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家庭,必然成为最火热的方向,但由于核心技术事实上被大公司垄断,广大码农沦为脚本小子。
软件的消费方式会由买断式过渡到租赁式,互联网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服务提供商,软件更多的以SaaS形式出现,安全问题凸显,因此数据安全方向会出现很大缺口。
开发领域会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少部分高级程序员被各大公司收入麾下,构建底层服务,技术壁垒越筑越高,绝大部分码农不再有接触底层、创造轮子的机会,低级程序语言基本没人会、高级程序语言会的人越来越少、脚本语言大行其道,程序员从业门槛进一步降低,全民转码农会变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程序员逐渐走下高薪行业的神坛。
相应地,市场会更需要“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又懂点编程”的专业人员。
普通用户不再需要桌面应用,移动应用与Web应用趋于同质化,载体会由移动设备转向家电与虚拟设备。
是需求决定应用还是应用引导需求。
说需求决定应用的,苹果就是反例
说应用引导需求的,大把只满足需求的公司活的好好的
其实是应用和需求共同决定了行业的发展
回到目前的热点,Vr AI 还是其他关键看谁的需求+应用合力更大,谁就是将来的赢家。
信息的流动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中心派发的方式不再流行。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会完全个性化的标签,每个人面对的信息流都不相同
信息流动方式的转变导致互联网企业大者恒大的问题更加严重,全球市值前三的企业(集团)占据 90% 的互联网资源。企业负责人和各国政府共同推动新的反垄断框架
娱乐至上思潮大行其道
互联网全球化竞争带来的副产品之一是:消灭贫穷
互联网二八定律进化成一九定律
自动驾驶开始流行,然而跟特斯拉并没有关系(已破产)
超人工智能并没有诞生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个技术方案在小部分领域应用,大众不在关注
AR 比 VR 更流行,但主流交互依旧是触屏
发展趋势为:
第二、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正不断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大型复合型金融机构。
第三、兼并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有效手段。
各金融机构突破专业化的经营模式,走上综合经营金融业务的道路。主要表现在放松金融机构、非经融机构和资产组合的限制,允许银行。非经融机构经营更加广泛的金融业务。还有变现在同类金融机构开始侵入同行的业务领域。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对金融机构,提升银行资管客户忠诚度提出三条建议。
策略一:加快推出优质理财产品,缩短与它行同类产品推出的时间间隔,力求能够“领先”市场推出。
策略二:目前,许多银行在对客户的细分中主要以客户资产总额和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来考虑,容易造成对客户自身金融需求的忽视。对此,需要引进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加强对客户生命周期、风险偏好等细分变量的关注度,对稳定固有客户群、提高综合回报率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策略三:这是银行致力于发展客户关系的最高境界。客户经理是传播银行服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客户信赖银行,首先从信赖为其服务的客户经理开始。
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也是一种企业。说它是企业,是因为它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共同之处。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从事直接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资金,独立核算,并通过经营活动获取利润。银行具有企业部门的一切特征,它是实现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
银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为两个:从行业特点得到的好处,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资本即可进行经营活动,并可赚取可观的收益。从国家的干预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中得到的好处。银行的特殊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它与客户之间并非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即银行以存款方式向公众负债、以贷款方式为企业融资。
在整合过程中,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成为一个新热点。此时,国内银行建设核心业务系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自主开发,二是整体引进。承载着打造“后发优势”及快速与国际接轨的梦想与希望,国内一些银行纷纷走上整体引进之路。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引进一套国外系统,复制一家一流银行”似乎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实施国外核心业务系统项目后,国内银行往往投入大量资源,花费大量时间,项目实施计划一改再改,上线时间一推再推,系统却还是不能投入生产。有些银行经过一到两年的探索和尝试,最终还是放弃了国外产品,掉过头来转向国内IT厂商提供的软件。 将国外系统移植到我国银行现有的生产关系环境中,“空气、阳光、土壤、水份”等都大为不同,如果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强,结出的果子自然亦非当初所设想的样子。是南橘北枳,中国的银行完全不适于采用国外的系统?或仅仅是水土不服,只要经过本地化、客户化的改造后,国外系统还是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业内外人士都在密切关注———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中国实施本地化和客户化的难点究竟在哪里? 引进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产品,购买只是简单的第一步,如果不经过大量的本地化和客户化工作,系统根本无法发挥其功效。不同类型的国外软件在本地化和客户化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纯技术类软件主要面临技术问题,管理类软件除了技术问题外,更大的困难是文化、体制的差异。整体引进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虽然遇到很多技术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内外监管环境和体制流程方面的巨大差异。 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软件本地化就是软件翻译,软件客户化就是按照客户需求加以修改。实际上,软件本地化是将一个软件产品按特定国家、地区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要求的软件生产活动;软件客户化是指在分析用户需求与产品差异的基础上,在满足客户需求和保证系统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对软件进行的一系列开发、测试活动。