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两种猜想》笑说婚姻真相,30岁女人结婚都是靠大数据吗?

《婚姻的两种猜想》笑说婚姻真相,30岁女人结婚都是靠大数据吗?,第1张

文|沈公子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前段时间落下帷幕,这档以乐队表演为主要内容的综艺,一经播出,就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巨浪,原本小众的摇滚乐,得已进入大众视野。

马东身为节目出品人,功不可没。在《乐队的夏天》播出之前,更多人知道马东是因为现象级综艺节目《奇葩说》。

《奇葩说》舞台上的马东讲话既有深度、又机智幽默,我们可能不会想到,这个胖嘟嘟的中年男子,曾经是个IT男。然而IT专业出身的他并没有一条道走到黑,而是经历了人生的多次归零。

从计算机从业者,到主持人、制片人,到央视春晚导演,到爱奇艺首席内容官,再到自己创业。真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当很多人千方百计追求一个安稳生活的时候,马东却追求着人生的不断归零。

他说:人生只活一次,尽量多体会一些角色,才能增强心中的幸福感。

01

1968年的圣诞节,马东在哈尔滨出生。这孩子没有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因为他的父亲是马季,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

马东是在父亲光环下长大的,这是他的宿命,大家都管他叫“小马季”。学校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有事没事总喜欢让他说上一段。

有意思的是,马季对儿子的要求并不算高,只要好好学习,找份靠谱的工作就行,但相声除外。他不希望子承父业,也压根儿不认为儿子是说块相声的料。

“回顾我从事相声的经历,其中的磨难、磨砺啊,真够我受的。我不希望儿子重蹈我的覆辙,走我这条路。”马季不无辛酸地说。

他最想看到儿子每天穿着西装,提着公文包满世界跑。多年以后,马东开玩笑说:“我现在真的变成这样了。”

都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上世纪80年代,18岁的马东也按捺不住骚动的心,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留学,并且很有远见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出不意外的话,他将走上成为一名牛X程序员的道路。

初到澳洲的马东,像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让从当时还很贫穷的中国走出来的马东,如同一个乡巴佬。为了能生存下去,他必须去打工。

早晨当办公室清洁工,白天上学,晚上再去餐馆打工,周末要还揉皮子做袋鼠睾丸袋。这感觉,就像一个农民来到城市打工,却一直活在社会的边缘。马东深切地尝到了漂泊异乡的艰辛和无助。

在澳洲,偶然一次机会,马东看到台湾“名嘴”胡瓜主持的脱口秀节目《金曲龙虎榜》,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他头一次知道原来电视节目还可以这样主持。

这名IT男深埋在骨子里的文艺情怀被唤醒了。他决定回国,然后转行。

他立马拨通了老爸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马季老先生吓了一跳:“你都27啦,现在转型还来得及吗?”

面对父亲的质疑,马东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

02

1996年,澳洲生活十年的马东毅然回到了北京,并进入到北京**学院电视专业学习。在学校里,他一边学做节目策划,一边客串主持人。

身边的朋友认定他是块做主持人的料,马东却以为朋友是在讽刺,反击道:“你才能当主持人呢!”在他看来,主持人那是帅哥美女才能当的,自己一个体重190的胖墩,去当主持人,怎么看都是个笑话。

事实证明,这个玩笑马东是开定了。

30岁那年,马东遇到了来京的湖南电视台台长曾凡安,曾台长聊到台里正在筹备一档谈话类节目《有话好说》,马东一听就来了兴趣,毅然决然进入湖南电视台参与这档节目。

《有话好说》这档节目,关注社会事件,揭露背后存在的社会问题,实属业界良心。马东和团队认真找选题,做策划,最后他意外地被推上了主持人的位置。

事到临头,马东只能硬着头皮上了,然而刚开始的主持表现生硬,连导演都忍不住吐槽:“你这个棒槌!”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马东总算顺利把节目主持下来了。

节目一经播出,社会反响强烈,还屡获台里的嘉奖。

马东也因此与窦文涛、崔永元一起,被誉为“中国脱口秀的三驾马车”。

《有话好说》一做就是一年半,直到有一期做了同性恋话题,节目惨遭停播。同性恋在当时属于敏感话题,节目播出后,有媒体评论“阴风习习”,还有的说“你们疯了吧”。

倾注了那么多心血的节目,说停就停,马东无疑遭受了一次晴天霹雳。从那以后,他就成熟了。

多年以后,马东回顾此事,他笑说: “现在回想起来是没有分寸,不怪别人,做早了就是先烈,做对了点儿就是先进。”

03

2001年,马东从湖南回到了北京。当时,央视综艺节目《挑战主持人》主持人空缺,凭借《有话好说》积攒了些名气的马东成了节目组重点考虑的人选。马东连连推辞,说自己做不了综艺节目。

最后,马东还是被说服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录了四期,结果表现不佳,网上骂他的人不少。

他和制片人金越说:“我干不了综艺,别让我干这个了。”金越说:“我就想击碎你,有什么不能干的?”面对领导的强硬,马东只能再次发挥“硬着头皮”的精神坚持下去。

应了那句老话: 人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

后来,马东在主持《挑战主持人》这条路上越来越驾轻就熟,他特有的幽默和智慧总能给电视机前观众带来欢声笑语,节目收视率也是节节高升,在央视综合类节目中名列前茅。

看到儿子取得的出色成绩,作为父亲的马季可谓是笑得合不拢嘴了。每次碰到熟人,他都忍不住和人提起:“我是‘名嘴’马东的父亲马季,现在我沾儿子的光了!”

