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IT行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第1张

每个行业都需要创新,可并非每个“第一”都具有同样的深远意义。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公开上市的商业银行,“001”的股票代码奠定了深发展在中国证券业的龙头地位。也许是把重心放在了证券,也许是股市的风头遮掩了其他方面的风采,当招商银行凭借一卡通行遍中国的时候,深发展的威名却还是停滞在沪深两地。直到传出深发展以3亿元签下中国银行业的首个灾备外包大单,不那么关心银行的人才发现,不经意间深发展也拿下了中国IT外包的第一,吸引到全国上下不少曾经失去的注意力,但深发展却不愿意对此发表更多的声音。

已经向IT服务转型的集成商们十分欣喜,因为从中他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更多的持续性生意。都认为银行业的IT外包已经是大势所趋,可追究灾备外包的根源,对深发展而言多少有些迫不得已。作为中小银行企业,深发展更看重的还是商业利益。看上去,外包了灾备这个非核心业务的IT建设,深发展失去了对灾备项目的部分控制力,或多或少,大银行对商业化数据中心的安全性还有些许担心,深发展对此却没有太多顾忌。毕竟,完备而成熟的灾备技术已经可以免除银行的部分忧虑,投资少见效快的外包项目更让深发展赢得了在运营层面信息化的宝贵时机。

放眼整个启而不动的银行IT外包市场,集成商们总不明白为什么银行总愿意独自进行信息化的艰巨努力,金融业务与IT应用,银行与IT企业的关系经过多年磨合已经十分紧密,可银行还总是把集成商们排斥在核心业务的边缘。

大银行不愿失去对IT系统的控制力,受到了技术储备、信任机制和成本核算三个关键问题困绕的系统集成商对银行一直没有什么说服力。显然,要想提高对银行客户的附着力,集成商还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努力。也许这个中国首个银行IT外包的长期协议因为远离银行的业务核心,缺少轰动效力,也许因为深发展是中小银行,并不能预示这一领域的服务市场就此敞开,但这个项目还是减轻了深发展的IT负担又让高阳获得了利益。对于竞争激烈的银行业,IT外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得失问题,当集成商为了提升实力开始新一轮努力,双方所遵循的都是现代商业的双赢定律。

深发展与高阳:谁迈出的步子更大?

高阳签下深圳发展银行3个亿的灾难备援外包服务合同,获得国内首个IT外包大单,这是高阳业务模式的新进展,看好IT外包的企业也认为获得这样的成绩不简单。但“第一”却并不一定都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毕竟灾难备援的技术比较成熟,也离银行的核心业务外包相去太远。剥去了“首个”、“大单”的耀眼外衣,项目本身更多的则是启示意义

虽然业界都把IT外包作为未来赢利的方向之一,但在深圳发展银行与高阳科技签下灾难备援外包服务的合约前,IT外包的项目能有多大对于大部分中国IT厂商来说却一直是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直到10月中旬,国内首个IT系统外包大单传出:高阳数据中心与深圳发展银行就提供灾难备援外包服务签定了为期10年,总额约3个亿的合同。消息传出,银行业、IT业、咨询业纷纷发表看法,虽然立场和出发点决定了他们的观点各有差异,但还是传达了多方一致的看法:深圳发展银行从业务或者说准业务层面开始外包,这无疑是行业性的新动向。

这一“重大项目”的直接参与方高阳万国电脑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炳成透露:目前该灾备系统已经投入服务,反映很好,在业界影响也很大。但时值深发展正在与新桥控股洽谈股权转让事宜的非常时期,应客户要求,关于这个国内首个IT外包大单的详细情况当前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但据一位知情人士介绍,为了拿下这个项目,高阳前前后后一共努力了近两年时间,也“谈了接近两年时间”。可见,双方此次合作还是2000年高阳给深发展做核心业务系统和前置业务系统时打下的基础。

在为深发展开发实施核心业务系统的过程中,高阳其实已萌生了说服深发展把灾备业务外包的想法。“因为做完集中以后,安全是第一位的,深发展紧接着就要考虑灾难备份系统维护等问题,实际上这些投入会非常大,如果深发展自己去做灾备,光在设备上,10年的投入可能就不止3个亿了”。高阳正是看到作为中小银行的深发展的痛处,抓住时机,向深发展宣讲IT外包的好处。“正好高阳那时在考虑建一个提供外包服务的公司,所以就给深发展做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告诉他们哪些适合IT外包,哪些不适合,其间沟通了大概两年,最后才把外包这个模式给确定下来”。他所说的这个公司即是现在位于深圳发展银行大厦里面的高阳万国电脑系统有限公司,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高阳万国的诞生与深发展这个大客户确有渊源。

拿下了深发展3个亿的单子,高阳自然有了说话的底气,把它看作整个银行业信息化和外包业态发展的一个突破,该人士说:“我觉得这应该是业界的第一例,以前的外包最多只是一种维护。从业务的外包来讲,我知道的这是第一个”。

事实上,为了这个项目而高兴的并不仅仅是高阳自己,因为看到了银行业IT外包的希望,业界企业还是委婉的表达了对高阳的赞赏之意。专注于银行业的高伟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詹滨说:“站在同行的角度看,我认为高阳做的这件事还是很难得的。虽然一直在说外包,但实际上国内的银行对外包企业的选择是十分慎重的,据我所知,国内银行里以前还没有做灾难备援外包的。高阳能够赢得深发展的信任,把单子交给他挺不容易的,这需要很强的技术实力。”

与金融领域内的IT企业的乐观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咨询公司的分析员,他们一贯的冷静分析和审慎猜测似乎是给厂商的热情泼下凉水,但也让人们看到这一“IT外包第一大单”背后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易观咨询分析师王清宇估计高阳与深发展签下的10年合约可能是一种分段式的协议,即“在某一年限之内,双方会签订一个意向性的协议或合约,然后在每年当中按照合同规定的规范去做。而签下了合同也不表明10年后高阳就一定能从这个项目上收入3个亿”。易观咨询总裁兼首席顾问于扬就认为:“这种单子意义不大,根据国外的先例,这么长时间的单子,很难保证实施的过程中不会随着市场形势的改变而中断。这个合同更多的是一种合作意向,即在同等条件下,承诺优先采用高阳提供的服务,但不排除如果服务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或者价格超出了预算,或者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深发展可能会转向别的服务提供商。”

由于银行特殊的行业特性—安全第一,一直以来,国内银行尤其是几大国有银行的IT外包进展都是非常缓慢的。这个“业界第一单”在外包方面的拓展也是有边界的,按知情人士的话说,这“还没到业务流程外包(即BTO)那一步,深发展是花钱来租设备,但高阳不会去拿他们的业务数据,只是提供设备及设备管理。也就是说,掌握系统密码的高阳负责系统维护,而包括大客户信息在内的业务密码由深发展自己加密,高阳不会去主动获取这个密码,一来避嫌,二来在高阳看来拿到了也没什么用。”

从技术上讲,对银行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灾难备援系统就是一个备份作用,所以高伟达的詹滨认为:“对银行来说灾难备援不是应用,而是一种IT手段,它需要的是对基础架构的了解,对系统环境和软硬件的了解”。王清宇更直接的表示不赞同这个项目属于业务外包的说法。“简单的说这只是一个备份,不做任何处理,所以对于交易系统来说,这样的一个数据中心,没有牵涉到业务本身。”

灾备:IT外包的起点与终点?

