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是不可抗拒的。”Forrester副总裁Michael Barnes在惠普云计算与创新大会上表示。Forrester的调查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的规模将从2011年的407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2410亿美元,其中亚太及日本地区的增长尤为强劲。
在新加坡举行的惠普云计算与创新大会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惠普不仅要实现自身向云计算的全面转型,而且要帮助客户安全、顺利地过渡到云计算架构。
云计算成第一需求
中国许多数据中心的寿命都超过了7年。这些数据中心技术陈旧,管理复杂,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已经不能满足企业业务快速成长的需要。那么,企业用什么手段来改造这些数据中心呢?
“在数据中心里,企业IT投资的70%要用于系统维护,只有30%的资金能用于业务创新。要想降低数据中心的运维成本,让企业将更多精力和财力用于业务发展,就必须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惠普公司云解决方案与基础设施营销副总裁Steve Dietch表示。
在数据中心领域,技术融合是大势所趋,而虚拟化、云计算等技术的逐渐普及,让数据中心变得更加高效且具有d性。Forrester的调查显示,58%的中国用户已经把云计算当成了第一需求。“有统计表明,2010―2014年,中国新建数据中心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00%。”Steve Dietch表示,“亚太地区有大量新建数据中心的项目。这些新的数据中心最适宜采用云计算技术。在其他地区数据中心建设处于停滞状态的时候,只有亚太地区的数据中心建设如火如荼。惠普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Michael Barnes认为:“云计算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种服务配置能力。云计算不是革命式的,而是循序渐进式的。企业不可能100%转向云计算,一些传统的‘烟囱式’的系统可能还会存在。”
融合架构奠定基础
在本次大会上,惠普发布了一系列与云有关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2010年1月,惠普与微软宣布投资25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到应用(I2A)项目的开发,HP VirtualSystem for Microsoft就是这个合作项目的成果之一。最新发布的HP VirtualSystem for Microsoft是一个全面的集成技术堆栈,包括硬件、 *** 作系统以及应用程序。它可以帮助客户降低部署和管理虚拟化环境的复杂性。如今,硬件与软件的集成已经成了一种趋势。HP VirtualSystem for Microsoft将惠普的服务器、存储等硬件与Microsoft SharePoint、Exchange Server和SQL Server等应用集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使得用户可以轻松地过渡到混合云计算模式。
以前,惠普公司曾经推出过针对x86平台的HP VirtualSystem。此次,惠普公司又推出了HP VirtualSystem for Superdome 2/HP-UX。至此,惠普的云计算方案已经覆盖了x86平台和Unix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HP VirtualSystem for Superdome 2/HP-UX是一个集成的可迅速交付的虚拟化解决方案,能够让用户轻松地进行部署和管理。
基于惠普融合基础设施的HP VirtualSystem for Superdome 2/HP-UX可以动态地虚拟化任何工作负载。惠普高级副总裁兼企业服务器、存储与网络事业部代理总经理Wolfgang Wittmer介绍说:“HP VirtualSystem for Superdome 2/HP-UX是首个预配置的针对关键业务的Unix解决方案,它提供了融合硬件、虚拟化软件、系统管理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几天之内就可以部署完毕。”HP VirtualSystem for Superdome 2/HP-UX将HP-UX 11i v3、HP Integrity Superdome 2和HP 3PAR Storage集成在一起,可以根据工作负载的变化动态调整资源。
HP CloudSystem可提供预先定义的咨询和整合服务,从而帮助客户加速云服务的部署。全新的针对CloudSystem 的HP AllianceONE Resource Center将为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提供快速启用工具包,包括样本代码、视频示范和专家建议。为帮助用户实现向云计算的过渡,惠普在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服务方面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60%的用户没准备好
惠普为全球许多客户提供过云计算顾问咨询服务,其中有没有一些客户是不适合转向云架构的呢?惠普技术服务事业部全球产品营销总监Ej Bodnar表示:“从企业用户的角度来看,不存在适合不适合转向云计算的问题,而是要看用户是否为构建云计算系统做好了准备。当前,60%的用户还没有做好向云计算架构过渡的准备。银行、电信运营商在云计算应用方面走在了前面,而政府、医疗等众多行业的用户还没有做好准备。”