因此,国外软件本地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从外语到中文的翻译过程;客户化也不单单是按照客户需求去修改系统,否则就失去了购买成型产品的意义。 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中国的本地化,主要包括本地化界面、国内环境接口、本地化报表、本地化文档及培训等方面。界面本地化包括:语言的汉化,将系统界面中的画面、菜单、 *** 作符、提示信息等要素用中文进行表示;界面的易使用性,针对国外产品 *** 作界面与国内风格的不同,通过适当修改、简化或进一步细化成一个容易使用的 *** 作界面;用户 *** 作习惯的满足,根据用户在旧系统上形成的较好的 *** 作习惯,实现系统对应内容的差异最小化。 与国内外环境的接口:包括人民银行现化支付系统、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接口、上海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接口、外管局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监测系统、人民币交易系统、结售汇系统、进口品报关单检查和进口单位名录系统、各种本地数据交换信息接口等。 本地化报表: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报表功能高度参数化,因此报表本地化与报表的具体形式关联性并不十分紧密,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内部数据的采集。 本地化文档及培训:本地化文档包括用户手册, *** 作手册、技术手册等;本地化培训,包括详细客户培训、详细设计培训、技术标准培训等。 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中国的客户化,主要包括需求差异分析、与内部系统的对接、第三方提供功能的集成等三个方面。需求差异分析是以国内银行现有业务或预期目标为基础,对照国外金融IT产品进行功能性分析,找出差异以及应对策略的过程;与银行内部系统对接要分析清楚现有系统与即将开发的新系统之间的详细关联关系,保证新旧系统平稳衔接;第三方提供功能的集成,是指在保证第三方提供的系统运行正常的基础之上,考虑与核心系统进行集成。这一般是由国外厂商在当地IT公司中选中的一家总集成商来完成。 国内外银行监管环境的巨大差异增加本地化难度 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模块多、规模大,业务范围涵盖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其本地化和客户化过程对任何国家的任何银行而言,都不亚于一场革命。把它放到我国银行的背景环境之中,矛盾就会更加突出。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监管框架、相关法规制度与国际标准还存在较大差异,银行治理结构的缺损、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僵化, *** 作方式落后,这些都加大了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的工作量。 监管环境和相关法规是硬约束,为适应国内的财会准则以及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国外的核心业务系统必须做出适当修改。此类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国内外利率管制程度不同,系统在国内本地化和客户化时,某种程度上要牺牲系统的先进性。在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中,利率就象一个魔方,其多维、立体的参数设置和组合,在打通银行及相关混业领域、联贯各产品方面发挥着灵活的作用。 在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率作为最核心、最重要的交易要素主要体现在价格功能。国内现阶段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放开,利率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监管当局的管理工具。按照人民银行的利率管理办法,对于各种类型的存款或贷款,利率要求都不尽一致,特别是针对部分种类的存款和贷款更有特殊的规定。国内监管部门利率规定繁多,利息计算方法复杂,因此产生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应该按监管规定进行修改,但考虑到修改量太大会影响其稳定性,需要采取折衷作法。 国内外对外汇管制程度的不同,造成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时,系统修改的难度和工作量加大。在外汇管制的背景下,结售汇是我国监管框架下的特殊业务。根据外汇局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每笔结售汇业务都涉及到:对客户是否在其“名录”中进行真实性的审核;需要对其贸易必备条件进行逐笔、逐级进行审批;还要进行询价、头寸申报、买卖外汇、结算、售汇报表等。国外由于外汇自由兑换,没有哪个模块有类似功能。如果走定制开发模式,可以考虑单独设置结售汇模块。但对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而言,修改需求介于 *** 作与报表之间,开发起来有一定难度。另外,根据外汇局要求,结售汇报表、大额可疑报表、经常账户报表要直接从业务系统中生成并报送,类似需求对国外系统的改动也很大。 国外系统要与国内支付系统直联,需要对整个模块做彻底的修改。为实现资金清算的STP(直通式处理),核心业务系统应与现代化支付系统相连接。由于国外系统没有通过国内大额支付系统汇划处理业务的界面,需要按照人行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与商业银行行内系统接口方案》中规定的报文格式要求,包括支付报文、非支付报文、对账报文等,对系统做大量的改动和测试工作。从稳妥角度考虑,国内银行在建设核心业务系统过程中,一期可以先实现交易驱动账务核算,待系统稳定后再推进清算的直联工作。 国内外会计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差异,需要重新构架会计体制,实现会计管理的全面转型。国外核心业务系统的会计核算功能,靠交易驱动来实现系统自动化处理。这既是国外系统直通式处理和参数化灵活配置的优势体现,也是实施过程的难点所在。会计核算不仅要跨越管理理念的差距,而且要把大量的制度创新和方案设计的工作想在前头和做在前头。具体来说,就是对所有业务模块驱动会计核算的核算结果通过制度规范想在前面,对上万个会计参数通过严格的确认和配置做在前面,否则会直接影响系统自动化输出的会计核算的结果。这既要求业务归口部门及早改变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又要组织起银行内部技术资源,扎扎实实地做好系统上线前后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果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效率性及安全性缺乏保障或受到置疑,就会动摇整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根基。 考虑到国内金融改革与银行开放的速度和进程,对上述重大差异要有前瞻性的态度和解决方案。对于接近国际标准、具备中国特色、预计不会成为改革对象、当前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要认真对待,研究解决方案。对于事过境迁、含义模糊、明显属于过渡安排、不涉及法律诉讼的制度和规定,可以不予考虑或暂时放一放。另外,在解决方案的方式方法上,要优先考虑适当变通,尽可能地少改产品。按照这样的大原则,才能把修改系统的工作量降到最低。 国内外银行管理体制流程的巨大差异增加客户化复杂度 此外,国内银行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体制和 *** 作流程。这些管理体制和 *** 作习惯中,大部分来自于经验积累和成绩总结,也有一部分属于不规范的范畴,与国外同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差异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变成了日常管理 *** 作的一部分。