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美丽的不只是樱花
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一个曾在武汉大学留下过脚印的人都不断的追问,身为武大一员,自己可曾知道在武大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树,它们背后承载的历史,又是谁创造了这样的历史。在这被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里,留下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
似乎没有哪个学校像武大这样,可以用一个个名字竖起来的里程碑,贯穿成一道历史的长廊。最开始和武汉大学结缘的名人是张之洞,当时创立的自强学堂开设了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学科,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如今张之洞塑像坐落在经管学院前的树林里,带着当年的忧思注视来来往往的武大学子。
漫步武大,犹如漫步在一个历史博物馆里,每一处地方都有道不完的典故。正校门牌坊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之一,在牌坊正面上刻写的
“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特别厚重。当由右至左读时则为:“学大汉武立国”,细细品味,有多种含义。“学大汉,武立国”即像汉朝那样以武立国,使人想到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宣言。可有哪个学校的校名如此耐人寻味沉淀深厚的变幻总是无穷尽。牌坊背面的小篆: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为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之一刘博平先生所写。而“五老八中”,是五个年长的教授和八个中年教授的简称,他们是上世纪中文系雄厚师资最简洁的代表。
武汉大学古朴的建筑是建校时聘请外国建筑家设计的,在融合中外建筑风格的基础之上所设计出了独特的建筑美,如今,经历了将近百年的风雨,它们依然傲然地矗立在山坡上,沐浴着众人惊叹的目光,而却仍沉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武大的教授和校园的建筑一样,尽管很多教授在学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他们从不忘记自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本职。
武大校园中郁郁葱葱的树林,有种子植物 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古树名木的有 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和南毛茛等等。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数量众多的珍稀植物,使武大被誉为“全国树木园”,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
武大校园内,除去侧船山、狮子山,还有一座完整的珞珈山。珞指坚硬的石头,珈指女子的饰物,此组合成珞珈山,这是武大第一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赐名。而后每一位武大的教授在自己的论文之尾,都爱写下“于珞珈山”的字样。
在珞珈山上,一个个巨大的d坑,记录了中华民族曾经饱受的苦难,如今d坑中长满的灌木野草,却无法掩盖曾经留下的累累伤痕。下了珞珈山,从凌波门出去,就是浩瀚的东湖。依山傍水的武大,既有山的挺拔,又有水的柔情。习习吹来的湖风,夹着水的柔情,柔软了路人的心。
武大不只有樱花,一年四季,桂园、梅园、樱园、枫园除去春天烂漫的樱花之外,其他季节也是花香四溢,美景连连。漫步武大校园中,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项目等字样映入眼帘,无言地传递出当今武大强大的综合实力。
在武大的校门游走,总让人有说不完的感觉。不仅仅是春天烂漫的樱花,夏天苍翠的梧桐,秋天金灿的银杏,冬天盈盈的白雪,留住了每一个武大学子的脚步,还有讲台上教授的慷慨激昂,学术讨论会上的雄辩滔滔,深夜寝室里的激情卧谈,林间小道上的窃窃私语,是这些在武大度过的花样年华,让每一个离开武大的人泪流满面,留恋不已。
华科:使学生成为他自己
华中科技大学始于 1952年建立的华中工学院。新中国从 1952年开始在全国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华工”集中南地区五校工科方面的机械、电机、动力和基础课教师团结并发展,“文革”十年内乱,全国高校早已万马齐喑,而“华工”居然出现了三个“没有”––学校主要***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因此学校所受内伤极小,“华工”的师资队伍不仅未失精华,富有战略眼光的老校长朱九思还从外单位引来了一大批科研人员。从 1972年到 1979年华工一共收纳了全国各地被批斗被扫地出门而无家可归的专家教授六百多名,为改革开放后“华工”的大飞跃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而后周济校长首创推行校园教育产业化,至今在理工科研不断得出成果时,文科的建设已经完备,综合性造就华科上升。
在华中科技大学 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校长的《记忆》演讲打动了无数学子的心。正如《记忆》中所提到的校园风景,不论什么季节,在华科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永远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被誉为“森林中的大学”的华科,校园永远充满着自然和清新的气息。特别是在夏季,星星点点的阳光从梧桐叶间隙洒下来,让夏日的热气缓慢地散开,校园的气温要比大街马路低 3~ 5摄氏度,令人心定从容。
除了满园的树木以外,华科校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大小小的实验室,比如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另外,华科还有 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走在校园里,会感受到一种浓烈的科研氛围,正是这样完备的实验室和钻研的科研人,使华科每每在国家科技大会上摘桂。而在自习室或者实验室埋头学习的学生,会让人感受到“学在华科”的确是名不虚传。
在校园里,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外国留学生在讨论问题,感觉校园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小社会。如在“首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获得冠军的雷萌,雷萌 17岁时从喀麦隆来到华科攻读学业,8年的时间使雷萌在这片土壤上成长为一位博士生。像他这样的留学生现象,是华科一直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各层次、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的结晶。中国现代大学在此出现。
1997年,杨叔子校长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从人文讲座入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关于对学生的培养,“根叔”提到了一个小故事:去年接触到一位毕业几年的校友,这个学生以前非常优秀而被保送为研究生,毕业以后在一家IT公司工作。后来她辞掉了工作,在全国各地逛了一圈后到西藏,在西藏碰到一个人,他们互相结交为朋友,结伴到尼泊尔的贫穷乡村里为小孩子服务。这位校友曾说:“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他自己”。这句话给了人一种震动,它很朴实,但是非常有哲理。华科非常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比如校园里每周都会开展的人文讲座,从每一场人文讲座里,都能得到一些珍贵的人生感悟。
