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IT规划用心良苦却不受重视?

为什么IT规划用心良苦却不受重视?,第1张

不了解天津,就做大连青岛比较吧

1:强势企业方面

青岛强于大连

青岛拥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钢铁控股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玛集团、颐中烟草(集团)、双星集团等。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的称号,拥有中国大陆唯一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百强品牌——海尔,另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4种,中国驰名商标15个,有5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

虽然目前大连企业和青岛海尔、青岛啤酒还远远不能比。大连也有很多强大的企业,如大商集团(全国第三),零售业中国第一;万达,也是中国的房地产大鳄之一;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大连机车厂等全国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也相当出名;大显,实德,冰山集团,瓦轴,大商集团,美罗药业华丰家具等等也全国有相当名气,而且蓬勃发展;大连商品交易所是全国三个期货交易所之一,期货交易量中国第一,大豆期货交易近期世界第一。

2:教育科技方面

大连强于青岛

海洋人才是青岛多,25个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管理机构,全国重点综合性海洋高等学府——中国海洋大学就设在这里;拥有中国国内一半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但青岛科技实力人才优势不如大连。大连有差不多二十所大学而青岛仅五所左右。教育部的大学生就业城市倾向调查中,大连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之后列第五,远高于青岛。在电脑软件发展方面,大连明显领先青岛,2001年,大连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惟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大连市建立全国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化培训基地”。

3。竞争能力比较

大连强于青岛

近年来关于城市竞争力评比排名有几十种,其中多数评比是大连强于青岛,有许多评比大连进入前十名,而青岛连第十名都没有进入。如2003年5月30日由仲量联行展开的“全球最具优势的城市”第二阶段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城市评选中,中国共有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大连、重庆和西安在内的8个城市入选24个“全球最具潜力城市”,有大连无青岛。2003年初出版发行的《(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了衡量中国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估城市“真实发展能力”的方法和检测手段。该报告显示,“真实发展能力”处于前十位的中国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大连,前十名中有大连但无青岛。2002年度公布的多个评比中多数是大连强于青岛。如大连在国内比较权威的《经济日报》城市综合实力排行中列第六,远高于青岛。在最近科学院的那份城市发展报告中,城市发展潜力大连进入前十,青岛没有。在以前一份著名的中国城市国际化研究报告中(应该是人民大学的专家所作),其指出:香港,广州,上海,北京,大连将是我国能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5个城市。据《经济日报》报道,日前借鉴国际惯例,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在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城市竞争能力排名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青岛、南京、武汉、厦门;经济发展环境排名依次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大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

不过最近也有一个把大连远远排在青岛后面的城市排名。“第一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2002)综合竞争力大连(8)超过青岛(13),第二届与第一届相比,青岛由第13位前进到第12位,大连则由第8位倒退到第19位。根据“第二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2003),综合竞争力青岛(12)超过大连(19)。青岛竞争能力超过大连的有7项:人才竞争力青岛16、大连25,科技竞争力青岛6、大连19,文化竞争力青岛19、大连37,制度竞争力青岛13、大连34,政府管理竞争力青岛12、大连33,企业管理竞争力青岛8、大连37,开放竞争力青岛21、大连22。大连超过青岛的有5项:资本竞争力青岛11、大连10,结构竞争力青岛26、大连23,设施竞争力青岛24、大连4,区位竞争力青岛31、大连29,环境竞争力青岛7、大连1。这是近几年来对青岛最有利的一个排行。

4经济方面

经济总量指标,青岛多数超过大连 人均经济指标,大连多数超过青岛

5在一些具体的发展措施方面,青岛与大连也是惊人的相似。(1)大连的国际服装节很有名,已经成为大连的品牌节日。于是,青岛从2001年开始也办起了青岛国际时装周的活动。(2)大连的国际航空、航海模型展很有名,也是大连的一个名牌会展。于是2002年青岛也开始举办了首届青岛航海模型展览活动。(3)青岛的国际啤酒节从1991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12期,成为青岛的名牌节日,于是,大连2002年也开始第一次举办了中国国际啤酒节,大有将青岛国际啤酒节比下去的势头。(4)青岛的轮胎橡胶业很发达,著名的企业有黄海橡胶集团、双星集团,于是,2002年大连声称引进了全国最大的轮胎橡胶企业,将建成全国最大的轮胎橡胶基地。(5)大连的造船业全国知名,2002年青岛利用奥运会在青岛举办的机遇,将原来不太景气的造船厂整体搬迁,声称要建全国最大的造船基地。(6)2001年6月3日,大连市委发出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一年多来,大连的建设学习型城市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事隔一年两个月的2002年9月2日,青岛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意见,青岛的创建学习型城市正式展开。(7)90年代大连的经营城市很有名,它使大连的城市环境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时间大连成了人们旅游向往的胜地。而青岛城市建设有人说比大连落后了10年,2000年青岛首次提出并实施经营城市理念。(8)90年代中期,大连的招商引资很有成效,一直远远强于青岛,这也是大连发展强于青岛的原因之一,2000年以后,青岛把招商引资摆在经营城市的突出位置,近三年来招商引资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明显超过了大连。