企业用户要不要现在就转向云计算,主要看资金、IT基础架构等条件是否已经具备。Ej Bodnar表示,企业规模的大小不是实施云计算的先决条件。一些以前没有IT基础设施的公司在新建数据中心时采用云计算架构,反而更容易成功。
许多企业用户对云计算的态度是既想又怕,既想通过云计算更快速、更方便地获取计算和存储资源,又担心安全问题,怕丧失对数据中心的控制权。还有的用户因资金问题而不能立刻转向云计算。正因为如此,惠普建议用户在实施云计算之前要进行全面评估和测试,详细了解云计算的投资回报率。Ej Bodnar表示:“企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现在或稍后部署云计算系统。云计算可以分步实施,首先可以把一些非重要的负载转移到云上去。”
在本次大会上,惠普推出了一系列咨询服务产品,旨在帮助客户充分利用可用的IT资源,同时降低成本,让企业为未来云计算混合交付战略的实施做好准备。
惠曾咨询服务主要包括数据中心战略、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心连续性三方面内容。举例来说,惠普数据中心采购策略服务可以帮助客户评估、分析数据中心的战略和采购选择是否正确;惠普成本控制服务可以帮助客户对项目进行优先排序,从而确保客户在预算范围内完成项目;惠普数据中心综合管理服务通过确定数据中心内IT资产的物理位置,可为用户提供一个综合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持续跟踪并管理基础设施;惠普关键设施持续改进计划通过趋势和容量分析,可以精确预测保证数据持续可用的数据中心性能需求,尽量避免业务中断。惠普通过上述服务,可以帮助企业顺利地从现有数据中心架构过渡到云架构。
“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有利于企业实现数据中心的集中化,对整合后的数据中心实现智能化的管理。这些都是云计算的机会。”Ej Bodnar坦言,“以前,许多亚太区的客户不愿意为顾问咨询服务付费,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大有改观。从目前情况看,用户从现有架构转向云计算还要2~3年的时间。”
链接
现在就拥抱云吧
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是虚拟化和云计算应用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来自澳大利亚的HostWorks公司技术、策略及创新总经理Adrian Britton表示:“我们采用云计算架构已经有3年时间,云计算的灵活扩展能力和按需使用的特性让我们获益颇多。云计算已经成了我们的日常需求。”
拥有130历史的新加坡电信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信服务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新加坡电信希望尽快转型为端到端信息服务商。“云计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机遇。从3年前开始,我们与惠普公司合作开始部署云计算。云计算可以实现资源的按需使用。这改变了我们的业务模式。”新加坡电信信息服务部门的领导Alvin Kok介绍说,“新加坡电信以实现服务创新为目标,而云计算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工具。在新加坡举行的青年奥运会首次采用了新加坡电信提供的云服务,将IT成本降低了85%。”
以建造智能数据中心和提供云服务为主的CloudSite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机构。CloudSite公司首席执行官John Drossos认为,中国云服务市场的潜力巨大。CloudSite与惠普公司合作在天津建立了一个智能化的低碳数据中心。CloudSite公司计划在中国建立5个类似的数据中心。
大数据基础架构发展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IT行业持续地灌输廉价存储的优势,企业较以往拥有者更多的数据,那么在评估大数据基础架构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地调查哪些因素。本篇涉及到了在容量、延迟、访问性、安全性和成本这些重要因素的评估。
大数据发展的驱动因素
除了存储比以往更多的数据,我们所面临的数据种类也变得更加繁杂。这些数据源包括互联网事务交易、社交网络的活动、自动化传感器、移动设备以及科研仪器等。除了静态的数据增长方面,事务交易也会保持一个固定的数据“增长速度”。例如飞速增长的社交信息所产生的大量交易事务和记录。不过现有的不断扩大数据集无法确保能够为业务搜索出有价值的信息。
当今的信息是一项重要的生产因素
数据业已成为了一种生产资料,就如何资本、劳动力和原始材料那样,而且也不限于某一行业内的特定应用。企业中所有部门都旨在整合比较越来越多的数据集合,致力于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增强生产能力以及开发新产品。举例来说,对于现场产品的直接数据分析有助于提升设计。又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对用户习惯的深入分析,比较整体市场的增长特性,大幅提升自己在竞争分析方面的能力。
存储发展的必要性
大数据意味着数据的增长超过了其本身的基础架构,这驱动着应对这些特殊挑战的存储、网络和计算系统进一步的发展。软件应用需求最终推动了硬件功能的发展,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大数据分析的处理过程正在影响着数据存储基础架构的发展。这对于存储和IT基础架构企业而言是一项机遇。随着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集的持续增长,这类数据的分析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当前的存储系统设计难以应对大数据基础架构所需。存储供应商已经开始推出基于数据块和基于文件的系统来应对许多这方面的需求。以下列出了一些大数据存储基础架构的特性,这些都是源自大数据的挑战。
