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学
学院学科建设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4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按2013年度 US News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科排名第36位,“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第35位;按ESI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科均进入全球研究机构的1%。2015年QS全球大学学科排名,在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中,北京大学名列第36位,为中国大陆高校之首。
2、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起步于1958年,1966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系,1971年扩建成计算机系兼研究所,1999年成立计算机学院。
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系、计算机研究所、软件研究所、微电子与微处理器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银河计算机工厂。
3、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成立于1958年。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我国计算机学科领域内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计算机系,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96年,计算机系在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持的全国计算机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在国内首批获得按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资格;2002年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计算机系在总共4个分项指标中,3项(学术队伍、人才培养、学术声誉)在全国排名第一。
2006年、2012年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以总分满分100分的成绩排名第一,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得A+。
4、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78年,始终秉承“人为本,和为贵,变则通”的文化理念,坚持以培养求是创新、与时俱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计算机人才为使命。先后培养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陈左宁、陈纯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下设5个系、4个研究所、3个中心,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学科建设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设计学4个国家一级学科以及与一级学科体量相当的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双双获评国家“A+”学科并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
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19年11月数据统计,计算机学科ESI学科排名世界前1‰,列全球第22位。USNEWS计算机学科排名全球第九。
5、电子科技大学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系、计算机工程与技术系、信息安全系三个系,现有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IBM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都)和四川省软件测评中心等三个实验中心,信息产业部虚拟现实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新型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等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校简介
百度百科——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校简介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简介
百度百科——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中国大学的巨无霸,占据了大多数主要学科的第一名,是国内大学中不分伯仲的前二名,以前清华大学以理工为主,但近年来综合实力突出,目前与北京大学同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二所综合类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别是人文类和师范类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哲学和法学列全国第一,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心理学和环境科学列全国第一。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担负着国防工业的重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与飞行器有关的专业和金属材料工程列全国第一,北京理工大学的装甲车专业和d药爆破专业均列全国第一。
4、中国农业大学是最有实力的农业大学,在多数农学类专业列全国第一。
5、中央民族大学代表了民族团结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累累硕果,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列全国第一。
6、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是紧跟北大清华后面的强校,实力雄厚,理科、工科、经济管理、社会科学以及医学等学科中都很有实力。
7、同济大学是一流理工科大学,在建筑、土木、环境、车辆和交通等学科中很有优势,其中工程造价、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四个专业列全国靠前。
8、华东师范大学是仅次于北师大的师范类大学,在教育学(全国第二)、文学、历史学和理学等学科中都有相当实力。
9、中山大学的社会科学、理学、经济管理和医学都很强,其中逻辑学、麻醉学和行政管理三个专业全国第一。
10、华南理工大学在理工和管理专业很好,法学和文学也有一定实力,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二个专业居全国第二。
11、西安交通大学是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力量迁址西安的大学,工学和管理学首屈一指,管理科学、法医学全国第一,机械电子工程和管理工程全国第二。
12、西北工业大学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军工院校,国防七子之一,以航空、航天和航海特色著称,飞行器专业和材料专业位居前列。
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总体实力不是太强,但在农林类专业中有相对实力。所以这次被排在了“一流大学”的B类。
14、国防科技大学有军中清华之称,在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学科实力雄厚,管理科学以及一些工科专业也很有实力。
15、中南大学是一所发展很快的理工类院校,它的工科、医科(负有盛名的湘雅医学院)、管理学和理学都很好,特别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和物流工程全国第一。
16、湖南大学是一所理工经管艺术都比较平衡的综合类大学,其中国际经贸列全国第二。但是其他强势学科太少,所以这次也被排在了“一流大学”的B类。
17、南开大学综合实力非常强,特别是社会科学、工商管理和理学,国际经贸和物流管理二个专业位于全国第一。
18、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在工科的多个领域领先,管理学也很好,化工工程专业全国第一,建筑学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全国第二。
19、南京大学所有学科都很强,本科教育很有特色,1-2年级不分专业大类培养,学科开放,自主选专业,物理学、天文学和地质学全国第一。
20、东南大学是国内工学领域的代表性大学,几乎所有专业都非常强势,其中路桥和渡河工程、交通工程和动画三个专业全国第一,交通运输专业全国第二。
21、武汉大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多个学科在国内名列前茅,其中有多个专业位于全国前五。尤其是国际法学和测绘科学,国内无人能敌。
22、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实力很强的理工类大学,机械专业长期雄踞国内第一,与同济医科大学的合并使得医科也有相当的实力,机械,光电信息工程、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和公共事业管理五个专业位居全国第一。
23、四川大学学科均衡,医学突出,特别是口腔医学号称亚洲第一,另有康复治疗和宗教学全国第一,金属材料等专业位于全国第二。
24、电子科技大学以IT技术为核心,电子类专业全国第一,通信工程全国第二。
