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风险有哪些内容

技术风险有哪些内容,第1张

1\软件公司最多只能对设计的软件的本身享有所有权,而且这种情况还是要在合同约定该软件归软件公司所有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并且因为该软件在运行过程中获得的部分数据不是汽车公司的数据,而是网点自身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的消费方面的数据。如果软件公司在未经汽车公司以及4S店的允许擅自查看\复制\传播\买卖等,可能涉及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很可能受刑法制裁

2\直接读取他人软件的数据库是否侵权应当看是否拥有使用权或者所有权,还要看你读取的目的是什么,即使拥有使用权,如果你读取了并且复制传播有可能使他人获得该软件的核心内容或者直接制作以该内容为核心的新软件,则肯定侵犯了软件公司的知识产权

3\如果盗窃\传播\买卖客户关系的数据,就可能涉及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很可能受刑法制裁,如果只是使用数据不谨慎,导致被他人利用该数据,例如你复制数据回家进行工作,但在路上遗失,而你又没有积极采取措施补救,就可能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对补充问题的回答:对于"现在开发小系统的是个人,属于汽车公司的员工"涉及到该小系统软件的所有权问题,如果是汽车公司委托该员工开发的,并且没有约定该小系统权利归该员工,则汽车公司获得该小系统的知识产权同理,对于汽车公司和软件公司之间的那套软件的问题也适用以上规则另外,如果该小系统的运行利用了该大系统的核心技术或主要数据程序或者小系统的运行必须依附该大系统才能得以实现等,那小系统的开发并不一定构成新的知识产权

如果你的意思是想问,小系统直接读取软件公司设计软件的数据库,是不是有侵权行为?我的意见是,如果小系统和软件公司设计软件的所有权均归汽车公司,则不构成侵权,因为两个软件的所有权人为同一公司如果小系统属于汽车公司,软件公司对其设计的软件有所有权,仅赋予了汽车公司使用权,则小系统的读取行为侵犯了软件公司的该软件权利,如果小系统按约定属于该员工,而大系统(软件公司开发软件的简称)属于软件公司,则该员工的行为就有可能侵犯软件公司的权利不知道这是不是你要问的

对补充问题二的意见:"如果大系统不运行,小系统也可以单独运行,只是部分数据要手工输入了。那么小软件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么?"是的,从你说的前提来看,只要不涉及本案以外的知识产权问题,则你应该可以拥有该软件的知识产权,至于是否是完整的,还需看你和汽车公司的约定,如汽车公司与你约定,汽车公司拥有使用权,且该使用权是独占性质的,则你不能将该使用权转让或者授权给汽车公司和你以外的人使用

对于问题三的意见:首先是保证"如果"的情况是客观事实,其次是看小系统读取的是客户关系数据还是大系统本身的数据,如果是前者,无论软件公司是否同意,一般都属于合法使用,但如果是后者,就要看软件公司是否授权你使用,如果没有授权,那基本就是侵犯了软件公司的权利,但是否会追究你的侵权责任存在主观因素,这就不好确定了另外,如果是必须由大系统运行才能得到的结果数据,别的软件不能得到该数据,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拥有大系统的使用权,你就可以合法使用该数据,如果没有使用权就存在侵权行为,是否追究还是看软件公司的主观意志

关键控制点一 项目的时间控制 

首先,要明确项目期望值,做好需求调研,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目标,这个目标万不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目的是满足核心业务流程需求,与核心业务流程关系不大或者毫无关系的内容,缓建或根本不建,将业务期望聚焦在更容易把控和量化的目标上来。项目实施完全围绕该期望进行,这也是项目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信息化项目是需要多部门、多环节充分协作的系统工程,任何部门和环节的时间延误,都会导致整个项目实施周期的延长。因此,对影响项目进度的“短板”环节,进行着力攻坚,促进其与项目的其它环节步调一致,协同共进,能够有效保障项目的实施周期。

再次,信息化项目往往周期较长,因此需要针对项目的实施阶段制定的项目时间保障机制,保证项目每一天都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有效掌控。

最后,由于信息化项目涉及面较广,参与人数众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项目的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项目开始前需对参与项目的人员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项目普及性培训,在项目进行中进行相关的项目培训……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提高每一位参与人员的项目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从而保障项目的实施周期。