我沾你光长大,你沾我光变老。这真是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

2006年12月,马季去世,心情低落的马东无心综艺,于是,他含泪告别做了7年的《挑战主持人》。

之后,马东把精力都放在了《文化访谈录》这档节目上。在当时,文化栏目就像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谁做谁死。马东却有“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在大众传媒时代,我知道做文化栏目吃力不讨好,但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不能缺少文化栏目,做这个栏目我就是想证明一下自己。”那时的马东,是妥妥的一位深刻探讨人性与社会的访谈节目主持人。

2009年,春晚总导演郎昆找到马东说:“做电视文艺,没跟过春晚是一种遗憾,你愿不愿意到春晚里来锻炼下?”

马季是春晚最早的策划人,身为儿子,马东觉得应该去体验一下父亲当年的工作。然后,他就成了那一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总导演。他还登上春晚舞台,表演了相声《新五官争功》,以此表达对父亲的深深敬意。

2011年,马东再次成为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

“我父亲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成为春晚导演,也不会想到我唯一说的一次相声是在春晚的舞台上。”马东说。

人生有时就这么出人意料,谁也不知道生活的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

04

就在个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2012年9月,44岁的马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央视。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难以理解马东的这个决定。就连央视两任台长都先后多次找他谈话,“你在中央电视台不是没有发展,为什么要选择走?”

马东的回答很简单: “我想换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他内心的声音。

离开央视后的马东,积极思考着未来的出路。

在当时,作为电视人,他敏感地觉察到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崛起的传播方式。

马东决定放下自己的电视专长,转而加盟了爱奇艺,在这个互联网视频企业里担任首席内容官。

再一次任性选择“归零”,马东给出的理由是:“这是一个正在上升的、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行业,关键是我有挺强的好奇心,我特别想知道这样的创业公司是怎么运作的。”

进入新行业困难自然少不了,“最初的6个月,很多东西都需要同事来教”,企业的工作效率也比体制内高很多,他必须尽快去适应。

作为公司分管内容的高层管理,马东得同时扮演文化人与商人双重角色,他要对很多投资项目做出市场判断,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巨大考验。

为此,他来到天津卫视,和老搭档张绍刚一同主持一个投资节目,在那里结识投资人,学习如何投资。

2015年,马东从爱奇艺辞职,创办米未传媒,出任CEO,专注互联网视频内容领域。又是新的开始,又是新的挑战!

对于马东的不安分,有人忍不住跳出来质问:“你这样是不是有点作?”

马东笑了笑,云淡风轻地说:“是啊,人活一世,不作没劲。”

05

进入互联网视频领域的马东,十分清楚“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的道理。

为此,他有意地疏远身边的同龄人,转而和年轻人“鬼混”在一起,这样每天接触的东西都能刺激自己,思想才能一直保持鲜活。

“这个公司基本没有人拿我当人,每一个人都极尽挖苦之能来对待我。”他觉着挺好,这是他想要的,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他经常自称“出生在60年代的90后”。

2014年,作为“年轻人”的马东做了一个年轻人的节目《奇葩说》,里边许多辩题是关于当代年轻人的焦虑、选择与困境。

节目里,人到中年的马东穿着洋气,幽默睿智,金句频出,一边敲着小木鱼,一边充当着定海神针,始终把握说话的底线,掌控节目的全局。

《奇葩说》因兼具思想性和娱乐性而大受年轻人的欢迎,成为现象级综艺节目。

第一季上线,总播放量23亿,冠名总投入5000万,创下当时互联网综艺节目的最高冠名收入。到了第五季,广告收入已经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5亿元人民币。

而刚刚结束的《乐队的夏天》,毫无疑问,又是马东和他团队打造的一个爆款综艺节目。

如今的马东,已是多个爆款节目的创造者,估值二十多亿内容生产公司的掌管者,同时还是最新一期湖畔大学的学习者。

名与利,马东微笑收入囊中。

马东的华丽转型,让人击节赞叹,更让人钦佩不已。

他曾说:“我的人生好多次归零,我26岁从澳洲回到中国,归零;从湖南台回到北京,归零;2004年我开始做《挑战主持人》制片人,2006年我做大赛,后来不做了,在综艺这块归零;然后离开中央台,我又归零。我喜欢这种感觉,我觉得这么活着才有意义。”