政策限制、内部体制、安全考虑让IT外包总是徘徊在银行业务的边缘,银行与IT厂商密切合作了很多年,可看好金融市场的IT企业就是得不到国内大银行的核心大单。即便是高阳有了突破性进展,集成商们的“替补”角色也许还要持续很多年

银行外包已经喊了好几年,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动作却一直没有出现。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除了显而易见的技术水平制约外,更不能忽视的是银行界自身的一些因素。高伟达执行总经理詹滨认为,外包市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问题,“金融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很多动作要受到政策的制约”。现在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并没有一家采取了外包形式。易观咨询的分析师王清宇在谈到银行外包时也有同样的看法,“国有银行的预算都是拨款性质的,不是商业性的支出,因此在这方面会更加小心翼翼。”

此外,遵循传统的银行业始终恪守着“保持内部完全控制”的规则。国内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普遍认为,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核心信息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外包可能会导致企业泄密。据了解,现在国内的很多大银行尽管也把部分业务和IT服务让提供商做,但这种合作大多局限在企业信息技术的外围,比如托管服务器、数据中心,目前还没有谁敢于将自己的业务运营外包出去。

换句话说,财大气粗的大银行并不在乎多养一个技术部门,正象王清宇所说,“从资产最大的国有银行角度看,由于今天的外包市场并不成熟,外包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如果使用外包,银行在评估外包方面所要花费的成本和精力之大,还不如它自己建设,这是他们为什么到今天为止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一个例子是工商银行在珠海南方软件园内建立了规模很大的软件开发中心,这支500人的队伍负责工行自己的软件研发,据珠海市科技局局长邱轼介绍,工商银行的软件中心每年创造的产值数以亿计。

寂寞的中国银行外包市场中,高阳的探路之举自然引起了系统集成行业的关注,深发展也成了银行业尝试外包的先头兵。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业内人士认为,深发展的非国有背景和规模相对较小是它能先吃螃蟹的重要原因。对于像深发展这样的后起商业银行来说,他们要做的是尽快用标准化的手段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外包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是由于这些银行的规模相对较小,它用于评估外包风险的成本很可能会小于自建平台,因此更有可能选择外包。就像有关人士透露的那样:“如果深发展自己去做灾备这一块,光设备10年的投入可能都不止3个亿”,这是深发展最后选择外包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银行虽然有钱,但成本与收益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在灾难备援中心的建设问题上,不同规模的银行采取了不同的考虑与思路。华夏银行技术副总监贾振陆曾表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为资金和数据大的优势,可以自建灾难备份中心。但中小商业银行要自建灾难备份中心就比较困难”,若干个金融企业联合共建则是较好的方式。国家开发银行信息中心郭濂在“第三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上也透露出,国家开发银行正联手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准备开发异地灾难备份系统,目前已经完成设计,中信实业银行是否参加进来,还不能确定。可见中小银行的灵活做法让系统集成商们看到了更多的机会。詹滨就很看好中小银行的外包市场,“外包将来更快的发展应该是在中小银行,比如中等城市的商业银行和遍布全国农村的信用社。中国有数百个中等城市,需求还是很大的。至于四大这样的国有大银行,近期还不会在外包上有很大动作;据我了解,象中信、浦发这样相对大一些的银行也没有外包动作。”

谁来包的问题解决之后,面对的就是“包什么”。这次深发展包出去的

“灾备中心”在业界人士看来,虽然重要却并不涉及银行的核心业务。“数据中心不是一个复杂的业务,只是一个镜像而已,真正复杂的是涉及银行内部的零售、借贷业务、xyk业务等流程的管理问题,这种IT管理才是涉及到银行内部业务流程的技术。

或许正是由于灾备中心浓厚的技术背景和不涉及核心业务的单纯身份,它成了银行面对外包,心存疑虑又跃跃欲试时首先选择的突破口。当然,灾备并非银行唯一的选择,打开了口子之后,下一个包出去的又会是什么?

在詹滨看来,银行业务系统中最适合外包的除了灾难备援中心,还有客户服务中心和方兴未艾的网上银行。至于其他涉及到银行核心业务的系统如存取款、借贷等,目前还不大可能外包。王清宇认为电话银行也完全可以通过外包来实现的,它实际就是Call

Center的一种变种,就是把银行后台的交易系统与呼叫中心连在一起而已,通过外包很容易实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国内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外包的可能性还微乎其微。灾备中心的外包或许只是外包大进程中的一个小事件,但如果从银行业角度来看,这似乎也可以算作一个殊为不易的开始。有了开始,下一步的发展就有了可能。

“IT插座”:连不通供需两端

当国外的银行IT外包已经达到“按需购买”、“随取即用”的高级阶段,国内的系统集成商却还在忙于到处打单。大型银行也曾尝试,最终却难以解决技术储备、信任机制和成本核算三个关键问题。正是这些造成集成商与真正的IT外包间还有段不小的距离

银行业是国内最早接触信息技术的行业之一,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从应用规模来看,这似乎都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市场。有数据显示,金融业占据了国内IT服务市场四分之一以上的业务量,且每年以超过40%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国内IT服务的最大买家。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曾经在公开场合指出,由于目前的法律系统、诚信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等因素,采取托管、外包、联合共建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但这应该是银行发展的大方向。

大方向是明确的,市场规模是诱人的,可怎么走外包这条路眼下看起来还没有一条清晰的路线,一些自以为干外包的现在看起来,离真正的外包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高阳CEO袁波近几年来曾多次表示,外包服务应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客户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把一部分非主流业务外包出去;另一个则是策略联盟性质的,客户与外包商缔结联盟,甚至包括兼并重组和资本运作等深层次合作,最终通过外包服务实现双赢。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目前国内从事银行外包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按照易观咨询总裁于扬的说法,目前国内大多数人做的还是纯粹的IT应用,比如桌面响应、最基本的硬件、软件的支持与维护,而更深入的外包应当是BTO(Business

