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程序员都做什么去了?

大龄程序员都做什么去了?,第1张

很多人说IT是吃青春饭的行业,无知主要体现在:1:很累;2:35岁以后就出现天花板,上不去;3、IT是不断需要学习的行业,知识体系更新很快,不学习就要被淘汰。

这里先从第一点说,工作很累。IT研发工作的轻松与否和公司、行业有很大的关联,因为IT是朝阳产业,中国的IT产业还处于劳动力紧缺的情况,所以有很多类似华为、海康这样快速发展的公司是提倡加班文化的,所以显得很累,但这些公司的员工的收益也是成正比,类似H3C,诺西这样的企业,又是非常轻松的,每天有效工作时间大约3-5小时,显然,也是和员工收益成正比。

第二点:35岁以后出现天花板。这个问题大多人云亦云,因为同学们很少接触过35岁的IT工程师,不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工程师很少是只做技术,不与其他人沟通,因为不可能一个人做完所有的事情,有沟通必然有管理,所以技术和管理是同步进行,项目经理也是工程师,工程师也可以做项目经理。35岁的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有很多,为什么说会出现天花板?再者,中国IT行业发展是从90年代起来,到现在,最老的那批工程师才到40出头,中国IT还很年轻,这批40出头的程序员现在都是非常高的地位。

还有人会这样说:做到上面,经理或者更高级岗位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大,当然会碰到天花板。这是一种悖论,因为这种理论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适用的,按照这种理论,任何行业35岁都有天花板。事实是不是这样呢?随着年龄的增加,任何一种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会阅历增多,如果阅历增多的程度大于你身价的增加,你就有很多机会,如果小于你身价的增加,你就会被逐渐淘汰,这是真理,而不是年龄节点论。

第三点:IT是不断需要学习的行业,知识体系更新很快,不学习就要被淘汰。IT行业的知识更新快,优胜劣汰也是非常残酷,但任何人,只要走上社会,都应该向前看,不能只是停留在睡懒觉过舒服日子的学生时代,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而在IT行业,没有被淘汰的人,都获得了超过其它行业没被淘汰的群体平均水平的利益,IT行业是创造神话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巨大梦工厂,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IT行业这样创造一批批的财富神话,制造一批批优质的社会精英。

IT行业是不是吃青春饭的行业,以及程序员是不是五年十年如一日的对着电脑编程,一目了然。

大龄程序员都干啥去了如下:

第一,程序员可以做IT行业的培训师,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学习编程都会通过培训班培训。

第二,程序员可以向IT营销发展,IT行业是新型行业,技术比较强,一般营销的工作人员都不懂技术,所以,程序员做这行有很大的优势。

第三,程序员可以往管理层上发展,上升为技术的主管,或者项目经理。

随着现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很多年龄大于35岁的程序员都会不停的被讨论,他们在工作5-10年后,就会思考以后需要做一些什么工作。其实,现在很多大龄的程序员转行的方向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大龄程序员做管理、产品、创业去了。基本上年纪很大了,还在开发一线的都是喜欢编程,喜欢技术的人。这样的人,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毛病,我相信,大多数的企业都是欢迎的。

因为他们有追求,有理想,有底线。所以他们好管理,质量也相对好很多,还能给公司带来一个比较好的风气。而且他们肯定都是不怎么追求物质的。当然不是完全放弃物质的苦行僧,那种人是有病的人,肯定非常难管理。

1、老宋,45岁,国企养老

老宋是76年生人,算起来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是人们口中的“中年男人”。

中年男人老宋虽然有点油腻,但是并不猥琐,也不苍老,他那头并不茂密但足以“照顾大局”的乌黑头发很难令人将他与“大龄程序员”联系在一块。

作为一个程序员,老宋是无比幸运的。

首先,他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时,正赶上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他见证了中国IT事业的辉煌时期,虽然这飞速发展和辉煌令他在年轻的时候付出了很多时间和体力上的代价,但是显然他也享受了因此而带来的红利——钱。

其次,老宋毕业后因为所学专业留在了北京,那个时代的步伐是缓慢的,日子是木心笔下“从前慢”的日子。老宋谈了个女朋友,然后结了婚,他们并没有为婚房大费周折,买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两人的收入,轻轻松松地交了首付,甚至在几年后提前还清了贷款。面对之后疯狂大涨的房价,老宋不止一次地对身边的同事吐槽当时应该把那笔钱用来买二房,而不是去还款。

最后,当互联网人的就业环境迎来“996”和“中年危机”的时候,老宋选择了适时地抽身而退,他为自己找好了出路——进入了一家大央企的信息部门。

因为他的年龄和资历,那家企业给了不错的职级和薪水福利。那里没有太大的压力,也没有写不完的代码。虽然上升空间有限,一路能看到头,但老宋并不介怀,他常对新来的小年轻说:“像我这个年纪了,还折腾啥,图个稳定,干到退休得了。”