转产中国 日资企业把大连当第二故乡

今年以来,日资企业纷纷转产中国,大连市日企增长近40%。要在中国建第二个欧姆龙的欧姆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皆川泰平说,大连会成为与北京、上海、深圳并列的被跨国公司看好的中心城市。 10月25日,日本欧姆龙公司在大连软件园设立了日本电子企业的第一家中国研发中心。这标志着具有全球传感技术领头羊位置的电子大鳄全面布局中国的一颗重要的棋子落定。欧姆龙(中国)集团公司总裁皆川泰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选择大连作为他们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是因为大连已经成为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与北京、上海和深圳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欧姆龙是在1991年在大连设立独资公司的,而后又在上海、北京、深圳设立了相应的公司。今年4月,该公司在中国成立了仅次于日本本部的“中国本部”,要在中国市场上唱主角,创建第二个欧姆龙。据欧姆龙(中国)集团公司的总裁皆川泰平介绍,这家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多个中心,上海是欧姆龙中国的总部,同时也是欧姆龙中国的营销中心,大连是研发中心,深圳有欧姆龙的产品加工中心,在香港,欧姆龙还有自己的情报管理资金运作中心,北京是欧姆龙的品牌管理中心。皆川泰平先生说:“中国很大,有很多发达的城市,这一点与美国很相似,中国的国土是日本的26倍,在这么大的国家办企业当然要在不同的中心地带设立不同的职能。大连作为中国北方最开放的城市,逐渐形成为北方的中心城市。”这几年,大连的高科技发展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面,在新技术领域里,大连是一个走在前面的城市,这也是欧姆龙选择把研发中心设在大连的一个理由。 由于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显现,大连吸引外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连市工商局注册分局统计的数字表明,今年以来,大连共吸引日资企业的投资达190户,占今年新设立外资企业的33%,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77%。值得注意的是,在日资新设立的企业当中,有642%的企业采用的是独资经营的形式进驻大连的。据了解,日资企业大量转移大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国内的经济环境不好,加上大连的北方中心城市的位置,这块土地上的日资企业也越来越多。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1年底,日本对华实际投资为2786亿美元,在大连的实际投资为42亿美元,也就是说,日本每投资中国100美元,就有13美元是落户在大连的。日商在大连的投资企业数已达2054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实际使用外资额为421美元,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额的395%,占第一位。这一切用不可雄辩的事实向人们宣告:日商是大连最大的投资者。

2002年上半年,在大连开发区投资的日本企业项目为397家,已经建成投产的企业约180多家,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1家,一亿美元以上项目6家,投资总额达到37亿美元,占开发区投资总额的32%,投资额位居所有在大连开发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之首。而回首日本企业投资大连开发区,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1984年是日本对华投资的第一个高峰年,但是到大连来投资的并不多。1987年,随着大连开发区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万宝至马达有限公司的成立,便由此拉开了日本对连投资的序幕。1988年,中日两国政府间缔结投资保护协定,便迎来了第二个日本对华投资高峰年。1988年8月18日,日本独资企业大连原田工业公司成立,总投资额25亿日元。

访谈观点:

竞争的核心就是投资环境的质量 哪儿的投资环境好 竞争力强 哪儿就能吸引更多的外资

招商引资也要注重外力 注重方式创新 这样才会取得实效

大连是到了这样一个时候了 就是创造机会 制定一些政策 以此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来连投资

访谈:

大连原田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宫崎博

记者:原田工业呢是在80年代末,那时候来大连建厂的,也算是来大连比较早的日资企业了。那么你们当初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来大连建厂的?