容量。“大”在很多时候可以理解为PB级别的数据,因此大数据基础架构当然要能够可以扩展。不过其同样必须能够简易地完成扩展,以模块化或阵列的方式为用户直接增加容量,或者至少保持系统不会宕机。横向扩展式存储由于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变得十分流行。横向扩展集群体系架构的特征是由存储节点构成,每个节点具备处理能力和可连接性,可以无缝地扩展,避免传统系统可能产生的烟囱式存储的问题。
大数据还意味着大量的文件。管理元数据文件系统的累计会降低可扩展性并影响性能,用传统的NAS系统就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问题。基于对象的存储体系架构则通过另一种方式,支持在大数据存储系统中扩展至十亿级别的文件数量,而不会产生传统文件系统中会遇到的负载问题。基于对象的存储可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扩展,可以在多个不同地点扩展出大型的基础架构。
延迟。大数据基础架构中或许同样会包含实时性的组件,尤其是在网页交互或金融处理事务中。存储系统必须能够应对上述问题同时保持相应的性能,因为延迟可能产生过期数据。在这一领域,横向扩展式基础架构同样能够通过应用存储节点集群,随着容量扩展的同时增强处理能力和可连接性。基于对象的存储系统可能并发数据流,更大程度上改善吞吐量。
以前,企业用户在进行设备采购时,通常为每一个应用配备一套服务器、存储、网络和软件,这样很容易造成信息系统孤岛,设备也越来越多。惠普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数据中心设备堆积如山,用于设备维护和运营的费用占IT预算的66%,而用于业务创新的费用只有34%,这与理想的IT预算的70%用于业务创新形成了巨大反差。
惠普亚太及日本区存储产品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Jim Wagstaff表示:“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业务创新的压力,企业必须实现转型,采用融合基础设施架构成为必然。我们预计,到2012年,融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50 亿美元。”
从产品到数据中心
融合基础设施架构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几年前,惠普推出的刀片系统架构就是融合基础设施架构的雏形。惠普刀片系统架构不仅能容纳刀片服务器,还能配备刀片存储、刀片磁带等。一个惠普刀片系统架构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2009年,惠普推出的BladeSystem Matrix和思科推出的UCS可谓异曲同工,都是借助刀片的形式,将服务器、存储、网络等集成在一起,为企业用户提供整合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2009年11月,惠普正式公布了融合基础设施架构、相关服务和合作伙伴方案,希望通过惠普融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改善数据中心环境,使得企业可以专注于业务创新。惠普融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从单纯的产品层面上升到整个数据中心的层面,整合了计算、存储、网络和辅助设施,通过虚拟化和自动化等技术手段实现统一管理,从而提高业务环境的灵活性。
Jim Wagstaff表示,惠普融合基础设施架构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惠普基础设施运营环境利用标准化的共享环境,降低了运营的复杂性,通过基于策略的管理以及自动化、模板驱动的应用程序进行管理,从而大幅缩短应用程序从部署到对业务产生影响的时间,相关产品主要包括HP Insight Dynamics、HP Insight Control 和惠普业务科技优化解决方案;惠普d性结构(HP FlexFabric) 可将数千台服务器和存储单元整合为一个虚拟化、高性能、低延迟的网络结构,并通过标准化的具有高可扩展性的部件整合多种协议规范;惠普虚拟资源池可虚拟化共享服务器、存储器和网络资源,提供易于管理、低成本、高效、共享服务的工作环境,方便管理人员从资源池中实时获取任何技术服务,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惠普数据中心智能电站网( HP Data Center Smart Grid)能为整个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设备创造智能化、节能的环境,便于企业实时、可视化、精确地监管能源使用情况。
大企业更适合采用融合架构
Jim Wagstaff表示:“融合基础设施架构适用于所有行业用户,其中大型企业接受起来可能更容易。融合基础设施架构最突出的优势是节省成本和降低复杂性。企业是否应该采用融合基础设施架构,关键在于企业本身的信息系统的成熟度。企业的信息系统成熟度越高,融合基础设施架构的优势体现得越明显。未来,传统的烟囱式的解决方案和融合基础设施架构会并存。惠普将通过整体拥有成本(TCO)分析工具,帮助用户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惠普的融合基础设施架构中,虚拟化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惠普收购IBRIX公司三个月后就推出了StorageWorks X9000系列产品,用于存储文档的虚拟化,通过创建单一的可即时访问的虚拟池支持16PB的存储容量。
