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现IT部门的价值

如何体现IT部门的价值,第1张

目前,比较流行的词汇,如IT治理结构、IT治理模型、 IT治理标准等,其概念定义、内涵和外延均比较混乱,这不利于IT治理的传播、推动与发展。

根据权威的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界定:

IT治理=IT治理思想+IT治理模式+IT治理体制+IT治理机制(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2008) IT治理模式解决有关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方法层面的问题,是具有方向性、框架性的高度概括,其涉及的内容,

第一是组织在IT治理工作中所遵循的治理思想或坚守的治理理念(治理观念)是什么;

第二是治理的结构问题,其中包括根据组织发展目标确定的IT治理定位(采用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和治理途径)、治理运行的要求、治理关系的原则等三个方面;

第三是治理的运行机制,即涉及IT治理流程及制度体系、组织的价值观、IT文化及沟通机制、IT绩效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等。

同时,为保障治理模式行之有效,需要建立IT治理自身的绩效评估、持续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通常只把治理思想理念和治理结构及方式纳入治理模式的研究范畴,而把治理流程层面的内容纳入治理运行机制的范畴; 治理机制的涵义,是指治理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机理,治理机制又细分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机制是指组织IT相关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和运行关系;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产生与运作的机理;约束机制是指对IT治理行为进行约束与纠正的功能与机理。通过细分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治理机制了。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根据当前的国情和信息化发展所处的阶段,强调把建立完善信息化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作为构建落地的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把信息化绩效评估作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把信息化风险管控体系和绩效问责共同作为约束机制。

总之,在治理思想治理模式、治理体制、治理机制四个概念中,治理思想回答的是方向性问题,治理模式侧重于具有代表性、稳定性治理方式、治理路径,治理体制倾向于解决各相关主体的治理范围、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等问题;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是运行机理、动力和约束问题。IT治理思想决定IT治理模式,IT治理模式决定IT治理体制和IT治理机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IT治理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有什么样的IT治理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IT治理体制和机制。

依据上述思路,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自主创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企业IT治理框架”,该框架有七要素组成: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IT商业价值、IT治理方法、IT治理绩效、IT治理决策模式、IT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核心IT能力。(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2008)

IT建设运行的管理机制。IT治理的关键要素涵盖IT组织、IT战略、IT架构、IT基础设施、业务需求、IT投资、信息安全等,主要确定这些要素或活动中“做什么决策?谁来决策?怎么来决策?如何监督和评价决策?”。围绕着IT建设全生命周期过程,构建持续的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是IT治理的目标一致,因此,整个IT建设生命周期都是IT治理的对象,包括IT组织与规划、IT建设与交付、IT运行与维护、IT评估与优化。IT治理的国际最佳实践就是基于各个对象治理的成熟的方法论和工具,包括CobiT、ITIL、ISO27001、Prince2等。

IT治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职责是:

l 将IT风险管理的责任和控制落实到企业中,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全面的管理控制框架;

l 将战略、策略、目标等由上至下落实到企业,并使IT与业务目标一致;

l 提供治理(约束和激励)机制支持IT战略的实施,制定IT基础设施加快业务流程的创新与信息共享;通过衡量企业业绩和竞争优势来测度信息技术的效果(KPI,KGI);

l 使用IT绩效评估工具,弥补行政管理的不足;

l 关注IT必须支持的核心竞争力,如增值客户价值的业务过程,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交叉组合产品和服务来产生增值;

l 关注重要的增值的信息技术过程;

l 关注与规划IT资产、风险、工程项目、客户和供应商相关的核心竞争能力。 IT治理使得最高管理层(董事会)和执行经理针对IT的指导、监控和评估等一系列活动成为可能。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l IT的业务目标;

l 新技术的机遇和风险;

l 关键过程与核心竞争力;

l 指导信息技术的管理职能和对组织的影响;

l 分配责任、定义规程、衡量业绩;

