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业的it人力外派供公司红果科技,我来解答你的问题,好处有以下几点:
a、解决项目到了,人手不够,着急用人的诉求,这点无论大小公司都会经历。
b、解决短期用人的诉求,很多项目都是阶段性,短期的,项目结束,随时离场,有效的控制成本
c、降低劳务风险,有效降低劳务纠纷风险,降低人员辞退赔偿成本。
以我多年参与、主导IT实施/开发项目的经验,我觉得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任何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因此出现问题本身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而如何对待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却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是我所信奉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对待问题的态度是个大问题”。1、合同签署前要充分了解未来客户方项目负责人的实施方法论有些客户自己不懂该如何实施项目,也谈不上方法论,那么项目过程中可能要以实施人员引导、制订实施方案及项目计划并且征得客户方关键干系人的认可。如果客户自己在实施方面就有自己成熟的一套想法,而且客户反复在沟通过程中强调自己对于项目的要求,那么前期负责和客户接洽的人员就必须对这些信息敏感并且尝试着挖掘一下,客户可能对实施有哪些要求,我们自己是否熟悉这套东西,应该提早准备哪些应对措施。前期与客户接洽的人员切不可不加思索地就来一句“肯定没有问题。。。”之类的承诺。2、要多琢磨客户在项目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东西一个成熟的客户会在项目启动早期把一些他特别在意的东西反复强调,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就是客户所预见的项目风险或者项目的方向。实施方项目组成员一定要仔细琢磨客户的意图,琢磨不清楚就多找客户沟通、多提问题以帮助自己理解他的意图。倾听和提问是一个实施顾问特别应该具备的一个素质。3、出了问题要及时回应是人都害怕不确定的东西,客户也一样。如果出了问题,实施方项目组成员或高层没有及时回应对于客户来说是一个非常大为光火的事情。这就跟我们到商场买东西发现所购买商品存在某些问题或者某些疑问时向导购人员提出来,导购人员置之不理是同类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不是要求马上拿出解决方案,而是让客户知道我们已经在采取措施,并且明确给出客户提出解决方案的时间。尤其是获悉相关信息的公司高层更应该及时响应,一个理性的客户肯定不会把芝麻小事也让实施方高层知道,既然知会了高层想必会有客户的道理,比如问题升级了或者遇到了严重的问题。4、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切忌含糊、托辞作为客户,项目出现了问题还心情超好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实施方在针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一定要慎重:首先仔细分析问题是否真正存在,是否超出了项目的范围,如果存在也不超出范围那么问题的根源可能是什么,现实情况下能否有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所需要耗费的成本是否可以承受(是否存在客户承担部分成本的可能?),是否会给客户方带来任何风险,解决方案估计什么时间可以完成等等都需要经过内部专家团队反复推敲、论证、模拟。然后把有完整分析、明确解决方案、完成时间及接口人的信息发给客户,征求客户意见。如果有些东西超出项目范围或者超出实施方的能力,那么也建议诚恳地和客户沟通,看如何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因为这些问题存在所造成的遗憾。提供解决方案时有五个大忌:1)、忌含糊其辞,没有多少人喜欢这些看不明白的东西,可千万别在客户的坏心情上面火上加油;3)、忌没有解决问题的时间表;4)、忌为自己方辩护;5)、忌信口开河似的承诺5、出现问题后要及时展开沟通,丰富沟通的渠道和层次上面谈到了及时回应,算是及时沟通的一种,但还不全面,那只能在问题出现以后稍稍缓和客户的情绪。在提出解决方案、和客户确认以及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建议实施方负责人要在自己公司内部(尤其与高层之间)、以及客户方项目干系人之间及时、定期展开沟通。如果问题的确比较严重,对项目有较大影响,项目负责人还应该考虑丰富沟通渠道、提高双方沟通的层次,以便于可以有效地把处理的进度、遇到的问题传递给双方项目组、管理层,及时调动优质资源配合问题的及时管控、处理。我觉得做到了以上五点,再配合以专业技术层面的努力,大部分客户应该都会满意,而不至于项目合作双方的不愉快从此成为项目的一个噩梦烦扰着彼此。其实我们不需要也无法苛求彻头彻尾的专业,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专业的态度和精神,这是我看待项目合作的一个基本态度。
英[_bi__e_]美[_bi__e_]。
IdidaBAinfilmmaking我获得了**摄制的文学士学位。BA(BusinessAnalyst)承接某个很具体的业务或者领域的产品经理。
BA(BusinessAnalyst)业务分析师在IT公司里,BA的角色就是PM(产品经理),但为什么叫BA呢?是因为这类PM要承接某个很具体的业务或者领域。
BA是BeautyAdviser的缩写。意思是美容顾问。BA所指的就商场里化妆品专柜的美容顾问。一站式出国留学攻略 >
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众所周知,软件开发的成本中70%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有效地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
软件外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降低成本的一种重要的手段。目前,全球软件的销售额为6,000亿美元,而其中软件外包的销售额即达到500~600亿美元。预期到2005年软件外包的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软件外包的大幅度增长为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印度和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公司开始介入软件外包这一领域。目前软件外包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有上海、北京、大连以及深圳等城市。以北京为例,有40%的软件企业参与外包项目,软件行业60%~70%的营业额来自外包。在上海和北京,一个软件外包工程师的月薪达到7,000~10,000元人民币,而同样能力的软件工程师在武汉只需要三~四千元人民币。资本的特征是向成本更低的地方流动,所以,近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有大量的东部软件公司准备迁移到中部地区,目前首选的地区主要是武汉和西安。