宫:当时正好赶上中国在搞改革开放这样一项政策,那么大连离日本第一个是地理位置比较近,再一个就是大连政府人员对招商引资非常热心,由于他们的热心打动了我们,我们觉得到这个地方投资对于今后企业的发展等各方面将会是非常有利的。

记者:原田工业是在89年就正式投产了,到现在为止已经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几年当中,你们的生产和经营情况怎么样?

宫:当初我们是在89年的6 月10日开业的,同年的9月份开始正常生产。开始生产的产品大部分是一些半成品,那么在大连生产的产品运回日本后呢,再进行加工,最终把完成品提供给客户。最近三年呢,因为中国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制造业的集散地,我们的总部也遵照这样一个想法,把日本的一些生产都带到大连来,这样的话,最近我们在大连的生产都是以完成品的形式提供给日本。

(随着大连原田工业公司落户大连,紧跟其后,日清、JMS、富田、精工电子、孔翎羽绒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先后以合资、独资的形式落户大连,带来了日本企业到开发区投资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说80年代日资企业来连投资还有些拘谨,有些慎重,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观望和实践之后,他们便开始放开了手脚,投资、合资可谓投资动作频频。大连东芝公司是1996年由大连大显公司作为唯一中方投资者,与日本东芝公司成立的彩电生产合资企业。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大连东芝公司已成为东芝公司最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之一。2001年初,他们又将数码和宽频彩电生产线转移至大连,此举,无疑是一场革命。)

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总经理 松浦纯一

记者:现在大连东芝厂不仅是生产的数量增加了,同时也将这个生产技术标准要求很高的16:9的宽频彩电和数字彩电全部转移到大连生产了。那是不是说大连东芝厂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东芝总部的要求呢?

松:如果您指的是技术水平,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完全达到了日本本社的要求,但是我们也有欠缺的地方。以前我们在数码电视机最主要、最关键的印刷机版的生产完全在日本本社来生产,然后再运到大连进行组装。但是从今年8月份到9月份,我们将要在大连的工厂内进行生产印刷机版,在技术之外,我们觉得在质量方面,我们也完全达到了本社的要求。

记者:随着3月6日第一台数字彩电的下线,可以说大连东芝厂生产的彩电已经在日本市场上销售了,那这时候,大连东芝厂的规模是怎么样的?

松:因为我们是中日合资企业,大连大显股份有限公司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有我们的一条生产线,包括大显那条生产线在内,我们年产量是150万台,其中70%出口日本。

记者:那现在这样的一个生产量,达没达到我们预期的标准?

松:因为在我们公司成立之初,我们没有想会把日本的生产线转移到大连,所以当初设计能力是100万台,现在因为日本的生产线已经全部转移到我们(大连)公司来,所以现在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50万台,相比成立之初的目标,我们是远远超过了。

(一位美国客商曾经这样说过:“日本人办企业是十分精明的,他们像海欧一样,哪里有鱼就向哪里飞。他们愿意在大连投资,再投资,那就说明这里的投资环境很好,非常好。”的确,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精明的日本企业家,2001年,日本通世泰建材有限公司在连取得营业执照,投资总额为12826亿美元。)

大连通世泰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添野守

记者:通世泰建材是一家独资企业,那么你们为什么会想到在大连建厂呢?

添:首先是这样的,大连优质人才比较多,会日语的人也比较多。另外呢,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特别优秀,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周主任跟我在日本就已经相识,是老朋友了,所以在他极力的推荐下,我们就做出了在大连建工厂的决定。

记者:您觉得开发区为外企提供的环境怎么样?

添:比如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工厂的时候,在申请这个项目时是有规定的,如果资金超过300万美元时,必须到北京政府去申请,作为我们公司来讲,自己去办这个事情比较困难,所以说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付一鸣副主任,他当时在韩国出差,特意从韩国赶回来,替我们办了这个事儿,所以我们也非常感动。另外一件事是跟自来水公司的联系。因为我们公司建工厂是要建宿舍的,在宿舍那片大地的下面有一根自来水管儿,如果不把它移到别处的话,可能就会对我们建宿舍产生影响。这个时候,开发区管委会和自来水公司给了我们很大关照,帮我们解决了这件事儿,使我们工厂的工程进展的很顺利。

(在全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排名中,大连开发区日资企业6家,占1%强;全国出口创汇最大200家企业,开发区日资企业有2家;2001年度大连市纳税企业50强,开发区日资企业占10家,达到五分之一;开发区工业企业销售额20强,日资企业占15家。可以说,日资企业在大连开发区招商引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头的作用,起到了榜样和拉动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如此众多的日资企业,他们在连的投资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采访:大连市外经贸局局长 钟善恩)

记者:在大连投资的日资企业它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它们的经营状况都非常好。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日资企业云集大连呢?