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对这些差异的系统处理方案。 内部核算、清算体制的差异。与国内银行实行的总分行多级核算体制不同,国外银行一般实行一级核算体系,对总分行清算资金往来系统只设一个过渡账户--总分行往来,总分行共用该账户,相互占用资金不计息。因此,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中没有系统内资金清算功能,总分行不能对开清算资金往来账户。按国内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分行作为一级经营单位,与总行资金往来需要相互计算利息。因而需要开立清算资金账户,用于系统内资金往来。 虽然目前以“集中”和“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已经成为国内银行的趋势,但这种权利上收和层次减少还限于支行层权力及核算单位的取消,效果尚不十分明显。由于账务层次过多,一些分行内部账交易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往来账户,潜在风险加大。不仅占用大量计算机资源,造成系统处理速度慢,批量处理时间长,月终、年终处理压力大,而且也增加了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的工作量。 资金管理体制的差异。国外银行由于实行总行一级核算,分行被看作总行的营销前台,客户是银行共同的资源,因此,贷款发放可以简化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借贷关系。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属于财务会计核算范畴,由核心业务系统处理;总分行之间的资金占用和利益分配,属于银行内部利益再分配范畴,可以通过外挂的管理会计模块进行核算。而国内银行核算层次多,系统内各层次之间资金关系复杂。有些银行为了加强系统内资金管理,实行了系统内借款的作法。具体执行中要求贷款的发放、回收、计息等均与总、分行间的系统内借款处理绑定关联。此类需求若要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实现,需要系统做出重大改动。 后督的作法问题。为加强事后监督,国内有些银行实行了后督制度。在手工方式下,后督一般于业务发生次日对原始凭证、会计凭证、审批单和交易流水进行逐笔检查,以此达到对本、外币结算清算和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逐笔事后监督的目的。国外系统中没有类似我们理解所说的后督功能,如果要实现国内银行现行后督的作法和要求,系统修改的工作量非常大。 “双敲复核”问题。根据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和风险控制要求,存款、支付、清算所有模块均需增加录入复核功能。即录入员输入交易要素后,由另外的复核员重新录入关键的交易要素,两次录入相符才提交该笔交易。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国内银行希望能够实现这一功能。但对于国外系统而言,增加双敲复核的功能需要对系统做较大改动,增加处理界面近一倍。国外产品供应商建议采取主管授权和降低录入人员 *** 作权限的方法的方式替代复核功能。由于该项变通处理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需要分时、分步才能解决。 “倒起息”需求问题。倒起息有时被称作“利率晚到”,指由于某种原因,利率的实际生效日需要提前到系统当前日期之前。国外也有倒起息 *** 作,只不过频率没有我们这么高。目前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还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完全按照国内银行的自动处理要求对系统进行改造也有一定难度。最后往往选择的是折中的方式:即倒起息在同一结息期内的情况下,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利差并进行计息;倒起息跨一个结息期时,系统只能提供利息调整数的计算功能,但要手工调整;跨多个结息期时,系统完全要手工 *** 作。还有一种方案建议将利差的计算放在系统之外,通过两个系统自动衔接,实现利息调整批量完成。 重要空白凭证管理问题。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有支票、汇票、本票的管理功能,但管理层次少,管理内容简单。国内银行要求对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定额、不定额)、定期存单、来账报单实行总分行多级集中管理,可随时增添票据种类,保留系统对客户的管理,同时需要记表外账(单式记账)。这是国外核心业务系统需要向国内靠拢的地方。 跨分行访问控制问题。国外银行机构设置扁平化,分行只是按业务纵向销售总行产品的前端,因此国外系统一般没有跨分行访问控制的概念,各分支机构间可以随意访问,很多模块无需对跨分行权限进行限制,一家分行可以改动另外一家分行的业务。由于国内银行管理模式与国外不同,因此很容易发生分行错记总行账的问题。即使产品供应商不愿意修改,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类似差异需要按照国内银行现有模式进行修改。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外市场发育程度不同,银行的外部监管环境和法规制度相差较大,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 *** 作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可以靠银行、国外核心系统提供商及国内总集成商共同努力,找到一个彼此接受、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差异的解决程度,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功与否和风险大小,因此需要各参与方正视差异,共同面对和分担项目风险。这些差异解决好了,就能够实现国外技术与中国实践的良好“嫁接”;解决不好,就会成为“夹生饭”,煮不熟也吃不下。(此文为作者博士论文节选
IT技术人员承接企业外包开发网络平台和软件,确实是未来的趋势,经济变革的大时代很需要这样的人才。问题是,当今经济变革需要的是要素重组产业链结构,过去成功的商业模式现在不再有效,连企业自己都不确定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模样。从企业管理角度,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创新设计的商业模式框架指导下的技术架构解决方案,如果IT技术人员单凭自己的技术架构的搭建能力并不足够,不能解决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设计涉及的问题。因此,如果IT技术人员围绕企业外包开发业务创业,必须注入创新能力和创新商业模式设计内容,才能够满足企业变革的需求包括销售、营销、质量信用的创新。
进入21世纪,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4G网络的大规模覆盖,移动互联网应用呈现井喷之势,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移动端银行应用,PC端网上银行渐渐被手机银行等移动终端替代。招商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和掌上生活两个APP,月活跃客户数合计达到4000万人,交易笔数达到PC版网上银行的5倍,已成为招商银行流量最大和客户最活跃的渠道。
回顾近20年来国际国内电子银行的发展历程,结合招商银行自身的创新实践,一些趋势性的特点值得总结。电子银行已经开始逐渐向人工智能银行过度,中国建设银行在上海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银行。
扩展资料:
互联网诞生以后不久,人们就已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但因银行没能及时提供安全的网上支付手段,人们在付款时仍不得不采用老办法,网上支付一度被看作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实际上,真正制约着网上支付的因素是支付信息的安全性问题。