25、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冶金、采矿、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闻名的理工科大学,张学良将军曾任校长,冶金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全国第二。无奈随着东北经济增长乏力,人才流失较多,也被排在了“一流大学”的B类。
26、大连理工大学在港口与海岸工程专业排名第一,化工和材料等工科专业也很好,管理类也很强。
27、山东大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和医学都很均衡,在教育部这轮评估中,数学和考古均排全国第三,中文第五,政治学、统计学、公共医学和护理学第八,物理第九,口腔和药学均为第十,其余绝大多数专业排在10-20之间。
28、中国海洋大学是海洋老大,在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水产类国内没有对手,这是一所会越来越强的学校。
29、浙江大学是浙江原来最好的四所大学合并的,在社会科学、工学、医学、农学和理学中都非常强,其中自然科学排全国第一,光学、材料化学、蚕学等专业全国第一,有相当多的专业位居国内前三。
30、吉林大学是东北地区的一所实力雄厚而均衡的老牌大学,理学、社会科学、工学、医学和农学都有相当实力,其中资源勘探工程专业列全国第一。
31、兰州大学是大西北的一所近年来发展不快的老牌综合性大学,但它的生态学、革业科学全国第一,气象科学第二。
32、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军工院校的老大,多数工科都排在国内前三,其中焊接技术与工程亚洲第一,制导技术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列全国第一。
3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国内理工科最强的大学之一,所有学科都排名居前,其中物理学、安全工程和地球化学三个专业全国第一。
34、厦门大学是号称海上花园的大学,和武汉大学并称中国最美的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很强,社会科学和理学也不错,会计学全国第一,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排第二。
35、重庆大学是以建筑、机电和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优势而著称的一所综合类大学。
36、郑州大学是从原“211工程大学”晋级的新贵,2000年与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后,十几年来发展迅速。而且河南几乎是倾全省之力支持郑州大学发展。化学、临床医学、材料学等专业国内领先。尤其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号称亚洲最大的医院,吸引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很多毕业生来此就业。
37、云南大学也是从原“211工程大学”晋级的新贵,是西南地区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在云贵地区综合实力最强。
38、新疆大学是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晋级一流大学的“211工程大学”,语言学等是它的优势学科,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教育合作桥头堡的作用。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是中国较早成立的一所以信息科技(IT)学科为主导的高等院校,先后隶属于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生活动中心是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很好平台。再说说我在杭电生活的这一个学期,学校里就有苑子豪、苑子文、张嘉佳、杜江、王宝强等等明星走近校园互动,还有六十周年校庆上很多知名校友,包括歌手郑钧、刘瑞琦等等,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良好的文化熏陶氛围可见一斑。
学习生活都很方便,地铁一号线出来就是校门,去湖滨、滨江、还是天街,周边和达城,弗雷德,高沙商业街什么的都可以随便约起来。寝室有热水有空调一般四人寝或者五人寝,要上课的日子门禁十一点,不上课门禁12点,在大学中算给学生很大自由度的咯!一些生活助手
全国四所电子科技大学之一,杭电在ACM竞赛上的表现非常出色,15年排到了全球28名。而且电子信息专业在有的排行榜可以到第4位。
中国有四大电子科技大学,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题主所说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杭电”,是浙江省唯一一所与国防科技科工委共建的高校,也是国防工科委共建高校中第一所信息技术类高校。
专业的优势,城市的优势,我觉得杭电的学生就业都不愁,只要我们认真的学,我们可以入驻华为,诺基亚,海康,天健,立信。我们没有211的门牌,但是学生的就业确实已经很棒,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很靓眼的一个学校。作为大多数学生来讲,就业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是很重要的,那么杭电确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IT运维管理系统中,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IT运维管理体系要真正发挥效益,避免“为技术而技术”,需要融合人、流程、技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配套的管理措施应包括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运维费用、技术支撑等内容。
组织模式:中心从全局的角度定位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将中心目前分散进行的各项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工作职能逐渐整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调度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技术力量,并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进行配套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逐步完善。第一,成立IT运维管理领导小组。初期可以成立由中心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组成的IT运维管理协调小组,从总体上负责IT运行维护和运维管理的统一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各处室服务质量;将来根据IT运维管理发展,可以成立由部领导、中心领导和业务司局领导组成的信息化治理领导小组。第二,建立面向用户的服务接口。初期以服务台为统一服务接口,不断扩充与完善服务台的功能,统一受理客户的IT服务请求,记录事件和一线解决,对解决不了的较为专业的事件派发给专业的二线技术人员,各相关处室提供二线技术支持,并明确相关技术支持人员及职责;将来逐步建立独立的IT运行维护和服务机构(运维中心),专门负责IT运维和服务工作,合理划分建设与运维的边界,实现建设与运维的分离。第三,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初期保持目前组织机构和职责不变,进一步理顺关系;将来随着信息化发展和管理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逐步建立起完全适应体系运行的IT治理组织机构;
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指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必须遵循的内部管理规定,用于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借鉴IT运维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标准ISO20000要求,管理制度分为 “总办法”、“分办法”、 “实施细则或 *** 作指南”和“配套表单”四个层次,见图13-6。
资料来源: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网址:>
IT治理,作为一种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管理实践,世界各国以及国际机构都对这一问题都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IT治理与IT管控的原则和标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IT治理与IT管控改革运动 实施IT治理是应对现代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应从业务角度、组织角度、管理角度、治理角度;从战略、制度、流程、规范和标准的高度,来构建适合本企业的IT治理框架,提高公司的IT治理水平。
通过一系列IT治理方面的制度安排,有效地推动IT战略与公司战略的一致性,提高IT的投资回报率,降低IT的风险。
通过持续改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IT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早已超出传统IT管理部门的界限,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对IT的管理也上升到了与“公司治理”并列的“IT治理”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
以上就是关于想学IT,有什么好的学校吗全部的内容,包括:想学IT,有什么好的学校吗、双一流大学名单 双一流大学名单列述、作为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到底咋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