Transaction

Outsourcing)即商务流程外包,这种外包的内容就是面向客户的业务流程的一部分。比如优利公司为世界上很多大银行处理支票,类似这种票据的处理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家银行外包给别人去做。

而美国运通与IBM在今年2月签订的一项有效期为7年、价值高达40亿美元的IT业务外包合同则代表了金融领域IT外包的发展趋势。虽然运通公司与IBM的合同数额巨大,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项合同中采用的是“随取即用计费方式(On

Demand)”的新业务模式。与以往的固定价格模式截然不同,这是一项更为灵活的“按需购买”的计价方式。根据业务的变化,美国运通可以随时扩展和收缩对IBM服务的使用,按使用量付费。

在于扬看来,最新的外包发展趋势就是Utility

Computing,即公用计算,这是外包的进一步延展。将来所有行业的企业,当它需要IT能力的时候能通过一个“IT插座”获得这种能力,用多少就交多少钱,就像每月的水电费账单一样。这甚至已经不能叫做外包,因为你不用再去考虑谈外包合同,而是整个都甩给了服务商。”

对于国际银行而言,外包的利益看得见摸得着,但国内银行的IT外包却总没有他们的外国同行那么顺利。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部副处长王申科表示,他们第一个担心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到底外包花多少钱比较合适

?比如说日本的三菱银行每年可以从营业额或利润中拿出百分之几,让 IBM、

EDS去做外包服务。而国内银行的决策者却会觉得外包的成本太高,从而对外包的成本提出异议。第二就是对于外包服务商信誉的担心”。外包商的服务和质量,甚至外包商本身的一些变化都可能引起银行整个业务的变化。“我们一试,两个担心的问题都出现了,主管领导一看效果不是很好,他的信心就不足了”。

技术、人才、业务、资本:集成商四处突围为了加强对银行的附着力,集成商们一直都在从不同角度做出努力。高伟达内部员工传出消息,因为要与花旗银行深度合作,技术人员首先要在着装上与国际接轨。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让银行业和集成商集体关注的消息,除了雄厚的资本,国际银行完善的金融业务和领先的IT应用一定是朝着IT服务努力的集成商们更加关注的东西

对银行来说,外

包获得了IT商的专业技能,节约了管理成本,而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外包使他们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细水长流”式的发展,这正是他们努力的方向。目前国内大的系统集成商都深陷同样的“项目怪圈”之中。大集成商做的一般是大项目,庞大的技术队伍需要极高的人力成本,如果一年中没有拿到足够多的项目,人员就会产生波动,收入的波动也很明显。目前所有的集成商都面临这样的现状,运作非常辛苦且风险极大。要摆脱对项目的过份依赖,利润丰厚且长期稳定的IT外包看起来成了系统集成商们共同的选择。

看上去明明是双赢的好事,可是和国外市场的红火相比,国内的银行外包至今还是“无人喝采”。面对这种落差,银行方面毫不客气的指出,国内厂商的技术水平低是包不出去的原因。建设银行信息与开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静芳说:“采取外包方式,主要是从降低成本、获得专业化服务、快速推出产品、学习到所欠缺的知识等角度考虑,但目前国内的IT厂商没有这个能力,银行只好自己干。”

技术上落后于人的尴尬让国内的系统集成商们谈到外包时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袁波一直认为外包服务是一种发展趋势,但目前各方面条件还不太成熟;詹滨则直言不讳:“外包是所有IT服务中发展前景最好的,但也是最难卖的。外包要求客户对你高度的信任,你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来赢得这种信任。坦率的说,我认为目前国内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没几家。因为银行基本上用的是IBM的主机系统,技术要求非常高;而国内企业熟悉的是UNIX系统,很少人懂IBM主机技术。至少在目前,我还没看到技术上成熟的企业。”

看到了诱人“奶酪”的集成商们当然不会束手以待,尽管政策、技术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能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得了,但至少可以做到对行业更深入的理解。集成商们的确已经伸出手去拉拢银行界的人才,但愿这不是水中捞月。

高阳CEO袁波曾经谈到,外包服务与系统集成的区别就在于系统集成是在技术或信息层面上,而外包服务则多是在业务层面上。系统集成是根据客户某一方面的技术或是在形成了业务想法之后,帮助客户去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外包呢,是从客户的业务层面上确定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把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外包给另外一家公司去做。所以,外包是业务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它需要对行业非常准确的把握,这一步是最难跨越的门槛。为此,系统集成商们正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向银行这个最大的客户靠拢。

高阳舍得花钱在业界是出了名的。在高阳看来,花钱从银行挖人,特别是挖懂业务的高级人才,再多的钱也值得,就连马来西亚渣打银行的副总裁也被高阳揽入了麾下。联想等看重金融行业的IT厂商中很多高级管理人员也都有着银行业的从业经历。

而高伟达内部的技术人员现在已经穿上西装、打起领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人员把这称做“与国际接轨”,追问之下,他才透露,“现在高伟达正在与花旗银行进行合作,花旗将向高伟达投资”。对于这一消息,高伟达市场部方面表示现在究竟在与哪家国际银行谈投资目前还不能透露。但显然,如果合作方是花旗,高伟达获得的将不只是资金,毕竟花旗对银行业务的理解和多年来业界领先的IT应用,可能让这个已经瞄准IT服务市场的系统集成商受益颇多。从这些苗头中多少可以看出,为了更多更深的了解银行,系统集成商正力图让自己以行家的角色融入到银行的业务中,现在在做的,正是“知己知彼”。

乐观的看法是,5年以后中国的银行外包市场将达到100亿;也有人说中国进入500强的企业搞外包的时候就是外包市场成形之时。如果真是如此,留给集成商们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多。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19年的市场动向是怎样的呢?快来跟环球青藤小编了解一下吧!