钟:因为大连和日本历史上的这种渊源,这是客观历史上形成的原因,另外呢,大连和日本距离比较近,和日韩之间交通也比较方便,那么大连日语人才也比较多,所以这样,日本的企业纷纷在大连建立生产型企业和加工出口企业,数量都比较多。还是以生产型和加工出口这样的企业为主对。

记者:它们的投资都有哪些特点呢?

钟: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生产零部件为主的企业,那么在这儿加工零部件,零部件再返回去到日本企业再组装成整机。那现在呢,随着中国的入世,近几年呢,整机企业在逐步增加,比如说佳能,最近又准备在大连建立生产基地,把彩色激光打印机要准备到大连来,东芝彩电的这个基地建设,实际上这两年已经形成了,这个日本国内的彩电生产线已经全部挪到大连来生产了。

记者:他们在投资策略上有什么变化吗?

钟:改革开放这些年以来呀,起步的时候,日本的投资主要是 或者是劳动密集型的比较多,那么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规模也相对小一些。那可能是考虑到我们中国国内的劳动力比较便宜。对,它是开始的时候呢,它主要是按照政策性的投资,觉得用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作为它投资的一个主要考虑的一个东西,但是随着现在这几年的中国国内的经济实力的增加,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步形成,日本现在由原来的政策性的这种投资就变成注重环境的投资。大连的环境建设现在也很好,城市建设也好,软环境建设也不错,所以呢,日本企业把这个技术含量相对比较高的、整机的这样企业,而且呢有些像佳能、东芝、YKK这些大企业呢,它逐步在原来的投资基础上再扩大投资,而且扩大投资额每个企业都在上亿美圆以上就是追加投资追加投资,那么形成了这些大企业在大连的生产基地,这个基地它面向的是全国的,甚至有些是面向亚太地区的。

(如果说,1998年以前日本企业还是试行投资过程,在数量和质量上还停留在低水平,这主要是基于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担心。而1998年以后,随着中国和大连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日圆升值,包括日本企业立足于长远的眼光,瞄准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大市场,日本企业的大连投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质和量上都有扩大和充实,投资额和项目都大大加大了,投资行业也变得多样化起来。尤其是大连工业团地的正式进入,拉动了日资企业到大连投资的热潮。)

记者:在这个大连的开发区有一个叫“日本工业团地”的地方,它那里有46家日资企业,那当初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工业团地呢?

钟:当初建立这个工业团地呀是因为开发区刚刚开始建设,为了发挥各方面特别是日方在招商引资当中的作用,这样我们就开辟了工业团地,吸引了日本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到开发区来进行投资。

记者:那当初刚开始的时候,吸引的日资企业多吗?当初的情况开展的容易吗?

钟:也不是很容易的,倒不是说工业团地这个建设搞的有问题,它主要还是日资企业刚开始对中国的这种改革开放的政策或者是它有个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的过程。那当初肯定开展工作也挺难的是比较难的。

记者:刚开始那几年,你们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宫:当初呢,我们的生产大概有现在的四分之一左右,连续几年呢,公司是赤字的。最近呢,特别是去年,我们公司实行了计件生产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截止到去年为止,我们的累计赤字全部消化了以后,我们又有了盈利,而且去年呢还为国家上缴了税金。

记者:我们知道,在今年的这个6月份,你们又在大连这个厂增资了将近1000万美圆左右,这个增资的额度也比较大。

宫:这次增资是在大连市外经贸委和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使我们通过了增资申请。这次的增资,主要是考虑到我们将来在国内市场,不光是搞汽车天线,而且还有其它一些电器产品的生产。所以作为一个前期的准备呢,我们就进行了这次增资。

(尽管开发区在1988年掀起了一次投资热潮,但几年过后,这次热潮却如泡漠般消逝殆尽,一度时间,开发区的日资投资企业开始走向滑坡,使发展陷入低谷。)