软件外包将为中国软件业带来什么呢?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机会,还有先进的软件开发管理流程,以及严格的软件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发展软件外包产业, 我国的软件产业将逐渐地告别手工作坊式的开发时代,进入工程化、规模化的开发领域。
为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 我国政府正全力为这些软件外包公司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已经在多个重点城市建立开发区,设立多个全新的软件开发园区,并对于入园的软件企业给予相当优惠的政策条件。但是,仅有政策条件和环境条件是不够的,对软件企业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源成本,能否提供多数量多的、成本较低并在质量方面满足需要的软件外包工程师是我国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的重要条件。
中国软件外包市场现状
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接包市场主要是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其中,美国市场被印度垄断,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现在,菲律宾、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也加入了世界软件外包的竞争行列。
IT外包服务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IT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与硬件外包相比,软件外包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印度是软件外包最大市场。除此之外,爱尔兰,以色列和中国也是软件外包的主要市场。
IDG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到1000亿美元。全球软件外包的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占40%,日本占10%。外包接包市场主要是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其中,美国市场被印度垄断,印度软件业80%的收入依赖软件外包业务,印度已经成为软件外包的第一大国。而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现在,菲律宾、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加入了世界软件外包的竞争行列。
虽然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一直高速增长,但截至目前,IT外包服务的用户群还相当狭小。就IT外包服务的内容和服务方式而言,还主要局限于基础架构层面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桌面设备的支持与维护。2003年IT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只有人民币426亿元。其中IT运营管理外包服务的规模为216亿,应用管理外包服务为15亿,软件外包195亿。
计世资讯的《2003~2004年中国IT服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 2003年中国IT外包市场规模达35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25%。中国软件外包的主要目标市场是日本和美国。
趋势与预测
BPO成为未来外包发展的趋势。
合作关系及无缝集成模式将成为外包的主要方式
外包市场集中度较高
外包市场成熟,形成了规范的外包市场
IT外包在行业中的应用深入
国内的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为:
由市场不成熟高度分散走向市场逐渐成熟集中
国内外包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将成为继印度后新的外包产业中心
IT外包服务结构转化,服务向高端发展
软件外包大型企业出现
我国软件外包业赶上印度还缺什么?
中国经济巨大的成功使人们不禁推测: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很快将和印度不相上下。但是麦肯锡公司最近对中国软件部门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要想在软件外包业对印度形成威胁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首先,中国必须巩固其高度分散的软件行业,培育获得大型国际项目所必需的规模和技术。
目前,中国向这个方向所做出的努力还并不多。
差距
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IT业正在健康的扩张。近几年,中国IT行业专门人才的数量增长很快。从1997年起,软件和IT行业的年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2%,2003年达到68亿美元。尤其是,这个行业中,2000年到现在,说英语的毕业生(在软件外包业中很重要)翻了一番,已经超过2400万。但是,中国IT业自身的很多不足,致使这些变化不能被彻底的利用。尽管中国IT行业的收入在增加,但是却只有印度的一半(印度IT行业每年的收入是127亿美元)。中国IT行业的增长受国内需要的驱使,其多数客户都是中小型的中国企业,他们需要的是根据他们的需要专门为他们定制的软件。中国初生的软件外包业务只点到IT行业总收入的10%,而印度的这个数字则高达70%。尽管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中国软件服务公司的营业毛利只有7%,而世界同类公司的营业毛利的平均水平可以达到11%,原因是他们接手的项目往往规模不大,但报价又相对较低。
规模