1首选就业,创业热和出国热持续退烧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2019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仍然以就业为主,占比7989%,同比上升639%。此外,699%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498%选择国内继续学习,478%选择创业,263%选择出国继续学习。

和去年的数据结果相比,选择创业人群占比降低132%,说明在经济环境更加趋于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趋于谨慎。此外,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同比降低281%,说明随着大学生们对就业难度认知的降低,求职的心态更加积极主动。

2实习经历是求职成功法宝

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实习情况的调研显示,仅有2723%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实习,3973%的应届毕业生有过一次实习经历,3304%有两次以上实习经历。进一步分析实习和就业之间的联系发现,在有实习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获得录取通知offer的比例高达5619%,而在没有实习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获得offer的比例仅为3858%。总体来看,有相关实习经历依然是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的重要法宝。

3传统制造业招聘需求增幅明显

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依然是应届毕业生期望就业行业和实际就业行业的双重冠军。然而与去年相比,实际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占比为1749%,同比下降281%,并且低于期望就业占比的1967%。说明互联网领域继续保持着对求职者的强大吸引力,但是受限于企业规模,其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

4近四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通过调研数据发现,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392%的已签约应届毕业生表示签约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并不对口,同比小幅上涨了07%,反映出在大学校园中,专业对就业岗位的影响在持续减少。这个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用人需求之间依旧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国内“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粉丝经济”“智能制造”“新零售”等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影响,对跨领域就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因此给予了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5民营企业仍是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

调研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期望签约单位排名第一的依然是国有企业,占比为3173%,说明工作稳定、待遇较高的国有企业依然最受应届毕业生青睐。排名第二的是三资企业,占比为2777%;排名第三的是民营企业,占比为2085%。

而从实际签约情况来看,对应届毕业生吸纳能力最强的依然是民营企业,实际签约比例高达5862%。而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实际签约率分别为1435%和1785%。与三资企业较为类似的民营企业依旧是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也说明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速度超越了三资企业,虽然雇主品牌的知名度还需要进一步打造,但已经具备了和国际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市场实力。

#个人简历# 导语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以下是 无 整理的IT行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欢迎阅读!

IT行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篇一

距雅典不远有一座古希腊的圣城叫德尔斐,这里是传说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的驻地,但现在这座古城最有名的却是哲人塔列斯刻在太阳神圣殿外的一句传世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

很多人非常优秀,但终没有达成的原因在于无法真正认识和掌控自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真正能得到的也当然是个未知数。特别是在it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又极端残酷的特殊行业中,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传奇,创造与,裂变与整合,竞争与合作,it人很难过着平淡而惬意的生活,更多非常优秀的it人士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正视过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也没有考虑过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才真正适合自己。

相对优秀的会一步一步由基层的专业研发人员,成为项目经理、技术总监、研发执行总裁,也有很多人会选择自主创业,但更多的是平淡无奇的继续履行着普通研发者的生涯,等着比普通行业的人员更早的更无情的被淘汰。认识自我是人生在职业生存的环境中,我往往会把职场中打工的人分为两部分,一是优势群体,这种人完全可以自主选择掌控职业生涯,自由广泛的挑选工作,并充分应对工作;另一种人是弱势群体,不得不为在继续职场生存而担惊受怕,被动的经历着职位的挑选和筛掏。成为第一种的人,往往会达到双赢,他离职的单位对他的评价会很高,失去他会觉得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同时他出于职业道德,对曾经服务过的单位也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不会随意评论原单位的某些不当之处。

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和能力往往是他过往经验和知识的累积,特别是it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更容易感觉到多年的经验可能会因为新技术出现而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更会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逐渐衰弱,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可能性越发趋小。工作持续才能成为职业,职业经过积累才能成为经验,经验加上学习与应用才能获得职业重心的提升。所以,对以下三个问题要反复斟酌,充分论证,综合分析,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1)我希望往哪一方向发展

(2)我正在往哪一路线发展

(3)规划和目标者的适合我吗

要以自己的才能、性格、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综合因素配置。通常分短期、中期、长期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可以拆分成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

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需要考量的、与职业选择相关因素有:

(1)性格与职业的合适度:团队性、责任感、进取心、自律性、灵活性、自主性、支配性等。

(2)兴趣因素:偏好、现实性艺术性、社会性、事业性和传统性。

(3)能力条件:语言与表达能力、数字运算、逻辑判断、整合与分析、机械推理、空间想象、沟通技巧、创新、解决、处理。

(4)外部因素和附加条件:所在国家、城市的客观因素、家庭条件等。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永远不变的是变化,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it行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给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做一个明确的规划。

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责任,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学习更是职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是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终身伴侣。根据it产业的特性,可以把it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25-32岁,33-40岁,40-65岁。第一阶段—积累和发展期在25、26岁时,有两三年基本的经验和能力,为自己准确定位就开始成为首要的事情。如果选择终身打工,就要很清楚自己每一阶段要获得的收入,要做到的职位,下一步需要的工作背景。如果一个进阶序列的职位都不适合自己,就要考虑可能转换工作性质。

同样一般企业用人时,会把25、26岁的人群看得比较重,会尊重和重视他们,让他们有发挥展示的机会。25-32岁之间是不断积累的阶段,这一期间可以迎来it人打工的最辉煌时期,包括地位和收入。第二阶段-成熟和挑战期基本小成以后要开始抉择是否创业。尽管it企业对流动资金的要求比一般企业来说并不算多,同时对于其他综合管理的能力来讲,也并不是,但it人士的专业性,往往束缚他们成为优秀的商人。通常有两类人创业是值得鼓励的,一种是有全面掌控能力的人,一种是有绝对专业技术的人。

全面掌控意味着对全面预算、全面营销、全面掌控人力、物力资本的流转、全面管理;绝对专业意味着掌握和预计研发的项目或产品在未来有持续先进性甚至是引导性,并具有商业化应用的可 *** 作性。即使是创业也要考量自己手头积累的综合资源和技能,尽量在交互产业、交互技术、交互领域去发展,不要盲目多元化构思创业,一定要进行充分详尽和深入地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预测。如果不选择创业这时期,it人士的人生目标和组织的目标得了最后实现的机会,是他职业生命的延续,在企业里承担重大职责,或者是权威专家的角色,他们追求在这个岗位上稳稳当当地尽职尽责直到光荣退出这个圈子。

IT行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篇二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缺乏认识,通过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提出IT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实施方案,期望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成功就业。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IT;职业定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指大学生客观认知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确定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和岗位,编址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高校行动,灵活调整,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执行、决策、和应变技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得程度的事业成功。”这个过程正是高等职业学生最需要自觉实现的过程。目前,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IT类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义重大。

一、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通过企业招聘的笔试和面试,我们发现,应届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他们对制作简历、写自荐信、搜集就业信息、准备面试、就业基本礼仪等常识性问题了解甚少,应聘时,只知道投简历,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要求,没有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过分关注专业对口,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更不考虑个人的能力和自身的优劣势,择业盲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还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是工作以后考虑的事情,在大学阶段为时过早,但当他们毕业面临就业时却毫无准备、束手无策。