关键控制点二 项目的成本控制 

首先,信息化项目是it技术在企业业务的应用,其开发和实施都建立在业务部门提出的项目需求之上。然而,由于项目开发和实施的时间较长,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系统开发完毕后,业务需求却已经改变,致使项目不得不重新进行开发。形成影响项目成本的主要因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项目小组前期调研不够深入,没有全面掌握业务部门的真正需求和需求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项目的深入,业务部门对项目在业务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想要控制这种来自需求改变的成本增加,项目经理除了在项目前期进行更加深入的项目调研外,还应该加大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先于项目应用而对项目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与业务相关的应用需求纷至沓来,不断增加的项目需求,将使项目预算不断增加,从而形成影响项目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这种情况,项目经理要区别对待,如果确系有助项目期望的实现并能够帮助提高项目实施效果的需求,哪怕影响到项目的成本和延长项目的实施周期也要采纳这种需求,这是对项目的一种有益补充;如果与项目期望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的需求,则应坚决摒弃。

因此在项目实施前做好准确的项目期望,划定明确的项目开发任务和范围并严格执行,能够有效控制这类项目成本增加。

最后,信息化项目成本的另一主要来源是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在看到项目的硬件、软件等硬性成本同时,也不能忽略人力资源这一软性成本。有效控制项目实施时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源浪费是控制这项成本的关键。

关键控制点三 项目的质量控制 

信息化项目的质量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it技术本身(硬件、软件、系统)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it技术应用于企业的质量控制。对于前者,我们可以依照国家的质量标准进行考量,而对于后者,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并难以实行量化控制,但无论如何,信息化项目的主体是企业,检验it技术应用于企业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则应该是项目在企业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做好信息化项目中的质量控制需做到:

对项目技术方案进行适应性评估 信息化项目的最终效果体现在企业的应用,因此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方案即使技术再先进、架构再稳定也不是好的方案。这就要求企业的项目经理,在拿到软件公司(实施方)提供的项目方案后,首先要对其进行适应性评估:一方面,评估项目方案与企业其它项目的技术路线是否一致。信息化项目是影响企业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它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项目紧密相连的。如果信息化各个项目的技术路线不一致,将会导致信息化项目间信息流通不通、数据接口不一致,形成各种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评估项目方案与企业业务的结合程度。信息化系统最终用户是业务部门,因此项目方案要适应企业的业务需求,并易于与企业的业务流程融合在一起,并在充分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对业务水平有计划的进行提高。项目管阶段性评估与项目验收并重 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一般周期较长,且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效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如果项目的验收和评估都集中到项目完成后进行,就会导致项目承担风险过大。信息化项目边实施、边应用、边考量、边改进的阶段性评估,不仅有助于项目经理在项目进行中进行质量控制,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化项目的风险。

对项目实施进行文档跟踪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别根据实施的每个阶段编写建设(使用)手册,进行文档跟踪,并在项目完成后最终汇总成统一的项目建设(使用)文档,能够有助于项目经理对项目质量的把握和监督。

关键控制点四 项目的风险控制 

对信息化项目进行风险控制能够减少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有效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率。由于信息化项目的核心是通过it技术为企业的业务提供应用服务,因此信息化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风险,技术架构好坏、软件提供方的技术能力以及项目实施方的实施经验等因素形成了信息化项目的技术风险。为了规避项目的技术风险,企业的项目经理,一方面要选择开发能力较强的软件提供方和经验丰富、服务优良的项目实施方;另一方面还要把握项目的技术架构与企业其它信息化项目技术架构之间的一致性;此外,引入第三方的专业咨询、监理和项目评估也是企业规避技术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是应用风险,信息化项目应用于企业,与企业业务之间的适应水平、结合程度以及项目实施带来的影响等因素形成了信息化项目的应用风险。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项目适应性评估能够预测项目与企业业务之间的结合程度,并能够有效预期项目应用后所带来的问题,提前研究解决办法;项目实施中,边实施、边应用,随时监控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应用效果,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也能够有效规避项目的应用风险。