记者:我们知道开发区前几年的发展,虽然说还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不是发展的很理想,不是那么尽如人意,那您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钟:从客观上讲,前几年正好赶上亚洲金融危机,这样对日韩、东南亚地区的这些国家呢,投资国就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从主观上讲,就是我们没有及时的调整思路,就是那么针对当时的情况,如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啊,如何从其它方面再去做些工作,这个招商引资的力度看起来不够,思路上没有完全调整过来,这恐怕是当时我们工作没有跟上去的主要原因。

(采访:大连市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周海斐)

记者:前几年,开发区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周: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一个呢就是先期进入的一些大的企业比较多,全国的扩大的区域范围应该说越来越广,外商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所以这一方面也是我们开发区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第二个呢,就是在投资环境建设方面,觉得我们没有与时俱进。尽管外商投资心理比较成熟了,那么引进的产业结构也发生变化,由过去比较初级的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发展到现在的高科技的或者是产品更加高级化了,因此它要求各方面的投资环境和条件也越来越高。但是在九五期间,坦率地讲,我们的基础设施还是八五期间的基础,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另外一个呢,就是在投资者的服务方面,我们也没有适应形势发展的一种新的服务。

(痛定思痛,在徘徊了一段时间后,大连市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开始调整思路,再次加大了招商力度,一度消沉的开发区开始呈现出生机。)

记者:有人说现在开发区从去年开始,就这一两年啊,发展速度有了回升的这样一个势头,有人说这是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那您觉得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这样的一个高潮,究竟是什么激活了开发区的发展呢?

钟:从客观上讲啊,中国的入世对提高外商在中国的投资信心,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那么由于前几年的这个金融危机,就迫使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一些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么有些产业需要转移,正好赶上这两年呢日本、美国、欧美这些国家,特别是日本,它有些产业需要往外转移,因为往外转移又赶上中国入世了,所以自然而然,中国又是最大的首选地。那么主观上讲,这恐怕是我们现在开发区最近一两年发展上比较快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观上的,一个呢,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开发区的发展工作,刚才说了要给它做改革下放,让它真正的享有市级管理权限。另外开发区本身呢,它又在改善投资环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一站式审批,还包括其它的零部件配套园的建设等等,包括如何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更好的服务条件,做了很多的工作。那么再一个呢就是开发区和市里有关部门又抓住了现在中国入世和日本的产业结构转移的这么一个大好时机,加大了招商力度。

记者:那么现在大连开发区的这些日资企业的经营情况怎么样?

周:应该说我们大连开发区的这个日资企业98%以上都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有这样几个数字表明,他们纳税的数字,在整个企业中间,日本企业是比较突出的。我们大连的工业企业有34家,纳税大户超过2000万以上的,我们开发区就占了一半,第二个标志就是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日本企业不断的增资,有的是像佳能公司最初是56亿日圆,经过8次增资,增加到400亿日圆,有的建了一个工厂,又建第二个工厂,比如说YKK连续建了四个工厂,欧姆龙也建了两个工厂,日本的三洋,跟我们冰山的合资企业,在开发区就有11家,就是建设了11家合资企业。那么他们的这种投资热情和一再增加投资,说明了这个日本企业在开发区的经营是非常成功的。

记者:那么在这个具体的招商引资上你们曾经做过几次大的招商?

周:我们采取的是叫兵团式的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相结合。那么兵团式的招商就是一个规模大的这种宣传活动为载体,以把我们的形象推出为主,那么还有一个叫小分队出去叫敲门招商,就是到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有针对性的进行洽谈。去年我们曾经派出了8批小分队,效果还是不错的。另外一个呢,我们也考虑,要进行市场化的运作。比如说,通过中介机构来进行介绍项目,跟它进行合作,我们最近跟全世界最大的咨询公司美国的 远东公司携手签署了共同招商的协议,这个我想发展前景也会很好的。因为我们知道, 公司掌握了世界500强三分之二企业的资源,就是500强三分之二企业是它的重要客户,所以瞄准一些大的项目,用项目推荐方式去做工作,又有中介机构的协力,那么这样,我觉得我们招商会有新的起色。

(目前在大连投资的日资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投资效益也非常好。一些企业都纷纷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事实证明,经过中日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大连工业团地项目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在2。17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已经摆满了项目。但是,今后开发区的路将如何走,这一深刻的课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

记者:作为一个外资企业,在大连建厂投产,您觉得在这么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当中,有什么比较难的、困难的事儿?