由于互联网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设防护三大特点,要实现网上支付,必须确保支付信息的安全、打消人们的顾虑,否则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失去支撑点。
支付信息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信息的保密性,即只有合法的接收者才能解读信息;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即接收到的信息确实是由合法的发送者发出,内容没有被篡改或被替换;信息的不可否认性,即发送者日后不可否认已经发出的信息。
以网上购物为例,支付信息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网站本身的安全性;
2、信息在商户与银行之间传递的安全性;
3、信息在消费者与银行之间传递的安全性。
2005年-2009年,中国IT市场将保持158%的年均增长率。从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计算机硬件产品的份额将持续下降,而软件和IT服务的份额将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至2009年,软件在IT市场中的份额将达到139%,IT服务的份额达到227%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包含IT行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分析中国IT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内需是拉动中国IT行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那么未来能够持续拉动中国IT行业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中国IT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又将怎样
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 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带动中国IT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近年来,包括银行、电信、能源在内的中国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这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逐步转向新的业务系统建设和现有应用系统的升级与优化,这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国IT市场的增长。与此同时,包括教育、制造、物流、建筑、卫生、农业在内的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在蓬勃兴起,电子政务正在逐步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以应急联动系统、智能社区建设为重点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也逐渐步入正轨,这将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这些企业在业务领域、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及其管理理念等方面,企业将日益关注IT应用系统的运营效率及其与自身业务的融合,这将会带动企业信息化需求的持续变化和增长。同时,从中小企业来看,尽管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注重自身的发展并意识到信息化对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这将会成为今后一个阶段内,拉动整个IT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良好的宏观环境是中国IT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良好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为中国IT市场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这仍将是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从经济发展看,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3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95%。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在继续改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工业经济增长40%乣50%,其中高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2005年,中国将会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经济发展仍会处于快速增长的区间。这将为中国IT市场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中国IT市场的快速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政府良好的政策环境的促进。从2000年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发布,到2002年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的实施,以及党的“十六大”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对于促进中国IT市场的发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后,随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逐步落实,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将会带动信息化建设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以及政府相关经济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中国IT市场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IT市场远未饱和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IT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商用和非商用市场均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中国国内PC保有量已达到4000多万台,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PC普及率达到30%以上;在商用市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渐普及,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但总体来看,与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IT市场还远未饱和,尤其是在信息化应用普及方面,中国企业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的不平衡更加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中国在IT技术应用层面还远未成熟,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升级和优化、IT技术与企业业务的融合等方面还拥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因此,随着中国城市信息化和行业、企业信息化进度的加快,中国IT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计算机、通信及消费电子(3C)相互之间的融合呈现日益加快的趋势,这相继催生了数字电视、掌上电脑等一系列产品的出现;同时,IT技术也正在向制造、汽车等传统行业不断渗透,并带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持续增长。