2自我分析不足,职业定位不准确

由于缺乏对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家庭背景、行业形势等的全面分析,尤其是对社会发展、市场前景的判断及适应能力较弱。这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易走入误区,暴露出职业定位模糊等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IT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行业状况没有进行过调研,也不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一知半解,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定位,走一步算一步。

3职业价值观偏颇

通过与学生私下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把薪水和待遇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没有把自己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评估和对职业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在择业中明显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的倾向,看重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只顾暂时的利益取舍,不考虑长远的发展前景。

4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课,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却缺乏职业引导,缺乏对该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分析,从而没有及时为学生提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简历书写等深层次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高校的就业环节中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IT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思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理想的客观依据,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职业理想都是正确的,并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更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职业理想形成后,每个人都会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中,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以及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分,而且在一定时期还有可能对职业目标提出一定的调整。所以,高职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打算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个领域成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不仅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也会影响个人成功的机会。

2评估环境、认识自我,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高职学生在制定IT职业发展规划时首先要进行的是职业环境评估以及职业自我评估,一方面,要了解IT行业前景,IT业所需知识,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利弊、报酬以及晋升机会等职业环境要素,才能把握职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优势与劣势等是否适合IT行业。

了解IT业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思考自己在该行业中到底适合做一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抑或是管理型人才。

IT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IT人才市场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要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需求特点,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等。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不能仅要看单位的大小、名气、工资待遇,而要看该职业在IT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常常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但这不是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大学生既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又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又要能充分体现个人特色;既要满足专业要求,又要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既要能发挥群体优势,又要能展现个人专长。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大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IT类大学生除了具备IT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积极学习社交礼仪、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帮助自己提升未来的就业砝码。

4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高职IT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IT从业人员的重要考核依据。IT业不仅考核学生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 *** 作能力等。因此,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备从事IT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般来说,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 *** 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三、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设计职业生涯

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是不能脱离社会需要,要注意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2结合所学专业设计职业生涯

IT类大学生经过短期的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IT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可以进行专业方面的职业生涯设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3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对自己的兴趣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培养和调整。能力特长对职业的选择起着筛选作用,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知识多、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大学生切不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能力高低的惟一尺度。大学生应在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由于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IT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动态的、可持续的。从学生职业规划的时序上看,学生个人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协调的,每一阶段又是上一阶段的升华、调整的结果,体现了一种发展上的连续性。即一个人为实现他的职业生涯目标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只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从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进步的过程。这个发展不仅是量变的过程,更是质的飞跃。这一阶段的发展能为下一阶段或整个人生经历打下基础,具有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问题的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特征在于追求人的发展的化。这就决定了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局限于在学校受教育阶段,而是整个人生历程中都要坚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学会发展,进而使人生的潜力得到化的展示,最终实现预期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福权,秦燕,IT职业生涯规划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伟乾,周爱兰,论高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与创业,2009

中国军事信息技术及国防工业发展

中国军队正进行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革命,这场革命是以光纤、卫星、微波和保密高频无线电等手段向数字保密通信转变为特征的,其转变速度和深度不能通过传统国防工业改革解释。事实上,这些转变始于一种称为“数字铁三角”模式的转变,铁三角的三个顶点分别是:商业信息技术公司,政府研究、发展机构和投资部门,军队。联结三个顶点的各边是政府和军队研究机构之间长期保持的重要商业关系。

该数字铁三角关系类似于日本的本国技术战略,由政府高层组织协调和提供重要资金,但也包含基于市场、充满活力、行动快速和面向国际市场的私有企业的特征。中国一直尝试本国技术战略,但是其在信息技术和造船工业中取得的成功可能促使其将信息工业融入全球研究、开发和生产环节中去,而不只靠本国技术力量发展。

数字铁三角表明通信开发的军事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在以前的模式中,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CESEC)等公司建设商业网络,并作为军队的挂名公司为军队获取技术。相比之下,华为等私有公司代表着新兴的数字铁三角模式,军队、政府部门和各研究机构为这些公司提供资金和人员。这些公司得到最高限额的信用贷款,获得政府863计划的研究和开发基金,并积极寻求占领全球市场。军队从中作为受惠客户和研究伙伴而获利。

中国大部分信息技术和电子公司都是商业公司,与传统国防工业相比较,新兴的信息技术公司没有效率低下的国有大型国防工业的体制包袱:过剩的人力、过时的工业基础设施、资金缺乏、没有先进技术的注入。而信息技术公司在不同地方建设有新型设施,雇用精干的高技术员工队伍,公司员工受市场激励机制和股份红利的刺激,能够引进最新外国技术。

通过数字铁三角机制,军队支持使用民营企业开展军事研究,因为他们比军工企业更有能力从事军事技术研究,这使军队成为企业的研究和开发伙伴,以及新产品的特殊用户。民用化是数字铁三角核心的真正的转型机制,因为它引入商业和利润追求动机,提高中国整体技术水平,从而间接使军队的信息技术水平受益。两项重要的技术动向进一步方便了这种协作:一是军事通信用的计算机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商业成品(COTS)设备使用的增加。二是中国作为全球集成电路产品生产地的地位提升,使中国军队能使用先进的微电子设备,这些设备正是先进军事传感器和武器系统的核心。

在上面两种动向中,商业成品特别是通信设备的商业成品使中国军队尽早获利,这一点通过军队光纤计算机网络的扩大表现出来。相比,微电子技术发展速度慢一些,因为微电子部件设计一般以特定军事用途为目的,不能从全球商业成品中直接获利。但同时,中国商业半导体制造技术日益先进,为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能力,便于军队的设计理念在保密的国内环境中得以实现。

虽然数字铁三角在一些重要信息技术领域使中国军队获得极大利益,但其作战性能却不能确定。例如,保密通信的实现可能提高军队通信的安全,但是系统在真正作战环境中的性能却得不到绝对的确定,除非其在军事冲突中得到检验。

信息技术部门和中国国防现代化:一种新兴模式

信息技术与国防现代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被视为未来战争的核心,有时还被贴上军事变革(RMA)的标签。中国军队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对军事变革表现出极大兴趣,以发展非对称战略应对与台湾、美国及其盟国发生可能的冲突时给其造成的挑战。在理论上,中国学者发表大量有关中国军事变革及影响的著作,这些著作日益与军队正在开展的学说革命融入一起,并且迅速推动技术研究和开发。在实践中,中国军事变革的首项任务就是军队C4ISR基础设施的全面现代化。军队从摩尔斯密码、高频无线电通信向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迅速发展,提高了部队的作战和通信安全,并为实现与未来常规武器合成提供了前景。