三是实施风险,这种风险源于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时间、成本、质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而降低这种风险的手段就是项目经理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组织、决策、沟通、业务、技术等能力,对项目的时间、成本、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

技术风险有如下内容:

1、所有权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

法律规定,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应当由当事人约定确定归属。约定不明,又无法订立补充协议,或也不能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时,则确定为共同所属。

共有人没有约定的,任何一方都可以使用非专利技术成果,由此获得的利益归实施使用方,但一方转让技术,必须得到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的同意,由此所获得的利益由各方等额分享。

如果企业约定不明,就会在技术归属上产生纠纷。因此,建议企业签订合同时予以明确约定,以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

2、受益权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

委托开发或者合作开发完成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以及利益的分配办法,由当事人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仍不能确定的,当事人均有使用和转让的权利,但委托开发的研究开发人不得在向委托人交付研究开发成果之前,将研究开发成果转让给第三人。

如果擅自转让,就会造成侵权,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建议企业签订合同予以明确规定,以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

3、专利申请权归属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

委托开发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人。研究开发人取得专利的,委托人可以免费实施该专利。如果研究开发人转让专利申请权的,委托人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受让专利申请权。

合作开发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合作开发的当事人共有。如果当事人一方转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其他各方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如合作开发的当事人一方声明放弃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则可以由另一方单独申请或者由其他各方共同申请。

但申请人取得专利权后,放弃专利申请权的一方可以免费实施该专利。如果合作开发的当事人一方不同意申请专利的,则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不得申请专利。

如果企业约定不明确,就会引起相关的争议;如果一方侵害另一方利益,擅自申请,或者有其他的侵权行为,就会引发纠纷。因此,建议企业由律师全面审查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

4、技术验收标准不明确的法律风险

验收标准是指技术开发合同实施完成后,当事人双方确认所完成的技术成果是否符合和达到合同标的约定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合同条款的技术指标和参数应明确载明开发的技术在该技术领域内所要达到的技术标准和参数。

还包括所需开发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要求等内容。例如国际、部标、行业标准、具体设计要求、技术先进程度等技术标准和数据。对标准的验收程序也要明确约定。

如果验收标准不明确或验收程序不明确,就会产生纠纷。因此,建议企业签订合同对验收事项予以详细规定,以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

5、保密协议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

在技术合同履行中,很容易发生技术情报、资料等秘密文件被泄露的情况。一旦发生技术秘密泄露,如果没有事先的约定,企业就难以维护自身权益,将会遭受一系列的纠纷和损失。因此,建议企业在技术合同中,详细约定保密协议,规定双方的责任,以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

由于技术开发存在着这些风险,风险一旦出现,将使技术开发合同无法履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因此,当事人应当在订立合同时明确约定风险责任的承担。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就会引发纠纷。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可能会影响IT企业全部业务的几乎所有的风险。 风险可以分为四类,需要不同的缓解工具: 商业运营风险。一个评估要判断解决还是忽略某个具有挑战的威胁的风险。分析挑战性的威胁可以帮助企业决定是否投入必要的资源来战胜威胁。 判断如何对来自非传统的资源的挑战性威胁做出合理反映是非常困难的。例如,许多高技术企业都认为微软只不过是一群哈佛的退学生而已。他们因为没有理解到这个风险而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适当的缓解工具是一个可以评估所有相关风险的良好的商业情况。对于新的商业机会来说,一个彻底的风险评估对于成功来说,就像是精确投入资金一样重要。 计划风险。对于通过的或者现有的计划来说,管理的关键集中在计划或者项目是否会在预算之内,高质量的按时交货。风险可以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和定期监控来降低。 业务中断风险。这种类型的风险影响了公司在困难的环境下继续运营的能力。场景从崩溃的服务器到被毁灭的建筑物,范围极其广泛。在大多数情况中,一个崩溃的服务器对于某些人来说只引起了微小的问题。相反,一个被毁灭的建筑物可能让所有的企业运行都停顿下来了。 风险可以通过持续的运行(COOP)计划来降低,这个计划描述了业务如何在各种困难中继续运转。大多数企业在开始的时候都会为数据中心准备了IT灾难恢复计划(DRP)。最终,DRP需要被扩宽,以便将重点集中在重新存储业务处理和发展为一个成熟的COOP计划上。 市场风险。这种类型的风险可以划分为地域和特定行业的风险。地域风险包括战争,恐怖行动和瘟疫,还有国家和进口限制。这些风险根据不同的国家、社会供应链的复杂度,以及该行业对于政治***的重要意义而有所区别。特定行业的风险也是多种多样。例如,金融服务必须通过信用挤压,债务抵押义务的彻底崩溃,以及结构化投资手段来进行竞争。消费产品制造商可能会因为“flash mobs”通过社会网络倾销他们的产品而感到苦恼。 场景计划可以通过制定应对各种不可能的事件的反应来降低风险。最重要的是,它尝试发现先前未知的风险,因为最危险的风险通常是你没有识别的风险。 采购行为——特别是离岸——增加了各个种类的风险。对这些风险的评估必须要解决类似通讯、逻辑困难、供应商变化,以及知识产权等特殊的关键点。 在着手开始任何风险评估之前,弄清楚哪个类型的风险对于你的执行管理来说最为紧要。然后选择合适的风险降低工具来解决潜在的困难。根据财务结果,风险的保单才会被批准。 彻底的风险评估可以为解决潜在威胁的结构化准备带来创造性的思维,这些创造性的思维对于成功至关重要。正如那句流传已久的格言所说,“预先警告就是预先武装。