在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校训的浸染下,华科已敞开怀抱等你来!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武汉理工大学是一所211高校,校内卧虎藏龙,更有很多学子毕业后成为国内风云人物
我们学校不仅能培育出高端技术人才,也能培育出企业家,甚至人大常委,省长,不少名人都是从武汉理工走出去的。
罗清泉 (中共中央委员,湖北省省长)
罗清泉,男,汉族,1945年11月生,湖北江陵人,1975年12月加入中国***,1968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工程师,196309——196809,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船舶机械系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学习,从武汉理工大学走出去的湖北省省长,罗省长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且罗省长热衷于环境的保护,现任全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一点给了我们学子很大的启发,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罗清泉学长不仅在自己职位上尽善尽美,更愿意抽出自己的精力保护环境,这影响了我们后来很多学子
赵家新 (中国武汉高科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
这是一位从武汉理工走出去的企业家,高科控股集团位于光谷那一带,甚至可以带动武汉本地的发展,赵学长与我们学校也有合作,每年我们都有不同专业的认知实习会受邀去往赵学长的公司参观,这对于我们的学习与增长见识都有不可多得的作用。对于高科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它是经武汉市委、市政府批准组建的大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是华中地区集资产营运与管理、风险投资、工程科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一体的国有科技集团,也是“光谷”商标的持有者。说明着这家公司的实力之强,赵学长也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李建红 (中国远洋集团董事长)
李学长应该算老一辈的武汉理工学子了,当时武汉理工还没有合并,但是李学长的经历十分励志,1956年出生,籍贯江苏,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进入吉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而且吉林大学的研究生对于我们学校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南通船厂财务科长、副厂长、厂长、南通远洋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通远洋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中远工业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中远房地产公司总经理、中远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助理。
李学长是一个人在职场打拼,一步一步地从基层做起,才有了如今的成就,李学长没有忘本,我们学校船舶专业也有收到李学长的补助,他也回过母校做专题讲座,让人收益匪浅。
总体来说,武汉理工走出的名人还是有不少,虽然不及雷军之于武大的知名度,但是在各行各业我校大多有所涉及
一所大学,我们关心的有几点:专业好不好,环境怎么样,师资力量强不强还有学校名人校友都有谁。学校的著名校友是学校的活招牌,名校更是如此。名人带来的明星效应那是不可估量的,能为学校带来源源不断的学子以及广告效应。本期的武汉大学为你盘点武汉大学著名的校友都有谁。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全性:1925411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1980年当选
杨弘远:1933926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1991年当选
卓仁禧:1931212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1997年当选
李德仁:19391231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1994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鉴衡:192513国内外著名泥沙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当选
张蔚榛:1923105著名农田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1997年当选
宁津生:19321022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当选
刘经南:194371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1999年当选
张祖勋:193765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2003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茆智:1932920著名农田水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2003年当选
朱英国:1939111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院士2005年当选
著名社会科学家
韩德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
谭崇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经济学家
马克昌: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刑法学家
彭斐章: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图书馆学家
陶德麟: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李龙: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
冯天瑜: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学家
刘纲纪: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杨小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后留学海外,在业界饱受好评,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澳洲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但是在04年不幸辞世,享年五十六岁。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李浩培:(1906—1997)中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上海市人。1928年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1936—1939年在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研究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兼法学院院长。
很多人知道,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坐落在珞珈山上。
每年春季,珞珈山上盛开的樱花吸引了国内外如潮的游客。
相信每个刚接触“珞珈山”这个名字的人,会觉得它很怪异独特。
其实,珞珈山原名逻迦山、落袈山、罗家山,到了现代才被改名。
那么,他为什么被改名?背后有什么神秘原因吗?