1997年出版的《解放军报》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信息技术革命的全面工作原则:一是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二是由电缆向光缆转变、三是由机械电子交换机向程序控制交换机转变、四是由单功能终端向多功能终端转变、五是单一任务网络向多任务网络转变、六是手动 *** 纵向自动和智能化网络管理转变。2000年,军事变革战略中又增加一些革新原则,这反映出中国信息技术工业不断成熟:一是静止通信技术向移动通信技术转变;二是地面和空中通信技术向空间通信技术转变;三是保障通信技术向指挥、控制技术和信息战技术转变;四是窄带通信网络向宽带通信网络转变;五是地区或跨地区通信网络向全球通信网络转变;六是专门军事通信网络向由专门网络和公共网络构成的网络转变;七是军事通信网络向军事信息网络转变。

这样具有雄心的革新计划只有通过政府高层、政府工业基地、研究和开发机构的特殊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在政治上,中国***一直认识到军队C4ISR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性。前国家***同志一直强调“电子系统对经济建设和国防通信至关重要”。在总结1991年海湾战争经验时,进一步主张,“军事电子系统对政府安全有重要意义,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但在海湾战争时,中国国防工业电子部门没有制造出相当于西方国家最先进水平或相对先进的装备,并且中国的商业信息技术部门基本上不存在。

信息技术国防工业部门

中国信息技术部门正推动中国军队C4ISR现代化的发展。虽然中国信息技术工业以商业为导向的,但是其成功得到政府研究和开发机构的支持,包括与国防工业和军事单位相联系的机构。在这种意义上,信息技术部门,特别是那些向军队供应C4ISR成品设备和相关产品的企业应被视为中国新型国防工业部门,但这些企业与传统国防工业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国防工业部门由d药、航空、空间、造船、核武器和电子产品等军事工业部构成。在经历25年的国防工业改革之后(从80年代初开始),军事工业部都转变成企业,负责向国内和国际市场销售民用和军事产品。多年来,国防科工委(COSTIND)一直作为军事实体,协调军队与国防工业企业之间的研究、开发和采购关系。从1998年的改革后,国防科工委变成地方机构,负责管理和控制国防工业。

信息技术工业体制的活力

分析信息技术工业部门的活力,首先必须将信息技术工业部门的负责国防部分划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为军队提供路由器、交换机和计算机等商业成品信息技术系统的子部门。这一类公司主要包括华为、中兴、大唐和巨龙公司和武汉研究所等,这些公司是从政府研究所分离出去的私有企业,他们采用美国、日本和台湾的成功的模式,通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更好的服务和对研究开发的再投资建立跨国公司,获得外国市场准入和占领国际市场。这种模式是中国其它工业部门闻所未闻的。2000年,中国在4740亿美元对外贸易额中,229%(约1085亿美元)与电子类产品相关,在2005年,这个份额预计增长到2600亿至2700亿美元。

信息技术工业部门第二类是那些商业取向可行度较低的子部门,包括进行雷达和特殊武器子系统的特定国防电子系统的开发商。构成这一类的研究所,以及与他们相联系的商业挂名公司更象传统型国防工业,他们有着同样的体制问题:不能象商业企业那样轻松开发市场,因为国防电子部门不能通过市场获得商用最新技能和技术。他们也没有象商业企业那样吸引人的出口活力,因为中国的国防电子产品竞争不过西方的产品。近年,全球集成电路生产转移到中国使其获得近乎最新技术的设施和生产技术,使国防电子部门获得象电信部门那样的活力。

利用国内信息技术市场巨大吸引力获取最新外国技术,中国的信息技术公司,政府研究和开发机构、研究和开发基金项目,军队组成有效的数字铁三角形,将政府重大资源与商业部门的活力结合起来,使一些部门,特别是以商业成品为中心的部门取得了成功。中国已经把这种数字铁三角模式作为其它国防工业部门改革的模式。虽然国防电子部门的技术发展还不深入也不全面,但有些重要领域,如半导体等现代国防电子核心产品取得积极成果。

数字铁三角:国防采购的新模式

战略和政策。

国家技术发展战略、高层协调,以及政府五年计划、863计划等政府科技预算项目的资金支持促使数字铁三角的形成。支撑该铁三角的战略来自邓小平关于国防工业改革要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16字指导方针。该方针要求改变国防工业体制,使判断高技术成就的标准在于其不仅仅实现国防利益,而且还能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虽然一些传统国防工业部门如d药工业已经实施该战略,实现军品向民用产品的转换(坦克向卡车或民用爆破物的转换),但是某些新技术领域(如路由器)没有大规模事先存在的工业基础,使信息技术部门绕开大量体制上的缺陷。

此外,集中进行技术开发而不是进行工业生产的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的修正同样帮助数字铁三角的实现,1986年,国家要求军队的科技机构为政府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其原因是在政府科技基础之上容易发展军事技术,而不是从军事技术基础上发展政府科技。1989年,政府在进行双重用途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要求进行军事技术的民用化研究,并实施研究和开发机构的商业化。为此,国务院制订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90-2000-2010),建议采取必要的步骤消除现有体制上的障碍,推动转变的进程。因为技术的可互换性,信息技术部门被放置在独特的位置上,从民用经济和军事采购的利益出发,对政府的研究和发展基础部门进行商业化改造。

数字铁三角三个顶点

第一顶点:商业信息技术公司。中国最重要的两类信息技术公司是电信设备和电子设备公司。电信设备最重要的公司有华为、大唐、中兴和巨龙,这些公司都是独立的私有企业。而许多电子设备公司组成外表上是商业取向的综合型公司,如中国电子公司。电信设备公司源自政府和军队现有的通信研究和开发机构。这种联系为双方人员的交流,政府组织的研究和开发设备的商业化,以及商业研究和开发设备的军事化提供渠道。

华为深圳技术公司于1988年组建。华为与中国军队一直保持深层次联系,军队作为华为公司重要的客户,以及研究和开发伙伴发挥着多重作用。华为目前是中国最大、发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通信装备制造商,是世界上10大电信设备生产商之一,雇用22000名员工。公司的销售额从1996年的35亿美元增长至2002年30亿美元。它的主要产品包括交换机系统、智能网络、无线电数据通信、同步数字系统传输网络、无线电、数据通信和宽波段综合数字服务(B-ISDN)、电源和光纤系统。公司的消息声称对军事用户的销售仅占年销售额的1%,尽管这个数字可能被缩小了,但至少意味着每年向军队提供价值3000万美元的装备和服务。