最新发布的HP StorageWorks SAN虚拟化服务平台(SVSP)v30 的性能、可扩展性比上一版本提高一倍,能够帮助管理员应对数据增长的压力。SVSP v30具有的配置虚拟池以及精简配置等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将存储系统的利用率提高300%。
此外,新的HP Command View SVSP管理界面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可以帮助用户简化系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逐步深入,部分传统行业也从最开始的排斥互联网到现在急迫的想拥抱互联网,努力学习互联网思维,学习互联网技术,希望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完成企业的转型或者升级。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在“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指引下,带来的最直接变化便是用户需求的升级,一方面来自被动接收的用户需求升级,另外一方面来自企业主动提供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升级。To C用户需求自不用说,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伴随着To B 用户需求的升级,其价值空间已经越来越得到关注。
如何快速响应用户诉求,验证用户需要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多公司或多或少都做过不少尝试与探索,甚至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敏捷开发转型、DevOps建设、双模IT、系统产品化建设,微服务架构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很好的方法,都能够直面用户需求,直接提供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各有千秋。然而纵观各种方法,大都是自下而上的直接解决问题型,今日笔者想从另外一个维度,即企业架构,自上而下的角度和各位探讨一下看看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架构框架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架构规划专家约翰·扎克曼(John Zachman)于1987年提出,扎克曼(Zachman)也因此被誉为EA之父,在此之后,EA的框架和方法论不断的被提出。目前影响比较大,使用比较广泛的企业架构框架和方法论主要有Zachman、TOGAF、FEA和DODAF等。其中TOGAF 由国际标准权威组织The Open Group制定,也是目前应用最广发也最主流的架构框架,FEA是有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的适用联邦政府行政管理体系,而DODAF则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96年首次发布。
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信息化”就是若干个“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总和,采购或者开发一个系统也并不是对业务需求的IT解决方案。相信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制定短期、中长期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但大都是“项目导向”型,这种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当面临着不断变化的需求时总是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在证券基金行业,信息化系统尤其是核心系统又大都以招标采购为主,自主研发为辅,信息技术部也大都定位为中后台支持服务部门,从公司到部门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业务具体需求的技术实现上面,而忽略了对企业需求获得能力和信息化感悟能力的造就。特别是当IT人员缺乏对公司战略目标和业务规划全面了解的时候,IT人员也只能把视角放在技术层面。
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公司组织结构也逐渐变得复杂,为满足业务运作逐步建立了很多分割的部门、流程、和系统,由于边界的模糊经常会出现各种冲突,导致运营效率较低,业务与IT人员沟通不顺畅,系统建设滞后,用户需求无法及时响应的情况。总结下来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烟囱式的系统建设。这种建设模式主要有三大弊端,第一,重复功能建设和维护带来的重复投资;第二,打通烟囱式系统间交互的集成和协作成本高。第三,不利于业务的沉淀和持续发展。其中前面两个弊端是基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第三个弊端则是基于发展的角度,危害最大,不利于企业业务服务能力的积累与建设。烟囱式的系统建设在很多时候不得不打破“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2、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企业信息化一直处于手段和工具层面,认为信息化的主要工作仅仅只是改进工作效率,提供系统支持,认为只是信息技术部一个部门的工作。但实质上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一个企业全局性的工作,从管理层到各部门骨干应该要有一些对企业信息化基本的共识。
