IT基础设施和架构,在斯图加特工作。Roger Roberts 主管麦肯锡在北美的IT架构咨询业务,专长高科技和工业行业,在硅谷工作。
IT基础架构
随着运营商业务的不断发展和3G业务的不断临近,以及从全面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充分实现应用系统共享的需求越发明显,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已成为使企业实现IT与业务紧密结合,提高业务流程灵活性,从而真正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外部变化,是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IT工具。
(1)应用集成阶段
各运营商都在进行企业应用集成平台的建设,应用集成技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应用集成技术是在中间件基础之上,发展丰富的连接与转换技术及全面的元数据(META DATA)管理与应用能力,解决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的问题,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应用系统容易维护与管理,为企业节省运行及维护费用。这种应用集成技术所解决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数据层面,而不是业务层面。
第二阶段的应用集成技术是在业务流程管理/集成(BPM/BPI)基础上,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自动处理、管理和监控。第二代应用集成技术更多关注业务层面的问题,然后由业务层面下移分析技术层面。第二代应用集成技术是目前主流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
第三代应用集成技术是在第二代集成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的技术规范对集成技术本身进行规范,其主要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业务的“可复用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第三代应用集成技术突破了以往应用集成技术的局限,基于最新的技术规范,不仅能缩短EAI/BPI集成平台的实施周期,更为重要的是能基于共性的行业知识、更规范的技术标准,修改现有集成平台,不断开发并集成新应用。
(2)应用整合的工具和技术
从应用整合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来划分,可以分成下面多个层次,分别是界面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流程整合和业务对业务的整合(B2Bi)。
界面整合是把原有零散的系统的界面集中在一个新的、通常是浏览器的界面中,实现统一接入、统一认证和内容的统一展示;
数据整合是为新的商业目的,提供一个可访问已有的多个数据库系统的新的接口。即通过提取和可能的转化过程,实现对应用所使用的数据的定向和传输;
应用整合是为了实现企业内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连,通过应用集成实现数据在多个系统之间的同步和共享;
流程整合层用于将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在一起,进行协同工作,并提供商业流程管理的相关功能,包括流程设计、监控和规划,实现业务流程的管理;
业务对业务的整合也成为与合作伙伴的整合,是整合的最高层次和未来发展方向。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伙伴之间的业务整合。
近年来,运营商竞争的焦点已经逐步由网络质量的竞争转向后台IT支撑系统的竞争,IT支撑系统的竞争未来会逐渐转向通过复杂的服务流程进行更深层次的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竞争。因此,在各应用系统实现面向客户的发展过程中,运营商首先应进行IT基础架构的整体规划设计,然后逐步建立企业级数据中心,建立良好的整合机制,使其能迅速适应新业务上线,尽快建立面向客户的服务能力。目前,一些运营商的IT基础架构已经开始逐步向SOA发展,未来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应用集成技术的发展继续进行系统整合,加强各系统之间的集成,以更好的支持新业务及原有业务的开展。
IT支撑系统发展现状
1BSS系统
BSS系统主要实现对电信span>业务、电信资费、电信营销的管理,以及对客户的管理和服务的过程,它所包含的主要系统包括:计费系统、客服系统、帐务系统、结算系统以及经营分析系统等。目前国内各电信运营商的基本发展情况如下: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从2001年起开始建设全省集中、一体化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经过了BOSS 10、15以及20的建设,目前正在考虑向下一代BOSS即NGBOSS的演进。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各省公司从2003年起陆续按照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的思路开始规划自身的BSS/OSS系统,原有系统模块的划分有所变化,但系统功能仍然保留。系统建设仍逐渐由本地网集中向省集中过渡,功能模块之间将共享核心数据模型。
●中国网通:网通集团和下属各省公司按照既定的IT系统架构和IT规划在稳步的进行整合和建设的工作,整体思路在朝着综合业务、数据共享和管理集中的方向演进。
●中国联通:联通BSS也是以省为中心分别建设各个子系统,包括综合营账、综合结算、专业计费、客服等,目前正在启动新一代BSS系统试点工程,提出了“两分两合”的系统架构以及统一软件功能需求和业务需求的要求,其重点在于构建稳定的综合帐务系统和灵活的CRM系统。
总体上,各大电信企业都在朝着集中化方向大力建设BSS系统,BSS系统的支撑力度和服务质量总体上有了显著提高。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业务和资源的形式多样化以及客户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各运营商都在加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应对措施,因此构建快速高效的BSS系统、缩短推出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周期已经成为争取市场份额的关键。
2OSS系统
●中国移动: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目前各省公司围绕各专业网络,建立了以话务网管、数据网管和传输网管为主体的网络支撑系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网络管理体系,基本能够支撑各项业务开通及服务保障功能的实现。
●中国电信:继续落实和推进CTG-MBOSS的发展思路,加大了省集中化的建设力度,在梳理、分析各地市公司现有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在各省公司建设了以综合网管和综合资源管理系统为主的综合类OSS,极大的提升了网络部门的支撑服务能力。
●中国网通:由于企业组织架构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原因,中国网通的OSS在建设模式、系统功能、技术架构等方面都比较复杂,其OSS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况,仅长途话务网管等少数系统实现了统一规划与建设。目前,网通集团与各省公司正在根据发展规划中的目标与思路,探索有自身公司特色的OSS建设模式。
总的来看,OSS已经得到了国内各大电信运营企业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但是国内OSS与国际先进运营商的OSS仍有较大差距,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建设综合的网管系统过程中,如何针对日益复杂的专业网络,建立一套完整、合理、规范的资源模型,如何使系统适应不断调整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等,都是今后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MSS系统