今后,随着IT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将会带动更多新兴产品的产生。例如目前呈现良好发展前景的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车载信息服务等产品和服务就是IT与传统产业技术融合的结果。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第11个五年计划(2006年乣2010年)中,政府将重点扶持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等23类IT领域。可以预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IT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协作与努力下,中国新兴IT产品与服务市场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行业法规环境尚需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待加强
从整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IT行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IT企业的法规环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例,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未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同时,多数企业的网站主要用于发布产品和服务信息,而尚未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应该说,中国电子商务的起步是比较早的,但中国电子商务的法规环境尚不成熟。如与电子商务发展密切相关的,除了《电子签名法》姗姗来迟之外,其他相关的重要法规还处于研究阶段。此外,由于缺乏企业信用体系,以及必要的认证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易仍然无法完全采取网上支付的形式。因此,加快市场的法制建设,完善必要的法律措施,对于规范IT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中国IT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行业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IT系统已日益成为企业用户生产与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等原因,部分用户对IT应用系统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IT系统应用效率的发挥,影响了系统的应用效果。例如,由于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使得部分应用系统在有黑客或病毒侵袭的时候遭受重大损失;由于缺乏对于IT服务价值的认知,片面强调产品的价值,使得IT系统缺乏必要的支持与维护服务,影响了系统的正常使用;由于未认识到IT人才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IT系统缺乏必要的维护,使得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隐患。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不能全面发挥IT系统的作用,同时也可能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证IT应用系统效能的有效发挥,有必要通过宣传等手段提升用户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使其真正认识到IT系统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IT应用市场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国IT行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一些地区不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如盗版软件现象也日益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中国IT产业正处于由大做强的关键阶段,知识产权问题是这个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知识产权不仅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形象,同时也会制约企业产品技术的发展,削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实上,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并先后确定了若干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措施。如中国政府日益加强的政府软件采购工作,以及从2004年9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就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IT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部分IT用户也缺乏知识产权意识。若长此以往,中国IT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从政府立法、企业技术研发、用户意识转变等多方面共同着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是一项刻不容缓而又异常艰巨的工作。这对于中国IT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IT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展望未来,中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步的增长,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消费者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中国IT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IT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据赛迪顾问预测,2005年乣2009年,中国IT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保持158%的年均增长率。从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计算机硬件产品的份额将持续下降,而软件和IT服务的份额将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至2009年,软件在IT市场中的份额将达到139%,IT服务的份额达到227%。