it项目的特征如下:

1、独特性。“没有完全一样的项目”,这一特性在IT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与其他产品相比。客户对IT产品的要求都更加特殊化。时间的紧迫性和阶段性。任何项目都有周期限制,但是IT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这方面有更加严格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IT项目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2、不确定性。是指项目不可能完全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预算由规定的人员完成。这是因为,项目计划和预算本质上是基于对未来的“估计”和“假设”进行的预测,且由于IT项目的独特性,同类项目的类比较困难。

3、人的特点。IT开发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设计过程(基本没有制造过程),同时,它不需要使用大量的物质资源,主要资源是人力资源。与其他项目相比,IT项目中人的成本很高,人的能力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人的风险是最大的。

4、包含的技术含量高,是智慧型和知识性项目,许多资源、工作是可以复制或重复的,但任何一个项目本身都是全新的,高技术人才聚集,因此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对他们往往效果不好。

it项目的风险来源:

1、项目调研时,由于用户期初无历史经验或对项目目标理解有误,加之不了解系统,提出一些脱离项目目标或难以实现的需求,也会存在不成体系的想法或想法过多。

2、系统实现阶段,随着用户对系统的进一步了解,但并未了解透彻,这时候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需求。

3、系统测试阶段,用户对系统了解已经相对成熟,可提出一些有理有据的需求,或者为特殊场景绞尽脑汁增加一些天马行空的需求。

4、系统上线后,用户需求可基于实际场景提出,需要全面考虑系统逻辑修改对项目带来的风险。

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外包范围,严格审查制度,加强风险监控和激励机制建设,这些措施是商业银行IT外包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 对外包风险的把握,直接决定着 信息技术外包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来说,对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防范过程就是对外包活动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过程。

建立外包事务管理机构 要对外包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必须首先建立外包事务管理机构。目前,商业银行外包过程中,仅在外包决策、外包商选择、或发生了法律纠纷时,才成立临时性机构,处理相应外包事务。管理组织的不稳定造成管理人员的频繁调动和流失,削弱对外包项目的充分理解,影响了合作双方感情的建立。人员的不稳定必将造成管理策略的不连续,削弱双方合作和信任基础,给外包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外包的服务质量和进度。

外包事务管理机构应该由银行战略规划专家、外包咨询专家、各部门熟悉本行业务信息流关系的代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费用预算人员、法律顾问、实施管理和协调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外包前对国内、外行业、竞争对手以及自身的信息化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识别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收益、成本和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并进行外包决策;制定外包的建设技术标准;设计外包方案,避免重复投资与信息孤岛;评价外包商的技术等级、发展能力,选择承包商;签署外包合同;对外包服务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协调和控制;处理与现有外包商的外包关系;监督并审议通过外包商的技术决策;积累外包经验并帮助制定未来的外包决策;谈判并推行未来的外包合同;使IT整体战略与不断变化的银行的整体战略保持一致。