MSS系统是面向管理的支撑系统。狭义的MSS包括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系统、OA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企业信息门户等。广义的MSS除包含上述系统外,还包括基于BSS、OSS、狭义MSS基础上面向管理需求的数据综合挖掘及分析,如企业级的运营决策支撑系统、企业工单流系统,以及包含网络资源和码号资源在内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等。目前国内各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情况基本如下: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的MSS建设已由早期OA系统的建设升华到企业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包含人力、财务等的MIS系统的建设在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扩展管理内容,向企业的资源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从2003年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一年后推出CTG-MBOSS规范,细化了包括MSS在内的各IT支撑系统的建设思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MSS逐渐向省集中方向发展,同时各省公司也正在以财务系统为突破口分别进行有关MSS系统的试点。
●中国网通:中国网通自2004年制定《网通集团信息化系统总体规划》以来,发布了MSS的整体发展蓝图,系统按照北方省和南方省分别规划建设,主要包括ERP的建设、OA与门户的建设等。
●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在2002年提出了UNI-IT信息化架构,2003年在山东、浙江两省分公司试点ERP系统,2005年6月已完成全公司ERP系统的集成,并且逐渐加入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管理等功能,MSS系统的雏形也在2005年6月基本完成。
总体来说,国内各运营商MSS的建设基本采取集团、省两级建设模式,逐步向纵深化发展,但同时也分别结合了本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有重点、有突破性的建设,其中突破口一般是企业的最关注的方向,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联想TruScale核心要义是XaaS“一切皆服务”,联想将打造完整的新IT解决方案与服务,客户在ICT架构各个层面的需求,能够随时随地予以响应和满足,让一切变得简单。
本届联想创新 科技 大会大咖云集,微软CEO 萨提亚·纳德拉、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SAP全球CEO柯睿安、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等重磅嘉宾先后亮相,与联想高管团共话新IT时代发展机遇,展望 科技 美好未来。
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将长期持续 信息服务业有望成为第四产业
百年未遇的疫情加速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步伐,杨元庆在2021联想创新 科技 大会上表示,这一转型趋势将长期持续。
当前,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并首次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新经济指标,要求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由此带来的机遇有望创造新的产业。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2021联想创新 科技 大会发表主旨演讲称,世界正在出现第四产业——信息服务业,未来规模将达到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的10%左右,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重新升级。李稻葵预测,该领域将会涌现一批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让全球经济从中受益。联想在信息服务的道路上正确并有前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意义。
对于 科技 企业来说,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杨元庆给出了联想对未来的三重预判。办公室办公、居家办公和随时随地办公的混合办公模式的常态化,将驱动更加多样的设备、IoT终端和在线服务;端上的流畅体验,边缘计算、云计算与传统数据中心并存的趋势将驱动越来越丰富的基础设施;在智能终端和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背后,是看不见但至为关键的要素—AI人工智能。作为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前景广阔。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与杨元庆视频对话时也提出,当前正处在“混合办公模式”变革的早期阶段,企业在未来需重新思考业务流程和结构,为灵活办公创造更现代化的工作场所,将混合办公的业务流程数字化。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
在三重趋势的影响下,企业对IT服务支持将有更高级的要求,这也将催生出巨大的市场。据Gartner预测,2021年全球IT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别,而这一规模在明年还将持续扩大。
联想TruScale服务品牌重磅发布 联想大脑展示核心能力
基于对巨大市场机遇的把握与对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联想发布了完整的“新IT解决方案与服务”品牌:联想TruScale。
未来,商业将数字化,产品将服务化。在继续加强传统支持服务的基础上,联想将通过“一切皆服务”来实现运维服务在不同客户中的横向拓展,也将通过场景化、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服务实现向垂直行业的纵向延伸。
杨元庆表示,在“同一个联想”的加持下,既有小到手机、电脑,大到数据中心的多元产品组合,又有遍布全球的集中高效的客户支持平台,联想将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本地交付”的优势让客户随时随地都能享用到联想TruScale。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方案服务业务集团总裁黄建恒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服务业务群总经理戴炜介绍,联想将围绕以设备为核心的支持服务、以运维服务为核心的即服务、以垂直行业应用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服务这三大类服务发力,实现“一切皆服务”目标。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服务业务群总经理戴炜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芮勇博士
智能化的转型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本次创新 科技 大会上,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芮勇博士展示了联想自研的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联想大脑。