管理风险和获得可靠保证等。 目前,比较流行的词汇,如IT治理结构、IT治理架构、IT治理模型、 IT治理标准等,其概念定义、内涵和外延均比较混乱,这不利于IT治理的传播、推动与发展。

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分析认为,其实大家希望表达的内容更准确的概念是IT治理模式、IT治理体制和IT治理机制等。

ITGov是这样界定的:IT治理=IT治理思想+IT治理模式+IT治理体制+IT治理机制(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2008)

l IT治理思想:即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尽管在广义的IT治理模式中涉及IT治理思想,但考虑到IT治理思想的重要性,把它独立出来加以强调。

l IT治理模式:解决有关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方法层面的问题,是具有方向性、框架性的高度概括。内容包括

n 第一、组织在IT治理工作中所遵循的治理思想或坚守的治理理念(治理观念)是什么;

n 第二、治理的结构问题,其中包括根据组织发展目标确定的IT治理定位(采用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和治理途径)、治理运行的要求、治理关系的原则等三个方面;

n 第三、治理的运行机制,即涉及IT治理流程及制度体系、组织的价值观、IT文化及沟通机制、IT绩效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等。

n 同时,为保障治理模式行之有效,需要建立IT治理自身的绩效评估、持续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通常只把治理思想理念和治理结构及方式纳入治理模式的研究范畴,而把治理流程层面的内容纳入治理运行机制的范畴。

l IT治理体制:表达治理的组织架构的问题。

n 治理体制是界定组织中各相关主体在各自方面的治理范围、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核心是治理机构(如IT治理委员会等)的设置和权限的划分。

n 各治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治理的效率和效能,对IT治理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n 组织选择不同的治理体制,将决定其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和运行规则,相应地将会有不同的运行效果。

n 组织的治理体制,根据其所从事的事业划分为集权治理体制、分权治理体制和联邦民主式治理体制。

n 符合组织发展需要的治理体制,必须是在对组织所处行业领域、行业地位、行业特点、竞争状况、资本结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发展战略或阶段目标、政策环境和内外部资源条件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并系统归纳组织的优势与劣势和现有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l 治理机制:是指治理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机理。治理机制又细分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

n 运行机制是指组织IT相关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和运行关系;

n 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产生与运作的机理;

n 约束机制是指对IT治理行为进行约束与纠正的功能与机理。

n 根据当前的国情和信息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强调把建立完善信息化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作为构建落地的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把信息化绩效评估作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把信息化风险管控体系和绩效问责共同作为约束机制。

l 综述:

n 治理思想回答的是方向性问题;

n 治理模式侧重于具有代表性、稳定性治理方式、治理路径;

n 治理体制倾向于解决各相关主体的治理范围、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等问题;

n 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是运行机理、动力和约束问题。

总之,IT治理思想决定IT治理模式,IT治理模式决定IT治理体制和IT治理机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IT治理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有什么样的IT治理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IT治理体制和机制。

IT部门的定位和IT价值如何充分发挥,有了全新的认识。以下是分享的精华内容:

 一、华为公司的两大财富:一是管理架构以及流程与IT支撑的管理体系,二是对人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活下去”是华为战略的核心内容。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这是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华为从1987年2万元起家,到目前200多亿美元的收入,成为世界500强,依靠的正是这两大财富。华为建立了清晰而全面的公司管理架构,不断纠正决策层和执行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目的是维持良好的企业表现和长期的持续增长。而这一切正是通过流程与IT支撑的管理体系进行保障,不得不说IT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二、IT的根本问题不在于IT而在于流程,没有流程就无从谈IT。

国内很少有企业把IT和流程放在同一个部门管理之下,设立的往往是信息中心、信息管理部等。而华为认为IT的问题,归根结底不在于IT,不是依靠一些技术人员开发一些程序就能发挥IT效力,而是IT如何充分支撑公司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实现和优化,这是核心问题。因此设置流程与IT管理部,有效规避业务和IT两张皮。