松:第一就是大连周边的零部件供应厂家远远不够。再有一点,就是如果在进出口方面、通关的速度能够提高一点,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企业会对大连感兴趣,愿意来大连投资的。

宫:作为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如果进入开发区的话,一定要有政策上的保证,让他们能够自立,从各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个生存环境,这样的话,他们会有兴趣过来。

记者:对这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添:另外一个有待于改善的是电脑网络系统的运用。比如说,进出口业务上单据和发票的处理,尽量能够使企业和海关商检这些政府机关用网络进行联络,是这些票据的处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成。

钟:通关环境我们去年抓了一下,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市政府非常重视抓。我们是从原来的进口是用3-4天时间,那么现在已经缩到了2、2天,那么出口这快儿呢,是原来4-5天,现在已经缩到2、5天了,2天半。但是按照这种速度和上海比较,上海1天就可以(那我们还是)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说现在如何把大连的投资环境真正和南方达到同步,而且超过他们的这个水平的话,我们相信,三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会很快就选中大连来进性投资。

记者:那您走访过全国很多的地方,包括上海、北京、广州这样一些大的城市,您觉得他们这个和我们相比,我们觉得和人家有差距,要追赶这个差距,大概还需要多久?

钟:应该不会很长。首先有个信心。虽然北方地区由于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由于受国企的拖累,造成了我们前期时间经济的这种相对滞后,但是东北毕竟是一个物资资源非常丰富的这样一个地区,它的这个工业基础,特别是石化工业,这个重工业啊,加工业方面,它是非常发达的,它的技术人才的储备情况都应该比南方强。所以说我想啊,北方的经济发展在扶强做大上,这个优势完全是超过南方的,东北虎只要醒过来的话,我想应该是希望它不要睡的太久不要睡的太久。

记者:那今后开发区的路应该怎么走呢?

周:我想今后呢,我们还是遵循我们的发展理念,把投资环境作为我们的推动第一业务发展的重要的一项工作去抓。我们提出一个理念就是今后开发区的竞争啊,核心的竞争就是环境的竞争,只有环境好了,当然这个环境是综合性的,不光是你城市搞的漂漂亮亮,还有一个就是包括政府的服务,职能转变,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再一个就是社会人文,我们叫三个环境,一个是基础设施的环境,一个是投资的软环境,还有一个就是社会人文环境能够更加使外商在这里生产比较顺利,有利可图。同时呢生活比较舒适,所以环境啊,始终是我们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对象,就是把我们的环境搞的更具竞争力,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展我们的现代化信息手段,下半年我们也提出了一个工作目标,就是通过半年的时间,要把我们开发区的舒适化建设大大的推进一步,真正成为全国最佳的投资区。

(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新的一轮竞争即将开始,当世人将目光汇聚中国之时,这里已不在仅仅是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制造国。在次关头,大连在思考,在抉择。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分得更大的蛋糕,已刻不容缓的摆在了我们面前。近日召开的“东软国际化战略交流会”让人们看到了大连未来在与日本合作软件项目上的广阔前景。)

(采访:辽宁省副省长 夏德仁)

记者:夏省长,目前在大连落户的日资企业特别多,仅在开发区的日本工业团地就有46家日资企业落户在那里,同时呢这些日资企业的经营状况都非常好。那么这里我们想请您谈一谈,在今后的日子里,大连如果想做的更好,想吸引更多的外资,必须在哪些方面加强一些工作呢?

夏:我觉得现在大连在吸引日本企业方面已经做出相当大的成绩,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下步的工作我觉得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已经在大连投资的这些日本大企业的工作,希望他们能够做强做大,成为这些大企业全球化战略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个方面的工作,现在大连市应该是到了这样一个时候了,就是创造一些机会,制定一些政策,来吸引日本的中小企业到达连来进行投资。我觉得日本中小企业有这么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为这些大企业作零部件配套,我觉得这些企业对这些大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次采访当中,很多的日本企业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就觉得零部件的厂家不够)对对对。那么这个中小企业还有一部分企业它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希望到大连来吸引一些人才,利用大连目前大学比较集中,人才比较集中这种优势呢,来把他们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大连来,我觉得这是第二个方面的工作。第三个方面的工作就是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世纪,进入一个新经济阶段,那么日本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它的新兴产业IT产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我觉得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就是大连应该吸引更多的IT产业、软件产业的公司到达连来进行投资。我觉得信息服务面向日本,这是大连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所以这三项工作做好,我觉得今后这个日资企业会在过去这些年的工作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有更大的发展。