作为联想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引擎,联想大脑基于联想30多年对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刻理解,并融合了业界领先的分布式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云边端协同学习推理两大核心能力,将为行业用户提供云-边-端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AI方案构建、部署和运行支持。
目前,联想大脑除了内生外化赋能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外,也在推动包括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多领域的智能化转型,持续助力 社会 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依托联想大脑打造的人工智能虚拟助教,能够为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带去名校的优质教学方法和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化 健康 发展。
“端-边-云-网-智”新IT要素全覆盖 联想展示一系列创新实践
作为全球少有的“端-边-云-网-智”全要素覆盖的行业领导厂商,联想为行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新IT全要素技术、服务和端到端综合解决方案。在本届大会上,联想带来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商用大客户业务群总经理王立平
在“端-边”领域,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商用大客户业务群总经理王立平介绍了联想在边缘智能领域的创新行业实践。联想致力于打造商用IoT生态,联合行业方案合作伙伴,利用联想硬件定制化优势、Edge AI平台算法能力和强大的服务体系,以更快、更好、更低成本的模式,加速各行各业边缘智能方案的开发进程。同时,联想可以通过品牌赋能、营销支持和发挥一万多家大联想客户服务合作伙伴的覆盖优势,加速解决方案的落地。
在“云-网”领域,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中国区总裁童夫尧介绍了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联想创新总结的以双态IT为核心的企业新IT转型框架。这一框架以业务数字化转型需求为导向,采用“稳态+敏态”双态结合的方式面向不同形态的业务交付IT能力,具体包括应用现代化、架构敏捷化、数据智能化、能耗低碳化以及云边协同化五个方面。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中国区总裁童夫尧
尤为一提的是联想在能耗低碳化上的努力。近十年,联想已实现减少92%温室气体排放。今年,联想又设立了新十年目标,力争2050年达成零排放。据童夫尧介绍,联想不仅是“双碳工作”的先行者,同时更是技术赋能者。联想通过独创温水水冷等新技术,可实现超过42%的电费节约和排放降低。
在“智”的领域,Ken Wong指出了联想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与众不同之处:“对‘端-边-云-网-智’新IT技术充分的应用和对客户最关心的服务,用一体化、灵活d性的模式进行交付。”
“联想在其中的价值体现,正在全面地从‘端-边-云-网-智’每一个技术方向进行创新和发展,很少有公司像联想一样,能够提供所有技术上所需要的模块,而这些模块就像建造一个智能化大厦一样,将通过一个端到端完整的解决方案交付到客户手上。” 他说。
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
在中国,新IT正在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助力。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介绍了联想智能IT的引擎——“擎天-Optimus”。该引擎是基于联想丰富的智能化实践,在新IT架构之下打造,被视为联想中国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发动机。
据介绍,擎天包含技术中台和通用业务中台的GPaaS层以及面向不同行业领域的VPaaS层,拥有支撑智能化转型需求的三大特征:云原生、中台化、AI智能,可以让复杂多样的场景应用得以快速开发、敏捷交付和规模化复制,实现设备和应用的低成本部署、快速接入和灵活迭代。
拥抱新IT生态 发动增长新引擎
当下,为了推动技术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实现 社会 公平和进步, 科技 企业将如何肩负时代使命,为未来构建新的引擎?
杨元庆给出的答案是:基于“端-边-云-网-智”技术架构的“新IT”,为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赋能;坚守长期主义的企业 社会 责任,用 科技 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拥抱新IT,得到了多位重磅CEO的共鸣。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表示,世界正在经历巨大的技术变革,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影响着各行各业。微软将与联想在三个领域紧密合作,包括PC领域、云和边缘计算领域,以服务为导向的转型等领域。
英特尔全球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
英特尔全球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在大会上对“联想TruScale”支撑传统的商业模式表示赞赏:“英特尔和联想之间合作关系使得更多人获得关键技术,使企业能够动态扩展其关键业务服务,前瞻性地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SAP全球CEO柯睿安
SAP全球CEO柯睿安则表示,面对今天的数字经济,企业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和共同创新。未来,SAP与联想将围绕“联想TruScale”深化合作。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联想是新IT全要素引领企业,为积极赋能智能制造与智能化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表率。与联想一样,比亚迪也正在加速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将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希望国内更多的企业踏上智能化变革之路,发挥新IT的力量,为中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表示,未来将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升华与联想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一是互相为对方输出高品质的基础产品和服务,利用新IT新引擎创造价值;二是数据安全合作,发挥联想专业优势,为民生银行搭建领先的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三是深化场景服务合作,与联想在企业级IT服务、金融 科技 、5G智慧网点、金融+物联网等新型场景下加大合作力度;四是共同搭建生态合作平台,打通获客渠道,融合服务体系,实现共赢。
杨元庆表示,共克新冠疫情、战胜气候危机、弥合数字鸿沟、实现 社会 公平正义等,都是有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其中大多依然任重道远。作为 科技 的弄潮儿,联想手中至少握有一部分答案——那就是绿色创新,使命驱动的创新。联想的一切创新,都将不遗余力地服务于这个目的:让生活更美好,让 社会 更多元包容和平等,让环境更可持续。
以上就是关于大数据时代,运营商的身法与心法全部的内容,包括:大数据时代,运营商的身法与心法、5G专网,剖析三大运营商的战略布局、罗毅:深化IT架构转型,助力业务创新发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