要想在全球的外包业中形成有力的竞争,中国必须巩固其软件业。中国排名前十的IT服务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0%,而印度的十大IT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高达45%。中国大约有8000家软件服务供应商,其中员工少于50人的占四分之三,只有5家拥有2000名以上的员工。印度的软件服务供应商不到3000家,至少有15家拥有2000名以上的员工,其中的塔塔谘询服务公司(TCS)、威普罗公司(Wipro)、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Infosys)都已经获得国际上的认可,在全球拥有客户。没有适当的规模,中国企业不可能吸引到顶尖的国际客户。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小公司是风险相对较大,可靠度相对不高的合作伙伴。麦肯锡的研究发现,只有12%的中国软件服务公司认为合并、收购和结盟是应优先考虑的事务。中国软件服务公司的经理人中,有兼并收购经验的不多,尽管他们的文化有
利于组织的发展,但是依靠这种文化来对抗新的竞争对手显然不是很理想。相反,印度的几家公司正在考虑并购中国公司来扩大他们的业务。
质量
行业的分散状态使中国软件行业的另外一些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如过程控制和产品管理不够严格。中国30家大型软件公司当中只有6家达到CMM五级或四级,而印度的30家大型软件公司全部达到这一专业水准。调查发现,四分之一的中国公司在尝试执行CMM质量标准,但是有一半多的公司在调查中表示,做这各努力没有必要,不可行,或者认为不值得。
人才
中国的软件服务提供商还应加强人才的管理。绝大多数中国公司都不重视帮助员工成长,他们当中很少懂得将股权、培训项目或其它激励机制引入对人才的管理。麦肯锡的调查发现,中国软件公司中人员的更新率每年高达20%,而美国虽然拥有流动性很强的IT劳务市场,但它的这个数字只有14%。
其它
有了更大的规模和更好的人才基础,中国的软件服务公司就会具备解决其它问题的条件,比如在国际市场建立可信的品牌,开发特定行业,如金融和制约行业的技术。另外,还要注意保护客户的知识产权,要克服基于项目的短期效应心理,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长期服务。
参考资料:
zhangxppro
ba(商业分析)是数学、编程和商科的交叉学科,是以数理编程为手段优化商业决策的新兴专业,大部分都开设在商学院下,但也有部分开设在信息学院。目前很多投行也开始招聘ba来解决前台业务人员与后台IT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这类ba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把前台人员的业务需求整理成后台IT人员能够理解的语言并交给IT人员实施。
有价值的东西是才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企业架构为什么就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呢?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原因:
1、 对公司而言,企业架构可以辅助企业完成业务及IT战略规划。在 业务战略 方面,它定义企业的愿景/使命、目标/目的/驱动力、组织架构、职能和角色。在 IT战略 方面,定义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是IT战略规划的最佳实践的指引。企业架构是承接企业业务战略与IT战略之间的桥梁与标准接口,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核心。
2、对个人而言,有助于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比如成为CIO,首席信息官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具备 技术和业务 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
企业架构包含了四部分,BA(Business Architecture,业务架构)、DA(Data Architecture,数据架构)、AA(Applications Architecture,应用架构)、TA(Technology Architecture,技术架构)。企业架构由全局战略规划驱动,我们来看下战略、BA、DA、AA、TA五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战略、BA、DA、AA、TA实际位于以下三个层次上:
这五者的核心关系,可以概况为以下几点:
l 环环相扣,上层驱动下层,下层支撑上层。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战略,业务架构,方案架构的关系。下面我们看下实际工作中架构路线图和实施规划环节是如何 *** 作的。
执行的要点是钉到岗位(左侧),落到文档(右侧),细到机构调整、技术采购、项目研发等工作包。主要有以下环节: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实施计划不仅仅是从“架构蓝图到研发”的计划,也是从“架构蓝图到IT与非IT的方方面面”。
对于业务架构,OMG业务架构组给了如下定义:
业务架构是企业治理结构、商业能力与价值流的正式蓝图。业务架构明确定义企业的治理结构、业务能力、业务流程、业务数据。其中,业务能力定义了企业做什么,业务流程定义企业怎么做。具体而言,就是:
我们分别从国外国内来了解一下,业务架构出现的背景,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业务架构的使用场景, 业务架构是跨部门跨组织的业务需求,单个小系统的生命周期,根本就没有业务架构环节。
跨系统规划--业务架构在全球出现的背景
国外软件系统经过长期发展,在经过多年实践后,1962年,发表于哈佛商业杂志的的《信息系统总规划》这篇文章,拉开了跨部门、跨组织需求规划的序幕。此后多年,IBM等企业进行了很多实践。
1982年,IBM公布了业务系统规划(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方法论。这是个重要事件,对业界产生了大而持久的影响。
此后多年,业务架构快速发展,如Togaf、FEAF等。
以上历史告诉我们,业务架构脱胎于跨系统、重视跨系统需求。站在开发者的角度,业务架构就是跨部门、跨组织的业务需求。
信息孤岛—业务架构在国内“火”起来的契机
国内有个现象,一提到业务架构,就会大谈信息孤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国内真正开始重视业务架构设计,就是从解决信息孤岛的痛点开始的。
21世纪初,国内的信息化进程从部门信息化推进到了企业信息化。企业部门间的(集团子公司间的)协同联动需求,带动了IT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需求—同时产生了信息孤岛问题(财务、人力资源、采购、销售、OA、CRM各自为战)。
因为信息孤岛所具备的三大弊端,促使业务架构在国内火了起来,以下是三大弊端:
那如何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呢?