追求安稳的生活,顺应生活的惯性,不见得一定是坏事。

但有些人生来就无法忽视内心声音,折腾是他们的宿命。

当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而不敢迈出追随内心的第一步时,马东“多次归零”的人生或许能给到我们一些勇气。

—完—

部分

参考资料:

《人物》:马东,钝器锋利;马东,慢火烹茶

《最人物》:“奇葩说”马东的处世哲学

《十点人物志 》:聪明人马东,这次为什么“变笨”了?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马东

来自《人物》、网络

1年轻人在30岁以前都应该去多尝试几种工作,看看自己到底适合那种工作,你现在如果确实感觉不适应it工作,那就应该去换工作,可以去找it方面的,和你专业相关的销售工作,接触的人多,眼界也会比较开阔,会学到很多的东西。

2你女友给你三个月的时间,这是远远不够的,销售工作短时间很难见到成果,但频繁跳槽更不会出成绩,我建议你既然选择出去闯,就抱着不回来的心态才能成功,如果给自己后路,就不容易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潜能,记住:人都是逼出来的。

3至于你女友,其实你们的价值观已经有所不同,但愿你在三个月内有方向,然后能说服你女友,让她支持你。如果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服她支持你,那其实你们已经不合适了,你就要好好想想你们的关系了。

4至于,你家里人,我觉得你已经成年了,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主,听老年人过来的经验没错,但大方向还要自己定,切不可只做“乖孩子”,啥都听父母的。你换工作的事,可以告诉他们,尽量说服他们,如果他们执意反对,那就只是告诉他们一声,自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你以后做的好,父母最终还是会支持你的!

5你转工作方向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最好能去大一点的正规一点的公司,会学到很多东西,以后跳槽也会有很多机会。

6如果找到了方向,就轻易不要换方向和换公司,在一个行业里沉下心,好好做,会积累很多经验和人脉,那时再跳槽也不迟。

最后祝你成功,呵呵 ,其实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不一定,电视剧的呈现方式略显夸张。

现实生活中,到了30岁还没结婚的女人,往往是父母眼中的剩女。就算别人介绍相亲对象,条件也不会太好。要么是大龄剩男,要么离过婚。杨子姗的新剧正在热播,将时下热词都展现在电视剧中,收获观众们的认可。

靠大数据测试俩人的匹配度看似不靠谱,但是却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有的女人事业为重,在职场上叱诧风云,迟迟没有找到结婚对象;有的女人家庭为重,一门心思扑在老公孩子的身上,实现自我价值。在我看来,这两种婚姻观念都无可厚非,但我更认同前一种。

1、大数据匹配在年轻人中比较受欢迎。

靠系统测试俩人的基本情况,从而得出最终结论,然后根据结果尝试交往。这种恋爱方式很新奇,以数据为前提,不掺杂私人感情。合适比喜欢更重要,毕竟三十而立,不可能再像年轻时那么天真,务实更重要。

2、主要看女人的性格。

有的女人不管多大,始终保持着少女心,对爱情充满向往。这类人没经历过社会毒打,被家人保护得太好。她们只相信自我感觉,不会采用大数据。职场女性比较理智,她们视时间如金钱,把钱和时间都花在刀刃上,不在无关的人身上浪费时间。沈明宝找IT男谈恋爱,就是看重对方的效率以及程序化观念。

3、该剧中有两对情侣,一对是女白领和IT男,另一对是豪门千金和健身教练。

这两对的相处方式截然不同,个人觉得年下恋会比较有看点。现在人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讲究大数据,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奢求机器代替人工。

大家觉得女人应该在多大结婚呢?

对于一个30岁的人来说,是最佳的创业时机,然而在这个时期基本上都己结婚成家立业。有了一个家,就自然而多了一份责任感,既要考虑到家庭有老有少,还要考虑到创业问题,事业是必不可少的,是为了减轻家庭生活的压力。在这个问题上,往往有许多人把握不了自已,无法平衡自已的心态,控制不住自已的情绪,以至产生偏激的想法而导致家庭不和。若要正确处理好家庭,内心和事业这三则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做到心态平衡,稳定自我情绪,从家庭利益出发,既考虑家人的生活问题,也不妨考虑一下如何去干番事业,如不外出,也可在家闯出一条新路,这样以来既可照顾好家人,又可为家里挣一笔收入。绝对不能只为了事业而不顾家庭,也不能只想着在家游山玩水而放弃事业的追求。

以上就是关于马东:“多次归零的人生”成就了今天的我全部的内容,包括:马东:“多次归零的人生”成就了今天的我、IT男的困惑、《婚姻的两种猜想》笑说婚姻真相,30岁女人结婚都是靠大数据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806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