明确IT外包范围 哪些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技术,哪些是可以外包的非核心技术,外包范围的确定是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外包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JP摩根公司通过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研究,提出M1-M2-M3层信息技术构架理论(如图1所示),M1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网络设施和其他银行使用的专用机具;M2层主要由应用软件和人机接口组成;M3层的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策略规划、应用系统集成和现有应用系统的管理和维护。M1层的技术属于技术提供商而非银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M1层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合并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以追求更好的规模效益;在M2层的信息化建设上,美国商业银行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开始采取完全自主开发的方式,在支付巨额开发成本的同时,还要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开发完成后发现各家银行基本雷同,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因此进入上世纪8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不仅共同投资建设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而且逐渐与IT公司合作开发软件或直接使用商品化的软件。经过研究发现,美国商业银行在M1和M2层的开发投入,实际收获的只是M1和M2层的技术培训,在M1和M2层领先所产生的效益不如M3层快。 借鉴美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经验和摩根公司M框架理论,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技术外包的过程中,应将M1、M2层外包,利用外包商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集中力量建设M3层,才能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化经营。 建立对外包商资格审查制度 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相关金融行业系统实施经验丰富、能够引领或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外包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因此,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技术能力:外包商提供的信息技术产品是否具备创新性、开放性、安全性、兼容性,是否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否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外包商是否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格认证,如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系统集成商证书、认定的软件厂商证书等;外包商是否了解金融行业特点,能够拿出真正适合商业银行业务的解决方案;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中是否应用了稳定、成熟的信息技术,是否符合银行发展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否具备对大型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经验,和多系统整合能力;是否拥有对高新技术深入理解的技术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 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外包商的领导层结构、员工素质、客户数量、社会评价;项目管理水平,如软件工程工具、质量保证体系、成本控制、配置管理方法、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老化率或流动率;是否具备能够证明其良好运营管理能力的成功案例;员工间是否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外包商客户的满意程度。 发展能力:分析外包服务商已审计的财务报告、年度报告和其他各项财务指标,了解其盈利能力;考察外包企业从事外包业务的时间、市场份额以及波动因素;考察银行的外包合同对外包服务商财务状况的重要性如何;评估外包服务商的技术费用支出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产品创新,确定他们在技术方面的投资水平是否能够支持银行的外包项目。 对外包实施进行风险监控 信息技术外包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合作伙伴的企业资源,快速实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信息化,满足客户的需要。信息技术外包中产生的任何风险都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形象。因此,在信息外包的全过程中要实施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应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识别外包实施中各阶段的宏观、微观层面风险,设置监控点。宏观上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外包市场的发展,以及银行自身经营环境、竞争对手外包策略、外包商经营状况的变化,防范技术、市场风险。微观层面上,听取外包商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报告,评估外包商运行的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资源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定期审查外包商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以及应急计划措施,以保证它们符合合同要求,并且与当前的市场和技术环境相一致;了解外包服务是否及时,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是否得到提高,防范交易和信誉风险。第二步是分析造成工作偏离预定标准的问题的实质,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并做出结论;第三步是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出最好的;实施选定的方案,使外包工作回到原定的、期望的标准上。 建立对外包商激励机制 外包商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银行希望以公平价格获得良好的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制订激励机制,将其经营绩效与外包服务要求挂钩,使合作双方目标一致。可采取以下激励措施: 优质优价:根据信息技术外包的范围,按照系统正常运转的时间、效率,制定合格、满意、优质三层标准,达到不同标准给予不同价格。标准的制定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如果外包商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够使银行实现某些业务盈利,应给予外包商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鼓励外包商使用新技术、持续改进服务。

级别管理:根据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合作时间长短、合作过程中满意程度,制订相应的评级制度,将外包商划分为准入级、合作级、伙伴级。级别评定是能上能下的,如果外包商的服务水平下降、服务质量降低,就会被降级。级别管理是希望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合同来加强银行与外包商的合作关系,提醒外包商通过优质服务建立良好声誉、获得收益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关于软件开发面临哪些法律风险全部的内容,包括:软件开发面临哪些法律风险、IT项目管理中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技术风险有哪些内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36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