在市场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IT行业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按需定制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成为企业级IT应用的主流
目前,随着IT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逐渐成熟,中国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应用的日趋复杂化和个性化,提升了对于IT企业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要求,使其产品与服务日益朝着适应用户需求的方向发展。业内越来越多的IT企业正在根据用户多变、复杂的需求,提供按需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以方便用户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并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其中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实现。利用SOA,可以使用户能够以新的方式对其IT系统零部件重新组合和使用,并使商业流程的自动化和彼此不同系统之间更易于共享信息。可以预见,按需定制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成为今后企业级IT应用的主流。
企业架构与核心建设
在读这章之前需要补充一些银行管理的知识,推荐可以参考《商业银行管理》。
从第一章核心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银行的核心系统都是经历几代的“换心之旅”才成为现在的模样。
在中国加入WTO后,银行的管理模式和战略都发生了变化,面对业务转型对核心系统提出了更多元化的要求。不但要从面向账户为主的传统记账型核心变成面向客户为中心的账户管理模式,还要应对银行作为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内部需要,承担最重要的核算功能。
核心银行系统是银行对外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也是银行内部账务处理的中心。在银行的整体业务系统架构中,核心银行系统处在中央枢纽的关键位置。核心银行系统的重要性决定了其生命周期通常在5-10年以上,也就是说, 核心银行系统的选择会影响银行未来5-10年的业务发展。因此,在银行准备更换核心银行系统之前,必须从银行长远战略的角度,对更换核心系统所需达到的目标、核心系统更换与银行整体业务战略和IT规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认真和细致的研究。
企业架构 (EA) 是一个用于管理和融合企业IT资产、员工以及业务活动的综合的框架,具有可 *** 作性。EA是用来确定信息和信息技术如何支持业务活动并为企业带来业务效益的管理工具,它不仅是IT与业务融合的理论基础,而且更是一种有效且实用的方法。
1企业业务架构 (EBA)
企业业务架构是企亚关键业务战略以及他们对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影响的表达。通常包含业务功能、流程和信息价值链的当前和将来的状态模型,通过信息架构、技术架构以及应用投资组合来进行实施,可定义为支撑竟争优势的业务设计。
2企业信息架构 (EIA):
企业信息架构是一个由EBA驱动的模型集来描述企业信息价值链,主要包括建立关键信息流模型,描述业务事件的关键输出信息,扩展组织边界到外部信息来源和流向,使企业能快速进行业务决策和信息共享。
3企业范围内的技术架构(EWTA):
企业范围内的技术架构是一个逻辑一致的技术原理集合; 指导组织信息系统和技术基础结构的工程化。EWTA是对整个IT战略的表达。
4软件架构:
在IT 行业架构的一个更早更普遍的概念应用是“软件或应用程序的架构”。软件架构起源于软件工程,是关于软件系统的有机组织的决策集合、结构化元索的选择以及元素之间的接口,通过这些接口以及元元素的协作构成软件系统。
业务架构描述了各业务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业务架构以业务战略为指针,以各主营业务为主线,以各辅助业务为支撑,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联络各业务线,构成贯彻业务战略的基本业务运作模式。银行业务价值链上的核心产品包括储蓄、信贷、支付、结算、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资金运作、营销和服务也是国内银行机构的基本业务职能。在管理层面,包含人力资源、财务、风险、科技管理等。股东、银监会、人民银行则对金融机构进行决策、监管和指导。
业务价值链
按照企业架构的分析方法,将银行的业务价值链抽象为: 市场规划 、产品研发、营销、销售、产品运行、服务、财务核算、风险管控、决策支持、内部管理等。
银行的企业架构按照纵向划分成了五大领域 而IT架构则按照EA 方法论,横向划分成了四大架构。业务架构和IT架构的关系,呈现一个纵横交错的矩阵式结构。
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第一 ,业务架构和IT架构是互动的、紧密耦合的、相互促进的,业务和技术部门在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建设中必须密切配合。第二,业务架构沿五大领域纵向展开,分别确保各领域的业务规划和需求整合,IT四大架构横向贯穿于业务架构的五大领域,发挥核心银行系统建设的整合与统筹作用。
企业架构是研发领域规划中的重要工作,是能够精确联接企业战略和具体项目技术方案的核心纽带。它阐述了企业级的业务架构 并以此为依据,建设企业级的应用架构,确保企业级的应用架构能够充分而又必要地支撑业务架构。所以应用架构必须依托于业务架构来建设,反之应用架构的规划实施也将有利于促进业务架构的优化和完善。
按照企业架构的理论框架,把银行业务架构按照业务布局、结构 流程、运营和管理组织维度分为不同的应用领域来分别开展工作 这五大业务应用领域具体如下:
(1) 产品与服务领域:
完善基础产品服务平台,落实服务业务战略规划,积极拓展新兴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以及各类具有高附加值的业务领域 ,形成更加丰富灵活的产品服务体系。
(2)营销支持领域:
通过建设企业级客户信息系统,提升客户识别与评价能力,增强对客户经理的营销支持,完善客户与客户经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网点转型,不断加大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创新步伐:实现客户在不同渠道上的一致性体现,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
(3) 风险管控领域:
对信贷管理、内部评级等进行全面优化升级,提升银行信用风险 、 *** 作风险、市场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有效提高风治理和防范水平,形成建全的风险管控体系 。
(4) 业务运营领域:
构建后台业务集中处理支持平台,对财务会计、运营支持等系统进行重新建设和优化,使具有资源集中性特点的业务由银行后台集中运作,提升银行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形成有效的营运体系。
(5 ) 信息披露及决策分析领域 :
完善基础数据管理和分析,实现业务经营信息、会计核算信息、内部管理信息、组织机构和人员信息有机融合,构成银行的统一数据视图,并以各种分析模型为指导,为银行对外信息被露建立统一出口,形成一个可信的风险报告和信息披露体系。
银行应用架构建设模型:
银行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的应用架构建设以全面逻辑集中为设计目标,引入前中后台的流程银行理念,采用了面向服务的分层设计思想,将应用架构分为“ *** 作环境/渠道层” 、“集成层”、“客户层” 、“产品/交易层”、“核算层”、“管理报告与决策支持层”六个层次。