在一系列系统分头建设之前,先设计业务架构,定义统一蓝图,这是根本。数据一张图、数据共享、流程打通、服务编排,都是围绕统一蓝图具体展开。
业务架构是跨系统的,那么它和子系统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图中的大V、小V分别表示什么呢?
大V部分,是总体方案的生命周期。在大V的需求阶段,必须研究和定义清楚跨部门、跨组织的业务需求,这些需求往往是跨系统的。例如,客户报修业务功能明显需要呼叫中心系统、CRM系统、工单系统协同联动,才能支持客服接听电话、确认客户资料、记录报修内容、派遣维修工程师上门这一连串 *** 作。
小V部分,是某一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在小V的需求阶段,必须分析和定义清楚这一个系统的需求,这些需求往往是系统内的。例如,CRM系统负责客户资料管理。
综上所述,方案级、子系统级这两级生命周期是同时存在的。举个典型的例子,某公司要做一个ERP系统,他会怎么做呢?
由于方案涉及的范围广、部门多,所以有必要做业务架构设计。这时,由业务架构师担纲业务架构设计,并提交《业务架构书》。
假设主要涉及系统A的需求、开发、测试等。
这时需求分析员冲上去,负责《系统A需求说明书》,当然需求分析员要参考上游的《业务架构书》整体约定。
注:这里只所以说是假设,是因为实际 *** 作中可能是实现某个业务功能需要同时开发系统A、系统B、系统C的部分功能, 并不是说一期工程的所有功能必须隶属于同一个系统 。
假设主要涉及系统B的需求、开发、测试等。
这时这时需求分析员冲上去,负责《系统B需求说明书》,当然需求分析员要参考上游的《业务架构书》整体约定。
业务架构要想成功,首当其冲的是,架构师要做正确的事,即在业务架构的实际工作内容上有充足的经验,不能遗漏。
相反,业务架构师分析环节的缺失,意味着业务架构蓝图规划项的缺失,影响从投资角色到方案设计,到实施规划,在到IT工作包和非IT工作包识别等所有后续工作。
业务架构 = 业务功能 + 组织结构 + 业务流程 +业务数据
业务架构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哪些呢?
业务架构的前身是1982年IBM发布BSP等跨系统规划方法。所以,业务架构本质上是跨系统规划。
但是,业务架构的内容远远超过了跨系统需求分析这个范围,覆盖跨系统业务架构蓝图规划这个更大的范围。究其原因,是业务架构必须发挥从战略向实施过渡的桥梁作用—上街公司战略, 下接IT实施和非IT实施 。
不错,业务架构也涵盖了非IT部分的蓝图!
我们来看下细化的业务架构实际工作模型。
就大的方面而言, 业务功能定义企业做什么,组织结构定义谁来做,业务流程定义怎么做,业务数据提供必要的支撑,因此,业务功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业务数据四者,构成了业务架构蓝图的核心。
同时,商业模式揭示的是企业产品、企业核心资源、客户、伙伴、渠道、成本、利润之间的本质关系。商业模式这个现代工具,也是业务架构蓝图的必须规划项。
就小的方面而言, 第一,业务渠道在哪里?组织结构是围绕部门、角色、职能展开的,而组织结构、业务渠道、合作伙伴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业务架构师在梳理组织结构的同时,应结合渠道战略和合作伙伴战略,定义业务渠道规划,定义合作伙伴规划,这些都是业务架构蓝图的“一等公民”。
第二,价值链在哪里?价值链模型是对一个企业所有生成经营活动的总体描述,是规划业务架构蓝图时的必做项目。可以对业务功能进行三级划分、层层分解:
第三,业务流程 = “主干流程 + 分支流程 + 业务规则”:
例如:买火车票时,“选票-抢票-支付”这个流程是稳定的。、
例如,选座分支流程,靠窗、不靠窗、坐票、卧铺(上下中铺)。
例如,买儿童票、成人票、学生票要进入分支流程。
所以建议一边定义业务流程,一边定义相应的业务规则。
综上,业务架构蓝图的内容应该明确!全面!直观!详细!