中兴电信公司源自中国航天工业公司第691电子装备工厂。2000年,中兴电信公司收入为102亿人民币。2000年,该公司雇用1万多名专业人才,其中86%以上的员工拥有大学文凭,300名拥有博士和博士后头衔,2000名拥硕士学历。2000年,中兴公司占据国内30%的电信市场,其中包括20%的交换机和存储服务器市场。它的交换机、视频会议系统、智能网络和其它新产品销售到30多个东南亚、拉丁美洲和北美洲、东欧和非洲的国家。在未来,中兴将集中进行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GSM900和码分多址(CDMA)装备。

大唐公司最初于1993年成立,源自中国前通信技术研究院(CATT)。大唐雇用4600名员工,与华为公司一样,大唐公司在自行研究和开发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按中国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标准合作研制第三代蜂窝电话系统。大唐公司开始是交换机供应商,但现转向数据通信和数据传统装备的开发。大唐的最重要的产品是SP30交换机,其同步数字系统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产品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据份额。在未来,大唐公司将进军自动出纳机市场,并在其核心交换机产品上增加信息处理功能。

巨龙信息技术公司成立于1995年3月,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邮电产业总公司合作创建。2000年,该公司雇用1000名研究和开发员工,其中85%拥有研究生员学历,公司的注册资金为55亿人民币,总资产达到30亿人民币。巨龙公司每年将10%的利润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再投资。公司最重要的产品是自行研制的HJD-04商用电话交换机。除HJD-04交换机外,巨龙还生产路由器、连接器、发射机,移动、网络和数字通信设备,同步数字系列和密集波分复用系统、无线电本地环路系统、高速以太网交换机和电话系统。在未来,巨龙公司计划开发自动出纳机系统,信息处理和宽带产品、高速路由器、合成存取服务器、专用分组交换机系统、无线电存取产品、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和光纤交换机。

中国的电信装备公司已经不只是国内市场发展的小厂家,已经成为地区甚至是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公司。他们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些公司的***显示出事业心,招募了大量高级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了丰厚的报酬和优良的工作环境。公司将费用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样使装备的价格比世界水平要低30%。他们为国内运营商提供极佳的服务。并且这些公司从地方政府、银行、外国公司、国防工业机构、以及地方和军队的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机构中获益颇多。

第二顶点:政府研究和开发机构。中国双重用途技术研究和开发由科技领导小组协调,该小组由负责科技事务的政治局成员领导。该小组包括一些重要部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等。军事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由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的科技委员会等机构协调。但是中国大量科技研究都有军事意义,国防科工委除为军事和双重用途技术制定长期研究和开发规划外,还制定民用高技术发展战略。科技部所属的各特殊领域委员会负责核武器、造船、飞机开发、电子(包括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备开发,另外还有特殊小组负责C3(指挥、控制和通信)技术。

在信息技术领域,政府信息领导小组(SILSG)一般由负责通信和电子事务的政治局成员领导。该小组是中国政府中最有力的信息机构。作为一个跨机构协调小组,政府信息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并调解政府机构间的司法争议。政府信息领导小组的政策由信息产业部执行,信息产业部是在负责计算机软硬件的前电子工业部和负责邮电服务前邮电部的基础上于1998年成立。信息产业部负责管理信息产业,调节信息市场、制定技术标准,以及制定通信、多媒体、广播、卫星通信和因特网等领域的政策。

另一个负责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研究的协调机构,特别是军事研究的协调机构是电子科学院(ESA)。在国防电子设备工业方面,电子科学院下属的军工基础局可能与军工企业协调信息技术和电子研究。信息产业部的电子产品局负责各项标准的制定和推动对外贸易。电子科学院的预研基金是八大国防计划之一。

信息产业部下辖的前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所辖各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与军队及其信息技术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联系,并在商业业务上隶属中国电子公司(CEC)及其下属的国家进出口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电子贸易集团公司。

信息产业部的各研究所中,第54研究所是从事军事研究的最重要的研究所之一,该所主要进行通信和监测技术的研究,包括微波中继通信、无线电通信、散射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存取、遥感、遥感勘测、探测、通信电子对抗、情报和侦察。该研究所研制出中国第一个全数字卫星通信地面站,第一个大型舰载卫星通信站、第一个区域防空通信网络和第一个人造卫星监测装备。

每个国防工业公司都辖一个或几个信息技术研究所或电子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在通信和微电子等领域与军事或民用公司合作。航空工业公司第303研究所负责半导体装备的研制。北方工业公司第203、206和212研究所负责研制计算机、雷达软件等多种新产品的电子设备。第504和506空间研究所进行通信和数据管理系统的研究,第771研究所负责微电子的研究。中国造船工业公司第709所进行计算机和软件研究,第716研究所研制自动系统,第724研究所研究雷达。

在中国军队的研究所中,第56研究所开发计算机系统,第61研究所开发指挥自动化系统和C3I系统。第62研究所进行通信装备、计算机和指挥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前第63研究所进行微波和加密设备研究。上述其中的一个研究所开发出卫星通信用的相控阵天线,达到移动通信的目的,提高部队快速反应的能力。

政府研究基金项目。政府五年规划和863计划中的研究和开发基金促使政府研究和开发部门与商业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合作。对商业公司来说,政府研究和开发资金使其能进行费用较高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且作为一种补助金形式把资金转移至销售和生产方面。

第一项资金来源:五年规划。政府对企业最重大的支持就是政府科技研究和开发资金项目,科技基金体制中处于最高地位的是五年规划的关键技术项目。2000年7月,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12项重大高技术项目的研究建议,其中包括高速信息网络和超级计算机。研究和开发的目标包括研究出018至025微米之间的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蜂窝电话系统,光纤通信、网络存取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必须是自行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第二项资金来源:国防资金项目。中国目前至少有8项国防资金项目:包括国防863计划,国防科973计划、军事型号项目、国防科技预研基金、国防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国防科技预研计划项目,装备技术基础项目和电子科学院预研基金。

第三顶点:军队信息技术。中国早期的信息技术和通信设施由军队控制新中国成立后,王震等军队高级将领先后出任邮电部部长。至今,中国军队仍通过军事信息技术研究所,通信基础设施、带宽和频率的特殊拥有权,与商业信息技术公司的关系等方式保持电信领域的参与。