3、IT不懂业务。IT人员不懂业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基本的业务流程,业务规则和业务模型不了解,导致业务与IT人员沟通成本高;第二,IT人员不仅要懂业务流程和规则,还需要对业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对如何优化业务 *** 作,提高流程效率能够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可大可小),在门槛相对较高的金融行业,要能够达到这一点,需要对应的IT人员在相关的业务领域中有足够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第三,能够识别关键业务,所谓关键业务就是能够产生相对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能够产生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资源总是有限的,IT人员需要权衡将有限的资源正确的投放到满足关键业务的需求中。现实情况是在证券基金行业能够满足第一点已实属不易,能够达到第二点要求已实属难能可贵,而第三点对IT决策层与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的价值体现往往更多的是表现在对业务的理解与把握上,IT与业务、用户对需求能够更快速的达成共识。
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很多,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而架构其本质是一门“描述语言”,通过架构让管理层、业务部门、IT部门对战略、规划、计划在同一个维度进行表达,是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桥梁,是业务、应用、数据、和技术之间的协同。企业架构从企业的业务和战略出发,制定企业的整体信息化蓝图,希望能够在对业务战略和业务流程的理解上能够对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逐层设计,形成灵活稳健的IT结构,企业的战略、业务和技术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在企业架构之中。
如何构建良好的企业架构
在开始进行企业架构工作之初,首先我们应该清楚IT工作在企业架构内部的定位如何(此处不是单指IT部门),由于各企业业务模式的不一样,其IT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定位也会不同,IT的定位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四种,而传统证券基金行业一般都属于第一种模式,由业务运营来驱动。
在清楚了IT的基本定位以后,便清楚了企业架构的工作方向,业务战略,业务架构,和IT架构构成了工作的核心,而其中IT架构又包括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
企业架构的工作的第一步便是对现状的调研与分析,从对公司战略的解读,到业务现状的梳理,以及信息化现状的分析,了解基本信息并形成基线架构,对于业务愿景从业务目标和业务战略入手,梳理当前存在的业务问题及业务发展方向,并对相关问题达成共识。
业务架构是企业架构的重中之重,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将业务目标与业务具体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业务需求框架,可以清晰的描述业务需求,使得业务与IT对需求的理解保持一致,可以达成共识,同时通过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需求整合工作梳理了企业全部的业务方向,明确了各业务的业务价值,可以清晰IT对业务支持的重点和支持边界。
业务架构框架可以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流程的逐级细化,主要包括4层:
一、业务价值,即(价值链视图)
二、业务管理视图
三、业务流程视图
四、流程活动图
在业务架构设计框架中,可以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业务域和支持性业务域。其中基本业务域涉及企业对外服务的活动;支持性业务域涉及人事、财务、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内部支持活动。
基本业务域和支持性业务域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的企业涉及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根据业务价值链设计的业务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可以用业务域来表达。
按照业务域的划分,逐步丰富和完善业务,形成公司的业务组件模型(CBM),同时从流程的角度对业务进行分层分级描述。
通过对业务架构的梳理与设计,整合后的需求是未来项目开发的需求指导,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给架构师,让他们可以以更高的视角、更远的场景、更合理的方法进行架构设计,保障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当接收到新的需求时,可以直接与业务架构进行匹配,也可通过业务架构的设计主动产生需求。
应用架构可以描述各个部署的应用,它们之间的交互,以及与核心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应用架构不是对某个具体系统的设计或者需求分析,而是定义企业向业务部门提供的整体的IT应用系统和功能,即IT对业务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通过它明确了业务功能的边界和划分,并且展示了不同划分以及之间的关系。