三、华为从来不追求IT自身的卓越,追求的是IT支撑公司的卓越运营。

华为对CIO的考核指标里,包含了业务的部分。让CIO承担运营指标的目的,不是要求CIO领导下的IT部门过多关注IT自身技术的领先和IT设备的先进,而是关注IT如何更好的支撑公司运营、提高效率和增加收入。

四、BPIT治理要有效贯彻一把手的管理思想和战略意图,解决管理层的问题,而不是成为管理层的问题。

华为流程与IT管理部在变革指导委员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归口管理公司所有流程建设,通过引进业界的最佳实践(例如ITIL30、平衡计分卡等),帮助各部门梳理、解决流程中的问题,提高效率。不论是生产IT(提升流的效率)、办公IT(提升人的效率)、平台IT(提升IT的稳定性和敏捷性),还是IT运营(提升IT卓越运营能力)、IT安全内控(提高IT安全内控管理能力)的流程问题,统统归流程与IT管理部牵头负责,与各部门共同完成。无流程则无IT,流程与信息化紧密结合。核心就是贯彻公司的管理思想和战略意图,解决管理层的问题,让公司的一切都在IT支撑下有序运行,又感受不到IT的存在(IT不是问题)。多年来,配合公司集中化、国际化、全球化战略,华为流程与IT管理部先后成功实施了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变革、ISC(集成供应链)变革、IFS(集成财务服务)变革,信息化建设始终与公司业务相匹配,支撑公司价值主张。

由此,笔者有以下感受和思考:

1、走出误区。部分处于发展与成熟期的企业,IT部门地位依然低下,反映出企业管理者对IT价值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IT不仅仅是电脑、网络和系统,这仅仅是IT的初级阶段和原始状态。从华为流程与IT管理部的实践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及其管理方法的恰当和充分应用,对企业管理和业务管理具备超有效和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管理者推行管理思想,帮助管理思想落地,让管理思想产生实效。

2、战略高度。要充分发挥IT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必须从战略高度思考IT问题、从战略角度定位IT部门,把IT作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资源,IT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职能、流程、业务和管理中。信息技术与流程、业务、管理之间的紧密结合,才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价值的最有效方法。

3、赋予权力。如何从战略高度定位IT部门笔者认为,不仅仅要将IT部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独立部门,还需要赋予其一定的管理权力,将企业的业务IT、办公IT集中归口于IT部门进行管理,让IT部门更多的参与业务建设和管理提升,加快IT部门的职能转变和角色改变。企业要重视IT组织机构的建设,建立IT决策、管理、服务体系及其平衡发展。

4、完善考核。在赋予管理权力的同时,也要建立配套的考核机制。一方面,IT部门要对其他部门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其IT应用程度和水平,这样才有推动力和执行力。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或IT决策委员会、CIO不能形同虚设,要赋予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权责对称,尤其要在企业运营指标上对CIO、IT部门进行考核。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IT的应用和IT部门的定位上,企业高管和IT负责人要有全新的认识,管理层要具备IT思维,从战略上定位和思考IT的作用和价值,IT负责人要跳出技术层面,摈弃技术思维,从业务、管理和战略上看待IT应用和部门发展。这是参加本次“CIO老友汇——走进华为”活动的收获之一。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itil比较适合你,虽然itil是管理层需要考的证书,但是作为一个还没有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在你去一个大公司面试的时候,当一些高层看到你有itil证书的时候,他们首先就会对你另眼相看。

因为现在很多公司都知道itil  ,但是具体实施的公司太少了,就是因为没有详细的学习过,你如果详细的学习了,知道itil的一套流程,那公司的领导首先就要把你往管理的方面培养,利用itil给公司创造利润。

选择一家正确的、靠谱的培训机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艾威培训是一家以培训服务为主的跨国培训公司。涉及的培训课程主要有项目管理培训,IT培训等。公司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多地开课,从美国引进的培训教育理念,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定制化的培训课程。  

以上就是关于IT治理的模式机制全部的内容,包括:IT治理的模式机制、IT治理框架的管理者的职责、如何体现IT部门的价值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675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