2、张骏,33岁,转行做产品经理

中国IT界的警戒年纪是35岁,从这个标准来看,张骏还没达到报警的年龄,他尚能搬两年的砖。然而,他在去年放弃了搬砖。

事情的起因在于在别的公司因为疫情业务受损的情况下,而张骏所在的公司因为业务的特殊性反而大大受益,招聘新人的速度赶不上业务增长的速度,张骏和同事们的活一下子多了起来。

张骏在这家公司干了好几年了,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氛围好,加班比较少,薪资与付出成正比。可是现在面对突然增多的工作量,张骏不得不加班处理,而养成了不加班习惯的他对于突然到来的加班是比较排斥的,他还要下班回家发展他的业余爱好呢。

公司老总敏锐地察觉到了张骏的变化,在公司规模急剧扩大、中层管理青黄不接,产品经理缺乏的情况下,老总找到了张骏,希望他能够站到产品经理的岗位上,用他潜在的、尚待挖掘的潜力替公司效力。

张骏最后答应了老总的请求绝不是和老总的考虑一样——招人进来熟悉业务需要时间,团队磨合需要时间,从内部发展人员是不二之选。而是因为老总的一句承诺:做产品经理不需要加班,干完活就能走。

就这样,张骏从一名技术人员转型做了管理人员。然而他仍然没能逃脱加班的宿命,因为他不错的表现,年底拿了一笔丰厚的奖金。

3、乔哥,35岁,小公司做CTO

在大公司的程序员都有花名,彼此之间见面打招呼就喊对方的花名,“你好,风清扬!”、“你好,黄蓉!”小型互联网公司就没有这样的文化,如果是平级,往往直呼其名(三个字的名字去掉姓更显亲切),对于上级,则是姓+哥/姐,“王哥早上好!”、“柳姐下午好!”

乔哥就是这样的一个“哥”。

乔哥今年35岁,上一份工作是在上海张江一家颇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搬砖,是一个说不上小、但也不算大的领导,有一个自己的团队,他是leader,大家亲切地唤他“乔哥”。大家接受着乔哥安排给他们的工作任务,按时向乔哥汇报完成情况,有了解决不了的bug也要叫一声“乔哥”,乔哥给思路或者亲自上手,三下五下,问题就解决了。

去年年初,乔哥因为疫情被困在了老家,他的一个老乡兼校友三番两次地登门拜访,不为叙旧,只为请乔哥加入自己的创业公司,大有“三顾茅庐”之像。

他的老乡,一个集冒险精神和演讲口才于一体的男人,与乔哥相识在大学的老乡会上,并在毕业后保持着联系。老乡前几年辞职出来创业,他曾不止一次地找到过乔哥,希望他能加入他创业的行列,都被乔哥婉拒了。那时忙着加班、拿着高薪的乔哥实在不愿意冒险辞掉工作从零做起。

而这次,老乡成功说服了乔哥。他先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乔哥的劣势:乔哥已经是三十几岁的年纪,这在互联网行业,并不是个安全的年纪,即使不用担心被裁,也该为自己的出路着想。他再故作谦虚地指出现在自己好歹做出点成绩,总算有脸请乔哥去坐镇。

乔哥总算答应了老乡的请求,但他坚持说自己之所以答应绝不是因为这两个理由,而是那天在老家那间门朝着南边开着的老屋里,老乡灌了他太多的酒,不胜酒力的他被投射进来的阳光晃得睁不开眼,脑一热,就答应了老乡的请求。为此,第二天酒醒之后,乔哥差点和老婆吵了起来,他花了好长的时间才说服老婆接受了他的决定。

乔哥做了新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老乡说将来公司做大了就是CTO,底下得管着好几百号人,乔哥说他在画饼。

乔哥更忙了,忙着设计架构、技术选型、招聘员工、指导新人,甚至还要和老总兼老乡去见客户,他真是忙得团团转,比“996”还要忙,但乔哥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有盼头。

最主要原因是年纪大了,你的工作效率会不如20多岁时候,这里所说的工作效率一般是指加班

而且技术发展得这么快,35岁积累的经验可能比不上,20多岁人使用的新技术

这个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算你能重新学习,35岁的学习能力,也比不上20多岁,所以就注定了35岁的人在这个行业的竞争力,比不上20多岁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IT行业是不是青春饭 年纪大了是不是靠边站全部的内容,包括:IT行业是不是青春饭 年纪大了是不是靠边站、大龄程序员都干啥去了、大龄程序员都做什么去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789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