上面我们学习了业务架构包含的内容,可能不够直观,我们通过案例来加深我们对每个模块的理解。
举例业务架构蓝图五要素
我们借助业务架构蓝图五要素,管窥一下中国铁路12306平台的业务架构。
目标业务功能—线上购票、线上支付、线上退票等;
目标组织结构—在原组织结构基础上,新建IT运维中心;
目标业务流程—先登录、后抢票、再支付、超时未支付则释放票源;
目标商业模式—线上购票,省事省力(这个仅是价值主张);
目标业务数据—用户账户、列车时刻表、坐席数据、订单、支付记录等。
举例业务渠道、合作伙伴、价值链
下图分析了证券公司的业务功能与相对应的业务渠道
价值链包括核心业务层和支撑层,这里的核心业务层属于价值链对业务功能和服务的顶级分解。
在做规划时我们常采用GAP分析法,先确定当前现状,然后给出我们的期望,分析目标和期望的差距。如果有人和一个新手这样说,可能是不够的,你至少需要回答以下几个疑问:
疑问一,业务架构师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才算是战略驱动?
--能否具体到政策文件?战略方针?市场调研?友商对标?
疑问二,从战略到蓝图,中间的逻辑是什么?
--能否具体到小目标分解?小策略制定?
疑问三,我们首先应该怎么做?
--就连一个小的进销存系统,也要先进行业务调研,不是吗?
落地设计步骤
我们看下作者分享的战略驱动的业务架构(BA)设计三步法。
图中的三大步很明确,也非常贴近实际。
优点1:明确的战略驱动起点。方法中明确了三种战略驱动因素(Drvier)的类型,因为实际中就是国家政策、企业战略、对标友商者三者之一触发了后续的调研、规划与实施。
优点2:明确的调研环节。在第一步中,包含了调研环节。
优点3:强调了从战略到蓝图的过渡逻辑。在第2大步中,扎扎实实地规划好业务架构目标/策略,才能确保蓝图充分支撑战略。这一步属于高层级业务架构设计。
优点4:目标蓝图与Gap分析并重。在第3大步。
设计BA目标蓝图这一步属于低层级业务架构设计,其中Gap环节是必须环节,我们必须识别出业务架构的增量有哪些,给出对应的实施措施。
Gap分析的价值在于,它是持续进行架构治理所必需的,除了BA规划环节应用,在AA、DA、TA设计环节也均有应用。
要点明确Driver,做好调研
业务架构设计必需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100%明确战略驱动因素是什么。
业务架构设计必需做好的第二件事,就是调研。 通过调研,广度上理解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趋势,纵深上理解战略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横向上理解企业的竞争格局、友商动向。
粗看,调研范围很广,让人理不清头绪。细看却有规律,主要三条线,分别是管理层访谈、战略的来龙去脉、可借鉴案例。
要点从战略到蓝图的内在逻辑
从战略到蓝图的内在逻辑,由四个概念支撑起的骨架:
Driver—战略驱动因素
Goal—业务架构目标
Strategy—业务架构策略
Blueprint—业务架构蓝图
这是一个大型企业,推进数字化采购转型如何从战略到蓝图的构建逻辑,相信它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以下几点。
综上所述,从战略到蓝图的内在逻辑主线是: 确定Driver—目标分解—策略设计—蓝图定义 。逻辑明确,创新有据。
只有业务架构师真正洞悉了战略意图、准确领会了战略动机,之后的业务架构设计工作都是有迹可循的,工作量再大,也不可怕。
工具GAP分析
推进确定Driver
项目假定为:某铁路数字化服务转型工程。
业务架构师(张三)知道业务架构的Driver是整个业务的起点,必须找准、吃透。
张三了解到,数字化转型工程的Driver是公司刚制定的《公司战略规划》。
《公司战略规划》中阐述了数字化服务转型的背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各行各业的服务水平,极大方便了人们群众的衣、食、住、行、医、学、玩等方面。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拥抱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能搞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
《公司战略规划》中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核心表述是:树立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标准,推动数字化服务转型,提高服务水平。
推进做好调研之管理层访谈
管理层访谈: 不是让业务架构师去了解行业,而是要领会管理层的关注点、主要看法。
通过访谈,业务架构师应了解:
推进做好调研之可借鉴案例研究
研究可借鉴的最佳实践、最佳案例,也是调研的必做内容。
究其原因,业界每个阶段的最佳实践、最佳案例,都反映了业界当时的实践水平。所以,如果业务架构师收集并分了业界当前最佳实践案例,就可以在自己负责的架构设计中更好的把握设计方向、制定设计标准。
业务架构目标和策略包含以下两方面:
推进差距分析
Baseline Business Architecture
Target Business Architecture