*** 作环境/渠道层的作用是为核心银行的业务办理者 (客户、前台的营销与客户服务人员、后台的业务集中办理人员)提供 *** 作界面和交互控制,处理这些用户发起的 *** 作事件,采集他们输入的信息,调用相关的后端服务来处理他们的请求,并向他们展现处理结果。
集成层的作用是做好核心银行系统在接入和处理的良好衔接,是业务接受和业务处理的中间桥梁,要处理好进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后端服务,即各类资源 (客户、产品、合约以及各种企业内部资源等等) 的管理与访问服务,以及基于这些资源提供的交易服务和其他服务。这就需要依托企业数据总线,实现流程调度 完成功能的完美集成。
客户层的作用是整合核心银行系统所需的客户资源,提供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和 *** 作型的客户关系管理,在建立起统一的客户视图基础上,完成客户的识别、开发与维护,能够有效地支持以客户类型 (个人 、公司) 为主线组建营销支持与服务体系的业务战略 。
产品层的作用是为整个核心银行系统提供强大的产品支撑功能,确保银行能够快速地构建新产品,能够灵活地应对汇率、利率和定价的变动,以及基于己有产品进行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拓展各类延伸及新兴业务 。
风险管控层的作用是对核心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在此基础上实现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风险管控贯穿我行前中后台所有业务流程,消除风险控制空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核算、管理报告与决策支持层的作用是对核心银行业务办理的结果进行数据加工和统计分析,基于新会计准则,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实现多维核算和多维数据积累,并依托数据仓库技术,完成多维数据加工、挖掘和分析,为银行经营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提升信息资产价值为目标,在银行业务战略和IT战略指引下, 对数据的产生、处理、传递、应用等过程进行规划、梳理和完善 ,全面提升数据质量,保障信息安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支持,实现信息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银行数据架构建设模型:
(2) 信息资源管控体系规划
主要是解决信息资源管理管什么、如何管、由谁管的问题。针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 以数据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产生、加工、传
输、应用、归档等)为主线,确定各环节的管理内容、工作流程、部门分工、职能责任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数据的完善、安全与高效。
2 、治理层面
主要包括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标准建设 、管控体系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四个方面,工作范畴属于对信息资源管理规划的具体实施及完善深化 。
(1)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就在统一的信息规划和数据标准下,对系统中的数据质量完善程度进行监控和管理,既包括对历史数据的清理与修 正,也包括对当前数据的合规管理。数据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例如: 系统的数据设计是否符合规划 、系统中的数据标准是否符合规范、数据维护是否存在违规 *** 作、各类信息数据是否规范准确等。数据质量管理是一项全行性的长期工作,涉及几乎所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因此,需要有合理的部门分工、职责划分,并且有严格的检查、评价及考核机制予以保障。
(2) 数据标准建设
数据标准简而言之就是对各类数据概念的标准化定义 ,主要描述业务数据概念中包含哪些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特性,分为业务数据标准 (如: 基础数据业务标准、复合数据业务标准、数据实例业务标准) 和技术数据标准。数据标准建设,就是在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下,对业务处理流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数据概念进行标准化的定义,并确定与之对应的结构。数据标准建设的成效,一方面取决于数据标准制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统一实施的程度。由于制定数据标准的专业性很强,而推广应用存在较强的主观性, 通常经验是成立专门的标准委员会,对数据标准的制定进行评审,并建立配套的把关机制,保证在新系统开发和老系统改造时,对统一数据标准的实施应用。
(3) 管控体系建设
主要是落实信息资源管控体系的规划,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按照规划中的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督导检查和考核机制,保证信息资源管控体系的高效和规范,确保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4)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信息数据录入、存储、加工、传输的载体。信息资源规划、数据标准建设的成果,需要落实到信息系统建设中,才能发挥出实际效益。数据治理中的信息系统建设,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主要包括全行性的用于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类项目,如: 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建设、数据总线建设等,以及全行性的综合分析与报表类的项目,如:综合报表系统 、综合信息分析系统等;另一方面建设是其它信息系统遵循数据治理的规划,统一执行数据标准的工作。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数据架构规划下,结合银行实际情况视条件逐步实施,例如,数据仓库的建设前提,是数据源头系统中基础数据的相对完善。
基础架构建设主要研究解决如何建设信息技术基础性资源的问题 银行的基础架构建设模型:
IT 治理架构建设主要解决如何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IT组织架构,理顺关系、防控风险、提高效率。
IT治理,是一个由关系和过程所构成的体制,用于指导和控制企业,通过增加价值,同时平衡信息技术及其流程的风险与收益,来确保实现企业的目标。IT治理是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负责有效、高效地实现相关企业流程的重大改进。IT 治理为IT 过程、IT 资源、信息与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的连结提供了一种体制。IT治理将IT任务的规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的最佳实践整合起来,并加以制度化,从而保证企业的信息与相关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目标的支持。这样,IT治理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抓住机遇进行投资,赢得竞争优势。
在不同层级上建立IT与业务协调的决策机制,确保信息科技工作符合全行业务发展的要求,规范决策流程,提高决策效率。
(1) 战略层: 建立高层组织负责对信息化战略规划、重大政策与重大项目建设进行决策与协调,实现规范、高效的高层管控,确保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全行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的一致性。
(2) 管理层:科技专职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应用架构、基础架构、数据架构、资源配置的统筹与决策机制,保证应用架构、基础架构、数据架构与业务架构一致,保证信息化资源配置符合业务发展需要。