据史料记载,珞珈山曾被称为“逻迦山”。
例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江夏县志》中记载“ 逻迦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湖滨 ”。
明清时期,江夏县隶属武昌府。这里的“湖滨”就是东湖。
“逻迦”显然是个具有佛教味道的名字。例如摩睺罗伽、阿罗迦摩罗都是佛教中的神。
珞珈山位于东湖之滨。它由十几个相连的小山组成,冈峦连绵。
到民国时,逻迦山也被当地人根据谐音称为落袈山、落驾山、罗家山,常见的中国土味名称。
民国时20年代末至30年代,达官巨贾们在这里修建了一些山庄别墅。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法、理、工四个学院。
当时校区位于武昌城内东厂口,显然难以满足这个宏伟的发展规划。
于是,选择面积宏大开阔、新的校区,是当务之要。
当时的罗家山一带属于郊区,人烟稀少,以农田、荒山为主,成为“国立武汉大学”校区选项之一。
在对罗家山的实地考察报告中,这样写道:
这里靠近市区,依山傍水,环境幽静,风景秀美,是读书治学的理想选址。
接到“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的申请之后,湖北当局认为:“将来收用,只要依法办理,谅无重大困难”,便审批同意,在罗家山划拨了大片土地。
当局对这个规划定位高等级的学府非常重视,也按专业规范的高标准建造。
为此,专门成立了“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
闻一多先生也跻身于建校领导团队。
闻一多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的书香门第,自幼兴趣广泛,尤其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他十岁时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3岁时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
他在清华度过了十年,文学特长得到了发挥,担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主要编辑,后来成为“清华文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而且,他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板书生,而是非常关心时事,忧心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前途。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成为“五四”新文艺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了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习,专攻深造美术学。
1925年5月,他回国,担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在“国立武汉大学”筹备期间,引进优秀师资的工作也在进行。
毕业于名校清华、通晓文学和美术、学贯中西的闻一多,早已是老家湖北的文化名人。
因而,他受到盛情邀请参与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并担任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十岁时曾在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就读,对罗家山并不陌生。
作为建校负责人之一,他既对罗家山的风景颇为欣赏,但同时也对这个地名不太满意。
这片荒凉的土地,在长期受古典文学和美术学熏陶的闻一多眼里,却不乏诗意和美丽。
最后,他提议将此地改名为“珞珈山”。
“珞”的本义是形容石头坚硬。
例如璎珞,是古代用珠玉串成的一种装饰品;珠珞,指珍珠串成的璎珞。
小说及古装宫廷剧《延禧攻略》、《金枝玉叶》中都有“魏璎珞”这个人物,其名甚华美。
“珈”是古人的一种玉饰,是地位身份的象征,佩戴的越多则身份越贵。
后来“珈”也泛指精美华贵的装饰品。
罗家山一带,山岩峥嵘,奇石峭立,东湖则如一块翡翠美玉,使得这一带美景如画。
而且,筹建中的“国立武汉大学”堪称华贵。它源于清廷创办的“自强学堂”,名声大噪;规划的规模宏大,在教育界的地位颇高。
闻一多的提议一出,大家颇感惊艳,一致赞成。
从一个佛教意味的地名,在被民间演化为中国土味名字。经闻一多点睛,立马华贵毕现,成为一个富有诗意和古风的“高大上”的名字。
于是,“珞珈山”之名开始沿用。
1932年3月,学校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当时,才华横溢的闻一多还不到30岁。他以才华和敬业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在国立武汉大学,闻一多更加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之丰,使得著名学者郭沫若也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可以说,闻一多先生为武汉大学赋予了一个好名字,而他本人也受益于这片具有灵性的土地。
“国立武汉大学”也发展成为民国四大名校之一。
此地、斯人、兹校,都在珞珈山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至今,在武汉大学校史馆旁,立有一尊闻一多先生的雕像。
1949年武汉解放后,“国立武汉大学”被更名为武汉大学。
它也继续成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被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评选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珞珈山的丰厚水土滋养着武汉大学,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其中后来很多成为 社会 精英。
时日渐长,“珞珈”也成了武汉大学的别称。
1998年由陈望衡作词的武汉大学校歌,第一句就是“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
武汉大学首家由学生创办的IT社团取名为“珞珈网”。
师生们在调侃时,也低调地谦称武汉大学为“珞珈山综合职业技术培训学院”。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山色湖光,花木葱茏,风景优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
武汉大学校园传承了近百年的优秀 历史 建筑,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文化风格独具特色。
每年春季3月中旬,樱花盛开,落英缤纷,鸟语花香,更具诗情画意。
这一切的华美贵重,与“珞珈”二字交相辉映,韵味悠长。
从而也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奋进武汉2020#
以上就是关于谁将成为你的读研第四城:武汉读研全部的内容,包括:谁将成为你的读研第四城:武汉读研、谁能告诉我几个名人成功的例子、武汉理工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