上述案列,我们通过GAP分析,识别了业务能力差距和IT能力短板,从而识别业务架构目标与策略,这是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为我们后续环节做准备,比如我们识别出了核心业务需要增强的包括销售、客运、货运、清算、售后,新增的包括增值业务,在制定在业务功能、业务流程、业务数据、组织结构、商业模式模块给出对应的策略。
如:从上图价值链分析中看到,我们新增的业务需求是增值业务,通过电商业务、旅游代理可以实现,再进一步想一下,就会知道我们的目标是增收,接着可以自顶向下思考,增收除了电商业务、旅游代理,我们还可以做保险代理,通过服务门户这个渠道触达用户。
推进确定目标与策略
只有扎扎实实地规划好业务架构目标与策略,才能确保后续业务架构蓝图定义充分支撑战略。
确定业务目标与策略环节,是业务架构设计的高层部分。后续的业务架构蓝图定义,是业务架构设计的低层部分。前者引领者后者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确定业务架构目标与策略”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这一步,有三种做法。
1)自顶向下:将Driver分解为子目标,将子目标映射到业务架构策略。
2)自底向上:通过Gap分析,找到能力短板,从能识别业务架构目标与策略。
3)上述两种做法相结合,循环展开,互为验证。
铁路系统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水平是Driver,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终极目标。
答案是:
组织结构视图包括三个模块,组织结构、业务渠道、合作伙伴。
组织结构及改进主要描述部门设置、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等;合作伙伴及改进主要描述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业务渠道创新也是业务架构设计的常见策略,下面会举例说明。
组织结构 下图是运用GAP分析的方法,画出当前组织结构和目标组织结构,并表示出变动点。
新手业务架构师往往认为组织结构没啥好设计的。其实恰恰相反,一旦组织结构需要变革,必然影响重大。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来,之前企业自己做IT开发,目前公司计划在做开发的同时,自己也做IT运维。相应的,企业组织结构新增了IT运维中心。
业务架构师应尽早明确组织结构的可能变化。因为无论是新建部门,还是部门增强、人员能力增强,都属于TOGAF中的能力增量,是需要后续非IT工作包实现的。
不仅如此,组织结构的变化还影响整个企业的治理结构,从经营管理,到制约监督,再到绩效考核。
总之,业务架构师虽然经常被当做跨系统软件需求分析师降级使用,但真正承担业务架构蓝图规划任务的业务架构师,是必须能扛得起很多“非IT”规划的。
渠道: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比喻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业务渠道就是用户为了达成业务目的的途径。如下图,列车长通过补票终端这个渠道帮助用户完成补票,客运公司通过大屏幕告知乘客车次信息。
业务渠道 业务渠道创新示例
网站、手机APP、补票终端、大屏实现了购票、补票、查看车次信息线上线下联动,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公司内部效率。
感悟 :由上图可知,业务渠道不是完全孤立的业务架构蓝图规划项。它和业务流程、业务功能、组织结构是相互呼应的。因此,我们规划业务渠道时,也应考虑这些。
关于渠道联动,有同行这样总结:
企业是由一系列为顾客制造价值的活动和功能组成的。我们的业务功能就源自于可以为顾客制造价值的活动和功能。
企业的价值链展示了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运输等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功能以及业务流程之间的连接情况。价值链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核心业务(创造主要的顾客价值)
支持活动(为核心业务提供支持服务)
继续来看运输公司数字化服务的案例,业务架构师,面对运输企业数字化服务转型的任务,经过潜心研究,给出了下图的价值链划分结构。
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会在核心业务模块同时存在客运和货运两个区别较大的业务类型?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只负责客运、货运其中一个模块。前面我们业务架构出现的背景也有提到在国内业务架构是为了解决信息孤岛发展起来的。业务架构师就是要在全局做规划,而不是梳理单个系统。
以上我们已经整理了价值链,现在我们要分解功能域了。下图是一级功能域分解图。
接下来,做业务能力Gap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增的一级功能域有4个,增强的一级功能域有13个。
通过价值链分析到一级功能域划分的转变,我们会有以下收获:
第一, 价值链分析模型为后续功能域划分奠定了基础。管理支持+核心业务这个业务功能呢域划分框架确实很好用。并且广受业界认同,在沟通的过程中自然也容易被其他人接受。