(3) 实施层:强化项目管理、业务需求、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生产运行等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保证信息科技具体工作成果与业务目标的一致性,保证项目技术方案与信息化整体架构的一致性。
首先,是银行的战略目标:
目标的运营模式:未来银行的业务基础
目标的组织架构:业务将如何被组织
目标的业务与技术需求:产品、服务的技术需求
一、运营模式:
例如:
平衡的业务组合,对公和零售业务(包括:互联网),以分散经济周期对收入带来的影响
协同营销与交叉销售,每个客户账户有多个产品类别在其中
开放的业务平台,除了银行本身的传统存、贷业务,还支持第三方产品,中间业务、人民币业务、外汇业务
差异化与客户集中,针对细分市场对客户进行差异化服务(例如,大数据营销、智能投顾等)
整合渠道营销与管理,网银、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点等,各个渠道对客户整合划一
现状与差距分析:
例如:
与业务战略的一致性:
一些银行正在业务转型,对公为主转型平衡业务组合
客户信息分散无法集中分析:
各产品、业务线、产品组合盈利分析能力不足
各组织单元间的协调:
总行、分、支行等,系统外挂、应用不一致,支撑组织结构能力不足
流程效率:
柜面处理流程繁琐、效率低,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风险管理:
反欺诈、反洗钱、大数据风控等不够成熟
二、组织结构满足业务战略目标的需要,战略选择的不同,直接影响组织结构、业务管理流程的不同,从而对核心系统的要求不同
例如:产品管理
三、总体的改造计划
对核心模块的改造实施影响评估,优先度矩阵
核心业务系统
产品结构
附:当时民生银行的系统架构(改造前)
接下来就是确定需求和组织实施,挑选供应商
系统应用架构
根据上海农商银行的现状,结合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银行不再仅仅需要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的系统,而是通过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实现前、中、后台各个业务系统的贯通和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使从渠道和支付,到产品和服务,再到经营分析、监管上报各个层面的银行业务协调一致、互相支持,形成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核心业务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主要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融合其国内外的成熟产品,结合多年IT规划的实践经验,为上海农商银行设计了核心业务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包括综合柜员系统、核心业务系统、企业服务总线、数据整合平台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和平台,初步构建了一个真正整合一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IT体系,未将来进一步的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架构设计原则是
以客户为中心,根据业务需求规划架构和产品;
结构层次灵活、开放、可扩展;
实现服务、数据的共享、集成。
数据移植
第一,确认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方案涉及的数据移植范围:原综合业务系统向新核心业务系统的移植,综合前置各渠道系统、中间业务的数据移植,以及其他外围系统的数据移植。
第二,收集和对比新旧系统的数据关系,完成数据映射,给出新旧系统的数据差异和数据补缺方法,完成数据移植详细设计和数据映射词典;
第三,在完成数据移植详细设计后,开发数据导出程序、数据补缺程序、数据转换程序和数据导入程序,开发数据校验和帐务校验程序;
第四,对数据移植程序和移植的结果进行正确性验证。在完成数据移植程序开发后,选定典型日期进行移植并验证数据移植结果,进行移植并验证数据移植结果。
第五,为UAT用户测试提供数据。
美国留学的IT行业需求量很大,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吧!IT行业一直是美国留学市场的热门专业,知名留学专家透露,计算机方面的工作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对于此专业的毕业生也相对容易找到工作,就业率比较高,而且高端的计算机人才的年薪都相当高。
高端人才竞争是IT业发展趋势
2010年开始,中国软件产业将逐步步入成熟期。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
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的IT人力资源储备、IT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该国IT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所以,无论是哪个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企业合作化
计算机专业的用人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据悉,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在未来5年内对支付宝投入50亿元,主要用于全球范围的人才招聘以及技术升级改造等领域。支付宝负责人也表示,将会与多家高校联合办学,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据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曹光荣介绍,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设置太多,很多学校都在搞,但确确实实质量上有非常大的区别。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高校能否与企业合作,给学生很多的动手机会,这样才会有很多经验,不会毕业出来什么都不会。如果真的想让学生就业率高、工资高,那就得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改变和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作为高校来讲,不是为某一个企业培养人才,而是要面向整个行业、整个社会。但是要提高就业,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跟企业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提高就业率,另外缩短学生与企业间的差距。我们学院现在跟很多好的企业都有这样的合作。学生就业问题主体责任应该是由学校负责,但是企业也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以上给大家讲解了IT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想在这方面加强深造的同学可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来进行留学申请,还有相关疑问的话,可以联系在线的专家进行讲解。
以上就是关于IT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全部的内容,包括:IT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如何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趋势、银行的业务系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需要哪些IT系统的支持,需具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