这个是所有的名录,不过要钱的

>

企业信息化总是经历风风雨雨,并伴着矛盾和挫折。当谈起公司的信息化实施时,许多CIO千言万语,感慨万千。当问到公司是否有制定IT规划?许多CIO却表现出沉默寡言。对于很多CIO来说,制定IT规划可能是捣弄一些数字,目的在于制定出IT部门工作计划和预算,以提供给高层参考和批准。事实证明,很多企业的CIO都是把IT规划想得太简单,诸如片面的听取软件供应商描绘的应用状况,兴奋之余而未加思考和详细规划。在实际实施中,没有充分估计到实施过程的艰难,也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此,多走了很多的弯路,尝试了许多折戟沉沙的阵痛,在前几年信息化实施中许多项目更是败报连传,以至于不得不做出项目暂停的决定。实际上对于CIO来说,规划一个完整的IT规划的过程往往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甚至是长时间的痛苦工作。为什么不重视IT规划?“IT规划,不就是做个计划吗这事容易,琢磨一下就可以了”,常常听到有CIO这样说。无疑,IT规划有时候拍拍脑袋可以得到答案,而费心费力做IT规划同样得到类似的答案,那么区别在哪里?道理很简单:从表面上看答案相差无几,然而冰山下面可就大不相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CIO对信息化的看法不同,正是这种不同的看法却对信息化成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前者往往是在随意的情况下凭着感觉实施信息化系统,一旦在实施的过程中碰到障碍,IT建设的合理性将遭到质疑,给信息化带来较大风险。而后者却是带着对信息化目标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展开推进工作的。例如看上去非常相似的都是要实施ERP+PDM,但谁先谁后的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当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企业风格等因素。在IT建设时,稍一不慎有可能谬以千里,拍拍脑袋固然可以得到答案,但在本质上,却是将信息化交付在沙堆的高楼之上。IT规划,本质上是在企业管理和IT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然后从IT的角度看管理问题。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业务问题,其中有些来自于战略、组织,也有的来自于IT;有些是局部的,比如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还有的是全局的、系统性问题,比如库存居高不下等等。只有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搜集、整理、分类,才能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涉及面,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无论如何,IT规划实质是使企业有一次梳理业务问题的机会,并透过IT看管理。因此, IT规划是梳理业务问题,打开一扇解决问题的门,成功的IT规划往往亮点也是在这里。但以下的原因往往使企业轻视IT规划。(1)IT规划收益“不明显”,对投资产生顾虑IT规划收益“不明显”,这直接导致领导对IT规划投资产生顾虑。IT规划不像网络建设能够立刻实现通信,不像硬件投资能马上拥有实实在在的IT资产,甚至连IT软件应用也比不了,IT软件应用也能很快满足各个部门的业务需求。因此,决策者更愿意花成千上万的资金购买设备,也不愿花人力财力做IT规划,更谈不上实施规划。(2)IT规划与业务发展规划脱节IT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是:IT信息化规划与企业的业务战略相匹配,要支持和促进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实际情况通常是许多CIO在IT规划是拍“脑袋”和照搬其它公司的信息化规划,与本企业的业务发展规划脱节。在规划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是,要么规划非常宏大,成空中楼阁,水中花。要么规划非常实际,成了解决具体问题的项目设计,没有整体化和全局的观念。(3)规划的时效性不够规划被轻视,时效性不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在IT规划制定、论证和落实的过程中,企业的各种环境是瞬息万变的。这种瞬息万变的情况,大的方面甚至是企业战略转型,小的方面也可能是某个业务流程的变化,规划的适用时效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落得“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骂名。IT规划是多项目管理的必然需求“轻IT规划,重建设的战略”会存在一个很大的致命缺陷。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CIO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这正是IT规划意味深长的地方。我们都看过杂技表演“抛球”,杂技演员同时抛转四五只皮球。不仅如此,在抛球的同时,还能够分出精力来完成其他高难动作。如果把这些皮球视作一个个项目,那么CIO也需要掌握类似技巧来管理好多个项目的实施。否则,手头的项目就会像这些皮球一样掉落在地。从过去单个IT项目的实施,到OA系统、 ERP系统、CRM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多项目的管理,是企业必然会遇到的一道坎。而且,多IT项目管理今后将是一个常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同一时间内必须执行越来越多的IT项目。