第二,类似“上车前、上车中、下车后”时间轴思维,是业务架构师必备的分析技能,同时,是甲方企业领域专家们经常使用的分析习惯。
业务架构设计不仅要定义出目标架构,还要使用GAP分析法,识别出需要增强的架构能力,为后续实施做准备。具体包括业务功能变化与增量、组织结构变化与增量、业务流程变化与增量、业务数据变化与增量。
商业模式揭示的是企业产品、企业核心资源、客户、伙伴、渠道、成本、利润之间的本质关系。简单说,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事,有的企业行,有的企业不行。
制定商业模式时并不是说全局只有一个商业模式,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目标分别制定商业模式 ,比如上述案例中,该铁路运输公司的目标有三个:便民、增收、增效。我们就可以设计三个商业模式。
就铁路企业的数字化服务转型而言,要便民,应支持随时通过网络、电话、手机App获取企业服务。
就铁路企业的数字化服务转型而言,要增效,可以借助硬件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促进取消、检票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率。
感悟商业画布,借助九个小格子,构建了简介高效的系统化思维环境,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商业模式有如下优势:
个人认为,商业模式融合了BRD和MRD的内容:
BRD:商业需求文档,关注为谁(客户细分)、解决什么问题(价值主张)、需要做什么(关键活动)、花费什么资源(关键资源)、性价比(成本/收入)如何。
MRD:市场需求文档,关注消费者怎么触达(渠道通路)、怎么获得合作伙伴。
业务流程视图是应用架构的输入,也是业务架构中最落地、篇幅最大的章节。
作者在文章中对业务流程的协作方法进行了论述,结论是简单的业务流程可以采用流程图的方式绘制,业务流程分支较多且复杂的强烈建议使用文本化描述。
业务流程定义规范
要点是“1个主干+N个分支”方式的流程分解
要点是“阶段化+步骤化”,并附每步业务或数据模型规则
要点是“注明在主干流程的分叉位置”,并附每步的业务或数据模型规则
这部分为可选
这部分很重要,上面也有提到,业务流程视图是应用架构的输入,所以对这块再总结一下。
我们发现,分支流程和业务场景有完美的对应关系。识别分支流程,就是场景化思维。相反,如果不区分主干流程、分支流程,后续业务需求变更会波及一大片,而不是改一个分支流程这么简单了。这太不专业。
业务功能很多,业务场景更多,业务流程定义了什么呢?业务流程定义一个业务功能,其中包括多个业务场景。比如购票包括了多人购票、购买儿童票等。
业务规则多如牛毛,如何避免业务规则碎片化?围绕业务步骤定义业务规则,业务步骤可以是主干流程步骤,分支流程步骤。
关于是否使用业务流程图:越是核心的业务流程,越是分支多、业务规则多,此时建议采用文本化规范,这样呈现的信息更加全面。不复杂的业务流程,可以沿用流程图的方式。
这篇文章对企业架构进行了概述,详细讲述了业务架构出现的背景及实际攻略,并通过实际案例加深我们对业务架构的理解。
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中涉及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战略驱动的业务脚骨设计实战步骤,精华在于,从战略到业务架构蓝图的跨度太大,逻辑链条接不上气,所以分两步走
如果读完之后感觉通过企业架构可以提升自我、有利于公司发展,就行动起来吧!
上一篇文章 " 业务架构__企业数字化转型,需了解的相关知识框架(1) ", 简单交流了较为高阶的一些认知。本文会适当展开对业务架构的认知,介绍相关核心元素及相互关系。
业务架构,简称BA, 它代表的是(Business Architecture)。目前了解到,国际上有多套BA相关的知识体系,除了 Business Architecture Guild 推出的 BizBoK, Open Group, Gartner等也有相关的BA知识体系。尽管有了多套知识体系,相对于EA(企业架构)来说,个人认为BA仍是较为新兴的、仍在不断丰富一门学科,尚未真正形成成熟且易于实践的体系,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相对来说,BA协会的BizBoK对于业务架构的相关元素拆解得比较细,从入门的角度,是比较有利于快速形成基本认知的,下方的内容将主要参考BizBoK的基本知识,并融入个人目前的一些理解,和大家交流探讨。
但是,"价值流"、"能力" 都是相对离散的,它们无法有序地把各种要素串起来,而且往往很难落实到人,无法保障闭环落地。而“流程”,能够把周边的几个核心要素,有序组织在一起、而且可责任到人,有利于确保 端到端落地。个人认为,应该把"流程"也纳入为业务架构的核心元素。
接下来一起看一下,业务核心元素的配合关系,是如何逐步演进的。大的来说 - 先从外向内看,然后从内向外看。
“从外向内看”,强调先从"客户"出发,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及客户旅程实况,以确保准确把握客户所需的价值及服务体验方向不跑偏,做正确的事;然后“从内向外看”,以确保企业能有合适的业务能力和内部流程来高效交付客户所需的价值点把事做好、高效完成。