毛泽东时代以后的军队与信息技术和电子工业的之间的关系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级基本上是通信网络及其服务的商业化。中国军队不仅使用商业技术建设军事用网络,并通过建设和运营这些网络产生收入,而且这种建设本身吸引外国公司寻求参与到合资企业中,并且愿意进行技术转让。总参谋部的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等军事系统合成商与民用和军事研究所保持工作关系,使军事研究和开发项目的技术得以传播。1998年军队企业转制后,军队进入第二个阶段。虽然一些商业电信建设仍通过附属公司进行,中国军队更公开采用数字铁三角模式,向面向全球的公司提供资金、研究和发展支持以换取特殊用户地位。

第一阶段:电信设施扩建阶段。1998年军队商业转制以前军队商业最具活力的部门是电信。从1988年开始,军队开始利用其有限的内部特殊通信网络为地方客户提供商业服务。起初,军队向个人和商业公司出租电话线并联接上交换机,随后逐渐利用地线中的多余的容量和高级移动模拟电话系统(AMPS)蜂窝网络以获取商业利益。

同时,军队利用其独自控制的带宽频谱。军队控制的带宽谱段是800MHz以上部分,也是移动蜂窝通信的最佳频段。为了从军事广播带宽中获利,前邮电部中国电信公司与总参谋部通信部的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于1995年组建了一个联合企业。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是中国军队通信的关键部门,它的业务包括移动通信、保密电话干线、计算机网络、加密、微波通信、计算机应用和特定军事C4ISR系统。该公司负责设计、合成和运行军队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它开发应用软件,并与总参谋部内负责C4ISR、微波和加密工作的研究所保持密切联系。

从中国军队带宽垄断中分离出的第二个项目是移动无线电寻呼业务。例如在广州十大寻呼机公司中,有三家公司分别为空军、广东军分区和国防科工委的一个子公司控制。空军的这家公司名为广州八一通信集团,它在1994年时的商业无线电寻呼业务用户达10万人。

解放军投资和获取商业利益的第三大项目是光缆。中国军队出动大量人力铺设了国家的大部分光缆干线,获取经济报酬和干线中的部分光缆的使用权。军队同样铺设专门的光缆,其中一些用于商业用途。

第二阶段:从制造商到数字铁三角客户。中国军队直接参与商业通信网络的建设在90年代末中止。1998年7月22日,在中 央 军 委 扩大会议上,同志要求解散军队商业公司,自此,军队向政府移交了商业公司。

外国公司的作用、资本和技术

外国公司通过向中国信息技术部门的商业公司注入技术、资本和技能,为数字铁三角提供有力的帮助。对外国信息技术公司来说,进入中国市场并不容易。尽管中国政府控制的机构愿意购买大量的外国装备,但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前的监督环境限制了外国公司的运营或提供服务,并且中国在商业竞争偏袒国内企业。这样,外国公司不得不与中国国内的公司建立起技术合作,通过向国内研究和开发机构和联合企业实验室进行投资以获得中国的市场准入。例如,华为公司已经与朗讯、摩托罗拉、英特尔、IBM等公司达成起技术合作协议并建立实验室。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同意转让源代码等核心技术以获得市场地位。例如爱立信公司同意向中国合作伙伴转让CDMA蜂窝技术的源代码。网络解决方案公司为了加快公安部实验室对其杀毒产品的审批,向公安部移交了300种计算机病毒。

2003年7月,中国宣称包括至少3个美国公司在内的50多个信息技术公司组成联盟,加强其在中国国防市场中的地位,因为中国军队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对采购体制进行了改革。前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将军出席了联盟组建仪式。12个公司向军队捐赠了服务器、个人电脑、交换机和路由器在内的信息技术产品。公司代表保证帮助为军队培训信息技术人员,提高产业在部队中的意识。该联盟的建立由中国信息部下属的电子科技信息院和计算机世界媒体集团主持,得到总装备部、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批准。

外国技术转让使政府各部和各公司更加不依赖于外国的资金和技术。这就是中外分析人士所称的发展新模式:合作、学习、掌握、独立开发、取代、自主创新、全球竞争。在信息技术和电信子部门,这种自我维持道路已经取代老式、风险较大的国防工业模式。

数字铁三角的全面影响

对其它国防工业部门的影响

电信和微电设备子部门已经找到一个成功模式,在政府的指导和商业活力的推动下改善中国民用和军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但是信息技术部门的成功模式能否运用到其它不太成功的国防工业部门仍是一个问题。

根据调查,从国内公司采购军事信息技术装备使总装备部学到大量有关签约、竞争、投标的经验,并且总装备部还鼓励采购军官将这些经验运用到传统的国防工业采购上去。实事上,向商业造船工业的制造技术和技能的转让,结合1998年国防工业的改革给海军建造的步伐和质量带来积极的影响。但考虑到信息技术部门独特的优势,以及不太敏捷和不具活力的传统国防工业部门,特别是落后的航空部门,在传统的国防工业中全部运用这些经验会受一定的制约。

目前,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保持“社会稳定”这个政府最高目标影响了整个国防工业的重大改革,因为这些改革将毫无疑问产生令人痛苦的合并、人员下岗,或是公司破产。因此国防工业分析人士一旦讨论所有部门的类似的体制问题时,必须面临以不同的进度分析各部门改革的进展。

对军队现代化的影响

在过去,中国军队历经了信息技术不足和老化的磨难,这些不足严重影响军队传递和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影响各军区部队的协调能力,因此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通信问题曾是1979年中国对越还击战时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通过1991年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完全意识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C4ISR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这些技术确保联军战胜一支由大量苏联和中国装备武装起来的部队的重要性。

为克服不足,中国军队开始实施一项经费充足的计划对C4ISR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在最开始,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从国外获得先进通信装备,通过“蛙跳”方式提高部队的能力。中国每年从朗讯、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采购价值约150亿至200亿美元的通信装备。在微电子领域,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半导体工业的重要设计和生产基地,为中国军队获得传感器和武器系统的先进集成电路提供了安全供应。通过引进先进的保密通信基础设施,中国军队在通信和作战安全上取得巨大的进展,并且信息传输的容量得到提高。在传感器领域,中国同样取得极大进展,如中国开始部署新型北斗导航卫星、东方红-4通信卫星和相控阵雷达。

。。。。。。更多见网址>

以上就是关于深发展失去了什么 it外包样本的三个方面全部的内容,包括:深发展失去了什么 it外包样本的三个方面、2019年大学生就业新动向、IT行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660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