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管理好IT建设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需要,而良好的IT规划,正是CIO破解多项目管理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IT规划宜分步走,忌盲目好大喜功近几年,许多企业陆续上线了很多项目,ERP系统、OA系统、邮件系统、财务系统、CRM系统等。但逐渐也感觉到,这些系统在应用中各自为政,难以统筹运营,缺乏统一的企业门户。过高地估计困难、会削弱人们进取和拼搏的勇气和信心,使人们瞻前顾后;但盲目好大喜功,则会让IT建设陷于困境。IT规划能明确技术现状和方向,保证一定程度上业务模式与IT系统的松耦合,能使IT系统长期支持业务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制订IT规划、对规划进行论证是CIO的重要职责,但忙碌的结果,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IT规划顺利通过,有的规划则饱受指责,最后被冷落一旁。哪么应该怎样制定有效的IT规划呢?(1) 从老总的角度看问题做IT规划,一定要站在老总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光从IT角度就事论事,要从商业角度出发做规划。诸如目前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和现状是什么,老总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方向是什么,IT规划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指导思想来进行。IT规划可以帮助一个企业通过分析IT现状、结合业务需求,制定出能够支持未来一定时间内业务发展的、适合企业远景和战略的IT策略及发展路线。在规划方面,务必要从容易成功的项目做起,解决当前企业经营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必须要量化IT投资带来的价值,用数字说话,要满足老总关注的利润重点,淡化IT规划效益“不明显”的弱势。(2)与核心业务相融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开展IT规划时,要充分了解企业的核心业务以及高优先级业务的需求。了解哪些业务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对业务能力现状和IT能力现状进行分析。业务能力分析是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揭示现状与企业愿景之间的差距,确定关键问题。IT能力现状分析是诊断企业信息化的当前状况,包括基础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状况,分析IT系统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给出IT能力评估。在一个IT规划中,应当首先考虑核心以及高优先级业务的需求,保证IT规划的结果不会对这些系统带来负面影响,同时IT规划的结果应是推动这些业务的健康运行和发展。在IT规划中,凡涉及到组织、人员、流程,尤其是涉及到核心业务的,应当首先在规划中体现出对现有环节的相融性而不是相斥性。从这种意义上说IT规划是企业的辅助规划,是为企业战略发展和业务发展规划服务。(3)从企业困境出发IT规划必须紧密结合企业当前发展趋势,不能太“理想化”。太高瞻远瞩,脱离企业当前的发展态势会得不到支持。就好比一个刚会蹒跚走路的小孩,你就拿出一份指导他大学选专业的规划一样得不到有效反馈。所以应该熟悉企业当前的发展规划,及企业发展的困境所在,找出企业管理环节中的薄弱点,突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从IT角度结合企业发展困境去考虑如何提供IT支持,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4)两套规划,分层次以保证执行和落实作为CIO应当避免用一些专业术语去给老总做汇报,要简单明了地提出自己的规划。两套规划,一套给老总看,另一套是部门实施的具体规划。IT规划要分层次、分阶段与高层领导和业务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给老总看的尽可能多地阐述规划后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点,给企业的利润提供多少帮助。而给实施部门的规划,则需要动员更多的部门参与规划编制。IT规划最终实施时需要很多部门配合完成的,在规划的时候就让更多部门参与进来,使他们认同规划,这样规划的可行性会得到很大提升,在IT规划决策时,反对的声音就会少很多。规划的结果要强调执行和落实,千万不要形成规划和实际实施两张皮,有时候很容易出现规划是规划,项目实施与规划脱节或者说跟规划无关。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规划的权威性会大打折扣,最终使规划流于形式。(5)规划要考虑“规划冗余”所谓“规划冗余”是指要充分考虑未来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资源约束、外部变化等,做出不同情况下的多种方案,在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案。当然,这些方案是有优先级差异的。对IT规划的实施风险进行分析,并指出如何规避各类风险,提高IT规划的成功保障程度。最后,要考虑预期外的事务,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CIO抱怨规划安排得好好的,可是规划却赶不上变化,经常会有一些意外事件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北方沿海城市比较:大连、天津、青岛全部的内容,包括:北方沿海城市比较:大连、天津、青岛、请问关于日资企业在大连的详细资料历史,过程,现状,分析等。一些有用的文章或网站也可。-50金币、为什么IT规划用心良苦却不受重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635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