从“ROI”的角度来考虑,外部客户需要是价值的源头(Return),内部能力及流程建设等需要投入成本(Investment),作为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需要整体协同各个内外部要素,在服务客户、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为股东、员工及合作伙伴等构建出一套ROI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业务生态体系。
为了方便理解元素间关系,我们可以“酒店服务”这个业务为例,进行简单说明和探讨。
1 价值流
客户想要的是 - “享受酒店服务”,这是酒店的基本“价值”所在。站在客户角度,围绕该价值,可拉出一个简单的价值流,包括“预定房间”,“入住”,“酒店服务”,“离店”等4个价值流阶段。每个价值流阶段,会以结果为导向,实现某个“价值项”或“价值点”:比如“预定房间”阶段,给客户带来的价值点是“我订上房间了,放心了”; 比如 "入住"阶段,给客户带来的价值点是“我拿到了房间钥匙,我有房间可以住了”,等等。每个价值流阶段,如果都能顺利交付"价值点", 那么各阶段合在一起就能交付整体价值。当我们设计或分析业务,从价值流出发能避免走偏。
(附注: 这里所谈的价值流,谈得是high level的客户角度的价值。其实,基于渠道伙伴、内部利益相关者,也会有相应的价值流和相关人员的具体“价值主张”。若对价值主张画布感兴趣,可了解 " 优化“价值主张画布”,助力企业数字化赋能 ")
2 价值流 + 能力
为了实现价值流各阶段的“价值点”,背后需要企业的“能力”提供支撑。比如说,在入住环节,要快速核实客户信息,需要“客户管理功能”;要对清楚预约房型的具体要求,需要“订单管理或协议管理功能”;要快速判断有没有房间,需要“房间管理功能”;要收押金或预付金,需要“支付管理功能”,等等。
国际BA协会认为,要开始业务架构相关实践,梳理“价值流+能力”交叉映射图,是最最基础的要求。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对 high level 的展示,比较方便和高层进行汇报(比如,基于能力的热力图,红/黄/绿表示,让老板们很直观得看到哪些能力需加强、哪些能力需新建,快速理解怎么回事)。下方为酒店服务的“价值流-能力”映射图demo, 供参考。
3 价值流 + 流程
对于业务逻辑、业务场景比较简单的业务,把一些“能力”按照一定的顺序放在一起,相关人员脑补一下,就能大概知道业务整体上涉及几个环节、如何相互配合并闭环落地。但对于有一定复杂性的业务,或者是 把能力拆解得比较细的业务,把一个个能力模块放在上面,相互之间还是“离散”的,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线把它们串起来、也无法确保每个能力责任到人,进而无法确保最终的端到端有效落地。
而"流程"能够把相关要素(价值流阶段,具体事项,相关信息,责任人等)有序的串在一起,能够清晰地展示各个环节如何流转以及各环节对应的负责人,有利于确保E2E闭环落地。
4 价值流 + 流程 + 能力
流程的每个环节,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支持,有的可能只需要纯业务能力支持,有的还需要IT能力支持。共同组成“价值流+流程+能力”的映射图。
同1个能力,可以被多个流程复用。企业下沉和积淀的公共能力越多,可被各个流程复用得就越多,可大大提升 ROI。与此同时,抽象和沉淀公共能力,也有利于快速Enable新业务。(近2年比较火的“中台”,关键落脚点就是"能力复用")
5 价值流 + 流程 + 能力 + 信息
上面提到了流程需要能力来支持,有的能力是纯业务能力(人工), 有的会涉及 IT能力。过去几十年,多数企业以“信息化”为主导,典型场景是“流程自动化”,利用 IT能力实现“自动化”;近5~10年,有很多企业开始考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和数据越来越成为构建企业能力的关键要素,进而促进流程优化、降本增效。
6 价值流 + 流程 + 能力 + 信息 + 业务对象
实际的企业业务,每天都是围绕“业务对象”发生的。对于能力、信息而言,只有围绕“业务对象”来构建,才能确保相关业务建模、数据建模能紧扣业务实际、符合业务本质。
尤其是当一个企业的业务逻辑、业务流程、业务能力错综复杂的时候,围绕“业务对象”进行梳理和发力,相对容易快速捋顺主要自然实体、业务实体及实体间相互关系,更容易实现统筹考虑以及能力复用、数据复用。
本文利用 BA协会的全景图(2个圆圈),引出业务架构相关的核心元素;然后通过上面的分解步骤,大体介绍了各个主要元素及元素间的配合关系,希望通过上面的介绍,能方便各位对业务架构的相关要素能有个初步认知。其实通过上方的分解介绍,有些人可能会看出来,如果要梳理和优化业务, “价值流”、“能力”、“业务对象”都是比较有价值的切入点,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可以进一步思考。
你应该去理解什么是外包。
很多项目都是大公司靠实力和关系去接,再包给小公司,小公司的运营成本低,而且如果不愿意自己做还可以再包给其他公司。而且你也别小看这些小公司,有些小公司的员工其实是很多的,只是都包到别的公司做项目去了,所以显得小。
以上就是关于我们是传统企业,想开发一个软件,找it人力外派供公司合作是不是合适些全部的内容,包括:我们是传统企业,想开发一个软件,找it人力外派供公司合作是不是合适些、该如何应对IT实施项目中的问题、“BA”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