在应用架构中应通过不同的应用域、应用组件等来集中表现,通过应用域视图来描述应用架构中域的划分,以及应用域与应用系统的关系。对应用组件,可按照基础组件、通用组件和业务组件来进行分类设计。
对于大部分在传统证券基金行业的公司而言,其IT解决方案,尤其是核心系统大都仍然以从供应商采购为主,而部分供应商的一些系统随着其产品的成熟度提高和市场的发展,已经基本发展成为行业的标配,如在资产管理行业,投资管理系统O32几乎已成标准配置,在涉及相关应用域的架构梳理与规划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此类行业通用的系统,充分融合其架构。只有在此行业通用的架构基础上规划和设计的本公司内部的专有架构,才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和更稳健的架构演进路径。
在数据架构阶段,以业务架构为基础,设计数据主题域视图,以展示数据域与数据主题以及数据主题对业务能力的支撑关系;设计概念数据模型视图,展示数据主题下的数据实体,并展示数据实体之间的业务关联关系。
通过数据架构的规划,能够确保应用与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保证数据的唯一创建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明确数据源及数据保存机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数据本身是一种资产,需要能够真正做到可共享,同时符合安全性要求等。
而技术架构的核心工作即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把前面设计的架构蓝图实现出来,技术架构由支持企业应用的、以及各种IT基础资源和设施为描述对象的技术域构成。通过技术架构来建立一个IT运行环境以支持数据和应用架构以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
企业架构创造需求
回到关于需求的响应,需求管理的能力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管理需求,发现需求和创造需求,而企业架构就是一种创造需求。企业架构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下图,在满足用户越来越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不仅需要自下而上的直面需求,更需要自上而下的全局把控,双管齐下来满足需求,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能力也正是一家公司竞争能力的表现,需求与个性化需求,从需求的提出到需求的实现,均可有对应的架构规划来更好的支撑。
在本文中笔者并未对具体如何详细开展企业架构工作(如何做调研,如果做现状梳理,如何做架构设计等)做过多深入的讨论,仅仅从企业架构的必要性角度进行了阐述,抛砖引玉若有兴趣欢迎一起探讨。
由此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考,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时候,人工智能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你又准备好了吗?或许企业架构设计的思维也能够助您一臂之力。
注:本文发表在《恒生世界2017年第6期》
具体如下: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此期间,政府发布了多项推广政策,覆盖范围广泛,无论主体性质和规模大小,都得到了政策的支持;数字化转型不仅全面,而且深入。该政策将数据提升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地位,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台的定位是数字枢纽,可以将传统IT系统封装为一个能力模块,供业务端共享和重用。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拿自有业务去蹭这个概念的热度,并没有改变实施的具体落地工作,那么中台只是一个空壳,而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实际价值和效果,甚至延误企业的发展。
这也是很多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于中台不屑一顾的原因,这个选择在很多情况下是绝对正确的。
那么中台到底能帮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呢:
1、数据孤岛的问题。
相较于之前业务端的 小IT团队,中台的IT团队更大、更专业, 不但有利于功能模块开发运维、并发量提升,而且可以实现数据汇集和数据价值深度挖掘,更好的服务于业务和决策。
2、跟不上节奏的问题。
时刻发生着变化,企业需要快速做出响应。 中台通过对共性能力模块集中化运营可以帮助企业跟上市场节奏。
3、重复造轮子问题。
传统的烟囱式IT架构存在重复造轮子的情况,会带来无意义的成本增加。而中台通过能力的封装、沉淀, 在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也能节省成本。
以上就是关于惠普让云计算应用变“融”易|易融普惠全部的内容,包括:惠普让云计算应用变“融”易|易融普惠、大数据基础架构发展需考虑的重要因素、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融合架构成数据中心新选择】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